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丙环虫酯对紫阳茶园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和农残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德海 游新才 +8 位作者 唐正和 邱红英 丁长庆 聂旺 李尤学 苏敏 陈仔良 曾建明 修春丽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67-70,共4页
调查了紫阳茶园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和种群动态,探究了新型杀虫剂双丙环虫酯的最佳使用剂量和残留量。调查结果表明,茶小绿叶蝉在紫阳茶园每年出现2个虫口高峰期,第一发生时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7月下旬结束,第二发生时期从8月下旬开始到1... 调查了紫阳茶园茶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和种群动态,探究了新型杀虫剂双丙环虫酯的最佳使用剂量和残留量。调查结果表明,茶小绿叶蝉在紫阳茶园每年出现2个虫口高峰期,第一发生时期从5月中旬开始到7月下旬结束,第二发生时期从8月下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防控茶小绿叶蝉推荐每667 m^(2)使用20 mL的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后1、3、7 d防治效果均高于90%。药后7 d干茶样品中双丙环虫酯残留量低于0.1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丙环虫酯 紫阳茶园 茶小绿叶蝉 防效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官审评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紫阳毛尖茶的品质特征
2
作者 梁爽 叶利利 +5 位作者 易敏 任杨梅 游新才 曾建明 叶萌 丁长庆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2-22,共11页
汤色和滋味是紫阳毛尖茶感官品质评价的关键指标。本研究采用感官审评与生化成分检测、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影响紫阳毛尖茶汤色与滋味品质的关键成分。结果表明,20个紫阳毛尖茶样品的感官品质总分相近,但滋味和汤色... 汤色和滋味是紫阳毛尖茶感官品质评价的关键指标。本研究采用感官审评与生化成分检测、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影响紫阳毛尖茶汤色与滋味品质的关键成分。结果表明,20个紫阳毛尖茶样品的感官品质总分相近,但滋味和汤色品质的单项得分差异显著。生化成分分析发现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的酚类化合物是影响紫阳毛尖茶滋味和汤色品质的关键物质,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对其滋味和汤色品质均无显著影响。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共鉴定出281种非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关于滋味品质相关的化合物有52种,与汤色品质相关的化合物有26种。进一步分析发现槲皮素、杨梅素与槲皮素二葡萄糖苷、杨梅素-3-O-半乳糖苷异构体等共15种黄酮及其苷类,以及香豆酸、咖啡酸、水杨酸等5种酚酸类物质对紫阳毛尖茶的滋味品质形成有利;原花青素C1、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4beta→8)-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等儿茶素二聚体对汤色形成有利。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阿夫儿茶素、香豆酰奎宁酸和原花青素C1异构体等15种代谢物对滋味与汤色品质均有重要贡献。以上研究结果为实际生产中通过加工工艺优化来提高有利于汤色和滋味品质形成的代谢物含量,从而提升紫阳毛尖茶的感官品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毛尖茶 代谢组学 非挥发性代谢物 儿茶素 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官评价和代谢组学技术解析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德权 任杨梅 +5 位作者 何梦迪 李尤学 叶利利 薛华倩 曾建明 丁长庆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6-328,共13页
为解析不同干燥工艺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以6个硒香茶(烘-炒)和10个翠峰茶(烘)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生化成分检测、高分辨液质联用(UHPLC-Q-Exactive/TM)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茶叶的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 为解析不同干燥工艺紫阳绿茶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差异,以6个硒香茶(烘-炒)和10个翠峰茶(烘)为材料,采用感官评价、生化成分检测、高分辨液质联用(UHPLC-Q-Exactive/TM)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茶叶的风味特征和生化成分进行分析。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硒香茶香气为高爽型,翠峰茶为清香型,硒香茶干茶的色泽更为深绿,翠峰茶的感官评价综合得分略高于硒香茶。生化成分检测结果表明,硒香茶的氨基酸总量以及10种氨基酸组分(组氨酸、精氨酸和苏氨酸等)显著高于翠峰茶(P<0.05),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的含量差异不显著。代谢组学分析共鉴定出262个非挥发性化合物,包括氨基酸、儿茶素、二聚体儿茶素、酚酸、黄酮醇(糖)苷和有机酸等13类。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和差异比较分析发现,硒香茶与翠峰茶中代谢物种类没有差异,但含量存在差异。选择VIP>1.2的化合物作为关键性差异化合物,主要有氨基酸类、酚酸和黄酮醇(糖)苷类。翠峰茶中氨基酸类、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含量低于硒香茶,而二聚体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高于硒香茶。本研究可为全面了解硒香茶和翠峰茶品质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绿茶不同干燥工艺导致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差异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毛尖茶 加工工艺 代谢组学 差异化合物 感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紫阳地区茶园土壤氟形态测定及影响茶叶氟含量主要因素
4
作者 冯博鑫 门倩妮 +5 位作者 甘黎明 魏立勇 刘玖芬 何涛 王鹏 贺怡欣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氟在人体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饮茶摄入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受到较大关注。本文以大巴山区紫阳县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64组茶园土壤和对应茶叶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氟形态、茶叶氟含量,通过多元回归分... 氟在人体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饮茶摄入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受到较大关注。本文以大巴山区紫阳县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64组茶园土壤和对应茶叶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氟形态、茶叶氟含量,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影响大巴山区茶叶氟含量的Freundlich模型,并检验了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茶园表层土壤氟含量范围为487.37~1120.78mg/kg,平均值为730.63mg/kg;研究区茶叶氟含量为31.23~112.49mg/kg,平均值为57.58mg/kg,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农业标准(NY659-2003)限值;②研究区茶园土壤氟的形态分布为:残渣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结合态>可交换态,水溶态氟含量范围为5.27~23.15mg/kg,平均值为9.72mg/kg,远高于中国地氟病发生区水溶态氟的平均含量2.5mg/kg,说明研究区存在一定生态风险。土壤水溶态氟与茶叶氟含量有显著相关性(n=64,r=0.82,p<0.01),其余形态与茶叶氟含量无显著相关性;③以水溶态氟、CEC、交换性铝、有机质、pH五个因子为变量,构建了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多元回归方程,采用Freundlich模型预测茶叶氟含量,该模型可以解释86.0%的变异,通过验证模型的预测精度达到88.0%,总体来说预测效果较好。本研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氟形态数据构建了预测茶叶氟的模型,并达到可靠程度,可以为紫阳地区及相似地区茶叶氟生态风险评价、指导绿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地区 土壤氟 茶叶氟 土壤氟形态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阳富硒茶中茶多糖、碱溶性茶蛋白结构形貌及硒赋存形态 被引量:21
5
作者 焦自明 杨建雄 +3 位作者 张小飞 窦佩娟 刘小乔 郭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6,共5页
研究了紫阳富硒茶硒赋存形态,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紫阳富硒茶中茶多糖、碱溶性茶蛋白的结构形貌.结果表明:茶多酚硒占总硒的0.89%,蛋白硒占总硒的60.12%,多糖硒占总硒的18.06%,蛋白质组分中又以碱溶性蛋白结合硒含量最高,达到23.81%;观... 研究了紫阳富硒茶硒赋存形态,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紫阳富硒茶中茶多糖、碱溶性茶蛋白的结构形貌.结果表明:茶多酚硒占总硒的0.89%,蛋白硒占总硒的60.12%,多糖硒占总硒的18.06%,蛋白质组分中又以碱溶性蛋白结合硒含量最高,达到23.81%;观测表明,茶多糖为多侧支的树枝状结构,碱溶性蛋白主要以大小比较均一的杆状或球状结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富硒茶 赋存形态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焰原子吸收法快速测定安康紫阳富硒茶中的微量硒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万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6369-6369,6398,共2页
[目的]为获得生物态有机硒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安康紫阳富硒茶中微量硒含量的新方法。[结果]紫阳富硒茶中硒含量为2.033-2.885 mg/kg,高于普通茶叶,但其分布不均匀。以硫酸为空白对照,吸取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在波长... [目的]为获得生物态有机硒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安康紫阳富硒茶中微量硒含量的新方法。[结果]紫阳富硒茶中硒含量为2.033-2.885 mg/kg,高于普通茶叶,但其分布不均匀。以硫酸为空白对照,吸取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在波长196.09nm处测定其吸光度,其回归方程为y=0.004x+0.002(R=0.997 8),其线性范围为0-40.00 mg/L。直接添加100 ml混酸HNO3-HClO4作为分解剂,湿法硝化分解安康市紫阳地区富硒茶叶效果显著。在样品中加入基体改进剂Ni(NO3)2,可使吸光度和稳定性明显提高,并排除Fe、Mg、K、NaS、O4^2-的干扰。[结论]使用该方法测定茶叶中的硒含硒量,结果准确可靠,对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地区 富硒茶 火焰原子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紫阳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参数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俞素琴 汪松能 +2 位作者 倪立新 汪文科 王超敏 《中国茶叶加工》 2012年第4期36-38,共3页
用幼嫩鲜叶为试验原料,在试制高档红茶过程中,分别对萎凋叶含水量、揉捻时间和加压方式、发酵时间、干燥温度设置不同处理,以探索工艺指标。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指标为:萎凋叶的含水量62%左右;揉捻70min,分两次揉,第一次揉捻不加压,第... 用幼嫩鲜叶为试验原料,在试制高档红茶过程中,分别对萎凋叶含水量、揉捻时间和加压方式、发酵时间、干燥温度设置不同处理,以探索工艺指标。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指标为:萎凋叶的含水量62%左右;揉捻70min,分两次揉,第一次揉捻不加压,第二次揉捻加压与松压交替进行;在室温24℃,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发酵180min;干燥毛火温度120℃左右,足火温度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工夫红茶工艺指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阳富硒茶对人肝癌细胞凋亡过程的诱导 被引量:2
8
作者 宋兵兵 李建科 +2 位作者 刘颖沙 刘美慧 吴晓霞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4-159,共6页
通过运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测定细胞形态、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从而分析紫阳富硒茶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诱导凋亡途径。结果表明:紫阳富硒茶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生长,并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同时随着紫阳富硒... 通过运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和测定细胞形态、周期、和凋亡率的变化,从而分析紫阳富硒茶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诱导凋亡途径。结果表明:紫阳富硒茶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生长,并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同时随着紫阳富硒茶质量分数的增加,人肝癌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周期被阻滞在S期,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试验表明紫阳富硒茶能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富硒茶 人肝癌细胞 抑制 诱导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紫阳富硒茶有机硒提取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雪玲 党妍妍 +2 位作者 邵黎明 吴晴晴 郭文久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04-106,171,共4页
研究建立一种从安康紫阳富硒茶中提取有机硒方法,利用相似相溶原理,选取乙醇、乙酸乙酯、环己烷对茶叶中的有机硒进行提取,得出在pH7时,用乙醇回流法提取有机硒效果最好;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 研究建立一种从安康紫阳富硒茶中提取有机硒方法,利用相似相溶原理,选取乙醇、乙酸乙酯、环己烷对茶叶中的有机硒进行提取,得出在pH7时,用乙醇回流法提取有机硒效果最好;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回流温度70℃、固液比1∶19(g/mL)、加热回流时间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硒 提取 原子荧光光谱法 陕南紫阳富硒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明清时期陕西茶品牌的嬗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健 樊志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2期248-252,共5页
明清两朝陕西茶大致经历从汉中茶、泾阳茶到紫阳茶的阶段,每一阶段茶对于当时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制茶技艺各有特点。明清时期陕西茶品牌嬗变是由茶马贸易制度的演变、人口迁徙融合、内在文化濡化等因素造成的,陕西茶的... 明清两朝陕西茶大致经历从汉中茶、泾阳茶到紫阳茶的阶段,每一阶段茶对于当时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制茶技艺各有特点。明清时期陕西茶品牌嬗变是由茶马贸易制度的演变、人口迁徙融合、内在文化濡化等因素造成的,陕西茶的发展有利于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有利于促使制茶技艺简化,有利于陕西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中茶 泾阳茶 紫阳茶 茶马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的构建--以紫阳县富硒茶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萌 《辽宁农业科学》 2021年第3期33-36,共4页
食源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主要在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这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根源,则在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的断裂。文中以我国陕西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品牌——紫阳富硒茶为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 食源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主要在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这一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根源,则在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的断裂。文中以我国陕西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品牌——紫阳富硒茶为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快速响应矩阵码、数据库等,构建了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实现了紫阳富硒茶产品供信息流的全寿命周期可追溯。该体系可实现紫阳富硒茶农产品上下游产品流向及产品生产细节追溯,增强了产品供应链信息流透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阳富硒茶 质量安全追溯 物联网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