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老挝M_(S)6.0地震序列研究
1
作者 孙楠 贺素歌 +1 位作者 刘自凤 李利波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 云南地震活动与周边强震存在“构造相连,动力同源”的特征,研究周边强震的序列演化特征及发震构造,对云南地区地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2月24日老挝M_(S)6.0地震发生在滇西南地区的NW向整董断裂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是一次走滑型破裂事件,破裂方向与区域构造特征一致。老挝M_(S)6.0地震序列属于前震-主震-余震型序列,主震前震中附近出现3~4级地震非常活跃的现象,前震序列参数计算显示b值波动相对幅度较大,h值出现“上翘”形态,而余震序列b值和h值变化均相对平稳,主震的同震库伦应力结果表明老挝地震可能对云南地区有应力加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M_(S)6.0地震 前震序列 余震序列 序列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姚安2009年7月9日Ms 6.0级地震震源过程和灾害特点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加桂 何宝夫 张永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158,共8页
通过对构造、震源机制解、前震、余震和地震调查记录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地震震源物理过程,认为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是2000年Ms6.5级地震过程的延续,是2000年地震的10km深度余震层北边缘应力集中导致岩石"粉碎性"破裂产... 通过对构造、震源机制解、前震、余震和地震调查记录的全面分析,总结了地震震源物理过程,认为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是2000年Ms6.5级地震过程的延续,是2000年地震的10km深度余震层北边缘应力集中导致岩石"粉碎性"破裂产生的。根据及时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认为这次地震的震害比2000年Ms6.5级地震的严重,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次地震震源浅且以水平晃动为主,地震灾害主要是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和房屋破坏,这2个方面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房屋破坏还与房屋结构及地基条件密切相关,房屋破坏具有方向性。灾后恢复重建应尽量避免本次地震及余震震中构成的矩形范围,要加强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加强地基勘查和地基处理工作,提高建筑质量,加强抗震设防,注意进一步查找和治理建筑区和建筑物内隐藏的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姚安 6.0级地震 地震过程 地震灾害 地质环境 抗震救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发震断层及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君 王勤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9-207,328,共9页
本文使用2009年7月9日—12月23日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中M_L≥1.0地震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该序列进行重定位,共得到643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法获取了2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滑动拟... 本文使用2009年7月9日—12月23日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中M_L≥1.0地震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该序列进行重定位,共得到643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P波初动和振幅比法获取了20次M_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在此基础上采用滑动拟合法得到姚安M_S6.0地震序列的震源区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1 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NE倾向的高角度右旋走滑断层;2该序列的余震条带延伸方向与2000年姚安M_S6.5地震序列一致,两次主震震源机制解一致且两个地震序列均发生在马尾箐断裂上,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是马尾箐断裂向NW方向的延伸;3姚安M_S6.0地震震源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SSE向,接近水平,与区域应力场方向一致;42009年姚安M_S6.0地震序列是在区域应力增强的背景下,位于高低速过渡带高速一侧的震源区应力高度积累,使得马尾箐断裂向NW方向破裂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安ms6.0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法 P波初动法 振幅比法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M_(S)6.0地震序列特征及孕震构造环境 被引量:31
4
作者 易桂喜 赵敏 +4 位作者 龙锋 梁明剑 王明明 周荣军 王思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449-4461,共13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_(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_(S)6.0主震后...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M_(S)6.0地震,是继2019年6月17日长宁M_(S)6.0地震后在四川盆地发生的又一次6级强震.泸县M_(S)6.0地震震中位于NE走向的华蓥山褶断带内部,极震区烈度达Ⅷ度,共造成3人死亡,159人受伤.M_(S)6.0主震后余震活动频度低、强度弱,截止到9月23日,发生的最大余震为9月16日4时55分M_(S)2.8(M L3.4)地震,与主震震级差3.2,呈现孤立型地震序列特征.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宽频带波形资料,通过CAP波形反演,获取的本次M_(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286°、倾角45°、滑动角103°,节面Ⅱ走向88°、倾角46°、滑动角77°,显示该地震为逆冲型.P轴方位187°、俯仰角1°,反映震源区主压应力呈近NS向水平推挤特征,与华南地块构造应力场NW\|SE向主压应力方向存在显著差异,揭示本次地震应受局部应力场控制.泸县M_(S)6.0地震的矩震级为M W5.36,远低于面波震级;震源矩心深度为3.5 km,与重新定位后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5.1 km较接近,表明该地震发生在四川盆地上地壳浅部沉积盖层内,符合最近3年四川盆地中强地震活动深度分布普遍较浅的特征,也反映本次地震的震源破裂尺度相对较小.其震源机制解两节面走向均与震中附近的华蓥山褶断带西支断裂及附近的已知地表断层几何结构不匹配,结合重新定位的前震和早期余震空间展布近NWW向优势特征,本文初步判定走向NWW的节面Ⅰ为同震破裂面,发震断层倾角45°,推测此次泸县M_(S)6.0地震为沉积盖层内NWW向隐伏逆冲断层在近NS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下挤压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序列特征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