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C复合材料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子京 樊坤阳 +3 位作者 黄淙 姜文煌 万维财 李玉和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9-81,共13页
ZrB_(2)基超高温陶瓷因其优异的高温抗氧化和烧蚀等性能,成为C/C复合材料理想的热防护涂层材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C/C复合材料表面用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体系的主要制备技术... ZrB_(2)基超高温陶瓷因其优异的高温抗氧化和烧蚀等性能,成为C/C复合材料理想的热防护涂层材料。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C/C复合材料表面用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体系的主要制备技术,并对比了其制备的涂层抗氧化性和抗烧蚀性,总结了各制备方法的优点与不足;从单元、双元、三元材料掺杂改性的角度,详述了ZrB_(2)基复合涂层常见的材料体系,总结了其改性思路;介绍了ZrB_(2)基涂层在多层结构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简要展望了ZrB_(2)基超高温陶瓷涂层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超高温陶瓷涂层 zrb_(2) 抗氧化 多层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渗法制备C_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MoSi_2—SiC—Si防氧化涂层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荣军 周新贵 +1 位作者 张长瑞 周安郴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5-48,共4页
采用包渗法制备了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MoSi2 —SiC—Si防氧化涂层 ,研究了渗层同埋粉关系、包渗时间对包渗结果的影响 ,并对涂层防氧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包渗法制得的涂层致密、无裂纹 ,涂层起到了良好的防氧化作用 ,140 0℃... 采用包渗法制备了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MoSi2 —SiC—Si防氧化涂层 ,研究了渗层同埋粉关系、包渗时间对包渗结果的影响 ,并对涂层防氧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包渗法制得的涂层致密、无裂纹 ,涂层起到了良好的防氧化作用 ,140 0℃在空气中氧化 1h后试样的质量保留率为 94.1% ,保留强度为2 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IC MoSi2-sic-Si涂层 防氧化 包渗法 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和2.5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加载速率效应和应力-应变行为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陶永强 矫桂琼 +1 位作者 王波 常岩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6,共5页
对A、B、C三种工艺制备的2D和2.5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进行了准静态拉伸试验,试验采用的加载速率分别为0.02mm/min、0.2mm/min、1mm/min、5mm/min、25mm/min、125mm/min。获得了不同加载速率下,2D和2.5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 对A、B、C三种工艺制备的2D和2.5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进行了准静态拉伸试验,试验采用的加载速率分别为0.02mm/min、0.2mm/min、1mm/min、5mm/min、25mm/min、125mm/min。获得了不同加载速率下,2D和2.5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基于所获得试验结果,讨论了加载速率对2D和2.5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产生影响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A、B工艺的2.5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对加载速率的变化不敏感;C工艺的2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对加载速率变化不敏感,而A工艺的2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对加载速率变化较为敏感,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加,材料的初始弹性模量有较大程度的增大,破坏应变有所减小。基于基体强度分布理论,模拟了对加载速率不敏感的2D编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在拉伸载荷下的应力-应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复合材料 加载速率 2D 2.5D 应力-应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20%SiO_2原位生成陶瓷相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及相组成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孙继兵 李国彬 +1 位作者 崔春翔 安雅琴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0-13,17,共5页
外加质量分数为 2 0 %的SiO2 采用粉末冶金法成功制备了原位生成陶瓷相增强Al基复合材料 ,研究了复合材料烧结后的油磨性能、物相组成和组织形貌。油磨条件下 ,在 98~ 1 764N载荷内 ,复合材料的体积磨损量始终小于基体合金 1 96N时的... 外加质量分数为 2 0 %的SiO2 采用粉末冶金法成功制备了原位生成陶瓷相增强Al基复合材料 ,研究了复合材料烧结后的油磨性能、物相组成和组织形貌。油磨条件下 ,在 98~ 1 764N载荷内 ,复合材料的体积磨损量始终小于基体合金 1 96N时的体积磨损量 1 .67mm3,在 1 764N时的最大磨损量小于 0 .8mm3。复合材料的最终物相为MgAl2 O4 、MgO、Mg2 Si、Si和Al。在颗粒SiO2 与Al-Mg反应过程中 ,约有复合材料中质量分数为 2 .8%Mg和7.0 %Al及 0 .2 6 %Cu扩散入颗粒内 ,颗粒内约有质量分数为 9.74%Si,0 .2 3 %O被置换到颗粒外 ,颗粒主要由MgAl2 O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相增强 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相组成 原位复合材料 原位SiO2-Al-Mg复合材料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金属氧化法制备Al_2O_3/Al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生长方式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树先 袁森 +2 位作者 王俊 孙宝德 王武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76-679,共4页
运用 DIMOX工艺 ,利用 Al- 3 Mg- 1 0 Si合金在空气工况下直接氧化制备了 Al2 O3 /Al陶瓷基复合材料 ,并通过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等手段观测和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生长方式 .结果发现 :直接氧化生长 Al2 O3 /Al的复合材料长大增厚是以胞... 运用 DIMOX工艺 ,利用 Al- 3 Mg- 1 0 Si合金在空气工况下直接氧化制备了 Al2 O3 /Al陶瓷基复合材料 ,并通过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等手段观测和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生长方式 .结果发现 :直接氧化生长 Al2 O3 /Al的复合材料长大增厚是以胞状晶团的方式向前推进的 ,胞状晶团的形成源于合金熔体的微观传输通道 .胞状晶团的长大按照淹没和合并两种方式进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金属氧化法 Al2O3/Al陶瓷复合材料 自生长方式 三氧化二铝/铝陶瓷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短切碳纤维对陶瓷基复合材料TiC-TiB_2强韧化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邓启超 汪建利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10年第2期66-70,共5页
对采用SHS/PHIP技术制备的Cf/TiC-TiB2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存在短切碳纤维损伤严重,补强增韧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B4C+3Ti+Cf体系的SHS反应过程中,由于反应温度太高,使短切碳纤维表面的碳原子与钛粉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对采用SHS/PHIP技术制备的Cf/TiC-TiB2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存在短切碳纤维损伤严重,补强增韧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B4C+3Ti+Cf体系的SHS反应过程中,由于反应温度太高,使短切碳纤维表面的碳原子与钛粉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造成短切碳纤维表面的化学损伤,影响短切碳纤维的性能,进而影响其补强增韧的效果。在SHS反应过程中,防止或减少短切碳纤维化学损伤的主要途径就是添加稀释剂来降低反应温度。在B4C+3Ti+xCf TiC+2TiB2+xCf体系中,通过向反应物中添加稀释剂镍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少短切碳纤维的化学损伤,改善各相之间的接触状况,提高各相之间的界面强度,提高短切碳纤维补强增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TiB2陶瓷复合材料 短切碳纤维 SHS/PHIP 强韧化 稀释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基复合材料(Fe_3Al/Al_2O_3)设计专家系统原型的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秀阳 刘希民 +2 位作者 梁立新 赵合计 尹衍升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56-59,共4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材料设计的意义和Fe3Al/Al2O3陶瓷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重点阐述了Fe3Al/Al2O3陶瓷复合材料设计专家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关键词 材料设计 陶瓷复合材料 Fe3Al/Al2O3 专家系统 系统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f/ZrB_2-SiC复合材料的高温氧化行为及机理
8
作者 许春来 石晓斌 +2 位作者 高栋 宋扬 张跃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4,79,共5页
将不同比例的ZrB2和SiC粉体充分混合,并在其中均匀分散短切碳纤维(约2 cm),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出具有不同ZrB2/SiC比例的短切碳纤维增强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SiC可显著促进ZrB2陶瓷的烧结致密化程度,添加了18 vol%SiC的ZrB2在1 850... 将不同比例的ZrB2和SiC粉体充分混合,并在其中均匀分散短切碳纤维(约2 cm),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出具有不同ZrB2/SiC比例的短切碳纤维增强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SiC可显著促进ZrB2陶瓷的烧结致密化程度,添加了18 vol%SiC的ZrB2在1 850℃下热压烧结,致密度达96%以上。对该复合材料分别在1 000、1 200及1 400℃下进行静态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试样在氧化过程中其表面生成的硼硅酸盐玻璃和ZrO2、SiC等物质在表面形成一层有效的保护膜,因而能够有效阻止材料的进一步氧化。同时,随氧化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氧化过程中形成的硼硅酸盐玻璃量增加,可更有效的覆盖材料表面,提高材料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b2-sic陶瓷复合材料 碳纤维 抗氧化性能 氧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l/Al_2O_3陶瓷基复合材料 被引量:3
9
作者 尹衍升 李嘉 +2 位作者 孙康宁 王昕 范润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73-75,共3页
较系统地论述了Fe-Al/Al_2O_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过程和应用开发前景,对所研材料的制备科学及材料强韧性机理等一并给予了阐述。
关键词 Fe-Al/Al2O3 陶瓷复合材料 制备 强韧性 铁铝金属间化合物 氧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变率下ZrB2-SiC陶瓷复合材料压缩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玲玲 田一雅 +2 位作者 石皓帆 胡周 孔德文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7-521,I0004,共6页
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测试了高应变率下ZrB2-20%SiC陶瓷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应变率范围为900s^-1~3000s^-1。结果表明:ZrB2-20%SiC陶瓷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强度与临界应变均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加,2950s^-1时压缩强度与临... 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测试了高应变率下ZrB2-20%SiC陶瓷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力学性能,应变率范围为900s^-1~3000s^-1。结果表明:ZrB2-20%SiC陶瓷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强度与临界应变均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加,2950s^-1时压缩强度与临界应变比981s^-1时分别增大了88.72%和148.85%;应变率对ZrB2-20%SiC陶瓷复合材料的动态压缩应力-应变曲线与破坏机理影响显著,应变率为1134s^-1时,ZrB2-20%SiC陶瓷复合材料破坏模式以裂纹扩展为主,应变率为2861s^-1时,多裂纹扩展为该材料的主要破坏机理;应变率越高,试件的损伤程度越大,压缩试件碎片尺寸越小,压缩应力-应变曲线的非线性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b2-sic陶瓷复合材料 应变率 动态压缩强度 临界应变 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_2-Cu基复合材料的燃烧合成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强 张幸红 +1 位作者 曲伟 韩杰才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4-17,共4页
通过燃烧合成工艺制备了 Ti B2 - 4 0 % Cu (质量分数 )基复合材料 ,对复合材料的反应热力学、相组成以及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 Ti B2 是最稳定的相 ,中间相 Ti- Cu化合物最终转变为 Ti B2 相 ;XRD结果显示复合材料... 通过燃烧合成工艺制备了 Ti B2 - 4 0 % Cu (质量分数 )基复合材料 ,对复合材料的反应热力学、相组成以及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 Ti B2 是最稳定的相 ,中间相 Ti- Cu化合物最终转变为 Ti B2 相 ;XRD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相组成为 Ti B2 相和 Cu相 ,没有生成其他中间相 ;微观组织观察表明 ,合成产物组织致密 ,增强体 Ti B2陶瓷颗粒尺寸细小 ,形貌主要呈近等轴状和块状 ,Cu作为金属粘结剂将 Ti B2 陶瓷颗粒相互连接在一起 ,Cu的存在促进了燃烧合成过程中材料的致密化行为。 Cu的加入使 Ti B2 - Cu基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较 Ti B2纯陶瓷均有大幅度提高 ,材料的韧化机制为裂纹尖端塑性钝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2-Cu复合材料 燃烧合成 热力学 微观组织 性能 硼化钛陶瓷 金属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生成TiB_2增强B_4C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反应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丁硕 温广武 +1 位作者 雷廷权 周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5-169,共5页
本文采用原位生成法设计了SiC TiB2 B4C和Al2 O3 TiB2 B4C两种新型多元颗粒增强B4C复合材料。根据原位反应生成TiB2 增强相的组织设计思路 ,通过计算反应生成焓ΔH和自由能ΔG的热力学数据 ,证明了原位反应制备所设计材料的可行性。... 本文采用原位生成法设计了SiC TiB2 B4C和Al2 O3 TiB2 B4C两种新型多元颗粒增强B4C复合材料。根据原位反应生成TiB2 增强相的组织设计思路 ,通过计算反应生成焓ΔH和自由能ΔG的热力学数据 ,证明了原位反应制备所设计材料的可行性。经研究原位反应过程 ,发现原位反应经过若干不稳定中间相的过程 ,最终形成预期设计的多元增强相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生成 TIB2 增强 B4C复合材料 反应热力学 原位反应 碳化硼 硼化钛 陶瓷 组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相增韧Al_2O_3基复合材料成分设计初探
13
作者 高家诚 张亚平 鲁云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S1期8-25,共2页
一、前言 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比模量大、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但作为结构零件,陶瓷材料的韧性往往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提高陶瓷材料的韧性将是材料科学发展的一大方向。 理论研究表明,陶瓷断裂韧性可用下式表示:K<sub&g... 一、前言 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比模量大、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但作为结构零件,陶瓷材料的韧性往往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提高陶瓷材料的韧性将是材料科学发展的一大方向。 理论研究表明,陶瓷断裂韧性可用下式表示:K<sub>IC</sub>=(αE<sub>γi</sub>)<sup>1/2</sup>。E是杨氏模量,γi是破坏能量。所以,通过改善孔隙、应力、晶粒等来提高陶瓷材料的破坏能量,可以达到韧化陶瓷的目的。50年代,人们曾在陶瓷中添加金属,利用金属塑变来吸收一部分外负载能量;70年代末,发现了ZrO<sub>2</sub>马氏体相变可有效地提高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纤维或晶须增韧陶瓷材料的研究也在广泛深入地进行中。但金属陶瓷的脆性改善有限,相变韧化致使材料高温强度大幅度下降,纤维增韧陶瓷的制备工艺比较复杂。本文以Al<sub>2</sub>O<sub>3</sub>陶瓷为基,力图将上述陶瓷增韧的诸方法加以综合,探讨该类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复相韧化成分和机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陶瓷基高性能复合材料作准备。 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复合材料 相变韧化 陶瓷材料 复相 Al2O3 成分设计 断裂韧性 比模量 高温强度 马氏体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化学气相渗透制备Nextel 480/SiO_2复合材料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照峰 张立同 +2 位作者 成来飞 肖鹏 张显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59-661,共3页
Continuous oxide fiber/oxide matrix composites are attractive for use as high temperature structural materials. As SiO2 has good ablation-resistant property and high temperature dielectric property, it is an ideal pro... Continuous oxide fiber/oxide matrix composites are attractive for use as high temperature structural materials. As SiO2 has good ablation-resistant property and high temperature dielectric property, it is an ideal protective material for missile and antenna window. At present, 3D SiO2 matrix composites reinforced by silica fibers and high Si-O fibers are manufactured by impregnating the preform in colloidal aqueous silica sol repeatedly and then by sintering; C fiber reinforced SiO2 matrix composites are processed by infiltration of silica slurry and then hot-pressing. It is well known that CVI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is a near-net-shape and flexible process,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preforms of complex and different shape. However, to our best knowledge, CVI has not been used to manufacture fiber-reinforced SiO2 matrix composites. In this article, APCVI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 was used to manufacture Nextel 480/silica composites. The Nextel 480 fiber is a boria rich mullit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70wt%alumina, SiO228wt%silica, and 2wt%boria. TEOS (Tetra ethyl ortho silicate) was used as precursor. Argon was used as carrier gas. The phases were detected by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Rigaku D/MAX-3C). The microstructures were exa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JEOL JXA-840). Fig.1 shows the relation of deposition rate versus deposition temperature for two different diameters of deposition furnace. The deposition rate was determined by weighing the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deposi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position rate of silica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in the range of 400~750℃ and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in the range of 750850℃. We found that the sample deposited at 750℃ had a smooth surface and the single filament fiber was clearly seen by SEM (Fig.2(a)). But the surface of another sample deposited at 800℃ was rough due to the piling up of SiO2 powder, which was very weakly bonded with the fiber preform and dropped easily even when lightly touched (Fig.2(b)). The transitional products of TEOS at 750℃ are liquid phase, which adheres to the fiber surface and keeps on decomposing to form the core of silica and ultimately solid silica results. Both the surface of the transitional liquid phase products and the fiber surfaces are well wetted, the bonding among silica particles formed after complete decomposition is strong and the silica surface is homogeneous and smooth. When the deposition temperature is 800℃, the solid silica is formed directly from vapor phase; the piling up of SiO2 powders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eform made it very difficult for subsequent vapor to infiltrate and caused low deposition rate. The relatively lower temperature of 750℃ is the key in CVI processing. Fig.1 shows that the deposition rate is also dramatically affected by the inner diameter of deposition reactor. When the inner diameter decreases, the deposition rate increases, other deposition conditions being the same. The deposition rate in 12 mm-inner-diameter reactor is twice as high as that in 17 mm-inner-diameter reactor at 750℃. It indicates that the deposition process is controlled by mass transfer, which can create homogeneous and smooth film and is beneficial to fabricating fiber-reinforced silica matrix composites. Fig.3 shows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ross-sectional surface of the composites fabricated unde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carrier gas 400ml/min, TEOS 50℃, deposition temperature 750℃ and deposition time 60h. The silica coating is about 2.4 μm in thickness and the deposition rate is about 0.04μm per hour. It is found that each fiber is surrounded homogeneously by silica matrix and there are no cracks on the surface of the silica matrix. It indicates that good thermal match exists between the Nextel 480 fibers and silica matrix and that consequently high temperature or thermal shock produces only very small thermal stresses in the as-fabricated composites; thus life of the composites is prolonged. Fig.4 shows the X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物陶瓷复合材料 常压 化学气相渗透 制备 SIO2 二氧化硅 正硅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SiC复相陶瓷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建芳 郑文伟 +1 位作者 肖加余 陈朝辉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10,共4页
介绍了不同工艺制备的Si3N4 、SiC的性能 ,研究了Si3N4 —SiC复相陶瓷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发展现状 ,认为Si3N4 —SiC复相陶瓷能够克服单一Si3N4 、SiC陶瓷断裂韧性低、烧结过程中晶粒长大造成强度下降等缺点 ,同时也弥补了SiC陶瓷... 介绍了不同工艺制备的Si3N4 、SiC的性能 ,研究了Si3N4 —SiC复相陶瓷及其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发展现状 ,认为Si3N4 —SiC复相陶瓷能够克服单一Si3N4 、SiC陶瓷断裂韧性低、烧结过程中晶粒长大造成强度下降等缺点 ,同时也弥补了SiC陶瓷强度较低的遗憾 ;而碳纤维的加入可以大大改善材料的韧性。认为结合Si3N4 —SiC复相陶瓷的高强度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高韧性 ,可以制备出性能优良的Cf/SiC—Si3N4 陶瓷基复合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3N4-sic 复相陶瓷 碳纤维复合材料 陶瓷 结构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反应烧结Zr_(2)Al_(4)C_(5)化合物增韧ZrB_(2)-SiC复相陶瓷的制备工艺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启龙 王晓庆 +3 位作者 王璟 裴军军 李俊国 张联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65-6070,共6页
ZrB_(2)-SiC复相陶瓷在超高温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韧性低限制了其应用。本工作通过原位反应烧结制备出Zr_(2)Al_(4)C_(5)化合物增韧ZrB_(2)-SiC复相陶瓷,研究了Zr/Al物质的量比和烧结工艺对复相陶瓷的烧结性能、显微结构和力学性... ZrB_(2)-SiC复相陶瓷在超高温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韧性低限制了其应用。本工作通过原位反应烧结制备出Zr_(2)Al_(4)C_(5)化合物增韧ZrB_(2)-SiC复相陶瓷,研究了Zr/Al物质的量比和烧结工艺对复相陶瓷的烧结性能、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Zr/Al物质的量比的减小,原位反应合成的Zr_(2)Al_(4)C_(5)化合物逐渐增多;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Zr_(2)Al_(4)C_(5)化合物逐渐反应合成;随着烧结压力的增加和保温时间的延长,复相陶瓷主要相成分为ZrB_(2)、SiC和Zr_(2)Al_(4)C_(5),开气孔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断裂韧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采用Zr/Al物质的量比2∶6、烧结温度1800℃、烧结压力20 MPa、保温时间3 min,通过SPS原位反应烧结制备的Zr_(2)Al_(4)C_(5)化合物增韧ZrB_(2)-SiC复相陶瓷,其断裂韧性可达(5.26±0.37)MPa·m 1/2;韧化机理主要包括裂纹偏折、裂纹桥接、裂纹分叉以及层状Zr_(2)Al_(4)C_(5)晶粒拔出等能量耗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b_(2)-sic陶瓷 Zr/Al配比 烧结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Cu/泡沫Cu/AgCu复合钎料对ZrB_(2)-SiC/Inconel 600合金钎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蔡颖军 王刚 +2 位作者 檀财旺 王秒 赵禹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2-81,共10页
陶瓷与金属由于其差异较大的热膨胀系数易导致接头残余应力较大,研究者们采用添加中间层方式,成功降低了接头残余应力。本工作采用AgCu/泡沫Cu/AgCu复合钎料对ZrB_(2)-SiC陶瓷与Inconel 600镍基合金进行真空钎焊,系统研究了泡沫Cu厚度... 陶瓷与金属由于其差异较大的热膨胀系数易导致接头残余应力较大,研究者们采用添加中间层方式,成功降低了接头残余应力。本工作采用AgCu/泡沫Cu/AgCu复合钎料对ZrB_(2)-SiC陶瓷与Inconel 600镍基合金进行真空钎焊,系统研究了泡沫Cu厚度对钎焊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获得的钎焊接头无明显缺陷,焊缝均由Ag_(ss),Cu_(ss)和(Cr,Fe)_(7)C_(3)三种相组成。剪切性能测试表明:添加泡沫Cu中间层获得的接头性能高于未添加泡沫Cu得到的接头,且随着泡沫Cu厚度的增加,焊缝中泡沫Cu骨架结构增多,钎焊接头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泡沫Cu厚度为1 mm时,接头获得最优的剪切强度,达到72.5 MPa。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接头残余应力进行分析,添加泡沫Cu钎焊时,接头金属侧残余应力降低了50.6 MPa,ZrB_(2)-SiC侧降低了110.3 MPa,进一步证明添加泡沫Cu能够有效缓解钎焊接头残余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b_(2)-sic陶瓷 钎焊 显微组织 剪切强度 残余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金属间化合物基/陶瓷复合装甲材料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爱国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共1页
关键词 TIAL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 陶瓷纤维增强 复合材料 装甲材料 TiO2陶瓷 Al2O3 梯度结构 制造过程 德国专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w/Al2O3复合材料残余应力分析
19
作者 彭晓峰 张玉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0期253-255,共3页
利用Eshelby模型计算了碳化硅晶须补强氧化铝复合材料中的晶须含量对残余应力的影响,与X-ray衍射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两者结果非常接近。随着晶须含量的增加,基体Al2O3中残余张应力增加,而碳化硅晶须中的残余压应... 利用Eshelby模型计算了碳化硅晶须补强氧化铝复合材料中的晶须含量对残余应力的影响,与X-ray衍射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两者结果非常接近。随着晶须含量的增加,基体Al2O3中残余张应力增加,而碳化硅晶须中的残余压应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w/Al2O3复合材料 残余应力 陶瓷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增韧Mo_(2)BC陶瓷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
20
作者 张智源 王帅 +4 位作者 逄显娟 刘娟 祝林 杜三明 张永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67-2878,共12页
采用快速热压反应烧结法制备高强韧Mo_(2)BC/Cu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铜含量对Mo_(2)BC/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增韧机制和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u均匀地分散在Mo_(2)BC基体中,具有细化晶... 采用快速热压反应烧结法制备高强韧Mo_(2)BC/Cu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铜含量对Mo_(2)BC/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增韧机制和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u均匀地分散在Mo_(2)BC基体中,具有细化晶粒的作用。Mo_(2)BC/Cu复合材料中铜可以添加的最大质量分数为7.5%。随着铜含量的增加,Mo_(2)BC/Cu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增加。当Cu质量分数为7.5%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分别为625.1 MPa和7.4 MPa·m^(1/2),与Mo_(2)BC陶瓷相比,分别提高了24%和62%,其主要的增韧机制为铜的塑性变形、晶粒拔出、桥接效应和裂纹的偏转。此外,铜的添加还可以明显提高Mo_(2)BC/Cu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当Cu质量分数为2.5%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可低至0.36,磨损量最小,耐磨性最优,其主要的磨损机制为轻微的二体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复合材料 Mo_(2)BC 高强韧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