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东部冶里组和亮甲山组白云岩型储层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4
1
作者 杨赏 焦养泉 +4 位作者 吴立群 林会喜 刘华 张守鹏 李钜源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7,共7页
以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为目标层,通过统计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方法,对华北东部白云岩型储层品质、层位判别以及目标层储层预测等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物性最佳(孔隙度平均值为6.73%,渗透率平均值为126.77... 以冶里组和亮甲山组为目标层,通过统计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方法,对华北东部白云岩型储层品质、层位判别以及目标层储层预测等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华北东部下古生界白云岩物性最佳(孔隙度平均值为6.73%,渗透率平均值为126.77×10-3μm2),而冶里组(O1y)和亮甲山组(O1l)是下古生界中白云岩最发育的层位,其白云岩厚度分别占下古生界地层厚度的73.6%和64.9%,且储层物性较好,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冶里组(O1y)5.34%和357×10-3μm2;亮甲山组(O1l)5.89%和97×10-3μm2,因此是重点预测层位。综合考虑白云岩有利的沉积环境、厚度规模、裂缝和溶蚀作用等因素认为,冶里组的潜在白云岩型储层位于黄骅坳陷北部、济阳坳陷东北部、内黄隆起-东濮坳陷以及吕梁隆起西南部;亮甲山组的潜在白云岩型储层位于冀中坳陷和沧县隆起北部(京津唐地区)、太行隆起中部-临清坳陷、内黄隆起-东濮坳陷、鲁西隆起区的济南-临沂地区以及吕梁隆起西南部。此项研究对前古近系油气战略资源选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云岩型储层 冶里组 亮甲山组 华北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地区奥陶纪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肖依 周汉文 +1 位作者 刘爱民 吴琪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5-1155,共11页
秦皇岛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缘,该区奥陶系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主要由细晶白云质灰岩、细晶白云岩、豹皮状灰岩、砾屑灰岩组成,灰岩中普遍含有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硅质岩。XRD分析显示硅质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方解石和少量白云石,... 秦皇岛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东北缘,该区奥陶系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主要由细晶白云质灰岩、细晶白云岩、豹皮状灰岩、砾屑灰岩组成,灰岩中普遍含有结核状、条带状和团块状硅质岩。XRD分析显示硅质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方解石和少量白云石,硅质岩显微镜下为蠕虫状、球状、针状玉髓集合体,个别样品可见交代结构。硅质岩贫Mn、Fe,Mn/TiO2小于0.5,Si/(Si+Al+Fe)比值在0.98~0.99之间,U/Th(0.422~1.225),REE总量低;硅质岩经北美页岩标准化的REE配分模式图上无明显Ce负异常,呈现平坦配分曲线;同时(La/Ce)N=(0.98~1.23),(La/Yb)N=(0.8~1.78),Ce/Ce*=0.92~1.02,反映奥陶纪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中硅质岩团块和条带为生物化学成因,形成于离陆较近的浅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奥陶纪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 华北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冶里—亮甲山组层状储层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徐春华 王亚琳 杨贵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62-365,共4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古生界奥陶系冶里—亮甲山组主要为一套厚层白云岩,其中发育大量的溶蚀孔洞,在裂缝沟通的情况下能够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层。利用渗透—回流模式,探讨了冶里—亮甲山组白云岩的成因机制,认为在白云岩化作用的基础上...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下古生界奥陶系冶里—亮甲山组主要为一套厚层白云岩,其中发育大量的溶蚀孔洞,在裂缝沟通的情况下能够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层。利用渗透—回流模式,探讨了冶里—亮甲山组白云岩的成因机制,认为在白云岩化作用的基础上,早奥陶世末期的怀远运动导致研究区发生区域性隆升,形成风化壳型溶蚀孔洞,但这些孔洞是无效的储集空间;经过后期断裂作用的改造,地层中产生大量的裂缝将其沟通,才能使白云岩成为有效储层;断层的发育又沟通了大气降水和湖水,对储层进行二次溶蚀改造。因此,该区断裂作用决定了储层的形成和发育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储层 储层成因 控制因素 冶里-亮甲山组 奥陶系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平泉早奥陶世冶里组碳酸盐风暴沉积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鹏举 林小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河北平泉地区冶里组碳酸盐岩风暴沉积极为发育,含原地型风暴岩、异地型风暴岩、风暴浊积岩和生物截丘灰岩等4种类型。风暴沉积反映本区冶里组沉积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当时区内古地理面貌为北高南低、海水北浅南深。此外,... 河北平泉地区冶里组碳酸盐岩风暴沉积极为发育,含原地型风暴岩、异地型风暴岩、风暴浊积岩和生物截丘灰岩等4种类型。风暴沉积反映本区冶里组沉积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当时区内古地理面貌为北高南低、海水北浅南深。此外,风暴沉积在露头层序地层划分中,对于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采地区 早奥陶世 冶里组 风暴岩 碳酸盐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冶里—亮甲山组次生白云岩储集空间成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郝运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6,共3页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薄片、扫描电镜、荧光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济阳坳陷下奥陶统冶里—亮甲山组次生白云岩储集空间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其储集空间组合以裂缝—孔洞型为主,其成因受岩性、成岩后生作用、构造作用等因素的控制...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薄片、扫描电镜、荧光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济阳坳陷下奥陶统冶里—亮甲山组次生白云岩储集空间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其储集空间组合以裂缝—孔洞型为主,其成因受岩性、成岩后生作用、构造作用等因素的控制;储层发育是在岩性因素的基础上,叠加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和溶蚀作用改造的结果;溶蚀作用通常沿先存裂缝、角砾间残存孔缝或在微孔隙较发育的岩石中发育,使各类储集空间溶蚀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里——亮甲山组 次生白云岩 储集空间 成因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北缘奥陶系亮甲山组的碳酸盐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 被引量:4
6
作者 梅冥相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5期33-42,共10页
华北地台北缘亮甲山组地层中发育有六种碳酸盐米级旋四层序;a型和b型属潮下型,其下部单元为钙质泥岩(a型)及薄层泥晶灰岩(b型).上部单元为颗粒泥晶灰岩(a与b相同);c-f型属环潮坪型,它们的上部单元均为薄层泥晶白云... 华北地台北缘亮甲山组地层中发育有六种碳酸盐米级旋四层序;a型和b型属潮下型,其下部单元为钙质泥岩(a型)及薄层泥晶灰岩(b型).上部单元为颗粒泥晶灰岩(a与b相同);c-f型属环潮坪型,它们的上部单元均为薄层泥晶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其下部岩石单元:c型为厚层及块状颗粒泥晶灰岩,d型为局部白云石化颗粒泥晶灰岩,e型为白云岩化颗粒泥晶灰岩,f型为中厚层含少量颗粒的泥晶结晶白云岩。从a型到f型正好构成一个米级旋回层序的环境变化谱系。根据米级旋回层序的有序垂直叠加形式,可以建立亮甲山组地层构成的复合海平面变化旋四层序:1个三级旋四层序包含3个四级旋四层序,13-15个五级旋四层序,60余个左右的米级旋四层序.通过这项研究表明,在浅水地层中进行露头旋四层序研究时,米级旋回层序是基本工作单元,其有序垂直叠加形式是识别长周期旋四层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层序 复合海平面变化 亮甲山组 奥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石门寨亮甲山奥陶系剖面化学地层和旋回地层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马坤元 李若琛 龚一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8-286,共19页
根据秦皇岛石门寨亮甲山奥陶系剖面的化学地层和岩石地层特征,将亮甲山组(O1l)细分为下、中、上段。选取Fe/Ca、Ti/Ca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开展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多窗谱法(MTM)和傅里叶变换法(FT),从Fe/Ca、Ti/Ca比值中共提取出... 根据秦皇岛石门寨亮甲山奥陶系剖面的化学地层和岩石地层特征,将亮甲山组(O1l)细分为下、中、上段。选取Fe/Ca、Ti/Ca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开展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多窗谱法(MTM)和傅里叶变换法(FT),从Fe/Ca、Ti/Ca比值中共提取出两个明显的米兰科维奇旋回:长偏心率405ka和短偏心率90ka。基于长偏心率周期建立的天文年代标尺表明,亮甲山组沉积时长为6.2Ma,平均沉积速率为14.68m/Ma,其中亮甲山组下段(0.00~48.00m)和中-上段(48.00~91.00m)的沉积速率分别为12.00m/Ma和19.55m/Ma;马家沟组下部的沉积速率为18.00m/Ma。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可能直接导致碳酸盐生产模式由以灰泥生产为主转变为以生物碎屑生产为主,并使亮甲山组下段与中-上段之交碳酸盐沉积速率大幅增加。旋回地层分析显示,早、中奥陶世之交天文轨道周期变化引起的地球气候改变可能对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地层 化学地层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 亮甲山组 奥陶纪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华北秦皇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海地区冶里——亮甲山组白云岩储层建设性成岩作用
8
作者 郭玉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3-170,共8页
以济阳坳陷桩海地区下古生界冶里—亮甲山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岩石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成像测井资料、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并结合研究区成岩演化特征,对研究区冶里—亮甲山组白云岩储层建设性成岩作用的类型、成岩演化... 以济阳坳陷桩海地区下古生界冶里—亮甲山组为研究对象,应用岩石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成像测井资料、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并结合研究区成岩演化特征,对研究区冶里—亮甲山组白云岩储层建设性成岩作用的类型、成岩演化过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包括白云石化作用、破裂作用、溶蚀作用。区内白云岩主要为微-细晶白云岩,夹少量细-中晶白云岩和泥-微晶白云岩;碳、氧同位素特征显示研究区白云岩主要发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极个别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主要发育在加里东运动早期及海西运动中后期。白云石化作用可形成晶间孔发育的白云岩储层,与灰岩相比具有良好的孔渗条件,为后期裂缝的发育及流体的溶蚀提供岩石基础;破裂作用主要发育在印支运动末期、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早期,多期的构造运动使得区内构造裂缝发育,为流体的溶蚀提供通道;溶蚀作用在各构造运动阶段均有发生,主要包括表生大气淡水溶蚀、热液溶蚀以及有机酸溶蚀作用,对储层改造作用明显。整体看来,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破裂作用是条件,溶蚀作用是关键,3种成岩作用叠加,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及后期改造,提高了储集物性,控制了现今白云岩优质储层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化作用 破裂作用 溶解作用 冶里-亮甲山组 桩海地区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