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ngth optimization of straight line connecting turnout on main line i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yard
1
作者 YIN Guo-dong SHI Jin +1 位作者 WEI Qing-chao LAI Li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111-1120,共10页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in China as background, and referring to the dynamic theory and wheel-rail contact mode, dynamic analys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the setting position of straigh...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in China as background, and referring to the dynamic theory and wheel-rail contact mode, dynamic analys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the setting position of straight lines and running conditions of train in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yard. Using the established model, and choosing vehicle lateral acceleration and wheel suspension a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vehicle traveling in turnout and adjacent area on main line was analyzed, and effects on travelling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rain aroused by length variation of straight line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amping rules of vibr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certain length of straight lines can alleviate the vibration aroused in turnout and curve(turnout), length of straight lines connecting turnouts in different sections on main line was propos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traveling stability, and shortening or cancelation of straight line for the scale limitation of station yard has less influence on operation safety of t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railway station YARD STRAIGHT line TURNOUT dynamic theory LENGTH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客运枢纽站股道运用计划编制优化方法
2
作者 张英贵 王宇航 +1 位作者 胡睿华 张云丽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2-234,共13页
针对高铁客运枢纽站本线和转线列车共站运行、车站咽喉区作业交叉较严重的问题,首先,分析2种列车的在站作业特点,提出股道线束划分方法;其次,以高铁客运枢纽站股道运用计划股道占用均衡程度和计划自身抗干扰性为优化目标,考虑车站列车... 针对高铁客运枢纽站本线和转线列车共站运行、车站咽喉区作业交叉较严重的问题,首先,分析2种列车的在站作业特点,提出股道线束划分方法;其次,以高铁客运枢纽站股道运用计划股道占用均衡程度和计划自身抗干扰性为优化目标,考虑车站列车技术作业时间标定、列车对于客运资源的占用和客运资源占用冲突等约束条件,构建繁忙高铁客运枢纽站股道运用计划编制0-1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改良遗传算法;最后,以某繁忙高铁客运枢纽站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算法收敛性较好,能确保编制形成的股道运用计划为全局优化解;对比车站原班计划,所提方法编制的股道运用计划在股道占用均衡程度和计划自身抗干扰性上分别提升了约99.1%和23.5%;采用所提方法编制计划时,应均衡考虑股道运用计划的股道占用均衡程度和计划自身抗干扰性;发生列车晚点时,若列车晚点时分为最小股道占用时间间隔的整数倍,应适当推迟列车实际进站时刻以缓解晚点对股道运用计划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客运 运输组织 枢纽站 股道运用 计划编制 线束占用 抗干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断层长大隧道型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台站布设位置研究
3
作者 杨长卫 龚新明 +1 位作者 王强 王峰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214,共8页
针对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长大铁路隧道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难题,以1∶50缩尺比开展铁路隧道正交穿越活动逆断层室内模型试验,设计断层倾角70°与80°两种工况,对逆断层黏滑错动过程中隧道衬砌变形破坏范围及高铁地震预警系统... 针对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长大铁路隧道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难题,以1∶50缩尺比开展铁路隧道正交穿越活动逆断层室内模型试验,设计断层倾角70°与80°两种工况,对逆断层黏滑错动过程中隧道衬砌变形破坏范围及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布设位置等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衬砌弯曲变形最剧烈位置为断层下盘靠近断裂带处,断层倾角越大该位置越靠近断裂带,高铁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应布设在逆断层上盘;隧道衬砌拱顶与仰拱变形大致相当,拱腰受压侧变形显著大于受拉侧;断层上盘及断裂带附近衬砌围岩压力增大较明显,随着断层倾角的减小,断层上盘的抬升作用更易于传播至下盘使下盘处衬砌围岩压力增大;以仰拱变形倾角曲线外推,得到逆断层作用下仰拱发生倾转的范围,建议逆断层错动下穿越活动断裂隧道工况下测震井距离活动断裂的最小距离取值为3.5D(D为隧道洞径),以规避断层活动对强震仪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高速铁路 监测台站 跨断层 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段解锁下高速铁路车站到发线运用方案调整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伯男 姚向明 +2 位作者 赵鹏 韩梅 张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2-1443,共12页
高速铁路车站接发列车作业排列紧密,列车运行受到扰动后及时调整到发线运用方案有助于降低列车延误。首先,以轨道电路为粒度详细刻画列车对车站内固定设备资源的占用过程;其次,协同考虑到发线运用、进路选择和列车到发时刻,构建以列车... 高速铁路车站接发列车作业排列紧密,列车运行受到扰动后及时调整到发线运用方案有助于降低列车延误。首先,以轨道电路为粒度详细刻画列车对车站内固定设备资源的占用过程;其次,协同考虑到发线运用、进路选择和列车到发时刻,构建以列车总延误时间最小化和到发线运用调整方案偏离原计划程度最小化为目标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通过Epsilon约束法将其转化为便于求解的单目标规划模型;最后,以蚌埠南站为对象,设定包括列车区间延误、到发线故障及两者耦合扰动等多种类型的扰动场景进行案例分析,调用商业求解器GUROBI求解多目标帕累托解集。结果表明:在明确调整目标的前提下,所有场景均可以在2 s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到发线运用调整方案,满足调度调整的时效性要求。所构建模型针对多类型扰动场景均可以在兼顾车站作业秩序稳定的同时有效降低延误约60%,尤其针对到发线故障类型扰动能够实现延误降低76%以上。进一步讨论不同联锁机制、调整策略对列车晚点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路分段解锁相较于一次解锁在总延误时间、延误传播范围控制方面均表现更好;采用停站时间可变、到发线不固定线路运用策略能够进一步降低延误约10%。所构建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能够为车站接发列车作业的精细化调整提供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发线运用方案 高速铁路车站 分段解锁 混合整数规划 Epsilon约束法 行车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能力目标和停站需求的高速铁路列车基本运行图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高金科 滕靖 曲思源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1,共9页
考虑高速铁路站、车一定的服务频次要求,提出列车运行图生成与压缩的协同优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铺画一定数量列车运行线占用列车运行图横轴的时间长度和所有列车全程旅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二阶段求解算法:先固定标杆列... 考虑高速铁路站、车一定的服务频次要求,提出列车运行图生成与压缩的协同优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模型以铺画一定数量列车运行线占用列车运行图横轴的时间长度和所有列车全程旅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二阶段求解算法:先固定标杆列车运行线,求解列车停站方案、越行方案、股道运用方案,即生成列车运行图;在不改变上述3个方案下,减少列车运行图中的非必要的冗余时间,并向前移动列车运行线,即压缩列车运行图。以京沪高速铁路为案例,结果表明,二阶段法可降低两列车之间运行关系判定的复杂度,实现对模型大规模数据的快速有效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站车服务频次 列车运行图生成与压缩 二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低温与极端雪荷载耦合作用下大跨高铁站房屋盖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宋林琳 魏明阳 +3 位作者 张学明 高鹏远 张魁杰 李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高铁站房钢屋盖对温度敏感且超静定次数较多,在寒区低温和积雪作用下容易造成垮塌。为探究高铁站房异形屋盖结构在低温及极端雪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以东北某地区高铁站房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屋盖模型,利用现场监测数... 高铁站房钢屋盖对温度敏感且超静定次数较多,在寒区低温和积雪作用下容易造成垮塌。为探究高铁站房异形屋盖结构在低温及极端雪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以东北某地区高铁站房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屋盖模型,利用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研究设计温差对屋盖结构的影响,考虑场址处近年极端低温天气频现,分析极端温差下屋盖受力。基于不同设计雪荷载分布方式,开展屋盖结构的受力分析,进而考虑寒区极端雪荷载,并探究极端雪荷载与极端温差耦合下的受力状态。结果表明:屋盖两侧弧形边缘部分杆件不同温差下应力变化显著,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极端温差下需要重视此区域内杆件应力变化;站房屋盖设计时,对于存在天窗的屋盖结构,应重视因天窗与周围屋面高度差而产生的不均匀雪荷载对结构内力的影响;极端雪荷载作用下,屋盖最大应力杆件接近屈服,最大竖向位移也接近规范容许值;考虑极端雪荷载与极端降温耦合相比设计雪荷载与设计温差耦合屋盖最大拉应力、最大下绕位移分别增大47.1%、50.2%,且应力已经超过钢材设计强度,在寒区大跨高铁站房钢屋盖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二者耦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站房 屋盖 温差作用 雪荷载 耦合作用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Q网络的高速铁路车站到发线运用冲突调整研究
7
作者 田锐 孟令云 +3 位作者 王维 李忠灿 唐晓龙 孙飞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高速列车受到自然灾害或设备故障因素干扰时可能导致运行秩序大规模紊乱,引发高速铁路枢纽到发线运用产生冲突、原有方案无法准时执行,需要调整冲突列车的停靠到发线或时刻。目前到发线调整方法主要依靠列车调度员经验,方案调整的效率... 高速列车受到自然灾害或设备故障因素干扰时可能导致运行秩序大规模紊乱,引发高速铁路枢纽到发线运用产生冲突、原有方案无法准时执行,需要调整冲突列车的停靠到发线或时刻。目前到发线调整方法主要依靠列车调度员经验,方案调整的效率和质量因人而异。通过对高速铁路枢纽到发线运用冲突类别、消解策略和目标导向进行梳理,构建到发线运用冲突调整优化模型。为解决优化模型求解效率问题,提出深度强化学习框架进行求解。以长沙南站为例,验证深度强化学习框架的求解可行性,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协助快速找到符合运输实际的调整方案,为高速铁路枢纽到发线运用调整提供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车站 深度强化学习 决策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流塑网:高铁站区步行网络的分形发展模式
8
作者 张晨阳 史北祥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5,共8页
人的流动与集散是高铁站区发展状态的重要表征,完善的步行网络意味着站区形成了连贯的空间体系、高效的功能开发和高频的站城交互。从人流和网络的研究视角出发,基于分形城市的理论和方法,归纳出高铁站区步行网络渗流和漫延两种分形生... 人的流动与集散是高铁站区发展状态的重要表征,完善的步行网络意味着站区形成了连贯的空间体系、高效的功能开发和高频的站城交互。从人流和网络的研究视角出发,基于分形城市的理论和方法,归纳出高铁站区步行网络渗流和漫延两种分形生长机制,以及萌发期、连接期、融合期、成熟期四个发展阶段,进而构建“以流塑网”的研究框架。以南京南站站区为例,追踪其2006~2022年步行网络的分形发展过程,与其他5个对照站区进行量化测度比较研究,探讨步行活力的制约因素和影响机制。发现高铁站区步行网络的发展受到用地面积破碎、快速交通干扰、功能支撑不足等多重因素限制,其分形特征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站区 步行人流 城市网络 分形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的高铁站域地下空间站城融合网络性能研究
9
作者 杜杨 董蕴豪 +1 位作者 王鹏 彭芳乐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8,共9页
高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沿线城市高铁车站的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高铁车站已不仅仅承担着交通功能,其正在向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转化,将高铁站通过地下空间与周边城市协同开发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提供了新范式,评价高铁站域地下空间... 高铁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沿线城市高铁车站的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高铁车站已不仅仅承担着交通功能,其正在向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转化,将高铁站通过地下空间与周边城市协同开发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提供了新范式,评价高铁站域地下空间网络性能对推进其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现有高铁站域地下空间网络性能研究多从定性角度出发,缺乏定量化度量方法,针对性能优化的建议也多以经验分析为主。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城市高铁站域地下空间的空间组构问题,以站城融合理念将高铁车站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进行有机结合,以复杂网络作为理论依据构建高铁站域地下空间网络模型,并以上海虹桥站和深圳福田站为案例,选取经典测度指标度量两案例的网络性能,对比两案例在不同抽象原则下的表现,归纳总结了水平连通布局和竖向集约开发的特点,并以此提出优化方案与原案例网络性能进行对比,得出各类连通方式对站域地下空间网络性能的影响,归纳了地铁站作为疏散关键节点的重要作用,为后续高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站域 地下空间 复杂网络 站城融合 性能评估 规划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市辖区内多高速铁路站区建设形象感知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胜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8-206,共9页
基于社交评论数据,应用高频关键词提取、语义网络分析、评论观点抽取、情感形象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苏州市4个高速铁路站点的形象感知和功能分异特征。研究发现,苏州站服务质量高,是苏州市的核心站点;苏州北站距离城市中心较远,主要承... 基于社交评论数据,应用高频关键词提取、语义网络分析、评论观点抽取、情感形象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苏州市4个高速铁路站点的形象感知和功能分异特征。研究发现,苏州站服务质量高,是苏州市的核心站点;苏州北站距离城市中心较远,主要承担远距离出行任务;苏州园区站和苏州新区站属于城市片区型站点,但两者的交通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出不同片区的功能差异。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高速铁路站区的发展应注重建筑特色设计,使之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地标;同时,应加强交通换乘功能的完善、增加地下空间的利用率、加强无障碍设施,以此提升高速铁路站点形象感知和城际交通便利性,为高速铁路站区建设形象感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站点 社交媒体 形象感知 自然语言分析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作业接续不确定的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研究
11
作者 江雨星 田文哲 +1 位作者 张春民 王尧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61-1973,共13页
考虑列车作业接续不紧密而产生的不确定停留时间,研究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为描述列车在站内运行过程中的连续性以及接车、发车作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基于时空网络构模思想,以接发列车数最大为目标,以列车停站时间、时空网络... 考虑列车作业接续不紧密而产生的不确定停留时间,研究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为描述列车在站内运行过程中的连续性以及接车、发车作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基于时空网络构模思想,以接发列车数最大为目标,以列车停站时间、时空网络流量平衡、设备占用唯一性、不相容性及计划运行图中既有列车的到达时刻为约束,构建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的数学模型。模型中采用分布式鲁棒机会约束描述不确定的列车停站时间,并基于额外滞留时间的均值和方差等信息,将该机会约束转化为确定性的约束形式。针对转化后的线性整数规划模型,运用GUROBI商业求解器进行计算。以天水南站为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分析机会约束下界值、不同类型列车的不同数量比例以及不同场景对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会约束概率下界的增大,车站通过能力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从0.96增至0.99时,最大降幅约为11.83%;折返列车的占用到发线时间较长,并且其发车作业切割车站咽喉,影响其他列车接车与发车作业的办理,对车站通过能力影响最为显著;随着上行停站列车和下行停站列车数量比例的增大,列车在站内的总停留时间增加,导致车站通过能力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铁路现场确定车站通过能力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车站 通过能力 作业接续不确定 分布鲁棒机会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晚点下的大型高铁客运站股道调整方法研究
12
作者 许婧婕 滕靖 +3 位作者 陆柳洋 高金科 葛忠兴 曲思源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7,共10页
为应对大型高铁客运站列车晚点延误问题,减轻列车晚点带来的不利影响,着眼列车在站作业全过程,提出晚点条件下车站作业调整方案混合整数规划优化模型。考虑车站站场结构、设施设备、行车作业条件、客运作业条件、列车作业要求、车站间... 为应对大型高铁客运站列车晚点延误问题,减轻列车晚点带来的不利影响,着眼列车在站作业全过程,提出晚点条件下车站作业调整方案混合整数规划优化模型。考虑车站站场结构、设施设备、行车作业条件、客运作业条件、列车作业要求、车站间隔时间标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列车到发时刻与基本图偏离程度以及股道运用与基本图偏离程度最小为优化目标,以列车到发时刻以及股道运用为决策变量,对列车晚点带来的进路冲突进行疏解,以减少延误带来的影响。以A高铁车站A1车场8:00—20:00时间段内的列车到发为案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展现模型对交叉进路冲突的疏解和股道运用的调整方案,并分析列车晚点对后续列车的连带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疏解进路冲突,压缩列车非必要停站时间,缩减列车延误时间,高效生成合理的股道调整方案,辅助车站行车工作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客运站 列车晚点 交叉进路 到发时刻 股道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行调冲突的大型高铁站到发线运用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毅 李季涛 +1 位作者 孙婉婷 周天阳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21,共11页
配备有动车所的大型高铁站同时承担行车与调车2类作业,编制到发线运用计划时充分考虑行调冲突的影响对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车站运转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分析行调作业时空冲突机理基础上,将行调冲突量化整合为列车过站费用的形式,... 配备有动车所的大型高铁站同时承担行车与调车2类作业,编制到发线运用计划时充分考虑行调冲突的影响对确保行车安全、提高车站运转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分析行调作业时空冲突机理基础上,将行调冲突量化整合为列车过站费用的形式,以列车过站费用小、到发线利用均衡性强和到发线运用计划鲁棒性优为优化目标,考虑行调冲突疏解、分段解锁条件下列车进路冲突疏解等安全约束,构建到发线运用多目标优化模型,设计改进遗传算法进行求解。以某大型高铁站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优化方案比现行方案过站费用降低了15.0%,均衡性和鲁棒性分别提升25.2%和24.9%,相邻列车缓冲时间提高14.3%,在保证行车作业安全及到发线运用计划鲁棒性的情况下,模型可减少行车作业对调车作业的时空干扰,提高车站运转效率,为大型高铁站到发线运用计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高铁站 到发线运用 行调冲突 改进遗传算法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昌—涪陵高铁五峰站站位方案研究
14
作者 张哲 夏佩林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76,共7页
宜昌—涪陵高铁宜昌—五峰段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区域内“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广泛。为解决岩溶地区高速铁路线路选择及五峰站站位设置问题,采用由宏观至局部,再针对性优化的比选方法,结合区域内沿线经济据点、设站条件、地质条... 宜昌—涪陵高铁宜昌—五峰段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区域内“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范围广泛。为解决岩溶地区高速铁路线路选择及五峰站站位设置问题,采用由宏观至局部,再针对性优化的比选方法,结合区域内沿线经济据点、设站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敏感区域、矿区分布、桥位条件等因素,研究郭家冲设站、桥沟设站和柴埠溪西侧设站3个宏观站位方案;在宏观推荐方案基础上,重点结合设站条件、地质条件和柴埠溪桥位条件,研究郭家冲设站-上游桥位和郭家冲设站-下游桥位方案;在局部推荐方案基础上,对站位进行了细部优化。研究表明:线路出长阳隧道后,于五峰县渔阳关镇郭家冲设五峰站,出站后走行于柴埠溪上游,以斜拉桥形式跨越柴埠溪大峡谷。该方案五峰站站位和工程地质条件好,施工建设和运营风险小,工程投资省,可实施性强,予以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涪高铁 沿江高铁 五峰站 站位方案 岩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 km/h高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车站参数设计研究
15
作者 邱莹辉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2,共11页
高速磁浮与轮轨列车运行方式不同,其独特的基础设施特点、信号制式、高速移动装备,使其运行机理不同于轮轨系统。既有的基于轮轨关系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车站参数设计无法直接借鉴和应用,有必要针对600 km/h高速磁浮列车追踪... 高速磁浮与轮轨列车运行方式不同,其独特的基础设施特点、信号制式、高速移动装备,使其运行机理不同于轮轨系统。既有的基于轮轨关系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车站参数设计无法直接借鉴和应用,有必要针对600 km/h高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及车站参数设计进行研究。在明确高速磁浮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的前提下,依托高速磁浮车站进行仿真计算,研究高速磁浮列车进站速度、加减速性能、道岔选型及咽喉区长度等参数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列车进站速度每增加50 km/h,到达追踪间隔时间约增加27 s;咽喉区长度每增加200 m,到达追踪间隔时间中t3约增加7.3 s。采用侧向过岔速度98 km/h的道岔,咽喉区长度每增加200 m,出发追踪间隔时间中t2增加约7.2 s。采用侧向过岔速度196 km/h的道岔,咽喉区长度每增加200 m,出发追踪间隔时间中t2增加约5.6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 道岔 车站咽喉 追踪间隔时间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下穿机场地下车站时车站站台噪声测试与分析
16
作者 吴志颖 李盈利 裴晓晖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0-1050,共11页
基于空铁联运战略规划和高速铁路提速要求,亟需开展高速列车下穿地下车站的噪声测试和评估。该文研究高速列车在250 km/h单车越行、300 km/h双车交会越行和进站停车工况下,穿越国内某机场地下车站时产生的噪声对站台的影响。实验一共测... 基于空铁联运战略规划和高速铁路提速要求,亟需开展高速列车下穿地下车站的噪声测试和评估。该文研究高速列车在250 km/h单车越行、300 km/h双车交会越行和进站停车工况下,穿越国内某机场地下车站时产生的噪声对站台的影响。实验一共测得3种工况下的多组噪声数据,并分别进行1/3倍频程频谱分析和A计权声压级评估。根据《GB 14227–2006》噪声标准,研究发现列车在3种工况下站台端部的等效连续A声级均未超过限值80 dB(A)。其中,列车在越行和进出站时产生的噪声频率主要分布在2500 Hz以下,而在停靠时怠速产生的噪声主要分布在1250 Hz以下。该研究验证了该地下车站噪声设计达标,列车可以以时速300 km/h全速越站;该研究还有助于为国内其他机场后续建设下穿高速铁路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提供噪声评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高速列车 机场 地下车站站台 噪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磁浮车站两端正线平面曲线参数研究
17
作者 王健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29,共5页
研究目的:为适应长大干线运输需求,充分发挥系统运输效率,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中间站宜采用通过车与停站车交错运行的行车组织模式,车站两端平面曲线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快慢车运行的舒适性。现有高速磁浮相关标准规范仅规定了一般情况下平... 研究目的:为适应长大干线运输需求,充分发挥系统运输效率,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中间站宜采用通过车与停站车交错运行的行车组织模式,车站两端平面曲线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快慢车运行的舒适性。现有高速磁浮相关标准规范仅规定了一般情况下平面曲线半径与线路横坡计算方法,缺乏对车站两端平面曲线及横坡设置要求。本文基于行驶动力学理论,研究确定列车速差情况下高速磁浮车站两端平面曲线半径及线路横坡设置措施。研究结论:(1)对于有快慢车通过的平面曲线半径设计,应首先确定能够设置的最大横坡角,再结合高速车通过速度及舒适度要求,确定最小平面曲线半径设置要求;(2)快慢车之间的速差对于最小平面曲线半径值的选用具有重要影响,工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车站两端正线平面曲线位置及列车运行速度,避免引起高速车限速;(3)本研究成果可弥补既有规范不足并指导实际线路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磁浮交通 车站 列车速差 平面曲线半径 线路横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大城市高铁站点市内可达性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18
作者 叶勇 许红梅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2,共6页
高铁站点是高铁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的交汇点,其城市内部可达性直接影响着高铁效应的发挥。当前,高铁站可达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外部可达性方面,对城市内部可达性研究相对较少,定量评价方法及城市间横向对比研究相对不足。基于中国铁路1... 高铁站点是高铁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的交汇点,其城市内部可达性直接影响着高铁效应的发挥。当前,高铁站可达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外部可达性方面,对城市内部可达性研究相对较少,定量评价方法及城市间横向对比研究相对不足。基于中国铁路12306、百度地图等多源数据,采用城市轨道交通时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十个大城市行政、经济、文化、教育、旅游5类客流中心的高铁可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十个大城市高铁站点市内可达性整体较好,但各城市及各功能节点可达性水平差异明显;教育、旅游、行政类中心的高铁站点可达性明显低于文化和经济类;高铁站市内可达性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并无明显相关性。根据高铁站城市内部可达性特征,从转变高铁站点选址价值导向、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快速公共交通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高铁站点市内可达性提升策略,旨在为未来的高铁站点规划布局和城市内部接驳系统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站点 市内可达性 时间成本 公共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区段与折返站能力协调的京沪高速铁路运行图优化方法研究
19
作者 张新 周政铎 +1 位作者 田方晓 李鹏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06,共8页
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难点之一在于如何协调运用区间和车站资源,提升线路整体的能力运用水平。为支撑繁忙高速铁路干线运行图的优化工作,根据京沪高速铁路当前的列车周期化开行结构,在传统运行图编制模型基础上,新增列车在折返站... 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难点之一在于如何协调运用区间和车站资源,提升线路整体的能力运用水平。为支撑繁忙高速铁路干线运行图的优化工作,根据京沪高速铁路当前的列车周期化开行结构,在传统运行图编制模型基础上,新增列车在折返站的交路接续约束和股道运用逻辑约束,构建面向区段和折返站能力协调运用的列车运行图编制数学模型,协同优化列车停站方案、到发时刻和折返站股道运用计划,实现区间和折返站资源的统筹利用。以京沪高速铁路、北京南站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与实际图相比,优化图具有更高的区段通过能力运用水平,北京南站交路接续时间得到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为提升京沪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沪高速铁路 能力 停站 周期性列车运行图 折返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ATO系统功能优化研究
20
作者 王一阁 易海旺 +1 位作者 周博渊 惠子南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0,189,共7页
京张高铁是我国第一条采用CTCS-3+ATO技术的高速铁路,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后,运用部门针对ATO系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车辆发生打滑时不能实施有效干预,通过车站节能不显著,崇礼站进站过程中牵引、制动切换频繁且存在晚点现象等。为解决... 京张高铁是我国第一条采用CTCS-3+ATO技术的高速铁路,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后,运用部门针对ATO系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车辆发生打滑时不能实施有效干预,通过车站节能不显著,崇礼站进站过程中牵引、制动切换频繁且存在晚点现象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吸取优秀司机的驾驶经验,在滑行过程中不增加制动级位,避免大级位制动加剧打滑现象。滑行结束后,ATO采取提前制动降速策略,缓解车辆滑行影响;通过车站按照运行计划中最后车站的到达时间并结合地面发送的更多的线路数据计算节能控制曲线;进站速度按照60 km/h规划运行时分,收到侧线进站码后按照道岔实际限速控制列车运行。最后,在实验室搭建高铁ATO系统集成测试平台,对优化方案进行详细的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优化方案在检测到车辆发生打滑后,采用低级位制动减速控制列车运行,减少了因为施加高级位制动发生的打滑,更符合优秀司机的驾驶经验;优化后的ATO提高了通过车站的运行效率及系统的总体节能水平;崇礼站进站过程中不存在牵引、制动频繁切换,且到站时间与运行计划中的到达时间相比提前6 s。该优化方案合理、可行,满足运用部门提出的京张高铁系统运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CTCS3+ATO系统 打滑 通过车站 控车策略 功能优化 测试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