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北下庄花岗岩体岩石成因与铀成矿关系:锆石微量元素和矿物化学的约束 被引量:2
1
作者 陶继华 张泽凤 +7 位作者 任志 徐志添 孙俊杰 曹俊 苏献源 冷成彪 许德如 杨跃贵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56-1675,共20页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常常与U含量大于10×10^(-6)的富U花岗岩在空间上紧密相关,了解这些富U产铀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有助于铀矿找矿勘探和铀成矿理论研究。本文以下庄富U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常常与U含量大于10×10^(-6)的富U花岗岩在空间上紧密相关,了解这些富U产铀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有助于铀矿找矿勘探和铀成矿理论研究。本文以下庄富U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以及黑云母和绿泥石矿物地球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显示,下庄花岗岩形成年龄为236~234 Ma。下庄花岗岩来自古元古代沉积岩部分熔融,熔体具有高F含量特征,经历了较高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随着岩浆演化,氧逸度逐渐降低,U元素不断富集,最终形成了含大量晶质铀矿、独居石、磷钇矿和钍石等富U副矿物的富U(>10×10^(-6))花岗岩。由于受到燕山期基性岩浆作用形成的相对酸性和低氧化性热液流体影响,下庄花岗岩中富U副矿物中的U元素被大量萃取,成为铀矿化作用的重要成矿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U花岗岩 花岗岩型铀矿床 锆石微量元素 矿物地球化学 下庄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分水坳花岗岩锆石U-Pb年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
作者 胡潮归 严杰 +4 位作者 陈智柏 李海东 王海洋 张熠阳 钟福军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5,290,共10页
为研究下庄铀矿田典型赋矿围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岩构造背景,对该矿田中的分水坳岩体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分水坳岩体岩性为中粗粒二云母花岗岩,成岩时代为(226±2)Ma(MSWD=1.4,n=11),属印支构造早期岩... 为研究下庄铀矿田典型赋矿围岩的形成时代和成岩构造背景,对该矿田中的分水坳岩体开展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分水坳岩体岩性为中粗粒二云母花岗岩,成岩时代为(226±2)Ma(MSWD=1.4,n=11),属印支构造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为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的S型花岗岩,是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碰撞结束后地壳伸展、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下,由上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微量元素 下庄铀矿田 分水坳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东段龙源坝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陶继华 李武显 +2 位作者 杨跃贵 石争 唐文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1-441,共11页
为研究南岭地区高分异花岗岩的岩浆源区物质和成岩过程,对南岭东段龙源坝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微量元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微量元素组成可以将锆石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岩浆演化相对早阶段结晶的锆石,不含磷灰石等... 为研究南岭地区高分异花岗岩的岩浆源区物质和成岩过程,对南岭东段龙源坝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微量元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微量元素组成可以将锆石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岩浆演化相对早阶段结晶的锆石,不含磷灰石等细颗粒包裹体;第二组为岩浆演化相对晚阶段结晶的锆石,含有一定量的磷灰石等细颗粒包裹体。龙源坝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结晶温度为667~916℃,平均为761℃;氧逸度(lg f(O_(2)))为-14.3~-12.5,相对氧逸度(ΔFMQ)为-1.4~0.3,平均为-0.2。该岩浆经历了磷灰石、榍石、锆石和斜长石等矿物的强烈分离结晶作用,最终形成了高分异I型黑云母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岩石成因 花岗岩 龙源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燕山期佛冈–南昆山花岗岩石成因:来自锆石微量元素、H_(2)O含量及Hf-O同位素的约束 被引量:1
4
作者 蔡克鸿 夏小平 +2 位作者 丁兴 杨晴 张乐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44,共19页
华南地区发育大规模与稀有金属成矿相关的燕山期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与成因存在诸多争议,厘清这些争议有助于理解华南地区的成矿作用。锆石是花岗岩中常见的副矿物,具有非常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容易受后期地质作用影响,可以很好地保存... 华南地区发育大规模与稀有金属成矿相关的燕山期花岗岩,其岩石类型与成因存在诸多争议,厘清这些争议有助于理解华南地区的成矿作用。锆石是花岗岩中常见的副矿物,具有非常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容易受后期地质作用影响,可以很好地保存其形成时母岩浆的地球化学信息,从而避免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的不足。本研究选取华南地区佛冈–南昆山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研究,结合SIMS氧同位素和H_(2)O含量等数据,探讨佛冈岩体和南昆山岩体的岩石类型和成因。两个岩体的锆石都呈现LREE亏损、HREE富集、Eu负异常、Ce正异常,以及Zr/Hf>55、Eu/Eu~*>0.005、Hf含量低(<1.2%)等特点,明显不同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指示母岩浆分异程度较低。同时,锆石的REE+Y与P含量之间的关系表明它们也不是S型花岗岩。佛冈岩体锆石较高的δ18O值(7.97‰~10.29‰)、富集的εHf(t)值(-13.6~-5.7)、较低的H_(2)O含量(核密度峰值317~412μg/g)以及较高的锆饱和温度(799~800℃)表明,佛冈花岗岩可能是源区有高比例沉积物加入的A型花岗岩。南昆山岩体也具有类似的、但变化范围更大的锆石δ18O值(6.34‰~11.11‰)、εHf(t)值(-11.1~1.1)和H_(2)O含量(297~1253μg/g)。锆石Hf-O同位素和H_(2)O含量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其中南昆山花岗岩源区地幔物质加入比例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 微量元素 HF-O同位素 H_(2)O含量 壳幔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梁河三叠纪花岗岩的锆石微量元素、U-Pb和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24
5
作者 丛峰 林仕良 +5 位作者 唐红峰 谢韬 李再会 邹光富 彭智敏 梁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55-1164,共10页
在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分析了滇西梁河三叠纪花岗岩中锆石微区微量元素、U-Pb年龄和Hf同位素。花岗岩中大部分锆石具有振荡环带,为典型岩浆锆石,并发现独特的双核结构锆石,具有核幔边结构,双核锆石继承核与本文岩浆锆石有类似的... 在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分析了滇西梁河三叠纪花岗岩中锆石微区微量元素、U-Pb年龄和Hf同位素。花岗岩中大部分锆石具有振荡环带,为典型岩浆锆石,并发现独特的双核结构锆石,具有核幔边结构,双核锆石继承核与本文岩浆锆石有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而双核锆石增生边(低轻稀土、轻微负Ce异常、高重稀土、低Th、高U、Ti、P)与它们不同。注意到双核锆石外围有一圈灰白色热液蚀变边,认为双核锆石增生边的微量元素特征可能是自身结晶生长过程和后期蚀变影响的综合结果,继承核和增生边同为岩浆成因。双核锆石继承核的206Pb/238U年龄分别为302.5±2.9Ma和289.9±2.5Ma,双核锆石增生边和其他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加全平均年龄为213.1±1.7Ma(MSWD=7.7),晚三叠世花岗岩的锆石具有负的εHf(213Ma)值(-9.6~-6.7),并且其tDM2Hf值(1.6~1.8Ga)远大于其结晶年龄,结合大地构造演化,认为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后碰撞伸展背景下古老地壳熔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 梁河 花岗岩 锆石 微量元素 U-PB年龄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尔哲碱性花岗岩锆石稀土微量元素、U-Pb年龄及其成岩成矿指示 被引量:23
6
作者 丘志力 梁冬云 +2 位作者 王艳芬 孙媛 李榴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57-1768,共12页
巴尓哲碱性花岗岩体是分布在我国东北兴蒙造山带中段的罕见超大型稀土、铌、铍、锆矿床。本文通过对碱性花岗岩东岩体(矿体)成矿期有关深色和浅色锆石进行阴极发光、电子探针成分和LA-ICP-MS的分析测试,利用锆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体... 巴尓哲碱性花岗岩体是分布在我国东北兴蒙造山带中段的罕见超大型稀土、铌、铍、锆矿床。本文通过对碱性花岗岩东岩体(矿体)成矿期有关深色和浅色锆石进行阴极发光、电子探针成分和LA-ICP-MS的分析测试,利用锆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岩体成岩成矿作用的关系。岩体的锆石可分为浅色和深色两类,两类锆石阴极发光具有不同特征,浅色锆石可见较宽不连续振荡环带,部分锆石存在核幔分区;和浅色锆石相比,深色锆石边部或内部凹坑、裂纹处溶蚀结构更发育。两类锆石均富含Nb、U、Y和REE元素,但深色锆石具有更高的Fe含量。Ⅰ型浅色锆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分异明显,具有高Hf、Nb、Ta,低Y特征,Ⅱ型浅色锆石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分异不明显,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分布模式具有明显的"M型"四分组效应,显示出熔体-流体结晶锆石的特征。深色锆石原生结晶部分稀土配分模式与浅色锆石Ⅱ型相似,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分异不明显,受流体改造部分∑REE无明显变化,但LREE和Nb、Ta、U、Th含量及Th/U比值降低。浅色锆石和深色锆石的206Pb/238U年龄相近,获得锆石U-Pb的结晶年龄为122.7±1.8Ma(MSWD=5.1),与前人用Rb-Sr法及U-Pb法测定的年龄值一致;上述结果显示,巴尓哲岩体成矿期锆石具有幔源花岗岩来源特征,大型稀有稀土金属成矿物质的富集可能和源区经历的近期富集交代及岩体在富含F,Cl等挥发分流体-水环境下作用下经历分离结晶两个因素叠加有关。可以认为,巴尓哲富稀土花岗岩成岩与成矿作用是近于同时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哲碱性花岗岩 锆石 稀土及微量元素 U-PB年代学 成岩成矿指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山地块漕涧花岗伟晶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7
作者 禹丽 王庆飞 +1 位作者 李龚健 高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81-3296,共16页
本文对出露于保山地块北部漕涧地区的花岗伟晶岩脉进行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旨于揭示与紧邻的漕涧花岗岩体间的成因关系及其形成环境。伟晶岩样品表现出高硅(Si O2=73.02%~75.35%)、富碱(K2O+Na2O=9.1... 本文对出露于保山地块北部漕涧地区的花岗伟晶岩脉进行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旨于揭示与紧邻的漕涧花岗岩体间的成因关系及其形成环境。伟晶岩样品表现出高硅(Si O2=73.02%~75.35%)、富碱(K2O+Na2O=9.10%~10.79%)、过铝质(A/CNK=1.05~1.13)特征,在Si O2-K2O岩石判别图解上属钾玄岩系列;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上,花岗伟晶岩显示清晰的Rb、U、Ta和Pb正异常,Ba、Sr、Ti、Th和Nb负异常;稀土元素含量很低,总量3.99×10-6~17.29×10-6,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型,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δEu=2.92~14.7)。锆石形态学与原位稀土元素组成显示:锆石颗粒粗大(颗粒长约150~400μm),阴极发光强度较弱,内部为海绵状结构,边部发育韵律环带;锆石Th/U比值低,主要介于0.004~0.009,重稀土元素富集。通过图解(Sm/La)N-La和Ce/Ce*-(Sm/La)N,判断锆石具有岩浆锆石与热液锆石过渡的特征。2件样品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变化于85~54Ma,测点位于锆石边部韵律环带发育的微区所得出的谐和年龄分别为73.44±1.0Ma(MSWD=1.03)和67.12±1.60Ma(MSWD=4.2);其余测点的谐和年龄为61~57Ma。花岗伟晶岩脉中锆石εHf(t)值分布范围为-10.1^-4.7(集中于-6.7^-5.7),分布较为集中,对应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C DM为1260~1565Ma(集中于1310~1360Ma)。这些地化特征综合表明漕涧花岗伟晶岩脉与花岗岩体有着亲缘关系,共系保山地块先存加厚地壳元古代基底物质的减压熔融的产物,其形成于新特提斯洋俯冲末期至随后发生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初期的构造背景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伟晶岩 地球化学 锆石微量元素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HF同位素 保山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杂岩清油河斜长角闪岩多期变质的证据--来自锆石微量元素和包裹体的启示 被引量:15
8
作者 王亚伟 刘良 +3 位作者 廖小莹 盖永升 杨文强 康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67-1492,共26页
北秦岭清油河地区广泛发育以透镜状、条带状或岩墙状赋存于秦岭杂岩石英二长片麻岩中的斜长角闪岩,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以及少量的石榴子石、单斜辉石等。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不同微区矿物包裹体和稀土元素分析,以及不同性质锆石LA-... 北秦岭清油河地区广泛发育以透镜状、条带状或岩墙状赋存于秦岭杂岩石英二长片麻岩中的斜长角闪岩,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以及少量的石榴子石、单斜辉石等。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不同微区矿物包裹体和稀土元素分析,以及不同性质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斜长角闪岩锆石成因十分复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锆石呈半自形-他形晶,阴极发光显示条带状分带,锆石稀土总量较高,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中重稀土富集,Eu负异常明显,记录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为774±13Ma,代表了该岩石原岩形成时代;第二类锆石呈他形晶,为典型的变质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为扇状或面状分带,锆石稀土总量较低,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中重稀土相对平坦,没有Eu的负异常,表明该类锆石结晶时岩石中含有石榴子石,而没有长石,该类锆石矿物包裹体主要为Grt+Cpx+Q,可能代表榴辉岩相(榴辉岩或者石榴子石辉石岩)变质矿物组合,记录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为493±5Ma;第三类锆石呈他形晶或构成第二类锆石的薄边,亦为典型变质锆石,阴极发光为面状分带,锆石稀土总量较低,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中重稀土平坦,具有Eu的异常,锆石包裹体矿物组合为Grt+Cpx+Pl+Amp+Q,应代表退变质矿物组合,记录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值为448±4Ma。该斜长角闪岩的原岩年龄(774±13Ma)、峰期变质年龄(493±5Ma)和后期退变质年龄(448±4Ma)与北秦岭已厘定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原岩年龄、峰期变质和退变质年龄非常吻合,说明该岩石可能是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一部分。据此,并结合清油河斜长角闪岩中发现残存金刚石的研究成果,可以推测现今秦岭杂岩中出露的一些低级变质相岩石峰期也可能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只是由于后期强烈的退变质作用的改造而难于识别和辨认,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分布可能远比目前观察到的丰富。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清油河斜长角闪岩原岩具有大陆拉斑玄武岩特征,是陆壳岩石的一部分。这些资料为进一步论证北秦岭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岩石(包括榴辉岩、长英质片麻岩、石榴子石辉岩、榴闪岩和部分斜长角闪岩等)是陆壳俯冲-深俯冲作用的产物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杂岩 斜长角闪岩 锆石微量元素 锆石包裹体 多期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西南古田-小陶花岗质杂岩体的形成时代和成因 被引量:44
9
作者 王丽娟 于津海 +3 位作者 徐夕生 谢磊 邱检生 孙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70-1484,共15页
古田-小陶花岗质杂岩体是由小陶、古田、华家、蛟洋和姑田等单元组成。小陶、古田和华家单元为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蛟洋和姑田单元是含角闪石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小陶和古田花岗岩以高 SiO_2(>71.77%)、K_2O(>4.67%)和低 CaO(<1... 古田-小陶花岗质杂岩体是由小陶、古田、华家、蛟洋和姑田等单元组成。小陶、古田和华家单元为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蛟洋和姑田单元是含角闪石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小陶和古田花岗岩以高 SiO_2(>71.77%)、K_2O(>4.67%)和低 CaO(<1.71%)为特征,属于弱过铝-强过铝花岗岩;它们含高的 Rb、Nh、Ta、Th、U 和低的 Sr、Ba 含量;稀土(REE)含量和轻重稀土分异((La/Yb)_N)变化大,分别变化于143×10^(-6)~548×10^(-6),和3.3~26.5,Eu 亏损中等到强。姑田和蛟洋单元都以低SiO_2(62.88%~66.38%)和高 Al_2O_3(15.44%~16.51%)为特征。姑田单元的 REE 总量低而蛟洋单元的 REE 总量高,但两者的 Eu 负异常都不明显。华家单元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上述两组花岗岩之间。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显示小陶花岗岩形成于222±3Ma,而古田花岗岩形成于161±1Ma。小陶、古田和姑田花岗岩具有相似的^(87)Sr/^(86)Sr 初始比值(0.7089~0.7099)和ε_(Nd)(t)值(-11.1~-11.5),而且古田和小陶花岗岩的锆石 Hf 同位素组成也相似,表明它们起源于相同的源区。地球化学和 Sr-Nd-Hf 同位素指示它们的源区物质是具有1.73~1.5Ga 平均地壳存留年龄的变质沉积岩。而位于杂岩体南部的华家花岗岩显示明显高的^(87)Sr/^(86)Sr 初始比值(0.7310)和更低的ε_(Nd)(t)值(-16.4),指示它的母岩浆起源于古元古代壳源物质,暗示杂岩体南北基底组成可能不同。古田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早期的板内伸展构造背景,而小陶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晚期,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时代岩石组合以及构造应力场分析表明其最可能形成于后造山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示踪 LA ICPMS锆石U-Pb定年 古田-小陶花岗质杂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大岭上钨矿花岗斑岩锆石特征、成因及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花明 夏菲 +2 位作者 严兆彬 杜后发 袁琪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1-824,共14页
锆石特征较好地记录了形成环境,可以指示其成因类型,反演寄主岩石岩浆的演化过程。本文利用阴极发光和LA_ICPMS技术获得了江西大岭上钨矿区花岗斑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数据。研究表明该花岗斑岩中的锆石包括无核燕山期岩浆锆... 锆石特征较好地记录了形成环境,可以指示其成因类型,反演寄主岩石岩浆的演化过程。本文利用阴极发光和LA_ICPMS技术获得了江西大岭上钨矿区花岗斑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数据。研究表明该花岗斑岩中的锆石包括无核燕山期岩浆锆石、继承锆石和被捕获锆石。无核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暗黑,Th/U<0.1,LREE/HREE比值高,Ce弱正异常,平均锆石Ti温度计地质温度为872℃,兼具岩浆锆石和热液锆石的特征,为形成于伟晶岩阶段之前的富含热液的岩浆晚期阶段的岩浆锆石。捕获锆石整体具灰白阴极发光,其裂隙中见暗黑阴极发光,Th/U>0.4,LREE/HREE值低,Ce正异常,锆石Ti温度计地质温度为766℃,为典型的岩浆锆石。继承锆石的核具有灰白色阴极发光,其边缘阴极发光暗黑,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值介于前两类锆石之间,其核部为形成于燕山期之前的岩浆锆石,其边部为与无核锆石同时形成的锆石边。区域上形成于燕山期之前的岩浆岩仅有晋宁期花岗闪长岩,因此捕获锆石和继承锆石核可能来源于晋宁期花岗闪长岩。晋宁期花岗闪长岩可能是黑云母花岗斑岩的一种源岩。无核锆石特征说明,该类锆石结晶时,寄主岩石岩浆处于富含高温热液、压力降低的环境中,岩浆演化处于伟晶岩阶段之前的岩浆晚期阶段。该阶段的这种富含热液的岩浆具有很强的金属运载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微量元素 锆石成因类型 花岗斑岩 地质意义 大岭上钨矿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北部博罗霍努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42
11
作者 王博 舒良树 +2 位作者 Dominique CLUZEL Michel FAURE Jacques CHARVET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885-1900,共16页
博罗霍努岩体是发育在新疆伊犁北部的一个大型海西期花岗岩体,总体沿近 SE—NW 向分布,出露面积逾2000km^2。该岩体主要包括三类花岗岩:灰黑色辉石闪长岩、浅色黑云母花岗岩和紫红色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锆石 U—Pb La-ICP-MS 定年表明,... 博罗霍努岩体是发育在新疆伊犁北部的一个大型海西期花岗岩体,总体沿近 SE—NW 向分布,出露面积逾2000km^2。该岩体主要包括三类花岗岩:灰黑色辉石闪长岩、浅色黑云母花岗岩和紫红色黑云母钾长花岗岩。锆石 U—Pb La-ICP-MS 定年表明,辉石闪长岩的年龄为301±7Ma,黑云母花岗岩的年龄范围为294±7~285±7Ma,而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则形成于280±5~266±6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以准铝或弱过铝Ⅰ型花岗岩为主,个别属于弱过铝 S 型花岗岩。在微量元素方面,这些花岗岩均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但来自两个剖面的花岗岩具有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可能代表它们的岩浆源区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对这些花岗岩进行同位素地质学研究。相对于洋脊花岗岩而言,博罗霍努岩体的花岗岩明显富集 K,Rb,Ba 和 Th,同时,显著亏损 Nb,Ta,Y 和 Yh。以上地球化学特征及微量元素判别图表明,这些花岗岩类形成于俯冲有关的火山岛弧环境。结合伊犁及邻区岩浆岩的特征及其时代,可以认为博罗霍努岩体的形成与天山北部洋壳向南的俯冲造山作用有关。西天山北部俯冲造山作用最终在中二叠世结束,并在中一晚二叠世进入陆内造山和伸展拉张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伊犁 海西期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房山岩体锆石U-Pb年龄和Sr、Nd、Pb同位素与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69
12
作者 蔡剑辉 阎国翰 +3 位作者 牟保磊 任康绪 宋彪 李凤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76-788,共13页
本文首次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法获得房山岩体主期侵入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7±1.4Ma,证明房山岩体主体岩石形成于早白垩世。综合该岩体两期侵入宕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及构造环境特征,发现房山岩体侵入岩具有许... 本文首次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法获得房山岩体主期侵入岩-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130.7±1.4Ma,证明房山岩体主体岩石形成于早白垩世。综合该岩体两期侵入宕的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及构造环境特征,发现房山岩体侵入岩具有许多与埃达克岩(adakite)极其相似的独特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但又与Defant和Drummond(1990)定义的典型埃达克岩(O型)有明显差别,与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岩更为接近,或也称之为中国东部燕山期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本文通过房山岩体Sr、Nd、Pb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发现在143Nd/144Nd-87Sr/86Sr图解上,两期岩石投影点均落在EM Ⅰ型富集地幔范围之内,暗示其物质来源与富集地幔有关;钾长石Pb同位素特征也说明房山岩体岩浆来源与EM Ⅰ型富集地幔和下地壳关系密切。结合前人的碳、氢、氧同位素研究成果,认为房山岩体物质来源较深,与上地幔和下地壳有关。此外,发现房山岩体两期侵入岩的εNd(t)值(-13.6--14.2)远高于华北地台区古老下地壳的εNd(t)值(-32--44),而与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的εNd(t)值(-8--18)近似。由于现有的研究已确证汉诺坝二辉麻粒岩包体是由幔源基性岩浆在晚古生代-中生代时底侵到下地壳底部构成的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故推测房山岩体的物质来源与华北地台古老下地壳关系不大,而可能与年青下地壳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提出房山岩体两期岩石形成的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可能发生于中生代早期,由于软流体 (层)上涌导致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生成带有富集地幔印记的玄武岩浆,该岩浆底侵到下地壳底部,冷却成为年青下地壳的一部分;第二阶段发生于中生代晚期,由于当时软流圈呈蘑菇云状大规模上升,热侵蚀面抬升到壳-幔过渡带,导致早中生代新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在榴辉岩-麻粒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生成C型埃达克质岩浆(也即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浆) 并上侵而成为房山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C型埃达克岩(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 Sr Nd和Pb同位素 微量元素 岩石成因 北京房山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多期变质作用:嘎洒地区变沉积岩锆石微量元素与U-Pb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5
13
作者 冀磊 刘福来 +4 位作者 王舫 蔡佳 王伟 田忠华 刘利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05-621,共17页
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云南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造山带,由扬子板块和印支板块于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碰撞拼合而成。杂岩带主要由各类副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构成,岩石发育强烈糜棱岩化和深熔作... 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云南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造山带,由扬子板块和印支板块于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碰撞拼合而成。杂岩带主要由各类副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构成,岩石发育强烈糜棱岩化和深熔作用。本文选取哀牢山北段新平嘎洒地区变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变沉积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量元素、矿物包裹体组合、表面形态和U-Pb年龄的综合研究,揭示出嘎洒地区哀牢山杂岩经历了两期变质事件:其中,含石榴子石斜长二云母片岩中30颗变质锆石获得了较为一致的206Pb/238U年龄215±6Ma^227±5Ma,加权平均年龄为222.3±1.2Ma(n=30,MSWD=0.27),这些锆石具有浑圆状或椭圆状形态、较为均匀的阴极发光图像、平坦的HREE配分模式((Lu/Gd)N=0.73~4.08)和弱的负Eu异常,这些特征与典型的高级变质岩中变质锆石相似,而锆石的Th/U比值较为分散为0.06~0.84,平均值为0.45,可能与变质过程中富Th矿物独居石分解有关。变质年龄与杂岩带中点苍山和元阳地区变质岩中、晚三叠世变质年龄极为吻合,指示这期变质事件与中-晚三叠世古特提斯洋闭合-造山有关,标志着点苍山-哀牢山杂岩带为三江地区一条重要的古缝合线。此外,嘎洒地区夕线石榴黑云二长片麻岩的岩相学特征显示,岩石经历了石榴子石的转熔作用,除两颗锆石年龄为35.4Ma外,28颗锆石(增生边)给出了误差范围内较为一致的206Pb/238U年龄(27.3±0.5Ma^31.9±0.5Ma),加权平均年龄为29.4±0.53Ma(n=28,MSWD=2.0)。这些锆石的增生边中的矿物包裹体组合为夕线石+钾长石+黑云母+石英+独居石,且具有较低的Th/U比值(0.01~0.1),平坦的重稀土(HREE)配分模式((Lu/Gd)N=0.45~7.59)和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这些特征指示该类锆石为典型的变质锆石。变质年龄与新生代红河-哀牢山剪切带内大量发现的同剪切岩浆岩、变质岩的年龄较为一致,指示这期年轻的变质事件与岩石圈尺度大规模剪切运动有关。此外,两类变沉积岩中6颗继承性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范围为528~783Ma,这些锆石具有锥形的锆石形态,清晰的振荡环带,表面发育蚀痕和凹坑,较高的Th/U比(>0.1),陡倾的HREE配分曲线,表明这些锆石为经过剥蚀-搬运-沉积的岩浆锆石,具有继承性碎屑锆石的特征,说明哀牢山杂岩变沉积岩中至少应包含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沉积物源,指示研究区哀牢山杂岩带部分岩石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扬子结晶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杂岩带 多期变质作用 U-PB定年 锆石微量 嘎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锆石形态的定量研究:福州花岗质复式岩体的成岩机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汪相 吴梦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47-254,共8页
在浙闽粤沿海地区出露了一系列中生代的钙碱性-碱性侵入杂岩,其中福州花岗质复式岩体为该区最有代表性的岩体。本文试通过该岩体中早期原生锆石的大小与晶型的形态学研究,揭示这类侵入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岩机制。锆石的形态学研... 在浙闽粤沿海地区出露了一系列中生代的钙碱性-碱性侵入杂岩,其中福州花岗质复式岩体为该区最有代表性的岩体。本文试通过该岩体中早期原生锆石的大小与晶型的形态学研究,揭示这类侵入杂岩的岩石学特征及其成岩机制。锆石的形态学研究表明,钙碱性岩系中锆石群的晶体大小及晶型指数随岩体的定位次序而呈现连续变化的趋势,而碱性岩系中锆石群的形态的分布范围与钙碱性岩系的不连续,其Ipy值远远大于钙碱性岩系锆石群的Ipy值,它们代表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岩作用的产物。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福州花岗质复式岩体中锆石晶型的演化基本上是由其内部的微量元素含量控制的,表现为锆石的HfO2含量越低,它的Ipr值越高;而锆石的(ThO2+Y2O3)含量越高,它的Ipy值越高。锆石的形态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三个钙碱性岩体各自经历了非常相似的成岩过程,可能属于同一源区多阶段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而碱性岩体则来源于该区抽取了钙碱性花岗质岩浆以后残留物质再次部分熔融作用而分离出来的熔体,后者的形成显示了该区的构造背景已经由强烈挤压为主转化为引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晶型 微量元素 花岗质复式岩体 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巴嘎拉东铅锌矿床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微量元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立强 谢富伟 王勇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0-657,共8页
巴嘎拉东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东段,研究程度较低,尚未开展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本文选取该矿床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组成测试,并利用锆石Ti温度计方法获得锆石结晶温度。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 巴嘎拉东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东段,研究程度较低,尚未开展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本文选取该矿床黑云母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微量元素组成测试,并利用锆石Ti温度计方法获得锆石结晶温度。结果表明,黑云母花岗岩锆石均为典型岩浆成因锆石,14个测点得到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9.1±2.3 Ma(MSWD=1.5),岩体侵位于早白垩世中期,与前人获得的该期岩浆侵位年龄一致。锆石ΣLREEs=13.21-530.28μg/g,平均值61.90μg/g,ΣHREEs=849.16-3981.54μg/g,平均值1826.91μg/g,具有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的左倾配分模式;δCe=1.20-701.77,δEu=0.01-0.12,表现出明显的铈正异常和铕负异常特征。锆石Ti含量分布在0.60-7.40之间,结晶温度范围为593.9-795.3℃,平均温度724.3℃,一定程度反映了成岩温度。可以推断,巴嘎拉东黑云母花岗岩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的碰撞造山挤压阶段,黑云母花岗岩形成时代的厘定代表了成矿时代的上限,为区域上同时代铅锌矿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微量元素 锆石Ti温度计 巴嘎拉东铅锌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锆石中的微量元素的配分特征 被引量:13
16
作者 汪相 J.P.PUPIN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花岗岩锆石中的微量元素(铪、铀、钇、钍、磷)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这些元素在花岗岩锆石中皆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其中最小离子半径的铪以无序固溶体形式与锆完全相溶,而钇和磷在较低温度的条件下常常呈磷钇矿与锆不完全相溶;它们在花岗... 花岗岩锆石中的微量元素(铪、铀、钇、钍、磷)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这些元素在花岗岩锆石中皆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其中最小离子半径的铪以无序固溶体形式与锆完全相溶,而钇和磷在较低温度的条件下常常呈磷钇矿与锆不完全相溶;它们在花岗岩锆石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是随着结晶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分异的,因此,对它们的分析研究可以揭示花岗岩的成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花岗岩 配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阿根特拉花岗岩中锆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汪相 J.P.Pupin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60-270,共11页
本文以法国阿根特拉花岗岩中的锆石群为例,系统地阐述了锆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花岗岩成因探索中的应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阿根特拉花岗岩中的锆石可以划分为四个相:残留相、析离相、主体相和残余相。它们的微量元... 本文以法国阿根特拉花岗岩中的锆石群为例,系统地阐述了锆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花岗岩成因探索中的应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阿根特拉花岗岩中的锆石可以划分为四个相:残留相、析离相、主体相和残余相。它们的微量元素(Hf、U、Y、Th、P)配分一方面表明了各自形成环境的不同,再现了岩浆的产生、定位和结晶等阶段的演化机制;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该岩体的物质以上地壳的组份为主,含有部分深源物质(上地幔或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微量元素 花岗岩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东北幕阜山梅仙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锆石U-Pb-Hf同位素与全岩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旭 邵拥军 +3 位作者 孟德保 文春华 陈剑锋 曹创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22-2240,共19页
梅仙花岗岩体位于幕阜山复式花岗岩基西南部,其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对湘东北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带成因研究以及其构造背景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次研究对梅仙岩体中粗粒、细粒两种结构的黑云母花岗岩分别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 梅仙花岗岩体位于幕阜山复式花岗岩基西南部,其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对湘东北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带成因研究以及其构造背景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次研究对梅仙岩体中粗粒、细粒两种结构的黑云母花岗岩分别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中粗粒和细粒花岗岩年龄分别为819.6±4.6 Ma和810.4±4.7 Ma,证实梅仙岩体形成于新元古代,代表江南造山带中段新元古代构造-岩浆活动高峰的结束。梅仙岩体的中粗粒花岗岩ε_(Hf)(t)=5.4~10.1,t_(DM2)=1.31~1.04 Ga,细粒花岗岩ε_(Hf)(t)=5.0~9.9,t_(DM2)=1.33~1.06 Ga。梅仙花岗岩具有正的ε_(Hf)(t)值,且其Hf二阶段模式年龄接近冷家溪群碎屑锆石Hf二阶段模式年龄峰值(1.4~1.0 Ga),暗示其母岩浆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参与。梅仙花岗岩具有富硅铝、高钠、中低钾、弱过铝质,较富集Rb、Th、U、Li、LREE等元素,亏损Ba、Nb、Sr、Sm等元素的特征,以及复杂的Eu异常(δEu=0.58~1.61)特征,属于或近似于火山弧花岗岩。梅仙花岗岩的Mg#值(45~59)明显高于地壳熔体的Mg#值(17~38),又暗示其母岩浆可能混入一定比例幔源物质。结合前人研究,本文认为梅仙花岗岩应是幔源岩浆底侵导致新生火成岩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非典型I型、I-S型花岗岩,其形成于扬子-华夏板块陆陆碰撞后期,江南造山带构造背景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特殊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主微量元素 梅仙花岗岩 幕阜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机器学习和锆石微量元素构建花岗岩成矿潜力判别图解:以东昆仑祁漫塔格为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郭广慧 钟世华 +7 位作者 李三忠 丰成友 戴黎明 索艳慧 刘嘉情 牛警徽 黄宇 薛梓萌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70,共14页
由于锆石在中酸性岩中广泛存在且成分稳定、不易受到后期热液活动的扰动,因此锆石成分可以有效记录成矿岩浆信息。其中,锆石的Ce^(4+)/Ce^(3+)、Ce/Ce*、Eu/Eu*和Ce/Nd值可以反映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等成矿信息,已被广泛用于花岗岩类成... 由于锆石在中酸性岩中广泛存在且成分稳定、不易受到后期热液活动的扰动,因此锆石成分可以有效记录成矿岩浆信息。其中,锆石的Ce^(4+)/Ce^(3+)、Ce/Ce*、Eu/Eu*和Ce/Nd值可以反映岩浆氧逸度和含水量等成矿信息,已被广泛用于花岗岩类成矿潜力评价。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些地球化学指标并不完全具有普适性。此外,以往研究均是根据对成矿岩体的“已知认识”提出成矿潜力判别方法,但考虑到成矿过程的复杂性,许多反映岩浆成矿能力的地球化学信息可能均尚未被揭露。为此,笔者以东昆仑祁漫塔格成矿带为例,借助当前广泛应用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支持向量机,对来自该成矿带斑岩-矽卡岩Cu-Fe-Pb-Zn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和全球非成矿岩体的锆石数据开展机器学习训练,目的在于挖掘能够反映岩浆成矿能力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从而构建花岗岩成矿潜力判别图解。模型训练结果显示,在21个常见的锆石微量元素特征中,Gd、Dy、Yb、Y、Tm等5种元素特征对识别岩浆成矿能力最为重要。在此基础上,笔者新建立了10个二元判别图解,它们在识别成矿岩体和非成矿岩体时的准确率均接近1。研究表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和地质大数据,可以挖掘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发现的新的地球化学指标和图解,这对深入认识矿床成因、指导找矿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微量元素 花岗岩 二元判别图解 机器学习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毛登高分异碱长花岗岩成岩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20
作者 季根源 江思宏 +2 位作者 张龙升 刘翼飞 张莉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55-882,共28页
毛登矿床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境内,是大兴安岭南段典型的钼铋锡铜矿床,产于阿鲁包格山杂岩体晚阶段侵位的碱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以及下-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角砾岩中。本文以碱长花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Sr-Nd-Hf同位... 毛登矿床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境内,是大兴安岭南段典型的钼铋锡铜矿床,产于阿鲁包格山杂岩体晚阶段侵位的碱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以及下-中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角砾岩中。本文以碱长花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成岩时代、岩浆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其对成矿的制约。研究显示,碱长花岗岩锆石结晶年龄为140.5±0.8Ma,侵位于早白垩世。岩体高硅,富碱,贫钙、镁、铝,富集Rb、F、Th、Nd、Sm、Zr和Hf等元素,亏损Eu、Ba、Sr、P、Nb、Ti和轻稀土等元素,轻、重稀土分馏较小,具稀土四分组效应。碱长花岗岩锆石Ti温度为654~817℃,Ce^(4+)/Ce^(3+)值为0.1~19,岩浆氧逸度lg f(O 2)为-25.7~-18.6,表明原生岩浆为高温、低氧逸度的熔体。岩体具较高的εNd(t)值(-0.1~+2.9)和正的εHf(t)值(+4.0~+9.3)以及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 Nd DM2=699~940Ma;t HfDM C=600~936Ma),表明岩浆源区来自含大量幔源组分的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碱长花岗岩经历了高度分异演化和熔体-流体作用,具高F、低氧逸度特征,是毛登矿区钼、铋、锡、铜金属矿化形成的重要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登矿床 高分异花岗岩 锆石微量元素 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