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lete Sequence of Yak Mitochondrial D-loop Region and Its Taxonomic Status in Bovinae
1
作者 LI Qi-fa LI Yin-xia +4 位作者 DONG Li-yan ZHAO Xing-bo PAN Zeng-xiang LI Ning XIE Zhuang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8-22,共5页
Primers based upon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s of Bos taurus were used to amplify and sequence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loop region of Jiulong yak(Poephagus grunnie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ngth of ... Primers based upon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s of Bos taurus were used to amplify and sequence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D-loop region of Jiulong yak(Poephagus grunnie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ngth of D-loop was 893 bp,with 87.4%homology to the Bos taurus D-loop sequence;there were 17 bp deletion.Using Ovis aries as an outgroup,the phylogeny of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Bovinae(P.grunniens,P.mutus,Bos taurus,Bos indicus,Bison bison,Bison bonasus,and Bubalus bubalis)was analyzed.Among Bovinae,the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P.grunniens,P.mutus and American bison(Bison bison)was 6.2%-6.8%,which was less than that of Bos taurus and Bos indicus within Bos(10.0%-11.3%).Phylogenetic analysis found that P.grunniens,P.mutus and Bison bison clustered first of all,indicating there was higher genetic comparability among them than to that of Bos.Combining data from paleontology,morphology,and molecular biology,the present analysis supports the argument that Poephagus grunniens and Poephagus mutus should be classified as a distinct genus in Bovinae,that is Poephag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vinae Poephagus yak(Poephagus grunniens) D-LOOP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TAXONOMIC STAT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kin and Hair Coat of Yak and the Adaptability to the Cold Living Environment
2
作者 杨博辉 《中国草食动物》 2005年第z2期215-219,210,共6页
Selecting 6 heads of new yak strains(the offspring of reciprocal cross of F1 produced by wild yak male mated with domestic yak female)and 6 domestic yaks at 3 and 12 age in months respectively at Datong Yak Farm of Qi... Selecting 6 heads of new yak strains(the offspring of reciprocal cross of F1 produced by wild yak male mated with domestic yak female)and 6 domestic yaks at 3 and 12 age in months respectively at Datong Yak Farm of Qinghai Province. This paper was studied for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kin and hair coat of yak and their adaptability to the cold living environment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t should be of vital importance marker for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kin and hair coat with two type of yaks at 3 and 12 age in months and their regulation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o adapt to the cold living environment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The main morphological indexes of the skin and hair coat of the rearing new yak strai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domestic yaks at the same age in months, or speak precisely, the new yak strain was more powerful adaptable to the alpine cold living environment than that of the domestic yaks. The resvlts above provided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native strain breeding of yak and the new yak strain rea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k(bos grunniens) SKIN HAIR COAT COLD living 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祝白牦牛乳与甘南牦牛乳理化性质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席斌 高雅琴 +3 位作者 郭天芬 李维红 熊琳 杨晓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8期3511-3514,共4页
对天祝白牦牛(Bos grunniens L.cv.Tianzhu white yak)与甘南牦牛(B.grunniens cv.Gannan yak)2个牦牛品种的牛乳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天祝白牦牛产乳量高于甘南牦牛;甘南牦牛乳中的蛋白质、脂肪、全脂固体含量高于天祝白... 对天祝白牦牛(Bos grunniens L.cv.Tianzhu white yak)与甘南牦牛(B.grunniens cv.Gannan yak)2个牦牛品种的牛乳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天祝白牦牛产乳量高于甘南牦牛;甘南牦牛乳中的蛋白质、脂肪、全脂固体含量高于天祝白牦牛乳,天祝白牦牛乳中非乳脂固体、乳糖含量和密度、酸度高于甘南牦牛乳,冰点差别不大;胎次对牦牛乳脂肪、非乳脂固体含量和酸度的影响较大,对蛋白质、全脂固体、乳糖含量和密度、冰点等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bos grunniens L.) 牛乳 品种 胎次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测定及其在牛亚科中分类地位的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齐发 李隐侠 +8 位作者 赵兴波 潘增祥 刘振山 张庆波 屈旭光 宋大伟 董丽艳 李宁 谢庄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普通牛线粒体DNA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九龙牦牛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并以羊亚科绵羊属绵羊作为外类群利用D-loop区序列对牛亚科代表性物种(牦牛、野牦牛、普通牛、瘤牛、美洲野牛、欧洲野牛和亚洲水牛)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根据普通牛线粒体DNA序列设计引物,获得了九龙牦牛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并以羊亚科绵羊属绵羊作为外类群利用D-loop区序列对牛亚科代表性物种(牦牛、野牦牛、普通牛、瘤牛、美洲野牛、欧洲野牛和亚洲水牛)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牦牛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全长893 bp,与普通牛源序列的同源性为87.4%,其中有17个碱基的缺失;在牛亚科内,牦牛、野牦牛与美洲野牛(美洲野牛属)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最小,为6.2%~6.8%,而与牛属中普通牛、瘤牛间的序列差异百分比较大,为10.0%~11.3%;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牦牛、野牦牛首先与美洲野牛聚为一类,说明牦牛、野牦牛与美洲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牛属间的遗传相似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古生物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的证据,支持将牦牛、野牦牛划分为牛亚科中一个独立属即牦牛属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亚科 牦牛属 牦牛 D-LOOP 系统发育 分类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牦牛冬春季的生境选择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宠南 苏云 +3 位作者 刘振生 姚志诚 张明明 李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62-1772,共11页
在2009年12月—2010年1月和2010年4—5月,采用样线法结合直接观察法对贺兰山牦牛的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冬季对11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偏爱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小于2000 m,优势乔木为灰榆,坡度小于10°,下坡位,距... 在2009年12月—2010年1月和2010年4—5月,采用样线法结合直接观察法对贺兰山牦牛的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冬季对11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偏爱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小于2000 m,优势乔木为灰榆,坡度小于10°,下坡位,距水源距离大于1200 m,人为干扰距离2000—4000 m,隐蔽级大于70%;春季牦牛对13种利用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于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海拔大于3000 m,乔木密度小于1株,乔木高度小于3 m,乔木距离大于3 m,灌木密度大于40株,灌木距离小于1 m,植被盖度大于70%,上坡位,距水源的距离小于800 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4000 m,隐蔽级大于70%。冬春季牦牛在海拔、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灌木种类、坡位、坡向、人为干扰距离、距水源距离上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21.100%,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乔木距离、优势乔木、乔木高度和乔木密度;春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是31.24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和灌木密度。与其他分布地区的牦牛相比,贺兰山地区的牦牛能适应当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bosgrunniens)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冬季 春季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日龄牦牛肺泡毛细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杜晓霞 俞红贤 +8 位作者 刘英 杜晓华 郭建强 赵建红 王宇 柳东阳 李仁阁 赵海涛 刘斌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5-359,共5页
本文运用血管铸型和扫描电镜技术对1日龄牦牛肺实质内微血管的铸型进行研究,旨在发现新生牦牛肺微血管的分布特征,为探讨牦牛肺微血管在出生后的发生与生长规律奠定基础。结果显示:低倍镜下肺泡微血管网呈现不规则的、类似于蜂窝样的肺... 本文运用血管铸型和扫描电镜技术对1日龄牦牛肺实质内微血管的铸型进行研究,旨在发现新生牦牛肺微血管的分布特征,为探讨牦牛肺微血管在出生后的发生与生长规律奠定基础。结果显示:低倍镜下肺泡微血管网呈现不规则的、类似于蜂窝样的肺泡群结构,局部区域的肺泡血管网伸展不完全,血管网形成肺泡腔的形态和大小差异很大,可以看到完全开张的肺泡、半开张的肺泡、轻微开张的肺泡以及未开张的肺泡。根据血管管径的粗细、血管网孔的大小、血管分布的疏密以及局部区域血管分布的形态差异可以将局部区域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分为3种形式:即板块状血管网、筛孔状血管网以及网络状血管网。肺泡隔内微血管网的存在形式和毗邻关系不尽相同,可以分为单层型血管网、双层型血管网以及毗邻型血管网。肺泡毛细血管的铸型表面还可见到内皮细胞核的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日龄牦牛 微血管铸型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受体在未妊娠和妊娠牦牛子宫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霍生东 袁其建 +7 位作者 卢建雄 臧荣鑫 杨具田 张涛杰 阿依木古丽 刘俊林 马忠仁 龙瑞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9-244,共6页
旨在研究褪黑素对妊娠牦牛子宫的调控作用,采用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未妊娠和妊娠不同时期牦牛子宫中褪黑素受体(MT1)mRNA和褪黑素受体(MT1)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未妊娠和妊娠的不同时期,牦牛子宫基质细... 旨在研究褪黑素对妊娠牦牛子宫的调控作用,采用real-time 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未妊娠和妊娠不同时期牦牛子宫中褪黑素受体(MT1)mRNA和褪黑素受体(MT1)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牦牛未妊娠和妊娠的不同时期,牦牛子宫基质细胞(SC)和肌层平滑肌细胞(MM)中均有MT1蛋白表达(P>0.05);血管内皮细胞(EBV)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中的MT1蛋白表达,在妊娠28~35d差异不显著,随妊娠时间的增加,MT1蛋白表达增加(P<0.05);腺上皮细胞(GE)中的MT1蛋白,在妊娠初期(妊娠28~35d)差异不显著,妊娠50~60d时,差异显著(P<0.05),妊娠90~100d时,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腔上皮细胞(SE)中,MT1蛋白表达量在妊娠28~35d比未妊娠时低(P<0.05),而这种趋势随妊娠时间的增加继续降低(P<0.01)。未妊娠牦牛子宫中MT1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妊娠牦牛(P<0.01)。综上表明,在妊娠期,牦牛子宫对褪黑素的需求量降低,褪黑素主要作用于牦牛GE,调节子宫腺功能,使牦牛子宫产生适应妊娠的生理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褪黑素受体 妊娠期 子宫 免疫组织化学 REAL-TIME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兰萍 耿荣庆 +3 位作者 常洪 冀德君 李永红 常春芳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20,共4页
研究测定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种群的遗传现状。结果表明,在17头巴州牦牛个体中检测到4种Cyt b基因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33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2;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巴... 研究测定新疆巴州牦牛种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全长序列,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种群的遗传现状。结果表明,在17头巴州牦牛个体中检测到4种Cyt b基因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331,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02;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巴州牦牛Cyt b基因单倍型明显有两个分支,一支与家牦牛单倍型聚在一起,另一支与新疆野牦牛单倍型聚在一起,表明巴州牦牛可能有2个母系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家牦牛 线粒体DNA 渐渗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核表达牦牛朊蛋白的纯化及其活性测定 被引量:5
9
作者 伍志伟 吴润 +1 位作者 刘湘涛 陈豪泰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33-137,共5页
以原核表达的GST-BoPrP(23~242)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牦牛朊蛋白的特异性抗血清。经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鉴定,该抗血清可与牦牛重组成熟PrP(23~242)和牛脑组织提取物发生反应,蛋白酶K消化各抗原可消除免疫反... 以原核表达的GST-BoPrP(23~242)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牦牛朊蛋白的特异性抗血清。经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ELISA鉴定,该抗血清可与牦牛重组成熟PrP(23~242)和牛脑组织提取物发生反应,蛋白酶K消化各抗原可消除免疫反应,但不与GST蛋白和E.coli BL21(DE3)的菌体蛋白发生反应,表明该抗血清为抗牦牛重组成熟PrP(23~242)的抗血清,其效价高达1∶12800,并能识别黄牛脑组织中的天然朊蛋白。原核表达的GST-BoPrP(23~242)融合蛋白能有效地刺激免疫动物产生PrP特异性抗体,所制备的抗血清可适用于天然朊蛋白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重组成熟朊蛋白 纯化 活性测定 抗血清 原核表达 疯牛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粪氮指数法检测青藏高原草甸区成年母牦牛青草期放牧采食量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伟生 郑群英 +3 位作者 刘刚 罗晓林 杨平贵 陈琳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3-38,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牦牛的采食当量,测定川西北青藏高原草甸区牧区成年母牦牛青草期放牧采食量(有机物质)。选用6头5岁空怀母牛作为试验牛,采用粪氮指数法用粪粗蛋白指数方程估测采食牧草有机物质消化率;用Cr2O3法估测日排粪量(干物质),预试期... 试验旨在研究牦牛的采食当量,测定川西北青藏高原草甸区牧区成年母牦牛青草期放牧采食量(有机物质)。选用6头5岁空怀母牛作为试验牛,采用粪氮指数法用粪粗蛋白指数方程估测采食牧草有机物质消化率;用Cr2O3法估测日排粪量(干物质),预试期6d,收粪期6d,日喂药2次,日收粪3次,指示剂回收率100%(R1)和94%(R2);粪样按头按日测定干物质、有机物质、粗蛋白及铬含量。结果表明:日排粪量(干物质)2.82kg(R1)、2.66kg(R2);有机物质消化率74.6%;日采食量(有机物质)8.54kg(R2)、9.09kg(R1);采食量或排粪量与体重间无显著相关,体重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体重因素可能对同龄成年母牦牛青草期采食量无影响;与报道比较,有机物质消化率估测值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天然草地 采食量 粪氮指数法 有机物质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朊蛋白(bPrP^C)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润 谢庆阁 +1 位作者 刘湘涛 陈豪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8-323,共6页
分别从9头牛(3头牦牛、3头荷斯坦牛和3头秦川黄牛)全血中提取基因组总DNA,用所设计引物以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出细胞型朊蛋白(PrPC)基因,并克隆到pMD18-T载体。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牛PrPC的片段大小为795bp,包含了牛朊蛋白基因的完整编... 分别从9头牛(3头牦牛、3头荷斯坦牛和3头秦川黄牛)全血中提取基因组总DNA,用所设计引物以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出细胞型朊蛋白(PrPC)基因,并克隆到pMD18-T载体。序列分析表明所克隆的牛PrPC的片段大小为795bp,包含了牛朊蛋白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序列,为含单一外显子的完整开放阅读框,与国内外报道的已知序列基本相同。本次所报道的牛PrP(bPrPC)基因含6个短而富含G-C的元件,可编码八肽Pro-His-Gly-Gly-Gly-Trp-Gly-Gln/Arg或九肽Pro-Gln/His-Gly-Gly-Gly-Gly-Trp/Arg-Gly-Gln。这些bPrPC基因序列相比较,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9.0%~100.0%和99.2%~100.0%之间。在整个18个碱基替换中,多数替换是保守的,为同义突变,仅有5个替换引起氨基酸突变,分别为HN200302的W60R、HN200303的S154N、MN200301的A129V、NN200302的Q234R和NN200303的Q94R突变。发现牦牛朊粒基因在126(A→G)、234(G→A)和678(T→C)位的特征性核苷酸替换,但均为同义码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蛋白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神经变性疾病 疯牛病 朊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喂油菜籽对放牧牦牛乳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小玲 郝力壮 +2 位作者 肖浩 刘书杰 吴克选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1-43,共3页
研究了补饲经脱毒处理的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对放牧牦牛乳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未补饲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中的乳脂率分别是6.58%±0.52%和7.18%±1.04%,与对照组相比,补饲100g/d油菜籽组的乳脂率在青草期和枯黄期... 研究了补饲经脱毒处理的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对放牧牦牛乳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未补饲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中的乳脂率分别是6.58%±0.52%和7.18%±1.04%,与对照组相比,补饲100g/d油菜籽组的乳脂率在青草期和枯黄期都不受影响,补饲200g/d油菜籽组的乳脂率在青草期和枯黄期时分别为5.81%±0.62%和6.53%±0.86%,乳脂率显著降低(P<0.05);在青草期和枯黄期,补饲油菜籽对各试验组的乳产量、乳蛋白率和乳糖率无显著影响,而枯黄期补饲200g/d油菜籽组,乳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油菜籽 乳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甸牦牛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继才 王安奎 +4 位作者 杨晓峰 杨国荣 亐开兴 黄必志 袁希平 《草食家畜》 2010年第4期4-6,共3页
本文以云南香格里拉县的中甸牦牛为调查对象,对其体形特征、生产性能等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中甸牦牛今后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中甸牦牛 体形特征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牦牛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发龙 张焕容 +3 位作者 王言轩 周子雄 王远微 汤承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3年第10期43-45,共3页
同时采用间接ELISA、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三种血清学方法调查川西北牦牛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情况。对1070份采自川西北阿坝州8个草地县的牦牛血清样品经三种血清学方法检测,间接ELISA检测阳性率为25.4%(272/1070),虎红平板凝... 同时采用间接ELISA、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三种血清学方法调查川西北牦牛布鲁氏菌病血清流行情况。对1070份采自川西北阿坝州8个草地县的牦牛血清样品经三种血清学方法检测,间接ELISA检测阳性率为25.4%(272/1070),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阳性率为12.7%(136/1070),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阳性率为9.1%(97/1070)。8个县均发现阳性布鲁氏菌病血清。与间接ELISA相比,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相对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0%和100%,而试管凝集试验的相对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5.7%和100%。布鲁氏菌病在川西北地区广泛存在,血清学方法是检测和监测布鲁氏菌病最常用和最简便的方法,其中间接ELISA方法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布鲁氏菌病 血清流行病学 间接ELISA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喂油菜籽对放牧牦牛乳脂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小玲 郝力壮 +2 位作者 肖浩 刘书杰 吴克选 《草食家畜》 2008年第2期38-41,共4页
给奶牛饲喂油脂不当会引起乳脂降低综合症(MFD),MFD是现代畜牧业生产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而在牦牛中尚未有此方面的报道。此试验主要研究饲喂经高温高压处理的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对放牧牦牛乳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对处理后的油... 给奶牛饲喂油脂不当会引起乳脂降低综合症(MFD),MFD是现代畜牧业生产中普遍面临的问题,而在牦牛中尚未有此方面的报道。此试验主要研究饲喂经高温高压处理的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对放牧牦牛乳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对处理后的油菜籽有较好的适应性。对照组(不饲喂油菜籽)在青草期和枯黄期中的乳脂率分别是6.58±0.52%和7.18±1.04%,与对照组相比,饲喂100g/d油菜籽组的乳脂率在青草期和枯黄期都不受影响,而饲喂200g/d油菜籽组的乳脂率在青草期和枯黄期时分别为5.81±0.62%和6.53±0.86%,乳脂率显著降低(P<0.05),说明给牦牛饲喂过量油脂也会引起MFD现象。此外,饲喂油菜籽对牦牛乳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油菜籽 乳脂率 低乳脂综合症(MF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于川 崔燕 +1 位作者 杨雪 岳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牦牛皮肤随年龄增长的厚度变化规律.【方法】采集初生、半岁及成年牦牛皮肤样品,利用千分尺测量各部位皮肤厚度,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和Masson’s三色染色方法,分别测量各部位皮肤表皮层、角质层、表皮非角质层及... 【目的】探讨牦牛皮肤随年龄增长的厚度变化规律.【方法】采集初生、半岁及成年牦牛皮肤样品,利用千分尺测量各部位皮肤厚度,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和Masson’s三色染色方法,分别测量各部位皮肤表皮层、角质层、表皮非角质层及真皮层厚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牦牛躯体不同部位皮肤厚度存在差异,最厚的部位是颊部、颈腹侧及背部,最薄的部位是腹股沟及腋下.从背部到腹部、外侧面到内侧面皮肤厚度呈递减趋势.【结论】牦牛皮肤厚度随年龄增长呈增厚趋势,其中真皮层增厚趋势最明显,表皮层增厚趋势相对不明显.详细总结了牦牛皮肤厚度在不同躯体部位及不同年龄的变化规律,为更深入地研究牦牛皮肤的生长发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皮肤厚度 表皮 角质层 表皮非角质层 真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表达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鹏非 黄林 +2 位作者 唐会会 金素钰 郑玉才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0期5375-5377,共3页
为探索牦牛(Bos grunniens)杂交后代(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比较了牦牛及其杂交后代睾丸中两种精蛋白(Prm)基因的表达。从成年牦牛(n=13)和犏牛(n=7)睾丸中提取总RNA,定量PCR分析表明,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的m RNA水平均极显著... 为探索牦牛(Bos grunniens)杂交后代(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比较了牦牛及其杂交后代睾丸中两种精蛋白(Prm)基因的表达。从成年牦牛(n=13)和犏牛(n=7)睾丸中提取总RNA,定量PCR分析表明,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的m RNA水平均极显著低于牦牛(P<0.01),这将影响正常精子发生的过程,推测可能与犏牛雄性不育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bos grunniens) 杂交雄性不育 睾丸 Prm1 Prm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SPAG11基因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绮嫔 王寒 +6 位作者 李计尚 周金伟 张于 沈留红 余树民 彭广能 曹随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34,44,共8页
【目的】克隆牦牛(Bos grunniens)精子相关抗原11(Sperm-Associated Antigen 11,SPAG11)基因,并了解其分子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牦牛SPAG11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牦牛睾丸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并克隆SPAG11C、SPAG11 D和SPAG... 【目的】克隆牦牛(Bos grunniens)精子相关抗原11(Sperm-Associated Antigen 11,SPAG11)基因,并了解其分子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牦牛SPAG11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牦牛睾丸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并克隆SPAG11C、SPAG11 D和SPAG11E基因,测序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克隆出牦牛SPAG11基因3个亚型:SPAG11C、SPAG11 D和SPAG11E,序列大小分别是351,408和261bp,分别编码117,129和80个氨基酸,其中SPAG11 D和SPAG11E序列包含1个完整开放阅读框(ORF),SPAG11C序列包含部分ORF。牦牛SPAG11C、SPAG11 D和SPAG11E核苷酸序列与黄牛(Bos taurus)相应序列相似性最高,而与黄牛β-防御素1相似性较低(<50%)。3个蛋白亚型均具有β-防御素家族基本特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均含有磷酸化位点。【结论】成功克隆牦牛SPAG11C、SPAG11 D和SPAG11E基因,明确了其编码蛋白的分子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精子相关抗原11 Β-防御素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MPC1和MPC2基因克隆及其组织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辉 黄慈 +3 位作者 钟金城 鲜莉莉 信金伟 王吉坤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08-3718,共11页
【目的】明确牦牛线粒体丙酮酸载体编码基因(MPC1和MPC2)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组织表达特征,为揭示MPC基因在牦牛适应高原环境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麦洼牦牛为研究对象,PCR扩增牦牛MPC1和MPC2基因编码区(C... 【目的】明确牦牛线粒体丙酮酸载体编码基因(MPC1和MPC2)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组织表达特征,为揭示MPC基因在牦牛适应高原环境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麦洼牦牛为研究对象,PCR扩增牦牛MPC1和MPC2基因编码区(CDS)序列,利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其蛋白结构及理化性质,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PC1和MPC2基因在不同年龄(0.5、1.5和2.5岁)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牦牛MPC1基因CDS序列长330 bp,共编码109个氨基酸残基;MPC2基因CDS序列长384 bp,共编码127个氨基酸残基。基于MPC1和MPC2基因CDS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牦牛分别与黄牛和水牛的亲缘关系最近,与绵羊的亲缘关系最远。牦牛MPC1和MPC2蛋白均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丙氨酸和亮氨酸含量较高,有跨膜结构但无信号肽,均存在1个MPC结构域;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分别占57.80%和55.12%),三级结构模型为5xpd.1.A。MPC1和MPC2基因在2.5、1.5和0.5岁牦牛心脏中的相对表达量均最高,其次是肾脏和肝脏,而在脾脏中的相对表达量最低;MPC1和MPC2基因在不同年龄段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趋势不一致,可能与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及二者在牦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有关。【结论】MPC1和MPC2基因在反刍动物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其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尤其在心脏中高表达,且编码蛋白中富含丙氨酸和亮氨酸,说明MPC1和MPC2基因在牦牛改善肉品质及适应高原环境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二者在牦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的作用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线粒体丙酮酸载体(MPC) MPC1基因 MPC2基因 组织表达特征 高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毛细管电泳测定牦牛乳中的乳清酸含量
20
作者 于淼 任亮 +4 位作者 蒋忠荣 黄林 金素钰 刘曦 郑玉才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2344-2346,共3页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CE)测定乳中乳清酸含量的方法。用三氯乙酸提取昌台牦牛(Bos grunniens)和两种品牌液态乳脱脂乳中的乳清酸,然后用毛细管电泳进行分离和定量。对试验条件(缓冲液浓度、p H等)进行了优化,乳清酸色谱保留时间为15 min左...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CE)测定乳中乳清酸含量的方法。用三氯乙酸提取昌台牦牛(Bos grunniens)和两种品牌液态乳脱脂乳中的乳清酸,然后用毛细管电泳进行分离和定量。对试验条件(缓冲液浓度、p H等)进行了优化,乳清酸色谱保留时间为15 min左右,最小检测限为0.02 mg/100 m L,在检测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回收率为99.66%。试验共测定了12头处于泌乳中期的昌台牦牛乳中的乳清酸含量,平均含量为(5.2±2.4)mg/100 m L,个体间含量差异较大。两种商业品牌的液态乳中乳清酸的含量平均为7.4 mg/100 m L,其中冷藏乳中乳清酸含量均高于常温乳,牦牛乳中的乳清酸含量低于商业液态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bos grunniens) 乳清酸 毛细管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