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修身琴与艺术琴的学理差异及其相通
1
作者 刘承华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古代的琴乐虽然属于一个整体,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两条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路径:以艺术为旨归的“艺术琴”和以修身为旨归的“修身琴”。这两种琴的美学旨趣明显不同。“艺术琴”遵循的是实体美学、物态美学的原理,内容形态是“表意”,音... 古代的琴乐虽然属于一个整体,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两条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路径:以艺术为旨归的“艺术琴”和以修身为旨归的“修身琴”。这两种琴的美学旨趣明显不同。“艺术琴”遵循的是实体美学、物态美学的原理,内容形态是“表意”,音乐功能在“娱人”,价值取向是“符合”,且有较强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修身琴”遵循的则是关系美学、生态美学,内容形态是“得意”,音乐功能在“娱己”,价值取向是“适合”,表现出明显的个别性和相对性。这两种琴又可相通,可在一定条件下以“协同”的方式相互转化,亦能在行为的终端呈现相一致的美感状态和文化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身琴 艺术琴 生态美学 物态美学 古琴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的沂沭断裂带及邻区波速变化
2
作者 孙敬雯 吕子强 +3 位作者 孔庆翰 唐泽豪 邱俊辉 刘珈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1371,共11页
沂沭断裂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中段,由多条近北北东向断裂组成,且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地震波速结构以及波速变化规律是认识地球深部构造特征和介质潜在破坏的重要依据。为揭示沂沭断裂带深部介质的演化特征,本研究基... 沂沭断裂带位于郯庐断裂带中段,由多条近北北东向断裂组成,且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存在强烈的不均匀性。地震波速结构以及波速变化规律是认识地球深部构造特征和介质潜在破坏的重要依据。为揭示沂沭断裂带深部介质的演化特征,本研究基于沂沭断裂带及邻区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固定台站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监测该区域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变化。结果显示:波速变化与小震活动性密切相关,2级以上小震活动主要集中于波速降低和波速梯度带附近;沂沭断裂带附近的波速变化不显著,表明近期该断裂的活动性较弱;胶北隆起地区2013—2014年波速变化比较显著,与地表形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区域应力的挤压作用是引起胶北隆起地区波速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背景噪声成像 波速变化 小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中南典型地热区地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曼 张薇 +3 位作者 廖煜钟 刘峰 魏帅超 何雨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7,共12页
山东省鲁中南典型地热区主要包括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为了探明研究区地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富集规律,综合运用水化学图解、地球化学模拟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地热水水化学数据。结果表... 山东省鲁中南典型地热区主要包括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为了探明研究区地热水氟分布特征及其富集规律,综合运用水化学图解、地球化学模拟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和鲁中隆起地热区地热水水化学数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以Na-Ca-Cl型、Na-Ca-SO_(4)-Cl型和Na-Cl^(-)SO 4型为主,基本为弱碱性水,优势阳离子为Na^(+),氟质量浓度在0.38~4.5 mg/L之间,富钠弱碱性环境有利于地热水中氟的富集。地热水中F-质量浓度与Na^(+)、Cl^(-)和总溶解固体(TDS)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而沂沭断裂带地热水样中F-质量浓度还与K^(+)、SO_(4)^(2-)质量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Mg^(2+)和HCO_(3)质量浓度呈显著负相关;鲁中隆起地热区地热水中阳离子交换作用较沂沭断裂带地热区更为强烈,Na^(+)反应强度明显强于Mg^(2+)。鲁中隆起地热区和沂沭断裂带地热区均为裂隙型热储,热储岩性分别为石灰岩、灰岩热蚀变带和安山岩破碎带,水岩作用强烈。研究区地热水中氟离子的物质来源主要为萤石等含氟矿物的溶解沉淀,受控于阳离子交换等水岩相互作用影响,最终形成高氟地热水,其中高温和富钠对研究区地热水中氟离子富集影响较大。研究成果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中隆起地热区 沂沭断裂带地热区 地热水 水岩作用 驱动机制 裂隙型热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尔田与章学诚——兼论张氏对内藤湖南的学术影响
4
作者 张仲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1,170,171,共13页
张尔田是清末民初学界接受和传播章学诚思想的关键助推者。张氏依靠对章学诚著作的阅读和吸收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化用章学诚史学思想而著《史微》,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并受到日本章学诚研究的先导者内藤湖南的高度推崇。在《章氏... 张尔田是清末民初学界接受和传播章学诚思想的关键助推者。张氏依靠对章学诚著作的阅读和吸收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化用章学诚史学思想而著《史微》,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并受到日本章学诚研究的先导者内藤湖南的高度推崇。在《章氏遗书》的刊刻过程中,张氏积极助力,并将章学诚的史学思想视为矫正学风和时弊的良方。对张尔田在章学诚研究中的学术谱系及中外交互渗透面向的探查,能够在学术史中更好地还原民国初年章学诚研究热的端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尔田 孙德谦 内藤湖南 章学诚 《章氏遗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法研究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桂理 罗松 姚华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7-1052,共16页
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位于郯庐断裂带中部,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总体呈现“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相比于郯庐断裂带其他区域,潍坊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属于地震空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明确.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目前仅局限于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位于郯庐断裂带中部,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总体呈现“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相比于郯庐断裂带其他区域,潍坊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属于地震空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明确.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目前仅局限于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对于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特征鲜有报道.因此,研究该区域上地壳速度模型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带潍坊段浅地壳(<10 km)变形特征,评估该区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我们利用2017年在潍坊段所布设的302个短周期地震仪采集的背景噪声数据,基于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MMFJ)法,同时提取到潍坊段东南侧四个区域子阵列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的基阶及高阶频散数据,并且进一步反演这些频散数据得到了SV波和SH波速度以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高阶模式频散数据的加入能够降低反演的非唯一性,更好地约束浅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实例中的径向各向异性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四个区域都有近似相同的变形特征:在约2 km以浅,径向各向异性为负(V_(SH)<V_(SV)),这可能主要源于潍坊段垂向断裂结构的控制作用;5~7.5 km,径向各向异性为正(V_(SH)>V_(SV)),这可能与早期地壳伸展沉积导致的水平变形结构有关.2~5 km,四个区域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各有不同,但总体处于由负到正的转折状态.这可能因为2~5 km不仅受到断裂结构的控制作用,也受到水平沉积结构的影响,导致径向各向异性结构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法 径向各向异性 郯庐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背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53
6
作者 张鹏 王良书 +2 位作者 石火生 李丽梅 谭慧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16-1323,共8页
本文在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深部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华南华北碰撞造山时期,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发生了显著的... 本文在总结郯庐断裂带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深部构造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华南华北碰撞造山时期,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发生了显著的左旋走滑剪切变形。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在晚侏罗至早始新世(50Ma前)的左旋走滑直接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的俯冲,板块俯冲边界的应力直接传递到郯庐断裂带导致其发生走滑运动;早白垩世中期至古近纪,郯庐断裂带山东段内部及两侧盆地的伸展则受控于深部岩石圈减薄、地幔底辟导致的裂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山东段 沂沭断裂带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垂直形变与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杰 韩海华 +1 位作者 闫德桥 刘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利用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分析了沂沭断裂带断层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 :NNE向的沂沭断裂带与NW向断裂活动性质有所不同 ,沂沭断裂带主要为压性逆断活动 ,北西向断裂带为张性正断活动 ,与地质考察结果基本一致。此外 。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垂直形变 断层活动 压性逆断活动 郯庐断裂带 张性正断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安丘古近纪冲积层中的地震记录 被引量:18
8
作者 田洪水 王金光 +1 位作者 吕明英 王立法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7-453,共7页
在山东安丘市沂沭断裂带分布区,发现古近纪朱壁店组冲积相沉积中发育一些震积岩层,它们是一套以振动液化砂岩墙、液化砂岩脉、裂隙充填砂砾岩墙、震塌岩、震成小断裂及塌陷构造等为震积特征的震积岩组合。这些古近纪震积岩表明,沂沭断... 在山东安丘市沂沭断裂带分布区,发现古近纪朱壁店组冲积相沉积中发育一些震积岩层,它们是一套以振动液化砂岩墙、液化砂岩脉、裂隙充填砂砾岩墙、震塌岩、震成小断裂及塌陷构造等为震积特征的震积岩组合。这些古近纪震积岩表明,沂沭断裂带在新生代早期是一个构造活动强烈、强地震频繁发生的时期。由这些震积岩所记录的地震灾变事件,是该地区继燕山构造旋回结束后进入喜马拉雅构造旋回的响应。安丘古近纪朱壁店组震积岩的发现,为研究沂沭断裂带的活动史及区域地层调研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朱壁店组 震积岩 冲积层 沂沭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不同地质时期地震液化脉构造对比 被引量:15
9
作者 田洪水 袁静 +2 位作者 张慎河 魏焕卫 张邦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501,共6页
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已发现震旦纪石旺庄组、寒武纪馒头组、古近纪朱壁店组和沙河街组四个层位发育震积岩,它们均是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和其它地震成因层内构造的震积岩层。通过对比与分析,确认不同地层层位的液化脉构造具有某些共同特... 在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已发现震旦纪石旺庄组、寒武纪馒头组、古近纪朱壁店组和沙河街组四个层位发育震积岩,它们均是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和其它地震成因层内构造的震积岩层。通过对比与分析,确认不同地层层位的液化脉构造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这反映了不同层位的液化脉构造的成因具同一性。笔者认为将具有地震液化脉构造共同特征的前寒武纪“molar tooth构造”,称作“泥亮晶灰岩液化脉构造”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脉构造 特征 地震成因 沂沭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北段东支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建国 徐华 +5 位作者 张涛 张卓 祁晓凡 侯建华 纪汶龙 刘宏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6-790,共15页
沂沭断裂带北段即潍坊市朱里以北的隐伏构造区,其主要隐伏活动断裂对第四系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沂沭断裂带的活动性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其东支主干断裂是新构造运动强活动带,对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莱州湾地区所开展的1∶5万区域... 沂沭断裂带北段即潍坊市朱里以北的隐伏构造区,其主要隐伏活动断裂对第四系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沂沭断裂带的活动性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其东支主干断裂是新构造运动强活动带,对地震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莱州湾地区所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通过大量的地面调查、物探、钻探等工作,对沂沭断裂带北段安丘-莒县断裂、昌邑-大店断裂的空间分布及活动性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条主干断裂呈NNE向大致平行展布延伸,进入莱州湾海域,其中昌邑-大店断裂活动性质表现为走滑为主兼具逆冲运动,倾角近直立,倾向大致以东冢村北为界,由南段的倾向东转为北段的倾向西,该断裂最晚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安丘-莒县断裂控制了新生代地层的空间分布,新生代以来活动方式以向西正断为主,错断全新世地层并造成地表建筑物的开裂,目前仍处于活动期。本次调查首次确定了昌邑潜凸起的存在,该凸起位于断裂带北段东支两条主断裂之间,凸起区第四系厚度明显变薄,局部基岩出露;以柳疃断裂为界,北段潜凸区第四系下伏地层为新近纪明化镇组、馆陶组;南段潜凸区第四系下伏地层为新近纪八亩地组、牛山组,古近纪朱碧店组和白垩纪红土崖组。昌邑潜凸起区的发现对于莱州湾南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主干断裂 昌邑潜凸起 浅部构造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的地震成因岩石新认识 被引量:18
11
作者 田洪水 李洪奎 +2 位作者 王金光 郭广军 张增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6-505,共10页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 将沂沭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成因岩石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是具有地震成因构造的震积岩、震断层构造岩、震火山岩及隐爆地震角砾岩。前两类是构造地震的记录,而后两类是火山地震及隐爆火山地震的记录。由于震断层构造岩沿长期活动性断层分布,大多遭受了若干期强地震活动的改造,所以不易确定其最初的形成时期。因此,笔者重点对分布于沂沭断裂地震带及附近的其它三类地震成因岩石(包括震积岩、震火山岩和隐爆地震角砾岩)作了研究,论述了三类地震成因岩石的特征、时空分布、反映的地震作用机理及意义。认为:地震成因岩石不仅是强地震事件和激烈构造活动的记录;而且,因为由强地震形成的不同等级断层和裂隙构成了一个高渗透性的能够沟通不同深度石油和成矿流体的网络,所以深入研究地震成因岩石有助于完善大断裂地震带及近区的石油聚集与成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成因岩石 新认识 沂沭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Mw9.0地震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相对运动及对地震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成林 甘卫军 +3 位作者 李杰 贾媛 王强 殷海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88-999,共12页
基于连续GPS数据,利用滑动块体模型研究了日本MW9.0地震前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连续的相对运动状态,并研究其对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地震以来:1)两侧块体呈右旋走滑兼挤压状态,平均走滑、挤压速率分别为0.9±0.1mm·... 基于连续GPS数据,利用滑动块体模型研究了日本MW9.0地震前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连续的相对运动状态,并研究其对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地震以来:1)两侧块体呈右旋走滑兼挤压状态,平均走滑、挤压速率分别为0.9±0.1mm·a-1和-0.7±0.1mm·a-1,相比日本地震之前,运动过程更具起伏特征,可能与日本地震前后俯冲带两侧板块间相互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关;2)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区地震活动频次N、总释放能量折算震级M、地震活动度S值、地震b值与两侧块体相对运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69、0.74、-0.6,T检验显示相关性显著.在研究区地震能量集中释放阶段两侧块体相对运动方向和研究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相对运动速率和地震活动强度变化具有同步特征,两侧块体相对运动对区域地震活动具有控制作用;3)莱州序列和乳山震群的发生可能与两侧块体相对运动促进的局部区域应力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 9.0地震 沂沭断裂带 块体模型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舒地堑中、新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万传彪 薛云飞 +2 位作者 金玉东 张昕 张世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9-185,共7页
为了解决依舒地堑井下地层划分对比问题,在野外地质剖面观测、古生物分析鉴定、常量及微量元素检测、火山岩同位素测试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地层学技术方法,结合依舒地堑最新钻并地层资料,提出了依舒地堑地层划分新方案.地层层序自下而上... 为了解决依舒地堑井下地层划分对比问题,在野外地质剖面观测、古生物分析鉴定、常量及微量元素检测、火山岩同位素测试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地层学技术方法,结合依舒地堑最新钻并地层资料,提出了依舒地堑地层划分新方案.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早白垩世东山组,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猴石沟组,古新世乌云组,始新世新安村组、达连河组,渐新世宝泉岭组,中新世富锦组,中新世—上新世船底山组.建立了依舒地堑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其中岩性一级对比标志6个,古生物一级对比标志8个,确认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是大区域对比标志.新方案划分对比了70口井地层,建立依舒地堑盆地级综合地层剖面,确立了依舒地堑井下地层序列与邻区地层对比关系,确定了各组地质时代,建立了与国际地质年代表的对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舒地堑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生物地层学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安丘地区软土震陷及地震产生的土层构造新启示 被引量:16
14
作者 田洪水 王华林 +3 位作者 祝介旺 杨传成 吕明英 张慎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4-740,771,共8页
通过地震调查、土工试验和14C测年,从沂沭断裂地震带安丘地区的全新世中—晚期湖沼相软土中,识别出了软土震陷灾害现象和地震产生的软土沉陷向斜褶曲、小尺度同震断层、狭缩–膨胀构造和震裂缝等共生土层变形构造,其中,软土沉陷向斜是... 通过地震调查、土工试验和14C测年,从沂沭断裂地震带安丘地区的全新世中—晚期湖沼相软土中,识别出了软土震陷灾害现象和地震产生的软土沉陷向斜褶曲、小尺度同震断层、狭缩–膨胀构造和震裂缝等共生土层变形构造,其中,软土沉陷向斜是直接反应震陷灾害的纵向土层变形。小尺度同震断层是地震产生的小断层,发育在沉陷向斜之下,其垂向延长0.5~1.8 m。沉陷向斜随着同震断层的产生而初现;又紧随断层向深部延伸而向下发展。地震振动使饱和软土发生触变,土质点从沉陷向斜的转折端向两翼发生流动,在此过程中,附加地震应力不断作用,结果形成了窄而深的沉陷向斜。软土震陷最大深度为1.08 m,平均震陷深度为0.68 m。推断当时的地震烈度达到Ⅷ度、震级超过M6。测得淤泥质土的14C年龄为3901±33a B.P.,该地震事件约发生公元前19世纪。同震断层是形成震陷的重要诱导因素,这为认识软土震陷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资料;也为防治或减轻软土震陷的危害提出了新启示。因此,应重视软土下伏土层可能产生同震断层的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震陷 触变变形 同震断层 全新世 沂沭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特征差异性 被引量:8
15
作者 彭楠 柳永清 +10 位作者 旷红伟 吴清资 刘海 陈军 许欢 徐加林 汪明伟 王宝红 王克柏 陈树清 张艳霞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7-528,共12页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为主,临沭、郯城和东海地区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足迹大小方面,莒南地区的兽脚类足迹可划分为类型Ⅰ和类型Ⅱ两种类型,而东海地区的恐龙足迹主要属于类型Ⅱ,但是莒南地区大多数足迹的趾间角要小于东海地区的,这可能是由于兽脚类恐龙属种的不同所造成的;莒南地区鸟脚类足迹绝大多数要小于临沭地区的鸟脚类足迹;郯城地区的蜥脚类足迹较小,而莒南、临沭和东海地区大多数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较为相似,个别临沭和莒南地区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较大。足迹踩踏深度方面,临沭、东海和郯城地区的足迹相比莒南地区的足迹要稍深,这与足迹形成在不同湿度、黏度、颗粒度的沉积物表面上有密切联系。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在早白垩世晚期,沂沭断裂带内生活着种类繁盛,数量庞大的恐龙动物群,联系到沂沭断裂带东部诸城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也发现有大量的以兽脚类为主的恐龙足迹化石,推断在早白垩世,沂沭断裂带及胶莱盆地当时为一个理想的恐龙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同时,山东早白垩世大量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也为整个华北甚至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恐龙属种的分布、演化以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沂沭断裂带 恐龙足迹 下白垩统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带形变、重磁场时空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 被引量:8
16
作者 燕乃玲 潘纪顺 +2 位作者 郭玉莲 李建奎 唐廷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综合利用流动水准和流动重磁复测资料 ,分析沂沭断裂带上地壳形变场和地球物理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 ,揭示沂沭断裂带活动特征是以鲁中隆起的继承性活动为主 ,沂沭带北端的双山—李家庄断裂两盘的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并与区域地震活动... 综合利用流动水准和流动重磁复测资料 ,分析沂沭断裂带上地壳形变场和地球物理场的时空强变化特征 ,揭示沂沭断裂带活动特征是以鲁中隆起的继承性活动为主 ,沂沭带北端的双山—李家庄断裂两盘的垂直形变受区域断裂控制并与区域地震活动有关 ,与 1983年菏泽地震和 1995年苍山地震有较好对应关系 ;沂水附近地磁场有“窗口效应” ,尤其与南黄海地震活动及沂沭断裂带上的小震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地球物理场 区域地震构造活动 窗口效应 形变场 重磁场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和鲁西地区中生代成矿作用重大差异性的内在因素 被引量:30
17
作者 徐贵忠 周瑞 +4 位作者 王艺芬 佘宏全 李兵 杜本明 宋明春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9-18,共10页
胶东和鲁西地区被沂沭断裂带所分隔 ,在中侏罗世末期 ,由于郯庐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 ,二个地区最终拼合在一起。胶东和鲁西地区的金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 ,但其成矿作用的规模、矿床类型和成矿机制均存在很大的差别... 胶东和鲁西地区被沂沭断裂带所分隔 ,在中侏罗世末期 ,由于郯庐断裂带发生大规模左旋平移运动 ,二个地区最终拼合在一起。胶东和鲁西地区的金等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 ,但其成矿作用的规模、矿床类型和成矿机制均存在很大的差别。研究表明 ,鲁西地区长期处于华北板块内部 ,而胶东地区则是长期处于华北板块的边缘地带 ,它曾经历了前寒武纪强烈的地质作用、早古生代洋—陆俯冲与碰撞造山作用、晚古生代缓慢隆起、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的陆—陆俯冲与强烈挤压以及燕山晚期岩石圈减薄与大规模构造 岩浆活动的复杂的构造环境和地质演化过程。因此可以认为 ,除上述综合地质构造作用因素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地区 沂沭断裂带 中生代 构造-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动力学背景 胶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活动褶皱及其与活动断层的关系 被引量:15
18
作者 晁洪太 李家灵 +1 位作者 赵清玉 崔昭文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1-267,共7页
利用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获得的有关资料,初步讨论了沂沭断裂带活动褶皱的展布、内部结构以及与活动断层的关系。沂沭断裂带活动褶皱发育在F1、F2断层之间,呈串珠状伴随F5断层展布,开始形成于第三纪时期,主要形成于第四纪... 利用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获得的有关资料,初步讨论了沂沭断裂带活动褶皱的展布、内部结构以及与活动断层的关系。沂沭断裂带活动褶皱发育在F1、F2断层之间,呈串珠状伴随F5断层展布,开始形成于第三纪时期,主要形成于第四纪晚期,属活动褶皱。活动褶皱和活动断层是在右旋挤压剪切带中形成的两种构造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褶皱 活动断层 沂沐断裂带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寒武世初期沂沭断裂带地震效应 被引量:13
19
作者 田洪水 张邦花 +2 位作者 祝介旺 张增奇 李洪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5-656,共12页
早寒武世初期,随着从古沂沭海峡向西海侵的发展,鲁西地区沉积了厚度不等的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滨海、潟湖及浅海相沉积,其层位属下寒武统底部的李官组和朱砂洞组。在它们沉积过程中,沂沭断裂带正发生着伴有频繁海底地震的... 早寒武世初期,随着从古沂沭海峡向西海侵的发展,鲁西地区沉积了厚度不等的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滨海、潟湖及浅海相沉积,其层位属下寒武统底部的李官组和朱砂洞组。在它们沉积过程中,沂沭断裂带正发生着伴有频繁海底地震的构造裂陷活动,使海底沉积物在自沂沭断裂带向西200 km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的地震效应,形成了各种地震成因的同沉积变形构造。发育在朱砂洞组中的地震效应记录除有少量半固结沉积物的脆性变形外,主要是液化底劈、碳酸盐灰泥火山、液化脉、液化角砾岩、震褶曲、粒序断层和硅质脉等软沉积物变形;李官组中既有含滑塌褶曲、负载构造、球—枕构造等震滑塌堆积,也有震浊积岩。由海底地震效应记录所反映的震级为5~8.9级。这些证据表明沂沭断裂带在早寒武世初期发生了强构造活动。从海底工程地质的角度来分析,上述地震效应是地震对海底沉积层的破坏形式,这为认识海底工程地基岩土层的地震破坏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变形 地震效应 海底地震 沂沭断裂带 早寒武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模拟在油气勘探初期阶段的应用 被引量:13
20
作者 孟元林 肖丽华 +3 位作者 李泰明 姜贵周 王清海 裘军跃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9,共4页
针对油气勘探初期钻井资料较少,只有地震普查或概查资料的情况,建立了埋藏史、地热史、生烃史的盆地模拟系统,讨论了其参数的选取方法,并以伊舒地堑汤原断陷为例加以说明。应用该断陷内汤参1井的实钻资料并结合区域地震普查结果,... 针对油气勘探初期钻井资料较少,只有地震普查或概查资料的情况,建立了埋藏史、地热史、生烃史的盆地模拟系统,讨论了其参数的选取方法,并以伊舒地堑汤原断陷为例加以说明。应用该断陷内汤参1井的实钻资料并结合区域地震普查结果,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区划了进入生油门限的空间范围,预测了油气聚集的远景区,确定了有利的钻探部位,并在钻前预测了所钻地层的有机质成熟度。其后完钻的汤参2井验证了上述预测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油气勘探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