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殷商至西周汉字偏旁划一性演变再研究
1
作者 刘志基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24,共19页
基于合理抽样前提下的穷尽量化调查,就汉字偏旁划一性演变趋向问题进行特定断代范围的再研究后,认为在殷商西周时段,偏旁演变的主要趋向是与“划一性”相反的“分化性”演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该时段“偏旁化”是文字构形演变... 基于合理抽样前提下的穷尽量化调查,就汉字偏旁划一性演变趋向问题进行特定断代范围的再研究后,认为在殷商西周时段,偏旁演变的主要趋向是与“划一性”相反的“分化性”演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该时段“偏旁化”是文字构形演变的主流;其次是西周文字相对殷商文字的地域分歧扩大;三是文字构形的成熟性演变缺乏自觉性的内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至西周 文字 偏旁 划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朱光耀 朱诚 +2 位作者 凌善金 王吉怀 杨晓轩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6-352,共7页
安徽省新石器早期遗址有淮北的小山口和江南的沟汀,该时期淮河流域的聚落多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的野生动物骨骼和孢粉分析表明聚落周围是一个河湖密布、森林草原并存的生态环境。新石器晚期,古人已能分辨土壤的优劣并很可... 安徽省新石器早期遗址有淮北的小山口和江南的沟汀,该时期淮河流域的聚落多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的野生动物骨骼和孢粉分析表明聚落周围是一个河湖密布、森林草原并存的生态环境。新石器晚期,古人已能分辨土壤的优劣并很可能会利用环境条件改善土壤的不良特性;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剖面分析表明,环境只是古聚落分布和数量变化的基础因素,生产力的因素也在起作用,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夏商周时期全省聚落总数增加,但淮北平原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聚落大规模缩减。皖中和皖南的丘陵山地地貌使那里所受洪灾较轻,灾后这些地区因热量条件好使聚落迅速发展起来。新聚落大多建在利于农业生产、能躲避洪水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新石器和夏商周遗址 时空分布 人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楚国丝绸中的蟠龙飞凤纹与商周兽面纹的传承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庆 方敏 杨朝辉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1,共7页
蟠龙飞凤纹出自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构图精巧,装饰华丽,是先秦时期风格独特的纹样类型。通过分析图像中的各个构成元素,分别从题材、构图等角度比较蟠龙飞凤纹和商代、西周青铜器中流行的系列兽面纹,可知楚国丝绸中的蟠龙飞凤纹由兽面... 蟠龙飞凤纹出自战国时期马山1号楚墓,构图精巧,装饰华丽,是先秦时期风格独特的纹样类型。通过分析图像中的各个构成元素,分别从题材、构图等角度比较蟠龙飞凤纹和商代、西周青铜器中流行的系列兽面纹,可知楚国丝绸中的蟠龙飞凤纹由兽面纹演变而来,其中延续了商代、西周的文化基因,表现了以北极星为中心、龙凤为辅的星象系统,在题材种类、造型方式、色彩等方面融入了楚人的审美喜好,主要体现了楚人的天体崇拜理念,最终也证明商、西周、楚国的纹样之间存在清晰的传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丝绸 蟠龙飞凤纹 商周兽面纹 天体崇拜 传承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夏商周王制时代的“中国”认同 被引量:6
4
作者 田广林 任妮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4,共10页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有商一代的“中国”认同,始终与内外服制度的推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相继出现,均是在原有邦国基础上,获得天下诸邦政治与文化认同的产物。诸多同姓和异姓邦国对夏朝的政治、文化认同,是夏朝成为王朝大国的根本内在机制;有商一代的“中国”认同,始终与内外服制度的推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西周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的推行,从而使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达到王制国家的全盛,而此间的“中国”认同,也获得了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王制时代 “中国”认同 服制 宗法分封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夏商周“隐性”职业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路宝利 陈庆合 郭立昌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1期81-85,共5页
夏商周奴隶社会背景下,"百工"身份确立,手工业内部初步分工,"仆庸土田"与农业生产者进一步分化,"商人"称谓与"本农末商"风气形成。"隐性"职业教育促使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土木建... 夏商周奴隶社会背景下,"百工"身份确立,手工业内部初步分工,"仆庸土田"与农业生产者进一步分化,"商人"称谓与"本农末商"风气形成。"隐性"职业教育促使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土木建筑工程技术更进一步发展,受此影响与之相关的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隐性 职业教育 技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树民 《河北学刊》 2002年第1期146-147,共2页
我国古代历史上统称是夏、商、周三代 ,有些古籍又称为虞、夏、商、周四代。作为虞氏的世系 ,现在可考的有幕等十五个名号 ,而不止是尧舜禅让中的舜一代五十年 ,是古代史上实际存在很长时期的一个朝代 ,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上古史 夏代 商代 周代 有虞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年新证 被引量:3
7
作者 果美侠 李维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8,共8页
夏年的确定对于研究我国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和印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因而我国于 1 996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 ,并提出建立夏年基本框架的构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借鉴以往研究成果 ,运用数学概率统计方法 ,对... 夏年的确定对于研究我国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和印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因而我国于 1 996年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 ,并提出建立夏年基本框架的构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借鉴以往研究成果 ,运用数学概率统计方法 ,对有关夏商周三代的文献记载及相关标本的碳十四年代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并将所得结果与夏文化分期相参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断代工程 概率统计 二里头文化分期 碳十四测年 夏年 夏讫年 夏起年 中国 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的新收获 被引量:7
8
作者 方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1-46,共6页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五六年间,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发展的标志,一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的取得,二是一批具有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充实、丰富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有的则为未来学... 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五六年间,海岱地区夏商周考古取得了显著发展。学科发展的标志,一是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考古发现的取得,二是一批具有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问世。这些学术成果,有的充实、丰富或修正了前人的研究结论,有的则为未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岱地区 夏商周考古 新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学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2,共8页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融会是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一个项目 ,旨在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夏、商、西周的年代学问题。其目的有二 :一是做一个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三...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与融会是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这一趋势下产生的一个项目 ,旨在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 ,来研究夏、商、西周的年代学问题。其目的有二 :一是做一个有现代科学根据的三代年表 ;二是为进一步用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打下一个基础。现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已经告一段落 ,下一步就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断代工程 中国 古代文明 起源研究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时期西域汉人先民的活动及其语言使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爽 和谈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66-72,共7页
考古资料和先秦时期汉文典籍记载表明,在先秦时期,西域就有了汉人先民的活动,汉语的使用范围也随之逐渐扩大。西汉时“汉之号令班西域”之所以能推行无阻,正是基于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汉语的使用成为中... 考古资料和先秦时期汉文典籍记载表明,在先秦时期,西域就有了汉人先民的活动,汉语的使用范围也随之逐渐扩大。西汉时“汉之号令班西域”之所以能推行无阻,正是基于先秦时期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汉语的使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纽带。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格局形成并逐渐发展,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汉人先民 汉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时期的动植物资源及森林、草场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修松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4期102-110,共9页
本文运用文献、考古和古文字资料分析认为:“三代”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为亘古以来的森林、草场所覆盖。即使在最发达的中原地区,除了国都及其四郊外,农田也只是分布在一处处地势稍高且沿水流分布的居民点周围,仍处于林莽包围... 本文运用文献、考古和古文字资料分析认为:“三代”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为亘古以来的森林、草场所覆盖。即使在最发达的中原地区,除了国都及其四郊外,农田也只是分布在一处处地势稍高且沿水流分布的居民点周围,仍处于林莽包围之中。夏商时黄河流域有成群的大象、犀牛及圣水牛、貘之类的热带动物出没,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从而弥补了农业生产的不足,给人们生活罩上了特有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时期 中国 动物资源 森林 草场 植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现三代—宋代仿古陶瓷礼器探微 被引量:6
12
作者 余卫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62,共3页
宋瓷中出现了大量仿商周青铜器、玉器的礼器,这成为其文化内涵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以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宋代仿古陶瓷礼器的成因和艺术风格,探讨了宋代仿古陶瓷礼器对明、清陶瓷礼器复古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 三代 仿古 陶器礼器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史辨的评价及其相关问题——林甘泉先生访问记 被引量:8
13
作者 沈颂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4,共6页
解放以后对“古史辨”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与当时的政治气氛有关 ,但总的来说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胡绳 195 7年说“古史辨”的“疑古精神是当时反封建思潮的一个侧面”,1993年又说顾颉刚是“马克思主义的朋友”,评价很高。“古史辨... 解放以后对“古史辨”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这与当时的政治气氛有关 ,但总的来说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胡绳 195 7年说“古史辨”的“疑古精神是当时反封建思潮的一个侧面”,1993年又说顾颉刚是“马克思主义的朋友”,评价很高。“古史辨”在思想启蒙方面有积极意义 ,是思想解放的一个环节 ,这一点应该充分肯定。“古史辨”所受到的诟病是说它把古史砍掉几千年 ,这其实是误解。说它是“民族虚无主义”也不对。“古史辨”疑古所疑的主要是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 ,并不是对一切古史都怀疑。“古史辨”之前已有疑古 ,之后也应该有疑古精神。不能把信古、疑古、释古截然分开和绝对化 ,中国古代史研究也不是这三个阶段的问题。“走出疑古时代”的提法不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古史辨 走出疑古时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朝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53,共6页
中原夏文化对淮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影响到豫西、鲁东、皖北。代夏的商文化的冲击使东夷、淮夷文化的格局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夷文化部分地与商文化融合,鲁南、苏北地区成为商文化的波及地区,淮夷... 中原夏文化对淮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影响到豫西、鲁东、皖北。代夏的商文化的冲击使东夷、淮夷文化的格局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夷文化部分地与商文化融合,鲁南、苏北地区成为商文化的波及地区,淮夷文化成为商文化的地方类型。周文化不但影响了淮河流域古代文化的面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淮河流域古代居民的结构和成分。从地理上看,夏商周中原文明的浸润由西而东递减,土著文化因素递增;从社会层次上看,对中原王朝礼制文明的接受程度则由社会上层而下层递减。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夏商周古代文明的多种因素,从而为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中原文明 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三代的史官、学校与历史教育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38,共4页
我国夏商西周三代时期,用文字记载的典册的不断出现,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可资依据的教材;史官制度的逐步确立,巫史职责的逐渐分野,一方面使我国丰富而连续的历史记载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则使历史教育有了比较专职的历史教师;学校教育的产生,... 我国夏商西周三代时期,用文字记载的典册的不断出现,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可资依据的教材;史官制度的逐步确立,巫史职责的逐渐分野,一方面使我国丰富而连续的历史记载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则使历史教育有了比较专职的历史教师;学校教育的产生,则使历史教育成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且,"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教育体制,也使史官在学校中传授历史知识、进行历史教育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代 史官 学校 历史教育 学在官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史年代学研究的误区——夏商周断代工程金文历谱问题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富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4-72,共9页
构建金文历谱以推求古史年代的方法,在目前对上古历法不能考明的情况下还不可行。夏商周断代工程依据少量铜器断代所建立的推定西周王年的支点多不可靠,为构建金文历谱所预设的西周历法要点也仍有待证明。工程列为标志性成果之一的共和... 构建金文历谱以推求古史年代的方法,在目前对上古历法不能考明的情况下还不可行。夏商周断代工程依据少量铜器断代所建立的推定西周王年的支点多不可靠,为构建金文历谱所预设的西周历法要点也仍有待证明。工程列为标志性成果之一的共和以下历谱,由于不知共和原不单独纪年,可能问题最多,而由此上推共和以前年代亦必致多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夏商周断代工程 金文历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河洛农业文明及其与台湾地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新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6336-6338,共3页
夏商周先民在河洛地区蚕桑制衣,兴修水利,发明农耕工具,尝试水稻栽培,在良种选择、田间管理、兼作套种、窖藏和肥田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并创立独特的天文历法,留下不朽的农学专著,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快速发展的河洛农业文... 夏商周先民在河洛地区蚕桑制衣,兴修水利,发明农耕工具,尝试水稻栽培,在良种选择、田间管理、兼作套种、窖藏和肥田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并创立独特的天文历法,留下不朽的农学专著,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快速发展的河洛农业文明不断向域外扩散延伸,并随着一次次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传入台湾地区,并生根生长,台湾农业文明根在河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洛 农业文明 台湾地区 夏商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国家的领土观念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应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0,共3页
领土要素在国家起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表现为它由氏族社会中区别不同部落的标志成功地转化为国家统治的强大工具。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 (夏商周三代 ) ,运用“领土”这一政治工具对国家进行统治 ,表明领土观念有了质的发展 。
关键词 早期国家 夏商周 国家观念 领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田制与贡、助、彻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希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32-139,共8页
井田制是夏商周时期将土地划为方块田并定期进行分配的田制形式。它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村社成员多层次复合所有。在赋役制度上,夏行贡法,商贡助兼用,周行贡、助、彻。无论井田制还是贡、助、彻,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各自有制... 井田制是夏商周时期将土地划为方块田并定期进行分配的田制形式。它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村社成员多层次复合所有。在赋役制度上,夏行贡法,商贡助兼用,周行贡、助、彻。无论井田制还是贡、助、彻,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不但各自有制度变迁,相互之间还有制度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井田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途径与阶段性成果
20
作者 李学勤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5-89,共5页
国家“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 ,经过200位专家学者前后5年的集体努力 ,已于2000年9月通过验收 ,同年11月公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简本 )》。这一项目采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 国家“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 ,经过200位专家学者前后5年的集体努力 ,已于2000年9月通过验收 ,同年11月公布了《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简本 )》。这一项目采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结合的研究途径 ,制定了《夏商周年表》 ,为我国古代夏商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年代学提供了科学依据 ,使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有了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断代工程 年代学 研究途径 阶段性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