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袁世凯策划民元“北京兵变”说之不能成立 被引量:7
1
作者 尚小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5,共23页
百年来,袁世凯一直被很多人视为民元"北京兵变"的主谋,然而却没有一条可信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被研究者广泛征引的刘成禺《民元北京兵变内幕》其实是一条假材料。而透过其他许多可靠材料,可以看出,南方在永久首都和临时政... 百年来,袁世凯一直被很多人视为民元"北京兵变"的主谋,然而却没有一条可信的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被研究者广泛征引的刘成禺《民元北京兵变内幕》其实是一条假材料。而透过其他许多可靠材料,可以看出,南方在永久首都和临时政府地点问题上做出了重大妥协,因此袁为"争都"而策划兵变没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亦可看出,袁对南下就职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起初因有后顾之忧不愿立刻南下,而后随着局势变化,逐步变为积极行动,只不过由于袁克定等突然发动兵变而中止。至于袁克定等之所以要发动兵变,阻袁南下,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前途和既得利益会因袁南下就职而受到损害,而不能像袁那样从南北统一的全局和高度来考虑问题。从最终结果来看,袁世凯固然是兵变受益者,但因兵变失去控制,由"政治性"兵变演变为"真性"兵变,并蔓延到其他一些地方,导致袁在国人及外交团心目中的威望遭受重创,从而对南北合一后新政府的建立和运行造成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元培 世凯 南京临时政府 北京兵变 克定 曹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袁黄与佛教 被引量:3
2
作者 何孝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4,共11页
袁黄(1533—1606)是明朝后期一位著名学者、思想家。他与禅僧云谷法会等交游,受佛教"即心即佛"、因果报应等观念影响,由消极认命的宿命论者转变为积极积善改过的立命论者,佛教改变了袁黄的世界观、人生观,改变了他一生命运。... 袁黄(1533—1606)是明朝后期一位著名学者、思想家。他与禅僧云谷法会等交游,受佛教"即心即佛"、因果报应等观念影响,由消极认命的宿命论者转变为积极积善改过的立命论者,佛教改变了袁黄的世界观、人生观,改变了他一生命运。袁黄奉持立命论,奋发作为,行善劝善,传授举业,出仕为官,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袁黄护持佛教,推动了晚明佛教的复兴,对后世佛教传播也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立命论 善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造”天象与《隋书·天文志》的执笔意图——袁充相关史事辨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驰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7-446,共10页
在《隋书·袁充传》的记事中,太史令袁充上奏炀帝的诸条天象为“假托天文”、“变动星占”,即伪造。当时及后世均对袁充多有批评。但根据现代天文学手段计算,袁充上奏中可考的部分均基本符合史实,并非随意捏造。袁充上奏的天象为实... 在《隋书·袁充传》的记事中,太史令袁充上奏炀帝的诸条天象为“假托天文”、“变动星占”,即伪造。当时及后世均对袁充多有批评。但根据现代天文学手段计算,袁充上奏中可考的部分均基本符合史实,并非随意捏造。袁充上奏的天象为实,只是他避重就轻,粉饰占辞,以谄媚炀帝。其性质并非天象上的造伪,而是解释上的附会。同一天象,《天文志》与《袁充传》的占辞完全相反,这是由于《天文志》占辞为撰者李淳风根据占书推算的结果,而非当时太史监的解释。李淳风的执笔意图有两个方面:一是后见之明的不自觉解释,二是证明隋亡的天意及李唐的正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淳风 “伪造”天象 《隋书·天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益交葛下的东西方观念冲突——袁世凯、德尼关系论
4
作者 张礼恒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61,共10页
从1886年3月德尼入朝,到1891年1月德尼离朝,袁世凯与德尼的关系演化经历了总体尚可——渐行渐远——势同水火三个阶段。至于造成两人关系由热变冷、日渐恶化的原因,则是十分复杂的。在这中间,既有追逐权力的欲望,也有渴望金钱的私念,更... 从1886年3月德尼入朝,到1891年1月德尼离朝,袁世凯与德尼的关系演化经历了总体尚可——渐行渐远——势同水火三个阶段。至于造成两人关系由热变冷、日渐恶化的原因,则是十分复杂的。在这中间,既有追逐权力的欲望,也有渴望金钱的私念,更有观念上的分歧。而当这一切与19世纪80年代以后东亚世界的变动交织在一起时,袁、德之间的冲突自然也就在所难免。概而言之,袁、德之间的冲突,是利益交葛下的东西方观念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凯 德尼 朴定阳事件 《清韩论》 追讨“欠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述祖——“刺宋案”唯一主谋 被引量:5
5
作者 尚小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8,共24页
"宋案"是由多个情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杀宋是最后一个环节。杀宋之意产生于袁世凯主导、赵秉钧参与的洪、应构陷"孙黄宋"计划失败之后,造意者为洪述祖。洪与赵关系并不融洽,因此他不可能将杀宋计划告赵,加之... "宋案"是由多个情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杀宋是最后一个环节。杀宋之意产生于袁世凯主导、赵秉钧参与的洪、应构陷"孙黄宋"计划失败之后,造意者为洪述祖。洪与赵关系并不融洽,因此他不可能将杀宋计划告赵,加之赵在宋被刺前多日已将"应密"电本交与洪掌管,故赵对洪、应图谋杀宋并不知情。洪、袁关系极为密切,洪曾试探袁是否同意"收拾"反对党一二人,被袁拒绝,洪遂转而以子虚乌有的"燬宋酬勋位"及"债票特别准",诱使应杀宋。故洪实为"刺宋案"唯一主谋。袁虽与刺宋无直接关系,但由于案发对其竞选正式大总统造成极大冲击,一旦宋案其他情节再曝光于法庭,对其将更不利,故他明知洪为杀宋主谋,仍故纵其至青岛德国租界,明知赵与杀宋无关,仍竭力阻止其到沪自证清白,洪因此得以暂时逃脱严惩,赵则牺牲了个人声誉,成为袁的"挡箭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案 洪述祖 世凯 赵秉钧 应夔丞 国民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坻政书》所见明后期华北的地方行政 被引量:4
6
作者 伍跃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31,共16页
《宝坻政书》是根据袁了凡在担任宝坻县知县期间的公文编纂的一部公牍文献集。通过该书可以了解明代后期华北的地方行政和社会治理。明代后期华北的地方行政面对着赋税、徭役、马政、边政等众多问题,明朝的国家统治能力受到很大挑战。... 《宝坻政书》是根据袁了凡在担任宝坻县知县期间的公文编纂的一部公牍文献集。通过该书可以了解明代后期华北的地方行政和社会治理。明代后期华北的地方行政面对着赋税、徭役、马政、边政等众多问题,明朝的国家统治能力受到很大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外部的北虏南倭,也来自明朝的体制自身。例如,皇庄的存在和宦官的跋扈削弱了县级政权的社会管控能力,军制等方面的不合理空费国家税饷,法律素养低下的官僚判案失误导致国家威信受损等等。袁了凡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付出了很大努力,设法处理国家政权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照顾到国家、地方政权和民众的利益关系。他在相对有效地履行知县职责的同时,也努力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为维持已趋于崩解的明朝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了凡 宝坻政书 地方行政 社会治理 国家统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