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改性生物炭对稻田氮素损失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衣本骥 刘畅 +4 位作者 韩宏伟 张丰 陈涛涛 孟军 迟道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22-5133,共12页
为进一步挖掘稻田生态系统生物炭增效、节肥和减排潜力,以无生物炭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生物炭(B)、酸化生物炭(B_(pH))、氮负载生物炭(B_(NH_(4)))、铁改性生物炭(B_(Fe))和钙改性生物炭(B_(Ca))6个处理,通过2a试验,对生物炭阳离子... 为进一步挖掘稻田生态系统生物炭增效、节肥和减排潜力,以无生物炭为对照(CK),设置玉米秸秆生物炭(B)、酸化生物炭(B_(pH))、氮负载生物炭(B_(NH_(4)))、铁改性生物炭(B_(Fe))和钙改性生物炭(B_(Ca))6个处理,通过2a试验,对生物炭阳离子交换量(CEC)、含氧官能团以及其处理下水稻产量、氮素提取、氨挥发、氮素淋失和土壤氮残余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B相比,B_(pH)、B_(NH_(4))和B_(Fe)分别显著提升生物炭CEC(53.9%、29.6%和28.2%),且4种改性处理均可显著提升生物炭-COOH、-OH、C=O、O-H等含氧官能团浓度,增强生物炭吸氮能力.全生育期累积氨挥发在9.1~19.9kg/hm^(2)(2021)和8.5~13.7kg/hm^(2)(2022)之间,除B_(NH_(4))降氨效果明显(44.6%)外,其他处理第1年对氨挥发无显著影响;而B_(Ca)、B_(NH_(4))和B_(Fe)在第2a均显著降低氨挥发,较CK分别降低33.5%、37.5%和37.8%.4种改性生物炭连续2a,较CK降低氮素淋失19.0%和35.2%(B_(pH))、15.0%和21.0%(B_(Ca))、11.3%和28.7%(B_(NH_(4)))、12.6%和29.0%(B_(Fe)).B在第1年对产量无显著影响,但老化1年后增产显著(8.8%);B_(pH)和B_(NH_(4))连续2a分别增产19.7%和12.2%(2021年),11.5%和5.8%(2022年).B_(pH)、B_(Ca)和B_(NH_(4))在2a均显著降低了活性氮排放,降幅为23.4%、21.8%和42.3%(2021年)和23.5%、30.5%和35.5%(2022年).不同生物炭处理第1a土壤矿化氮残余无显著差异;但B_(Ca)、B_(NH_(4))和B_(Fe)第2a增效显著.同时考虑增产、活性氮减排和矿化氮可持续性,B_(NH_(4))综合效果最佳,同CK相比,2021和2022年分别可降低氨挥发42.3%和35.5%,铵态氮淋失10.6%和29.0%,硝态氮淋失14.7%和23.4%,氮素积累提高13.4%和4.3%以及矿化氮残余提高15.0%和17.9%,最终增产19.7%和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改性生物炭 田面水 氨挥发 淋溶 水稻产量 氮素去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植酸基质缓释尿素对氮素淋失和氨挥发的阻控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宇帆 申亚珍 +4 位作者 张文太 岳艳军 杨博兰 徐灵颖 赵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1-811,共11页
[目的]基质缓释型氮肥(控失尿素)降低氮素释放的功能主要通过控失剂降低肥料中尿素的释放和在土壤中的转化而实现。腐植酸含有大量功能基团,施入土壤后可减少氮素的转化。本研究尝试了用腐植酸替代部分控失剂来改善基质缓释型氮肥对氮... [目的]基质缓释型氮肥(控失尿素)降低氮素释放的功能主要通过控失剂降低肥料中尿素的释放和在土壤中的转化而实现。腐植酸含有大量功能基团,施入土壤后可减少氮素的转化。本研究尝试了用腐植酸替代部分控失剂来改善基质缓释型氮肥对氮素的固持功能。[方法]共采集了6种氮肥进行试验,包括普通尿素(urea,U)、控失剂添加比例分别为4%、6%、8%的3个基质缓释氮肥(LU1、LU2、LU3,LU-Loss-control urea),以3.5%腐植酸等量替代LU2处理中的控失剂制备的腐植酸基质缓释氮肥(humic acid/loss-control urea,HLU),以及添加了抗结剂(主要成分为纳米碳粉)的腐植酸基质缓释氮肥(humic acid/loss-control urea with antisetting agent added,HLUA)。室内淋溶试验以不添加氮肥为对照,将6个肥料样品埋入土壤后,连续15天收集淋洗液,分析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并采用氨气检测管法测定氨挥发速率。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比表面积吸附(Brunauer-Emmett-Teller,BET),分析了控失剂、尿素、基质缓释尿素和腐植酸基质缓释尿素的化学结构、孔隙结构以及热性质。[结果]随着控失剂(control release agent,CLA)含量的增加,基质缓释尿素对氮素的固持作用增强,淋失和氨挥发量降低。与尿素(U)相比,LU1、LU2、LU3、HLU、HLUA的全氮累积淋溶量分别降低了24.5%、32.2%、34.9%、31.5%和32.2%,累积氨挥发量分别降低了13.1%、24.3%、27.1%、28.0%和29.5%。HLU、HLUA处理的氮素淋失和氨挥发量与LU2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化学结构表征分析表明,控失剂的主要成分凹凸棒土和腐植酸都与尿素形成了强度相当的分子间氢键,纳米碳粉与尿素间无氢键形成。在腐植酸基质缓释尿素中加入少量防结剂纳米碳粉,对其分子内氢键强度、热稳定性以及氮素淋失和氨挥发特征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在尿素中加入腐植酸、控失剂和防结剂制备的腐植酸基质缓释尿素,不仅加工和储存中不易粘连,具有较低的氮素淋失和氨挥发损失风险,还可作为一种兼具改良障碍土壤的多功能缓释肥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缓释肥料 腐植酸尿素 缓释肥料 氮素损失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红螯螯虾综合种养对稻田氨挥发及水稻氮素积累的影响
3
作者 肖智玉 杜林森 +1 位作者 李奎 王华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8-917,共10页
【目的】探究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氨(NH_(3))挥发损失和水稻氮素累积的影响,为稻田投入品优化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空白对照(CK,水稻单作,不施肥,不投虾),常规水稻种植(RM)和水稻... 【目的】探究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氨(NH_(3))挥发损失和水稻氮素累积的影响,为稻田投入品优化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个处理:空白对照(CK,水稻单作,不施肥,不投虾),常规水稻种植(RM)和水稻−红螯螯虾共作(RN)。其中,RN处理监测区域包括水稻种植区域和环沟区域。测定不同稻作生态系统的土壤NH_(3)挥发变化趋势和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结果】RN模式环沟区域相较水稻种植区域和RM模式,能有效降低稻田NH_(3)挥发通量。RN模式在更高的氮输入条件下并未显著增加稻田NH_(3)挥发损失量,且损失量存在降低趋势;稻田NH_(3)挥发通量与田面水铵态氮(NH_(4)^(+)−N)及总氮(TN)浓度显著正相关(P<0.01);RN模式通过更高的氮输入提高了土壤氮含量,小龙虾活动改善了土壤通气,促进水稻根系的氮素吸收,进而显著增加水稻成熟期的全株氮素累积量(10.2%,P<0.05)。【结论】相较RM系统,RN系统具有更高的氮消纳潜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NH_(3)挥发,增加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能够实现更高的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综合种养 水稻 红螯螯虾 氨挥发 氮素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剂NBPT/DCD不同组合对灌区碱性灌淤土中氨挥发及有效氮积累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惠 王志国 +3 位作者 张晴雯 丁金英 尹爱军 左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6-612,共7页
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抑制尿素土壤氨挥发损失和提高土壤有效氮积累量有很大潜力,但2种抑制剂配合施用对灌区强碱性灌淤土尿素施用后氨挥发损失和有效氮积累量的抑制作用尚不明确。为此,选取灌... 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抑制尿素土壤氨挥发损失和提高土壤有效氮积累量有很大潜力,但2种抑制剂配合施用对灌区强碱性灌淤土尿素施用后氨挥发损失和有效氮积累量的抑制作用尚不明确。为此,选取灌区碱性灌淤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试验,设置NBPT与不同浓度DCD组合下的6个处理,对照为单施尿素,研究NBPT及其与不同浓度DCD组合下的尿素土壤氨挥发和有效氮积累量的变化特征及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没有添加抑制剂的碱性灌淤土中,尿素施用后短期内(3 d左右)土壤氨挥发速率和NH+4-N积累量达最大值;在施肥后第8 d土壤氨挥发总量和NO-3-N积累量达最大值;添加抑制剂NBPT/DCD可显著降低施肥初期(5 d内)氨挥发速率,且有效减少施肥初期累积氨挥发量;单独添加相当于尿素氮量0.1%的NBPT,累积氨挥发量较CK降低了64%,施肥初期土壤NH+4-N和NO-3-N积累量显著低于CK。NBPT和DCD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在NBPT添加浓度为尿素氮量的0.1%,DCD为1%的低浓度水平下,土壤累积氨挥发量较CK降低了16.7%,同时土壤NH+4-N积累量增加趋势缓慢,但硝化抑制率在施肥的第5 d后快速下降,土壤NO-3-N积累量快速增加,氮素淋溶损失的风险加大;随着DCD添加浓度增加(2%~5%),其硝化抑制率显著增加,土壤NO-3-N积累量显著降低,但氨挥发损失量显著增大;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氨挥发速率与NH+4-N积累量呈正相关,与NO-3-N积累量呈负相关。综合分析得出,0.1%NBPT配施2%~3%的DCD时,土壤氨挥发损失量相对较低,土壤有效态氮积累量较高,且在土壤中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可推荐为灌区碱性灌淤土尿素氮肥与2种抑制剂配施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灌淤土 NBPT DCD 氨挥发 NH+4-N积累量 NO-3-N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化学添加剂对猪粪堆肥中氮素损失的控制 被引量:26
5
作者 史春梅 王继红 +3 位作者 李国学 江滔 魏洪飞 马志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01-1006,共6页
以氢氧化镁+磷酸、磷酸、磷酸二氢钾+氯化镁和磷酸二氢钙+氯化镁为固氮添加剂,以猪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装置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了不同化学添加剂对猪粪堆肥过程中的保氮效果。结果表明,化学添加剂可以... 以氢氧化镁+磷酸、磷酸、磷酸二氢钾+氯化镁和磷酸二氢钙+氯化镁为固氮添加剂,以猪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肥装置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了不同化学添加剂对猪粪堆肥过程中的保氮效果。结果表明,化学添加剂可以显著降低堆肥化过程中氨气的排放率。氢氧化镁+磷酸、磷酸、磷酸二氢钾+氯化镁和磷酸二氢钙+氯化镁的氮素损失分别占初始氮的13.15%、11.50%、10.69%和7.59%,与对照相比,各添加剂处理的固氮率为58.27%~75.90%。磷酸二氢钙+氯化镁处理的氮素损失最少,但堆肥过程中有机物降解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堆肥结束时,各添加剂处理的有机物降解率仅为对照处理的58.48%~98.70%。最终堆肥产品的种子发芽指数为69.87%~118.24%,表明所有处理在堆置39 d后均达到腐熟。根据模糊评价的结果,该试验中的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镁是堆肥过程中最佳的固氮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 氮素损失 氨气挥发 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与平衡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玉铭 胡春胜 +2 位作者 张佳宝 李晓欣 董文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1,共7页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生态农业试验站1公顷小麦—玉米轮作农田,运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育法、微气象学法和陶土头多孔杯—水量平衡法分别定量测定了氮素硝化—反硝化损失、氨挥发、NO3--N淋溶损失等氮素循环转化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每年... 在中国科学院栾城生态农业试验站1公顷小麦—玉米轮作农田,运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育法、微气象学法和陶土头多孔杯—水量平衡法分别定量测定了氮素硝化—反硝化损失、氨挥发、NO3--N淋溶损失等氮素循环转化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每年因氨挥发而造成的肥料氮损失量为N 60 kg/hm2,占施入肥料氮的15%;NO3--N淋溶损失量为N 68~4 kg/hm2,占肥料施用量的1.4%2~0.3%;每年因硝化—反硝化过程造成的肥料损失量为N 2.021~0.49 kg/hm2,占肥料施入量的0.51%1~.37%。氨挥发、NO3--N淋溶和硝化—反硝化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灌溉/降雨之后,玉米季肥料损失明显高于小麦生长季节。氨挥发和NO3--N淋溶损失是本区域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在当地农民所采用的常规农业管理措施下,小麦—玉米轮作农田氮素平衡处于盈余状态,小麦季盈余N+115.5^+124.5 kg/hm2,明显高于玉米季;由于玉米季氮素损失严重,氮素盈余较少,甚至出现亏缺,玉米季氮素平衡状况为-54.6^+14.3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循环 反硝化损失 氨挥发 NO3^-—N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对氮肥氨挥发和氮磷钾养分淋溶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07
7
作者 杜建军 苟春林 +1 位作者 崔英德 曲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96-1301,共6页
采用"静态吸收法"和"土柱淋溶法"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保水剂施入土壤后对尿素氨挥发以及对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养分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施入保水剂后,尿素氨挥发量显著降低,并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 采用"静态吸收法"和"土柱淋溶法"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保水剂施入土壤后对尿素氨挥发以及对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养分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施入保水剂后,尿素氨挥发量显著降低,并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氨挥发量的降低与土壤含水量、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pH有关。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pH较低,尿素氨挥发量也较少,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和100%时,施用0.05% ̄0.80%的保水剂,尿素累积氨挥发量分别较不施保水剂处理减少8.97% ̄47.65%和16.78% ̄72.40%。土壤中施入保水剂同样能减少氮、磷、钾养分的淋溶损失,对于氮、钾养分来说,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养分淋失量显著减少,但对于磷素养分来说,养分淋失量并不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少。施用0.05% ̄0.20%的保水剂时,氮、磷、钾养分累积淋失量分别较较不施保水剂处理减少13.60% ̄39.62%、28.31% ̄16.96%和6.76% ̄24.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氨挥发 养分淋溶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与有机肥配施条件下氮损失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周炜 孙国峰 +2 位作者 王鑫 童红玉 盛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43-1750,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沼液、有机肥配施等氮量替代化肥的模式,期望能够在保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降低稻田氮素损失的风险。本试验以太湖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化肥(NPK)、100%沼液、75%沼液+25%猪粪有机肥、50... 本研究旨在探索沼液、有机肥配施等氮量替代化肥的模式,期望能够在保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降低稻田氮素损失的风险。本试验以太湖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进行盆栽试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化肥(NPK)、100%沼液、75%沼液+25%猪粪有机肥、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和100%猪粪有机肥六个处理,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的稻田氨挥发特性,同期测定稻田田面水氮含量,以及全施肥期径流流失量。试验结果显示,在等施氮量条件下,常规化肥处理水稻产量达12 752.70 kg·hm^-2,其农田氨挥发总量为76.99 kg·hm^-2,径流氮损失量39.11 kg·hm^-2;100%沼液施用处理和75%沼液+25%猪粪有机肥配施处理氨挥发量较高,分别为120.66、88.01 kg·hm^-2;而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配施处理氨挥发总量和径流氮流失量均低于常规化肥处理,分别为58.03、22.00 kg·hm^-2,其产量与常规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100%猪粪有机肥施用处理尽管氨挥发总量和径流氮流失量表现最低,但其产量低于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配施处理。综合比较而言,50%沼液+50%猪粪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在保持一定产量的基础上又能减少氨挥发及氮流失风险,是一种比较适宜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有机肥 氮损失 稻田 氨挥发 径流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郊区番茄地中氮肥的气态氮损失 被引量:26
9
作者 曹兵 贺发云 +2 位作者 徐秋明 尹斌 蔡贵信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68,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番茄地施用化学氮肥后的氨挥发、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氨挥发采用通气密闭室法测定,反硝化损失(N2+N2O)采用乙炔抑制-土柱培养法测定,不加乙炔测定N2O排放。结果表明,番茄生长期间全部处理均未检...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番茄地施用化学氮肥后的氨挥发、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氨挥发采用通气密闭室法测定,反硝化损失(N2+N2O)采用乙炔抑制-土柱培养法测定,不加乙炔测定N2O排放。结果表明,番茄生长期间全部处理均未检测到氨挥发,其原因是土表氨分压低于检测灵敏度,较低的氨分压是由于表层土壤的铵态氮浓度和pH都不高所致。在番茄生长期间,对照区即来自有机肥和土壤本身的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量相当高,反硝化损失总量高达N29.6kghm^-2,N2O排放量为N7.76kghm^-2。施用化学氮肥显著增加了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3个施用化学氮肥处理的反硝化损失变化在N40.8~46.1kghm^-2之间,占施入化肥氮量的5.50%~6.01%;N2O排放量为N13.6~17.6kghm^-2,占施入化肥氮量的2.62%~4.92%;与尿素相比,包衣尿素未能显著减低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施用尿素的处理在每次追肥后,耕层土壤均会出现NO3^--N高峰,继之的反硝化和N2O排放高峰。反硝化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的看来,番茄生长期间没有氨挥发,而硝化反硝化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挥发 反硝化损失 N2O排放 包衣尿素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田间土壤氨挥发及春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祯 史海滨 +1 位作者 李仙岳 闫建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9-807,共9页
为了减少氨挥发带来的氮素损失和面源污染,寻求一种节水、节肥、稳产的水氮运筹模式,研究分析了氨挥发规律及春玉米籽粒产量对不同水氮运筹模式的响应。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共15个处理。主区为灌水定额,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525、750、975 m... 为了减少氨挥发带来的氮素损失和面源污染,寻求一种节水、节肥、稳产的水氮运筹模式,研究分析了氨挥发规律及春玉米籽粒产量对不同水氮运筹模式的响应。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共15个处理。主区为灌水定额,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525、750、975 m^3·hm^(-2);副区为施氮量,设置5个水平,分别为0、80、160、240、320 kg·hm^(-2)。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采集田间氨挥发量,并计算氨挥发速率、氨挥发损失量及损失率。结果表明:2014、2015两年同一处理追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均大于该处理施入基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追肥后氨挥发速率峰值比施入基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高出63.31%和62.06%。施氮量、灌水定额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NH_3-N损失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三者对田间土壤NH_3-N损失量的影响表现为施氮量>灌水定额>两者的交互作用。2014、2015两年各施氮处理施入基肥后平均NH_3-N损失量为5.71~13.95 kg·hm^(-2),追肥后平均NH_3-N损失量为8.70~18.66 kg·hm^(-2)。2014年各施氮处理NH_3-N总损失量为13.90~32.21 kg·hm^(-2),2015年各施氮处理NH_3-N总损失量为15.45~32.99 kg·hm^(-2)。处理W2N3(灌水定额750 m^3·hm^(-2),施氮量240 kg·hm^(-2))既能节水、节肥,又能保证获得高产,同时显著地降低了NH_3-N损失量,故推荐该处理为适用于当地的最优水氮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运筹模式 施氮量 灌水定额 氨挥发速率 氨挥发损失量 春玉米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生长后期地上部分氮素的氨挥发损失 被引量:39
11
作者 王朝辉 田霄鸿 李生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在拔节到成熟期,采用密闭生长室法直接收集和测定了种植在高、低两种肥力土壤上的冬小 麦挥发的氨气。结果表明,进入成熟期后施肥处理的冬小麦地上部分的氨挥发速率和数量成倍升高, 而不施肥的处理和生育前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同一植... 在拔节到成熟期,采用密闭生长室法直接收集和测定了种植在高、低两种肥力土壤上的冬小 麦挥发的氨气。结果表明,进入成熟期后施肥处理的冬小麦地上部分的氨挥发速率和数量成倍升高, 而不施肥的处理和生育前期相比无明显变化。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挥发量相差很大,下部衰老茎叶的 氨挥发量明显高于生长正常的上部穗和旗叶。灌浆期适度干旱可以降低冬小麦地上部分氨的挥发;而 氮磷配合施用则会增强成熟期的氨挥发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长后期 氮素损失 氨挥发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生物炭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氮素转化与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太魁 王小非 +3 位作者 郭战玲 张香凝 寇长林 王彦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4-879,共6页
为了减少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研究添加生物炭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和损失的影响。设置不加生物炭对照(S1)以及猪粪秸秆中添加5%(S2)、10%(S3)、15%(S4)生物炭4个处理,监测堆肥过程中堆肥温度、氮素形态及氨挥发速率等的... 为了减少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研究添加生物炭对猪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和损失的影响。设置不加生物炭对照(S1)以及猪粪秸秆中添加5%(S2)、10%(S3)、15%(S4)生物炭4个处理,监测堆肥过程中堆肥温度、氮素形态及氨挥发速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堆肥温度,提前2—3 d进入高温期,缩短堆肥周期,提高堆肥品质。生物炭显著增加猪粪堆肥NO_(3)^(−)-N的含量,降低了NH_(4)^(+)-N的含量,有利于NH_(4)^(+)-N向NO_(3)^(−)-N转化;堆肥结束时,处理S2、S3和S4的NO_(3)^(−)-N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9.64%、46.68%和28.84%;添加生物炭明显降低了堆肥在高温期的氨挥发速率,且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8.77%、25.35%和26.39%。与堆肥前相比,S1—S4总氮的增加率分别为9.7%、27.5%、28.6%和26.2%,添加10%生物炭的处理固氮效果最好。以上结果说明,猪粪堆肥过程添加生物炭更易促进堆肥腐熟、抑制氨气挥发和减少氮素损失,通过合理物料配比的好氧堆肥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农业秸秆及猪粪的优质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猪粪 堆肥 氨挥发 氮素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施用控释尿素的土壤氨挥发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颜旺 刘强 +3 位作者 张玉平 龚蓉 王心星 刘良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6-140,共5页
探明控释尿素在夏玉米田间土壤中氨挥发损失的规律,为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和氨挥发动态密闭室监测方法研究控释尿素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玉米各时期施用控释尿素各处理的土壤... 探明控释尿素在夏玉米田间土壤中氨挥发损失的规律,为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和氨挥发动态密闭室监测方法研究控释尿素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玉米各时期施用控释尿素各处理的土壤氨挥发通量、氨挥发累积损失量、损失率及时段氨挥发通量均显著低于施用普通尿素处理,且氨挥发累积损失量、损失率及时段氨挥发通量随总氮素施用量的降低而减少,即普通尿素〉常量控释尿素〉控释尿素减氮10%〉控释尿素减氮20%〉控释尿素减氮30%。2)夏玉米施用控释尿素处理的土壤氨挥发高峰期比施普通尿素处理推迟2~3d,且气温、降水、灌溉、施肥方式等因素可对夏玉米不同施肥期的土壤氨挥发通量和氨挥发累积损失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总体变化相对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控释尿素 氨挥发通量 氨挥发累积损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胡安永 孙星 +4 位作者 刘勤 张亚楠 王书伟 王德建 曹志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5-279,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下稻季氨挥发损失规律及水稻产量特征。结果表明,稻季施肥后田面水的NH+4-N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稻季施氮量为240kg/hm2时,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和休闲-水稻轮...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方式下稻季氨挥发损失规律及水稻产量特征。结果表明,稻季施肥后田面水的NH+4-N浓度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稻季施氮量为240kg/hm2时,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和休闲-水稻轮作下稻季通过氨挥发损失的N分别为18.0,18.2,27.7kg/hm2,占施N量的7.5%,7.6%,11.5%,基肥和分蘖肥施肥量仅占稻季施肥总量的60%,但其氨挥发量之和分别占稻季氨挥发总量的76.7%,69.2%,78.0%,穗肥持续时间最短且损失最小;紫云英还田下稻季氨挥发损失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施氮量下氨挥发损失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综合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推荐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180kg/hm2,此时既能保证水稻获得高产,同时与施氮240kg/hm2和施氮300kg/hm2相比能减少氮肥用量25%,40%,并能显著减少稻季施氮的氨挥发损失达29.1%,40.4%,降低氮素农田施用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从而提高氮素利用率,是一种值得当地广泛提倡和推广的耕作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方式 水稻田 氨挥发损失 紫云英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成 陈波浪 +3 位作者 玉素甫江.玉素音 王前登 柴仲平 张渔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6-53,共8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选取6年生库尔勒香梨树为研究对象,在香梨年生育期内,设置了不施肥(N_0P_0K_0)、不施氮肥(N_0PK)、低氮量(N_1PK)、中氮量(N_2PK)、高氮量(N_3PK)5个处理,采用密闭式集气法对不同施...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选取6年生库尔勒香梨树为研究对象,在香梨年生育期内,设置了不施肥(N_0P_0K_0)、不施氮肥(N_0PK)、低氮量(N_1PK)、中氮量(N_2PK)、高氮量(N_3PK)5个处理,采用密闭式集气法对不同施肥处理的氨挥发进行田间定位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氨挥发速率在一天内的表现为:晚上(20:00~08:00)<上午(08:00~12:00)<中午(12:00~16:00)<下午(16:00~20:00)。日积量夜间<白天。不同施肥处理氨挥发年生育期累积量表现为:N_0P_0K_0<N_0PK<N_1PK<N_2PK<N_3PK。温度、灌水、施氮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均有显著影响,施氮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的氨挥发影响最大。施氮处理N_1PK、N_2PK、N_3PK的氨挥发年生育期累积量分别为34.94、36.38、44.42 kg·hm^(-2)·年^(-1),氨挥发净损失率分别为4.48%、2.72%、3.60%。N_2PK处理的库尔勒香梨产量最高,达到6 213.50 kg·hm^(-2),且氨挥发净损失率最小,为2.72%。综合生产及环境效益,推荐本区域库尔勒香梨园的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尔勒香梨 氮肥 氨挥发 净损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稻蟹共作系统氨挥发损失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昂 马旭洲 +2 位作者 于永清 徐静 吕为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2-631,共10页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氨(NH_3)的挥发损失,在辽宁盘锦开展田间实验。实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肥(R0M)、稻蟹共作不施肥(R0C)、单作稻施肥(R1M)和稻蟹共作施肥(R1C)。结果显示,在水...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氨(NH_3)的挥发损失,在辽宁盘锦开展田间实验。实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肥(R0M)、稻蟹共作不施肥(R0C)、单作稻施肥(R1M)和稻蟹共作施肥(R1C)。结果显示,在水稻全生育期,R0M、R0C、R1M和R1C的NH_3挥发量分别为8.56、7.37、45.64和41.34 kg·hm^(-2)。施肥是影响稻田NH_3挥发的主要因素,R1M和R1C的NH_3挥发量分别较R0M和R0C提高4.33倍和4.65倍。在施肥稻田,NH3挥发主要集中在淹水后10 d内,该阶段的挥发量占全生育期的67.6%~76.7%。不施肥稻田的NH_3挥发速率整体较平稳。施肥也显著提高水稻氮(N)素积累量,R1M较R0M提高53.3%,R1C较R0C提高69.7%。养蟹可以降低稻田的NH_3总挥发量,从河蟹放入稻田后计,R1C的NH3挥发量较R1M降低28.4%,差异显著;然而整个水稻生长季,R1M和R1C处理NH_3的总挥发量无显著差异。R1M和R1C处理NH_3总挥发量分别占当季施N量的28.5%和26.0%。养蟹提高了水稻N素积累量,在水稻成熟期R1C的水稻N素积累量较R1M增加25.0%。在不施肥稻田中,养蟹对削弱NH_3挥发损失和提高水稻N素积累量的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系统 NH 3挥发 田面水 水稻N素积累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肥和化肥对黑土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与平衡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伟 王宏燕 +2 位作者 于佳 廖莎 宋立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5-158,共4页
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分别定量测定了玉米田土壤氮素自生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损失、氨挥发、NO3--N淋溶损失等氮素循环转化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不施肥的土壤生态系统每年土壤全氮将减少-110.5kg/hm2。施肥能够有效地... 在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分别定量测定了玉米田土壤氮素自生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损失、氨挥发、NO3--N淋溶损失等氮素循环转化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不施肥的土壤生态系统每年土壤全氮将减少-110.5kg/hm2。施肥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壤氮素转化能力,农肥的氮素转化作用明显高于化肥的氮素转化作用。各处理反硝化损失的氮量为7.26~21.66kg/hm2,淋溶损失量为0.09~0.21kg/hm2,氨挥发损失的氮量为0~15.23kg/hm2。玉米田施肥处理总的氮素平衡处于盈余状态,不施肥处理的氮素平衡处于亏缺状态。单施农肥的盈余量高于单施化肥及农肥化肥配比处理的盈余量,低量施肥模式土壤中氮素的输入和输出基本处于平衡状态,高量施肥模式土壤中氮素处于盈余状态,虽有利于培肥地力,但却造成了肥料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循环 反硝化损失 氨挥发 NO3^--N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体氮素的挥发损失——Ⅲ.大豆生长过程中氨的挥发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宗让 李生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2年第S1期12-17,共6页
利用大型真空干燥器,测定了大豆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地上部分氨的挥发损失。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氨的挥发损失量不同。最大挥发量出现在鼓粒成熟期,达38.43μg/d·g干叶(以NH_3计);数量大于开花结荚初期;一茬大豆氨净挥发... 利用大型真空干燥器,测定了大豆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地上部分氨的挥发损失。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氨的挥发损失量不同。最大挥发量出现在鼓粒成熟期,达38.43μg/d·g干叶(以NH_3计);数量大于开花结荚初期;一茬大豆氨净挥发损失量为3.51kg/ha(2.89kgN/ha).除生育时期外,温度对氨挥发损失也有较大影响。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高温可以增加大豆的氨挥发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氨挥发损失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寨底地下河农业系统氮流失估算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运球 玉宏 +1 位作者 裴建国 陈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979-1984,共6页
为评价岩溶区面源污染对漓江的影响,通过对地下径流、氨挥发和农产品等途径输出氮的计算,估算了桂林寨底地下河农业系统氮流失量。结果表明,寨底地下河农业系统年流失氮1.03×105kg,其中地下河水土流失损失氮4.37×104kg,氨挥... 为评价岩溶区面源污染对漓江的影响,通过对地下径流、氨挥发和农产品等途径输出氮的计算,估算了桂林寨底地下河农业系统氮流失量。结果表明,寨底地下河农业系统年流失氮1.03×105kg,其中地下河水土流失损失氮4.37×104kg,氨挥发逸失氮3.91×104kg,农产品输出氮2.06×104kg。随地下河水流失的溶解态氮为2.62×104kg,且其中99%为硝态氮,比30年前增加了约8倍,而泥沙吸附态氮为1.75×104kg;地下河水土流失损失氮90%以上出现在雨季,且上半年以化肥源氮为主。受石灰土酸碱度的影响,56.5%氨挥发主要发生在稻田。鲜桃输出了农产品中39.8%的氮,这是系统内大力发展桃种植产业的结果。该系统流失氮的80%最终以水溶态、气态进入地表水和大气环境,因而加剧了漓江的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底地下河 氮流失 硝酸盐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炭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规律和生物利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纪锐琳 朱义年 +1 位作者 张爱莉 张学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6期8284-8286,8289,共4页
[目的]对竹炭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规律和生物利用效果进行研究,寻找高效、廉价、生产工艺简单的包膜氮肥。[方法]以竹炭和高分子聚合物为包膜材料,制得2种不同包膜厚度的竹炭包膜尿素(BCCU);通过玉米的土壤淋溶试验、土壤氨挥发试验和盆... [目的]对竹炭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规律和生物利用效果进行研究,寻找高效、廉价、生产工艺简单的包膜氮肥。[方法]以竹炭和高分子聚合物为包膜材料,制得2种不同包膜厚度的竹炭包膜尿素(BCCU);通过玉米的土壤淋溶试验、土壤氨挥发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自制竹炭包膜尿素的氮素释放规律和生物利用效果。[结果]竹炭包膜尿素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其氮素的29d累积淋出率比普通尿素低9.93%~16.27%;施用竹炭包膜尿素的氨挥发量显著低于普通尿素,降幅为16.66%~31.8%;施用竹炭包膜尿素的玉米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12.8%~24.1%和10.50%~16.99%。[结论]竹炭对尿素中氮素不仅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还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能减少氮素的淋失和挥发,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炭 包膜尿素 利用率 淋溶损失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