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判、建构与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逻辑 被引量:2
1
作者 马云志 赵荣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8,共13页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探索进程揭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展开了辩证批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同时...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探索进程揭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展开了辩证批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同时,提出了重构人类新文明的现代性方案,对未来文明形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筹划,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展开过程,深刻回答了“中国现代性何以建构”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创造”的重大问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提供了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现代性道路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类型,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现代性内涵,实现了对现代性文明的内在超越,为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批判 现代文明 中国新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现代性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从世界现代化历史来看,西方率先开启了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石的现代化探索,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形塑了以资本逻辑、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特征。但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性悖论导致了...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从世界现代化历史来看,西方率先开启了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石的现代化探索,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形塑了以资本逻辑、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特征。但与此同时,西方现代性悖论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冲突、个体与共同体以及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的张力等问题。在反思资本主义带来的现代性悖论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将价值理性同工具理性、历史理性、理论理性、实践理性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创造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在实践中具体地解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面临的价值难题,从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唯一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有新的现代性理论框架作为支撑,这样才能确保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既能稳固中华文明根基,又不偏离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方向。深入探索新现代性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全面而多维度地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世界现代化进程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性 新现代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努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被引量:1
3
作者 邹广文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现代化进程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关注的历史课题。从人类全球化的大背景看,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及工业化大生产,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在普遍交往中彰显文化多样性,加速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作为对... 现代化进程是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关注的历史课题。从人类全球化的大背景看,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及工业化大生产,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在普遍交往中彰显文化多样性,加速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作为对资本主义最为激烈的批判者,置身于现代化时代的最前沿,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双重关切中构建其现代性理论。马克思通过解构“资本”逻辑,反思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本质,表明东方世界的特殊性与开放性。从人类现代化的实践逻辑看,马克思主义代表了现代化实践的“理想之维”,现代化在当代仍是一项“未竟的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正在完成这项未竟的事业,在“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基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重维度展开,达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彼此契合。以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内在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历史 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文明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探赜
4
作者 李艳艳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0,共9页
尽管国外关于文明理论研究的流派众多,但在人类追求进步的价值指引下,历史本体论视域下的文明理论研究始终关注四个重大问题。一是文明进程的起点,二是文明存在的根据,三是文明进步的目标,四是文明之间的关系。在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十... 尽管国外关于文明理论研究的流派众多,但在人类追求进步的价值指引下,历史本体论视域下的文明理论研究始终关注四个重大问题。一是文明进程的起点,二是文明存在的根据,三是文明进步的目标,四是文明之间的关系。在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分析不同文明理论的思想逻辑,吸收借鉴国外文明理论优秀成果,对于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建构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本体论 文明 问题意识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协同逻辑--基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视域
5
作者 沈江平 夏雨梦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现代化实践中推动文明的发展演变,现代化路径选择也因人类文明演进而呈现多样性,两者共同彰显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海纳百川中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旧邦...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现代化实践中推动文明的发展演变,现代化路径选择也因人类文明演进而呈现多样性,两者共同彰显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海纳百川中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旧邦新命和守正创新中赓续自身文化主体性,极具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两者天然地具有相通性。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品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厚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互为旨归并在历时性视角与共时性视角上呈现出内在耦合性。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融贯传统与现代中守正创新、在凝炼中国特色与世界一般中借鉴开拓、在标识“普遍文明形态”中开启未来的崭新文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普遍性 特殊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多维意蕴与时态考辨
6
作者 黄明理 洪一明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有理论、目标和道路等多种意蕴,它作为理论体系已初步建构;它作为道路,正在进行;它作为目标,还有漫长的艰难征程。“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形态,蕴含着西方现代化所不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有理论、目标和道路等多种意蕴,它作为理论体系已初步建构;它作为道路,正在进行;它作为目标,还有漫长的艰难征程。“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形态,蕴含着西方现代化所不具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新型文明观,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话语垄断和霸权,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虽然前者侧重于理论和道路、后者侧重于意义阐释,但二者本质上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断所要表达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创造着代表人类现代化的全新道路和真理与道义内在统一的全新的文明话语体系。这一论断在理论层面是相对意义上的“完成时”,在实践层面主要呈现为“正在进行时”,在目标层面则主要呈现为“将来完成时”。若仅从目标意义上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并将“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同于“社会形态”,难免会造成悖论和认识混乱,并产生将理想等同于现实的虚幻化满足和盲目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明观 创造 时态 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
7
作者 王天民 高涧竹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根源、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关于开创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总根源、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导,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关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化解时代矛盾,不懈推进人类解放,努力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形成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思路,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思想特质,全面汇聚人类文明发展价值共识,鲜明印刻中国优秀文化精神意象,为人类步入更高文明境界提供了行动方案和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实践智慧
8
作者 胡晓红 贾依桐 盛一铭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2,共9页
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文化结晶,内蕴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意涵,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发展中华文明现代形态重大命题的提出,呈现了党在建设文化强国上的战略思考,以守正为建... 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文化结晶,内蕴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意涵,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发展中华文明现代形态重大命题的提出,呈现了党在建设文化强国上的战略思考,以守正为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基本理念,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住“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实践上,把坚持走自己的路、融通中外和推陈出新作为建设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实践方略。这些纲领性指导思想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现代形态 第二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及其世界性意义——基于现代性批判反思的视野
9
作者 袁祖社 葛轶蒙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最早发端于西方。现代性是对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表达,表征着对传统社会各方面的历史性超越。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非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最早发端于西方。现代性是对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表现形态的哲学反思和理论表达,表征着对传统社会各方面的历史性超越。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并非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历史性指向。伴随着数智技术的深入发展,哈特穆特·罗萨以“加速”重新指认现代性,“加速现代性”成为现代性的时代表征。加速逻辑联袂资本逻辑,从时间和空间上不断重塑和颠覆着现代性本身,但同时引发了时间的贫困、经验的缺失、人与周遭世界的脱节等潜在危机。中国式现代化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旨在有效应对、破解、超越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悖论,冲破资本逻辑和加速逻辑的藩篱,为加速现代性设置合理边界。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也是建构崭新现代性的基础与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有效破解了西方现代化关于“人屈从于物”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宰制,并有力地回击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谬论,促进了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保“育”人——新农合对农村家庭子女人力资本积累的长期影响
10
作者 谢贞发 丁海婷 杨思雨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85,共20页
科学评估公共政策的效能需要完整考虑公共政策的全生命周期,仅局限于短期效应的检验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一项可能影响家庭长期决策和个人生命周期及溢出效应的公共政策,忽视其长期效应的评估可能带来偏误性结论。2003—2008年逐步推... 科学评估公共政策的效能需要完整考虑公共政策的全生命周期,仅局限于短期效应的检验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一项可能影响家庭长期决策和个人生命周期及溢出效应的公共政策,忽视其长期效应的评估可能带来偏误性结论。2003—2008年逐步推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仅对参保家庭和个体的短期健康水平、医疗支出、储蓄、消费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还通过降低参保家庭未来健康经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医疗负担,减少参保家庭当期预防性储蓄,增加其当期可支配收入,有助于参保家庭增加教育支出,进而影响其子女长期人力资本积累。本文利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队列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新农合对参保家庭子女长期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农合显著促进了参保家庭子女的长期人力资本积累,具体表现为子女在学龄教育阶段(18岁以内)受到新农合影响的时间每增加1年,其进入大学学习的概率显著增加1.71个百分点,体现了“医保‘育’人”的重要社会价值。该效应在女孩、家中没有老人、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更低的家庭子女中尤为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新农合还有效提升了受益子女成年后选择非农职业的可能性,提高了其收入水平。这些结果意味着政府对新农合的财政补贴产生了积极的长期公共资金边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合 人力资本 队列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价值意蕴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科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9,共17页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在理论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以“两个结合”为生发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内核,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协调发展为关键尺度,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依托,是实...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华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在理论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以“两个结合”为生发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指向,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内核,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协调发展为关键尺度,以和平发展为道路依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引。在实践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出政治保证上坚持党的领导、实践方式上坚持独立自主、实践内容上坚持“五位一体”、发展动力上坚持改革开放、力量支撑上坚持团结奋斗的运行范式。在文明发展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因应现代化一般规律,在开辟人类文明发展新道路、构建文明发展新的话语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发展范式等方面,塑造了现代化新范式和新格局。全面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相关理论与实践所蕴含的中国特色,是科学分析把握其丰富内涵,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进程之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 理论重塑 系统实践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对西方生态思想的颠覆
12
作者 苏继月 孙道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8,330,共14页
中国共产党坚守中华优秀生态文化“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魂脉”,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治理观及全球观等多个... 中国共产党坚守中华优秀生态文化“根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魂脉”,孕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治理观及全球观等多个维度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二元分立”的自然观,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形而上学”的价值观,实现了自然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二元统一;以“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非此即彼”的发展观,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以整体系统推进生态治理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乌托邦式”的治理观,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可持续的有效路径;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颠覆了西方生态思想“非正义”的全球观,推动了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后发国家实现生态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新时代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西方生态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和路径 被引量:1
13
作者 屈楷博 马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5-220,共6页
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性压力,需要新动能助力其实现转型以应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任务。论文基于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脉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分析,总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 面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结构性压力,需要新动能助力其实现转型以应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任务。论文基于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脉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分析,总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理和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发展和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绿色内涵。在作用机理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融入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使社会生产力实现向自然力的复归,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实践要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探索构建生态治理新模式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社会、人才一体化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此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谓国家战略性影像
14
作者 兰健华 胡智锋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4,共6页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影像及影像工作者的作用,对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至关重要。为此,文章提出“国家战略性影像”这一全新影像生产理念,旨在推动进一步强化影像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与国际传播功能。国家战略性影像在内容上,...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影像及影像工作者的作用,对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至关重要。为此,文章提出“国家战略性影像”这一全新影像生产理念,旨在推动进一步强化影像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与国际传播功能。国家战略性影像在内容上,要能讲好中国故事、体现国家意志、存储国家记忆、构筑国族认同。在功能上,要能实现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诉求、价值建构诉求、审美引领诉求;重要性、标志性、长远性是其主要特征;重大主题类影像、纪实类影像和艺术类影像是其主要形态。未来,其发展需持续深化六个方面:汲取历史经验、构建国家记忆体系、强化管理与组织能力、创新艺术表达、加强技术支撑、优化国际传播。通过构建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与时代精神契合的影像体系,国家战略性影像将成为记录时代、凝聚共识、引领价值、联通世界的重要文化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性影像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国家记忆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论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晓婧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6,共11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价值理念、思维特征,培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涵育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启迪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与滋养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新高度,充分展示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对制造业运行的动态响应——基于VAR模型的变量解释与OLS模型的回归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宾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127,共6页
基于db(n=5)小波函数,对我国证券市场军工航天板块收盘价与成交量自2005年6月以来的2 512个交易日进行时序模拟,通过对低频信号进行提取后认为,我国军工航天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依赖度较高,军民融合产业整体仍面临着深度发展的良... 基于db(n=5)小波函数,对我国证券市场军工航天板块收盘价与成交量自2005年6月以来的2 512个交易日进行时序模拟,通过对低频信号进行提取后认为,我国军工航天产业发展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依赖度较高,军民融合产业整体仍面临着深度发展的良好机遇。基于VAR模型,对我国制造业宏观经济运行指标进行了动态模拟、脉冲函数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制造业新产品订单指数可作为研究我国制造业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经对数化后其每提升1个百分点或高端装备制造业指数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的军民融合产业指数分别提高2.86%和1.22%。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应促进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军民融合产业 制造业 向量自回归模型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维度
17
作者 杨月朗 丁匡一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3,共9页
“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开化状态,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标识。唯物史观从主体的人的“物质生产方式”出发,把文明看作人类劳动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为认识和把握文明提供了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人类文明新形... “文明”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开化状态,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精神标识。唯物史观从主体的人的“物质生产方式”出发,把文明看作人类劳动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为认识和把握文明提供了根本方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主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叙事表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发展以成熟的主体意识的普遍觉醒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范式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身和解的价值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在坚持“两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进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秉持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理路中引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主体性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的基本议题、标识性特征与体系化构建
18
作者 王彬彬 刘国元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F0002,共11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构成了一套兼具原创性与主体性的知识体系架构。基本议题聚焦于该理论的建构基础、核心观点、建构方法论以及应用效能。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理论范式,其独特的标识性特征集中体现为理论性质的政治性与真理性、理论对象的... 人类文明新形态构成了一套兼具原创性与主体性的知识体系架构。基本议题聚焦于该理论的建构基础、核心观点、建构方法论以及应用效能。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理论范式,其独特的标识性特征集中体现为理论性质的政治性与真理性、理论对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理论内容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理论问题的时代性与动态性、理论研究的开放性与自主性。从历史发生学审视,这一概念从提出逐步走向体系化学理化。时下与未来,要推动该理论的体系化构建。回溯历史脉络,以深化对理论发展历程的理解;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丰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建设并创新理论机体,为理论体系化提供逻辑支撑;进行动态实践的探索与验证,以检验并提升理论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理论构建 标识性特征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历史性重塑及其哲学意蕴——基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分析
19
作者 周泉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3,共10页
基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形态变革根植于生产方式的实践跃迁和人的主体性的全球拓展,它构成了理解文明形态发展演进的科学范畴。而作为社会形态结构中文明发展状况的反映,文明形态的重塑本质上是社会形态的现实再展开。这一文明进... 基于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形态变革根植于生产方式的实践跃迁和人的主体性的全球拓展,它构成了理解文明形态发展演进的科学范畴。而作为社会形态结构中文明发展状况的反映,文明形态的重塑本质上是社会形态的现实再展开。这一文明进程蕴含双重逻辑:一是客观规律性逻辑,它表明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决定了文明形态的演进;二是主体价值性逻辑,它揭示了人的主体性发展构成文明转型的价值动力。这种文明转型深刻切中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在传统与现代的变革张力中揭示了历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在推动文化主体性与开放性的动态协调中实现了文明自觉,也在破除西方现代性困境中拓展了人类解放的当代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社会形态 文明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的互构逻辑——以文明性为视角
20
作者 刘卓红 李斌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3,共12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发展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体两面”,两者呈现相向而行、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共同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中华文明发展,都要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发展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体两面”,两者呈现相向而行、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共同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中华文明发展,都要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发展和文化创新中激活中华文明基因和融入现代文明元素,从而达到两者相互融合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强大的现代文明元素推动中华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为实现社会文明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依托。中华文明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塑中华文明,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思想基础和文化动力。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强大的现代文明活力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中华文明则以内蕴优秀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精神品质的文化基因,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从文明性视角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并作出学理性阐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个结合” 文明性 中华文明发展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