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HYCOM的西南黄海沿岸上升流分析
1
作者 潘锡山 李春辉 王彬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6,共11页
沿岸上升流影响着近岸的营养物质的分布,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分布产生影响。本文利用经遥感SST数据检验的HYCOM模式数据,对黄海西南沿岸上升流的分布进行分析。从气候态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等三个时间尺度对西南黄海夏季的冷水... 沿岸上升流影响着近岸的营养物质的分布,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分布产生影响。本文利用经遥感SST数据检验的HYCOM模式数据,对黄海西南沿岸上升流的分布进行分析。从气候态变化、年际变化和季节内变化等三个时间尺度对西南黄海夏季的冷水斑和上升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多年平均的海表冷水斑中心纬度在33.60°N附近;在年际变化中,沿岸上升流对表层冷水斑的面积有影响,沿岸上升流的垂向流速对海面温度有一定影响;在季节内变化中,沿岸上升流的流速与冷水斑的面积及表层海水温呈中度相关性。基于ERA5风场再分析资料,从风应力和风应力旋度对Ekman输运和Ekman抽吸的影响来分析黄海西南部的沿岸上升流机制,结果表明风应力和风应力旋度与沿岸上升流的平均流速呈中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上升流 西南黄海 HYCOM 冷水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的环流结构 被引量:76
2
作者 苏纪兰 黄大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7,共7页
运用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对黄海冷水团的环流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的垂向环流结构为双环结构:跃层以上区为中心上升,边缘下降的弱环流;跃层以下区为中心下降,边缘上升的强环流;在冷水团的中心区域,流动很弱,且无... 运用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对黄海冷水团的环流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的垂向环流结构为双环结构:跃层以上区为中心上升,边缘下降的弱环流;跃层以下区为中心下降,边缘上升的强环流;在冷水团的中心区域,流动很弱,且无穿越温跃层的垂向流动。同时也对以往有关黄海冷水团垂向环流结构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底层冷水团 上升流 下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上升流对叶绿素垂向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书文 夏长水 袁业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14,共6页
利用黄海冷水团物理-生态耦合模式,对冷水团水域叶绿素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物理模式为冷水团热动力模型;生态模式主要考虑叶绿素、营养盐和食植浮游动物基本状态变量的耦合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上升流对叶... 利用黄海冷水团物理-生态耦合模式,对冷水团水域叶绿素垂向分布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物理模式为冷水团热动力模型;生态模式主要考虑叶绿素、营养盐和食植浮游动物基本状态变量的耦合方程。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冷水团上升流对叶绿素垂向分布的夏季上层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整个夏季,受上升流的影响,叶绿素垂向分布最大值的位置向海面抬升,量值增大,混合层叶绿素的平均浓度增加。与实测资料比较表明,考虑冷水团上升流的影响比不考虑上升流与实测结果符合要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分布 黄海 冷水团 叶绿素 季节变化 上升流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探讨──潮混合锋对环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赵保仁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20-435,T001,共17页
简述北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研究现状,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主要问题。然后用一个诊断模型给出了冷水团环流结构,得到冷水团环向流动主要存在于海洋上层接近冷水团边界处;径向运动也主要存在于断面两端,上层为离岸流,下层为向岸流;... 简述北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研究现状,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主要问题。然后用一个诊断模型给出了冷水团环流结构,得到冷水团环向流动主要存在于海洋上层接近冷水团边界处;径向运动也主要存在于断面两端,上层为离岸流,下层为向岸流;冷水团中心的上升流极为微弱,且仅存在于海洋上层;温跃层下的冷水团中心区域的流动极为微弱,几乎为“死水”一般,上述环流结构对冷水团中心部分的温、盐度长期保持不变及跃层底部溶解氧最大值的形成和保持极为有利。最后用卫星及实测海流资料佐证了所述环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冷水团 诊断模型 环流结构 潮汐 混合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长江口海域溶解氧分布和低氧、酸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7
5
作者 吴林妮 韦钦胜 +2 位作者 冉祥滨 孙俊川 王保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11-1324,共14页
基于2019年8月与11月所获取的2个航次的水文、化学和生物资料,重点研究了夏、秋季南黄海和长江口海域溶解氧(DO)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水文动力状况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该海区低氧特征及其对酸化环境的指示.结果表明,研... 基于2019年8月与11月所获取的2个航次的水文、化学和生物资料,重点研究了夏、秋季南黄海和长江口海域溶解氧(DO)分布的时空格局及其与水文动力状况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该海区低氧特征及其对酸化环境的指示.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内DO含量及分布与流场/水团格局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夏季长江口外台湾暖流影响区具有低氧的特征,秋季则在黄海冷水团海域下底层存在一个DO低值区.在上升流影响下,夏季长江口海域的底层低氧水体可抬升至上层水体,低氧水体由长江口海域向东北方向扩展;夏季长江口外下层低氧水体的涌升、黄海冷水团区DO最大值层的抬升均与跃层的抬升趋势基本一致,不仅反应了上升流对DO垂向分布的影响,同时也指示了冷水团边界区和长江口外海域涌升流的存在.此外,夏季长江口外东北部离岸低盐水团区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也对局地底层低氧区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在夏季的长江口海域和秋季的黄海冷水团海域存在水体酸化区,其中长江口的酸化区范围与低氧区总体相吻合,秋季黄海冷水团底层酸化区也与DO低值区和冷水团范围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南黄海和长江口海域低氧和酸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DO) 低氧区 酸化 上升流 黄海冷水团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