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舟曲江顶崖古滑坡形成演化机理与堆积体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涛 张明 +2 位作者 王立朝 杨龙 殷保国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8,共13页
古滑坡堆积体复活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西部正在建设的重大交通和水利工程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因此,对古滑坡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行研究并对其堆积体进行稳定性评价,显得极为重要,可以为古滑坡堆... 古滑坡堆积体复活是我国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也是我国西部正在建设的重大交通和水利工程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因此,对古滑坡的形成演化机理进行研究并对其堆积体进行稳定性评价,显得极为重要,可以为古滑坡堆积体复活的早期识别与防治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甘肃省舟曲县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近十年来数次局部复活形成滑坡堵塞白龙江,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通过现场调查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手段,查明了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演化机理和动力学过程,再结合InSAR变形数据对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定性评价。结果显示,江顶崖古滑坡是典型的大型地震滑坡,其滑体沿3个方向坐落式下滑,形成了如今多级台阶状的堆积体形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古滑坡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中上部震动-拉裂、前缘锁固段剪断-滑坡启动、后缘拉裂-滑体加速、前缘受阻-滑体减速、稳定阶段。由于古滑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整体下滑,导致上部堆积体内存在大量结构完整的岩体,因此较为稳定;而中下部堆积体大都为断层破碎带和破碎岩体组成的软弱结构,稳定性较差,未来极有可能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顶崖古滑坡 堆积体复活 演化机理 堆积体稳定性 地震荷载 断层破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波入射下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磊 周颜婷 +2 位作者 刘中宪 段更月 张传秀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0-880,共11页
采用一种高精度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IBIEM),开展了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模型对地震波的散射作用模拟,考虑了三种影响因素:入射波强度、隧道与断层破碎带间距以及破碎带动力特性,模拟了其对山体表面及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 采用一种高精度间接边界积分方程法(IBIEM),开展了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模型对地震波的散射作用模拟,考虑了三种影响因素:入射波强度、隧道与断层破碎带间距以及破碎带动力特性,模拟了其对山体表面及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破碎带的存在使得山体-断层破碎带-隧道整体系统内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山体表面位移幅值以及隧道的位移和应力幅值主要呈现放大效应,山体表面断层破裂处破坏异常严重,位移幅值陡增,可达10以上;在衬砌的拱肩、拱脚处的应力集中较为明显,衬砌的顶部和底部应力较小;地震波低频入射时,隧道内外壁应力和位移曲线较平缓,随着入射频率的增大,波的相干效应更加明显,衬砌隧道应力和位移发生空间重分布,出现峰值多段集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体 断层破碎带 隧道 地震波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断层破碎带影响的隧道结构地震反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捷 郑英豪 +4 位作者 李兆琦 陈洪运 宫凤梧 闫鑫 刘洋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为研究跨断层隧道在渗流-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宣绩铁路周湾村隧道穿越富水断层为背景,基于Biot固结动力方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进行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本文主要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宽度对隧道衬砌特征点加速度、孔压、位移... 为研究跨断层隧道在渗流-地震耦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以宣绩铁路周湾村隧道穿越富水断层为背景,基于Biot固结动力方程,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进行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本文主要分析了断层破碎带宽度对隧道衬砌特征点加速度、孔压、位移及应力响应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隧道结构不同位置而言,加速度响应规律一致,均为正常段加速度<破碎带加速度<交界面加速度。耦合场作用下,地层与破碎带交界处围岩位移及应力均发生突变。随着断层宽度的增加,应力及位移突变范围有所增大,孔隙水压力峰值也进一步扩大。此时隧道受压区增大,衬砌结构易发生局部破坏。通过加设注浆层的方式,可有效减少耦合场作用引起的拱圈应力分布不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断层破碎带 流固耦合动力模型 地震响应 Biot固结动力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夏垫断裂齐心庄探槽古地震事件分析 被引量:48
4
作者 江娃利 侯治华 +1 位作者 肖振敏 谢新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3-422,共10页
齐心庄探槽位于 1679年三河 -平谷 8级地震夏垫地表地震破裂带东段。探槽内出露的断错地层、崩积楔、堰塞塘堆积、张裂楔及微细地层层理的揉皱现象 ,显示夏垫断裂全新世以来曾发生 4次强震事件。这 4次强震分别发生在距今 ( 10 85~ 9 ... 齐心庄探槽位于 1679年三河 -平谷 8级地震夏垫地表地震破裂带东段。探槽内出露的断错地层、崩积楔、堰塞塘堆积、张裂楔及微细地层层理的揉皱现象 ,显示夏垫断裂全新世以来曾发生 4次强震事件。这 4次强震分别发生在距今 ( 10 85~ 9 71)ka、( 7 39~ 6 68)ka、( 5 4 16~ 2 2 33)ka及 1679年 (即三河 -平谷 8级地震 )。这 4次强震的时间间隔分别为 ( 3 2 4 5± 0 336)ka、( 3 2 11±0 815)ka及 ( 3 553± 0 796)ka ,平均强震间隔为 ( 3 336± 0 396)ka。 4次强震的平均同震垂直位移为 ( 1 4± 0 5)m。在齐心庄实施的探槽工程 ,除邻近断面开挖的探槽外 ,还在探槽南北 4 0 0m范围内开挖了 4个探坑 ,对认识断层下降盘地层的展布形态及确定断面堰塞塘的分布提供了帮助。在这些野外工作基础上 ,对齐心庄探槽研究结果与前人沿夏垫断裂其它地点的探槽及钻孔资料进行了对比 ,在古地震事件认识上大部分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 夏垫断裂 古地震 地震破裂带 探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震害机理研究 被引量:108
5
作者 何川 李林 +2 位作者 张景 耿萍 晏启祥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7-434,共8页
首先对汶川"5.12"等各次大地震中跨越断层破碎带隧道震害进行了资料调研,然后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及数值计算对跨断层破碎带隧道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围岩与隧道结构的加速度响应特性、地层变形及衬砌结构内... 首先对汶川"5.12"等各次大地震中跨越断层破碎带隧道震害进行了资料调研,然后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及数值计算对跨断层破碎带隧道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围岩与隧道结构的加速度响应特性、地层变形及衬砌结构内力分布规律等。分析结果表明:震害调研结果、振动台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吻合性,穿越断层破碎带隧道在地震中易于产生破坏;隧道断层带段围岩有较大的加速度响应特性,加速度响应在断层接触段不连续;地震过程中断层带段隧道结构对地层具有明显的追随性和依赖性;断层带隧道错动破坏主要由断层带隧道围岩与较好段围岩位移不同步性而造成的位移差值引起,且位移差值与断层带和隧道较好围岩类型有关;隧道断层破碎带段与较好围岩段衬砌结构横断面具有基本相同的内力分布规律,衬砌内力在共轭45°方向最大,但断层破碎带段衬砌具有最大的内力峰值,更易于在地震过程中产生破坏等。以上成果对于合理认识跨越断层破碎带隧道的地震响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隧道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抗震设防提供宝贵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震害机理 断层破碎带 振动台模型试验 隧道地震响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北段超深层裂缝储层的地震属性表征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军 龚伟 +4 位作者 黄超 李伟 李弘艳 董晓彬 蒋恕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1,共11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及其伴生裂缝的分布控制了储层的形成和油气的运聚成藏。如何选择对裂缝储层响应好的地震属性并用其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是裂缝型储层预测的研究基础。由于研究区不同尺度断裂裂缝发育规模差异较大及客观上存... 塔里木盆地顺北5号走滑断裂及其伴生裂缝的分布控制了储层的形成和油气的运聚成藏。如何选择对裂缝储层响应好的地震属性并用其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是裂缝型储层预测的研究基础。由于研究区不同尺度断裂裂缝发育规模差异较大及客观上存在地震分辨率的差异,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及其组合对不同尺度和特征的断裂裂缝进行识别。地震属性对比测试表明倾角约束的高精度相干体和面状特征属性可表征断距超过40 m的大尺度断裂;分频融合相干和应变能属性可表征断距15~40 m的中尺度断裂;断裂似然体刻画和缝洞增强体可表征断距15 m以下的小尺度断层和裂缝。然后将典型地震属性与成像测井解释得到的实际裂缝数据及裂缝密度曲线进行相关性拟合,进而优选出混沌属性、面状属性、结构张量第三分量、分频融合相干4种属性,并将4种属性融合成新的属性用于裂缝密度体计算,最后用该方法半定量预测裂缝的分布。裂缝预测结果表明以走滑断裂带中部的压扭性断裂处为中心,约1.5 km范围的鹰山组下段地层整体裂缝最为发育,为优势储层勘探开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裂缝 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 裂缝密度 地震属性 走滑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剑川地区地应力测量与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17
7
作者 丰成君 陈群策 +2 位作者 李国歧 秦向辉 孟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4-534,共11页
为获得川滇块体腹地现今的地应力场,分析边界断裂发生地震活动的危险性,进而探讨块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2010—2011年,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丽江—剑川地区,开展2个300m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结果揭... 为获得川滇块体腹地现今的地应力场,分析边界断裂发生地震活动的危险性,进而探讨块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2010—2011年,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丽江—小金河断裂带西南段的丽江—剑川地区,开展2个300m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地壳浅表层现今主应力的分布规律。结合研究区部分中强震震源机制解及20世纪80年代地应力结果,分析了跨度近30a后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动力学指示意义。依据断层滑动摩擦准则,讨论了丽江—剑川地区现今地震活动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贵宣 郑大林 +1 位作者 张肇诚 于淑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21-226,共6页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 作者等仔细分析了鲜水河断裂带从1725年到现在的地震资料,并利用乌莫洛夫T─S、M为参数的作图法及强震发生随时间增长概率,绘制了地震活动图件及地震发生概率曲线以及M─T图和鲜水河断裂应变释放曲线。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鲜水河断裂带自1725年到现在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周期,其中6.0级以上地震有由康定依次向甘孜迁移的特点。在每一个大的地震活动周期中,地震基本上两次重复由康定向甘孜迁移的过程,而且较强地震多发生在第二次迁移过程中,1982年甘孜地震标志着断裂带在第二幕地震活动高潮中,中强震已经完成了最后一次由断裂带东南端向西北端迁移的过程。同时考虑到断裂带应变释放曲线的特征,估计鲜水河断裂带目前已进入新的平静阶段。前两个大的活动周期之间,平静了近一个世纪。按历史上地震定向迁移规律,估计在新的活动期地震仍将从康定方向开始,逐步向甘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震迁移 地震激动性 增长概率 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潼-长安断裂带古地震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师亚芹 冯希杰 +3 位作者 李晋 任隽 戴王强 李晓妮 《震灾防御技术》 2007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长安二中探槽是在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和钻探的基础上开挖的,探槽中有丰富的砂土液化现象,根据液化砂脉的切割关系,判断有4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根据探槽中地层没有明显错动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活动较弱,以... 长安二中探槽是在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和钻探的基础上开挖的,探槽中有丰富的砂土液化现象,根据液化砂脉的切割关系,判断有4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根据探槽中地层没有明显错动和临潼-长安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晚期和全新世早期活动较弱,以及历史上无6级以上地震活动记录的特点,本文认为4次古地震事件与临潼-长安断裂带无关,该断裂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潼-长安断裂带 古地震 地震危险性评价 探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周边北西向强震地表地震断层及全新世断裂活动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江娃利 张英礼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3-270,共8页
讨论了华北平原周边1975年海城地震、1937年荷泽地震及1830年磁县地震3次强震的地表地震破裂特征以及这3个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3次强震地表破裂显示较弱,断续分布,仍反映了存在北西向地... 讨论了华北平原周边1975年海城地震、1937年荷泽地震及1830年磁县地震3次强震的地表地震破裂特征以及这3个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3次强震地表破裂显示较弱,断续分布,仍反映了存在北西向地表破裂带,活动方式呈左旋走滑兼正倾滑。这3个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全新世活动,反映了北西向构造强震的原地重复。全新世活动构造与这个地区强震构造的密切关系表明,研究全新世的构造活动更接近于研究现今强震构造,同时也表明华北平原深浅构造与强震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层 地表破裂带 全新世 活动断裂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破碎带影响下隧道的震害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廷春 张乃杰 +1 位作者 刘建章 王辉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68-74,共7页
断层破碎带对隧道震害影响巨大,利用FLAC3D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空间方位断层破碎带影响下隧道的地震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断层破碎带是隧道震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相交断层破碎带处,与隧道横断面大角度相交的工况比小角度... 断层破碎带对隧道震害影响巨大,利用FLAC3D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空间方位断层破碎带影响下隧道的地震破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断层破碎带是隧道震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相交断层破碎带处,与隧道横断面大角度相交的工况比小角度相交的工况不利,且破坏的部位发生在与断层破碎带相交的位置;在非相交断层破碎带处,倾角为30°的工况最不利,且隧道破坏发生在左边墙肩部和右边墙角部,位于地震波输入的水平和竖直扰动的剪切波和疏密波的合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碎带 隧道 地震 震害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泗县徐井段晚第四纪新活动的宏微观现象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海刚 姚大全 +3 位作者 赵朋 杨源源 王行舟 疏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9-1223,共5页
探槽揭示,郯庐断裂带安徽泗县徐井一带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表现为逆断型崩积楔、张裂楔、碎裂流和地震断层。根据现场分析初步认为,中更新统沉积后,探槽所在部位先遭受挤压,晚白垩世砖红色砂岩自西向东上冲垮塌到中更新世沉积之上,形成... 探槽揭示,郯庐断裂带安徽泗县徐井一带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表现为逆断型崩积楔、张裂楔、碎裂流和地震断层。根据现场分析初步认为,中更新统沉积后,探槽所在部位先遭受挤压,晚白垩世砖红色砂岩自西向东上冲垮塌到中更新世沉积之上,形成逆断型崩积楔-1;接着发生张性断裂活动,形成开口向上的张裂楔;随后,所在部位又遭受挤压,沿张裂楔的东边界断面挤压逆冲活动产生碎屑物质上抛流动,形成逆断型崩积楔-2;其上逐步形成更新沉积,当黑土层堆积以后,再次遭受挤压,使得断面上下黑土层堆积厚度显现差异。这表明中更新统沉积以后,断裂曾先后发生挤压-引张-挤压-挤压共4次活动,最新活动在全新世早期。根据逆断型崩积楔、张裂楔和地震断层等的成因,这几次活动应属高速粘滑活动,对应几次强烈的史前地震活动事件。上述认识部分得到原态微观观测分析结果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带 晚第四纪 逆断型崩积楔 碎裂流 张裂楔 地震断层 微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活动断裂带铁路隧道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被引量:16
13
作者 何川 耿萍 《中国铁路》 2020年第12期61-68,共8页
介绍强震活动断裂带对隧道工程建设的挑战与风险;总结活动断裂带蠕滑特性及场地地震效应、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静动力响应分析方法及抗震抗断技术对策;针对铁路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重点研究内容包... 介绍强震活动断裂带对隧道工程建设的挑战与风险;总结活动断裂带蠕滑特性及场地地震效应、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静动力响应分析方法及抗震抗断技术对策;针对铁路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活动断裂带形变几何关系预判、深部黏滑错动至隧址处映射关系、穿越活动断裂带隧道受荷释能模式、跨断裂带结构自适应体系、工程场地效应耦合断裂带活动效应、活动断裂带地下水运移机制及突涌水预测防控、活动断裂带地热赋存与耦合传热机制及热害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隧道建设 地震 活动断裂带 抗震抗断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属性在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劲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34,40,共4页
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对于油田提高抽采率和煤田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预测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已成为地球物理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对相干、边缘检测、曲率和蚂蚁体等地震属性的研究,明确了地震属性对于构造成因的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 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对于油田提高抽采率和煤田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预测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已成为地球物理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对相干、边缘检测、曲率和蚂蚁体等地震属性的研究,明确了地震属性对于构造成因的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有着极好的识别能力。同时,分析了以多属性直接叠合、多属性融合和有监督的神经网络运算为代表的多属性联合技术,发现其在小断层及裂缝发育带预测中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断层 裂缝发育带 地震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破碎带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明珠 曹鑫雨 +1 位作者 常议彬 胡海芹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135,共7页
使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均匀无限半空间中含断层破碎带场地模型,研究断层破碎带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情况,分析破碎带倾角、宽度以及输入地震动强度对断层场地地震动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断层破碎带对场地地震动具有放大效应,地表... 使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均匀无限半空间中含断层破碎带场地模型,研究断层破碎带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情况,分析破碎带倾角、宽度以及输入地震动强度对断层场地地震动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断层破碎带对场地地震动具有放大效应,地表各监测点显示,断层上盘和破碎带中点附近放大显著。随破碎带倾角增加,峰值加速度曲线最大值减小,上盘放大作用减弱,下盘放大作用增强,具有不对称性,反应谱峰值在上盘和破碎带中点附近变化明显。随破碎带宽度增加,场地地震动放大效应增加。输入地震动越强,场地峰值加速度越大,且在断层上盘和破碎带中点附近放大显著,反应谱的面积中心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碎带 地震动 FLAC^3D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主要强震断裂带超长地震活动期的划分和对比 被引量:2
16
作者 楚全芝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4-99,共6页
根据古地震和历史地震研究了强震断裂带———阿尔金带、祁连山带、阿尼玛卿山带、鲜水河带、金沙江-红河带和汾渭带的地震活动。划分了超长地震活动期。由于古地震资料测年精度的原因,在地震活动期划分中,以100年为最小单位。不... 根据古地震和历史地震研究了强震断裂带———阿尔金带、祁连山带、阿尼玛卿山带、鲜水河带、金沙江-红河带和汾渭带的地震活动。划分了超长地震活动期。由于古地震资料测年精度的原因,在地震活动期划分中,以100年为最小单位。不同强震断裂带上,古地震活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活跃期、平静期的持续时间不同,长的达3000~4000年,短的仅1000~2000年;(2)在各个断裂带上,古地震的频度有较大差别;(3)有些断裂带正处于活动期,如鲜河水带,有些正处于平静期,如阿尼玛卿山带。通过对古地震的研究及超长地震活动期划分,作者认为:(1)尽管某些断裂带构造条件可类比,但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差异较大,其原因可能与超长地震活动期有关;(2)目前正处于地震活跃期的断裂带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较大;(3)古地震重复间隔的长短与断层滑动速率及断层的规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强震断裂带 地震活动期 划分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复杂断块油田微型构造研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龙威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1-13,135,共3页
针对胡庆油田构造复杂、断块破碎的地质特点,运用构造整体解释与精细研究相结合方法,采用地震层位精细标定、高分辨率三维地震人机联作精细构造解释等技术,落实了整体构造格局及断层在空间上的展布状况,摸索出了微构造油藏的成藏规律和... 针对胡庆油田构造复杂、断块破碎的地质特点,运用构造整体解释与精细研究相结合方法,采用地震层位精细标定、高分辨率三维地震人机联作精细构造解释等技术,落实了整体构造格局及断层在空间上的展布状况,摸索出了微构造油藏的成藏规律和勘探方法,发现了一批与小断层有关的微型构造油藏,对极复杂断块油田的滚动增储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断块油田 微型构造 断裂带 三维地震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品质因子Q比例的分布特征预测南川页岩气藏保存条件 被引量:4
18
作者 唐建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30-937,共8页
根据地震数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属性,开展了南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页岩的地震品质因子Q平面上分布与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研究。针对南川地区页岩气开发中的断裂破碎带,提出了一种获取稳定品质因子Q比例及界限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迭... 根据地震数据、地质资料和地震属性,开展了南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页岩的地震品质因子Q平面上分布与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研究。针对南川地区页岩气开发中的断裂破碎带,提出了一种获取稳定品质因子Q比例及界限的工作流程和相应的迭代算法。研究表明,地震品质因子Q比例的分布可以快速、直观识别出断裂破碎带的内幕特征与不同类型页岩分布区。其中,断裂破碎带页岩区的品质因子Q比例总体上偏小,大多低于0.2,局部超过0.5,平面上分布杂乱、碎斑状;页岩呈北东向展布的条带,被断裂所撕裂、破碎,保存条件较差。稳定分布的页岩区的品质因子Q比例是较高的,超过0.7,平面变化稳定,没有突变现象,保存条件好。微裂缝发育的页岩区的品质因子Q比例具有渐变的趋势性,品质因子Q比例的分布从该页岩区的边部0.7向中部有规律地减小至0.1,保存条件最佳。实践证明,高产气井大多位于稳定分布的页岩区或内部微裂隙发育的稳定页岩区,地震品质因子Q比例研究方法对页岩气保存评价与开发井优化部署是一个实用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品质因子 迭代算法 微裂缝 断裂破碎带 保存条件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共偏移距反射法拓展地质剖面的解释深度
19
作者 何正勤 潘华 +3 位作者 胡刚 叶太兰 宋毅盛 陈文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针对核电工程选址中的能动断层地质调查工作需要,提出了利用共偏移距浅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来拓展地质剖面解释深度的技术方法,通过物性和岩性的综合解释来提高对能动断层鉴别及其产状确定的可靠性.探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针对核电工程选址中的能动断层地质调查工作需要,提出了利用共偏移距浅层地震反射时间剖面来拓展地质剖面解释深度的技术方法,通过物性和岩性的综合解释来提高对能动断层鉴别及其产状确定的可靠性.探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地质剖面上描述的断裂破碎带在共偏移距时间剖面上反应明显,二者可以相互印证,优势互补.该技术方法可用于类似工程地质调查和第四系覆盖较薄地区的隐伏断层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共偏移距 能动断层 断裂破碎带 地质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汾渭断裂系现今运动学特征
20
作者 王卫东 张兴忠 王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81-84,共4页
探讨了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参数的方法,将其应用于汾渭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汾渭断裂带的运动呈N22°W方向拉伸,N68°E方向压缩.其平均拉伸位移速率为0.15mm/a.
关键词 地震矩张量反演 断层活动性 应变速率 汾渭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