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9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空间分辨率的中部地区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及规划策略研究——以湖北省59个县城为例
1
作者 刘合林 黄玉霖 +2 位作者 高俊阳 卢有朋 黄亚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1,共6页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现有研究多基于行政边界或某一中心城区中宏观数据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估和测度,对于基于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异质性缺乏有效研究,进而削弱了...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现有研究多基于行政边界或某一中心城区中宏观数据开展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估和测度,对于基于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异质性缺乏有效研究,进而削弱了规划策略配置的空间针对性。基于此,以湖北省59个县城建成区为研究范围,基于1km×1km的空间分辨率提出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测度方法和空间异质性分析方法,识别出有近三分之一数量的县城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偏低。基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异质性将此类低集约利用水平县城分为高集约利用水平集聚型、低集约利用水平集聚型和集约利用水平离散型,其对应的规划策略重点分别为老城优化型、成片联动型和单点再开发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县城建成区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高空间分辨率 分类施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及邻区中强震前固体潮调制比特征分析
2
作者 宋潇潇 黄颂 +2 位作者 翁骋 吴海波 陈俊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1-251,共11页
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2000—2023年湖北及邻区16次4级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分析中强地震前调制比时空演化特征。当固体潮调制比最大值连续三个月不低于0.8,且异常空间尺度不小于15000km^(2)时可视为异常。结果表明,12次(7... 采用固体潮调制比时空扫描方法,对2000—2023年湖北及邻区16次4级以上地震进行回溯性研究,分析中强地震前调制比时空演化特征。当固体潮调制比最大值连续三个月不低于0.8,且异常空间尺度不小于15000km^(2)时可视为异常。结果表明,12次(75%)地震前存在调制比高值异常,表明该方法对湖北及邻区中强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中强地震通常发生在调制比高值开始后5~20个月或异常结束后13个月内,优势发震时段为异常持续期间或异常结束后9个月内;震中位于异常区域及周边150km范围内,其中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异常区域及周边50km范围内;震级与异常最大值存在一定的关联,5级以上地震前异常显著程度通常较高;预报效能评估R=0.671,R_(0)=0.274。固体潮调制比方法可为湖北及邻区中强地震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及邻区 固体潮调制比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传统农区乡村多功能发展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3
作者 刘梓君 郭斌 郑蔚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81-1391,共11页
科学评价湖北省及流域分区传统农区乡村多功能发展状况,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多功能发展情况的客观评判,而且为今后乡村发展方向和优化策略提供现实依据。以流域范围为依据将湖北省划分为五大分区,基于“三生”空间理论构建“生产... 科学评价湖北省及流域分区传统农区乡村多功能发展状况,不仅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多功能发展情况的客观评判,而且为今后乡村发展方向和优化策略提供现实依据。以流域范围为依据将湖北省划分为五大分区,基于“三生”空间理论构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标体系,测算2017—2022年全省及五大分区73个县域传统农区乡村多功能发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剖析五大流域分区乡村多功能发展地区差异及来源,最后探究阻碍湖北省及流域分区传统农区乡村多功能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从发展水平测算结果看,研究期内湖北省及各流域分区传统农区乡村多功能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上升态势,且区域间差异对空间分异程度的贡献率最高;从主要障碍因子看,研究期内湖北省及五大分区传统农区乡村多功能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均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植被覆盖率,且两因子障碍度仍缓慢提升。综上,湖北省传统农区乡村多功能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居民增收困难、生态保育压力大和城乡差距较大等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多功能发展评价 地区差异 障碍因子 传统农区 湖北省 流域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引起宜昌华重楼茎腐病的病原鉴定
4
作者 徐兰婷 黄景麟 +4 位作者 王景旭 黄直俊 杨正容 贾切 王鹏程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94-98,共5页
为有效控制湖北省宜昌市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chinensis(Franch.)Hara]茎腐病的发生,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1株导致华重楼茎部腐烂的白色丝状真菌菌株,并将其命名为CLY-2。通过显微... 为有效控制湖北省宜昌市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chinensis(Franch.)Hara]茎腐病的发生,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1株导致华重楼茎部腐烂的白色丝状真菌菌株,并将其命名为CLY-2。通过显微形态观察,CLY-2的大型分生孢子呈柱状,具隔膜,大小为(22.0~33.0)μm×(3.1~4.4)μm;小型分生孢子肾形或卵形,单胞,单生或串生,大小为(2.5~8.2)μm×(1.2~3.5)μm。结合rDNA-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最终将CLY-2确定为镰刀菌属真菌Fusarium foet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inensis(Franch.)Hara] 茎腐病 镰刀菌属 病原鉴定 湖北省宜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热红外遥感技术在秭归地热勘察中的应用
5
作者 吴婧 何宏伟 +2 位作者 肖倩 王紫薇 刘琦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2-156,共5页
传统的地热勘察方法周期长且资金投入大,秭归县地处鄂西山区,复杂地形加剧了地热勘察成本。本文采用机载热红外遥感技术开展研究。首先,以秭归县五龙温泉为核心,圈定了1.05 km^(2)的矩形区域,采用搭载热红外镜头的DJI Mavic 3无人机进... 传统的地热勘察方法周期长且资金投入大,秭归县地处鄂西山区,复杂地形加剧了地热勘察成本。本文采用机载热红外遥感技术开展研究。首先,以秭归县五龙温泉为核心,圈定了1.05 km^(2)的矩形区域,采用搭载热红外镜头的DJI Mavic 3无人机进行冬季昼、夜航测,成功识别出5个典型地热异常区;然后,通过判读和筛查,锁定2个地热资源靶区;最后,对2个靶区进行实地勘踏和补充调查,发现其中一个靶区与五龙温泉自然出露点吻合,另一个为新发现的地热露头。研究结果表明,机载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热勘察中具备可靠性与应用性,能有效缩短勘察周期、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找矿 热红外遥感 无人机 地热异常 鄂西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流亡学生到职业革命家:中共鄂豫边区知识青年的人生抉择
6
作者 梁馨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平津、沪宁等地相继沦陷,一大批知识青年瞬时失学离乡,走上流亡路途。武汉作为临时首都与交通枢纽城市,成为流亡青年寻求民族救亡和个人前途的暂栖之地,同时也开始在此面临多种人生道路的选择。动荡时局中,他们在权衡...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平津、沪宁等地相继沦陷,一大批知识青年瞬时失学离乡,走上流亡路途。武汉作为临时首都与交通枢纽城市,成为流亡青年寻求民族救亡和个人前途的暂栖之地,同时也开始在此面临多种人生道路的选择。动荡时局中,他们在权衡考量国家安危、事业前途、家庭生活,甚至内心情绪等因素后,相继作出人生抉择。其中,具有较高革命理想与抗日热情的知识青年,在中共中央长江局与湖北省委的吸纳、培养下,逐渐承担起武汉与湖北各县救亡宣传、党组织开辟,以及组建地方抗日游击队伍等事业的重任。知识青年在初尝革命的艰涩后,或许曾对所选择的人生前路产生过犹疑与徘徊,但这正是人性最真实的呈现。战争环境中,诸多未知和不可控因素在不断修正着知识青年人生道路的同时,也使他们学会了服从组织纪律,将个人理想与私人情欲让步于革命的现实需要。因此,投身革命并非一瞬即可完成的职业选择,而是经长时间磨砺与沉淀才可廓清的人生道路。在中共党团组织的有效引导和培养下,流亡知识青年在面临个体际遇与民族危亡、个人理想与革命现实需要等矛盾冲突时,纷纷作出坚定的人生抉择,但随之也意味着牵涉个人、家庭等私领域的一切事物和境遇均将历经颠覆性改变,甚至需将生命置之度外。最终,这批知识青年饱经残酷的对敌斗争和非人的意志磨练后,在中共鄂豫边区和新四军第五师扎根,并蜕变为真正的职业革命家,成为革命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知识青年 武汉 中共鄂豫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感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计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北大别山区为例
7
作者 汪樱 唐兰云 +2 位作者 郑亮 杨斌 王卫雯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6-1380,共15页
为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韧性之间的复杂关联机制,本研究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和问卷调查在湖北大别山区采集522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户感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计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 为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生计韧性之间的复杂关联机制,本研究通过参与式农村评估和问卷调查在湖北大别山区采集522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户感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计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究影响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规律。结果表明:农户感知生态系统服务指数位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值区间的样本占比分别为13.79%、22.80%、27.59%、25.29%、10.54%,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供给服务得分最高,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相对较低。农户生计韧性指数分布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值区间的农户占比分别为9.01%、20.50%、29.69%、27.20%、13.60%,其中社会安全网仍是发展短板,乡村治理仍需强化。农户感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计韧性的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健康状况、参加培训人数、社会网络规模、社会互动、社会网络质量、资源分配公平程度、到县城时间、道路整洁度、建筑格局、绿化程度和转移性补贴是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应加强乡村社会安全网和乡村治理,提升绿色生态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并从多维度增强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以实现区域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生态系统服务 生计韧性 耦合协调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大别山区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鄂北岗地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韩路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2期109-113,共5页
为明确气候变化对鄂北岗地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选取2013—202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和1993—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气象要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耕地利用对气候变... 为明确气候变化对鄂北岗地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选取2013—202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和1993—2022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气象要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以及耕地利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0年鄂北岗地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日照时数和年平均相对湿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干旱日数总体呈略减趋势,年际差异较大,一年四季均有干旱发生,夏旱最多,春旱、秋旱次之。鄂北岗地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小麦播种面积约占1/2,玉米播种面积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水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利用面积逐渐向需水量相对较小的旱地作物倾斜。小麦、玉米播种面积与气象要素呈正相关,水稻播种面积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耕地利用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作物 气象要素 种植结构 鄂北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磷矿伴生稀土元素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林 王大钊 +1 位作者 陈爱章 蔡雄威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546,共22页
【研究目的】湖北省宜昌磷矿中伴生有稀土元素,研究其分布规律及赋存状态,对稀土元素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将成为未来稀土矿的重要来源。【研究方法】本文以含稀土磷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系统取样的基础上... 【研究目的】湖北省宜昌磷矿中伴生有稀土元素,研究其分布规律及赋存状态,对稀土元素的回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将成为未来稀土矿的重要来源。【研究方法】本文以含稀土磷块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系统取样的基础上,开展岩矿鉴定、全岩地球化学分析、XRD衍射分析、SEM观察、LA-ICP-MS测试等工作。【研究结果】磷块岩中稀土元素总量ΣREE+Y为63.5×10^(-6)~271.8×10^(-6),不同层位或不同岩性的磷块岩中稀土元素含量有所差异。【结论】稀土元素含量受岩性控制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磷块岩→致密块状磷矿石→泥质条带磷块岩→泥岩,含量逐渐升高。微量元素反映出宜昌磷矿的古气候以干热为主,西北部略表现出温暖湿润特点;Ce异常、V/Ni和Y/Ho比值反映海水中EH条件从底部到顶部,即从Ph22成磷期到Ph13成磷期,形成水体环境逐渐氧化。宜昌磷矿中稀土元素总量整体较低,且泥岩较磷块岩中含量高,表明吸附态稀土较类质同象稀土含量高。宜昌伴生稀土磷矿资源丰富,利用合理的技术对稀土元素进行综合回收,对宜昌磷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矿 伴生稀土 分布规律 赋存状态 开发利用前景 矿产勘查工程 宜昌 湖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构建——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为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贺慧 张彤 +2 位作者 张庆昊 董凤千 张学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8-44,共7页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双维度耦合-保护利用双象限评价-空间功能四分区重构”的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湖北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呈现出以提供基础条件的管控保护区为基底、以文化引领的主题展示区为核心、以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为外延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相符。期望在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理论研究的同时,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科学布局与规划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文化公园 主体功能区 湖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时空演变及短板分析——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春晓 汪淑梅 梁慧婷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87,共7页
系统思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的内涵,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湘鄂渝黔革命老区2013—2022年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短板。结果表明:(1)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水平偏低但稳步缓慢提升,呈现东部率先实现升级并带动... 系统思辨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的内涵,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湘鄂渝黔革命老区2013—2022年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短板。结果表明:(1)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水平偏低但稳步缓慢提升,呈现东部率先实现升级并带动周边提升的格局。(2)各县域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提升水平交错呈现,尚未形成稳定的增长极。(3)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效应区域差异小,整体上呈现波动缩小态势,但湖北片区与贵州片区差异略有扩大。(4)社会效应与文化效应是关键短板,创新发展、文脉传承与地方关注度是三大突出短板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旅 融合发展效应 时空演变 湘鄂渝黔革命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东大别山区野生豆科牧草资源调查与评价
12
作者 熊军波 张鹤山 +3 位作者 田宏 陆姣云 吴新江 刘洋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为开发利用野生豆科牧草资源,2017-2021年对分布于鄂东大别山区的野生豆科牧草资源现状、属种、植物区系、生活型及饲用价值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鄂东大别山区豆科牧草资源分属于34属77种,以少种属和单种属为主体,占资源总数... 为开发利用野生豆科牧草资源,2017-2021年对分布于鄂东大别山区的野生豆科牧草资源现状、属种、植物区系、生活型及饲用价值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鄂东大别山区豆科牧草资源分属于34属77种,以少种属和单种属为主体,占资源总数的91%。资源中包括6个中国特有种,2个中国珍稀濒危种,23个栽培牧草野生种及野生近缘种。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和热带为主要分布型,分别占总属种的47%和38%。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占资源总数的70%。资源中饲用品质优良的占79%,其余均在中等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东大别山区 豆科牧草 植物区系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述略
13
作者 闫存庭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支边青壮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宣传动员、审核批准、分配安置和教育巩固等工作,先后有94421名支边青壮年和21757名家属进疆,他们不仅是新疆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增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不仅为新时期做好对口援疆工作提供重要的借鉴,而且为现实维度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感知的示范价值和鲜活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青壮年 支边 新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宜昌产气页岩氧化溶蚀增渗的地球化学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奇 刘丹青 +1 位作者 刘方 张泽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7-130,共14页
为探究湖北宜昌地区产气页岩氧化溶蚀增渗的地球化学影响因素,以宜昌地区陡山沱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选取了H_(2)O_(2)(w_B=15%)和Na_(2)S_(2)O_(8)(c_B=0.5 mol/L)2种氧化剂开展了氧化溶蚀实验,探究了不同pH值、温度、地下水水化学离子浓... 为探究湖北宜昌地区产气页岩氧化溶蚀增渗的地球化学影响因素,以宜昌地区陡山沱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选取了H_(2)O_(2)(w_B=15%)和Na_(2)S_(2)O_(8)(c_B=0.5 mol/L)2种氧化剂开展了氧化溶蚀实验,探究了不同pH值、温度、地下水水化学离子浓度对氧化溶蚀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_(2)S_(2)O_(8)氧化溶蚀效果优于H_(2)O_(2),H_(2)O_(2)和Na_(2)S_(2)O_(8)在酸性条件下氧化溶蚀效果均优于碱性条件,碱性环境不利于2种氧化剂的氧化;升温会促进Na_(2)S_(2)O_(8)和H_(2)O_(2)的热分解,分别产生H_(2)SO_(4)和O_(2),对页岩的氧化溶蚀有积极影响。外源Na~+(氯化物)的添加能促进页岩在Na_(2)S_(2)O_(8)和H_(2)O_(2)氧化过程下Ca^(2+)和Mg^(2+)的释放,增强氧化溶蚀效果;而外源Ca^(2+)、SO_(4)^(2-)的添加,容易与碳酸盐酸蚀产生的SO_(4)^(2-)、Ca^(2+)形成石膏沉淀,从而引起页岩孔隙堵塞,降低页岩渗透性;同时,外源Mg^(2+)易在弱碱性环境下生成硅酸镁沉淀,对页岩的氧化溶蚀产生负面影响。建议今后在页岩气氧化压裂开采过程中,预先调查开采地层的水化学参数,根据地层温度、pH值和阴阳离子来选择氧化液和开采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H_(2)O_(2) Na_(2)S_(2)O_(8) 氧化溶蚀 湖北宜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宜昌地区寒武系水井沱组页岩储层地应力特征及成因
15
作者 童广勤 苗凤彬 +3 位作者 李培军 秦维秉 罗胜元 陈林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101,I0006,I0007,共18页
以四川盆地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储层为对象,采用钻井实测、岩心测试分析及测井解释等技术,获取多井点现今地应力信息,研究地应力特征,探讨应力差异分布成因。结果表明:宜昌地区水井沱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为NEE向,东、西部靠... 以四川盆地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储层为对象,采用钻井实测、岩心测试分析及测井解释等技术,获取多井点现今地应力信息,研究地应力特征,探讨应力差异分布成因。结果表明:宜昌地区水井沱组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总体为NEE向,东、西部靠近边界断裂的区域呈多向性;现今地应力的离散性较强,平面上呈中部高、东西部低的主体分布特征,纵向上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埋藏深度是导致地应力纵向上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主应力随埋深呈线性增加,主体区域的应力关系表现为水平最大主应力>垂向主应力>水平最小主应力,属于走滑断层应力状态;不同岩性层间的水平应力及方向变化,由灰岩、粉砂岩到页岩,应力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边界断裂的影响是地应力平面上分布差异的主要成因,造成地应力降低及最大水平主应力趋于平行断层走向的偏转,地应力降低与偏转幅度主要受断裂距离控制。该结果可为宜昌地区水井沱组页岩气藏后续勘探部署及压裂施工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特征 成因 页岩储层 水井沱组 鄂西宜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秭归鱼泉洞泉域系统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分布、来源与迁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秀雯 魏志莹 +8 位作者 易佳佩 李雯星 景一鸣 秦超杰 熊俊武 刘伟 周宏 祁士华 陈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22,共12页
岩溶区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地表环境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很容易进入地下环境,对地下水的安全构成威胁。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对湖北秭归鱼泉洞泉域系统中的典型OCPs——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进行了检测,探究了其... 岩溶区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地表环境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很容易进入地下环境,对地下水的安全构成威胁。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对湖北秭归鱼泉洞泉域系统中的典型OCPs——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进行了检测,探究了其时空分布特征、潜在污染来源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水体中HCHs质量浓度范围为0.09~5.17 ng/L,土壤和泉沉积物中HCHs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36~3.67,0.11~2.53 ng/g;水体中DDTs质量浓度范围为0.13~7.16 ng/L,土壤和泉沉积物中DDTs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22~19.13,0.73~11.53 ng/g,呈现出以DDTs为主的污染特征。水体中HCHs和DDTs质量浓度在冬季最高;土壤中HCHs和DDTs质量分数分别在夏季和冬季达到最高;泉沉积物中HCHs和DDTs质量分数分别在夏季和春季达到峰值。特征比值结果显示,水体、土壤和泉沉积物中HCHs主要源于林丹的使用;水体中DDTs主要源于历史残留,而土壤和泉沉积物中DDTs主要来源于近期使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CHs和DDTs可从补给区地表水和补给区土壤分别向排泄区泉水和泉沉积物中迁移。HCHs和DDTs在介质中的快速迁移证实了岩溶区地下水的脆弱性。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岩溶地下水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六六六(HCHs) 滴滴涕(DDTs) 来源 迁移 有机氯农药(OCPs) 鱼泉洞泉域 湖北秭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地扶贫搬迁与脱贫户生计脆弱性:降低抑或加剧?——来自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的例证 被引量:7
17
作者 蒙媛 陆远权 陈莉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11,共18页
易地扶贫搬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部分脱贫户仍存在较高的脆弱性,这将是中国减贫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依据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脱贫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系统评估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部分脱贫户仍存在较高的脆弱性,这将是中国减贫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依据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脱贫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模型,系统评估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户生计脆弱性有何影响及如何影响,并剖析区域、安置方式、搬迁时间及生计策略的差异性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户生计脆弱性产生改善效果,此结论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差异、安置方式与搬迁时间的交互项、生计策略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户生计脆弱性降低作用存在异质性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多样化和个体志向水平是易地扶贫搬迁降低脱贫户生计脆弱性的重要机制,而家庭收入多样化的中介效应更为突出。本文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优化、扶贫工作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湘鄂渝黔毗邻民族地区 脱贫户 生计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黑色页岩古环境恢复与有机质富集因素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备 高先志 +3 位作者 李峰 龚志愚 罗凡 杜小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4-1497,共14页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 鄂西恩施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发育了一套以盆地相为主的黑色岩系,是鄂西恩施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层系,但目前对该套黑色岩系的沉积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制的认识尚且不足。本文以鄂西恩施地区两条孤峰组剖面(田凤坪和渔塘坝)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薄片鉴定、总有机碳(TOC)测定、全岩矿物组分分析、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测试,旨在对鄂西恩施地区孤峰组页岩沉积期古环境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孤峰组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相,具有高TOC含量(5.79%~41.59%),矿物组成以石英(平均值为81.53%)和黏土矿物(平均值为12.63%)为主,还含有少量的长石、黄铁矿及碳酸盐矿物;化学蚀变指数(CIA)表明孤峰组页岩沉积期表现为炎热潮湿气候特征;V/(V+Ni)、U/Th等参数表明沉积期底层水体为缺氧-硫化环境;生物硅(Si_(bio))、Cu/Al及Ni/Al等指标揭示了沉积期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TOC与U/Th、Al、Ti/Al的弱相关性表明底水缺氧硫化环境和陆源碎屑对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影响较小,而与Ni/Al的正相关性则表明初级生产力水平是影响孤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孤峰组页岩沉积环境表现为深水缺氧、气候炎热潮湿、初级生产力水平较高,从而建立了一个受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以及热湿型气候影响的深水台内盆地沉积环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恩施地区 中二叠统孤峰组 黑色页岩 岩相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含气页岩岩相类型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通 陈威 +5 位作者 潘诗洋 石万忠 王亿 张焱林 段轲 任志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4-1176,共23页
为研究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含气页岩岩相类型和储层特征,本文以鄂西地区恩施市恩地2井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XRD)、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测定、镜质体反射率(R_(o))测定、干酪根镜检、场发射扫描电镜(FE-S... 为研究鄂西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含气页岩岩相类型和储层特征,本文以鄂西地区恩施市恩地2井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XRD)、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测定、镜质体反射率(R_(o))测定、干酪根镜检、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CO_(2)和N2吸附实验、页岩含气量测定、微量元素测定等方法开展精细研究。结果显示:鄂西地区二叠系大隆组主要发育的岩相类型包括硅质岩相、黏土质硅质岩相和混合质硅质岩相,其中黏土质硅质岩相是大隆组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的岩相类型;大隆组页岩孔隙类型多样,微孔和介孔贡献了页岩主要的孔隙体积和孔比表面积;高有机碳和高黏土矿物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和页岩中微小孔隙(孔径<50 nm)系统的建立,微孔和介孔中的吸附气是总含气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含气量和有机碳质量分数为指标建立鄂西二叠系大隆组页岩评价标准,黏土质硅质岩相和混合质硅质岩相为Ⅱ_(1)类优势岩相类型,硅质岩为Ⅱ_(2)类页岩气优势岩相类型,恩地2井1 241.0~1 250.4 m井段为页岩气“甜点段”。页岩微量元素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关系表明大隆组高有机质含量是高古生产力和水体还原环境的共同结果,其中高古生产力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地区 大隆组 页岩岩相 孔隙结构 含气性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边远地区文旅融合路径探析——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邢娜 程金亮 +1 位作者 李彦庆 陈婉婷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9期98-101,共4页
文化和旅游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乡村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开展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边远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对现存的相关政策引领不够明确和有力、文史资源开发利用... 文化和旅游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乡村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在开展文献研究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结合湖北省边远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对现存的相关政策引领不够明确和有力、文史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产品同质化较严重和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湖北边远地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企图寻找一条适合湖北边远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边远地区 文旅融合 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