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山板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 被引量:152
1
作者 赵越 张拴宏 +2 位作者 徐刚 杨振宇 胡健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54-863,共10页
对燕山地区中生代板内变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确定翁文灏75年前识别和提出的燕山运动A幕、B幕和中间幕发生在侏罗纪。侏罗纪的构造变形最终塑造了东西向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格架。通过对典型盆地的分析,燕山运动A幕以髫髻山组安山岩之... 对燕山地区中生代板内变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确定翁文灏75年前识别和提出的燕山运动A幕、B幕和中间幕发生在侏罗纪。侏罗纪的构造变形最终塑造了东西向燕山褶皱-冲断带的格架。通过对典型盆地的分析,燕山运动A幕以髫髻山组安山岩之下的角度不整合为标志,时限为160Ma±5Ma前,时期为中侏罗世龙门期—九龙山期,时代推测在175~160Ma之间。中间幕以髫髻山组和兰旗组火山岩为代表,时代约在165~156Ma之间。B幕强烈的冲断形成了土城子组和后城组的粗碎屑堆积,时限在135Ma±1Ma前,时代为156~139Ma。白垩纪早期,区域变形逐渐以伸展为主,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火山喷发频繁、强烈,构造变形较弱。显然,早白垩世的构造发展已不属于燕山运动的范畴。燕山运动A幕是燕山板内变形带最主要的构造事件,也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 陆内变形带 构造事件 侏罗纪 燕山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73
2
作者 张长厚 吴淦国 +2 位作者 徐德斌 王根厚 孙卫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64-875,共12页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丰宁-隆化断裂、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及马兰峪背斜组成。丰宁-隆化断裂为由北向南的低角度逆冲断层经后期改造而形成。古北口-平泉断裂系由柳河-承德县断层、乌龙矶-小料...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丰宁-隆化断裂、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及马兰峪背斜组成。丰宁-隆化断裂为由北向南的低角度逆冲断层经后期改造而形成。古北口-平泉断裂系由柳河-承德县断层、乌龙矶-小料北沟断层、寿王坟-大杖子-下杖子断层组成的断裂系统,在剖面上呈正花状构造,具右行斜压性质,活动时代为148~132Ma。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为一右行走滑断裂。马兰峪背斜不具有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合特征,深部岩浆活动主导的、基底薄弱带控制的断块差异隆升可能是其形成的重要机制。三叠系砾岩中的砾石绝大多数具再生砾石特征,主要来自石炭系—二叠系,其中火山岩砾石的年代(240~248Ma)表明其沉积时间应明显小于240Ma。下板城盆地北部及西部王家店-小梁后盆地原所谓的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火山岩的时代分别为161Ma和126~127Ma。因此,原标志印支期变形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已被否定,印支运动构造表现需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造山带 构造格局 逆冲构造 斜压断裂 燕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被引量:66
3
作者 张长厚 王根厚 +3 位作者 王果胜 吴正文 张路锁 孙卫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4-76,共13页
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 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和东南缘的两条最外缘道冲断层走向为ENE,居于其间的逆冲断层呈NNE—NE,而且,向东北和南西方向这些断层具有汇合的趋势。在东北端收敛于凌源—东官营子断裂(“内蒙地轴”南缘断裂)上,而在西南端则汇拢于大屯—锦州断裂及其西延的密云—喜峰口断裂。总体上构成一个类似于双重构造(duplex)的巨型逆冲系统。该区边冲作用始于中侏罗世之前,于侏罗纪末达到高峰并基本形成了本区的推覆构造格局。本区逆冲断层系统,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东,与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西段以向北、北西逆冲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明显不同。结合燕山中段发现的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裂系统及其与本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时-空关系分析,指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沿燕山东西向构造带右行走滑作用因构造方向的改变发生构造转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系统 双重构造 板内造山带 燕山 辽宁 中生代 辽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划分、时代与盆地性质探讨 被引量:64
4
作者 孙立新 赵凤清 +2 位作者 王惠初 谷永昌 冀世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5-453,I0004,共10页
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分布广泛,顶底清晰,是本区最具特色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区域地质对比研究表明,燕山西部土城子组与燕山中东部土城子组在地层、时代上有较大的不同,西部盆地中髫髻山组火山岩不发育或很少发育,土城子组在地层划分上常... 燕山地区土城子组分布广泛,顶底清晰,是本区最具特色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区域地质对比研究表明,燕山西部土城子组与燕山中东部土城子组在地层、时代上有较大的不同,西部盆地中髫髻山组火山岩不发育或很少发育,土城子组在地层划分上常包含九龙山组或髫髻山期火山岩,时代为中晚侏罗世(J2—J3);东部盆地普遍发育髫髻山组火山岩浆或火山-沉积地层,土城子组划分与层型剖面一致。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土城子组时限在156-139Ma之间,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土城子期盆地沉积的不对称性,相分布特征,古水流等指示其形成在一个挤压作用下的陆内火山-沉积盆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城子组 地层划分 时代 盆地性质 燕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北缘燕辽钼(铜)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及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34
5
作者 代军治 毛景文 +4 位作者 杨富全 叶会寿 赵财胜 谢桂青 张长青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98-612,共15页
华北地台北缘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中段部位钼(铜)矿床的分布受区域EW向、NE向、NNE向断裂的联合控制。成矿带东端辽西地区以钼矿为主,西端冀北地区以铜(钼)矿为主。钼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关系密切,矿床多产于花岗斑... 华北地台北缘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中段部位钼(铜)矿床的分布受区域EW向、NE向、NNE向断裂的联合控制。成矿带东端辽西地区以钼矿为主,西端冀北地区以铜(钼)矿为主。钼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关系密切,矿床多产于花岗斑岩体之中或内外接触带中,矿床类型以斑岩型、斑岩_矽卡岩型、矽卡岩型为主。同位素研究表明,钼(铜)矿床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下地壳或与太古代结晶基底有关的花岗岩;钼矿的形成主要与中生代富硅、富钾质花岗岩有关,而与铜矿成因有关的花岗岩酸碱度相对较低。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燕辽钼(铜)成矿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于180Ma左右和140Ma左右2个时期,其对应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分别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后碰撞造山阶段和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燕辽钼(铜)成矿带 矿床类型 时空分布 成矿作用 成矿动力学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中段盘山花岗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1
6
作者 马寅生 曾庆利 +3 位作者 宋彪 杜建军 杨富全 赵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中段南缘的蓟县盘山花岗岩体由狼家峪、官庄、东罗庄和小盘山4个侵入单元组成,并发育侵入期后含斑石英二长岩脉,发育环绕岩体分布的周缘向斜并侵蚀早期东西向蓟县断裂。对前3个侵入单元及岩体西侧围岩中的顺层侵入的... 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中段南缘的蓟县盘山花岗岩体由狼家峪、官庄、东罗庄和小盘山4个侵入单元组成,并发育侵入期后含斑石英二长岩脉,发育环绕岩体分布的周缘向斜并侵蚀早期东西向蓟县断裂。对前3个侵入单元及岩体西侧围岩中的顺层侵入的含斑石英二长岩脉等4件样品的锆石U-Pb(SHRIMP)定年结果为,年龄值界于203-207Ma,表明盘山花岗岩体侵位于三叠纪末期。这个年龄结果进一步限定了燕山陆内造山带东西向褶皱、逆冲/逆掩断层系统形成时代的上限,显示其形成时代为印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陆内造山带 花岗岩体 锆石SHRIMP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深部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张学民 刁桂苓 +2 位作者 赵英萍 王卫民 束沛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09-1719,共11页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近50个台站下方800 km深度内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速度结构差异很大,稳定地块速度随深度稳定增加,构造带内速度结构复杂,而且即使在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区段之间速度结构也明显不同,如...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近50个台站下方800 km深度内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发现华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之间速度结构差异很大,稳定地块速度随深度稳定增加,构造带内速度结构复杂,而且即使在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区段之间速度结构也明显不同,如太行山构造带,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或各区段经历了各自不同的地质演化历史.环渤海地区及相关区域多个台站的速度结构显示,华北东部地区地幔软流层埋深浅、厚度大、速度低,反映了地幔上涌的特点;而在软流层或更深层次的地幔中没有发现埋深或厚度比较统一的高速或低速体,因此可能没有岩石圈或下地壳介质曾经拆沉进入地幔,这为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深部地球物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速度结构 华北 太行山构造带 燕山构造带 岩石圈减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牛营子地区晚三叠世逆冲构造 被引量:22
8
作者 徐刚 赵越 +4 位作者 胡健民 曾庆利 刘晓文 吴海 宋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6-34,共9页
燕山陆内造山带侏罗纪的构造及其研究已广为报道,但确凿的三叠纪构造分析明显不足。对辽西凌源牛营子地区详细的构造地质调查揭示该区晚三叠世晚期存在的逆冲构造。盆地东部中侏罗世郭家店组之下覆盖着一套晚三叠世道冲叠瓦构造,其运动... 燕山陆内造山带侏罗纪的构造及其研究已广为报道,但确凿的三叠纪构造分析明显不足。对辽西凌源牛营子地区详细的构造地质调查揭示该区晚三叠世晚期存在的逆冲构造。盆地东部中侏罗世郭家店组之下覆盖着一套晚三叠世道冲叠瓦构造,其运动指向:黄土坡以西逆冲叠瓦构造由西向东推覆;黄土坡以北弧形断裂由北向南道冲,为派生的运动。逆冲断裂带控制的槽地之中发育同逆冲期邓杖子组灰岩—白云岩质角砾砾岩。我们的资料表明,邓杖子组时代应属晚三叠世晚期,与晚三叠世老虎沟组基本是连续过渡的。原定牛营子盆地早—中侏罗世地层是倒置的,正常的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应为老虎沟组、邓杖子组、水泉沟组、郭家店组。晚三叠世晚期逆冲构造事实的确定说明,燕山陆内造山带至少从晚三叠世起就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其早期变形历史对于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和陆内变形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 逆冲构造 燕山陆内造山带 辽宁 地层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造山带东段——辽西地区薄皮逆冲推覆构造 被引量:38
9
作者 杨庚 柴育成 吴正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2-332,共11页
辽西地区为华北北缘中生代燕山造山带东延部分。地表地质调查和新的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表明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为大型薄皮构造组成的楔形体,主要由凌源—北票逆掩断层、牛营子—郭家店逆掩断层、汤神庙逆掩断层和建昌—朝阳逆... 辽西地区为华北北缘中生代燕山造山带东延部分。地表地质调查和新的地震剖面资料的构造解释表明辽西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为大型薄皮构造组成的楔形体,主要由凌源—北票逆掩断层、牛营子—郭家店逆掩断层、汤神庙逆掩断层和建昌—朝阳逆掩断层,以及在这些逆掩断层上盘发育的大型推覆体组成。逆冲构造的扩展方式为背驮式,逆冲指向南东,定型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即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碎屑岩(110Ma)和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之间。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形成的辽西地区道冲推覆构造系既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最终闭合碰撞有关,同时也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在东亚大陆之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内造山带 构造样式 中生代 辽西地区 逆冲推覆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台隆、燕山带和兴蒙造山带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V_P/V_S)的横向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10
作者 危自根 陈凌 杨小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99-2808,共10页
本文研究采用接收函数H_K方法获得了辽东台隆、燕山带和兴蒙造山带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V_P/V_S).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三个构造区地壳平均厚度略有差别,分别为32、33 km和35 km,但横向变化特征各异.辽东台隆地壳中间厚两端薄,... 本文研究采用接收函数H_K方法获得了辽东台隆、燕山带和兴蒙造山带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V_P/V_S).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三个构造区地壳平均厚度略有差别,分别为32、33 km和35 km,但横向变化特征各异.辽东台隆地壳中间厚两端薄,燕山带地壳厚度的变化相对平缓,而在兴蒙造山带内,以索伦缝合带为界地壳呈由东南向西北增厚趋势,并在缝合带附近变化迅速.V_P/V_S比值在整个研究地区也表现出显著波动,特别是在燕山带波速比横向变化明显,在靠近兴蒙造山带的边界附近(大致对应于南北重力梯度带位置)明显增高;而在兴蒙造山带波速比则相对偏低,且横向变化较小.燕山带与兴蒙造山带地壳结构特征的差异表明,燕山带在中-新生代可能经历了更为强烈的后期改造.南北重力梯度带附近地壳结构的明显改变,并结合前人观测到的该处岩石圈深部结构的强烈横向变化,表明重力梯度带可能是一条岩石圈尺度的大型陆内构造边界带,其两侧地区可能经历了不同的显生宙岩石圈演化过程.兴蒙造山带(索伦缝合带附近)以及辽东台隆地壳厚度的变化与地形相对应,而其波速比值也相对稳定,这可能反映了两个区域各自受到的地壳改造横向差异性相对较小,结构和成分相对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台隆 燕山带 兴蒙造山带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60
11
作者 邓晋福 赵国春 +4 位作者 苏尚国 刘翠 陈亦寒 李芳凝 赵兴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 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等的共同约束,讨论华北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叠加、构造应力场转换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燕山地区发育的“花边状”的褶皱和被褶皱的逆冲推覆带等,是多幕挤压变形叠加的记录。早侏罗世晚期(J31 )、中侏罗世晚期(J32 )、晚侏罗世中期(J23 )、晚侏罗世晚期(J33 )和早白垩世早期(K11 )5期不同方向展布的火成岩对应方向不同的收缩构造,提出早白垩世早期(K11 )本区可能存在区域北西向挤压构造及该期华北地区总体仍处于收缩构造环境的认识。华北燕山造山带是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上扬(斯克)—楚科奇(斯克) (Verkhoyano-Chukotsk)造山带,伊泽奈崎(Izanagi)洋俯冲带和特提斯洋俯冲带4个边界会聚大背景中形成和演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造山带 岩浆-构造事件序列 构造叠加 收缩构造 北西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板内造山带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被引量:21
12
作者 郭华 吴正文 +1 位作者 刘红旭 王润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9-346,共8页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 ,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北 ,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 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 ... 燕山地区自晚三叠世以来进入了板内造山带的形成演化阶段 ,基本构造格局为一由大型逆冲推覆系统组成的构造楔形体 ,尖端指向北 ,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 (J1—K1)。兴隆、承德、大庙、隆化和围场等 5条主干逆掩断层及其上驮的推覆体 ,在同一底界滑动拆离面上由南向北呈前展式扩展 ,造成的地壳缩短量达 4 4 1%。从造山带后端至前缘 ,褶皱形态由以箱状褶皱为主转变成以斜歪褶皱为主 ;断裂构造性质也从脆性断层转变为韧性断层 ,在造山带后缘还形成了三角带构造和突起构造。造山期后的构造变形对已形成的构造格局进行了改造和破坏 ,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逆冲推覆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燕山板内造山带 逆掩断层 断裂构造 脆性断层 韧性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燕山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 被引量:34
13
作者 邓晋福 苏尚国 +1 位作者 赵国春 刘翠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15-323,共9页
采用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的概念 ,对华北燕山造山带进行了研究。燕山造山带各演化阶段的结构要素组合特征如下 :前造山和初始造山幕 (J1) ,早侏罗世早期为前造山伸展构造 ,结构要素组合有 :三叉式裂谷带、板内型玄武岩、含煤建造 ;早侏... 采用造山带结构要素组合的概念 ,对华北燕山造山带进行了研究。燕山造山带各演化阶段的结构要素组合特征如下 :前造山和初始造山幕 (J1) ,早侏罗世早期为前造山伸展构造 ,结构要素组合有 :三叉式裂谷带、板内型玄武岩、含煤建造 ;早侏罗世晚期为初始造山收缩构造 ,结构要素组合有 :向北倾伏的褶曲与逆冲、九龙山组类磨拉石建造 ,硬绿泥石 -十字石 -蓝晶石为标志的低温、中 -高压变质带。早期造山幕 (J2 ) ,中侏罗世早期为同造山伸展构造 ,结构要素组合有 :岩石圈上隆伸展有关的火山盆地及可能的同期侵入岩 ,火山岩线型分布 ;中侏罗世晚期为收缩构造 ,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 :逆冲推覆和褶曲变形、磨拉石建造、同构造侵入体和角闪岩相变质岩。峰期造山幕 (J3) ,晚侏罗世早期同构造伸展构造 ,结构要素组合有 :岩石圈上隆伸展有关的火山盆地与同期侵入岩 ,火山岩面型分布 ,火成岩组合中出现高压粗面岩类 ,较大量的流纹岩 ;晚侏罗世晚期收缩构造有关结构要素组合为 :逆冲推覆和褶曲变形、磨拉石建造、同构造侵入体和角闪岩相变质岩 ,侵入岩中出现高压正长岩类。早白垩世早期 (K11)晚造山幕有关的结构要素组合为 :收缩变形分布较局限 ,湖相沉积建造替代磨拉石建造 ,侵入岩组合中出现过碱性石英正长岩 ,大晶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造山带 结构要素组合 造山带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隆化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内的晚古生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1
14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1 位作者 宋彪 吴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21-626,共6页
本文报道了冀北隆化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中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SHRIMP U-Ph锆石年龄为311±2Ma(95%置信度)。锆石为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少量继承锆石年龄平均为 1809±21 Ma(95%置信度),与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年龄接近,可能与本... 本文报道了冀北隆化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中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SHRIMP U-Ph锆石年龄为311±2Ma(95%置信度)。锆石为典型的岩浆结晶锆石,少量继承锆石年龄平均为 1809±21 Ma(95%置信度),与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年龄接近,可能与本区早元古代末华北克拉通的最后拼合有关。冀北隆化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中晚古生代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确定说明:内蒙古隆起(即“内蒙地轴”)实际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构造变形及剥露的结果。这一发现对于认识燕山构造带的早期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RIMP U-PB测年 燕山构造带 晚古生代 构造变形 内蒙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时空演化与成矿规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吕劲松 张雪辉 +3 位作者 孙建东 张勇 武彬 骆学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635-3658,共24页
钦杭成矿带东段处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的交接部位,其特殊的构造背景造就了其独特的岩浆事件与成矿作用。本文详细总结了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时空演化与成矿规律,认为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岩浆活动是连续的,可分为"两期四阶段":... 钦杭成矿带东段处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的交接部位,其特殊的构造背景造就了其独特的岩浆事件与成矿作用。本文详细总结了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时空演化与成矿规律,认为钦杭成矿带东段燕山期岩浆活动是连续的,可分为"两期四阶段":早期早阶段(180~160Ma)主要形成I型花岗岩,早期晚阶段(160~145Ma)形成I型、S型花岗岩,晚期早阶段(145~125Ma)以形成S型花岗岩为主(136Ma之后开始形成A型花岗岩),晚期晚阶段(125~100Ma)主要形成A型花岗岩。以东乡-德兴I型花岗岩带为岩浆活动中心,总体经历了从西往东,从I型→S型→A型的演化过程。按成矿专属性,将I型花岗岩分为两种类型:I_1型花岗岩以形成铜(金)铅锌铁多金属矿床为特色,I_2型花岗岩主要形成钨钼矿;将S型花岗岩分为三类:S_1型花岗岩主要形成钨锡钼矿床,高分异的S_2型花岗岩形成铌钽矿,S_3型花岗岩主要形成铅锌银铀矿床;A型花岗岩则具备I型、S型两种花岗岩的成矿特征。与岩浆作用一致,成矿作用也是连续的,可分为相应的"两期四阶段"。成岩成矿的时空演化过程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动力条件变化的控制,导致不同部位的基底地层发生熔融,发生不同程度的壳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成矿带东段 燕山期 成岩成矿规律 构造背景 岩浆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辽成矿带东段新台门钼矿床的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16
作者 张遵忠 吴昌志 +5 位作者 顾连兴 冯慧 郑远川 黄建华 李晶 孙亚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3-320,共8页
文章对新台门钼矿取自花岗斑岩含矿石英脉中的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模式年龄介于(177±4)~(185±1)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83±3)Ma(2σ,MSWD=1.6),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结合区域岩浆活动和成... 文章对新台门钼矿取自花岗斑岩含矿石英脉中的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了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模式年龄介于(177±4)~(185±1)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83±3)Ma(2σ,MSWD=1.6),表明该矿床形成于早侏罗世。结合区域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年代学格架,作者认为燕辽成矿带,特别是辽西地区的早侏罗世成矿作用非常重要,其形成应与印支期末华北板块与南北两侧大陆聚合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RE-OS同位素测年 斑岩钼矿 早侏罗世 燕辽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壳─幔过渡带结构 被引量:26
17
作者 赵俊猛 张先康 +2 位作者 赵国泽 刘国栋 卢造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5-172,共8页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 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是典型的盆岭构造。通过对横跨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的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地震宽角反射、折射资料进行小波分析,获得了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的壳-幔间是以多个薄层过渡的。这些薄层的层厚度2~3km不等,层速度高低相间,总厚度约20km,平均速度较低,接近塔里木盆地下地壳的速度。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间不具有这种特点,其壳-幔间主要表现为一级间断面。而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间阳-海城-东沟深地震测深剖面所揭示的辽东台隆-辽河盆地-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的结构似乎具有完全相反的特征:辽河盆地的壳-幔过渡带比较复杂,它由数个薄层叠合而成,总厚度达15km;辽东台隆与燕山台褶带壳-幔过渡带结构十分简单,皆以一级间断面过渡为主。研究认为,造成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所处的构造环境不同:前者为挤压环境,而后者为伸展环境。在挤压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造山带的下面;而在伸展环境下,复杂的壳-幔过渡带形成于盆地的下面。壳-幔过渡的复杂程度与构造活动性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目前的构造活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盆岭构造 壳-幔过渡带 辽东台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构造带滦平早白垩世盆地沉积过程和演化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英利 渠洪杰 孟庆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67-678,共12页
滦平盆地是燕山构造带内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早白垩世伸展盆地。对盆地内沉积岩相和相组合的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盆地内部发育不同的沉积相带并显示明显的空间变化。盆地北部和西部边缘以冲积扇砾岩和扇三角洲砂岩、砾岩沉积为主,盆地中心为... 滦平盆地是燕山构造带内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早白垩世伸展盆地。对盆地内沉积岩相和相组合的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盆地内部发育不同的沉积相带并显示明显的空间变化。盆地北部和西部边缘以冲积扇砾岩和扇三角洲砂岩、砾岩沉积为主,盆地中心为湖泊细粒沉积。河流相砂岩和砾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东南部。古流向和物源恢复结果证明,盆地沉积物主体来自于北部和西部老变质岩基底,仅少部分沉积物来自盆地的东南缘。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充填过程主要受北缘和西缘张性断层的控制,断层下盘基底岩石的抬升与盆地边界正断层活动相关,从而成为盆地主要的物源区。滦平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火山喷发阶段、中期强烈断陷阶段和晚期填平阶段。滦平盆地代表了早白垩世燕山构造带其它同类盆地的发展过程,它们皆以小型独立的盆地发育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构造带 早白垩世 滦平盆地 沉积过程 盆地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形成时代的锆石U-Pb年龄证据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紫程 张绪教 +2 位作者 高万里 胡道功 陆露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0年第1期51-58,共8页
巴颜咯拉—松潘甘孜地体与东昆仑南地体晚三叠纪斜向碰撞形成大规模的东昆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新生代时期韧性剪切转为脆性左旋走滑并构成青藏高原向东逃逸的北部边界。为了确定早期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对剪切带上2个同构造花岗斑岩脉... 巴颜咯拉—松潘甘孜地体与东昆仑南地体晚三叠纪斜向碰撞形成大规模的东昆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新生代时期韧性剪切转为脆性左旋走滑并构成青藏高原向东逃逸的北部边界。为了确定早期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对剪切带上2个同构造花岗斑岩脉进行了激光探针(LA-MC-ICP MS)测年研究,获得了196.4±2.3 Ma和195.1±1.6 Ma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表明东昆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形成于燕山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锆石U-Pb年龄 燕山早期 东昆仑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构造带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盆地火山-沉积地层 充填过程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17
20
作者 渠洪杰 孟庆任 张英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26-1337,共12页
燕山地区上侏罗统主要包括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2套地层。根据这2个组中火山岩同位素年龄的数据,认为这2个组的主体应是同期形成的,而非简单的上、下层关系。通过岩相、相组合、古流向和物源分析,对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 燕山地区上侏罗统主要包括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2套地层。根据这2个组中火山岩同位素年龄的数据,认为这2个组的主体应是同期形成的,而非简单的上、下层关系。通过岩相、相组合、古流向和物源分析,对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的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认为盆地发育的早期沉积物虽主要来自于北部,但并非受控于北部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尚义-平泉断裂带具有明显的走滑特征,并控制了当时的火山喷发。提出了一个新的盆地演化模型,能很好地解释承德地区晚侏罗世火山-沉积地层的发育、古流向、物源区的变化和盆地的构造-沉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构造带 晚侏罗世 髫髻山组 土城子组 火山-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