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7篇文章
< 1 2 1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去除环境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博 李婧雯 +2 位作者 费超 李辰 范志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0-1249,1365,共11页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将LDHs负载到生物炭(BC)上,形成的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BC/LDHs)复合材料结合了BC和LDHs的优点,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该文全面探讨了BC/LDHs复合...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将LDHs负载到生物炭(BC)上,形成的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BC/LDHs)复合材料结合了BC和LDHs的优点,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该文全面探讨了BC/LDHs复合材料在环境污染物去除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BC/LDHs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共沉淀法、共热解法和水热合成法;介绍了其性能调控策略,如异质原子掺杂、化学浸渍和赋磁强化等;总结了BC/LDHs复合材料在去除染料、重金属、营养盐和抗生素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分析归纳了其对环境污染物去除的关键机制;最后,指出了BC/LDHs复合材料在环境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如对特定污染物的去除率、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以及材料的长期稳定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层状双金属氧化物 环境污染物 去除 性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稠油原位制氢实验
2
作者 蒲万芬 李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55,共9页
油气原位制氢技术不仅有助于达成“双碳”目标,更能够促进中国能源转型和提高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为了提高油气原位制氢的转化效率,通过反应釜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Cr_(2)O_(3)、NiO、Cr_(2)O_(3)+NiO、A... 油气原位制氢技术不仅有助于达成“双碳”目标,更能够促进中国能源转型和提高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为了提高油气原位制氢的转化效率,通过反应釜静态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过渡金属氧化物:Cr_(2)O_(3)、NiO、Cr_(2)O_(3)+NiO、Ag_(2)O助剂+Cr_(2)O_(3)+NiO、C_(4)H_(6)FeO_(4)助剂+Cr_(2)O_(3)+NiO、C_(4)H_(6)FeO_(4)助剂+Ag_(2)O助剂+Cr_(2)O_(3)+NiO、CuO助剂+Cr_(2)O_(3)+NiO、Fe_(2)O_(3)助剂+Cr_(2)O_(3)+NiO及原位砂对稠油原位制氢的催化作用,然后利用X射线衍射(XRD)、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BET)、程序升温氧化(TPO)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合气相色谱(GC)对产出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质量分数为40%的C_(4)H_(6)FeO_(4)为催化剂助剂,以Cr_(2)O_(3)+NiO质量比为2∶1的催化剂组合催化产氢效果最好,产出气中氢的摩尔分数高达20.63%;同时该催化剂组合具有较好的抗积碳能力,能够实现稠油原位高效产氢。研究结果对稠油原位制氢催化剂的优选和研发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制氢 催化剂 耦合 金属氧化物 积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钴金属氧化物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中苯并噻唑
3
作者 丁春生 潘宇强 +1 位作者 雷佳 张航天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3,共11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产生了许多新兴污染物,目前如何处理这些新兴污染物已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常用的化工产品,苯并噻唑(BZA)已成为水中新兴的有毒化合物,对水生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产生了许多新兴污染物,目前如何处理这些新兴污染物已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常用的化工产品,苯并噻唑(BZA)已成为水中新兴的有毒化合物,对水生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试验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FeCo_(2)O_(4)纳米材料,利用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HRTEM(高分辨率透射电镜能谱)、SEM(扫描电镜能谱)和XRD(X射线衍射)对BZA进行表征。以水中的BZA为目标物,基于过单硫酸盐(PMS)的高级氧化技术,对FeCo_(2)O_(4)活化PMS降解BZA的效果进行试验,并探讨了影响因素和降解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当加入0.3 g/L的FeCo_(2)O_(4)和3 mmol/L的PMS时,在90 min内能完全降解BZA,同时FeCo_(2)O_(4)在循环使用4次后仍对污染物有76.90%的降解率,FeCo_(2)O_(4)纳米材料活化PMS对水中的BZA降解效果明显。其中自由基SO_(4)^(·-)对降解BZA起着主导作用,水中常见的阴离子HCO_(3)^(-)会促进体系对BZA的降解,而腐殖酸和Cl^(-)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钴金属氧化物 苯并噻唑 过单硫酸盐 影响因素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改性铁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对汞离子的强化吸附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峰林 张燕娟 +3 位作者 黄祖强 梁兴唐 尹艳镇 胡华宇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9-678,共10页
针对污染水体中汞离子难以去除的问题,本文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为载体,通过Fe-Mo-S复合物的自发形成,将[MoS_(4)]^(2-)化学固化于铁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FeMg-LDH)板层间,获得硫改性FeMg-LDH(S/FeMg-LDH)。以软-软配位作用的吸附机制,... 针对污染水体中汞离子难以去除的问题,本文以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为载体,通过Fe-Mo-S复合物的自发形成,将[MoS_(4)]^(2-)化学固化于铁镁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FeMg-LDH)板层间,获得硫改性FeMg-LDH(S/FeMg-LDH)。以软-软配位作用的吸附机制,将S/FeMg-LDH应用于溶液中汞离子Hg^(2+)的强化吸附。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S/FeMg-LDH进行表征,证明目标产物的成功制备。结果表明:S/FeMg-LDH对Hg^(2+)的吸附基本不受溶液酸碱度的影响,最大吸附量达550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及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基本不受共存Ca^(2+)、Mg^(2+)浓度的影响。由于硫活性基团通过化学键锚定于FeMg-LDH,避免其在吸附过程中流失,因此S/FeMg-LDH再生性强并可重复利用,循环4次后,Hg^(2+)去除率仍达到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改性 层状双金属氧化物 汞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对水中铀的去除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益硕 吕欣怡 +4 位作者 龚逸 马梦月 辛燕 石瀚晋 李小燕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4,共11页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 采用吸附技术处理含铀废水具有操作简单、绿色清洁、去除性能优异等优点,开发高效且制备简单的新型吸附材料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合成简单、吸附性能优异等特点,成为高效处理含金属离子废水的潜在吸附材料,但文献报道的钴镁双金属氢氧化物对铀的最大吸附量仅为9.84 mg·g^(-1)且成本昂贵。本研究采用一步合成法简易制备出新型铁钡双金属氢氧化物吸附材料,对其进行表征与分析,并进行单因素条件试验考察优化工艺参数,得到以下主要结论:Fe-Ba双金属氢氧化物为不规则的类颗粒结构并存在一定的孔隙,主要由Fe(OH)_(3)、Ba(OH)_(2)和BaCO_(3)所组成,含有丰富的羟基和碳酸根,羟基和碳酸根对铀的络合为主要的吸附机理;该吸附材料去除废水中U(VI)的较优条件为温度25℃、pH=5.5、固液比0.2 g·L^(-1)、时间50 min,该条件下对含U(VI)10 mg·L^(-1)废水中铀去除率为96.52%;该吸附材料受干扰离子和腐殖酸的影响较小,处理含U(VI)10 mg·L^(-1)废水对铀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吸附模型分析表明,该吸附材料对铀的去除以单层和化学吸附为主,最大吸附量可达163.93 mg·g^(-1)。该吸附材料适合处理含铀5~10 mg·L^(-1)废水,且具有制备简单、无二次污染及成本低的优势,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铀废水 吸附材料 金属氧化物 铁钡双金属氧化物 钴镁双金属氧化物 吸附机理 干扰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掺杂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湘兰 彭俊彪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6-451,共16页
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Metal oxide thin film transistors,MOTFTs)因其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较好的电学稳定性,在大尺寸发光显示驱动背板应用方面极具潜力。此外,MOTFTs与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制备工艺兼容,制造成本较低,具有较大市... 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Metal oxide thin film transistors,MOTFTs)因其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较好的电学稳定性,在大尺寸发光显示驱动背板应用方面极具潜力。此外,MOTFTs与非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制备工艺兼容,制造成本较低,具有较大市场竞争优势。然而,衡量MOTFTs性能的两个关键指标——迁移率和稳定性之间的矛盾限制了其高端显示应用。因此,开发高迁移率兼具高稳定性的MOTFTs成为研究热点和产业竞争焦点。大量研究表明,稀土掺杂氧化物有源半导体材料体系有望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重点综述兼具高迁移率和高稳定性的稀土掺杂氧化物材料设计及MOTFTs已达到的性能,探讨稀土掺杂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RE-MOTFTs)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 稀土元素 迁移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O-L-Cys对水中Hg(Ⅱ)的去除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胡娟 马楫 +5 位作者 林振锋 盛铭军 朱国营 王红专 王晓梁 郭永福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34,共8页
为提高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对水中Hg(Ⅱ)的吸附效果,利用水热法合成了MgAl-LDOL-Cys复合吸附剂。利用SEM、FTIR、XPS、Zeta电位等对复合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其对水溶液中Hg(Ⅱ)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煅烧后的层状双金属... 为提高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H)对水中Hg(Ⅱ)的吸附效果,利用水热法合成了MgAl-LDOL-Cys复合吸附剂。利用SEM、FTIR、XPS、Zeta电位等对复合吸附剂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其对水溶液中Hg(Ⅱ)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煅烧后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MgAl-LDO)被L-半胱氨酸(L-Cys)包裹,L-Cys分子通过与MgAl-LDO表面氧化物基团或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实现稳定插层。MgAl-LDO-L-Cys对Hg(Ⅱ)的吸附行为遵循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在25℃下Hg(Ⅱ)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397.92 mg/g,且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MgAl-LDO-L-Cys在10次循环使用后,对Hg(Ⅱ)的吸附量依然可达到初始吸附量的71.9%,且在其他离子的存在下,MgAl-LDO-L-Cys对Hg(Ⅱ)依然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MgAl-LDO-L-Cys主要通过巯基、羟基、氨基和羧基等基团与Hg(Ⅱ)发生络合作用去除水中的Hg(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双金属氧化物 L-半胱氨酸 Hg(Ⅱ)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金属氧化物吸附除氟研究进展
8
作者 胡文霞 唐玉朝 +4 位作者 尹翠琴 王坤 伍昌年 张良霄 高和气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2,共6页
氟是关乎人体健康的必需元素之一,高氟或低氟的摄入都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利用金属氧化物吸附除氟一直是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简述了金属氧化物的除氟机理,综述了金属氧化物的改性方法,如掺杂改性、负载金属氧化物、复合化并归纳... 氟是关乎人体健康的必需元素之一,高氟或低氟的摄入都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利用金属氧化物吸附除氟一直是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简述了金属氧化物的除氟机理,综述了金属氧化物的改性方法,如掺杂改性、负载金属氧化物、复合化并归纳了改性金属氧化物的吸附机理,讨论了pH、共存离子、反应温度对改性金属氧化物除氟效果的影响。最后,展望了改性金属氧化物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机理 金属氧化物 掺杂改性 复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型金属氧化物脱除气体污染物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盛华 孙阳杰 +3 位作者 薛晓君 米杰 王建成 冯宇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69-2482,共14页
金属氧化物因具有结构可调、易于改性、成本低廉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气体净化领域。但未引入缺陷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对气体污染物的反应活性较低,且选择性仍有待提高。在金属氧化物中引入晶体缺陷后,能改变其晶体结构和物化性质,进而显著提... 金属氧化物因具有结构可调、易于改性、成本低廉等特性,广泛应用于气体净化领域。但未引入缺陷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对气体污染物的反应活性较低,且选择性仍有待提高。在金属氧化物中引入晶体缺陷后,能改变其晶体结构和物化性质,进而显著提高其对气体的吸附活性和选择性。但在气体脱除反应中,缺陷的促进作用机制极为复杂,这导致探究金属氧化物与气体反应中的缺陷作用机理变得十分困难,也使得将反应机理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缺陷的策略性引入极具挑战性。首先概述了金属氧化物中的缺陷类型,其次对缺陷引入方法进行了分类概括,并总结了近年来缺陷型金属氧化物在气体净化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对金属氧化物缺陷工程的改进方法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金属氧化物缺陷工程构筑及缺陷促进反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 缺陷 气体净化 制备 吸附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Ni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载体催化剂上十氢萘产氢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达 王凤丽 +3 位作者 赵俊哲 陈杰玉 刘清龙 罗明生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分别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Ni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Al-LDH),经焙烧得到NiAl-LDH载体(NiAl-LDO),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NiAl-LDO催化剂,利用XRD、N2吸附-脱附和TEM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上十氢萘的... 分别采用水热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Ni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NiAl-LDH),经焙烧得到NiAl-LDH载体(NiAl-LDO),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t/NiAl-LDO催化剂,利用XRD、N2吸附-脱附和TEM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上十氢萘的产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水热法更有利于形成NiAl-LDH的层状结构,有助于活性组分的分散和反应物与催化剂活性位的接触;载体中适量Ni的存在有利于Pt颗粒的稳定;过高的Pt负载量易导致Pt颗粒粒径明显增大;当Ni/Al摩尔比为4∶1,Pt负载量为1%(w)时,催化剂的催化脱氢活性最高,在260℃、常压下反应20 min,每克Pt原子的产氢量达到4.47 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有机氢载体 层状双金属氧化物 十氢萘脱氢 Pt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与金属氧化物-KCl熔融介质的甲烷热解制备少层石墨烯与氢气联产研究
11
作者 杨茗凯 黄泽皑 +7 位作者 周芸霄 刘彤 张魁魁 谭浩 刘梦颖 詹俊杰 陈国星 周莹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3-480,I0001,I0002,共10页
甲烷热解是一种利用化石能源制备高附加值碳材料和氢气的技术。然而,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和熔融金属催化法在制备石墨烯时存在固体催化剂失活、石墨烯与催化剂分离困难以及反应温度高(≥1100℃)等问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本研... 甲烷热解是一种利用化石能源制备高附加值碳材料和氢气的技术。然而,传统的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和熔融金属催化法在制备石墨烯时存在固体催化剂失活、石墨烯与催化剂分离困难以及反应温度高(≥1100℃)等问题,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本研究提出了通过金属Cu与金属氧化物-KCl熔融介质催化甲烷热解制备石墨烯的创新方案。通过添加金属氧化物(Al_(2)O_(3)、TiO_(2)、ZrO_(2)、MgO、SiO_(2))作为分散剂,增强了Cu球活性位点的分散性,特别是Cu球体积分数为50%的Cu/ZrO_(2)和Cu球体积分数为75%的Cu/MgO催化剂,可有效制备少层石墨烯。前者表现出最佳活性,其甲烷转化率为22%,氢气产率为21.5 mmol/h,而且能产生大面积、平整的少层石墨烯。本研究为甲烷热解联产石墨烯与氢气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未来有望实现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热解 熔融介质 少层石墨烯 氢气 铜/金属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层间阴离子对衍生的Ni-Al_(2)O_(3)催化剂光热催化CO_(2)甲烷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李娜 李睿哲 +5 位作者 孙闯 罗小利 石义秋 原弘 欧阳述昕 张铁锐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太阳能驱动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化反应不仅有助于减少多余的碳排放,而且是生产燃料的重要途径。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可以在高温还原气(H_(2)/Ar)氛围中还原,转化为金属负载于氧化物(MO)的催化剂。这... 太阳能驱动的二氧化碳(CO_(2))甲烷化反应不仅有助于减少多余的碳排放,而且是生产燃料的重要途径。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可以在高温还原气(H_(2)/Ar)氛围中还原,转化为金属负载于氧化物(MO)的催化剂。这些催化剂在CO_(2)加氢反应中作为优秀的光热催化剂被广泛应用。然而,有关LDH的层间阴离子类型如何影响CO_(2)甲烷化活性的研究还相对有限。本文研究了包含不同层间阴离子的镍(Ni)铝(Al)LDH前驱体,通过在H_(2)/Ar气氛中还原处理,制备了一系列Ni负载在氧化铝(Al_(2)O_(3))上的MO催化剂,这些催化剂被命名为NiAl-x-MO(其中x代表CO_(3)、NO_(3)、Cl和SO_(4),分别代表碳酸根、硝酸根、氯离子和硫酸根等阴离子)。其中,NiAl-CO_(3)-MO催化剂表现出50.1%的CO_(2)转化率,99.9%的甲烷(CH_(4))选择性以及94.4 mmol∙g^(−1)∙h^(−1)的CH_(4)产出速率。与之相比,NiAl-Cl-MO和NiAl-SO_(4)-MO催化剂的CO_(2)甲烷化活性极低。H_(2)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with H_(2),H_(2)-TPD)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结果表明,低CO_(2)转化率是由于残留的氯(Cl)或硫(S)与金属Ni形成的强配位键阻碍了H_(2)的吸附和活化。因此,在设计LDH衍生的催化剂,特别是用于氢化反应的Ni基催化剂时,应优先考虑层间阴离子在LDH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催化 CO_(2)甲烷化 Ni-Al_(2)O_(3)催化剂 层状金属双氢氧化物 层间阴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掺杂对Ni基复合氧化物结构调控及其催化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研究
13
作者 舒东博 陈海洁 +4 位作者 王晓斌 闫妍琼 吕岩 王俊文 丁传敏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0,共6页
掺杂金属离子可调控复合金属氧化物中活性金属的配位环境并构造缺陷位,进而提高复合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催化性能。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Zn、Ce或Fe的Ni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于催化甲烷部分氧化(POM)反应。采用XRD、N_(2)物理吸... 掺杂金属离子可调控复合金属氧化物中活性金属的配位环境并构造缺陷位,进而提高复合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催化性能。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Zn、Ce或Fe的Ni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于催化甲烷部分氧化(POM)反应。采用XRD、N_(2)物理吸/脱附、H_(2)-TPR和XPS等方法对催化剂晶相结构、织构性质、还原性能和物种化学状态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金属离子掺杂有效调控了Ni和活性氧物种的分布,其中,Ni_(0.76)Ce_(0.24)Cr_(2)催化剂中Ce的掺杂增强了Ni与其他金属的相互作用,增大了催化剂表面活性氧物种数量,该催化剂在高温段(550~600℃)的H_(2)选择性接近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金属氧化物 甲烷部分氧化 物种分布 金属离子掺杂 产物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表面氧化物的激光清洗技术研究进展
14
作者 张思玉 李任君 +3 位作者 王红平 梁龙凯 张乂文 宫舜超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共7页
激光清洗技术可以通过优化激光功率、能量密度及扫描速度等参数,实现金属表面氧化物清洗效率与表面粗糙度优化的双目标控制,如针对7075铝合金,氧化层清除后表面粗糙度降至0.395μm。在焊接前处理中,激光清洗技术通过去除氧化层,使TC11... 激光清洗技术可以通过优化激光功率、能量密度及扫描速度等参数,实现金属表面氧化物清洗效率与表面粗糙度优化的双目标控制,如针对7075铝合金,氧化层清除后表面粗糙度降至0.395μm。在焊接前处理中,激光清洗技术通过去除氧化层,使TC11钛合金焊缝达I级标准,6061铝合金气孔率降低超90%,5083铝合金熔宽稳定性显著提升。机理研究表明,热烧蚀、热机械效应等机理协同作用主导氧化物清除过程,如纳秒脉冲通过热膨胀剥离氧化层,飞秒脉冲利用等离子体冲击实现微米级精度等。随着融合智能算法与在线监测技术,激光清洗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领域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清洗 金属氧化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气化学链燃烧中不同金属氧化物载氧体反应性能研究
15
作者 颜秉欣 李兴 +4 位作者 张建伟 陈新飞 大坂侑吾 黄宏宇 李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94-5203,I0022,共11页
氨(NH_(3))作为一种新型富氢无碳燃料,燃烧过程中存在燃烧不稳定和氮氧化物排放高等问题,化学链燃烧技术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新方法。但是目前缺乏NH_(3)在载氧体表面转化特性的研究。该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NiO_(x)、FeO_(x)... 氨(NH_(3))作为一种新型富氢无碳燃料,燃烧过程中存在燃烧不稳定和氮氧化物排放高等问题,化学链燃烧技术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新方法。但是目前缺乏NH_(3)在载氧体表面转化特性的研究。该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NiO_(x)、FeO_(x)、CoO_(x)、TiO_(x)、CuO_(x)、CaO_(x)、CeO_(x)、LaO_(x)和SrO_(x)9种不同金属氧化物载氧体,以NH_(3)为燃料,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不同金属氧化物载氧体在NH_(3)化学链燃烧中的反应性能,通过一系列分析手段对载氧体与NH_(3)反应前后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过渡金属氧化物NiO_(x)、FeO_(x)和CoO_(x)对NH_(3)均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但是在800℃反应后均出现了部分结构变化。过渡金属氧化物CuO_(x)在800℃反应时形成致密表面结构,导致其与NH_(3)的反应活性很低。过渡金属氧化物TiO_(x)与NH_(3)具有一定的反应活性,在800℃反应后结构变化较小,主要发生热催化分解作用。碱土金属氧化物CaO_(x)和SrO_(x)以及镧系金属氧化物CeO_(x)和LaO_(x)对NH_(3)反应活性较低,但在800℃反应后没有出现表面结构变化。该研究为NH_(3)化学链燃烧中复合载氧体的设计构筑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 化学链燃烧 载氧体 金属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双金属氧化物高效催化偶联反应制备碳酸甘油酯
16
作者 申琦 孙立鹏 +4 位作者 闫昊 霍祎晨 刘熠斌 陈小博 杨朝合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3-465,共13页
为开发高效的无卤非均相催化剂用于吸附和活化CO_(2)以制备碳酸甘油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氧化镁相同的制备方法,以Al为第二金属、pluronic P123为模板剂,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Mg/Al摩尔比(1/5、1/3、1/1、3/1、5/1)的5... 为开发高效的无卤非均相催化剂用于吸附和活化CO_(2)以制备碳酸甘油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氧化镁相同的制备方法,以Al为第二金属、pluronic P123为模板剂,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不同Mg/Al摩尔比(1/5、1/3、1/1、3/1、5/1)的5种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用于CO_(2)和甘油偶联反应制备碳酸甘油酯,并通过XRD、SEM、N 2吸附-脱附、O_(2)-TPD、NH 3-TPD、CO_(2)-TPD、XPS等表征手段分析上述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Mg/Al摩尔比为1/3的Mg 1Al 3具有最多的强碱性位点以及较多的氧空位,具有最强的CO_(2)吸附活化能力;同时,较高的中等酸性位点占比和总酸量有利于促进环氧丙烷的吸附活化及抑制甘油向副产物甘油醚的转化,提高碳酸甘油酯选择性。以Mg 1Al 3为催化剂,在温度140℃、压力2 MPa的条件下反应2 h,甘油转化率为79%,碳酸甘油酯选择性为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甘油酯 氧化 环氧丙烷 Mg-Al双金属氧化物 偶联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基金属氧化物高温化学储热装置的设计与数值模拟
17
作者 甘晟池 祝培旺 +5 位作者 刘意强 吕洪坤 侯成龙 来振亚 罗仁令 肖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6-637,I0019,共13页
金属氧化物储热可与太阳能空气布雷顿发电系统结合,实现高质量发电和快速调峰调频。为满足空气布雷顿发电系统对储热装置的运行调节需求,构建了储热装置耦合流动换热和化学反应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与实验结果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6.2%。... 金属氧化物储热可与太阳能空气布雷顿发电系统结合,实现高质量发电和快速调峰调频。为满足空气布雷顿发电系统对储热装置的运行调节需求,构建了储热装置耦合流动换热和化学反应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与实验结果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6.2%。基于数值模型对一台锰基金属氧化物储热装置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储热装置等温线和等反应速率线均呈抛物线型,不同位置的温度曲线在还原和氧化反应温区分别出现“平台”区域,区域高度和长度受升降温速率影响。相较于纯显热储热部分,热化学储热装置的总储热容量提升了61.4%。研究结果可为太阳能空气布雷顿发电系统中金属氧化物储热装置设计和运行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热利用 化学储热 储热装置 金属氧化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金属氧化物/硅溶胶耐高温防腐涂层研究
18
作者 张总宣 陈洋 +9 位作者 雪伟 李杨毅 徐泽洋 果永辉 乐勇 涂月 卢振涛 马可颖 张海萍 邵媛媛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17,24,共5页
【目的】解决传统垃圾焚烧锅炉防护涂料高温耐受性不足、耐腐蚀性差等问题。【方法】开发了一种基于复配金属氧化物与改性硅溶胶的协同作用的新型抗结焦防腐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 【目的】解决传统垃圾焚烧锅炉防护涂料高温耐受性不足、耐腐蚀性差等问题。【方法】开发了一种基于复配金属氧化物与改性硅溶胶的协同作用的新型抗结焦防腐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涂层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铅笔硬度、落锤冲击、高温烧结和盐雾腐蚀试验研究了涂层的综合性能。【结果】涂层的铅笔硬度达到4H,耐冲击性为63 cm,耐1800℃烧结,39 d的盐雾试验涂层不受影响。【结论】复配金属氧化物与改性硅溶胶能显著改善涂层的抗结焦防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防腐涂料 耐高温 复配金属氧化物 改性硅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态金属阳极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碳基燃料转化与利用
19
作者 谷鑫 蒋一东 +1 位作者 史翊翔 蔡宁生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共15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其高发电效率、高燃料适应性、低排放优势备受关注。然而,现有SOFC采用固态阳极,直接供给碳或碳氢化合物等复杂燃料将导致电极内燃料输运困难、结焦、积碳、毒化等问题,一直是研究人员持续攻关的重要挑战。...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其高发电效率、高燃料适应性、低排放优势备受关注。然而,现有SOFC采用固态阳极,直接供给碳或碳氢化合物等复杂燃料将导致电极内燃料输运困难、结焦、积碳、毒化等问题,一直是研究人员持续攻关的重要挑战。液态金属阳极是一类新型SOFC阳极,因其液态自修复属性而具有抗结焦积碳等特性,可实现碳与碳氢化合物燃料的快速稳定转化。首先对液态金属阳极的运行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针对现有的几类常见液态金属电极的反应特性进行了总结,其中在SOFC常规运行温度(700~800℃)下,液态锑阳极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为液态,可以通过密度作用下的自然对流实现电极内部氧的高效输运,具有良好的反应特性,是目前转化各类碳基燃料最具潜力的液态金属电极。因此,重点归纳了固态碳燃料与各类碳氢燃料在液态锑阳极中的转化机制,并对液态金属阳极的催化作用与杂质耐受特性分别进行了综述。最后,面向液态金属阳极中金属-金属氧化物自循环造成的理论效率损失,通过热力学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液态金属阳极的自热重整策略,在此基础上将液态金属阳极SOFC作为一种气电联产的“电化学重整器”,并将反应生成的H_(2)、CO等简单气体小分子通入下游传统SOFC中,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有望发展一种燃料适应性广、能量效率高的综合性发电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阳极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碳氢燃料 能量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冲击电流波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仿真模型适用性研究
20
作者 陈洁 赵丹丹 +7 位作者 张宗扬 陈喆 焦婷 陆冰冰 江安烽 田越 赵莹莹 郭洁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7-203,共7页
文中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用电阻片进行了30/60、8/20、4/10、1/5μs 4种冲击电流波下的残压和能量特性实验研究,分析了IEEE、CIGRE、Pinceti与MWR避雷器仿真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IEEE模型在1/5μs、幅值<10 kA陡... 文中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用电阻片进行了30/60、8/20、4/10、1/5μs 4种冲击电流波下的残压和能量特性实验研究,分析了IEEE、CIGRE、Pinceti与MWR避雷器仿真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IEEE模型在1/5μs、幅值<10 kA陡波电流下残压模拟较差,4种冲击电流波下能量模拟均较差;CIGRE模型在1/5μs、幅值>5 kA陡波电流下残压模拟较差,4种冲击电流波下均可较好的模拟避雷器能量特性;Pinceti、MWR模型在4种冲击电流波下均可较好的模拟避雷器残压特性,Pinceti模型在30/60μs、幅值<1 kA的操作冲击电流波下能量模拟较差,MWR模型在1/5μs、幅值>5 kA的陡波电流下能量模拟较差。文中研究结论可为不同工况下开展MOV仿真时的模型选取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避雷器模型 冲击电流幅值 残压特性 能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