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本自然:扬雄人性论的定性
1
作者 赵卫东 伦凯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9,199,共8页
对于扬雄人性论的性质,目前学界有性善论、性恶论和性善恶混论三种主要的观点。这三种观点皆是就扬雄某一方面的言论而作出的判断,而非对其整体哲学进行考察后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对扬雄人性的来源、善恶论的来源和教化理论的形式三个方... 对于扬雄人性论的性质,目前学界有性善论、性恶论和性善恶混论三种主要的观点。这三种观点皆是就扬雄某一方面的言论而作出的判断,而非对其整体哲学进行考察后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对扬雄人性的来源、善恶论的来源和教化理论的形式三个方面的深入探析,可以发现,扬雄的人性论乃是自然的人性论,除与荀子特别强调人性中恶的倾向这一点不同外,其与荀子的人性论性质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人性论 《太玄》 《法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言》:语录“家数”,设辞“本领”——兼论古代文章辨体的原则和方法
2
作者 赵德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59,共9页
《法言》是扬雄模仿《论语》而作,但是从典籍的名称、文本的外部结构、内部形态以及文风语体来看,《法言》在文体上与《论语》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在文体方面的差异,乃是扬雄在模仿中的独创,是对标准语录体的改造和超越。从《法言》的文... 《法言》是扬雄模仿《论语》而作,但是从典籍的名称、文本的外部结构、内部形态以及文风语体来看,《法言》在文体上与《论语》存在显著差异。二者在文体方面的差异,乃是扬雄在模仿中的独创,是对标准语录体的改造和超越。从《法言》的文体形态、结构考察,《乾·文言》的中间板块联翩排列的六轮虚拟问对才是《法言》的文体之祖。《法言》中的问答,与当时流行的设辞极为相似,文体属性更为接近。《法言》在汉代诸子著作中卓尔不群,是一部袖珍型设辞分门别类的连珠集锦。扬雄之所以选择以连珠集锦形式来结撰《法言》,与他对问答型和集锦型的书写方式的情有独钟密切相关。中国古代文章辨体应注意到文章写作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对文体的考辨应遵照循名责实的基本原则进行,同时还应兼顾中国古代文体界限的模糊性、文体溯源的精准性和文本生成的渐进性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法言》 设辞 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献赋纪事的书写模式与后世拟效 被引量:1
3
作者 刘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与受诏被动作赋不同,献赋是赋家主动向君主投献赋作。献赋纪事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赋家作赋、进呈赋作、帝王读赋、赋家为郎。其中赋家主动进献是核心,而帝王反馈则是此类纪事着重介绍的内容。汉代献赋故事广泛流布,引起历代文士、帝王仪... 与受诏被动作赋不同,献赋是赋家主动向君主投献赋作。献赋纪事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赋家作赋、进呈赋作、帝王读赋、赋家为郎。其中赋家主动进献是核心,而帝王反馈则是此类纪事着重介绍的内容。汉代献赋故事广泛流布,引起历代文士、帝王仪式化的行为模拟以及史家模式化的历史表述。除复现献赋活动外,唐代诗人通过自比相如、扬雄献赋,为参加科举考试赋予自荐于天子的能动意味。而一旦科举失利,“献赋不售”又成为常见的诗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纪事 献赋 司马相如 扬雄 枚皋 科举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魏六朝连珠体的演变与文学发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国荣 杨艳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83,共7页
古代文学中的连珠体肇兴于汉,陆机则完善了连珠体的体式,发展为连珠体“理要”的正格;南朝时由于当时文学风尚的影响,连珠体的写作呈现个性化与抒情化的特征,形成了多样化的“别格”。也就是说,连珠体的发展正好与汉魏六朝时期整个文学... 古代文学中的连珠体肇兴于汉,陆机则完善了连珠体的体式,发展为连珠体“理要”的正格;南朝时由于当时文学风尚的影响,连珠体的写作呈现个性化与抒情化的特征,形成了多样化的“别格”。也就是说,连珠体的发展正好与汉魏六朝时期整个文学与文化的演变发展密切相关,故由连珠而论汉魏六朝文学,可以见微知著。隋唐及其后的连珠体无论在体制还是成就上都并没有超出六朝时期,又可见连珠体在汉魏六朝时期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文学 连珠体 正格 别格 扬雄 陆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左思《蜀都赋》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吴明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7,共7页
扬雄《蜀都赋》作于出蜀前的汉成帝永始二三年间,左思《蜀都赋》作于晋惠帝初(292年)左右。两赋皆以描绘蜀都为题材内容,铺陈夸张,未出汉人樊篱。但前者重在模仿相如,展示才华,为都城赋的先声;而后者重在讽谏,旨在表明主张统一,反对分裂... 扬雄《蜀都赋》作于出蜀前的汉成帝永始二三年间,左思《蜀都赋》作于晋惠帝初(292年)左右。两赋皆以描绘蜀都为题材内容,铺陈夸张,未出汉人樊篱。但前者重在模仿相如,展示才华,为都城赋的先声;而后者重在讽谏,旨在表明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为都市赋的绝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左思 《蜀都赋》 《三都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至京、待诏、奏赋、除郎的年代问题 被引量:8
6
作者 杨福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17-21,共5页
扬雄长安初期的生平事迹 ,如至京、待诏、奏赋、除郎的年代问题 ,众说纷纭。本文论证扬雄写奏《甘泉》、《河东》二赋的时间应在汉成帝永始四年 ,并由此推断 :扬雄至京的年龄 ,今传《汉书》本传“赞”文说“四十余”确实错了 ,应是“三... 扬雄长安初期的生平事迹 ,如至京、待诏、奏赋、除郎的年代问题 ,众说纷纭。本文论证扬雄写奏《甘泉》、《河东》二赋的时间应在汉成帝永始四年 ,并由此推断 :扬雄至京的年龄 ,今传《汉书》本传“赞”文说“四十余”确实错了 ,应是“三十余” ;先为王音门下史 ,后得王音和杨庄举荐 ,于永始二年或三年待诏 ;由于受到日蚀影响 ,永始元年即复的甘泉、河东郊祠 ,迟至永始四年方始实行。扬雄除为黄门侍郎 ,应在此年末奏《羽猎赋》和元延二年上《长杨赋》之间的元延元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至京 待诏 奏赋 除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目汉庭中”:陶渊明与扬雄之关系发微——以《饮酒》其五为中心 被引量:5
7
作者 范子烨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5-155,共11页
陶渊明《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句前人多有误读。本诗的"君"字乃是对汉代之新圣扬雄的尊称,全诗乃是借扬雄以自况。这首诗集文化的深厚、哲理的凝重、思想的深淳和情韵的生动等种种艺术特色于一身,以短短五十字的... 陶渊明《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句前人多有误读。本诗的"君"字乃是对汉代之新圣扬雄的尊称,全诗乃是借扬雄以自况。这首诗集文化的深厚、哲理的凝重、思想的深淳和情韵的生动等种种艺术特色于一身,以短短五十字的篇幅而成为中国古典诗史中的绝唱。如果我们确定一个包含语言艺术的创造力、思想旨趣的丰富性、远离实际政治或置身于当代行政体制之外的纯粹个体的独立自由精神、对后人文学创作和审美趣味的影响力等四方面要素的综合性的评估标准的话,那么,在华夏古国辉煌灿烂的文学史上是没有另外一首诗能够与之匹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扬雄 《饮酒》其五 “问君” “心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四赋作年新论 被引量:4
8
作者 陶成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127,共8页
目前学界对扬雄四赋写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汉书·扬雄传》《汉书·成帝纪》等相关记载,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持《汉书》论"。此论主要特征是将《汉书》作为判定扬雄四赋作年的最可信的证据。由于《汉书·成帝纪... 目前学界对扬雄四赋写作年代的判定,主要依据《汉书·扬雄传》《汉书·成帝纪》等相关记载,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持《汉书》论"。此论主要特征是将《汉书》作为判定扬雄四赋作年的最可信的证据。由于《汉书·成帝纪》和《汉书·扬雄传》的相关记载并不同时,"持《汉书》论"内部也存在分歧和争议。通过分析《汉书·扬雄传》中颜师古一则注释的错误,指出《汉书·扬雄传》并非是录自扬雄《自序》的第一手材料。"持《汉书》论"之外,《文选》李善注所引《七略》中记载的扬雄辞赋作年,与《汉书》的纪和传均有明显不同。目前学界对于《七略》的有关记载采取相对忽视或简单否定的态度。本文结合汉成帝时郊祀制度变迁的舆论背景、"预先献赋"的文学传统以及扬雄本人"归蜀葬子"的活动,论证《七略》的记载更为合理。扬雄四赋的作年,应该为永始三年(前14)完成《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绥和元年(前8)完成《长杨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四赋作年 《甘泉赋》 《长杨赋》 《七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评司马迁之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施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8-134,共7页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q...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爱奇"、"多知"而"杂",首先是抓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批评的标尺,在传统史学领域具有代表性,也反映了司马迁史学的丰富性及其思想的特异性;其三,他评司马迁《史记》"实录",注意史学之记事行文的最基本问题是很重要的。但仅以"实录"而称"良史之才"失之片面,应当加上史学思想;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好,才可谓"良史之才"。扬雄的看法与评论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法言 司马迁 史记 “实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诗学的泛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道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3-38,共16页
儒家诗学是儒家先贤把"诗三百"放到政治教化中考量,从礼乐意识中伸展出来的思想智慧。经验的单薄性,决定了儒家诗学有精神旨趣单一、思想结构单调的先天不足。在"独尊儒术"的大背景中,儒家诗学被经典化为一套以&qu... 儒家诗学是儒家先贤把"诗三百"放到政治教化中考量,从礼乐意识中伸展出来的思想智慧。经验的单薄性,决定了儒家诗学有精神旨趣单一、思想结构单调的先天不足。在"独尊儒术"的大背景中,儒家诗学被经典化为一套以"讽"(风刺、风教、风化)为价值核心、号称"诗教"的相对完整的理论话语,并开始了它"泛化"的历程。"泛化"并不是因为儒家诗学结构中有可供拓展的理论空间,而是出于把儒家诗学以"讽"为核心价值的价值观树立为一切文学的"原教旨"的意识形态动机。"泛化"儒家诗学有两大类型:一有"守道护教"般的凝重,一如"梨园扮戏"样轻松。"泛化"儒家诗学的结果,不仅仅表现为涣散了儒家诗学的思想智慧,更为重要的是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制造了额外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诗学 孔子 淮南《离骚传》 扬雄 白居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从才子型文人到学者型文人的转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侯文学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7-84,共8页
扬雄的经历与转折对于汉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扬雄居蜀,入京初为待诏、郎官,入石室观书,构成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他的创作也以此为脉,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受蜀地地域文化影响,作品逞才使气,自娱娱人;中期亦是逞才,但开始受朝廷士大夫... 扬雄的经历与转折对于汉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扬雄居蜀,入京初为待诏、郎官,入石室观书,构成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他的创作也以此为脉,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受蜀地地域文化影响,作品逞才使气,自娱娱人;中期亦是逞才,但开始受朝廷士大夫文化及经学话语的影响,兼有讽喻倾向;后期作品引经据典,为现实政治服务,兼自娱。因为职务之便,他博览群书,《剧秦美新》《州箴》《官箴》等作品援取经典之语,为东汉文人作了很好的示范。扬雄的出处选择为后世文人提供了较好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才子型文人 学者型文人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智论发微 被引量:3
12
作者 侯文学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3,共5页
"智"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范畴。孔孟对此多有阐释,但他们的"智"均包含在仁(义)学之内。扬雄尚智,在吸纳前代及时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智论:智获得了超越仁、义、礼、信四常至上的地位;他的智论与传统儒学重人轻天... "智"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范畴。孔孟对此多有阐释,但他们的"智"均包含在仁(义)学之内。扬雄尚智,在吸纳前代及时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智论:智获得了超越仁、义、礼、信四常至上的地位;他的智论与传统儒学重人轻天的学术指向不同,重视天道自然;把先秦儒家服务于伦理道德的智转换成服务于生命本身,表现出对个体生命与人格的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尚智 重天道 关注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法言》的尊圣崇经与儒学批判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福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3期5-8,共4页
扬雄象《论语》而撰《法言》,与西汉后期的社会政治和学术风气密切相关。他以当代孟子自居,对西汉以来的今文经学、谶纬神学、《太史公书》以及先秦时期的诸子学说,广泛而深入地进行批判并力图加以纠正。他还明确界定诸子为“其知异于... 扬雄象《论语》而撰《法言》,与西汉后期的社会政治和学术风气密切相关。他以当代孟子自居,对西汉以来的今文经学、谶纬神学、《太史公书》以及先秦时期的诸子学说,广泛而深入地进行批判并力图加以纠正。他还明确界定诸子为“其知异于孔子”者,并赋予儒以新的文化内涵。《法言》的尊圣崇经,不是保守倒退地简单复古,而是自觉奉行儒家经典的真正内涵,坚决捍卫孔孟之道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法言 儒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扬雄典事及其主导取向——以扬雄的儒学史境遇为参照 被引量:3
14
作者 侯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9-85,共7页
扬雄典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相关诗篇大都围绕扬雄的高才命世、寂寞不遇、恬淡自适而着墨,并形成扬雄宅、扬雄赋等内涵较为稳固的意象。扬雄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则先升后降,北宋以前,地位较高,宋明程朱理学盛行以后,扬雄被称... 扬雄典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相关诗篇大都围绕扬雄的高才命世、寂寞不遇、恬淡自适而着墨,并形成扬雄宅、扬雄赋等内涵较为稳固的意象。扬雄在儒学史上的地位则先升后降,北宋以前,地位较高,宋明程朱理学盛行以后,扬雄被称为莽大夫,受到排抑。儒学视阈中的扬雄进入诗歌领域,或者汇入寂寞自适等主流题材,或将之塑造为躁进失身的曲士,但后一类作品不但数量有限,且不能动摇古典诗歌中业已生成的扬雄典事内涵的稳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诗歌接受 程朱理学 儒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甘泉赋》作年考辨 被引量:3
15
作者 龙文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1-108,共8页
扬雄《甘泉赋》的作年,迄今有六种观点。《汉书·扬雄传》认为作于扬雄随汉成帝郊祀甘泉泰畤之后,但未给出《甘泉赋》创作的具体年份;《文选·甘泉赋》李善注引《七略》认为作于永始三年,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认为作于元延元... 扬雄《甘泉赋》的作年,迄今有六种观点。《汉书·扬雄传》认为作于扬雄随汉成帝郊祀甘泉泰畤之后,但未给出《甘泉赋》创作的具体年份;《文选·甘泉赋》李善注引《七略》认为作于永始三年,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认为作于元延元年,应者寥寥;《文选·甘泉赋序》李善注引桓谭《新论》认为作于扬雄死之前日,经历代学者辨析,这条材料存在缺漏讹误问题,不足信;《文选·甘泉赋序》李善注认为作于永始四年、王益之《西汉年纪》认为作于元延二年的观点,各有追随者。在剖析历代歧说基础上考辨,《甘泉赋》作于成帝首次祭祀甘泉泰畤的永始四年,与成帝企图通过祭祀求子嗣、拓迹开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甘泉赋》 作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的文学思想与辞赋书写 被引量:2
16
作者 熊良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5-142,共8页
扬雄将文学思想付之创作实践,在辞赋书写中体现了他的文学理论命题。哪怕就是他悔赋而"辍不复为",也表现的是对辞赋创作的反思,对文学关注现实、讽喻现实作用的追求,体现了他的文学自觉意识。作品现实题材的选择,亲自经历事... 扬雄将文学思想付之创作实践,在辞赋书写中体现了他的文学理论命题。哪怕就是他悔赋而"辍不复为",也表现的是对辞赋创作的反思,对文学关注现实、讽喻现实作用的追求,体现了他的文学自觉意识。作品现实题材的选择,亲自经历事件的叙写,体现"事以为尚"基础上的文质相副、事辞相称,由他开始的纪实、纪行的辞赋书写方式,不仅体现了扬雄"其事则述""其书则作"的创作精神,也反映了汉代大赋创作由凭虚转向征实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文学思想 辞赋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语”方法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钟如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58-161,共4页
西汉时期的杨雄,创建并运用"转语"的方法,研究汉语古今字词和共通语与方言字词之间词义上的共通关系。其内容包括"形转"、"音转"和"义转"三大部分。但后来学者因受宋元"古音转注"说... 西汉时期的杨雄,创建并运用"转语"的方法,研究汉语古今字词和共通语与方言字词之间词义上的共通关系。其内容包括"形转"、"音转"和"义转"三大部分。但后来学者因受宋元"古音转注"说的影响,将"转语"的内涵缩小在"音转"的狭窄范围,并且无限夸大"音转"在词义研究中的功能和作用,致使"转语"从科学而步入唯心主义的伪科学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雄 转语 原理 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非“自传” 被引量:2
18
作者 邵明珍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20,共7页
从文体上看,《五柳先生传》一文是陶渊明模仿正史《后汉书·逸民传》以及嵇康《圣贤高士传》而创作的传赞类文体,不可能是陶渊明的"自传",最多可以看作陶渊明之"自况"。《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 从文体上看,《五柳先生传》一文是陶渊明模仿正史《后汉书·逸民传》以及嵇康《圣贤高士传》而创作的传赞类文体,不可能是陶渊明的"自传",最多可以看作陶渊明之"自况"。《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是陶渊明主要以扬雄为范本,有意塑造出来的作为自己人生楷模的一个理想人格。由此,海外汉学家基于《五柳先生传》乃陶渊明"自传"前提下得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由此出发得出的关于中国自传文学特性之研究成果,也有必要做认真的辨析与合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柳先生传》 传赞体 自传文学 扬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扬雄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保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2,共5页
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对唐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文学成就为唐人所肯定 ,其安贫好学、埋头著《太玄》的精神为唐人所称颂 ,其“征圣”、“宗经”
关键词 扬雄 唐代文学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代南楚方言与吴越方言的关联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立中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64-268,共5页
对东汉扬雄所著《方言》等中国古代语言学文献的研究表明,南楚方言与吴越方言(尤其是其中的吴次方言)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这一结论得到历史典籍和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对于科学地认识南楚与吴越两地方言的历史层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汉代 南楚方言 吴越方言 关联性 古代语言学 《方言》 地名 扬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