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李肖霞 高杰 王雪芹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470-1472,1487,共4页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杞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4例感染性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茵栀黄联合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7例。常规...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杞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4例感染性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茵栀黄联合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7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的蓝光照射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茵栀黄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治疗7 d后,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胆红素下降值、神经行为能力[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系统(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A、IgG水平、胆红素相关指标[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茵栀黄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茵栀黄联合组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每日胆红素下降值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茵栀黄联合组血清IgA、IgG水平及NBNA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茵栀黄联合组ALB、UCB、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疗效显著,可进一步缩短黄疸消退的时间,降低胆红素相关指标水平,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和神经行为能力,加快患儿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感染性黄疸 茵栀黄口服液 蓝光照射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茵栀黄软胶囊中黄芩苷、栀子苷和绿原酸的含量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凯 李三鸣 +2 位作者 何媛 袁悦 刘华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测定茵栀黄软胶囊中的 3种有效成分 ,黄芩苷、栀子苷、绿原酸的含量。方法HPLC法 ,Irregular HC18(2 5 0 . 0mm× 4 6mm ,10 μm)色谱柱。黄芩苷流动相 :甲醇 水 磷酸 (V∶V∶V =4 7. 0∶5 .3 0∶0. 2 ) ,流速 :1 0mL·... 目的测定茵栀黄软胶囊中的 3种有效成分 ,黄芩苷、栀子苷、绿原酸的含量。方法HPLC法 ,Irregular HC18(2 5 0 . 0mm× 4 6mm ,10 μm)色谱柱。黄芩苷流动相 :甲醇 水 磷酸 (V∶V∶V =4 7. 0∶5 .3 0∶0. 2 ) ,流速 :1 0mL·min-1,检测波长 :2 80nm ;栀子苷流动相 :乙睛 水 (V∶V =15∶85 ) ,流速 :1 0mL·min-1,检测波长 :2 38nm ;绿原酸流动相 :乙睛 磷酸溶液 (w =0 . 4 % )(V∶V =13∶87) ,流速 :1 0mL·min-1,检测波长 :32 7nm。结果黄芩苷在 2 7 5~ 137 5mg·L-1内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方程为A =6 4. 83× 10 4ρ - 1 6. 96× 10 .5 ,r =0 . 9998,平均回收率为 99 4 6 % (RSD =1 0 1% ) ;栀子苷在 16 .5~ 82 . 5mg·L-1内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方程为A =8 794× 10 .5ρ - 4 . 116× 10 2 ,r =0 . 9999,平均回收率为 10 0 . 37% (RSD =1 4 .0 % ) ;绿原酸在 2 4~ 12 0mg·L-1内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方程为A =2 4 88× 10 4ρ - 9 2 4 4× 10 4,r =0 9999,平均回收率为 99 38%(RSD =1. 89% )。结论测定方法可用于茵栀黄软胶囊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软胶囊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黄芩苷 栀子苷 绿原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熊去氧胆酸和思美泰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3
作者 王新艳 邱明娟 +1 位作者 芦婷 陈运杰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5-597,共3页
目的观察茵栀黄和熊去氧胆酸、思美泰中西医联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用中药茵栀黄和熊去氧胆酸、思美泰治疗,对照组仅用熊去氧胆酸和思美... 目的观察茵栀黄和熊去氧胆酸、思美泰中西医联合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用中药茵栀黄和熊去氧胆酸、思美泰治疗,对照组仅用熊去氧胆酸和思美泰治疗,比较2组孕妇的临床症状、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水平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和分娩结局。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TBA、ALT、AST、TB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早产、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围产儿预后情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茵栀黄口服液 中西医结合治疗 分娩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0例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军 魏俊婷 陈辉扬 《中国药物警戒》 2006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中所有描述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并对其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其中皮... 目的探讨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数据库中所有描述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并对其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茵栀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其中皮肤反应58例(占48.33%),过敏性休克24例(占20.00%),胃肠道不良反应25例(占20.83%),发热伴全身性损害、药物热10例(8.33%),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损害及用药局部损害各1例(2.50%)。结论应加强茵栀黄注射液的应用监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生产厂家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不良反应过于简单,应定期更新,以促进药品的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注射液 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比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庄华玲 郑琼良 +1 位作者 施文平 肖佩玉 《食品与药品》 CAS 2007年第06A期23-24,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的茵栀黄注射液与10%葡萄糖(GS)配伍,混合液的pH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茵栀黄注射液与10%GS按比例混合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检查pH值和不溶性微粒。结果茵栀黄注射液与10%GS配伍后的混合液pH变化明显,...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的茵栀黄注射液与10%葡萄糖(GS)配伍,混合液的pH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茵栀黄注射液与10%GS按比例混合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检查pH值和不溶性微粒。结果茵栀黄注射液与10%GS配伍后的混合液pH变化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不溶性微粒增加。结论茵栀黄注射液与10%GS配伍超过一定比例后,不溶性微粒超过药典标准,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注射液 葡萄糖注射液 不溶性微粒 配伍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早产儿黄疸的多中心对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惠晴 崔其亮 +2 位作者 谭小华 陈丽萍 李于凡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早产儿黄疸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增高达光疗标准且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早产儿281例,按胎龄分为<34 w组与≥34 w组,组内随机分为实验组(茵栀黄口服液+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早产儿黄疸的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增高达光疗标准且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早产儿281例,按胎龄分为<34 w组与≥34 w组,组内随机分为实验组(茵栀黄口服液+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分别检测并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3 d及治疗完成后(7 d)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总光疗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4 w患儿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于治疗3 d、治疗完成后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4 w患儿实验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于治疗完成后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 w、≥34 w实验组患儿总光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能有效降低早产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减少总光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黄疸 茵栀黄口服液 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测多评法用于茵栀黄传统汤剂12种成分含量测定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麻景梅 麻朝朝 +2 位作者 高乐 田宇柔 牛丽颖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75-82,共8页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茵栀黄传统汤剂12种成分含量的方法,验证该方法在其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茵栀黄传统汤剂12种成分含量的方法,验证该方法在其质量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检测波长为327 nm,栀子苷检测波长为238 nm,对羟基苯乙酮检测波长为275 nm,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检测波长为280 nm,以黄芩苷为内参物,建立黄芩苷与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12种成分含量。将一测多评法测定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对比,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结果 12种成分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86%~103.69%;黄芩苷与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栀子苷、对羟基苯乙酮、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平均值分别为0.916、1.107、0.962、2.297、3.714、3.294、0.183、0.795、1.798、1.021、5.679;15批样品中12种成分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一测多评方法简便、稳定,可用于茵栀黄传统汤剂中12种指标成分的同步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传统汤剂 一测多评法 相对校正因子 黄芩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佐治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湛 苏博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常规西药和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筛选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2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和蓝光照... 目的:探讨常规西药和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筛选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2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和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治疗3 d后及治疗7 d后的外周静脉血总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的变化情况、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5%(117/124),高于对照组的79.03%(98/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8,P<0.01);观察组患儿在治疗3 d、7 d后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常规西药和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及患儿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茵栀黄口服液 蓝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及母婴结局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曹振平 周荣生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6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疗效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6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对两组患者瘙痒症状进行评分,观察其临床疗效,并对母婴结局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BA、ALT、AST及TBIL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BIL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瘙痒症状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且观察组瘙痒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可明显延长胎儿孕周,且产后24 h出血量、发生早产率及转入新生儿病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降低围产期母婴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茵栀黄 熊去氧胆酸 思美泰 母婴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7
10
作者 段光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1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联合...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80例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观察两组新生儿黄疸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治疗时间、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312.3±50.4)、(309.8±48.4)μmol/L]与治疗后[(176.7±22.4)、(125.8±18.7)μ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46.8±8.7)μmol/L]、治疗时间[(3.4±0.3)d]均优于对照组[(33.6±9.1)μmol/L、(5.0±1.0)d],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9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1.3%)低于对照组(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可明显改善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症状,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口服液 间隙蓝光照射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新生儿黄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种球蛋白结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45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窦宁华 朱艳玲 《西部中医药》 2015年第10期106-108,共3页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光疗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加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7天。结果:...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5例,2组均给予光疗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组加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2组均治疗7天。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8%,对照组为8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疸指数治疗后2组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的体质量增长、摄入奶量与大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胆红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丙种球蛋白 茵栀黄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桅黄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6例文献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鄢瑾 雷招宝 杨飏 《中国药物警戒》 2009年第6期342-345,共4页
目的探讨茵桅黄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茵栀黄"、"休克"、"过敏反应"、"死亡"等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文献中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茵桅黄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茵栀黄"、"休克"、"过敏反应"、"死亡"等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对文献中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检索到茵桅黄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病例报告16例,多为迟发型过敏性休克,其中13例痊愈,3例死亡,死亡率18.8%。结论茵桅黄注射液导致的过敏性休克虽不多见,但死亡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桅黄注射液 中药注射剂 过敏性休克 药品不良反应 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栀子苷的含量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虹 汪电雷 魏伟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5期55-57,共3页
目的 :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栀子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C18 ODS柱为色谱柱 ,甲醇 水 (2 0∶80 )为流动相 ,流速为 1.0ml/min ,检测波长 :2 30nm。结果 :线性范围为0 .6 2 2 8~ 1.5 5 7μg/ml(r =0 .9998) ,平均回收... 目的 :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栀子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C18 ODS柱为色谱柱 ,甲醇 水 (2 0∶80 )为流动相 ,流速为 1.0ml/min ,检测波长 :2 30nm。结果 :线性范围为0 .6 2 2 8~ 1.5 5 7μg/ml(r =0 .9998) ,平均回收率为 10 0 .15 % ,RSD为 1.6 3% (n =5 )。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口服液 栀子苷 含量测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 被引量:7
14
作者 白保国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7年第10期21-23,共3页
目的:应用RP-HPLC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采用BDSHYPERSIL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47∶53),流速:1.0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77nm。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黄芩苷对照品进样... 目的:应用RP-HPLC测定茵栀黄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含量。方法:采用BDSHYPERSIL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47∶53),流速:1.0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77nm。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黄芩苷对照品进样量在5.88~235.2μg·mL-1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6%,RSD=1.07%。结论:此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HPLC 黄芩苷 茵栀黄口服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茵栀黄软胶囊的稳定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秀丽 蒋倩 张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 建立茵栀黄软胶囊中黄芩苷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并用此方法对茵栀黄软胶囊进行稳定性考察。方法 含量测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51:49),检测波长为277nm,流速为1.... 目的 建立茵栀黄软胶囊中黄芩苷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并用此方法对茵栀黄软胶囊进行稳定性考察。方法 含量测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51:49),检测波长为277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40℃。稳定性研究采用加速实验法。结果黄芩苷进样浓度在0.05149~0.574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该制剂中黄芩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RSD=0.69%(n=5)。自制茵栀黄软胶囊经过3个月加速实验,黄芩苷相对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HPLC法能很好地分离、检测茵栀黄软胶囊中的黄芩苷,可用于该制剂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自制茵栀黄软胶囊的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HPLC 茵栀黄软胶囊 加速实验法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母乳性黄疸98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泽民 冷建刚 《安徽医学》 2013年第7期941-942,共2页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于母乳性黄疸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9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维持母乳喂养;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除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外,加用茵栀黄口服液1 ml.kg-1.次-...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于母乳性黄疸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9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维持母乳喂养;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除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外,加用茵栀黄口服液1 ml.kg-1.次-1,3次/d;治疗5 d后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黄疸均有不同程度消退,治疗组在黄疸消退时间及总胆红素下降值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对母乳性黄疸患儿有良好疗效,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退黄效果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性黄疸 茵栀黄口服液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7
作者 柴彦艳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1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及蓝光照...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1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及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每次5 m L,每天2次,连用7 d,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 d、治疗后7 d采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下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高于对照组的7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P<0.05);治疗组治疗3 d、7 d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能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口服液 蓝光照射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7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丽萍 刘雯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6年第9期1299-1301,共3页
目的:研究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联合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 目的:研究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联合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疗效、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黄疸消退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5,P=0.8106);治疗后总有效率、黄疸消散时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在临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较一般药物治疗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口服液 蓝光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茵栀黄合并蓝光照射治疗母乳性黄疸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嫚 《北方药学》 2016年第7期36-37,共2页
目的:对茵栀黄合并蓝光照射治疗母乳性黄疸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诊治的母乳性黄疸患儿病历进行分析。1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茵栀黄组和茵栀黄合并蓝光照射组(n=8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总胆红素变化和粪... 目的:对茵栀黄合并蓝光照射治疗母乳性黄疸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诊治的母乳性黄疸患儿病历进行分析。16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茵栀黄组和茵栀黄合并蓝光照射组(n=8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总胆红素变化和粪便中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结果:茵栀黄合并蓝光照射治疗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和炎症因子IL2水平明显降低(P<0.05),粪便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水平明显降低(P<0.05),上述指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改善效果明显。结论:茵栀黄合并蓝光照射能够有效改善母乳性黄疸症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茵栀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 黄疸 总胆红素 Β-葡萄糖醛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乐康、茵栀黄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
20
作者 周莉 迪拉热木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9期91-91,93,共2页
目的:观察常乐康、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常乐康和茵栀黄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后患儿胆红素下降情况、住院时间及治疗... 目的:观察常乐康、茵栀黄颗粒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常乐康和茵栀黄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后患儿胆红素下降情况、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胆红素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治疗总有效率(94.6%)高于对照组(8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乐康、茵栀黄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简单有效,住院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乐康 茵栀黄 新生儿黄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