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的不同强度混凝土裂缝贯通与损伤演化规律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田 侯正猛 +4 位作者 张盛友 方琰藜 陈前均 李晓琴 孙伟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混凝土裂缝演化规律的研究一直具有挑战性。为分析不同强度混凝土裂缝贯通与损伤演化的内在规律,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CDP)模型的理论框架,结合Sidoroff损伤理论,建立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定... 混凝土裂缝演化规律的研究一直具有挑战性。为分析不同强度混凝土裂缝贯通与损伤演化的内在规律,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CDP)模型的理论框架,结合Sidoroff损伤理论,建立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定量描述混凝土的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损伤行为,有利于深入研究混凝土裂缝扩展及其损伤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不同强度混凝土的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损伤演化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在损伤演化过程中发现了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损伤交叉点,对应的损伤分别为0.57和0.62。损伤交叉点是损伤演化曲线从快速发展转向缓慢发展的一个临界点。不同强度混凝土在损伤交叉点前后的损伤演化规律一致。在交叉点前,强度越高,对应的损伤越小;交叉点之后则呈现相反的情况。基于以上发现,根据突变性判据的内涵,将发现的损伤交叉点作为混凝土出现裂缝区域性贯通的临界判据,对应的损伤被解释为量化混凝土裂缝区域性贯通的损伤阈值。进一步地,利用已验证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加载位移下RC构件的损伤状态和裂缝贯通区域进行系统分析,验证损伤阈值的合理性。所得结论可为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混凝土损伤分析和裂缝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 压缩损伤 拉伸损伤 裂缝贯通 损伤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硬化理论的蠕变损伤计算模型 被引量:7
2
作者 毛雪平 刘宗德 +2 位作者 杨昆 安江英 蒲泽林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在 5 40℃和 5 65℃温度下进行 3 0Cr1Mo1V钢的蠕变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基于蠕变损伤理论和蠕变时间硬化理论的Rabotnov损伤修正模型再修正计算公式 ,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应力大小与损伤演变的关系。采用该公式对蠕变实验数据进行计... 在 5 40℃和 5 65℃温度下进行 3 0Cr1Mo1V钢的蠕变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基于蠕变损伤理论和蠕变时间硬化理论的Rabotnov损伤修正模型再修正计算公式 ,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应力大小与损伤演变的关系。采用该公式对蠕变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按照新的计算模型 ,与应力相关的参数对应力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 ,从而克服了Rabotnov损伤修正模型再修正计算公式中参数不易求解的缺点 ,并且拟合得到的计算模型能够较好的与试验数据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CrlMolV钢 蠕变 时间硬化理论 计算模型 损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炉管蠕变损伤的随机计算模型 被引量:5
3
作者 周昌玉 涂善东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1999年第5期5-8,共4页
炉管服役寿命的预测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由于蠕变问题的随机性研究较困难,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性蠕变损伤问题上。本文提出了新的蠕变损伤随机计算模型。通过 Monte Carlo 方法与蠕变损伤随机计算模型结果的比较... 炉管服役寿命的预测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由于蠕变问题的随机性研究较困难,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性蠕变损伤问题上。本文提出了新的蠕变损伤随机计算模型。通过 Monte Carlo 方法与蠕变损伤随机计算模型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蠕变损伤随机计算模型的正确。蠕变损伤随机性的描述为今后炉管蠕变损伤可靠性的评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管 蠕变 损伤 随机计算 模型 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epLabV3+模型的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智能识别与分割
4
作者 秦豪杰 刘媛媛 +7 位作者 付恩浩 刘雅雯 田志岭 董贺文 刘太昂 邹冬华 程亦斌 刘宁国 《法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9-429,共11页
目的基于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卷积神经网络DeepLabV3+模型,实现对常见颅脑损伤的智能化识别与分割(下文简称“分割”),探索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钝性颅脑损伤自动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活体5486张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作为训练... 目的基于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卷积神经网络DeepLabV3+模型,实现对常见颅脑损伤的智能化识别与分割(下文简称“分割”),探索深度学习技术在法医学钝性颅脑损伤自动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活体5486张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作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进行模型训练与性能评估,另取活体255张钝性颅脑损伤与156张正常颅脑CT图像作为盲测集,评估模型分割5类颅脑损伤(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伤)的能力。再收集尸体340张钝性颅脑损伤和120张正常颅脑CT图像作为新的盲测集,探索用活体颅脑损伤CT图像训练的模型在尸体颅脑损伤分割中的应用价值。对除盲测集以外的所有钝性颅脑损伤CT图像中的5类颅脑损伤进行人工标记,再将各数据集输入模型,对模型进行训练后,根据训练集、验证集的损失函数与准确率评估并优化模型性能,根据测试集的Dice值评估模型泛化能力;根据盲测集的准确率、精确率和F1值评价模型对5类颅脑损伤的分割性能。结果经过对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最终的最优模型对头皮血肿、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挫伤分割的平均Dice值分别是0.7664、0.8123、0.9387、0.7827和0.8581,均大于0.75,达到了预期要求。盲测集的外部验证结果显示,5类颅脑损伤分割的F1值在活体颅脑损伤CT图像中分别是93.02%、89.80%、87.80%、92.93%和86.57%,在尸体颅脑损伤CT图像中分别是83.92%、44.90%、76.47%、64.29%和48.89%,说明该模型在活体CT图像上能准确分割5类颅脑损伤,而在尸体CT图像上的分割能力相对较差,但仍然能够准确分割头皮血肿、硬脑膜外血肿和硬脑膜下血肿。结论基于CT图像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可用于颅脑损伤的分割,但直接将活体颅脑损伤模型用于尸体颅脑损伤的分割有局限性。本研究为钝性颅脑损伤虚拟解剖数据的智能分割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人工智能 DeepLabV3+模型 钝性颅脑损伤 深度学习 计算机体层成像 图像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胸部CT图像和临床特征构建预测COVID-19并发心肌损伤的分类模型及其效能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荣华 王司琪 +3 位作者 余卓 李瑞 武志峰 郭东强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85-1592,共8页
目的:基于胸部CT图像和临床资料构建并验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早期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搜集2022年11月-2023年2月在本院行胸部CT平扫检查并经实验室确诊为COVID-19的382例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定义高... 目的:基于胸部CT图像和临床资料构建并验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早期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搜集2022年11月-2023年2月在本院行胸部CT平扫检查并经实验室确诊为COVID-19的382例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定义高敏肌钙蛋白水平(Hs-cTnI)高于17.5 pg/mL为心肌损伤。其中,心肌损伤组143例,非心肌损伤组23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胸部CT图像上四项定量参数值(包括升主动脉直径、肺动脉干直径、肺部炎症指数及肺部感染占比)的差异。入组患者以8∶2的比例随机纳入训练集(306例)和验证集(76例)。基于CT定量参数、临床指标和两者的组合,采用机器学习中的逻辑回归算法分别构建预测心肌损伤的CT模型、临床模型及CT-临床联合模型;此外,采用深度学习方法构建并验证基于CT图像的预测模型,输出热力图可视化深度学习模型关注的影像区域是否包含临床关注的异常影像区域,以评估模型的可解释性及合理性。在验证集中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所构建的各种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方面的效能最高,在验证集的AUC为0.970,高于CT放射学模型(AUC=0.735)、临床模型(AUC=0.907)和CT-临床联合模型(AUC=0.920)。热力图显示模型认为与心肌损伤分类相关的图像区域与CT图像上肺部异常表现区在视觉上具有良好的主观一致性。结论:基于胸部CT图像的深度学习模型为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预测提供了一种及时、无创且较准确的手段,可为临床医师进行准确的患者分层和决策提供额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肌损伤 深度学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浇拱循环嵌套多尺度模型索力算法构建及响应分析
6
作者 蔡岳 张基进 +2 位作者 田仲初 闫玉林 王祺顺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0,共9页
针对目前悬臂浇筑钢筋混凝土拱(悬浇拱)扣锚索索力计算中施工期适用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悬浇拱循环嵌套多尺度模型索力算法。该算法通过ANSYS软件二次开发编制循环计算程序,基于多尺度建模理念,对于悬浇拱易损位置,采用梁-壳-实体... 针对目前悬臂浇筑钢筋混凝土拱(悬浇拱)扣锚索索力计算中施工期适用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悬浇拱循环嵌套多尺度模型索力算法。该算法通过ANSYS软件二次开发编制循环计算程序,基于多尺度建模理念,对于悬浇拱易损位置,采用梁-壳-实体单元组合方式建模,进而通过判断不同施工阶段结构损伤状态计算相应索力控制值,并与传统梁单元模型算法索力及结构响应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相较于梁单元模型算法计算的索初张力减小,施工期多数索的最大索力变化幅度均稳定在±5%内,大部分索的最大索力降低,索规格总体而言有所减小,安全系数均满足大于规范2.0的要求;本文方法相较于梁单元模型算法计算的拱圈施工期线形下挠较为明显,可适当设置预拱度进行调整,拱圈拉应力最大增大了1 MPa,整体仍处于可控范围,符合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拱桥 悬浇拱 索力 循环嵌套 多尺度模型 结构损伤 结构响应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承接触磨损损伤对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
7
作者 张珂 李青松 +1 位作者 胡凌宽 黄志韬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7-820,共14页
轴承的磨损损伤对轴承疲劳寿命有一定影响。为了提高对轴承疲劳寿命预测的准确性,选择了太阳轮轴传动的末端6210滚动轴承作为研究目标,并针对4种不同挡位工况进行了轴承磨损损伤分析,以此研究了轴承磨损损伤对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首先... 轴承的磨损损伤对轴承疲劳寿命有一定影响。为了提高对轴承疲劳寿命预测的准确性,选择了太阳轮轴传动的末端6210滚动轴承作为研究目标,并针对4种不同挡位工况进行了轴承磨损损伤分析,以此研究了轴承磨损损伤对轴承疲劳寿命的影响。首先,在不同工况下,对未计及磨损损伤和已考虑到磨损损伤的轴承疲劳寿命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两者间的比较结果开展了讨论;其次,对不同工况下轴承磨损的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最终,针对轴承磨损损伤进行了疲劳寿命试验,并进行了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之间的对比验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轴承磨损损坏后会造成轴承在工作中的形变量和等效应力大幅增加,寿命下降最高可达26%;磨损损伤会对轴承滚动体和内外圈的能量、内外圈对滚动体的弹性滑动、系统动能和应变能产生影响;当把轴承磨损损伤因素纳入轴承疲劳寿命的仿真预测时,其与实际寿命最小误差仅为3.62%;考虑磨损损伤轴承疲劳寿命的仿真预测更接近轴承实际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轴承磨损损伤数学模型 仿真预测 疲劳寿命预测 计算云图 滚动体磨损体积损失量 滚动体弹性滑动 能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盾构管片受力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宇杰 何平 秦东平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3,共7页
在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盾构管片拼装块与连接螺栓的非连续性和拼装块之间的接触关系,建立三维非连续接触计算模型。以苏州某地铁盾构隧道工程为例,对盾构管片的受力状况进行模拟计算,并与惯用法模型和修正惯用法模型... 在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考虑盾构管片拼装块与连接螺栓的非连续性和拼装块之间的接触关系,建立三维非连续接触计算模型。以苏州某地铁盾构隧道工程为例,对盾构管片的受力状况进行模拟计算,并与惯用法模型和修正惯用法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盾构管片内拱顶K拼装块部分区域的损伤因子超过了损伤临界值,这些部位将产生明显可见的裂缝;盾构管片拱顶与拱底内侧的受拉区域均产生了塑性变形,拱顶K拼装块的塑性区深度达到截面宽度的55%;盾构管片最大内力组合在两侧拱腰管片的接头处;三维非连续接触计算模型可以更好地反应管片接头对内力的影响和管片混凝土材料的受力及变形特性;模型中盾构管片接头处接触单元的设置消除了其他模型中接头刚度差异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盾构管片抗压刚度及抗弯刚度均会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盾构管片 管片受力 混凝土 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三维非连续接触计算模型 惯用法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损失的混凝土损伤模型 被引量:66
9
作者 王中强 余志武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65-369,共5页
从能量损失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运用辛普生积分方法进行计算的混凝土损伤模型,推导了混凝土损伤变量D的通用计算公式.通过对典型的混凝土受压和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计算表明,所提出的混凝土损伤变量计算公式不仅能较好地描述混凝土... 从能量损失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运用辛普生积分方法进行计算的混凝土损伤模型,推导了混凝土损伤变量D的通用计算公式.通过对典型的混凝土受压和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计算表明,所提出的混凝土损伤变量计算公式不仅能较好地描述混凝土损伤随应变增长的变化规律,而且还具有简单、实用、精度较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损伤模型 损伤变量 受压 应变 计算 拉应力 积分方法 能量损失 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屈服前阶段损伤程度模型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新玲 张龙 +1 位作者 白晓康 钱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18,共8页
由于作用使既有结构产生的损伤,直接影响结构抗震性能及加固方案,结构损伤程度的适用计算方法即成为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损伤机理,将其开始承受荷载至结构破坏定义为三大阶段:框架完好至截面出现裂缝为微损伤、截面... 由于作用使既有结构产生的损伤,直接影响结构抗震性能及加固方案,结构损伤程度的适用计算方法即成为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损伤机理,将其开始承受荷载至结构破坏定义为三大阶段:框架完好至截面出现裂缝为微损伤、截面开裂至框架一个截面屈服为轻中度损伤(若裂缝宽度不超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规定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最大裂缝宽度可为轻度损伤、至屈服为中度损伤)、框架屈服至形成机构体系为严重损伤。采用相对刚度作为损伤参数,基于框架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试验结果,拟合出相对刚度和相对荷载的关系;对钢筋混凝土单榀框架微损伤至中度损伤阶段(框架一个截面屈服)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微损伤程度和轻中度损伤程度的理论计算模型,与已进行的框架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 损伤参数 计算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波衰减基础上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 被引量:28
11
作者 杨军 金乾坤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41-246,共6页
在TCK损伤模型基础上 ,考虑岩石冲击损伤过程的声波测试衰减规律 ,构造新的岩石爆破损伤模型。将该模型装进LS DYNA3D动态有限元程序 ,通过岩石冲击损伤实验验证该程序的计算结果 。
关键词 岩石爆破 损伤模型 衰减系数 数值计算 应力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压裂的连续损伤模型初探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建军 杜广林 薛强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134-137,共4页
水力压裂是油气藏改造中最常用的工程措施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水力压裂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Gurson损伤模型引入水力压裂分析中 ,建立水力压裂的损伤力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水力压裂对多孔介质的损伤效果 。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损伤力学 数学模型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轴压缩荷载下煤岩的弹脆性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8
13
作者 代高飞 尹光志 皮文丽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86-989,共4页
基于计算机层析摄影技术下单轴压缩脆性煤岩破坏全过程的细观损伤演化规律 ,对白皎煤矿脆性煤岩材料进行损伤描述 ,分析求解实验过程中煤岩试件的损伤变量 ,并与Bellonoi和Lemaitre公式求得的损伤变量进行对比 ,以说明该方法求损伤变量... 基于计算机层析摄影技术下单轴压缩脆性煤岩破坏全过程的细观损伤演化规律 ,对白皎煤矿脆性煤岩材料进行损伤描述 ,分析求解实验过程中煤岩试件的损伤变量 ,并与Bellonoi和Lemaitre公式求得的损伤变量进行对比 ,以说明该方法求损伤变量的合理性 .为正确描述脆性煤岩材料的本构行为及演化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 ,分别给出脆性煤岩材料准线性阶段、损伤开始演化和稳定发展阶段、损伤加速发展阶段的损伤本构模型及损伤演化方程 ,以供工程参考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损伤变量 本构模型 演化方程 计算机层析摄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拱坝地震损伤破坏的并行计算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红 林皋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8-224,共7页
高拱坝在强震中的损伤破坏对其抗震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与之对应的大规模数值模拟需要高效、强大的计算能力的支持,传统的串行计算难以满足,大规模并行计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宏观均质假定基础上考虑混凝土细观不均匀... 高拱坝在强震中的损伤破坏对其抗震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与之对应的大规模数值模拟需要高效、强大的计算能力的支持,传统的串行计算难以满足,大规模并行计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宏观均质假定基础上考虑混凝土细观不均匀性的拱坝地震损伤破坏模型,在消息传递并行环境下,基于主从编程模式和区域分解法,采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并行计算程序。该程序在4节点微机集群上运行,实现了对某在建拱坝地震损伤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规模超过百万自由度,获得的破坏形态与模型动力破坏试验符合良好。该程序可再现拱坝的损伤破坏过程,在拱坝的抗震分析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坝 地震 损伤破坏 并行计算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计算酸预处理降低破裂压力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建春 薛仁江 +1 位作者 邓燕 范炜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88,共4页
酸化预处理是降低地层破裂压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特定地层,预处理酸液类型、酸液浓度、用酸强度及酸化后储层破裂压力降低程度往往依赖于经验,亟需理论指导。通过分析酸化引起的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建立砂岩酸化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定... 酸化预处理是降低地层破裂压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特定地层,预处理酸液类型、酸液浓度、用酸强度及酸化后储层破裂压力降低程度往往依赖于经验,亟需理论指导。通过分析酸化引起的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建立砂岩酸化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酸化后破裂压力值。通过现场2口井酸化前后的破裂压力降低值与模拟计算结果对比认为:所建模型合理,可以用于指导现场酸化施工,降低施工风险。研究对于推动深层储层水力压裂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预处理 破裂压力 损伤模型 岩石力学 定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筋/索非线性疲劳-松弛应力理论模型与计算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曾滨 徐曼 许庆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共8页
针对预应力筋/索在疲劳荷载作用下应力松弛放大和加速的现象,根据疲劳-松弛应力曲线的发展特征,提出考虑服役荷载影响的非线性损伤因子函数,结合黏弹性本构下固体三参数模型静态松弛应力的解析解,建立动态荷载影响下的非线性疲劳-松弛... 针对预应力筋/索在疲劳荷载作用下应力松弛放大和加速的现象,根据疲劳-松弛应力曲线的发展特征,提出考虑服役荷载影响的非线性损伤因子函数,结合黏弹性本构下固体三参数模型静态松弛应力的解析解,建立动态荷载影响下的非线性疲劳-松弛应力理论模型,进行基于理论模型的疲劳荷载加载特征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疲劳-松弛应力模型的工程简化计算方法,并开展1860级高强钢丝疲劳-松弛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非线性疲劳-松弛应力理论模型与试验实测的松弛应力曲线一致性较好,加载波形和加载幅值对应力松弛率的影响较小,而加载频率对应力松弛率的影响较大,疲劳-应力松弛的工程化计算方法可包络试验测试结果,且表达式与参数较简洁,便于工程应用。为预应力结构服役性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筋/索 非线性损伤因子 疲劳松弛理论模型 长期损失 简化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变损伤的概率计算及参数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昌玉 涂善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29-31,共3页
由于材料性质数据和损伤模型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 ,计算的损伤结果也产生不确定性 ,概率方法可以定量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根据确定性模型的研究工作 ,提出了新的蠕变损伤概率计算模型 ,并对影响高温构件蠕变损伤各参数进行了参数敏... 由于材料性质数据和损伤模型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 ,计算的损伤结果也产生不确定性 ,概率方法可以定量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根据确定性模型的研究工作 ,提出了新的蠕变损伤概率计算模型 ,并对影响高温构件蠕变损伤各参数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变损伤 参数敏感性 炉管 概率计算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在软基上船闸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超 刘崇巍 +1 位作者 邓西标 李劲松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3-567,共5页
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BAQUS,以某软基上的船闸闸首为基本计算结构,建立了闸首-地基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同一工况下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的应力分布规律,求出了配筋模型中钢筋的拉应力,并根据计算结果及相关公式对配筋效果进行了检验... 利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BAQUS,以某软基上的船闸闸首为基本计算结构,建立了闸首-地基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同一工况下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的应力分布规律,求出了配筋模型中钢筋的拉应力,并根据计算结果及相关公式对配筋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配筋设计符合安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软基 有限元计算 钢筋应力 配筋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损伤RC梁柱承载与变形能力时变评估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明月 姚烨 张子俊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7-156,162,共11页
为评估严寒地区在役RC框架结构的时变化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该文首先利用最冷月平均气温θ为指标建立实际环境下的年均冻融循环次数F_(act)计算式;进而考虑室内外损伤比例系数S、饱含水时间比例系数k,将F_(act)等效换算为基于“快冻法... 为评估严寒地区在役RC框架结构的时变化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该文首先利用最冷月平均气温θ为指标建立实际环境下的年均冻融循环次数F_(act)计算式;进而考虑室内外损伤比例系数S、饱含水时间比例系数k,将F_(act)等效换算为基于“快冻法”的实验室冻融循环次数F_(Q)。同时,以抗压强度为冻损指标,建立可将F_(Q)换算为基于“人工气候”的实验室冻融循环次数F的等效冻融循环次数计算模型。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建立弯曲破坏未冻融RC梁柱特征状态承载力与变形能力计算式,进而提出可考虑F、f_(c)、n影响的冻融损伤RC框架梁柱特征状态承载力与变形能力计算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冻融损伤RC框架梁柱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时变评估模型。研究可为严寒地区在役RC框架结构的冻融劣化时变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评估模型 冻融损伤 RC框架梁柱 等效冻融循环次数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长度等分的疲劳损伤寿命预测模型
20
作者 翟银秀 叶南海 +2 位作者 蔡鹏 闫彩伟 王利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91-1094,共4页
现有疲劳损伤模型寿命计算存在着经验数据,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在疲劳载荷谱技术的基础上,将疲劳加载区间长度进行虚拟等分,根据MINER思想进行疲劳损伤寿命的计算。提出了基于区间长度虚拟等分的疲劳损伤寿命预测模型,并从理论... 现有疲劳损伤模型寿命计算存在着经验数据,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有待提高。在疲劳载荷谱技术的基础上,将疲劳加载区间长度进行虚拟等分,根据MINER思想进行疲劳损伤寿命的计算。提出了基于区间长度虚拟等分的疲劳损伤寿命预测模型,并从理论层面和仿真分析试验两个方面加以证明和验证。算例表明:基于区间长度等分的疲劳损伤模型,寿命预测结果的准确与可信性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载荷谱 损伤模型 虚拟区间长度等分 疲劳寿命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