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8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真空环境下TC4钛合金和ZrO_(2)陶瓷的出气性能研究
1
作者 焦纪强 蒙峻 +5 位作者 谢文君 刘建龙 魏宁斐 罗成 郭方准 王润成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1-285,共5页
内衬超薄壁真空腔体是离子加速器真空系统的核心元件,为了获得超高真空环境,对内衬材料的出气性能有较高要求。基于新型双通道出气率实验装置,完成了TC4钛合金和ZrO_(2)陶瓷在常温抽气、不同烘烤温度及烘烤结束后不同温度下的出气率实验... 内衬超薄壁真空腔体是离子加速器真空系统的核心元件,为了获得超高真空环境,对内衬材料的出气性能有较高要求。基于新型双通道出气率实验装置,完成了TC4钛合金和ZrO_(2)陶瓷在常温抽气、不同烘烤温度及烘烤结束后不同温度下的出气率实验;通过数值拟合方法获得了材料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出气率表达式;搭建了钛合金内衬超薄壁真空腔体压力实验装置,通过实验和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压力分布。结果表明,烘烤温度越高,最终出气率越低,250℃烘烤时出气率较150℃时降低了约21%。经过高温烘烤后,当材料温度从50℃升高至210℃时,两种材料的出气率呈指数增加趋势,但钛合金的出气率低于陶瓷的出气率。常温抽气和烘烤过程中真空腔体压力梯度较小,对其进行升温时中间位置压力变化幅度较大,当温度为100℃,中间位置压力从初始值1.41×10^(-9)Pa升高至4.51×10^(-9)Pa;压力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平均相对偏差为6.86%。以上结果填补了钛合金和陶瓷出气率数据库,能够预测及评估真空腔体不同工况下的极限压力,为超高、极高真空获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加速器 超高真空 TC4钛合金 zro_(2)陶瓷 出气率 压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高温辅助激光定向能量沉积Al_(2)O_(3)/ZrO_(2)共晶陶瓷组织性能研究
2
作者 于学鑫 李城昕 +4 位作者 孟超鑫 高佳丽 马广义 吴东江 牛方勇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4,84,共9页
Al_(2)O_(3)/ZrO_(2)共晶陶瓷凭借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组织稳定性成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热端构件的潜在应用材料。激光定向能量沉积技术能够克服传统制备方法在烧结变形等方面的限制,直接熔化粉末实现复杂陶瓷构件的一步成形制备。... Al_(2)O_(3)/ZrO_(2)共晶陶瓷凭借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组织稳定性成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热端构件的潜在应用材料。激光定向能量沉积技术能够克服传统制备方法在烧结变形等方面的限制,直接熔化粉末实现复杂陶瓷构件的一步成形制备。整体高温辅助的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样件成形过程中的开裂行为,但是高温辅助对于样件组织性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系统讨论了整体高温辅助激光定向能量沉积制备Al_(2)O_(3)/ZrO_(2)共晶陶瓷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随辅助温度变化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整体高温辅助对激光定向能量沉积制备的Al_(2)O_(3)/ZrO_(2)共晶陶瓷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在1273 K辅助温度下成形样件晶团尺寸相较常温下成形样件增大约32.16%,其平均断裂韧性为(4.9±0.3) MPa·m^(1/2),相比于常温下样件提升了17.2%,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在辅助温度773 K下达到最高,分别为(324.27±18.23) MPa和(354.19±37.53)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增材制造 Al_(2)O_(3)/zro_(2)共晶陶瓷 整体高温辅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Y_(2)O_(3)-SiO_(2)增强ZrO_(2)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李占峰 隋学叶 +2 位作者 唐文哲 刘瑞祥 王蒙蒙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8-143,共6页
ZrO_(2)在高温下的相变会引发ZrO_(2)气凝胶的结构坍塌,为了提高ZrO_(2)气凝胶的高温稳定性,以低成本、无毒的巯基琥珀酸为凝胶促进剂,八水氧氯化锆、六水硝酸钇、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Y_(2)O_(3)-SiO_(2)增强ZrO_... ZrO_(2)在高温下的相变会引发ZrO_(2)气凝胶的结构坍塌,为了提高ZrO_(2)气凝胶的高温稳定性,以低成本、无毒的巯基琥珀酸为凝胶促进剂,八水氧氯化锆、六水硝酸钇、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Y_(2)O_(3)-SiO_(2)增强ZrO_(2)复合气凝胶,并加入莫来石纤维,制备了莫来石纤维复合Y_(2)O_(3)-SiO_(2)增强ZrO_(2)材料,研究了Y_(2)O_(3)和ZrO_(2)的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40、1∶20、1∶10和1∶5)、SiO_(2)和ZrO_(2)的物质的量比(分别为1∶10、1∶5、3∶10和2∶5)对ZrO_(2)气凝胶的凝胶时间、孔结构以及高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Y_(2)O_(3)和SiO_(2)可有效缩短凝胶时间;掺入SiO_(2)后,气凝胶的纳米孔结构更加均匀,但是掺入Y_(2)O_(3)后,气凝胶的骨架变粗,表现出杂乱的纳米孔结构;Y_(2)O_(3)和SiO_(2)有效地阻碍了ZrO_(2)的高温相变,降低了ZrO_(2)的高温收缩率;制备Y_(2)O_(3)-SiO_(2)增强ZrO_(2)复合气凝胶的最佳配比为:n(Y_(2)O_(3))∶n(SiO_(2))∶n(ZrO_(2))=1∶3∶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_(2)气凝胶 Y_(2)O_(3) SiO_(2) 隔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2)(ZrO_(3))_(3)掺杂BST基介电陶瓷介电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陈映义 陈磊 +4 位作者 彭道华 陈甲天 陈应和 黄新友 牛继恩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8,45,共7页
通过传统固相法制备La_(2)(ZrO_(3))_(3)掺杂(Ba_(0.79)Sr_(0.21))TiO_(3)(BST)陶瓷。采用XRD、SEM等研究了掺杂La_(2)(ZrO_(3))_(3)(LZO)对BST基陶瓷的物相和微观结构及介电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ZO掺杂量增加,BST基介电陶瓷介电常... 通过传统固相法制备La_(2)(ZrO_(3))_(3)掺杂(Ba_(0.79)Sr_(0.21))TiO_(3)(BST)陶瓷。采用XRD、SEM等研究了掺杂La_(2)(ZrO_(3))_(3)(LZO)对BST基陶瓷的物相和微观结构及介电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ZO掺杂量增加,BST基介电陶瓷介电常数首先降低而后增加再又降低,介质损耗首先减小而后增大又再减小,BST基介电陶瓷的电阻率首先增大然后减小而后又再增大,耐压的强度首先增大然后减小。当LZO掺杂量为0.5 wt%时,BST基介电陶瓷具有最大介电常数,为6138;当LZO掺杂量为4.0 wt%的时候,BST基介电陶瓷的介质损耗最小,为0.0058,介电陶瓷的电阻率最大,为3609 GΩ·cm;当LZO掺杂量为3 wt%时,BST基介电陶瓷的耐压强度最大,为E_(b)=7.8 KV/mm(DC),容温变化率是+33.67%,-47.38%。掺杂LZO的BST基介电陶瓷是钙钛矿结构。随着掺杂量的增加,BST基介电陶瓷的介电弛豫现象比较明显,移峰效应也比较显著,衍射角首先增大然后减小,晶粒尺寸先减小然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锶钡 La_(2)(zro_(3))_(3)O_(3) 介电性能 掺杂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ZrO_(2)–SiC复合陶瓷表面多孔ZnAl_(2)O_(4)涂层的制备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5
作者 陈险峙 骆丽杰 陈拥军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共10页
利用静电喷涂结合反应烧结的方法在Al_(2)O_(3)–ZrO_(2)–SiC复合陶瓷表面制备多孔ZnAl_(2)O_(4)生物活性涂层,研究了该涂层对复合陶瓷力学性能和生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Al_(2)O_(4)涂层对复合陶瓷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有限,... 利用静电喷涂结合反应烧结的方法在Al_(2)O_(3)–ZrO_(2)–SiC复合陶瓷表面制备多孔ZnAl_(2)O_(4)生物活性涂层,研究了该涂层对复合陶瓷力学性能和生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nAl_(2)O_(4)涂层对复合陶瓷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有限,涂层具有合适的弹性模量(58.9 GPa)和硬度(3.6 GPa),更接近于人体骨骼的力学性能。此外,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高于常见的通过等离子喷涂制备的羟基磷灰石涂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强度。模拟体液(SBF)浸泡实验、MC3T3-E1细胞形貌观测、CCK-8及ALP测试表明,多孔ZnAl_(2)O_(4)涂层具有优异的矿化能力和良好的细胞黏附性能,并促进了MC3T3-E1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zro_(2)–SiC ZnAl_(2)O_(4)涂层 显微结构 力学性能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yMnO_(x)-ZrO_(2)催化愈创木酚加氢制环己醇的性能
6
作者 凤雏 涂椿滟 +2 位作者 刘路含 刘春婷 黄伟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7,共10页
采用行星球磨法合成了不同Mn/Zr摩尔比的复合氧化物(yMnO_(x)-ZrO_(2)),并负载Ni制备了一系列的Ni/yMnO_(x)-Zr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NH_(3)程序升温脱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N_(2)物理吸附-脱附、H_(2)程序升温还原对催化剂进... 采用行星球磨法合成了不同Mn/Zr摩尔比的复合氧化物(yMnO_(x)-ZrO_(2)),并负载Ni制备了一系列的Ni/yMnO_(x)-ZrO_(2)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NH_(3)程序升温脱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N_(2)物理吸附-脱附、H_(2)程序升温还原对催化剂进行了物化性质的表征。以愈创木酚为原料,考察了Ni/yMnO_(x)-ZrO_(2)系列催化剂在愈创木酚加氢转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Mn的掺杂促进了Ni/yMnO_(x)-ZrO_(2)催化剂弱酸及中强酸的形成,有利于愈创木酚通过脱甲氧基形成以苯酚为中间体的反应路径制备环己醇;升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均有利于提高环己醇收率,但也会导致环己醇过度加氢转化为环己烷;当Mn/Zr摩尔比为0.20时,Ni_(0.20)MnO_(x)-ZrO_(2)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反应温度为260℃、H_(2)初始压力为2.0 MPa、反应时间为1.5 h的条件下,愈创木酚转化率和环己醇选择性分别为100%和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 NI基催化剂 zro_(2) MN掺杂 愈创木酚 环己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ZrO_(2)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棕榈酸甲酯加氢制脂肪醇性能
7
作者 鲍婕 余攀结 +5 位作者 马永德 张宏伟 蔡镇平 曹彦宁 黄宽 江莉龙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97-3008,共12页
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脂肪醇在化学、化工、制药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将废弃油脂中的脂肪酸或脂肪酸甲酯经过加氢工艺转化为脂肪醇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柠檬酸辅助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系列Cu-ZrO_(2)催化剂。结果表明,Cu-Z... 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脂肪醇在化学、化工、制药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将废弃油脂中的脂肪酸或脂肪酸甲酯经过加氢工艺转化为脂肪醇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柠檬酸辅助的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系列Cu-ZrO_(2)催化剂。结果表明,Cu-ZrO_(2)催化剂主要以四方相ZrO_(2)负载铜物种的形式存在。金属Cu与ZrO_(2)载体存在一定相互作用,在催化加氢棕榈酸甲酯反应过程中,对ZrO_(2)四方晶相起到稳定作用。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Cu^(0)物种是关键的活性中心。当Cu^(0)含量不足时,棕榈酸甲酯转化率随Cu^(0)含量增加而升高;当Cu^(0)含量充足时,Cu^(+)与Cu^(0)协同作用于催化反应。同时,对四个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即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氢气压力,结果表明均对棕榈酸甲酯的催化转化有明显影响。其中,温度影响较大,升高反应温度可以显著提高棕榈酸甲酯的转化率,但过高温度易使得生成的十六醇脱水转化为十六烷等副产物。通过条件优化,在铜添加量为10%(质量分数)、300℃、6MPa和2h反应条件下,棕榈酸甲酯的转化率为95.1%,十六醇的产率可高达9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甲酯 加氢 铜基催化剂 Cu-zro_(2) 脂肪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ZrO_(2)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在CO_(2)加氢制甲醇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张培培 王文波 +4 位作者 米晓彤 辛靖 李永恒 李思漩 夏林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2,共8页
二氧化碳直接加氢转化为甲醇,既为二氧化碳的固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也为氢气的储存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基于此,分别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ZnO/MO_(x)(M=Zr,Ti)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评价结果显示,... 二氧化碳直接加氢转化为甲醇,既为二氧化碳的固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也为氢气的储存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基于此,分别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系列ZnO/MO_(x)(M=Zr,Ti)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反应。评价结果显示,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20%ZnO/ZrO_(2)-C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在反应温度为350℃、压力为3.0 MPa、质量空速为24000 mL/(g·h)的条件下,CO_(2)转化率达到9.0%,甲醇选择性为58.3%,甲醇的时空收率高达0.321 g/(g·h)。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N_(2)吸附-脱附实验、X光电子能谱(XPS)和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等表征手段,发现20%ZnO/ZrO_(2)-C催化剂以固溶体形式存在,具有均一的介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较低的还原温度和较高的CO_(2)活化能力。研究进一步表明,ZnO-ZrO_(2)界面的形成对甲醇的合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适量的ZnO能够优化ZnO-ZrO_(2)界面的形成,从而显著提升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合成 ZnO/zro_(2)固溶体 催化剂 二氧化碳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涂层CeO_(2)-ZrO_(2)提高平板式燃烧器火焰稳定性研究
9
作者 李凡 尹艳君 +3 位作者 徐俊超 蒋利桥 汪小憨 楚化强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404,共11页
基于具有优异氧离子传输性能的CeO_(2)-ZrO_(2)涂层材料调控火焰与壁面相互作用是实现强化稳燃的一种新策略。利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研究了催化涂层CeO_(2)-ZrO_(2)和普通不锈钢(STS304)壁面对平板式燃烧器内化学当量比的甲烷/空气... 基于具有优异氧离子传输性能的CeO_(2)-ZrO_(2)涂层材料调控火焰与壁面相互作用是实现强化稳燃的一种新策略。利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研究了催化涂层CeO_(2)-ZrO_(2)和普通不锈钢(STS304)壁面对平板式燃烧器内化学当量比的甲烷/空气预混火焰性能的影响,获取了火焰形态变化特征、熄火特性以及OH自由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eO_(2)-ZrO_(2)涂层的热-化学效应对火焰高度的影响与壁温和通道间距条件相关。该催化涂层干预下的熄火间距随壁温升高呈单调下降趋势;相比于STS304壁面,高壁温条件下火焰核心区OH基最高荧光强度值明显增长,显示出燃烧强度的大幅提升。对于通道间距为4 mm、壁温为700℃工况,不同壁面材料对应的近壁OH基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eO_(2)-ZrO_(2)涂层>惰性STS304>活性STS304,这与温度补偿的化学作用因子(表征气固界面上自由基吸附失活程度)顺序恰好相反,表明催化活性CeO_(2)-ZrO_(2)涂层的使用能够大大减少近壁区域的自由基化学湮灭数量,对强化燃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zro_(2)催化涂层 平面激光诱导荧光 火焰-壁面相互作用 熄火间距 化学作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镁表面UMAO/ZrO_(2)/BCP-CA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10
作者 王晶彦 张德秋 李慕勤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56-164,199,共10页
目的为了使纯镁基体的耐蚀性以及生物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使用超声微弧氧化技术、光化学溶胶凝胶技术以及硅烷偶联负载法,在纯镁表面制备超声微弧氧化/氧化锆/双相磷酸钙-绿原酸涂层(UMAO/ZrO_(2)/BCP-CA)。方法采用光化学溶胶凝胶... 目的为了使纯镁基体的耐蚀性以及生物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使用超声微弧氧化技术、光化学溶胶凝胶技术以及硅烷偶联负载法,在纯镁表面制备超声微弧氧化/氧化锆/双相磷酸钙-绿原酸涂层(UMAO/ZrO_(2)/BCP-CA)。方法采用光化学溶胶凝胶技术在UMAO表面制备ZrO_(2)中间层,继而采用硅烷偶联法在表层负载BCP-CA。使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附着力自动划痕仪以及接触角测量仪,对不同材料的形貌和组织结构进行研究,以此来评价不同涂层的耐蚀性和生物活性。结果UMAO/ZrO_(2)/BCP-CA涂层由MgO、Mg_(2)SiO_(4)、ZrO_(2)、Ca_(10)(PO_(4))_(6)(OH)_(2)和Ca_(3)(PO_(4))_(2)相组成,经模拟体液(SBF)浸泡后表面含有O、C、Mg、Si、Ca和P元素。UMAO/ZrO_(2)/BCP-CA涂层接触角为91.52°,高于UMAO涂层的接触角32.26°,为疏水性涂层。UMAO/ZrO_(2)/BCP-CA涂层的临界载荷14.0 N大于UMAO涂层的临界载荷8.5 N。电化学腐蚀实验结果表明,UMAO/ZrO_(2)/BCP-CA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0.274×10^(−6)A/cm^(2))比Mg的腐蚀电流密度(17.569×10^(−6)A/cm^(2))小很多,由此可说明UMAO/ZrO_(2)/BCP-CA涂层的耐蚀性相对较强。在SBF浸泡过程中,UMAO/ZrO_(2)/BCP-CA涂层材料的降解和物质沉积相互平衡。结论UMAO/ZrO_(2)/BCP-CA涂层表面相对UMAO涂层不易被模拟体液润湿,能够减少腐蚀溶液与涂层表面接触,同时其具有优良的耐蚀性及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 双相磷酸钙 绿原酸 超声微弧氧化 光化学 耐蚀性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添加对六铝酸钙陶瓷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尹雪亮 王慧芳 +2 位作者 杨茜 徐磊 马北越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82-86,共5页
六铝酸钙因其优异的断裂韧性、化学稳定性及耐高温性能在高温陶瓷及耐火材料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其各向异性生长会严重影响烧结性能,导致其完全致密化温度往往高于1 750℃。针对这一问题,本工作通过添加ZrO_(2)对六铝酸钙单相陶瓷烧结... 六铝酸钙因其优异的断裂韧性、化学稳定性及耐高温性能在高温陶瓷及耐火材料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其各向异性生长会严重影响烧结性能,导致其完全致密化温度往往高于1 750℃。针对这一问题,本工作通过添加ZrO_(2)对六铝酸钙单相陶瓷烧结活性进行了优化,并探究了ZrO_(2)添加对其致密化行为、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板片状晶粒的形成是六铝酸钙陶瓷难烧结的主要原因,1 600℃烧成后显气孔率依然高达26.7%。Zr^(4+)能替代Al^(3+)均匀固溶在六铝酸钙晶粒中,导致其烧结活性和晶粒生长速率显著提高。此外,晶粒的各向异性生长也由于固溶反应而受到抑制,晶粒尺寸纵横比显著下降,从而加快了板片状结构两侧离子的层间扩散,导致陶瓷结构均匀性、致密度及力学性能大幅提升,微观结构中仅残留有少量微气孔。当ZrO_(2)添加量为3%(质量分数)时,六铝酸钙陶瓷的相对密度由71.5%提升至93.7%,抗折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由128 MPa和3.5 MPa·m^(1/2)增加至228 MPa和5.6 MPa·m^(1/2),分别提升了78%和60%,1 550℃下稳定蠕变阶段的蠕变应变速率下降约1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铝酸钙陶瓷 zro_(2)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烧结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掺杂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穆浩洁 张源江 +3 位作者 喻彬 付秀梅 周世斌 李晓东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89,共9页
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与单相Y_(2)O_(3)陶瓷相比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硬度、热导率以及优异的红外波段透光性,是一种良好的红外窗口材料。然而,恶劣的热、机械工作环境对红外窗口材料的光学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 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与单相Y_(2)O_(3)陶瓷相比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硬度、热导率以及优异的红外波段透光性,是一种良好的红外窗口材料。然而,恶劣的热、机械工作环境对红外窗口材料的光学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高纯Y_(2)O_(3)-MgO纳米复合粉体为原料,通过在球磨过程中添加硝酸锆水溶液制备了不同ZrO_(2)掺杂量(Zr^(4+)离子分别占Y^(3+)离子的1%、3%、5%)的Y_(2)O_(3)-MgO纳米复合粉体。利用该粉体成型后的坯体在1350℃、35 MPa条件下热压烧结30 min制备得到ZrO_(2):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研究了ZrO_(2)掺杂量对陶瓷物相、微观结构、红外透光率、硬度和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ZrO_(2)掺杂改变了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的微观结构并引起了晶格畸变,从而显著影响陶瓷的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ZrO_(2)固溶并均匀分布在Y_(2)O_(3)晶格中,对MgO相没有影响。微观结构观察结果显示,ZrO_(2)掺杂量增大,抑制了陶瓷致密化,因此在5%ZrO_(2):Y_(2)O_(3)-MgO陶瓷中存在明显的孔洞。同时,ZrO_(2)掺杂可以强化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这是由于晶格畸变抑制了位错运动。当ZrO_(2)掺杂量为3%时,致密的微观结构使其在3~5μm波段的透过率达到~82%,硬度和抗弯强度分别达到11.43 GPa和276.6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相陶瓷 红外透明材料 zro_(2)掺杂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晶格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w Temperature Sintering of ZnAl_(2)O_(4) Ceramics with CuO-TiO_(2)-Nb_(2)O_(5) Composite Oxide Sintering Aid
13
作者 YANG Yan ZHANG Faqiang +3 位作者 MA Mingsheng WANG Yongzhe OUYANG Qi LIU Zhifu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1-718,I0009-I0011,共11页
ZnAl_(2)O_(4) and ZnAl_(2)O_(4)-based ceramic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due to their good microwave dielectric,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In this work,the influence of 5%(in mass)CuO-TiO_(... ZnAl_(2)O_(4) and ZnAl_(2)O_(4)-based ceramic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due to their good microwave dielectric,therm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In this work,the influence of 5%(in mass)CuO-TiO_(2)-Nb_(2)O_(5)(CTN)ternary composite oxide additives with different composition ratios on sintering behavior and properties of ZnAl_(2)O_(4) microwave dielectric ceramics was investigated.When the molar fraction ranges of Cu,Ti and Nb elements in 5%CTN additives are 0.625-0.875,0-0.250 and 0.125-0.625,respectively,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ZnAl_(2)O_(4) ceramics can be reduced from above 1400℃to below 1000℃.The sintering additives CN(Cu:Nb=1:1,molar ratio)and CTN(Cu:Ti:Nb=4:1:3,molar ratio)can reduce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ZnAl_(2)O_(4) ceramics to 975 and 1000℃,respectively,while maintaining good dielectric properties(dielectric constantε_(r)=11.36,quality factor Q׃=8245 GHz andε_(r)=9.52,Q׃=22249 GHz)and flexural strengths(200 and 161 MPa),which are expected to be applied in preparation of 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LTCC)materials with copper electrodes.Low-temperature sintering of the ZnAl_(2)O_(4)+CTN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as activated sintering.Nanometer-level amorphous interfacial films containing Cu,Ti,and Nb elements are observed at the grain boundaries,which may provide fast diffusion pathways for mass transportation during the sintering process.Valence changes of Ti and Cu ions,along with changes of oxygen vacancies,are confirmed,which provides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reduced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ZnAl_(2)O_(4) ceramics.In addition,a series of reactions occurring at the grain boundaries can activate these boundaries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sintering densification process.These results suggest a promising way to design a novel LTCC material with excellent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low temperature sintering of ceramics with the sintering aid of CuO-TiO_(2)-Nb_(2)O_(5) composite ox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Al_(2)O_(4) CuO-TiO_(2)-Nb_(2)O_(5) low-temperature sintering microwave dielectric ceramic 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Sc_(2)O_(3) Transparent Ceramics Fabricated from Co-precipitated Nano-powders:Microstructure and Optical Property
14
作者 YE Junhao ZHOU Zhenzhen +8 位作者 HU Chen WANG Yanbin JING Yanqiu LI Tingsong CHENG Ziqiu WU Junlin IVANOV Maxim HRENIAK Dariusz LI Jiang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Sc_(2)O_(3),as a host for solid-state laser gain materials,has advantage of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easy matching with activating ions,which is promising in high-power laser applications.Currently,Yb-doped Sc_(2... Sc_(2)O_(3),as a host for solid-state laser gain materials,has advantage of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easy matching with activating ions,which is promising in high-power laser applications.Currently,Yb-doped Sc_(2)O_(3) ceramics have been fabricated at very high sintering temperatures,but their optical quality and sintering process still need further improvement.In this work,5%Yb:Sc_(2)O_(3)(in mass)nano-powders were obtained by co-precipitation,and then transparent ceramics were fabricated by vacuum pre-sintering and hot isostatic pressing(HIP)post-treatment.The cubic Yb:Sc_(2)O_(3) nano-powders with good dispersity and an average crystallite of 29 nm were obtained.Influence of pre-sintering temperatures(1500-1700℃)on densification process,microstructure changes,and optical transmittance of Yb:Sc_(2)O_(3) ceramics was detected.Experimental data revealed that all samples have a uniform microstructure,while the average grain size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s.Impressively,the optimum in-line transmittance of Yb:Sc_(2)O_(3) ceramics,pre-sintered at 1550℃after HIP post-treatment,reaches 78.1%(theoretical value of 80%)at 1100 nm.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the Yb:Sc_(2)O_(3) ceramics reveal that the minimum population inversion parameterβ2 and the luminescence decay time of 5%Yb:Sc_(2)O_(3) ceramics are 0.041 and 0.49 ms,respectively,which demonstrate that the optical quality of the Yb:Sc_(2)O_(3) has been improved.Meanwhile,their best vacuum sintering temperature can be controlled down to a lower temperature(1550℃).In conclusion,Yb:Sc_(2)O_(3) nano-powders a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co-precipitation method,and good optical quality transparent ceramics are fabricated by vacuum pre-sintering at 1550℃and HIP post-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POWDER Yb:Sc_(2)O_(3) transparent ceramic hot isostatic pressing opt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O-ZrO_(2)-MgAl_(2)O_(4)质耐火材料性能的研究
15
作者 刘中飞 吴锋 +4 位作者 梁效诚 孙家朐 裴宇航 罗旭东 袁其琛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了克服RH精炼炉用耐火材料苛刻的使用环境,以特级菱镁矿、脱硅锆和镁铝尖晶石为原料预合成镁锆尖晶石,然后与不同粒级的电熔镁砂混合、成型、烘干、煅烧制备出MgO-ZrO_(2)-MgAl_(2)O_(4)质耐火材料。研究了预合成镁锆尖晶石加入量(加... 为了克服RH精炼炉用耐火材料苛刻的使用环境,以特级菱镁矿、脱硅锆和镁铝尖晶石为原料预合成镁锆尖晶石,然后与不同粒级的电熔镁砂混合、成型、烘干、煅烧制备出MgO-ZrO_(2)-MgAl_(2)O_(4)质耐火材料。研究了预合成镁锆尖晶石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0%)对MgO-ZrO_(2)-MgAl_(2)O_(4)质耐火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预合成镁锆尖晶石加入量的增加,MgO-ZrO_(2)-MgAl_(2)O_(4)质耐火材料的体积密度逐渐增大,显气孔率、线收缩率和常温抗折强度逐渐减小,抗渗透性逐渐提高,而抗侵蚀性略微降低。2)当预合成镁锆尖晶石加入量(w)为20%时,MgO-ZrO_(2)-MgAl_(2)O_(4)质耐火材料具有较低的线膨胀系数,并表现出最优的断裂韧性和抗热震性。综合来看,预合成镁锆尖晶石的最佳加入量(w)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精炼炉 MgO-zro_(2)-MgAl_(2)O_(4) 预合成镁锆尖晶石 抗热震性 线膨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SiO_(2)/ZrO_(2)三元复合气凝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长伟 杨鑫 +1 位作者 张忠伦 王明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107,共7页
以六水合氯化铝(AlCl_(3)·6H_(2)O)、正硅酸乙酯(TEOS)和八水合氧氯化锆(ZrOCl_(2)·8H_(2)O)为混合前驱体,以环氧丙烷(PO)作为凝胶网络诱导剂,乙醇和水作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和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出了Al_(2)O_(3... 以六水合氯化铝(AlCl_(3)·6H_(2)O)、正硅酸乙酯(TEOS)和八水合氧氯化锆(ZrOCl_(2)·8H_(2)O)为混合前驱体,以环氧丙烷(PO)作为凝胶网络诱导剂,乙醇和水作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和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出了Al_(2)O_(3)-SiO_(2)-ZrO_(2)三元复合气凝胶。研究了不同PO添加量、醇水体积比和Al/Si/Zr摩尔比对其性能和结构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比表面积分析仪和多功能粉体物理特性测试仪对气凝胶的凝胶形态、微观形貌及孔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PO添加量为88mL,醇水体积比为8∶9,Al/Si/Zr摩尔比为12∶3∶1和12∶4∶1时制备出的气凝胶结构性能良好,且凝胶时间在较合适的范围内,具有较低的密度为0.125g/cm^(3)和0.143g/cm^(3),较高的比表面积为683.14m^(2)/g和684.56m^(2)/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铝锆复合气凝胶 凝胶时间 微观形貌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ZrO_(2)-SO_(4)^(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甲烷与CO_(2)制乙酸性能
17
作者 任行涛 吴俊 +3 位作者 贾志光 丁靖 万辉 管国锋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9-495,共7页
以Zr(NO_(3))4·5H_(2)O和Ni(NO_(3))2·6H_(2)O为原料、(NH4)2CO_(3)为沉淀剂,采用溶胶凝胶-硫酸酸化两步法制备了Ni/ZrO_(2)-SO_(4)^(2-)催化剂,采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H_(2)-TPR,NH3-TPD等方法对Ni/ZrO_(2)-SO_(4)... 以Zr(NO_(3))4·5H_(2)O和Ni(NO_(3))2·6H_(2)O为原料、(NH4)2CO_(3)为沉淀剂,采用溶胶凝胶-硫酸酸化两步法制备了Ni/ZrO_(2)-SO_(4)^(2-)催化剂,采用XRD,FTIR,SEM,N_(2)吸附-脱附,H_(2)-TPR,NH3-TPD等方法对Ni/ZrO_(2)-SO_(4)^(2-)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Ni的引入方式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共沉淀方式引入Ni制备的Ni/ZrO_(2)-SO_(4)^(2-)催化剂相比,采用溶胶凝胶方式引入Ni制备的催化剂的四方相ZrO_(2)占比更高,表面酸量更多,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较强的L酸性;采用溶胶凝胶方式引入Ni制备的Ni/ZrO_(2)-SO_(4)^(2-)催化剂的乙酸生成量明显优于共沉淀方式引入Ni制备的Ni/ZrO_(2)-SO_(4)^(2-)催化剂。四方相ZrO_(2)、酸性位点和过渡金属Ni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甲烷与CO_(2)直接反应合成乙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zro_(2)-SO_(4)^(2-) 溶胶-凝胶法 甲烷 乙酸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AlN)/h-BN复合陶瓷性能研究及超重力凝固坩埚研制
18
作者 赵建江 陈云敏 韦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07-112,共6页
凝固是制备材料很基本的成型技术之一,但超重力凝固时,高转速产生的离心力克服合金熔体在坩埚孔隙处产生的表面张力,极易在超重力凝固过程中发生熔体渗漏或坩埚破碎,导致实验失败。本工作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ZrO_(2)/h-BN和AlN/h-BN复... 凝固是制备材料很基本的成型技术之一,但超重力凝固时,高转速产生的离心力克服合金熔体在坩埚孔隙处产生的表面张力,极易在超重力凝固过程中发生熔体渗漏或坩埚破碎,导致实验失败。本工作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ZrO_(2)/h-BN和AlN/h-BN复合陶瓷,测试其物理和力学性能,择优选材加工成坩埚。结果表明,AlN/h-BN的热导率优于ZrO_(2)/h-BN,其高温压缩强度明显高于ZrO_(2)/h-BN。基于超重力凝固时坩埚损伤的力学分析,选用低密度、高热导率、高压缩强度的AlN/h-BN制备坩埚,通过50炉超重力凝固实验,验证其性能满足超重力凝固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_(2)/h-BN复合陶瓷 AlN/h-BN复合陶瓷 物理性能 压缩强度 坩埚研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ZrO_(2)催化甘油酯交换反应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娜美 李芳 +2 位作者 安华良 薛伟 赵新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8,共11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ZrO_(2)催化剂,用于催化甘油(GLY)与碳酸二甲酯(DMC)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甘油酯(GC)。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N_(2)等温吸附-脱附、程序升温脱附(TPD)等手段对ZrO_(2)催化剂进行...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ZrO_(2)催化剂,用于催化甘油(GLY)与碳酸二甲酯(DMC)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甘油酯(GC)。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N_(2)等温吸附-脱附、程序升温脱附(TPD)等手段对ZrO_(2)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rO_(2)催化性能高度依赖于其表面中强碱性位点密度,当焙烧温度为600℃时,所制备的ZrO_(2)-600催化剂表面中强碱性位点密度较大;在反应温度90℃下反应90 min, GLY转化率为96.1%,GC选择性为86.2%。重复使用第3次时,由于ZrO_(2)表面碱性位点密度减小、孔道坍塌以及部分ZrO_(2)样品溶解在DMC中,GLY转化率和GC选择性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 碳酸甘油酯 酯交换 zro_(2)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剂对ZnO/ZrO_(2)物化性质及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启霞 杨坤 +2 位作者 刘飞 姚梦琴 曹建新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54,共11页
CO_(2)加氢制甲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尽管已报道的ZnO/ZrO_(2)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但其催化性能仍有望进一步提高。采用浸渍法制备得到一系列不同元素掺杂的Ma-ZnO_(x)/ZrO_(2)催化剂,并通过评价发现只有Ga促进了ZnO/Zr... CO_(2)加氢制甲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途径。尽管已报道的ZnO/ZrO_(2)催化剂具有高活性和稳定性,但其催化性能仍有望进一步提高。采用浸渍法制备得到一系列不同元素掺杂的Ma-ZnO_(x)/ZrO_(2)催化剂,并通过评价发现只有Ga促进了ZnO/ZrO_(2)催化剂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其中,5%Ga-ZnO_(x)/ZrO_(2)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反应条件:P=3 MPa、T=320℃、V(H_(2))∶V(CO_(2))=4∶1、气体质量空速(WHSV)=24 000 mL/(g·h)时CO_(2)转化率为7.2%,甲醇选择性为81.0%,甲醇时空产率可达410 mg/(g·h),是ZnO/ZrO_(2)的1.26倍,且在反应100 h内催化性能无明显衰减。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子顺磁共振(EPR)表征发现,适量Ga助剂的掺入可以促进催化剂中氧空位的形成。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CO_(2)/H_(2)程序升温脱附(CO_(2)/H_(2)-TPD)结果表明,Ga助剂的掺入增强了ZnO/ZrO_(2)催化剂活性位点的活性,Ga-ZnO_(x)/ZrO_(2)催化剂表现出更强的CO_(2)和H_(2)吸附活化能力。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in situ DRIFTS)结果表明,各催化剂合成甲醇均遵循甲酸盐-甲氧基路径,Ga助剂的掺入促进了甲醇中间体的形成,并且更有利于HCOO*物种向CH3O*物种的转化,从而提高甲醇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醇 ZnO/zro_(2) Ga助剂 氧空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