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是一种多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通过磷酸化特定的蛋白质,引起下游的信号转导和生物效应。近年来,随着对RIPK1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是一种多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通过磷酸化特定的蛋白质,引起下游的信号转导和生物效应。近年来,随着对RIPK1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RIPK1通过激活特定通路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促进细胞存活及炎症反应。另一方面,RIPK1通过与胱天蛋白酶-8(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8,caspase-8)作用促进凋亡,或与RIPK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作用促进坏死性凋亡的发生。RIPK1作为上游信号在不同肿瘤患者中表达水平不同。其支架功能和激酶活性可以调节癌症进展,也可以启动机体适应性免疫,抑制肿瘤进展;此外,还能产生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而促进肿瘤的发展。其双重作用在调节癌症的发生、发展及机体免疫反应方面都有所展现,可以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控制癌症进展。该文从RIPK1的结构入手,深入探讨其功能,特别是其在调节癌症进展和免疫反应方面的功能,为癌症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展开更多
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omeodomain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2,HIPK2)是近二十年来发现的一种定位在细胞核内,调节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HIPK2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和DNA损伤相关激酶,它通过磷酸...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omeodomain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2,HIPK2)是近二十年来发现的一种定位在细胞核内,调节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HIPK2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和DNA损伤相关激酶,它通过磷酸化反应作用于不同的下游靶点来激活凋亡进程。此外,HIPK2还参与组织器官的形成、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由于其作用广泛,近年来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展开更多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是受体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可通过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 like protein,MLKL)途径或钙/钙调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是受体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可通过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 like protein,MLKL)途径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MKⅡ)介导坏死性凋亡,进而调节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心脏、脑、肝脏、肾脏等损伤和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化合物可抑制RIPK3或者坏死性凋亡,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综述了RIPK3的病理生理学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筛选脑组织中与大鼠AMP激活的蛋白激酶α2(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2,AMPKα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期进一步探讨AMPKα2在脑内的生物学功能及调节机制。方法以重组质粒pBT-AMPKα2作为诱饵,应用大肠...目的利用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筛选脑组织中与大鼠AMP激活的蛋白激酶α2(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2,AMPKα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期进一步探讨AMPKα2在脑内的生物学功能及调节机制。方法以重组质粒pBT-AMPKα2作为诱饵,应用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筛选大鼠胎脑cDNA文库,并对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与AMPKα2结合的蛋白7个,包括聚合泛素、热休克蛋白8(heat shock protein8,HSP8)、磷酸果糖激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XⅠ)、人类白细胞抗原B关联性转录物3(HLA-B-associatedtranscript3,BAT3)异构体1、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型D(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type D,Ptprd)、岛-脑蛋白1(islet-brain1,IB1)。结论寻找到了脑内与AMPKα2相互作用的7种蛋白:聚合泛素、HSP8、磷酸果糖激酶、COXⅠ、BAT3异构体1、Ptprd、IB1。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衔接子相关蛋白激酶1(adaptor-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1,AAK1)新的相互作用蛋白,以及除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外AAK1介导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在HEK-293T细胞中分别外源性转染带有标签的AAK1载体与空白对照...目的·探究衔接子相关蛋白激酶1(adaptor-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1,AAK1)新的相互作用蛋白,以及除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外AAK1介导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在HEK-293T细胞中分别外源性转染带有标签的AAK1载体与空白对照载体,利用标签特异性的琼脂糖凝胶进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并联合质谱分析的方法获得潜在与AAK1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CoIP初步验证质谱结果;通过荧光共聚焦成像观察AAK1与其潜在结合蛋白在细胞内的空间定位;通过体外纯化重组蛋白,利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融合蛋白沉降实验(glutathione-S-transferase pulldown,GST Pulldown)进一步明确蛋白间是否为直接的相互作用;通过嘌呤霉素结合实验观察AAK1对于细胞内整体翻译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质谱结果提示AAK1可能与以脆性X相关蛋白1(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syndrome-related protein 1,FXR1)、FXR2、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protein 1,FMRP)三者为核心的一系列蛋白形成复合体。外源性转染AAK1-3xFLAG及FMRP-MYC质粒,利用抗FLAG琼脂糖凝胶富集AAK1-3xFLAG后,可以检测到FMRPMYC的表达;利用内源性抗体进行CoIP,发现富集AAK1可以检测到FMRP的表达。荧光共聚焦成像显示EGFP-AAK1与mCherry-FMRP在细胞质中存在部分空间共定位。GST Pulldown显示FMRP可以直接沉淀HIS6-AAK1重组蛋白。嘌呤霉素结合实验显示相同时间内嘌呤霉素标记的细胞内新合成肽段数量与AAK1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AAK1与FMRP在细胞质内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且AAK1可以提高细胞内的翻译水平。展开更多
文摘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K1)是一种多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通过磷酸化特定的蛋白质,引起下游的信号转导和生物效应。近年来,随着对RIPK1的深入研究,学者发现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多种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RIPK1通过激活特定通路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促进细胞存活及炎症反应。另一方面,RIPK1通过与胱天蛋白酶-8(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8,caspase-8)作用促进凋亡,或与RIPK3和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假激酶(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作用促进坏死性凋亡的发生。RIPK1作为上游信号在不同肿瘤患者中表达水平不同。其支架功能和激酶活性可以调节癌症进展,也可以启动机体适应性免疫,抑制肿瘤进展;此外,还能产生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而促进肿瘤的发展。其双重作用在调节癌症的发生、发展及机体免疫反应方面都有所展现,可以作为新的治疗靶点控制癌症进展。该文从RIPK1的结构入手,深入探讨其功能,特别是其在调节癌症进展和免疫反应方面的功能,为癌症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文摘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omeodomain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2,HIPK2)是近二十年来发现的一种定位在细胞核内,调节多种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HIPK2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和DNA损伤相关激酶,它通过磷酸化反应作用于不同的下游靶点来激活凋亡进程。此外,HIPK2还参与组织器官的形成、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由于其作用广泛,近年来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
文摘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K3)是受体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可通过RIPK1-RIPK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 like protein,MLKL)途径或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MKⅡ)介导坏死性凋亡,进而调节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在心脏、脑、肝脏、肾脏等损伤和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化合物可抑制RIPK3或者坏死性凋亡,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综述了RIPK3的病理生理学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文摘目的利用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筛选脑组织中与大鼠AMP激活的蛋白激酶α2(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2,AMPKα2)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期进一步探讨AMPKα2在脑内的生物学功能及调节机制。方法以重组质粒pBT-AMPKα2作为诱饵,应用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筛选大鼠胎脑cDNA文库,并对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与AMPKα2结合的蛋白7个,包括聚合泛素、热休克蛋白8(heat shock protein8,HSP8)、磷酸果糖激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XⅠ)、人类白细胞抗原B关联性转录物3(HLA-B-associatedtranscript3,BAT3)异构体1、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型D(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receptor type D,Ptprd)、岛-脑蛋白1(islet-brain1,IB1)。结论寻找到了脑内与AMPKα2相互作用的7种蛋白:聚合泛素、HSP8、磷酸果糖激酶、COXⅠ、BAT3异构体1、Ptprd、IB1。
文摘目的·探究衔接子相关蛋白激酶1(adaptor-associated protein kinase 1,AAK1)新的相互作用蛋白,以及除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外AAK1介导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在HEK-293T细胞中分别外源性转染带有标签的AAK1载体与空白对照载体,利用标签特异性的琼脂糖凝胶进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并联合质谱分析的方法获得潜在与AAK1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CoIP初步验证质谱结果;通过荧光共聚焦成像观察AAK1与其潜在结合蛋白在细胞内的空间定位;通过体外纯化重组蛋白,利用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融合蛋白沉降实验(glutathione-S-transferase pulldown,GST Pulldown)进一步明确蛋白间是否为直接的相互作用;通过嘌呤霉素结合实验观察AAK1对于细胞内整体翻译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质谱结果提示AAK1可能与以脆性X相关蛋白1(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syndrome-related protein 1,FXR1)、FXR2、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ragile X mental retardation protein 1,FMRP)三者为核心的一系列蛋白形成复合体。外源性转染AAK1-3xFLAG及FMRP-MYC质粒,利用抗FLAG琼脂糖凝胶富集AAK1-3xFLAG后,可以检测到FMRPMYC的表达;利用内源性抗体进行CoIP,发现富集AAK1可以检测到FMRP的表达。荧光共聚焦成像显示EGFP-AAK1与mCherry-FMRP在细胞质中存在部分空间共定位。GST Pulldown显示FMRP可以直接沉淀HIS6-AAK1重组蛋白。嘌呤霉素结合实验显示相同时间内嘌呤霉素标记的细胞内新合成肽段数量与AAK1蛋白表达量呈正相关。结论·AAK1与FMRP在细胞质内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且AAK1可以提高细胞内的翻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