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门断裂全新世活动特征及其与玉门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23
1
作者 陈柏林 刘建生 +1 位作者 张永双 刘建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玉门断裂是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的组成部分 ,也属于酒西盆地南缘断裂带的一支 ,是酒西盆地内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玉门断裂表现为强烈的逆冲推覆特征 ,并有不大的左行水平位移分量 ,次级断裂走滑方向与其走向有关 ;玉门断裂自早更新世以来... 玉门断裂是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的组成部分 ,也属于酒西盆地南缘断裂带的一支 ,是酒西盆地内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玉门断裂表现为强烈的逆冲推覆特征 ,并有不大的左行水平位移分量 ,次级断裂走滑方向与其走向有关 ;玉门断裂自早更新世以来一直活动 ,是现代地震断裂 ,也是玉门地震的发震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地震 活动特征 全新世 酒西盆地 北缘断裂带 组成部分 构造单元 逆冲推覆 水平位移 早更新世 地震断裂 发震断裂 祁连山 南缘 走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缘玉门—北大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兴旺 袁道阳 +1 位作者 邵延秀 张波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8-954,共7页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位于祁连山北缘的玉门—北大河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门—北大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该断裂西起玉门青草湾,向东经老玉门市、大红泉止于骨头... 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位于祁连山北缘的玉门—北大河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门—北大河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该断裂西起玉门青草湾,向东经老玉门市、大红泉止于骨头泉,全长约80km,整体走向NWW。根据断裂的几何结构及活动习性可将其分为三段:东段构造形态简单连续,为逆冲断层陡坎为主的古地震地表破裂带;中段结构复杂,由多条次级断层组成,以逆冲扩展为主;西段未出露地表而成为盲断裂-褶皱带。通过对断层陡坎差分GPS测量及相应地貌面年代测试,得到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逆冲速率约为(0.73±0.09)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北大河断裂 断错地貌 晚第四纪 滑动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缘玉门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速率及古地震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安 王晓先 +4 位作者 张世民 陈志丹 刘睿 赵俊香 吕延武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97-910,共14页
玉门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造山带西段,与阿尔金断裂相邻,构造位置特殊,是青藏高原北缘向外扩展的最新活动证据。近20a越来越多的研究使得对其认识逐渐从弱活动向强活动转变。因此,玉门断裂作为1条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造山带中... 玉门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造山带西段,与阿尔金断裂相邻,构造位置特殊,是青藏高原北缘向外扩展的最新活动证据。近20a越来越多的研究使得对其认识逐渐从弱活动向强活动转变。因此,玉门断裂作为1条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造山带中新生的活动断裂和褶皱带,确定它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活动性和古地震复发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通过对玉门断裂山前冲积扇面和北大河阶地的影像解译与断层陡坎的测量,以及对2条不同断层陡坎的探槽开挖工作,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玉门断裂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41~0.48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24~0.30mm/a。2)玉门断裂全新世以来共发生4次古地震事件,这4次古地震分别发生在6.12~10.53kaBP、3.6~5.38kaBP、1.64~1.93kaBP和0.63~1.64kaBP。总体上表现出复发间隔逐渐缩短,活动性增强的趋势,并且每次古地震都可能造成多支断层同时破裂,形成陡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玉门断裂 活动速率 古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西段玉门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9
4
作者 陈文彬 刘百篪 +2 位作者 徐锡伟 戴华光 王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89-394,共6页
新的证据显示,位于祁连山西段酒西盆地南部的玉门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并兼有一定的走滑分量.这一结果表明,酒西盆地块体周边断裂的活动具有同时性的特点,酒西盆地块体可能发生过顺时针旋转.
关键词 第四纪 祁连山 玉门断裂 块体 断裂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盆地西段玉门断裂晚新生代的活动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柏林 王春宇 宫玉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09-1719,共11页
玉门断裂中段地表地貌陡坎明显,主断裂直接出露地表,使前新生代地层或早新生代地层与晚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呈断裂接触,说明玉门断裂中段形成早、活动时间长、位移幅度大,从而在冰沟口一带形成宽度超过200m的巨大破碎带。玉门断裂西段新构... 玉门断裂中段地表地貌陡坎明显,主断裂直接出露地表,使前新生代地层或早新生代地层与晚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呈断裂接触,说明玉门断裂中段形成早、活动时间长、位移幅度大,从而在冰沟口一带形成宽度超过200m的巨大破碎带。玉门断裂西段新构造活动表现的最大特点是地表较少见及主断裂的出露,以隐伏断裂为主。在地表常见有由新近系地层组成的不对称褶皱构造,属于与逆冲断裂密切相关的、也是正在变形的"活动背斜"。这说明玉门活动断裂西段形成时间较晚、活动时间短、活动位移幅度比较小。玉门断裂的活动性质以粘滑变形为主,次为蠕滑变形。玉门断裂是全新世活动断裂,最近2次新构造活动发生在距今7.4ka和3.2ka的全新世中期和晚期。该断裂也是现代发震断裂,,其西端深部的扩展破裂引发2002年的5.9级玉门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分段性特点 活动背斜 玉门断裂 河西走廊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何文贵 郑文俊 +2 位作者 赵广堃 马尔曼 董治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8-697,共10页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5.9级地震,其宏观震中和仪器震中都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上。仪器震中为39.8°N,973°E;宏观震中为397°N,973°E。震中区烈度为Ⅷ度,极震区呈长椭圆形,长轴走向N6...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5.9级地震,其宏观震中和仪器震中都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上。仪器震中为39.8°N,973°E;宏观震中为397°N,973°E。震中区烈度为Ⅷ度,极震区呈长椭圆形,长轴走向N65°W,长度为15km;短轴走向N25°E,长度为12km。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应为祁连山北缘断裂内的次级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地震为该断裂最新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5.9级地震 发震构造 祁连山北缘断裂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玉门5.9级地震的震害特征及发震断裂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永明 赵广堃 +4 位作者 马尔曼 何文贵 戴华光 董治平 荣代潞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1-436,共6页
关键词 震害特征 发震断裂 玉门地震 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甘肃玉门5.9级地震的地质背景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何文贵 赵广堃 +2 位作者 马尔曼 陈永明 张立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3-368,共6页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2 0 0 2年 1 2月 1 4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 5 9级地震 ,其宏观震中和仪器震中都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上。震中区烈度为Ⅶ度 ,Ⅶ度区呈长椭圆形 ,长轴走向N6 5°W ,长度为 1 5km ,短轴走向N2 5°E ,长度为...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2 0 0 2年 1 2月 1 4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 5 9级地震 ,其宏观震中和仪器震中都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上。震中区烈度为Ⅶ度 ,Ⅶ度区呈长椭圆形 ,长轴走向N6 5°W ,长度为 1 5km ,短轴走向N2 5°E ,长度为 9km。发震断层应为祁连山北缘断裂的次级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 ,本次地震的余震都分布于该断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门地震 活动断裂 深部构造 应力场 余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门、民乐等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及与定点前兆观测的相互印证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瑞莎 张希 +1 位作者 唐红涛 贾鹏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8-392,共5页
2002年甘肃玉门5.9级、2003年民乐6.1、5.8级及岷县5.2级地震前震区周围十几至二、三百公里范围内观测到一定数量、明显的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其异常形态以加速、突跳或尖点突跳为主,具中期背景或短期前兆意义,反映震前断裂出现先逆... 2002年甘肃玉门5.9级、2003年民乐6.1、5.8级及岷县5.2级地震前震区周围十几至二、三百公里范围内观测到一定数量、明显的跨断层短水准形变异常,其异常形态以加速、突跳或尖点突跳为主,具中期背景或短期前兆意义,反映震前断裂出现先逆断增强后松弛的变化过程,在转折松弛时段易发生地震。其异常空间分布、出现时间等与定点前兆异常具有较好的相互印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层形变 定点前兆异常 短水准流动形变观测 玉门5 9级地震 民乐6 1和5 8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差法”地震精确定位研究2002年12月14日玉门5.9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和发震机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荣代潞 李亚荣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对 2 0 0 2年 1 2月 1 4日玉门 5 .9级地震主震和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 。
关键词 双差地震定位法 玉门5.9级地震 发震断层 发震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