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流域沱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致春 王运好 +5 位作者 陈松 马杰 王国祥 许晓光 黄鹤勇 朱义坤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89-901,共13页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沱湖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全湖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Pb、Fe和Al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揭示沱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 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沱湖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全湖6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Pb、Fe和Al含量。通过反距离权重法揭示沱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I_(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与风险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PCS-MLR)、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解析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沱湖沉积物样品中V、Cr、Mn、Co、Ni、Cu、Zn、As、Cd和Pb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0.97~106.68、68.09~104.52、738.77~1445.53、10.48~16.35、28.17~45.89、19.44~33.48、47.15~84.29、11.79~28.24、0.14~0.36和22.59~45.58 mg/kg,东部湖湾水域是全湖沉积物10种重金属累积高值区域;根据I_(geo)结果,整体来看,Pb、Zn、Mn、Ni、As、Cd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输入来源的影响,沉积物Cd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Cd的单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范围为40.7~103.7,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中度至重度风险等级,其余重金属为轻微风险等级,10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轻微风险等级,位于西部湖湾和南部湖区近岸带小部分水域沉积物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处于中度风险等级。PMF模型更适用于本研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溯源,估算出自然—水产养殖混合源、农业—交通混合源、工业源的贡献率分别为40.5%、34.5%、25.0%。本研究为淮河流域湖泊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空间分布 来源解析 沱湖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某工业园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童晓玉 郭静静 +3 位作者 高瑞丽 陈林 薛斌 高锋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6,共7页
采集宁夏黄灌区某工业园区周边农田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8种重金属全量和TCLP提取态含量,并采用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Mn、As、Pb、Cd、Cu、Ni、Zn和Hg的平均值分别为667.3 mg/kg、12.31 ... 采集宁夏黄灌区某工业园区周边农田土壤样品,测定样品中8种重金属全量和TCLP提取态含量,并采用土壤综合质量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Mn、As、Pb、Cd、Cu、Ni、Zn和Hg的平均值分别为667.3 mg/kg、12.31 mg/kg、24.56 mg/kg、0.091 mg/kg、24.32 mg/kg、29.72 mg/kg、74.96 mg/kg和0.050 mg/kg,与宁夏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积累,且距离工业园区越近,积累越严重,其中Hg的空间分布变异程度较高;8种重金属全量和TCLP提取态含量均分别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和TCLP国际标准限值;研究区域土壤目前尚较清洁,农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农田土壤 生态风险评价 工业园区 宁夏平原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7·20”暴雨洪水影响下黄河口水文特征变化
3
作者 徐禾禾 刘夙睿 +5 位作者 陈健斌 王厚杰 毕乃双 俞永庆 王亚梅 吴晓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91,共14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以暴雨洪水为代表的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暴雨洪水不仅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极易改变陆源物质向海输送通量,引起水沙扩散格局的变化,对河口演变至关重要。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以暴雨洪水为代表的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暴雨洪水不仅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还极易改变陆源物质向海输送通量,引起水沙扩散格局的变化,对河口演变至关重要。2021年7月17—23日,河南省郑州市及其周边地区遭遇特大暴雨事件,在黄河下游形成了为期1周的暴雨洪水事件。本文通过实测资料,结合卫星遥感手段,探讨了洪水前、洪水初期、洪水后期和洪水后的黄河口水文特征、水体层化结构与动力机制。结果表明:暴雨洪水期间利津站的日均径流量为1.95×10^(8)m^(3),输沙量为1.58×10^(6)t,分别是洪水前、后的2.71倍和9.38倍;由于高流量持续时间与洪水周期均短于调水调沙的调水阶段,因此本次暴雨洪水的入海水沙通量略低于调水阶段;暴雨洪水注入导致黄河口的浊度和盐度在洪水期间发生了显著变化,浊度的最高值和高浊度范围明显变大,冲淡水呈NW—SE向向外海扩张,但在潮流切变锋等因素的影响下,泥沙在河口近岸迅速沉积,扩散范围远小于冲淡水;与人工洪水相比,暴雨洪水对河口盐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羽流扩散范围较为局限,泥沙扩散范围与人工洪水差异较小,符合潮流切变峰阻隔下入海泥沙的沉降范围;洪水的汇入还造成了河口地区较高程度的水体层化,水体浮力频率最高可达到0.1 s−2以上,与洪水后的浮力频率值有着量级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 黄河口 泥沙扩散 冲淡水 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7”暴雨对永定河出山口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机制
4
作者 马硕 何宝南 +4 位作者 张学航 何江涛 龙翔云 杨珊珊 史芫芫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3-1984,共12页
为探究“23·7”特大暴雨对门头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及机制,以永定河出山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暴雨前后地表及地下水水质变化,结合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及微生物表征技术进行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暴雨洪水后地下水中Ca^(2+)和HCO_(3... 为探究“23·7”特大暴雨对门头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及机制,以永定河出山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暴雨前后地表及地下水水质变化,结合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及微生物表征技术进行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暴雨洪水后地下水中Ca^(2+)和HCO_(3)^(-)浓度均值上升9.75%~14.68%,Cl^(-),SO_(4)^(2-),F^(-),总Fe,总Mn浓度均值下降26%~86.92%,与地表水变化趋势相同,表明地下水水化学变化主要由受影响的地表水入渗引起.然而,地下水中K^(+),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NO_(3)^(-)-N指标变化趋势与地表水相反,表明地下水水化学变化不仅仅是与地表水简单的物理混合.PHREEQC反向模拟结果表明,暴雨影响下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受物理混合与稀释,矿物溶解沉淀,反硝化以及硫酸盐还原作用共同调节.具体而言,物理混合与稀释贡献为15.82%,在此基础上,硅酸盐矿物溶解增加Ca^(2+)浓度,硅酸盐和蒸发岩矿物溶解与阳离子交换作用共同维持了Na^(+)平衡,降雨入渗与有机质分解增加了HCO_(3)^(-)浓度,反硝化与硫酸盐还原作用使得NO_(3)^(-)和SO_(4)^(2-)浓度降低.值得关注的是,特大暴雨加剧了首钢工业园附近高浓度Fe污染的稀释扩散,尽管稀释作用使Fe的超标浓度峰值由89.5mg/L降低至25.4mg/L,但Fe超标的数量却由1个增加至4个,比例达66.67%.同时,这一过程显著促进了地下水中Fe(Ⅱ)自养反硝化菌属的富集,提高了反硝化速率,显著降低了地下水中NO_(3)^(-)-N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定河 “23·7”特大暴雨 地下水水质 反向模拟 微生物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典型尾矿库周边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5
作者 杜毅飞 孙佳政 +5 位作者 张辉 杨红燕 王帅 沙锦箖 陈泽世 郑明超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4,43,共8页
选择包头市某铁尾矿库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壤样品35个,分析土壤中Zn、Pb、Cr、Mn、Cd、As、Cu和Ni等8种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指数法评估重金属污染状况、潜在生... 选择包头市某铁尾矿库所在水文地质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壤样品35个,分析土壤中Zn、Pb、Cr、Mn、Cd、As、Cu和Ni等8种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指数法评估重金属污染状况、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除As外,其余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超过河套地区土壤背景值;Zn、Pb、Cd空间分布相似,尾矿库东部是其主要高值分布区;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总体表现为轻度及以下污染水平,有轻微的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致癌风险值小于10-4,处于可接受风险水平,经口摄入是健康风险的主要暴露途径,As、Cr为主要的贡献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尾矿库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黄河上游青川甘河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和营养盐数据集
6
作者 丁厚宽 郭春晖 +8 位作者 赵建南 魏颖 袁华涛 张景晓 高肖飞 董静 宋东蓥 高云霓 李学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29-38,共10页
黄河上游青(青海省)川(四川省)甘(甘肃省)段位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为了解该区域内黄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和营养盐的分布状况,于2020年9-10月在该区... 黄河上游青(青海省)川(四川省)甘(甘肃省)段位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为了解该区域内黄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和营养盐的分布状况,于2020年9-10月在该区域内黄河干流及洮河、湟水、黑河和白河等主要支流布设18个采样点位,采集近岸处表层沉积物(0-10 cm)样品,测定镉、铬、锌、铜、汞、镍、铅和砷8种重金属和总碳、总磷、总氮、总硫、有效磷和有机碳6种营养盐含量,分析了各个元素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状况。为确保数据集的准确性,各项指标均在实验室内按照标准方法测定,同时多人交叉复核完成对数据的校对和审查。本数据集的建立为评估黄河上游沉积物环境质量和污染风险提供本底数据,为科学保护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青川甘段 沉积物 重金属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下的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响应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阳 张永娥 +4 位作者 王昭艳 张国军 辛艳 刘冰 魏小燕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为探讨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流域水沙关系演变特征及其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以黄河中游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水沙关系曲线、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1956—2019年间无定河流域水沙关系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其与水土流失治... 为探讨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流域水沙关系演变特征及其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以黄河中游无定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水沙关系曲线、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1956—2019年间无定河流域水沙关系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及其与水土流失治理的协同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无定河流域年径流及年输沙量呈锐减趋势(P<0.05),且均在1970年左右发生减少突变;2)流域水沙关系在年际和场次洪水尺度上均发生深刻变化。2010年以后,暴雨频发导致流域内侵蚀物源头供应明显增加,流域河道泥沙输送能力小幅提高;3)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对流域水沙锐减影响较大。2000年前后在相似降雨条件下,单位降雨量径流量和单位降雨量输沙量较20世纪70年代减少47%和62%。水土保持措施面积增加与流域径流输沙减少呈现较好的一致性,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在提高黄河多沙粗沙区流域下垫面抗侵蚀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入黄泥沙锐减成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关系 极端暴雨 土壤侵蚀 治理成效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许浩 吴旭东 +2 位作者 蒋齐 马丽慧 于江珊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5-174,共10页
宁夏沿黄城市带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其土壤健康状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摸清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该研究取样检测了该区域682个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其生态... 宁夏沿黄城市带是黄河中上游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其土壤健康状况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摸清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该研究取样检测了该区域682个样点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其生态风险,并进行了溯源。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沿黄城市带0~20 cm土壤砷(As)、铬(Cr)、铜(Cu)、锰(Mn)、铅(Pb)、锌(Zn)、镍(Ni)和镉(Cd)8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值分别为(3.11±1.88)、(60.66±15.64)、(17.86±6.10)、(509.92±186.74)、(17.62±11.10)、(57.36±25.33)、(25.23±4.95)和(0.77±0.49) mg/kg。0~20 cm土层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均低于土壤背景值,也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5 cm土层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0~20 cm土层,且Cr、Mn、Zn和Cd 4种元素含量超过了土壤背景值。(2)沿黄城市带中As、Cr、Cu、Mn、Pb、Zn和Ni这7种元素对环境污染风险极低。大部分区域土壤Cd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污染风险较高。(3)沿黄城市带重金属元素有5种来源,其中母质源对重金属来源贡献率最高,其次为农业和工业复合源、交通运输源,农业源和工业源对重金属元素贡献小。研究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城市带土壤重金属有较高等级的Cd生态风险,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沿黄城市带 土壤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渭河支流泾河(崆峒段)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溯源解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军 脱新颖 +5 位作者 马利邦 周发元 李开明 马晓红 岳斌 臧飞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2-1794,共13页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以黄河流域泾河崆峒段为研究区,采集91个河流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并分析沉积物As、Cd、Cr、Cu、Hg、Ni、Pb和Zn共8项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I_(g... 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以黄河流域泾河崆峒段为研究区,采集91个河流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并分析沉积物As、Cd、Cr、Cu、Hg、Ni、Pb和Zn共8项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I_(geo))和污染负荷指数(PLI)系统量化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联合应用自组织神经网络(SOM)模型、相关性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定量解析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泾河崆峒段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高低依次为Cr(65.66 mg/kg)>Zn(55.63 mg/kg)>Ni(21.78 mg/kg)>Pb(17.50 mg/kg)>Cu(14.07 mg/kg)>As(10.94 mg/kg)>Cd(0.19 mg/kg)>Hg(0.032 mg/kg)。除Cd和Hg外,As、Cr、Cu、Ni、Pb和Zn含量的均值均低于甘肃省土壤背景值和黄土高原土壤背景值,且As、Cd和Cr含量的均值分别是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的1.22、1.46和1.22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所有元素高含量和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均分布于人类活动强烈和入河口周边流域,且Hg的空间异质性最强。Cd是泾河崆峒段亟需关注的首要污染元素,Hg、Pb、Cr和Zn存在局部污染,Cu、Ni和As为清洁无污染。沉积物重金属的富集可能受污水交通源、农业源、金属冶炼加工源、电镀制造工业源和自然源的共同影响,贡献率依次为33.33%、27.21%、11.02%、15.49%和12.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泾河 沉积物 重金属 地累积指数 污染负荷指数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典型铅锌冶炼企业重金属废水管控与碳排放协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武亚凤 王海燕 +2 位作者 刘琰 丁帅 温慧娜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220,共9页
黄河流域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重金属污染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为提升重金属重点排放源铅锌冶炼行业废水排放管控水平,本文聚焦黄河流域中上游典型地区某铅锌冶炼企业,研究了不同产污环节排放废水中重点重金属排放特征及达标情况,... 黄河流域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重金属污染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为提升重金属重点排放源铅锌冶炼行业废水排放管控水平,本文聚焦黄河流域中上游典型地区某铅锌冶炼企业,研究了不同产污环节排放废水中重点重金属排放特征及达标情况,并从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测算了不同冶炼工艺流程碳排放强度、不同产污环节排放废水处理过程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1)采用氧化法+硫化钠除汞+石灰中和+生物制剂法+除铊稳定剂的组合处理工艺,污酸废水中总铅、总镉、总汞和总砷的排放浓度均可稳定达到《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2010)特别排放限值要求,以处理后各重金属日最大检出浓度的90%分位数作为参比浓度,该处理工艺对总铅、总镉、总汞的去除率分别为98.2%、99.8%、99.9%.(2)铅锌冶炼企业污酸车间地面冲洗水应全部纳入污酸车间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避免铅、镉、汞、铊等重金属废水稀释排放,长期汇入黄河干流富集造成潜在环境风险.(3)锌冶炼过程重金属主要富存于固相颗粒和液相颗粒中,污酸废水(废气洗涤制酸废水)中总铅、总镉、总汞、总砷产污系数分别为4.83、4.33、7.02、0.01 g/t(以产品计),较实际流向废气中相应重金属产污系数低10^(3)量级.(4)鉴于污酸废水处理碳排放强度约为一般性生产废水的7.93倍,建议加强评估并推广应用2022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水污染防治领域)》提出的有色冶炼烟气洗涤污酸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提出基于资源化利用途径的污酸废水排放控制要求.(5)湿法炼锌工艺碳排放强度为3.08 t/t(冶炼1 t锌的CO_(2)排放量),相对属于绿色低碳冶炼工艺.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中上游部分典型铅锌冶炼企业已采用相对绿色低碳冶炼工艺,鉴于黄河流域的国家战略定位,需进一步提升末端重金属废水风险管控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力度,引领沿黄冶炼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铅锌冶炼 重金属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传双 赵广明 +3 位作者 苏大鹏 丁喜桂 尼鑫 张尧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8,共13页
以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Cu、Pb、Zn、Cr、Ni、Cd、As、Hg的含量,对其进行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Cr>Zn>Ni>Pb>Cu>... 以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39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Cu、Pb、Zn、Cr、Ni、Cd、As、Hg的含量,对其进行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来源分析。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Cr>Zn>Ni>Pb>Cu>As>Cd>Hg,除As外其含量均低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沉积物以砂质粉砂为主,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可能受到“粒度效应”的影响;基于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揭示了Cd、Hg为研究区主要污染物和重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因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Cu、Pb、Zn、Cr、As、Hg可能来源于成土母质、工业活动以及油田开采,Ni、Cd可能来源于农业活动、水产养殖以及油田开采;聚类分析表明,可进一步把Cr单独分为一类;通过因子探测分析发现,黏土含量、TOC和含水率对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值)解释力较大,表明其对RI值的影响较大;通过交互作用探测分析可知,任意两个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后结果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表明复杂的环境加剧了湿地的潜在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污染评价 黄河三角洲北部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水网环境异质性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晴阳 李发文 金相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56,共16页
【目的】水网结构和类型的产生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对流域水网的环境异质性及驱动力方面的分析,是调整水系结构、合理恢复和保护水网的重要基础工作。【方法】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水网类型,系... 【目的】水网结构和类型的产生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对流域水网的环境异质性及驱动力方面的分析,是调整水系结构、合理恢复和保护水网的重要基础工作。【方法】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水网类型,系统分析对比四大流域的环境异质性。进一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定量梳理各因子对于水网结构和类型的解释度。【结果】结果表明:网状和混合状水网流域内,坡度为0.0°~5.0°的比例大于55.05%,地形起伏度为0~70 m的比例大于67.98%,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耕地和人造地表。矩形状、平行状、树枝状和扇状水网流域内,坡度为5.0°~35.0°的比例大于62.42%,地形起伏度为70~500 m的比例大于49.63%,土地利用类型多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土壤侵蚀强度、降水量、湿润指数、气温和水利设施数量也在不同水网类型中表现出异质性。气候因子与河流弯曲度显著正相关,地形因子、开发程度与水网的密度和流向最大频率均显著负相关。所选因子对四大流域水网结构特征的总解释率达53.47%。【结论】水网结构和类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坡度和湿润指数对水网结构有较大影响,解释率分别为21.40%和16.50%。降水量对水网类型的解释度最高,为16.61%。开发程度和气候因子的交互作用对水网类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解释度接近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网结构 水网类型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淮河流域 海河流域 环境异质性 驱动力分析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郑州段河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溯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和通 马振芳 +3 位作者 余祖全 杨留明 高帅鹏 黄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1,共8页
为探究黄河郑州段河岸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该研究于2022年丰水期对黄河郑州段河岸带沉积物样品进行采集,分析了镉、铅、砷、汞、铬等9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Tessier五步顺序提取法对重金属形态进行具体分析,借助地积累指数(Igeo... 为探究黄河郑州段河岸带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该研究于2022年丰水期对黄河郑州段河岸带沉积物样品进行采集,分析了镉、铅、砷、汞、铬等9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Tessier五步顺序提取法对重金属形态进行具体分析,借助地积累指数(Igeo)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PN)对其污染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黄河郑州段河岸带沉积物中铅和镉平均含量超过河南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锰、镉、铅和汞环境活性相对较高。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黄河郑州段重金属镉存在轻中度污染现象,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各元素均为安全级别。溯源分析结果表明,黄河郑州段河岸带沉积物重金属主要受到皮革制造和农业活动排放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和自然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河岸带 重金属 赋存形态 APCS-M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碧莹 李振函 +2 位作者 李海岗 赵强 李扬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3,共7页
为了研究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沿黄河故道东营段、黄河入海口以及沿海处共设20个采样点进行土壤采集,对铅、镉、铬、铜、锌、镍、汞、砷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 为了研究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沿黄河故道东营段、黄河入海口以及沿海处共设20个采样点进行土壤采集,对铅、镉、铬、铜、锌、镍、汞、砷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土壤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铅、镉、铬、铜、锌、镍、汞、砷元素的质量比分别为16.4、0.11、57.3、14.0、46.9、20.0、0.014、7.71 mg/kg,均符合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要求;研究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57,地累积指数为-0.23,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5.54,表明研究区属于无污染土壤,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综合污染指数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黄河口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游青川甘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聪 王振斌 +6 位作者 高云霓 李学军 张景晓 董静 张曼 高肖飞 李玫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2,共10页
评价黄河上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探讨重金属污染源,为科学保护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提供理论支撑。2020年9月选取黄河干流青川甘段以及主要支流(白河、黑河、洮河、湟水)18个位点。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铬(Cr)、砷(As)、汞(... 评价黄河上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探讨重金属污染源,为科学保护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提供理论支撑。2020年9月选取黄河干流青川甘段以及主要支流(白河、黑河、洮河、湟水)18个位点。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铬(Cr)、砷(As)、汞(Hg)、镍(Ni)、铜(Cu)、锌(Zn)、镉(Cd)、铅(Pb)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中As和Hg平均含量分别为11.740 mg/kg和0.034 mg/kg,分别富集1.3倍和1.0倍,其他6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中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As富集程度最高,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最高,为中度污染,但潜在生态风险远低于Hg和Cd。Hg的潜在生态危害值最高,为40.29,中等级别,其次为Cd。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推测,部分断面较高的As、Hg和Cd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如干流的龙羊峡库区出水口(G5)、支流洮河的西寨大桥(T1)、黑河的大水(H2),应加强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重金属、氮和磷污染研究 被引量:78
16
作者 李任伟 李禾 +4 位作者 李原 张淑坤 钱峥 马在平 姜在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22-629,共8页
黄河三角洲河流、沼泽、潮坪环境主要为粉砂质沉积 ,重金属Cd、Pb、Zn和H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 0 .0 7~ 0 .30 μg/ g ,9.7~ 36 .3μg/g ,37.4~ 110 μg/g和 0 .0 1~ 0 .2 5 μg/g ,Cu、Ni、Cr和M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 18.4~ 5 8.0 μg/g... 黄河三角洲河流、沼泽、潮坪环境主要为粉砂质沉积 ,重金属Cd、Pb、Zn和H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 0 .0 7~ 0 .30 μg/ g ,9.7~ 36 .3μg/g ,37.4~ 110 μg/g和 0 .0 1~ 0 .2 5 μg/g ,Cu、Ni、Cr和M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 18.4~ 5 8.0 μg/g ,17.9~ 43.7μg/ g ,38.7~ 80 .7μg/ g和 42 3~ 980 μg/g。由于Pb、Zn、Cd和Hg的含量较低 ,Cu、Ni、Cr和Mn的含量与背景值无明显差别 ,黄河三角洲沉积可能未遭受明显的污染。黄河三角洲富粘土粒级的粉砂质沉积明显富集重金属。但若排除其影响 ,黄河口沉积物剖面从下至上Pb、Zn、Cd和Hg含量仍呈现上升趋势 ,反映出自八十年代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总氮含量一般较低 (110~ 6 70 μg/ g) ,其中NH3 态氮的比例仅为 0 .0 1~ 0 .0 6。沉积物中总磷含量为 430~ 76 0 μg/ g ,主要为钙磷酸盐 ,以FePO4 和AlPO4 形式存在的磷的含量仅分别占 0 .0 0~ 0 .0 8和 0 .0 0~ 0 .0 3。因此 ,沉积物中的氮和磷不会对环境产生较严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沉积物 重金属 环境保护 磷污染 沉积环境 河流 湖泊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7月黄淮特大暴雨的天气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杨克明 林建 +1 位作者 康志明 郭文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1-791,共11页
利用NCEP 1°×1°的每6 h的再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几个物理参数对2004年7月黄淮最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锋生函数的水平运动项对降雨锋形成作用最大,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下层和上层螺旋度呈“... 利用NCEP 1°×1°的每6 h的再分析资料和计算的几个物理参数对2004年7月黄淮最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锋生函数的水平运动项对降雨锋形成作用最大,暴雨区上空对流层中下层和上层螺旋度呈“下正上负”的垂直结构,视热源Q1和视热汇Q2的局地变化项和平流变化项分布反位相,垂直输送项的作用引起Q1和Q2的异常,异常加热中心位于对流层中高层,是由对流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加热所致。锋生大值区、螺旋度正的大值区、Q1和Q2的强增温区与强降水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特大暴雨 锋生场 螺旋度 非绝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测定和污染评价 被引量:40
18
作者 郁亚娟 黄宏 +2 位作者 王晓栋 刘笛 王连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6-28,共3页
采用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淮河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根据沉积学原理和环境化学行为特点,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对淮河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沉积物中有一定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u,Pb,Cr,Ni的污染水平较高。
关键词 淮河 沉积物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24
19
作者 于振文 田奇卓 +6 位作者 潘庆民 岳寿松 王东 段藏禄 段玲玲 王志军 牛运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7-585,共9页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产 (hm2 产 6 0 0 0~ 75 0 0 kg籽粒 )向超高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揭示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衰老规律 ,划分衰老阶段 ,探索出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步提高的小麦由高产达到超高产的途径。研究出包括建立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两种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 ,氮肥后移 ,根据超高产麦田需肥特点施用氮、磷、钾、硫元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冬小麦 超高产栽培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9
20
作者 刘淑民 姚庆祯 +4 位作者 刘月良 单凯 张晓晓 陈洪涛 于志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25-1631,共7页
在黄河口湿地的枯水期(2009年4月)和丰水期(2009年6月)分别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Cu、Pb、Zn、Cr、Cd、As、Hg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u、Pb、Zn、Cr、Cd、As、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1±5.2),(53.8±7.6),(78.4±1... 在黄河口湿地的枯水期(2009年4月)和丰水期(2009年6月)分别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Cu、Pb、Zn、Cr、Cd、As、Hg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Cu、Pb、Zn、Cr、Cd、As、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1±5.2),(53.8±7.6),(78.4±13.2),(60.5±8.9),(0.250±0.099),(7.7±2.7),(0.055±0.039)μg/g.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处于国内河口湿地中等水平,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河口湿地的含量.有机质的含量影响了枯水期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Cu、Zn在枯水期以及As、Hg在丰水期与细粒径颗粒物显著正相关,<16μm的细颗粒物能吸持较多的重金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湿地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