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m对Sm(Co,Cu,Fe,Zr)z永磁合金性能和退磁曲线方形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顾正飞 张伟华 +3 位作者 余宁森 雷友德 周怀营 庄应烘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13,共5页
本文探讨了高矫顽力Sm(Co,Cu,Fe,Zr)z(68<z<8.5)永磁合金的Sm含量对磁性能和退磁曲线方形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磁性能和退磁曲线方形度与磁体的Sm含量有关,制备过程中的氧化和真空高温蒸发会改变磁... 本文探讨了高矫顽力Sm(Co,Cu,Fe,Zr)z(68<z<8.5)永磁合金的Sm含量对磁性能和退磁曲线方形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磁性能和退磁曲线方形度与磁体的Sm含量有关,制备过程中的氧化和真空高温蒸发会改变磁体的有效Sm含量.当磁体Sm含量为24.0—24.5wt%,氧含量小于4000PPm时,可得到较佳的磁性能.Br:1.08—1.14T,iHc:1352.6—1591.3KA/m,bHc:755.9—819.5KA/m,(BH)m:226.8—238.7KJ/m3.最佳退磁曲线方形度为K=0.9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能 退磁曲线 永磁合金 z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稀土永磁体Sm(CoCuFeZr)_z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2
作者 彭元东 易健宏 +1 位作者 李丽娅 杜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7期14-16,42,共4页
总结了影响高温磁体使用温度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成分对高温永磁体Sm(CoCuFeZr)_z使用温度的影响,概括了高温永磁体Sm(CoCuFeZr)_z的矫顽力机理,并探讨了高温永磁体Sm(CoCuFeZr)_z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稀土永磁体 Sm(CoCuFezr)z 磁性能 温度特性 矫顽力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Sm(Co,Fe,Cu,Zr)_z的矫顽力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彭龙 徐光亮 张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8-42,共5页
综述了烧结Sm(Co,Fe,Cu,Zr)z的矫顽力机制及成分和工艺对矫顽力的影响。温度对矫顽力机制的影响强烈。随着温度的升高,畴壁钉扎逐渐从排斥型转变为吸引型,当温度高于胞壁相的居里温度时,畴壁钉扎机制几乎完全转变为形核机制。成分和工... 综述了烧结Sm(Co,Fe,Cu,Zr)z的矫顽力机制及成分和工艺对矫顽力的影响。温度对矫顽力机制的影响强烈。随着温度的升高,畴壁钉扎逐渐从排斥型转变为吸引型,当温度高于胞壁相的居里温度时,畴壁钉扎机制几乎完全转变为形核机制。成分和工艺对微观结构、两相的磁学参数有一定影响,因而影响矫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稀土永磁 烧结Sm(Co FE CU zr)z 矫顽力机制 矫顽力温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Sm(Co,Fe,Cu,Zr)_z永磁体的设计原则 被引量:2
4
作者 彭元东 易健宏 +2 位作者 李丽娅 李云卿 杜娟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0-62,共3页
为了提出制造具有较高的最高使用温度的高温Sm(Co,Fe ,Cu ,Zr) z 永磁体的设计要求 ,根据最高使用温度公式中影响TMO的Hci,TR及 β值 ,提出了高温Sm(Co ,Fe ,Cu ,Zr) z 永磁体的成分设计要求为∶Cu含量高 ,Fe含量低 ,Zr含量适当 ,z值小 ... 为了提出制造具有较高的最高使用温度的高温Sm(Co,Fe ,Cu ,Zr) z 永磁体的设计要求 ,根据最高使用温度公式中影响TMO的Hci,TR及 β值 ,提出了高温Sm(Co ,Fe ,Cu ,Zr) z 永磁体的成分设计要求为∶Cu含量高 ,Fe含量低 ,Zr含量适当 ,z值小 .用粉末冶金方法分别制造了 4种成分不同的合金 .其中 :Cu含量高、Fe含量低、Zr含量适当、z值小的C样品Sm(CobalFe0 .1Cu0 .0 8Zr0 .0 3) 7永磁体的室温内禀矫顽力Hci为 183 0 .8kA/m ,温度系数 β( 2 0~ 2 0 0℃ )为- 0 .2 0 % /℃ ,估算其使用温度能超过 4 0 0℃ ;Fe含量高 ,Cu含量低 ,z值大的B样品Sm(CobalFe0 .2 Cu0 .0 6 Zr0 .0 2 ) 8.5永磁体的Hci为 2 3 88kA/m ,β为 - 0 .3 3 % /℃ ( 2 0~ 2 0 0℃ ) ,其tMO仅为 2 70℃ ;而A ,D样品的性能及使用温度介于B与C之间 .实验结果表明 ,Cu含量高、Fe含量低、Zr含量适当、z值小是制造高温Sm(Co,Fe ,Cu ,Zr) z 永磁体的必要条件 .为制造高温Sm(Co,Fe ,Cu ,Zr) 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Sm(Co Fe Cu zr)z永磁体 内禀顽力 矫顽力温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BHT)_2高能钝感燃烧催化剂的合成及热分解行为 被引量:3
5
作者 崔子祥 甘俊珍 +3 位作者 范杰 赵凤起 薛永强 肖立柏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5-172,共8页
以二氯乙二肟、二甲基甲酰胺、叠氮化钠、盐酸羟胺和硝酸锆等为原料,采用络合沉淀法合成了高能钝感的Zr(BHT)_2燃烧催化剂;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法(TG)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下Zr(BHT)_2的热分解性能;分别利用Ozawa法和Kissinger... 以二氯乙二肟、二甲基甲酰胺、叠氮化钠、盐酸羟胺和硝酸锆等为原料,采用络合沉淀法合成了高能钝感的Zr(BHT)_2燃烧催化剂;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法(TG)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下Zr(BHT)_2的热分解性能;分别利用Ozawa法和Kissinger法计算其表观活化能(EO和EK)和指前因子(Ak),得到其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热分解机理函数、热爆炸温度和热力学性质;测试了其撞击感度和摩擦感度。结果表明,Ozawa法和Kissinger法计算得到Zr(BHT)_2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50.51和152.15kJ/mol,热分解过程符合Avrami-Erofeev方程;自加速分解温度和热爆炸临界温度分别为497.63和530.71K;热分解自由能(ΔG~≠)为122.04kJ/mol,活化焓(ΔH~≠)为147.88kJ/mol,活化熵(ΔS~≠)为50.27J/mol。感度测试结果表明,Zr(BHT)_2燃烧催化剂对撞击和摩擦均钝感,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催化剂 zr(BHT)z 高能钝感 动力学 热力学 络合沉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内源激素变化动态及其与分蘖发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春喜 王绍中 +2 位作者 代西梅 尚玉磊 姜丽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9-83,共5页
1997~ 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ZR)和玉米素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 +... 1997~ 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ZR)和玉米素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 +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 ;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与IAA/ (ZR +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春性小麦分蘖初期较高的IAA/ (ZR +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发生 ,冬性小麦分蘖初期较低的IAA/ (ZR +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IAA zr+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蘖特性小麦内源激素变化动态及其与分蘖发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代西梅 尚玉磊 +2 位作者 赵保凤 姜丽娜 李春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78-82,114,共6页
1998~ 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 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玉米素核苷 ( ZR)和玉米素 ( Z)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 IAA和 ( Z... 1998~ 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 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 (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 -玉米素核苷 ( ZR)和玉米素 ( Z)的关系 .结果表明 :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 IAA和 ( ZR+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 ;其分蘖力与内源 IAA、ZR+Z及 IAA/ ( ZR+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分蘖特性 分蘖发生过程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分蘖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马兴林 梁振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0-207,共8页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衰亡过程中,主茎及各蘖位分蘖内源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及脱落酸(ABA)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分蘖衰亡过程与内源激素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蘖位分蘖虽然开...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分蘖衰亡过程中,主茎及各蘖位分蘖内源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及脱落酸(ABA)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分蘖衰亡过程与内源激素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蘖位分蘖虽然开始衰亡的时间不同,但开始形态衰亡之前都表现出共同规律,即各蘖位分蘖ZR+Z的含量和ABA含量与主茎相应激素的差异显著加大,成为该蘖衰亡的先兆。在分蘖衰亡过程中,这种差异继续加大,直至该蘖枯亡。IAA的变化较晚发生,几乎与分蘖的形态衰亡同步进行。凡没有发生衰亡的分蘖,其内源激素含量与主茎的差异始终保持相对稳定,成为分蘖成穗的重要基础。研究初步认为,分蘖衰亡前ZR+Z和ABA的这种变化是导致分蘖衰亡的主要原因,而IAA的变化则是伴随原因。因此,缩小主蘖间ZR+Z和ABA含量上的差距是争取分蘖成穗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蘖衰亡 吲哚乙酸 玉米素核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梁振兴 马兴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88-792,共5页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分蘖发生与主茎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IAA和ZR+Z的含量,尤其是二者间的比值与分蘖发生密切相关,当IAA/(ZR+Z)值低时,利于分蘖发生;反... 1990~1992年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分蘖发生与主茎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IAA和ZR+Z的含量,尤其是二者间的比值与分蘖发生密切相关,当IAA/(ZR+Z)值低时,利于分蘖发生;反之则不利于分蘖发生。在小麦穗发育进入小花原基分化期之后,IAA/(ZR+Z)值显著升高,可能是导致分蘖停止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蘖发生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内源激素对小麦叶片衰老的调控机理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赵春江 康书江 +2 位作者 王纪华 郭晓维 李鸿祥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3-56,共4页
对小麦灌浆期不同叶位叶片的 5大类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正在衰老叶片的乙烯和脱落酸 (ABA)含量明显增加 ,前期和中期的功能期叶片细胞分裂素 (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 ,Z +ZR)和赤霉素 (GA3)含量较高 ,生长素 (IAA)在功能期和后期衰老的... 对小麦灌浆期不同叶位叶片的 5大类激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 ,正在衰老叶片的乙烯和脱落酸 (ABA)含量明显增加 ,前期和中期的功能期叶片细胞分裂素 (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 ,Z +ZR)和赤霉素 (GA3)含量较高 ,生长素 (IAA)在功能期和后期衰老的叶片中含量较高。因此可以将这 4种激素分为 2大类 ,即乙烯和ABA诱发和促进叶片衰老 ,另一类的Z +ZR和GA3则维持叶片功能 ,抑制衰老。但IAA表现了具有前期保持叶片生长发育和后期促进衰老的双重作用。在不同叶片中 ,春 6叶 (旗叶 )则比较复杂。旗叶与其他叶片相比表现了特殊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乙烯 叶片衰老 植物内源激素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