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dataset of Ya’an Earthquake based on social media
1
作者 Tian Chuanzhao Li Guoqing +1 位作者 Yang Tengfei Li Zhenyu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8年第2期42-50,共9页
The Ya’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April 20,2013(Beijing time).Its epicenter was located in Lushan County,Ya’an City,Sichuan Province,and the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was 7.0.As of 14:30,April 24,the earthquake ca... The Ya’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April 20,2013(Beijing time).Its epicenter was located in Lushan County,Ya’an City,Sichuan Province,and the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was 7.0.As of 14:30,April 24,the earthquake caused a total of 196 people dead,21 missing and 11470 injure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microblog shows great potential in promoting emergency response as it provides an easily accessible platform on which disaster information could be assembled and rapidly disseminated to a large number of audiences.In view of this,we built the dataset of Ya’an Earthquake based on Sina-Weibo microblogs posted within Sichuan Province during 7 days after its occurrence.Sina-Weibo,a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exchange,entertainment,leisure and life services,was launched in August 2009.It provides a platform where the public can communicate,express their feelings,offer suggestions,and so on–a platform that is essential for earthquake data search,query and publish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an earthquake Sina-Weibo sichuan province data mi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白惠文 师满江 +1 位作者 曹琦 宁志中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1,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地震易发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来自地震、气象和地质等多维灾害的侵扰。选择四川省地震易发区内17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围绕灾害韧性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构建涵盖了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地震易发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来自地震、气象和地质等多维灾害的侵扰。选择四川省地震易发区内17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围绕灾害韧性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构建涵盖了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和区位6个维度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研究区传统村落在不同空间分布下的灾害韧性水平。研究区内传统村落主要沿河(沟)谷地带分布,按地形特征,可分为高原山地区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两者在地理区位、地形起伏度及集聚程度上皆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性显著。高原山地区约83.33%的传统村落处于低或较低的灾害韧性等级,仅在文化和建筑2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高于平原丘陵地区,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在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4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均高于高原山地区。研究构建了一套针对地震灾害易发区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提升传统村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易发区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空间分析 灾害韧性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西部理塘—巴塘地区的活动断裂与1989年巴塘6.7级震群发震构造研究 被引量:71
3
作者 周荣军 陈国星 +4 位作者 李勇 周朝晖 龚宇 何玉林 黎小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43,共13页
四川西部的理塘-巴塘地区以近SN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并发育1组NNE和NW向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文中在详细的TM卫片和航空照片判译的基础上,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重点解析了该地区断裂构造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表现形式,确定近SN向的... 四川西部的理塘-巴塘地区以近SN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并发育1组NNE和NW向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文中在详细的TM卫片和航空照片判译的基础上,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重点解析了该地区断裂构造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表现形式,确定近SN向的金沙江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近EW向的缩短速率为2 ~3mm/a,NNE向巴塘断裂的右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1.3 ~2.7mm/a,NW向理塘断裂的左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2.6 ~4.4mm/a.结合地球物理场、震源机制解、GPS测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总体态势及其所导致的块体运移规律,指出1989年巴塘6.7级震群的成因,是由于NNE向巴塘断裂和NW向理塘断裂共轭剪切所派生的近EW向正断层的张性破裂所致,揭示了一个挤压构造环境内正断层发震的典型震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 正断层 发震构造 活动断裂 断裂构造 挤压构造 震例 共轭 滑动平均 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被引量:189
4
作者 徐锡伟 张培震 +3 位作者 闻学泽 秦尊丽 陈桂华 朱艾斓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46-461,共16页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发育着多组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裂。由于横向次级活动断裂的存在,川滇块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滇中和川西北2个次级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可划分出东端的龙门山次...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发育着多组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裂。由于横向次级活动断裂的存在,川滇块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滇中和川西北2个次级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可划分出东端的龙门山次级块体。深部探测反映出川滇和巴颜喀拉块体地壳中均存在着低速-高导层(体),它们是上地壳多震的原因之一。地质研究和现今GPS观测表明:各级块体均存在着SE向或SSE向平移运动、顺时针转动和隆升运动,但量值存在着一定差异。文中还给出了各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地质或GPS滑动速率,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活动块体 强震复发模型 川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南部地区活动地块划分与现今运动特征初析 被引量:63
5
作者 向宏发 虢顺民 +2 位作者 徐锡伟 张晚霞 董兴权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3-264,共12页
根据近几年取得的新资料和当今有关活动地块的研究 ,提出划分川滇南部活动地块的思路、依据和具体方法 ,作者认为具有一定规模且其活动性延续至今的第四纪活动断裂是划分活动地块必需的首要边界条件。指出新生的腾冲 -景洪北北西带和大... 根据近几年取得的新资料和当今有关活动地块的研究 ,提出划分川滇南部活动地块的思路、依据和具体方法 ,作者认为具有一定规模且其活动性延续至今的第四纪活动断裂是划分活动地块必需的首要边界条件。指出新生的腾冲 -景洪北北西带和大理 -楚雄北西西带在活动地块划分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断块边界断裂活动性质、运动方式和GPS资料等 ,分析讨论了各活动地块现今活动方式得出 :≥ 7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在Ⅰ级活动地块边界 ;6~ 7级地震主要集中发生在Ⅱ级活动地块边界上 ;Ⅲ级活动地块是强震发生的主要位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第四纪活动断裂 地震破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西昌1850年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任金卫 李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7-106,T002,共11页
本文对则木河断裂带上各种地震地表破裂现象作了调查和时代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850年西昌地震在西昌北的李金堡至宁南的松新间形成了长达90km的地震形变带。地震位错的最大水平位移为7m,垂直位移一般为0.5~2m,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 本文对则木河断裂带上各种地震地表破裂现象作了调查和时代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850年西昌地震在西昌北的李金堡至宁南的松新间形成了长达90km的地震形变带。地震位错的最大水平位移为7m,垂直位移一般为0.5~2m,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变形遗迹和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研究表明,则木河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震中位于大箐梁子一带,震中烈度达Ⅹ~Ⅺ。地震破裂的力学性质为左旋扭张,与则木河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一致。地震破裂具有向南突出发展的不对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西昌 地震 地表破裂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鲁甸地震、康定地震前后三岔口地区地壳形变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苏琴 祝意青 +4 位作者 徐锐 马伶俐 郑兵 李菲菲 王双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8-574,共7页
利用三岔口地区GPS、重力、跨断层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及康定6.3级地震前后四川地壳形变异常分布及动态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2013~2014年三岔口地区几次强震前,四川地壳形变资料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 利用三岔口地区GPS、重力、跨断层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及康定6.3级地震前后四川地壳形变异常分布及动态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2013~2014年三岔口地区几次强震前,四川地壳形变资料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群体性中、短期前兆异常,其中跨断层形变以直接前兆的形式显现出短期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的1个月内,对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2)短期异常突出点分布在距震中200km左右,异常点与强震发生地点属于同一活动构造体系;3)强震相继发生在相对重力异常区内、与跨断层中等异常幅值平行的其他断层附近以及有异常断层交汇部位,对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几次中强震的发生表明,2013~2014年巴颜喀拉块体向南东的带动作用使三岔口地区敏感断层活动加速,在加速的过程中其高应力积累区"失稳"并发生错动,导致脆性岩层产生破裂,从而以强震的形式释放长期积累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鲁甸地震 康定地震 三岔口地区 地壳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卫星热红外异常解析 被引量:46
8
作者 张璇 张元生 +3 位作者 魏从信 田秀丰 汤倩 高见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2-277,共6页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3年3月底震中及其北部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 以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亮温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进行震例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显示:震前热异常具有明显时空特征,2013年3月底震中及其北部区域出现热红外异常,异常区范围随时间逐渐扩大、幅度陡增;4月13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缓慢收缩,异常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异常幅度最大值达到9倍多,最大值后3天发震。该次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显著,易于识别,进一步验证了卫星热红外异常在地震预判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芦山7 0级地震 静止卫星 热红外遥感 相对功率谱 亮温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水土流失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芹 罗茂盛 +1 位作者 曹叔尤 刘兴年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9-293,共5页
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地震灾区水土流失面积加大,侵蚀强度加剧,新增流失量增大,经济损失巨大。将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与经济建设主要指标形成对比,可形象直观地反映生态经济负效值,从而为灾后生态重建和水土保持管... 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地震灾区水土流失面积加大,侵蚀强度加剧,新增流失量增大,经济损失巨大。将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与经济建设主要指标形成对比,可形象直观地反映生态经济负效值,从而为灾后生态重建和水土保持管理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文中首先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水土流失危害和土壤侵蚀破坏量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利用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水土流失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和货币化计量,得出四川省土壤侵蚀总经济损失503.22亿元。提出了灾后水土保持恢复重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水土流失 经济损失评估 四川 恢复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北部地区三次中强历史地震补充考证 被引量:12
10
作者 袁道阳 杨青云 +2 位作者 雷中生 苏琦 吴赵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6-235,共10页
四川北部地区位于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北段,区内活动断裂众多、构造关系复杂、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频繁。其中,早期历史地震因时间久远、史料记载简略等原因,其地震基本参数确定和发震构造分析难度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地震史... 四川北部地区位于南北强震构造带的中北段,区内活动断裂众多、构造关系复杂、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频繁。其中,早期历史地震因时间久远、史料记载简略等原因,其地震基本参数确定和发震构造分析难度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地震史料的系统梳理和实地考证,对该区1900年以前的3次中强破坏性地震(公元638年松潘地震、1738年南坪地震和1748年松潘北地震)进行补充考证,对其震中位置、震级和烈度等基本参数进行重新核定,并综合分析其发震构造特征。研究结果对分析该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判定未来强震危险区等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北部地区 历史地震考证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四川兴文5.7级地震及西昌5.1级地震震前红外前兆异常追踪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璇 张元生 +1 位作者 汤倩 张俏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21-26,共6页
回顾和分析了2018年12月16日四川兴文5. 7级地震及10月31日西昌5. 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的发现和追踪过程,详细叙述了两次地震的亮温资料在震前表现出的同一区域性热异常,以及各个时段的不同表现特征,并根据表现特征对热异常的追踪过程... 回顾和分析了2018年12月16日四川兴文5. 7级地震及10月31日西昌5. 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的发现和追踪过程,详细叙述了两次地震的亮温资料在震前表现出的同一区域性热异常,以及各个时段的不同表现特征,并根据表现特征对热异常的追踪过程划分出4个阶段,分别为识别阶段、预判定阶段、追踪和逼近阶段及验证阶段,各阶段所关注的异常形态及转折信号可为地震预判提供较为明确的指示信息。另外,还对该手段的预测效能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简单地说明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兴文及西昌地震 热红外异常 相对功率谱 演化和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气CO_2快速测定方法在四川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官致君 闻学泽 程万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18-125,共8页
介绍了快速测定活动断层带CO2 气体的方法、川西地区断层气CO2 观测点的选建以及观测的情况。初步的观测结果显示 ,在 1999年四川绵竹两次 5 0级地震、 2 0 0 1年四川雅江 5 0级和 6 0级地震和 2 0 0 1年云南永胜 6 0级地震前 ,部... 介绍了快速测定活动断层带CO2 气体的方法、川西地区断层气CO2 观测点的选建以及观测的情况。初步的观测结果显示 ,在 1999年四川绵竹两次 5 0级地震、 2 0 0 1年四川雅江 5 0级和 6 0级地震和 2 0 0 1年云南永胜 6 0级地震前 ,部分观测点的断层气CO2 均有很好的短期前兆异常显示。实践表明 :直接埋设在断层破碎带上的观测点比埋在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中的观测点更能观测到来自地壳内部的、可能与地震前兆有关的断层气CO2 的异常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测 地震前兆 断层气 CO2测定 川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问卷调查的四川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分区评价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曼 邓砚 苏桂武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0-144,共5页
基于前期对四川省德阳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特点与规律的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构建了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为核心评价参数的县市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四川省,实现了对四川省社会... 基于前期对四川省德阳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特点与规律的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构建了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为核心评价参数的县市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四川省,实现了对四川省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大小的分县市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东部县市民众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比西部县市民众大,省会成都市周围的区、县(市)居民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较强,西部三个自治州民众的响应能力普遍较差,其中,成都市青羊区民众的响应能力最强,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民众的能力最弱,全省呈现出以成都市各区县(市)为中心向周围地区递减的总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卷调查 社会民众 地震灾害响应能力 分区评价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青华 冯建林 +1 位作者 檀玉娟 李洋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3-397,共5页
利用2015—2018年川滇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四川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对这2次地震有较好的反映:①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2次... 利用2015—2018年川滇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四川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对这2次地震有较好的反映:①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2次地震前重力场由“趋势性重力异常变化→低值变化→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零等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②不同时间尺度重力场均显示,2次地震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零等值线附近,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文5.7级地震 珙县5.3级地震 重力场变化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空间化及在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艳萍 陈文凯 +1 位作者 张苏平 徐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74-179,共6页
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得到甘肃省村级居民点密度后,运用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计算公式获得甘肃省1 000m×1 000m的人口密度空间格网图。经检验,格网化结果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可满足防震减灾工作对高精度人口分布信息的需求。... 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得到甘肃省村级居民点密度后,运用基于居民点密度的人口密度空间化计算公式获得甘肃省1 000m×1 000m的人口密度空间格网图。经检验,格网化结果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可满足防震减灾工作对高精度人口分布信息的需求。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甘肃境内Ⅵ度区为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将格网人口数据和统计单元人口数据分别与地震烈度进行叠加,对比受灾人口估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公里格网的受灾人口估算方法避免了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数据分配错误,能够合理反映行政单元内部的人口分布,从而保证灾情快速评估结果的实际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点密度 人口空间化 四川九寨沟地震 受灾人口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51
16
作者 李闽峰 邢成起 +7 位作者 蔡长星 国文秀 邬树学 袁著忠 孟勇琦 涂德龙 张瑞斌 周荣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8-224,共7页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体活动时段在晚更新世以前,以正断层活动为主;(3)东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约5mm/a,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1896年的邓柯7.0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动 断层 位移速率 古地震 地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对四川水库大坝影响及其规律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士军 倪小荣 +1 位作者 谷艳昌 隆文非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共6页
总结分析了汶川地震中四川省水库大坝裂缝、滑坡、渗漏、结构变形与管理设施破损等震损险情特点,利用约2 000座震损水库信息,对水库震损程度与震级、震中距、水库规模、坝型、坝高、建设年代等关联性进行了研究.成果表明:水库震损程度... 总结分析了汶川地震中四川省水库大坝裂缝、滑坡、渗漏、结构变形与管理设施破损等震损险情特点,利用约2 000座震损水库信息,对水库震损程度与震级、震中距、水库规模、坝型、坝高、建设年代等关联性进行了研究.成果表明:水库震损程度主要受震级和震中距影响,震级在4级以下时,水库基本无震损,震级在6级以下时,中型及以上水库基本未震损,在7级以上时,震损水库数量迅速增加;地震对水库的影响范围约200 km.小型水库震损数量最多,占震损水库的95%以上;震损水库中土石坝占绝大多数;坝高30~60 m的坝出现溃坝险情和高危险情比例最高;各历史时期建设的水库震损比例相差不大,1957年以前建设的水库出现溃坝险情的比例最高.本研究成果可为震损水库应急检查与处置、水库震损机理探讨、水库抗震设计理论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四川水库大坝 震损特点 震损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山地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苏鹏程 韦方强 +1 位作者 徐爱淞 江玉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1-237,F0002,共8页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震后山地灾害活动风险对灾区的发展规划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四川境内震后灾区基础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分别对灾区的44个县(市)进行了山地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并以震后灾害点密度对...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震后山地灾害活动风险对灾区的发展规划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四川境内震后灾区基础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分别对灾区的44个县(市)进行了山地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并以震后灾害点密度对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具有线性函数关系。评价结果表明,高度危险区集中于龙门山断裂附近,并且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面积比例为39.8%;极高易损和高度易损区则主要分布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等大城市周边地区,面积比例为13.1%;高度风险区则主要位于龙门山腹地向山前平原的过渡带,属于高度危险和高度易损的结合部位,面积比例为11.0%。高风险区是今后恢复重建和发展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中度风险区由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其承灾体的易损性将会上升,容易导致其向高度风险转化,也要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山地灾害 风险评价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完整滑坡编目三参数反Gamma概率分布模型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元鑫 刘新荣 +1 位作者 蒋洋 葛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176-3181,共6页
中国"5.12"地震震级高,震源浅,于震区内触发了大量滑坡。为了研究地震滑坡的概率分布特征,对四川映秀极震区(约109.3 km2)地震滑坡进行系统编目,该编目属非完整滑坡编目。利用该编目建立三参数反Gamma概率分布模型,其拟合参... 中国"5.12"地震震级高,震源浅,于震区内触发了大量滑坡。为了研究地震滑坡的概率分布特征,对四川映秀极震区(约109.3 km2)地震滑坡进行系统编目,该编目属非完整滑坡编目。利用该编目建立三参数反Gamma概率分布模型,其拟合参数分别为b=1.11,a=2.17×10-3 km2及s=-3.925×10-4 km2。基于该模型对编目区内滑坡面积均值、总面积及最大滑坡面积进行计算,并引入滑坡标度及建立指数修正函数分别对"5.12"四川汶川地震触发滑坡总数及滑坡总面积进行预测,同时建议模型建立原则。研究结果表明:模型的幂律衰减参数值与已有研究结果相近;模型对编目区内滑坡面积均值、总面积及最大滑坡面积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为10%左右;模型对"5.12"汶川地震触发滑坡总数及滑坡总面积的预测结果均与已有研究结果比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编目 GAMMA函数 概率分布 “5.12”地震 四川映秀极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麻柳沟地震崩塌落石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青宇 唐世明 沈军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39-41,77,共4页
根据麻柳沟斜坡的坡体结构、地震崩塌落石分布位置及落石运动轨迹,采用运动学理论方法研究了麻柳沟地震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崩塌落石有别于重力崩塌落石,其运动形式更为复杂。麻柳沟地震崩塌落石的运动过程可分为平抛、... 根据麻柳沟斜坡的坡体结构、地震崩塌落石分布位置及落石运动轨迹,采用运动学理论方法研究了麻柳沟地震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崩塌落石有别于重力崩塌落石,其运动形式更为复杂。麻柳沟地震崩塌落石的运动过程可分为平抛、滚动两个阶段。受落石大小、形态等影响,不同规模的崩塌落石运动方式有所差异。大型落石往往经过平抛阶段后直接停留在落地的位置,据此可以反算崩塌落石的初始速度;小型落石由于能量较小,落地后迅速被耗尽,基本停留在离落地不远处;对于那些偏心距较小的中型落石,受其形状、大小及坡度等影响,运动距离较远。地震崩塌落石在滚动阶段不受地震力影响,因此其运动方式与重力崩塌落石运动形式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崩塌落石 重力崩塌落石 运动特征 四川麻柳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