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Governing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1
作者 Li Ka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5-225,共11页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is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Deng Xiaoping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put forward the ba...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is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Deng Xiaoping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early day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line of the “leadership and unity” of the party in the early stage of socialism around “one center,two basic points”;Xi Jinping’s so-called “unification”,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 basic line of Deng Xiaoping’s initial stag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that is “rich,strong,democratic,civilized,harmonious and beautiful”,has further established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party’s leadership”.Therefore,the “people-centered” and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re unified and become the basic idea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the “consistency” between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politics,and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interests and the party’s leadership,thus forming “persistence”,“comprehensive”,“confidence”,“maintenance” and other asser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nity of party spirit-people's nature governing the country xi jinping thoug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领悟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哲学智慧——基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的考察
2
作者 郭树勇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8,共15页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矛盾论具有了更大的现实解释力。马克思主义国际社会矛盾论承认国际社会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转化为冲突需具备特定条件,且矛盾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其研究方法包含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世界体系研...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矛盾论具有了更大的现实解释力。马克思主义国际社会矛盾论承认国际社会矛盾的普遍性,认为矛盾转化为冲突需具备特定条件,且矛盾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其研究方法包含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世界体系研究法、国际政治社会学方法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多种方法。全球化概念在国际社会矛盾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方面,全球化、全球化问题及其治理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议题;另一方面,国际社会矛盾论以研究全球化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为出发点,全球化的多维发展及其矛盾运动推动着国际社会矛盾论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外交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哲学智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成为国际社会基本矛盾之一的当下,中国应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社会矛盾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习近平外交思想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重治理意蕴 被引量:5
3
作者 代玉启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13,共9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胸怀天下,将社会进步、国家建设以及全球发展紧密结合,构筑起文化赋能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立体格局。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培养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汇聚民心民...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胸怀天下,将社会进步、国家建设以及全球发展紧密结合,构筑起文化赋能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立体格局。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培养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汇聚民心民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以坚持文化领导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深化“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深化全球治理变革。以文资治,深入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治理意蕴,能够充分激发文化的治理效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走向世界并为人类现代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 全球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及其方法论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勇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共16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基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界作为有机系统整体的精准认识,赓续与拓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真实图景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基于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界作为有机系统整体的精准认识,赓续与拓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真实图景的系统辩证思想,形成和确立了丰富完备、逻辑严密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这一整体系统观锚定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的目标任务,坚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系统层级观,坚持共同体构架的国内外合作治理的系统联动机制,对其内核“是什么”的问题作了精要而又深邃的回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层层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之道,彰显了其整体系统思维在回答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性问题上的强大方法论功能;以系统工程方式“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全面系统展开,立体呈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系统观鲜明的方法论特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恢宏壮丽的生态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整体系统观 生态困局 环境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治水思路的系统哲学基础 被引量:4
5
作者 司雨 王英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6,共6页
习近平治水思路及关于治水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我国治水工作的行动指南。以系统治理为着眼点,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3个层面深入挖掘治水思路的系统哲学基础,旨在深化其理论内涵,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根据系统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原... 习近平治水思路及关于治水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我国治水工作的行动指南。以系统治理为着眼点,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3个层面深入挖掘治水思路的系统哲学基础,旨在深化其理论内涵,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根据系统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原则论述了习近平治水思路的系统本体论基础,即人与水是生命共同体;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3个方面说明人与水和谐共生为系统认识论主线;注重水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系统哲学方法论指引,即运用系统分析、系统协同、系统工程方法为习近平治水思路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治水思路 系统哲学 系统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险与治理:资本与舆论的博弈模型与现实解释 被引量:5
6
作者 徐菲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9,共10页
舆论场是意识形态激荡的主要场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舆论被嵌入作为整体社会力量的资本的运作规划,而资本天生逐利性背后的思维逻辑、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日益深刻地影响着舆论走势,促发资本与舆论由应然状态下的互动... 舆论场是意识形态激荡的主要场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舆论被嵌入作为整体社会力量的资本的运作规划,而资本天生逐利性背后的思维逻辑、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日益深刻地影响着舆论走势,促发资本与舆论由应然状态下的互动转向实然状态下的博弈,解构并重塑了传统的传播格局。资本与舆论的博弈成为当前公共话语空间中的现实景观,这是时代变迁带来的传播转型,更是推动舆论顺势识变、因势求变、乘势驭变的重要机遇。通过对个体间的博弈策略分析,构建博弈矩阵模型,从博弈论视角透视资本与舆论博弈的潜在风险:资本意志的渗透,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削弱;资本私利与公共利益对抗,导致媒介公共性异化;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合谋催生的泛娱乐化,导致公共理性隐匿。面对愈加智能化、隐蔽化的资本影响,需要规范资本准入体系,权衡舆论场资本布局;优化资本伦理秩序,创造抵制私利导向的舆论生态;深化技术善治,引导公众回归价值理性本真。这是规范和引导资本在舆论场健康发展、成为舆论场的有益参与力量,是不断淬炼新时代的舆论张力,实现舆论对国家向心力、凝聚力、认同力正向构建及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效维护的治理思路和方法依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舆论 资本 博弈 风险 治理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中国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新境界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建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9,共10页
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与文化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魂脉、赓续根脉、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转换跃升的重大契机。文章认为,通过以三重使命感催动升华,以四个维度的人民性引导落地,习近平文化思想... 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与文化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魂脉、赓续根脉、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转换跃升的重大契机。文章认为,通过以三重使命感催动升华,以四个维度的人民性引导落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再塑公共文化服务打通了双向贯通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又可以借助价值治理进入实践环节,具体路径包括以价值吸纳强化内容元素的沁入力、以价值整合塑造多元主体伙伴关系、以价值保障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 价值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大倡议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被引量:13
8
作者 于江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I0002,共18页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诸多问题,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外交工作主线,既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当前全球治理面临诸多问题,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外交工作主线,既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符合人类发展客观规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下,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思路与针对性规划,具有鲜明的实践取向。三大倡议的落地走实,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开拓新思路,为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提供正能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 全球文明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软法治理的法治思考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3
9
作者 潘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55,共12页
环境治理现代化对完善环境规范体系提出了新的拓展要求,于是中国环境法在实施中涌现出大量的软法规范。环境软法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代诉求,包括传统向环境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变,单一向多元环境治理主体的拓展,环境硬法向外部治理工具的延... 环境治理现代化对完善环境规范体系提出了新的拓展要求,于是中国环境法在实施中涌现出大量的软法规范。环境软法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代诉求,包括传统向环境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变,单一向多元环境治理主体的拓展,环境硬法向外部治理工具的延伸,以及国际环境软法对中国智慧的日渐依赖。基于颁布主体之不同,环境软法可分为国家规制型、行业规制型和社会规制型3种类型。实践表明,中国环境软法的不同面向在引领立法、灵活实施及包容式参与方面确立了其在环境规范体系中的独特功能价值。然而,环境硬法的“不硬”导致软法侵蚀硬法,适用随意性较大,实施效力不足,以及软硬法不协调等问题的出现,致使环境软法陷入实施困境。基于此,中国环境软法治理应遵循现代法治的诉求,从约束效能、形成机制、实施机制和软硬法协调共治4个方面予以针对性优化,真正实现环境软法的良法善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环境软法 环境治理 软硬法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系统观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法治进路:梗阻、法理与向度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祖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24,共13页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将整体系统观作为一种方式变相嵌入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命题之中,以塑造整体主义思维范式...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背景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将整体系统观作为一种方式变相嵌入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命题之中,以塑造整体主义思维范式融贯其中的黄河流域生态法治话语体系与规范秩序。以整体系统观为分析工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进路关涉问题导向、理论追溯与逻辑向度三个核心议题。于前者,黄河流域生态法治面临以“形式理性”为表征的黄河保护法律规范纵向体系化任务尚未完成、以“行政命令—控制”为内在逻辑的权威管制型法律实施机制存在漏洞、以“风险预防”为内核的动态回应性流域司法保障体系付之阙如三重梗阻;于中者,因应现代法治是融合时间、理念与规范而生成的特定统一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构造的基本法理应沿循纵向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内在专业主义与权力主义的互动、外在公私法的交融而展开;于后者,为达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良法善治”的目标,宜构建“形神兼备”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塑造“软硬兼施”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执法体系以及建立“防治结合”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司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整体系统观 黄河流域生态法治 良法善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 被引量:73
11
作者 刘希刚 王永贵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27-31,90,共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逐步形成。习近平从人类史高度强调生态文明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意义,阐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凸显其全局性地位,系统强调生态问题的刚性约束,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主题和政府责任,坚持对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逐步形成。习近平从人类史高度强调生态文明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意义,阐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凸显其全局性地位,系统强调生态问题的刚性约束,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主题和政府责任,坚持对生态文明的系统性认识,提出了建设的总体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自觉顺应,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应用,是对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以及对党的执政思想的丰富拓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需要把握历史大势,推动理论创新,着力实践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生态文明建设 基本观点 理论创新 实践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下“三共”社会治理格局:概念框架与运作机制 被引量:23
12
作者 陈晓春 陈文婕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4,共7页
共建共治共享(简称"三共")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指在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指导下,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融合成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打造社会事业的平台,治理社会事务,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形成共益、公益... 共建共治共享(简称"三共")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指在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指导下,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融合成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打造社会事业的平台,治理社会事务,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形成共益、公益、私益合一的基本形态。其概念框架包括党领导一切、政府负责、依法治国等七个方面。其运行机制指"三共"社会治理格局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 共建共治共享 社会治理格局 概念框架 运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逻辑、内涵演进与最新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耀彬 易容 +1 位作者 姜俐君 李汝资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共8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文章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哪里来”“怎么来”和“到哪里去”,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文章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哪里来”“怎么来”和“到哪里去”,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导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源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内涵丰富,蕴含了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和共赢全球观,其演进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据此,文章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个维度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逻辑与内涵 最新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被引量:28
14
作者 李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要更加重视发挥全面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依法治国 国家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命型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 被引量:88
15
作者 唐皇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47,共11页
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议题,探寻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必须明晰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功能定位、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中国共产党具有使命型政党的典型特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一直是我们党推... 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代执政党建设的重大议题,探寻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必须明晰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功能定位、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中国共产党具有使命型政党的典型特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一直是我们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使命与责任是重新理解中国共产党性质与功能的新视角。新时代对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成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和根本手段,而优化使命政治,建设更加强大的使命型政党则是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支撑和目标指向,不断夯实着我们党长期执政能力的政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九大 使命型政党 执政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立法原则 被引量:28
16
作者 宋方青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42,共11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引领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引领性。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始终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显著特征,良法善治是贯穿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以民为本、公平正义的立法原则,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以民为本、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伟大情怀。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是不断提高我国立法质量和效率的思想引领和制度建构的根本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了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其深邃的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立法理论,必将有力引领和推动新时代立法工作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立法原则 以民为本 公平正义 良法善治 制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特色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之胜 高宏贵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23,共8页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底蕴源于应然的法治,即以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良法善治",强调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它是一套蕴含原则、价值、制度和行动等多要素的理论和实践系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底蕴源于应然的法治,即以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良法善治",强调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它是一套蕴含原则、价值、制度和行动等多要素的理论和实践系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时代特色则是以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坚持党对法治的全面领导,实现宪法之治,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的有机结合、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之治,倡导社会自治和善用统筹综治,从而让权力依法运行,有效释放社会活力,保障我国现行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中国梦"均得以实现的富民强国之治。它是实然的法治,是对近、现代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 法治 “四个全面” 国家法律 党内法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理阐释 被引量:20
18
作者 江国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42,共14页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了深入理解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必要基于学理逻辑,选取习近平关于法治与政治、法治与改革、依法治...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了深入理解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必要基于学理逻辑,选取习近平关于法治与政治、法治与改革、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法治与现代化这“五对关系”的论述,对法治新理念展开法理论证;基于规范逻辑,围绕法律规范体系、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三大规范体系建设,完成法治新思想的规范建构;基于实践逻辑,从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公正司法、创新社会治理、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构设法治新战略的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 学理阐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国家治理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从严治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边疆治理的推动作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高永久 赵俊琪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1,共5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治边方略对指导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三个"意味着"、五个"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治边方略对指导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三个"意味着"、五个"时代"和一个"转化"从根本上指出了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迎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新时代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边疆治理应恪守的根本原则。抓好边疆治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实现边疆地区的发展、稳定和安全,实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保障国家安全,实现整个国家的繁荣发展,切实服从和服务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边疆治理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 被引量:26
20
作者 卓泽渊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18,共15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可以从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要保障等方面来把握。其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坚持依宪治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可以从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要保障等方面来把握。其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