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北京地方志割股行为研究
1
作者 张晗 陈卓 +3 位作者 张静 赵欣韧 吴娇 孙灵芝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3-76,共4页
以北京地方志为基础,对明清时期百姓的割股现象、割股原因进行研究。展现明清时期割股行为普遍,贫困、显贵之家均有发生,尤其对妇女的影响最大。民间存在的庸医促使这一行为的传播。割股除了是百姓在家人病重时的心理寄托外,更多是对中... 以北京地方志为基础,对明清时期百姓的割股现象、割股原因进行研究。展现明清时期割股行为普遍,贫困、显贵之家均有发生,尤其对妇女的影响最大。民间存在的庸医促使这一行为的传播。割股除了是百姓在家人病重时的心理寄托外,更多是对中医本草人部药的一种盲目的实践与扩展,政府对于割股者的旌表,使得割股疗亲带有更多的道德政治意味,已远远超过治疗本身,并与祭祀等神秘事件相结合,带有强烈的民间性。现今我们更应辩证看待割股这一行为,对于人部入药的正确认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地方志 割股 人部入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山志编纂出版论析
2
作者 王俊 王建江 刘金柱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明清山志的时空分布具有不平衡性,这与明清时期王朝政治文化环境以及山岳地缘人文条件有密切关系。而在编纂方面,编者既包括官员、地方士人,又包括宗教人员,身份多样;其以存史资政、表彰山林、导览卧游、弘教衍脉为旨趣,文本组织形式复... 明清山志的时空分布具有不平衡性,这与明清时期王朝政治文化环境以及山岳地缘人文条件有密切关系。而在编纂方面,编者既包括官员、地方士人,又包括宗教人员,身份多样;其以存史资政、表彰山林、导览卧游、弘教衍脉为旨趣,文本组织形式复杂多元,自成体系。再就山志出版而言,以民间私刻为主,资金来源广泛,官刻、坊刻系统参与程度低,其主要以私人传阅、购买、收藏方式在士绅阶层与宗教人员之间流通。概言之,明清山志不仅具有独特的编纂文化,其出版流通方式也与熟识的地方志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山志 方志文献 编纂出版 编纂群体 文本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的抵边书写——基于云南边境府州志的考察
3
作者 方天建 邹健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9,共12页
历史书写的载体主要以文献的形式呈现,既有官方的书写工具载体,也有私人的表述方式。考察清代“大一统”抵边的历史书写问题,需要参照大量官方文献。而承载着清代官方“大一统”意志的方志,无疑是考察清代“大一统”抵边历史书写的重要... 历史书写的载体主要以文献的形式呈现,既有官方的书写工具载体,也有私人的表述方式。考察清代“大一统”抵边的历史书写问题,需要参照大量官方文献。而承载着清代官方“大一统”意志的方志,无疑是考察清代“大一统”抵边历史书写的重要文献路径。方志编纂,为清代“大一统”工程的重要体现形式,彰显着一统天下的王朝意志。历史上被称为徼外僻壤的云南边境地区,在清之前,几无官修志书备考,然自康熙朝始,随着方志编纂工程的推进,具有历史意义的正式性方志纷纷呈现,成为推广“大一统”的重要载体,彰显清王朝思想抵边、疆域抵边和文化抵边的“大一统”实践方式,为清代云南边境府州县书写“大一统”的重要历史表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大一统” 云南边境 历史书写 地方府州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方志所见江西茶叶产地与名茶考略 被引量:1
4
作者 戴方晨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4,共6页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江西茶文化上接唐宋,传承至今,依据地理分布可划分为南昌及周边地区、赣中地区、赣东北地区以及赣南地区。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的产物,明清时期江西茶叶产地和品...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江西茶文化上接唐宋,传承至今,依据地理分布可划分为南昌及周边地区、赣中地区、赣东北地区以及赣南地区。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的产物,明清时期江西茶叶产地和品种的持续动态变化,反映出茶文化在地域间传播与演变的不同特点。将地方志研究与茶史研究相结合,重新审视和挖掘地方茶文化的历史价值,有助于丰富对不同时期江西茶文化的认识,为理解茶文化在地域社会中的传播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对于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地方志 江西 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志史料的明至民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产研究
5
作者 刘海峰 肖坤 席光兰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8-164,共7页
本课题基于方志史料,搜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产信息,系统梳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明至民国时期纸质物产的种类及其产地的时空分布信息,并对该地区纸质物产种类及其产地的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 本课题基于方志史料,搜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产信息,系统梳理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明至民国时期纸质物产的种类及其产地的时空分布信息,并对该地区纸质物产种类及其产地的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产分布广泛,共搜集到产地信息237条,其中以湖南最为丰富。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纸质物产种类丰富,包括皮纸、竹纸、草纸、棉纸和火纸等。清代和民国时期纸质物产种类则从传统的皮纸、草纸发展到竹纸再到多种原料混合造纸,质量也显著提高,是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工艺技术提高的共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纸质物产 长江中下游 明至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志城池图中的中国古代城市意象研究--以清代浙江省地方志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阴劼 徐杏华 李晨晨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9-77,93,共10页
以方志城池图为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可分为内外均衡型、外向型和内向型,3个类型的城市意象均以城内为主、城外为辅,共性大于差异性。其次,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受地理环境... 以方志城池图为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可分为内外均衡型、外向型和内向型,3个类型的城市意象均以城内为主、城外为辅,共性大于差异性。其次,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受地理环境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第三,中国古代城市意象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在清代呈现出中期外向型、晚期内向型两个较为明显的历史演变趋势。最后,指出中国古代城市整体意象体现的是"城乡融合"的传统社会空间秩序,表达的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城市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池图 城市意象 多元相关分析 类型化 清代方志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方志中的苜蓿考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启忠 柳茜 +1 位作者 李峰 陶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6-188,共13页
方志是珍贵的史料,苜蓿作为重要的物产资源被明清时期的许多方志所记载,这对研究我国这一时期的苜蓿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华东、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明清时期的方志为研究重点,应用考据学原理与技术,对103个方志中... 方志是珍贵的史料,苜蓿作为重要的物产资源被明清时期的许多方志所记载,这对研究我国这一时期的苜蓿发展轨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华东、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地明清时期的方志为研究重点,应用考据学原理与技术,对103个方志中的苜蓿进行了考查和梳理,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华东、华北和西北都有苜蓿种植,共计15个省,98个县(府/州/厅),其中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尤为普遍。方志记载的内容广泛,例如记载了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利用情况,人们利用苜蓿的宿根多年生性,种植三四年沃土肥田后,耕翻可使后作产量增加,利用苜蓿的耐碱性改良土壤后再种其他作物易于成功;河北方志中记载了清代河北种植的苜蓿有2种,即紫花苜蓿和黄花苜蓿;苜蓿不仅是重要的草类资源,亦是重要的蔬菜资源,苜蓿不仅作为饲草,幼嫩的枝条也被用来食用,特别是在饥年苜蓿是重要的救荒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方志 明清时期 苜蓿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乡镇志中所见明清民间救荒措施 被引量:15
8
作者 周致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5-101,共7页
明清时期,徽州一直粮食奇缺,但它有较完备的救助系统。明初,徽州主要由官府实施备荒和救荒措施,但明中叶以后官方的备荒和救荒系统趋于式微,而民间的社会救助系统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民间备荒行为... 明清时期,徽州一直粮食奇缺,但它有较完备的救助系统。明初,徽州主要由官府实施备荒和救荒措施,但明中叶以后官方的备荒和救荒系统趋于式微,而民间的社会救助系统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民间备荒行为在平时以建设义田和社仓、义仓为主,而救荒措施除了散粮赈济,还包括施药、施棺等措施。明清徽州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实施民间社会救助,一方面是由于官府的奖劝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宗族的有效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救荒 乡镇志 明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方志书写烈女抗暴“言论”模式探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正刚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8,164,共10页
明代纂修方志已成为官府事务之一,列女传是方志重要组成部分,并已趋于模式化倾向。方志书写烈女在社会动荡中面对暴力侵害时多会伴随"言论"而自杀或被杀,凸显了烈女们的儒家正统形象。但方志书写的这些生活于不同时代、不同... 明代纂修方志已成为官府事务之一,列女传是方志重要组成部分,并已趋于模式化倾向。方志书写烈女在社会动荡中面对暴力侵害时多会伴随"言论"而自杀或被杀,凸显了烈女们的儒家正统形象。但方志书写的这些生活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烈女抗暴"言论"却呈现了几种模式化现象,揭示了编修者通过对烈女"言论"的虚拟或想象,以此向社会推广儒家正统的忠孝节义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地方志 烈女 言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商的历史溯源:地域、时段、人文基因的交互融合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学文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共7页
历史上浙商是颇具实力开拓型的商人群体。它秉承吴越大地的英气,在历史转型中,接受了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学说,志在天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为浙商提供了丰裕的商品;畅达的交通,方便了浙商的贩销;然而人文基因(事功学说)更是培育了它... 历史上浙商是颇具实力开拓型的商人群体。它秉承吴越大地的英气,在历史转型中,接受了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学说,志在天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为浙商提供了丰裕的商品;畅达的交通,方便了浙商的贩销;然而人文基因(事功学说)更是培育了它的成长。诸多因素交互作用,把浙商推向历史舞台。本文以大量史实和历史文化精英的论述为根基,采用历史实证的方法来研讨浙商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商 明清时代 人文基因 浙东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女书写、妇德规训与地域秩序——以明清乐清县志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世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91,170,共11页
不同版本的明清县志《列女传》,在传记内容和叙事策略上存在着隐晦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呈现出士绅的妇德塑造脉络,以及不同时期士绅妇德内涵的演化轨迹。结合时代环境的变化分析士绅的妇德规训意图,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清中叶以后... 不同版本的明清县志《列女传》,在传记内容和叙事策略上存在着隐晦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呈现出士绅的妇德塑造脉络,以及不同时期士绅妇德内涵的演化轨迹。结合时代环境的变化分析士绅的妇德规训意图,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清中叶以后妇德内涵建构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由明代较为单一的"贞烈"导向,增加了以欧阳修母亲式的以"荻训"为特征的贤母规范,到清末士绅又表达了列女书写包含"才女"的意向。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学界的这个一般性认识:明以后妇德内涵朝着"贞烈"的单一导向而趋于"窄化"。第二,士绅的妇德建构因应特定的时代问题,清中叶以来妇德建构的两方面内容:倡导贤母和批判佛道信仰、私育异姓,均非作者书斋臆想的产物。第三,士绅妇德规训牵涉到极为实在的物质层面问题。列女书写具有维护地域的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三个方面的意涵。近百年来节烈观念批判者的攻击火力主要集中在道德规范层面,而没有探究妇德规训背后坚硬广阔的底座。因此,新文化运动健将无法解释古人普遍肯定妇女节烈实践的事实。研究妇德观念的建构过程有助于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列女书写 妇德建构 地域秩序 温州乐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江南地方家族与民间信仰略论——以苏州、松江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5-132,共8页
明清时代江南地方家族与民间信仰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疏离。研究表明,地方家族的家庙宗祠往往和民间寺观结合在一起,互为奥援。而在更多情况下,因经济、文化等多重利益的存在,它们还会更深入地介入地方信仰之中,从而对江南民间信仰的发展... 明清时代江南地方家族与民间信仰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疏离。研究表明,地方家族的家庙宗祠往往和民间寺观结合在一起,互为奥援。而在更多情况下,因经济、文化等多重利益的存在,它们还会更深入地介入地方信仰之中,从而对江南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特有的影响,而民间信仰的存在反过来也会对家族的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江南 地方家族 民间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苜蓿的地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爽 惠富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89,共12页
基于对中国古籍库与中国方志库中的苜蓿记载的考察,发现苜蓿名实的流变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即古籍记载中苜蓿名实相对单一明了,对苜蓿花色的指向比较明晰;方志中则比较复杂,出现了大量苜蓿异名,常与其他植物相混淆。其名实的流... 基于对中国古籍库与中国方志库中的苜蓿记载的考察,发现苜蓿名实的流变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即古籍记载中苜蓿名实相对单一明了,对苜蓿花色的指向比较明晰;方志中则比较复杂,出现了大量苜蓿异名,常与其他植物相混淆。其名实的流变实际上是苜蓿在中国传播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对各地方志中的苜蓿记载次数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明清时期的苜蓿主要分布于西北、华北、江淮等地,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边疆等地也有一定分布。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分布格局的成因:首先,明清卫所的设置与变迁使得苜蓿作为军马草料成为卫所屯田中不可或缺的经营项目,在边疆地区、漕运沿线深入传播;其次,明清灾区社会的形成促发了苜蓿的广植与利用,苜蓿成为贫苦农家的"救荒奇菜"和贫困城邑的"备荒良品";最后,苜蓿栽培技术的简易与传统蔬类成法的套用,使得苜蓿能够持续、长久、便捷地在中国传播。在清中叶后,采用苜蓿治理盐碱地已经在河北、山东普遍实施,其与其他作物的轮作原理与方法也已经颇为成熟。总之,与苜蓿相关的农艺技术已经形成体系,苜蓿的本土化和农耕化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明清 分布 灾区社会 卫所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以来西山万寿宫的发展与“朝仙”习俗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平亮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01-107,共7页
明清以来,在官方、士绅、商人以及民众的共同推动下,西山万寿宫不仅经历了一个宫殿规模不断扩大和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历史过程,还逐渐由里甲祭祀场所发展为跨地域的祭祀中心,成为各种利益集团认同的文化象征,从而导致了香会组织的不断... 明清以来,在官方、士绅、商人以及民众的共同推动下,西山万寿宫不仅经历了一个宫殿规模不断扩大和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历史过程,还逐渐由里甲祭祀场所发展为跨地域的祭祀中心,成为各种利益集团认同的文化象征,从而导致了香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和"朝仙"习俗的形成与延续。各地朝仙会的进香过程及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明以来道教地方化的历史趋势,以及地方社会文化的创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山万寿宫 朝仙 道教地方化 明清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境内开采之害及其地方应对——兼论风俗信仰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钱克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0-87,共8页
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境内发生了一系列开采的祸害,这些开采往往冠以修建海塘、桥梁、铸币等名目,师出有名,实际多为假公济私之举。然而地方县令在有识之士的积极配合下,始终能顶着各种压力,厉行禁止,为地方环境保护做出了应有贡献。通过对... 明清时期浙江湖州境内发生了一系列开采的祸害,这些开采往往冠以修建海塘、桥梁、铸币等名目,师出有名,实际多为假公济私之举。然而地方县令在有识之士的积极配合下,始终能顶着各种压力,厉行禁止,为地方环境保护做出了应有贡献。通过对相关禁文及其他保护措施的细致分析,我们清楚可见风俗信仰与心系民生是这些为官者极力保护环境的主要动因。而今同样存有类似风俗禁忌,如果我们能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不仅可以破除糟粕迷信的危害,亦能推陈出新地加以健康利用,不失为保护环境的良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浙江湖州 开采的祸害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地方儒学教师考核制度论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学强 郭文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0-65,共6页
明清时期对地方儒学教师的考核是明清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持地方儒学基本的教学水平、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从明清地方儒学教师的考选及试用、在职考核、俸满考核、大计考核等方面对这... 明清时期对地方儒学教师的考核是明清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维持地方儒学基本的教学水平、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从明清地方儒学教师的考选及试用、在职考核、俸满考核、大计考核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明清地方儒学教师考核制度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儒学教师 考选 在职考核 俸满考核 大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江淮地方官的桑棉情结及其启示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崇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7-91,共5页
明清时期江淮地方官在江南社会经济大变动的背景下,力图借鉴江南发展桑棉种植进而推动棉纺丝织业的发展模式,在江淮地区积极劝导和推介桑棉的种植,从而结下了不解的桑棉情结。本文重点探讨了明清两代出任江淮的地方官桑棉情结产生的原... 明清时期江淮地方官在江南社会经济大变动的背景下,力图借鉴江南发展桑棉种植进而推动棉纺丝织业的发展模式,在江淮地区积极劝导和推介桑棉的种植,从而结下了不解的桑棉情结。本文重点探讨了明清两代出任江淮的地方官桑棉情结产生的原因以及他们在江淮致力推介桑棉的具体措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有益于当代的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江淮 地方官 桑棉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学术与诗话的专门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红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75,共5页
清代是学术极为发达的时代,学者喜作"窄而深"的研究,许多专门学科皆蔚为大观。清诗话家们受此学风的影响颇深,使诗话的内容与体例日趋专门化,地方性诗话、断代诗话、专家体诗话、声律类诗话因而大行。这些诗话与清代方志学、... 清代是学术极为发达的时代,学者喜作"窄而深"的研究,许多专门学科皆蔚为大观。清诗话家们受此学风的影响颇深,使诗话的内容与体例日趋专门化,地方性诗话、断代诗话、专家体诗话、声律类诗话因而大行。这些诗话与清代方志学、史学、谱牒学、音韵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清诗话的专门化标志着诗话之体从总体上摆脱了"以资闲谈"的特质,具有了较强的学术精神,从一方面体现出清代诗学超越于前代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学术 诗话 专门化 地方志 谱牒 音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丰城水灾与河工建设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启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5-212,216,共9页
Ming&Qing Dynasty,Fengcheng flood disasters is very serious.Ming Dynasty,the time interval floods greater frequency low;Qing Dynasty,floods frequency volatility strong,after Jiaqing period,the flood of Fengcheng f... Ming&Qing Dynasty,Fengcheng flood disasters is very serious.Ming Dynasty,the time interval floods greater frequency low;Qing Dynasty,floods frequency volatility strong,after Jiaqing period,the flood of Fengcheng fluctuations decrease,but the sharp rise in the frequency,making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loods in Fengcheng disaster goes far beyond the Ming Dynasty.Faceing of the increasing floods,from private to official attention to the local community,in particular,the construction of embankment.In this process,the local authorities to cooperate actively with civil society imperial government presided 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ire Causeway,squire also actively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tax amendments to the ranks of embankment while the people alone at Fengcheng in the "LIFUZHIYI"(里夫之役)was to be organized in order to build embankment,forming a similar but different from the"local community"of local officials in China cooperation,fully reflects the Fengcheng officials and the public for the response to flooding floods the local social affairs,represented by the higher particip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灾 明清 灾害问题 水旱灾害 发生过程 南昌大学 江西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舜水“东夷”褒贬的初衷与苦衷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东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41,共13页
对日本“东夷”的“褒贬互见”和清朝“东夷”的“损誉不定”,使朱舜水的在日角色和日后作用变得十分复杂。在“明清交替”的兴亡背景下,朱氏一方面通过“乞师”行为希望深受汉文化浸润的日本能承载起“反清复明”的文明大任,但同时也... 对日本“东夷”的“褒贬互见”和清朝“东夷”的“损誉不定”,使朱舜水的在日角色和日后作用变得十分复杂。在“明清交替”的兴亡背景下,朱氏一方面通过“乞师”行为希望深受汉文化浸润的日本能承载起“反清复明”的文明大任,但同时也认为日本距离他的期待还有漫长的路程;一方面对造成“华夷变局”的清朝义愤填膺,但也通过对清军“迎刃破竹”的状摹和明军“前途倒戈”的白描,暗陈了几分对鼎革终局的无奈和默认。定居日本后,朱舜水对于高谈性命、无视民瘼的士林风气的反思,不但揭破了明朝灭亡的政治学术隐情,也为日本汲取“明朝之失”并走向实学事功之路,开启了异国实践的场域。二百年后,当朱舜水传播于日本的“华夷对立”观念最终转化成日本与中国的“国家对决”时,有日本国参与的中国内乱,最终也给舜水的母邦带去了东洋人的灾难,尽管这并不符合他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舜水 明清鼎革 东夷褒贬 浙东中华主义 禹域危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