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革原理”与“经纶大法”——萧一山民族革命史观评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光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83-88,共6页
公羊学说的熏染、近代社会的民族色彩和特殊的政教生涯造就了民族革命史观。该史观以民族革命为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以"三个阶段,两个时期"为民族革命成功的途径,以实现三民主义为民族革命的归宿,成为萧一山追求会通、经世的... 公羊学说的熏染、近代社会的民族色彩和特殊的政教生涯造就了民族革命史观。该史观以民族革命为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以"三个阶段,两个时期"为民族革命成功的途径,以实现三民主义为民族革命的归宿,成为萧一山追求会通、经世的理论结晶。民族革命史观主要缺陷在于对某些重大政治事件和经济、文化进程不能合理地解释,但它部分揭示了历史真相,会通、经世的学术取向也可为当前学术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一山 民族革命史观 成因 理论体系 学术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一山民族革命史观的形成及其清史叙述范式转变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鑫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民族革命史观是清史名家萧一山的主要史学特色,这种特色是逐步形成的。他的早期代表作《清代通史》仍为典型的传统史学体例,并无明确线索和范式,但可以从中看出萧一山的民族主义观念。随着其学术思想的成熟和与当局关系的逐步走近,民族... 民族革命史观是清史名家萧一山的主要史学特色,这种特色是逐步形成的。他的早期代表作《清代通史》仍为典型的传统史学体例,并无明确线索和范式,但可以从中看出萧一山的民族主义观念。随着其学术思想的成熟和与当局关系的逐步走近,民族革命的观念在他的文章中逐步明晰,最终于抗战期间成书的《清史大纲》中完整呈现。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接受、时局的变化和个人经历等,是促成其民族革命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民族革命史观的影响下,他的后期作品和修正再版的著作中的叙述用语、叙述范式等均发生了重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一山 民族革命史观 《清史大纲》 《清代通史》 叙述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