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识《中庸》“天命之谓性”中的“天”范畴——关于《中庸》之“天”形而上学解读的反思 被引量:3
1
作者 陆建猷 苏鹏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7-113,共7页
《中庸》"天命之谓性"命题中的"天"范畴具有人格神意义,属于宗教之"天",然而学界不乏将其超拔为形而上学之"天"的观点。持此观点者既有理论上的客观依据,也有论者主观上的意图,但都是以用西方... 《中庸》"天命之谓性"命题中的"天"范畴具有人格神意义,属于宗教之"天",然而学界不乏将其超拔为形而上学之"天"的观点。持此观点者既有理论上的客观依据,也有论者主观上的意图,但都是以用西方哲学诠释中国哲学为前提。这种以西释中的思维方法和理论构建,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哲学的殊胜之处,故而学人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构建过程中,不能不对这一方法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天命 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中和”哲学与社会和谐理念 被引量:7
2
作者 赵载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34,共4页
儒家文化崇尚中道,主张“和而不同”。“中和”精神是儒家推崇的人生境界,集诚信与仁爱为一体。它表现在人的行为中,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中庸之道,表现在社会存在中,是礼治仁政的“群居和一”之道。礼制文化是一种等级和谐,带有历史的局... 儒家文化崇尚中道,主张“和而不同”。“中和”精神是儒家推崇的人生境界,集诚信与仁爱为一体。它表现在人的行为中,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中庸之道,表现在社会存在中,是礼治仁政的“群居和一”之道。礼制文化是一种等级和谐,带有历史的局限性。而中和精神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理想,是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有益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道 中和 中庸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蒙卦》的童蒙道德养成教育观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俊相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99-102,共4页
在《周易.蒙卦》中,反映了西周初期的有价值的童蒙道德养成教育观。它经后代学者的继承和阐发,逐渐形成了一个童蒙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体系。诸如"亨行时中"的价值目标,至诚求道而顺教的为学态度以及包容挚诚、严格得当的师道... 在《周易.蒙卦》中,反映了西周初期的有价值的童蒙道德养成教育观。它经后代学者的继承和阐发,逐渐形成了一个童蒙道德养成教育的思想体系。诸如"亨行时中"的价值目标,至诚求道而顺教的为学态度以及包容挚诚、严格得当的师道原则,等等,朴实而辩证,值得我们今天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中加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蒙 道德养成 时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时期的《中庸》与道统——历史与学术背景 被引量:1
4
作者 苏费翔 肖永明 喻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17,共6页
由于"中""庸"两词语义上的模糊性,其哲学含义颇为复杂。从郑玄到二程、吕祖谦,尤其是朱熹,都对"中庸"进行了解释,现代学者对《中庸》书名的释义更是多种多样。对于《中庸》的时代以及与子思的关系问题,... 由于"中""庸"两词语义上的模糊性,其哲学含义颇为复杂。从郑玄到二程、吕祖谦,尤其是朱熹,都对"中庸"进行了解释,现代学者对《中庸》书名的释义更是多种多样。对于《中庸》的时代以及与子思的关系问题,中国历代学者以及西方的汉学家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至今仍然莫衷一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道统 朱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初三先生到二程的《中庸》解析转变
5
作者 王瀛昉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10期95-103,共9页
宋代理学的建构大体上可以看作依赖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理学家们之间联系导致的学统的形成,二是儒家经典中新标准四书地位的确立。而在四书当中,《中庸》为理学的本体论及修养论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宋初三先生到二程关于... 宋代理学的建构大体上可以看作依赖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理学家们之间联系导致的学统的形成,二是儒家经典中新标准四书地位的确立。而在四书当中,《中庸》为理学的本体论及修养论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宋初三先生到二程关于《中庸》的诠释的发展过程就诚明、执中与皇极三个向度进行探讨,从而阐明一些来自乐律、释道的因素以及在处理《中庸》文本细节困境时的策略与宋代理学的理论建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诚明 执中 皇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溪“礼缘仁情”中的易学思想
6
作者 彭彦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2,共5页
退溪学《易》、讲《易》、述《易》完全是为了进修践履。退溪既继承朱子,又与朱子有所不同。他认为“《易》乃理数渊源之书”,而不赞成朱子“《易》本为卜筮之书”的观点。退溪体悟《易》的时中之义至精,且身体力行之。他主张礼有因有革... 退溪学《易》、讲《易》、述《易》完全是为了进修践履。退溪既继承朱子,又与朱子有所不同。他认为“《易》乃理数渊源之书”,而不赞成朱子“《易》本为卜筮之书”的观点。退溪体悟《易》的时中之义至精,且身体力行之。他主张礼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礼在践履中从俗、从宜、从权,其基点是“缘仁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溪易学 义理 时中 礼缘仁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