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泸定M_(s) 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鲜水河断裂带强震迁移规律
1
作者 钟永生 李敬波 +6 位作者 王国洪 颜照坤 周吉谦 王多福 郑良忠 张聚源 吴明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5-995,共21页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这是继2014年康定地震后,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强震。笔者等通过已有文献资料,结合鲜水河断裂带南段野外地质调查,统计了滑动速率及历史地震资料,并总...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 km。这是继2014年康定地震后,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又一次强震。笔者等通过已有文献资料,结合鲜水河断裂带南段野外地质调查,统计了滑动速率及历史地震资料,并总结了近代鲜水河断裂带强震迁移规律,对认识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及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得出以下几点认识:①鲜水河断裂带各段滑动速率差异较大,以乾宁为界,从NW至SE段整体上呈现出“先减速后加速”的滑动特点;②泸定地震发震构造磨西断裂,为一次左旋走滑事件;③川滇地区近代历史强震活跃期具有“跳跃性”迁移的特点。自1981年道孚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断进入相对平静期,持续了33 a。自2014年康定地震发生,鲜水河断裂带再次进入地震活跃期;④鲜水河断裂带的强震破裂并非单次地震的“贯通型”模式,而是多次地震的渐进式。断层间相互作用尤其是大地震的发生对断裂带强震复发间隔具有重大影响,相同断裂带的强震也会对后续地震的发生概率产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泸定地震 复发间隔 强震迁移规律 地震活跃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深地震反射证据 被引量:37
2
作者 吕庆田 刘振东 +2 位作者 董树文 严加永 张永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44-4359,共16页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讨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及演化,获得如下认识:(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燕山期的陆内俯冲带,上地壳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大型逆冲、叠瓦、褶皱和推覆构造为特征;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俯冲或叠置到相邻块体之下,在宁芜火山岩盆地和沿江凹陷下形成了"鳄鱼嘴"构造.(2)白垩纪以来,长江深断裂带(CJF)由一系列拆离断层组成,大致沿长江河床分布.该断裂带在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为一组逆冲断裂,伸展垮塌阶段反转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同时控制了沿江凹陷的形成和演化.(3)陆内俯冲或叠置导致地壳加厚、拆沉,引发大规模岩浆活动."鳄鱼嘴"构造或是沟通深部岩浆向上迁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沿江成矿岩浆岩的分布.正是这种特殊的深部过程和构造特征,导致了燕山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深断裂带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深地震反射 偏移剖面 陆内俯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Ms≥7 ̄3/4级地震的定向迁移 被引量:23
3
作者 马宗晋 李献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7-136,共10页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 对全球尺度的6条大地震带内1900~1990年中184次Ms≥73/4级地震进行了沿地震带方向定向迁移的分析,获得了全球统一的地震定向迁移规律,总体是由西向东,迁移速度由700km/a变为150km/a,此现象可以作多种暂态地球动力作用过程的推论,如以大西洋脊间歇式张裂引起上地幔软流物质自西向东运动,呈现纵波式的振荡传播;也可解释为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印度板块自西南向东北对欧亚地震带依次的推压引起向东的应变波的传播;太平洋脊两侧洋底板块向西北和东北两侧的斜向推压,可能是造成两侧地震带地震向北迁移的触发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迁移 地球动力学 地震 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浅部基底推覆伸展作用的地震学证据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单玄龙 秦树洪 +2 位作者 张艳 杨宝俊 汪名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44-2049,共6页
已经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叠偏剖面得到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远程应力场形成上部地壳滑脱断裂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地震叠偏剖面发现中远程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远程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浅部基底共同作用形成... 已经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叠偏剖面得到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远程应力场形成上部地壳滑脱断裂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地震叠偏剖面发现中远程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远程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浅部基底共同作用形成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该断裂系统基本呈双向形式,纵向与横向上表现出不均匀的强度,向西逆冲推覆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3~4 km,向东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1~2 km,断裂系统组构比较复杂.经过对控盆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两侧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松辽盆地浅部基底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是叠加在孙吴—双辽断裂之上的新的断裂系统.考虑到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在远离1000多公里之外所产生的内蒙古阴山—燕山大型逆冲推覆断裂带以及松辽盆地的区域构造位置,认为在松辽盆地南部和滨北地区孙吴双辽断裂构造线之外也应该存在浅部基底内的逆冲推覆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 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 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 浅部基底逆冲推覆断裂系统 油气地震叠偏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神狐水合物钻探区不同形态流体地震反射特征与水合物产出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杨睿 阎贫 +5 位作者 吴能友 乔少华 苏明 梁金强 郭攀 霍元媛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9-26,共8页
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含气流体运移的影响。南海北部陆坡区,尤其是珠江口盆地的白云凹陷,普遍存在流体渗漏的现象,暗示了水合物赋存的良好前景。神狐海域水合物钻探区内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显示,区域内发育大量流体运移通... 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含气流体运移的影响。南海北部陆坡区,尤其是珠江口盆地的白云凹陷,普遍存在流体渗漏的现象,暗示了水合物赋存的良好前景。神狐海域水合物钻探区内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显示,区域内发育大量流体运移通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地震反射模糊带,根据其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花冠状和穹顶状两大类模糊反射带。模糊反射带的存在意味着研究区内具有良好的含气流体运移条件,能够为甲烷气体的垂向运移提供通道。神狐海域水合物的钻探结果表明,水合物的分布与模糊反射带的分布范围具有良好的空间匹配关系,其中,花冠状地震反射模糊带侧翼部与中尺度正断层相连,促进了含气流体的侧向运移,顶部与可能的微裂隙相通,气体可向上运移至水合物稳定带,形成了水合物藏;而穹顶状地震反射模糊带顶部则通过疑似流体通道与海底沟通,这种结构极易形成气体逃逸而无法形成水合物。因此,不同形态特征的模糊反射带可能对水合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狐钻探区 流体运移 地震反射模糊带 花冠状 穹顶状 天然气水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贵宣 郑大林 +1 位作者 张肇诚 于淑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1-226,共6页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鲜水河断裂带自1725年到现在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周期,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由康定依次向甘孜迁移的特点。在每一个大的地震活动周期中,地震基本上两次重复由康定向甘孜迁移的过程,而且较强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次迁移过程中,1982年甘孜地震标志着断裂带在第二幕地震活动高潮中,中强震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由断裂带东南端向西北端迁移的过程。同时考虑到断裂带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估计鲜水河断裂带目前已进入新的平静阶段。前两个大的活动周期之间,平静了近一个世纪。按历史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估计在新的活动期地震仍将从康定方向开始,逐步向甘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迁移 地震激动性 增长概率 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板块俯冲带地震波各向异性及剪切波分裂的成因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孙圣思 嵇少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8-647,共20页
大洋板块俯冲带是许多重要地质作用(例如脱水、部分熔融、岩浆和地震活动)发生的场所。对位于俯冲带之上的地震台站所检测到的不同剪切波的数据解析,可以获得源于上覆板块、地幔楔、俯冲板块和板下地幔的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关键信息。本... 大洋板块俯冲带是许多重要地质作用(例如脱水、部分熔融、岩浆和地震活动)发生的场所。对位于俯冲带之上的地震台站所检测到的不同剪切波的数据解析,可以获得源于上覆板块、地幔楔、俯冲板块和板下地幔的地震波各向异性的关键信息。本文系统总结了世界各地大洋俯冲带的剪切波分裂样式,对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大洋俯冲带的地震波各向异性的主要成因模式(例如地幔楔拐角流、与海沟迁移有关的平行海沟的地幔流、橄榄石位错蠕变形成各类组构以及蛇纹石化的影响等)进行了较为详尽地评述。由橄榄石(010)[100]、(010)[001]、(100)[001]、{0kl}[100]、(001)[100]和{110}[001]位错蠕变形成的晶格优选定向(LPO)分别称之为A型、B型、C型、D型、E型和F型组构,其中A型、D型和E型组构总是导致剪切快波的偏振方向()平行于地幔流的方向,而B型组构则导致垂直于地幔流的方向。C型组构虽然也能使平行于地幔流方向,但快慢波之间的延迟时间(δt)则不如同等条件下A型组构形成的那么大。F型组构导致剪切波在垂直于地幔流动面的方向上传播时几乎不发生分裂。叶蛇纹石是俯冲板块地幔和地幔楔中最主要的含水矿物,具极低的流变强度、很低的地震波速和很大的弹性各向异性。蛇纹石化程度越高,变形地幔岩的各向异性就越大,则弧前地幔楔的剪切波分裂愈强。只要蛇纹石的含量超过10%~20%,则变形地幔岩的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将由蛇纹石的LPO主导。地幔楔的剪切波分裂特征主要取决于其蛇纹石化程度与俯冲角度,陡倾的俯冲和高程度的蛇纹石化有利于形成平行于海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俯冲带 地震波各向异性 剪切波分裂 橄榄石组构 海沟迁移 蛇纹岩化 地幔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地震资料低频成像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昭军 沈杰 张剑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136,共5页
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支撑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地震资料成像精度直接影响构造解释的效果。根据超深层地震资料具有信噪比低、主频低、频带窄等特点,提出了保护和恢复弱反射信号的低频成像处理思路。为了提高超深层... 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支撑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地震资料成像精度直接影响构造解释的效果。根据超深层地震资料具有信噪比低、主频低、频带窄等特点,提出了保护和恢复弱反射信号的低频成像处理思路。为了提高超深层地震资料的成像精度,开展了保护低频弱去噪处理、弱信号恢复及补偿、保持信噪比提高分辨率和子波一致性处理、剩余静校正和速度分析迭代处理、超低频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以CS地区二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实际应用,改善了超深层地震资料的品质和成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低频 地震处理 反褶积 叠前时间偏移 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东区块高陡背斜的研究与应用
9
作者 许胜利 周罡 +1 位作者 林正良 梁光明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4期11-13,共3页
本东区块是焉耆油区最大的未动用含油气区块。通过实钻后发现该区块构造变化很大 ,构造不落实一直制约着该区块的开发。在开发实践过程中综合应用了地震、地质、钻井等资料确定了本东高陡背斜的构造形态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精... 本东区块是焉耆油区最大的未动用含油气区块。通过实钻后发现该区块构造变化很大 ,构造不落实一直制约着该区块的开发。在开发实践过程中综合应用了地震、地质、钻井等资料确定了本东高陡背斜的构造形态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精细研究 ,确定出了该背斜的高点位置及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东区块 高陡背斜 精细速度场 偏移 地震空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米雪 徐苏 +3 位作者 常汉章 李尊 刘东奇 徐荣才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4-115,共2页
针对辽河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反射不清,信噪比及偏移成像精度低的情况,采用振幅补偿、叠前去噪、剩余静校 正、多次波压制及叠后去噪等技术提高信噪比;采用DMO、偏移速度场平滑、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提高偏移成像精度。使 信噪比及偏... 针对辽河盆地深层地震资料反射不清,信噪比及偏移成像精度低的情况,采用振幅补偿、叠前去噪、剩余静校 正、多次波压制及叠后去噪等技术提高信噪比;采用DMO、偏移速度场平滑、叠前深度偏移等技术提高偏移成像精度。使 信噪比及偏移成像精度均有明显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深层地震资料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深层勘探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勘探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R及其下伏游离气区的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金秀 Richard Davies +2 位作者 肖佃师 苗秀青 张亚念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2,共6页
拟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称BSR)是水合物底界的地震反射标志,其上部的振幅空白带是含水合物地层的反射特征,下部的高振幅异常区代表了下伏的游离气区(Free Gas Zones,简称FGZs)。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描... 拟海底反射层(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简称BSR)是水合物底界的地震反射标志,其上部的振幅空白带是含水合物地层的反射特征,下部的高振幅异常区代表了下伏的游离气区(Free Gas Zones,简称FGZs)。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描述了毛里塔尼亚滨海地区的BSR和FGZs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与周边沉积构造单元的关系。BSR在底辟构造上部出现上拱现象,在靠近峡谷两壁时BSR位置快速变深。据分析,在底辟构造带,沿断裂体系向上运移的热流体改变了此处的水合物稳定条件,导致水合物稳定底界向上变浅。而峡谷对周边沉积物的冷却作用使当地的水合物稳定条件发生与底辟构造带处相反的变化,导致水合物稳定底界向下发生移动,在地震上表现为BSR深度的增加。另外,研究发现BSR和FGZs在流体运移通道较发育的地区,如断层、气烟囱和底辟构造带地区更加发育,证明流体运移体系在该地区对水合物和FGZs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水合物体系的气源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海底反射层 流体运移 三维地震 游离气区 天然气水合物 毛里塔尼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的迁移活动规律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月辉 《地震学刊》 CSCD 1997年第4期22-24,29,共4页
根据江苏省及其邻区中强地震目录,研究了扬铜带东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发现地震活动的南北跳跃的迁移规律,迁移周期约为5~10年,用马尔科夫过程得出未来中强震发震最大可能地点为溧阳一带。
关键词 江苏 中强震 迁移规律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