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禹书经天合地图》中反映的天文学和地理知识初探
1
作者 孔庆贤 《自然科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9,共11页
《禹书经天合地图》是明末清初民间天文学家游艺《天经或问·前集》一书中收录的一幅舆地图。本文主要梳理了《禹书经天合地图》中所反映的天文学和地理知识,并对它在中国古代和日本学界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禹书经天合地图》... 《禹书经天合地图》是明末清初民间天文学家游艺《天经或问·前集》一书中收录的一幅舆地图。本文主要梳理了《禹书经天合地图》中所反映的天文学和地理知识,并对它在中国古代和日本学界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禹书经天合地图》的绘制融合了天文与地理、传统与西学等多种知识因素,对研究明末清初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经或问》 知识 《禹书经天合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旅游”的语义渊源与流变 被引量:2
2
作者 廖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4-150,共7页
文章借鉴现象学方法,将众说纷纭的旅游概念争议暂时“悬置”,仅从语义学和语源学的纯粹视角“直观”旅游。结果发现:旅游的“旅”字不应直接解释为“旅行”,“旅”与“庐”同声通用,而应解释为其本义“客居、客处”。“旅游”的“游”... 文章借鉴现象学方法,将众说纷纭的旅游概念争议暂时“悬置”,仅从语义学和语源学的纯粹视角“直观”旅游。结果发现:旅游的“旅”字不应直接解释为“旅行”,“旅”与“庐”同声通用,而应解释为其本义“客居、客处”。“旅游”的“游”字原无三点水,本为“斿”,读líu,本义“流动”;尽管“游”可以与“遊”通用,但毕竟只是一个替代字,走之旁的“遊”比“游”更能体现旅游的本源内涵。现代中文“旅游”概念实际上历经了从“遊”到“旅遊”再到“旅游”的时代流变,并受到了“tourism”一词翻译的强势影响。南朝沈约《悲哉行》中的“旅遊”二字流变而成的“旅遊”概念,与从“旅行和游览”合并简化而来的现代“旅游”概念不同。文章建议,将“旅遊”作为狭义的纯旅游概念,而将目前流行的“旅游”作为广义的大旅游概念,以示区别。“旅游”的多义性已经给旅游学科建设造成一些困境,文章从宽泛的“旅游”概念中萃取出狭义的“旅遊”概念,有助于完善旅游基本概念系统,供学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遊 语义渊源 语义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菲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61,共12页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非西方不同社会语境中的旅游现象,而其移用过程本身尚未得到充分反思。因此,在前现代的"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共时维度语境挪移的"真实性"概念仍需重返历时维度的本土观念和实践传统方能得到落实。基于对"名实观"历史、文化、哲学内涵的追溯辨析以及对徐霞客、李时珍身心之"游"的个案讨论,文章通过"名实观"的引入,揭示出本土之"游"以身正名、求实体真的实践伦理面向,首先旨在反思"真实性"普遍话语的理论限度并设定参照维度;进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框架,在"名-实"关联的社会历史建构视野中,将"真实性"的一般化讨论导向"真实化"的过程态考察,由此检视"真实性"概念嵌入本土话语场和实践场的复杂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性 名实观 真实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