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TC1+1-Ⅱ澄清剂用于芦笋老茎汁的澄清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朱丹 赵洪军 瞿伟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8-121,共4页
考察ZTC1+1-Ⅱ澄清剂用于芦笋老茎汁的澄清效果。采用分光光度法,以澄清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澄清剂用量、澄清时间、水浴温度对澄清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芦笋老茎汁的最佳澄清条件为,先加入澄清剂8%浓度的B组分,50℃水浴3 h,... 考察ZTC1+1-Ⅱ澄清剂用于芦笋老茎汁的澄清效果。采用分光光度法,以澄清度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澄清剂用量、澄清时间、水浴温度对澄清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芦笋老茎汁的最佳澄清条件为,先加入澄清剂8%浓度的B组分,50℃水浴3 h,再加入澄清剂4%浓度的A组分,50℃水浴3 h。ZTC1+1-Ⅱ澄清剂澄清工艺能有效保留芦笋老茎汁中的多糖、皂苷等成分,产品稳定性增强,实验步骤操作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 ztcl+1-澄清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TC1+1-Ⅱ澄清剂对银杏叶醇提液的絮凝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小利 赵希 张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0667-10668,10671,共3页
[目的]采用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对银杏(GinkgobilobaLinn.)叶醇提液进行絮凝提取,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药液的澄清度和药液质量。[方法]ZTC1+1-Ⅱ型澄清剂组分A、B2种。用蒸馏水和1%醋酸溶液配制成1%的溶液,预溶胀24h,用双层纱布过滤,即... [目的]采用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对银杏(GinkgobilobaLinn.)叶醇提液进行絮凝提取,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药液的澄清度和药液质量。[方法]ZTC1+1-Ⅱ型澄清剂组分A、B2种。用蒸馏水和1%醋酸溶液配制成1%的溶液,预溶胀24h,用双层纱布过滤,即得澄清剂组分A或B。之后,以絮凝物重量为衡量指标,研究不同影响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确定了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对银杏叶醇提液进行絮凝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澄清剂组分加入次序为先加组分B后加组分A,银杏叶醇提液pH值为5.5,100ml醇提液中组分B、A的用量分别为1.6、0.8g/L,澄清温度为40℃,澄清时间为40min。[结论]该研究可简化后续工艺程序和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ztc1+1-澄清 醇提液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用于桑叶提取液的澄清工艺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杏子 贺胜 +1 位作者 何海 吴新荣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5期505-509,共5页
目的优化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用于桑叶提取液除杂的工艺。方法以桑叶生物碱保留率、黄酮保留率、多糖保留率和固形物去除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澄清剂加入顺序、澄清剂加入量、药物浓度、作用温度、搅拌时间、搅拌速率及水... 目的优化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用于桑叶提取液除杂的工艺。方法以桑叶生物碱保留率、黄酮保留率、多糖保留率和固形物去除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分别考察澄清剂加入顺序、澄清剂加入量、药物浓度、作用温度、搅拌时间、搅拌速率及水浴保温时间对除杂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效应面分析法优化澄清工艺条件。结果 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2组分加入顺序为先B组分后A组分,澄清剂B组分加入量为10%药液体积,A组分为5%,药物浓度为0.17 g·m L-1,作用温度为76℃,搅拌速率120 r·min-1,搅拌10 min,80℃水浴保温30 min,静置12 h的工艺条件下,桑叶生物碱保留率为92.5%,桑叶黄酮保留率为90.2%,桑叶多糖保留率为91.1%,固形物去除率为26.5%。结论 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能够有效纯化桑叶提取液,且基于效应面法优化的工艺条件,方法简单可行,澄清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澄清 ztc1+1 生物碱 黄酮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ZTC1+1Ⅱ型澄清剂对三七茎叶皂苷提取液的除杂工艺 被引量:4
4
作者 秦枫 李金贵 +3 位作者 朱善元 王红昀 王安平 吴双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0期150-154,169,共6页
为确定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用于三七(Panax notoginseng)茎叶皂苷提取液除杂的最佳工艺,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药物质量浓度、澄清剂用量、作用温度为自变量,以皂苷含量和固形物去除率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三因素三水平的Design-Expert... 为确定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用于三七(Panax notoginseng)茎叶皂苷提取液除杂的最佳工艺,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以药物质量浓度、澄清剂用量、作用温度为自变量,以皂苷含量和固形物去除率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三因素三水平的Design-Expert响应面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最佳除杂工艺为药液质量浓度(生药质量与皂苷提取液体积之比)为0.19 g/mL,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2组分加入顺序为先B组分后A组分,澄清剂B组分和A组分加入量分别为10%、5%药液体积,作用温度为40℃。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三七茎叶皂苷提取液除杂工艺的优化,得出固形物去除率为28.40%,皂苷保留率为92.22%,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74%和0.56%,重现性较好,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Panax notoginseng)茎叶 ztc1+1澄清 皂苷含量 固形物去除率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在加减二至丸凉茶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戴红芳 李纪强 +1 位作者 罗仁 赵晓山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7期1473-1475,共3页
目的:考察ZTC 1+1Ⅱ型天然澄清剂用于加减二至丸凉茶的澄清效果。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考察澄清剂用量(与中药提取液的百分比)、提取液浓度、反应时间3个影响因素对澄清效果的影响。结果:加减二至丸凉茶水提液... 目的:考察ZTC 1+1Ⅱ型天然澄清剂用于加减二至丸凉茶的澄清效果。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考察澄清剂用量(与中药提取液的百分比)、提取液浓度、反应时间3个影响因素对澄清效果的影响。结果:加减二至丸凉茶水提液的最佳澄清条件为:澄清剂用量:A组分8%,B组分6%,中药提取液浓度为1∶20,温度为60℃时反应60min。结论:ZTC 1+1Ⅱ型天然澄清剂沉淀工艺能有效除去中药材水提取液中的杂质,并能提高总黄酮含量(P=0.000);同时保证溶液质量稳定性(P=0.000)。ZTC1+1Ⅱ型天然澄清剂应用于加减二至丸凉茶,既能保证其有效成分,又能达到澄清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tc1+1天然澄清 加减二至丸凉茶 澄清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在巴西菇多糖提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史德芳 高虹 +4 位作者 周明 杨德 关健 陈学玲 何建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0-1254,共5页
在考察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对巴西菇多糖提纯工艺影响的过程中,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提取原液稀释倍数、澄清剂用量、澄清剂絮凝温度对多糖损失率和蛋白脱除率的影响,进一步以多糖纯度为考察指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各因素及其相互作... 在考察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对巴西菇多糖提纯工艺影响的过程中,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提取原液稀释倍数、澄清剂用量、澄清剂絮凝温度对多糖损失率和蛋白脱除率的影响,进一步以多糖纯度为考察指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后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原液稀释倍数7.20,澄清剂用量7.44%,澄清剂絮凝温度57.23℃,此时,巴西菇多糖纯度为6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菇 多糖 II型ztc1+1天然澄清 脱蛋白 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试验探究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对连翘煎剂安全性的影响
7
作者 肖传飞 张瑞莉 葛铭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0年第6期11-13,共3页
目的:探究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对连翘煎剂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连翘煎剂经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经过浓度梯度稀释后作用于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通过细胞病变的观察和MTT法以确定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对连翘煎剂安全性的影响。结... 目的:探究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对连翘煎剂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连翘煎剂经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经过浓度梯度稀释后作用于鸡胚成纤维细胞(CEF),通过细胞病变的观察和MTT法以确定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对连翘煎剂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的安全浓度范围比对照组扩大10倍,并且试验组的CEF生长状态较对照组和正常组更好。结论:Ⅱ型ZTC1+1天然澄清剂对连翘煎剂有良好的澄清效果,并能提高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tc1+1天然澄清 连翘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 MT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TC1+1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制剂工艺应用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汤淏 唐安福 +1 位作者 崔恩忠 王曙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4-326,共3页
ZTC 1+1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澄清剂,采用最新"1+1"澄清技术,大大加快了澄清过程。但在使用过程中易受温度、药液浓度、澄清剂用量及搅拌速度等较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也直接影响澄清效果。文中对ZTC 1+1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制剂工艺... ZTC 1+1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澄清剂,采用最新"1+1"澄清技术,大大加快了澄清过程。但在使用过程中易受温度、药液浓度、澄清剂用量及搅拌速度等较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也直接影响澄清效果。文中对ZTC 1+1天然澄清剂在中药制剂工艺中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tc1+1天然澄清 中药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琤 张苗 蒋春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9期913-918,共6页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 inase-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 ib itor of m et-alloprote inase-1,TIMP-1)失衡可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是组织纤维化包括腹膜组织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 inase-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 ib itor of m et-alloprote inase-1,TIMP-1)失衡可导致细胞外基质沉积,是组织纤维化包括腹膜组织纤维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腹膜间皮细胞增殖活性及MMP-2、TIMP-1表达的影响,并通过在腹膜透析液(peritoneal dial-ysis solution,PDS)中添加丹参酮ⅡA了解其对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腹腔MMP-2和TIMP-1的影响。方法取6例择期手术患者的网膜体外培养腹膜间皮细胞,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细胞同步后分成对照组、PDS组、丹参酮ⅡA 1mg/L组(丹参酮ⅡA终浓度为1mg/L)、丹参酮ⅡA 5mg/L组(丹参酮ⅡA终浓度为5mg/L)、丹参酮ⅡA 10 mg/L组(丹参酮ⅡA终浓度为10 mg/L)5组(每组6例)进行干预。ELISA法检测各组上清液中MMP-2、TIMP-1的含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MMP-2、TIMP-1mRNA的表达。前瞻性观察38例持续非卧床P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进行为期6周的研究。实验组在前3周使用添加丹参酮ⅡA注射液(10mg/2L)的PDS治疗,4~6周使用常规PDS治疗,对照组均不加药治疗6周,分别在开始时、第3周末和第6周末检测2组患者透出液MMP-2、TIMP-1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DS组人腹膜间皮细胞产生MMP-2明显增加(P〈0.05),MMP-2/TIMP-1比值明显升高(P〈0.05),表达MMP-2 mRNA明显升高(P〈0.05);添加丹参酮ⅡA干预后,丹参酮ⅡA 1 mg/L组、5 mg/L组、10 mg/L组MMP-2产生与PDS组比较有显著下降(P〈0.05),MMP-2/TIMP-1比值明显下降(P〈0.05),MMP-2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TIMP-1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用药后实验组患者透出液MMP-2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P〈0.05),透出液TIMP-1无明显变化,停药3周后,透出液MMP-2较用药3周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影响人腹膜间皮细胞MMP-2、TIMP-1mRNA的表达,调节MMP-2/TIMP-1平衡,改善人腹膜间皮细胞的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D患者腹腔内高MMP-2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A 腹膜透析 人腹膜间皮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2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TC1+1澄清剂在清咽复方水提液澄清工艺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楚婷花 田密 +1 位作者 麻开香 李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8期172-176,共5页
[目的]研究清咽复方水提液的澄清工艺。[方法]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澄清剂用量、药液浓度(生药量∶药液量)、絮凝温度分别对出膏率、绿原酸和总皂苷含量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澄清剂用量对综合指标的影响最大,... [目的]研究清咽复方水提液的澄清工艺。[方法]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澄清剂用量、药液浓度(生药量∶药液量)、絮凝温度分别对出膏率、绿原酸和总皂苷含量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澄清剂用量对综合指标的影响最大,药液浓度次之。最佳澄清工艺:在药液浓度(生药量∶药液量)为1∶6(g∶mL)时,加入8%B组分和4%A组分,水浴温度80℃。在此工艺条件下,出膏率为19.13%,绿原酸含量为592.81 mg/g,总皂苷含量为473.15 mg/g。[结论]ZTC1+1天然澄清剂对清咽复方水提液的澄清效果良好,且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咽复方水提液 ztc1+1天然澄清 澄清工艺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对PAI-1和tPA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妍 李法琦 +4 位作者 李万玉 周平 周希 赵玉伟 邱炯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6,I0001,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经AngⅡ1型受体(AT1R)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经AngⅡ1型受体(AT1R)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AMI组(n=8)和特异性ERK上游激酶抑制剂(PD98059)组(n=8),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作大鼠AMI模型,建模后14d,制备心肌组织切片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和主动脉组织匀浆AngⅡ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PAI-1和tPA活性;Western blotting分析法检测主动脉组织匀浆磷酸化ERK1/2(p-ERK1/2)和ATl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假手术组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核规则;AMI组心肌纤维消失中断,部分心肌细胞空泡变,部分心肌纤维及核溶解消失,肌纤维呈空管状,梗死区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并有炎症细胞浸润;PD98059组AMI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②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血浆和主动脉组织匀浆AngⅡ含量及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PAI-1活性均显著增高(P<0.05),但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tPA活性及其tPA/PAI-1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③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主动脉组织匀浆p-ERK1/2和ATlR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④各组大鼠血浆和主动脉组织匀浆AngⅡ含量、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PAI-1活性及主动脉组织匀浆p-ERK1/2和ATlR蛋白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85~0.94,P<0.01)。⑤与AMI组比较,PD98059组血浆和主动脉组织匀浆AngⅡ含量、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PAI-1活性、主动脉组织匀浆p-ERK1/2和ATlR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但血浆和主动脉孵育液tPA活性及其tPA/PAI-1比值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AMI时AngⅡ具有诱导PAI-1但抑制tPA合成与分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ngⅡ经AT1R激活ERK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血管紧张素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及不同澄清剂对药品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刘震远 郝豪奇 +9 位作者 江思琪 白雪 陈乃振 姜明月 郭田甜 韩培 吴天琦 王常棋 张微 高延甲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6-392,共7页
目的: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条件,提升药品品质。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取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将壳聚糖溶液添加量、澄清温度、搅拌速度、作用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澄清度值与五味子醇甲保留率的总评归一(OD)值为评价指标,优选出... 目的: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条件,提升药品品质。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取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将壳聚糖溶液添加量、澄清温度、搅拌速度、作用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澄清度值与五味子醇甲保留率的总评归一(OD)值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澄清工艺条件。取最佳澄清工艺条件下生产的3批药品进行验证试验,并与其他3种澄清方式(ZTC 1+1Ⅲ型澄清剂、101-澄清剂、明胶澄清剂)进行对比,明确其优化效果。结果:生脉饮最佳澄清工艺参数条件为壳聚糖溶液添加量4%、澄清温度59℃、搅拌速度240 r/min、作用时间25 min,OD值平均达0.748。所生产的生脉饮药液清澈、明亮,透光性强,药物品质明显优于其他3种澄清方式。结论:壳聚糖絮凝法优化生脉饮口服液澄清工艺方法可靠,参数精确、稳定。壳聚糖絮凝法优化生脉饮澄清工艺条件可提升药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饮 澄清工艺 壳聚糖絮凝法 ztc 1+1Ⅲ型澄清 101-澄清 明胶澄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盐类成核剂对聚(1-丁烯)结晶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崔晓鹏 董小芳 +3 位作者 李闯 顾高生 公衍峰 刘宾元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70,共6页
采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方法研究了降冰片烯二羧酸锌(NED-Zn)和ZnO成核剂对聚(1-丁烯)结晶及晶型转变的影响,并用Jeziorny法分析了聚(1-丁烯)的非等温结晶过程。结果表明,2种成核剂的加入使得聚(1-丁烯... 采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方法研究了降冰片烯二羧酸锌(NED-Zn)和ZnO成核剂对聚(1-丁烯)结晶及晶型转变的影响,并用Jeziorny法分析了聚(1-丁烯)的非等温结晶过程。结果表明,2种成核剂的加入使得聚(1-丁烯)的结晶温度升高、结晶速率加快,NED-Zn的成核效果优于ZnO。NED-Zn和ZnO成核剂的存在加快了PB的Ⅱ-Ⅰ晶型转变,使Ⅱ-Ⅰ半转变时间由39.2 h分别缩短至8.1 h和19.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1-丁烯) 成核 非等温结晶 -Ⅰ晶型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对KG1a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华 武淑兰 +3 位作者 朱强 石永进 徐国宾 王建中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89-293,共5页
为探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通过干扰DNA甲基化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可能性,采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和细胞分化剂CDAⅡ体外处理因高甲基化致p15基因表达失活的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G1a,经细胞形态学,甲基化特异... 为探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通过干扰DNA甲基化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可能性,采用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dR)和细胞分化剂CDAⅡ体外处理因高甲基化致p15基因表达失活的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G1a,经细胞形态学,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3H标记同位素微量分析法,限制性内切酶,流式细胞术及间接免疫荧光等技术对加药前后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两种药物对KG1a细胞均有时间和(或)浓度依赖性的增殖抑制作用,5-Aza-CdR和CDAⅡ对细胞分别表现了诱导凋亡和诱导分化的可能以及G2和G0/G1期阻滞,与此同时DNA甲基转移酶活性和基因组DNA甲基化程度下降,p15蛋白表达部分恢复,结论:通过抑制甲基转移酶活性,干扰DNA甲基化以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途径是可能的,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转移酶抑制 5-氮杂-2′-脱氧胞苷 细胞分化 KG1a白血病细胞系 细胞增殖抑制 DNA甲基化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澄清剂对枸杞酒澄清效果及其对枸杞多糖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锐萍 籍保平 李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本文对皂土、壳聚糖、ZTC1+1澄清剂对枸杞酒澄清效果及其对枸杞多糖等各种成分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皂土的澄清效果最好,透光率能达到95%以上,枸杞多糖的损失率在25.7%以下,蛋白质和总酚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6.1%和44.6%。壳聚糖和Z... 本文对皂土、壳聚糖、ZTC1+1澄清剂对枸杞酒澄清效果及其对枸杞多糖等各种成分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皂土的澄清效果最好,透光率能达到95%以上,枸杞多糖的损失率在25.7%以下,蛋白质和总酚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6.1%和44.6%。壳聚糖和ZTC1+1澄清剂的澄清速度快,壳聚糖澄清枸杞酒最大透光率为90.5%,多糖、蛋白质和总酚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15.1%、11.6%、8.8%。ZTC1+1澄清剂澄清后枸杞酒的最大透光率为91.45%,总多糖、蛋白、总酚的最大损失率分别为:30.3%、9.5%、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酒 澄清 枸杞多糖 皂土 壳聚糖 ztc1+1澄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剂在银杏叶提取液中除杂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小明 梁静华 +2 位作者 袁凤 吕宏再 何福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22-1426,共5页
本实验以黄酮醇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硅藻土、明胶、壳聚糖、101果汁澄清剂、ZTC1+1天然澄清剂、活性炭六种澄清剂,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银杏叶提取液的澄清条件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液的最佳澄清条件为明胶做澄... 本实验以黄酮醇苷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硅藻土、明胶、壳聚糖、101果汁澄清剂、ZTC1+1天然澄清剂、活性炭六种澄清剂,分别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对银杏叶提取液的澄清条件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液的最佳澄清条件为明胶做澄清剂,每10 g生药加1%明胶溶液3 m L,浓缩液药比为6∶1(m L/g)、p H为5.5、温度为40℃。明胶作为银杏叶提取液的除杂澄清剂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硅藻土 明胶 101果汁澄清 ztc1+1天然澄清 活性炭絮凝澄清 银杏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选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工艺 被引量:1
17
作者 汤淏 唐安福 +1 位作者 崔恩忠 王曙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6期1400-1401,共2页
目的:采用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优选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影响澄清工艺的因素进行优选,并与醇沉法进行对比。结果:以芍药苷保留率作为指标,确定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最佳澄清工艺条件为:药液浓度比为1∶10,... 目的:采用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优选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影响澄清工艺的因素进行优选,并与醇沉法进行对比。结果:以芍药苷保留率作为指标,确定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最佳澄清工艺条件为:药液浓度比为1∶10,ZTC两组分用量分别为B组分0.8 mL/g、A组分0.4 mL/g,作用温度B组分为80℃、A组分为60℃时,澄清效果最好。结论:ZTC1+1-Ⅲ型天然澄清剂可用于气血双补口服液的澄清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双补口服液 ztc1+1-III型澄清 芍药苷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2-吡啶甲基)-L-丝氨酸铜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活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艳红 袁彩霞 +4 位作者 卢丽萍 朱苗力 付学奇 邢述 高增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38-2143,共6页
在甲醇溶液中,还原希夫碱HL[N-(2-吡啶甲基)-L-丝氨酸]与CuCl_2·2H_2O以摩尔比1∶1反应,得到1个新的中性单核铜配合物[CuLCl(H_2O)](Ⅰ).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 在甲醇溶液中,还原希夫碱HL[N-(2-吡啶甲基)-L-丝氨酸]与CuCl_2·2H_2O以摩尔比1∶1反应,得到1个新的中性单核铜配合物[CuLCl(H_2O)](Ⅰ).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和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在该配合物中还原希夫碱以三齿双螯合环配位到中心铜离子,同时氯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也参与配位,形成1个具有四方锥构型的五配位铜(Ⅱ)配合物,该配合物通过分子间弱相互作用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Ⅰ能有效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和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TCPTP),IC_(50)值分别为0.32和0.45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N-(2-吡啶甲基)-L-丝氨酸 抑制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 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酶(TCPTP)
全文增补中
白头翁口服液的提取与澄清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汝硕 郑美如 +5 位作者 张趁 戎畅 要纬玉 史万玉 杜西翠 王晓丹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0-95,共6页
试验旨在优化白头翁口服液的提取和澄清工艺。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白头翁口服液的水提与澄清工艺进行优化。试验固定提取次数3次,以液料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盐酸小檗碱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水提工艺进行探索研究;以药液... 试验旨在优化白头翁口服液的提取和澄清工艺。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白头翁口服液的水提与澄清工艺进行优化。试验固定提取次数3次,以液料比、浸泡时间、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盐酸小檗碱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水提工艺进行探索研究;以药液浓度、澄清剂用量、絮凝温度为考察因素,以吸光度、盐酸小檗碱保留率为综合评价指标,对澄清工艺进行探索研究,同时对絮凝澄清工艺与醇沉澄清工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白头翁口服液的最佳水提工艺为液料比10 mL/g、浸泡时间30 min、提取次数3次、每次提取时间70 min。最佳澄清工艺为药液浓度1∶7 g/mL,ZTC1+1天然澄清剂用量6%A、3%B,絮凝温度60℃。絮凝澄清工艺除杂后盐酸小檗碱平均保留率为70.89%,而醇沉澄清工艺的盐酸小檗碱平均保留率仅56.72%,且不同批次絮凝澄清制备口服液测定的含量保留率相对标准偏差(RSD)值<1.00%(n=3)。研究表明,试验优化的提取澄清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口服液 提取工艺 澄清工艺 ztc1+1天然澄清 盐酸小檗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头菇复合饮品澄清工艺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东升 徐淏 +3 位作者 王红连 汪洁 秦海萍 匡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33-236,共4页
研究猴头菇复合饮品的澄清工艺。以壳聚糖、海藻酸钠、ZTC1+1Ⅱ及水提醇沉不同工艺制备饮品,比较总固体物、总多糖、三萜及腺苷的含量和澄清度,应用正交实验优选出ZTC1+1Ⅱ澄清剂最佳澄清工艺:浓缩液温度在30℃、浓缩液的浓度为1∶8(g/... 研究猴头菇复合饮品的澄清工艺。以壳聚糖、海藻酸钠、ZTC1+1Ⅱ及水提醇沉不同工艺制备饮品,比较总固体物、总多糖、三萜及腺苷的含量和澄清度,应用正交实验优选出ZTC1+1Ⅱ澄清剂最佳澄清工艺:浓缩液温度在30℃、浓缩液的浓度为1∶8(g/mL)、澄清剂的用量为先加入B8%(W/W),后加A4%(W/W)。结果表明,ZTC1+1Ⅱ澄清剂作为猴头菇复合饮品制备中的澄清剂能有效地保留饮品中的活性成分,且澄清效果稳定,工艺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海藻酸钠 ztc1+1 猴头菇 澄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