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地区温泉对中国台湾6级以上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1
作者 廖丽霞 陈伟 周跃勇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25,共14页
为监测预测闽台地震,沿福建地区主要构造部位布设了16个温泉点,构建了构造地球化学观测网,观测温泉气体中的氦氖碳同位素、氢气浓度及体积占比、气体流速、水化学离子等用于短临地震预测研究。基于2021年1月—2023年6月这16个温泉点的... 为监测预测闽台地震,沿福建地区主要构造部位布设了16个温泉点,构建了构造地球化学观测网,观测温泉气体中的氦氖碳同位素、氢气浓度及体积占比、气体流速、水化学离子等用于短临地震预测研究。基于2021年1月—2023年6月这16个温泉点的地球化学参数观测结果,探讨了其对研究时段内以2022年中国台湾花莲ML6.8震群为代表的中国台湾地区发生的芮氏6级以上地震的映震能力。结果表明:(1) 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福建地区温泉地球化学出现群体性异常且具重现性。温泉气体表现突出,以高值异常为主;水化学离子主要呈趋势上升、持续高值、震荡等异常形态;这些异常对强震发震时间具有较好的短临和短期预测意义。(2)福建地区的构造背景与中国台湾地区6级以上地震的关联性较强。台湾地震多为板块碰撞俯冲引起,其应力能通过深大断裂的深部动力传导引起福建温泉的响应,导致温泉气体及水化学离子产生异常;福建地区特有的中酸性岩浆岩地球化学背景也是水化学离子映震灵敏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6级以上地震 预测指标 福建地区温泉 构造地球化学观测网 温泉气 水化学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仙游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1
2
作者 邱毅 李军 +1 位作者 康兰池 袁丽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0-288,共9页
2010年8月4日至2013年10月4日福建仙游共记录到地震1209次,其中最大地震为2013年9月4日发生的ML5.0地震。为了加强对仙游地震序列的研究,更好地了解仙游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区的区域应力场,本文利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记录,采用... 2010年8月4日至2013年10月4日福建仙游共记录到地震1209次,其中最大地震为2013年9月4日发生的ML5.0地震。为了加强对仙游地震序列的研究,更好地了解仙游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区的区域应力场,本文利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记录,采用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仙游地震序列中ML>3.5的6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这6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较为一致,都为走滑型地震,断层走向为NW向,倾角陡立,主压应力轴方向为近SN向。反演得到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与福建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并不一致,本文认为仙游地震是由位于震区的金钟水库蓄水造成震区应力调整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仙游地震 震源机制解 矩张量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工地震研究福建地壳一维速度结构 被引量:7
3
作者 邱毅 金星 +2 位作者 蔡辉腾 康兰池 陈惠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071-1076,共6页
速度结构模型对于地震定位、理论波形计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台站对2010年至2012年在福建地区进行的人工地震探测试验得到的震相数据,利用射线追踪原理,得到福建地区地壳一维速度结构模型,结晶层厚约为3.5 km,P... 速度结构模型对于地震定位、理论波形计算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福建数字地震台网台站对2010年至2012年在福建地区进行的人工地震探测试验得到的震相数据,利用射线追踪原理,得到福建地区地壳一维速度结构模型,结晶层厚约为3.5 km,P波速度为5.47 km/s,上地壳厚度约为15.5 km,P波速度为6.09 km/s,下地壳厚度约为12.5 km,P波速度为6.78 km/s,莫霍面P波速度为8.07 km/s,地壳厚度约为31.5 km。将结果与其它研究结果对比,验证本文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地震 震相 福建地区 地壳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仙游地震序列尾波Qc值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强 李军 +1 位作者 袁丽文 邱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4-188,共5页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莆田荔城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仙游地震序列尾波Q_c值的变化特征,并拟合得到整个序列的Q_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_c=(29.85±7.66)f(0.993±1.03)。仙游地震序列ML4.0以上显著地震事件发生前,1Hz的... 利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和莆田荔城台的近场数字地震记录,研究仙游地震序列尾波Q_c值的变化特征,并拟合得到整个序列的Q_c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为Q_c=(29.85±7.66)f(0.993±1.03)。仙游地震序列ML4.0以上显著地震事件发生前,1Hz的Q_c值以增大为主要特征,当Q_c值超过40,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均有显著地震事件发生,映震效果相对明显;6Hz和12Hz的Q_c值与显著地震事件关系不明显。分析认为,显著地震事件发生前,震源区应力状态改变,导致介质散射程度变化明显。由于散射衰减机制主要在相对低频部分起重要作用,利用低频部分的Q_c值,更有利于识别出显著地震前的这种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尾波 仙游地震 SATO模型 QC值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仙游震群的孔隙压扩散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胡淑芳 秦双龙 +1 位作者 李强 蓝姝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0-171,共12页
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福建仙游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小震群活动。基于孔隙压力扩散机制对精定位的小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仙游震群序列在空间上呈丛集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分区现象,发震时间受金钟水库水位变化的调制作用较为明显。5个分... 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福建仙游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小震群活动。基于孔隙压力扩散机制对精定位的小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仙游震群序列在空间上呈丛集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分区现象,发震时间受金钟水库水位变化的调制作用较为明显。5个分区(A—E)的流体孔隙压力扩散系数分别为0.04,0.08,0.07,0.12和0.05 m2/s,伴随着地震活动性由强至弱,孔隙压扩散系数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仙游震群位于断裂构造发育区内,震中分布优势方向与石苍断裂一致,沿着断裂走向的孔隙压扩散系数最大,说明地下流体沿狭长的石苍断裂由NW向NE活动。各分区的流体孔隙压系数与扩散最大距离、最大诱发地震震级及地震释放能量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此外,当金钟水库水位下降时,各分区的扩散距离r呈现减小趋势,震群范围收缩,地震频次增加,并伴有较大震级的地震,说明水位下降时,流体孔隙压力的扩散作用在同一地点反复作用,使得触发源附近区域的应力水平更容易达到饱和或临界状态,进而触发较大震级的地震,这也解释了水位下降过程中地震更为强烈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诱发地震 仙游震群 孔隙压力扩散系数 金钟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的断陷盆地、平原、海湾与地震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园田 王志鹏 +2 位作者 黄卿团 叶建辉 何丹明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8年第4期55-61,共7页
研究了福建沿海自晚更新世以来控制主要断陷盆地、平原和海湾的断裂活动性状,认为这些构造在所讨论的时段内具有强烈的张性活动,而发生于区内的地震与这些构造的近期张性活动有关。
关键词 地震 断层活动 福建沿海 断陷盆地 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震源机制解与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林松建 丁学仁 +1 位作者 陈为伟 陈祥熊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7-32,共6页
研究了1996—2005年福建及邻区52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和6组综合震源机制解,认为福建地区现今构造运动主要以拉张走滑运动为主,主压应力轴(P轴)总体为NW方向(300-320°)。其中,沿海地区,地震破裂以走滑运动为主;内陆地区,地震... 研究了1996—2005年福建及邻区52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和6组综合震源机制解,认为福建地区现今构造运动主要以拉张走滑运动为主,主压应力轴(P轴)总体为NW方向(300-320°)。其中,沿海地区,地震破裂以走滑运动为主;内陆地区,地震以正断性质为主。主压应力轴方向自北而南呈规则性变化,北部(闽江断裂带附近)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NW向;南部闽粤交界附近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W至近EW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中小地震 主压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地区地壳结构的地震转换波测深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邵学钟 顾忠华 张家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74-180,共7页
地震转换波测深法首次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州地区进行地壳深部构造的探测,得出了该区地壳中的4个主要界面的构造形态图和沿北东方向穿越本区的地壳深部构造剖面图。查明闽江断裂由两条北西向产状较陡的超壳断裂组成,福州断陷盆地的深部... 地震转换波测深法首次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州地区进行地壳深部构造的探测,得出了该区地壳中的4个主要界面的构造形态图和沿北东方向穿越本区的地壳深部构造剖面图。查明闽江断裂由两条北西向产状较陡的超壳断裂组成,福州断陷盆地的深部上地壳G界面呈条带状下沉,下地壳C、C_1界面和M面及壳内低速层均相对上隆,这一结果为解释本区高地热异常提供了深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地震 转换波 地壳 深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仙游震群序列发震构造分析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秦双龙 邱毅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06-1311,共6页
福建仙游地区自2010年8月开始出现地震序列活动,2012年地震活动水平有所提高,2013年以来地震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ML3.0以上地震集中活跃。福建数字化地震台网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记录到丰富的观测资料。通过利用P、S波到时数... 福建仙游地区自2010年8月开始出现地震序列活动,2012年地震活动水平有所提高,2013年以来地震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ML3.0以上地震集中活跃。福建数字化地震台网对这些地震进行了较完整的监测,记录到丰富的观测资料。通过利用P、S波到时数据对ML≥1.0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发现地震序列空间位置和震源深度呈现出不同的时段性分布特征。同时利用福建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波形资料,采用"剪切-粘贴"法,获取了ML≥3.5的震源机制解和最佳震源深度。通过震群序列活动特征、震源位置分布、震源区断层活动分布以及震源机制解特征综合判断认为:仙游震群序列为库水下渗促使断裂滑动引起的构造地震,属于水库诱发型构造型地震,发震构造为穿过库区的NW向石苍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游震群序列 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两次7级地震前后福建沿海地区地壳运动的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史粦华 丁学仁 +3 位作者 李延兴 胡新康 张静华 张中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2,共8页
福建沿海地区GPS网从1995年建设至今已积累了6期观测资料,分析该网各GPS站位移变化与运动速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发现在1999年9月20日(UTC)台湾集集Ms7.7大地震与2001年12月18日(UTC)花莲东Ms7.6大地震前,各GPS站同步出现了向西与向北位移... 福建沿海地区GPS网从1995年建设至今已积累了6期观测资料,分析该网各GPS站位移变化与运动速度变化的时间序列,发现在1999年9月20日(UTC)台湾集集Ms7.7大地震与2001年12月18日(UTC)花莲东Ms7.6大地震前,各GPS站同步出现了向西与向北位移的大幅度偏移,即向东与向南运动的速度明显减小。在集集Ms7.7大地震发生后,各GPS站出现了同步的向东与向南位移的大幅度偏移,即向东与向南运动的速度大幅度增加。福建沿海地区在1997~2001年期间出现的地壳运动的变化不仅在时间上与集集、花莲东两次7级大地震的孕育发生相关,而且二者在形成机理上一致,都是由孕育这两次地震的应力场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地区 地壳形变 位移变化 速度变化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ickBird数据在防震减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危福泉 姚新 +1 位作者 陈琳 李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115-119,共5页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是支撑数字城市的核心 ,也是构筑防震减灾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在城市防震减灾管理信息系统实践的基础上 ,介绍了通过应用QuickBird数据构筑福建永安市防震减灾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库的方法。
关键词 QuickBird数据 防震减灾 福建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及邻区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松建 赵志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7-452,565,共6页
整理和分析了1971~2009年发生在福建及邻区的46组地震序列。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地震序列类型分区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以孤立型或主余震型地震活动为主,而西部内陆地区多发生震群型地震;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可能与福建地区地... 整理和分析了1971~2009年发生在福建及邻区的46组地震序列。结果显示:福建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地震序列类型分区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以孤立型或主余震型地震活动为主,而西部内陆地区多发生震群型地震;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可能与福建地区地震动力作用、构造应力场及地震断层运动性质、地层岩性分布特征有关,同时地震序列类型分布特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建地区地震构造运动及动力环境。这些结果对分析福建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震后趋势的准确预测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类型 分布特征 地震活动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仙游5.0地震前后小地震视应力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蔡杏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84-986,1006,共4页
分析2011-01~2013-11福建数字台网记录到的73个福建仙游地震,给出仙游2013-09-04 ML5.0地震前后小地震视应力变化情况,得到该区的视应力水平,并讨论主震前后的视应力演化特征以及视应力与震级和深度的关系。
关键词 仙游地震 视应力 地震矩 地震波辐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粤海外历史地震与台湾海峡现今强震活动图像 被引量:9
14
作者 丁学仁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1-59,共9页
闽粤两省强烈地震多发生在沿海地区,且福建南日岛至广东南澳一线的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尤为突出。历史上东南沿海地震带曾发生过4次7级以上大地震,而其中3次都发生在泉-汕段海域。继华南地区本世纪著名的1918年广东南澳... 闽粤两省强烈地震多发生在沿海地区,且福建南日岛至广东南澳一线的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活动尤为突出。历史上东南沿海地震带曾发生过4次7级以上大地震,而其中3次都发生在泉-汕段海域。继华南地区本世纪著名的1918年广东南澳73级地震后,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南部又发生73级强震,这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闽粤沿海地区引起了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历史强震活动资料,分析闽粤沿海与台湾海峡强震在时间进程、强度规模和地域分布及空间活动图像上的变化,阐述在区域地球物理场长期作用下,史今地震活动演变过程的强震活动特征,剖析沿海地震与台湾海峡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复杂性,进而探讨闽粤近海与海峡强震发生的可能动力环境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粤海外 历史地震 台湾海峡 强震活动 活动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马台跨断层垂直形变和地震前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松风 陈新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4年第4期85-89,共5页
利用天马台跨断层定点垂直形变测量资料 ,对断层现今活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天马台断层现今活动具有时空不均一性 ;时间上具有准同步转折及阶段性特点 ,各阶段的活动速率和方式不同 ;空间上 ,断层活动具有位置差异性。E ... 利用天马台跨断层定点垂直形变测量资料 ,对断层现今活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天马台断层现今活动具有时空不均一性 ;时间上具有准同步转折及阶段性特点 ,各阶段的活动速率和方式不同 ;空间上 ,断层活动具有位置差异性。E W测段活动速率最高 ,S W测段活动速率最低。讨论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关系 ,认为5次准同步转折均与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速率 垂直形变 断层活动 地震前兆 特征分析 时空 资料 不均一性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天马定点形变台形变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华 黄声明 陈新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62,共4页
应用褶积滤波的方法对福建天马跨断层短水准观测点近15年(1986~2000年)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和分析,归纳出了福建及其沿海地区中强震发生前该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变化特征.
关键词 福建天马 跨断层 短水准 褶积滤波 中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粤台沿海北西西向最新构造带与大震构造背景 被引量:9
17
作者 毕福志 袁又申 范国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83-192,T001,共11页
闽粤台沿海自台湾运动以来逐渐形成了多条北西西向隆起—拗陷的最新活动构造带,与已知的北东—北北东向隆起、拗陷带构成了区域性镶嵌构造格局。 研究区内除板块相互碰撞、俯冲及上地幔物质上涌形成大震构造背景外,莫霍面隆起或隆起断... 闽粤台沿海自台湾运动以来逐渐形成了多条北西西向隆起—拗陷的最新活动构造带,与已知的北东—北北东向隆起、拗陷带构成了区域性镶嵌构造格局。 研究区内除板块相互碰撞、俯冲及上地幔物质上涌形成大震构造背景外,莫霍面隆起或隆起断距大、低速层厚、地壳变薄、近两、三千年地表抬升差异活动显著以及台东近海有北西西向构造活动等,也都是发生大震的重要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带 构造 地震 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Ⅱ.晚更新世以来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园田 王志鹏 +2 位作者 叶建辉 刘峰 许仪西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25-431,共7页
本文根据断裂的活动习性,断陷盆地、平原、海湾的形成机理,地壳形变场,震源机制解,现今强震等烈度线长轴方向和 GPS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福建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本区除了受到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向NW... 本文根据断裂的活动习性,断陷盆地、平原、海湾的形成机理,地壳形变场,震源机制解,现今强震等烈度线长轴方向和 GPS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福建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本区除了受到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向NW方向的挤压作用外,还受到来自印度板块向 N向 E的挤压。在这两种挤压作用中,后者大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活动习性 震源机制解 GPS 构造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4(3/4)级地震的考证及同年2月6日江西九江5级地震的质疑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松建 郑剑华 +2 位作者 陈为伟 张颖 郑潮辉 《震灾防御技术》 2012年第2期180-183,共4页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县城关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震级344。同时分析了《时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九日第3页刊载的地震事件可能是指福建省德化县城关地震,而不是江西省九江发生的地震事件...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和考证,认为1911年2月1日福建德化县城关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震中烈度Ⅵ度,震级344。同时分析了《时报》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九日第3页刊载的地震事件可能是指福建省德化县城关地震,而不是江西省九江发生的地震事件,因此对同年2月6日江西九江5级地震存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1911年2月1日德化4 3/4级地震 福建德化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闽台地区自然灾害及其救治办法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心希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3-58,共6页
清朝,闽台已经成为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常见的灾害有洪水、干旱、台风、地震与瘟疫等。对福建危害最大的是水灾,对台湾危害最大的则是风灾。两岸人民为抗击自然灾害而共同努力,清地方政府采取多项救灾措施如蠲免、赈粮、捐赀及赋予台湾... 清朝,闽台已经成为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常见的灾害有洪水、干旱、台风、地震与瘟疫等。对福建危害最大的是水灾,对台湾危害最大的则是风灾。两岸人民为抗击自然灾害而共同努力,清地方政府采取多项救灾措施如蠲免、赈粮、捐赀及赋予台湾官员独断财权以应付突发灾情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台地区 最大 财权 自然灾害 地方政府 办法 福建 救治 常见 多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