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5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Se_(2)/MXene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1
作者 何锡凤 王福洋 马洁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0-1146,共7页
采用常规水热法在二维材料MXene(Ti_(3)AlC_(2))上原位生长多孔纳米立方体CoSe_(2),调控制备活性位点多、结构稳定的CoSe_(2)/MXene复合材料。采用SEM、TEM、XRD、XPS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该复合材料不仅有效抑制M... 采用常规水热法在二维材料MXene(Ti_(3)AlC_(2))上原位生长多孔纳米立方体CoSe_(2),调控制备活性位点多、结构稳定的CoSe_(2)/MXene复合材料。采用SEM、TEM、XRD、XPS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该复合材料不仅有效抑制MXene薄片的重新堆积,还可缓解CoSe_(2)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将CoSe_(2)/MXene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进行性能测试,表现出优秀的循环性能,在0.2 A/g电流密度时,复合材料循环100圈后的比容量仍可达497.3 m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Xene CoSe_(2) 钠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矾土合成Al_(2)O_(3)-MgAl_(2)O_(4)复合材料的烧结性和力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王晓军 玄松桐 +2 位作者 王燕锋 苏廷龙 田玉明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87-91,共5页
Al_(2)O_(3)-MgAl_(2)O_(4)复合材料因具有优异的性能,可被应用在一些特殊的高温行业中,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工作选取铝矾土生料和氧化镁为原料,采用固相烧结工艺在1 350~1 450℃保温2 h后,获得了Al_(2)O_(3)-MgAl_(2)O_(4)复... Al_(2)O_(3)-MgAl_(2)O_(4)复合材料因具有优异的性能,可被应用在一些特殊的高温行业中,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工作选取铝矾土生料和氧化镁为原料,采用固相烧结工艺在1 350~1 450℃保温2 h后,获得了Al_(2)O_(3)-MgAl_(2)O_(4)复合陶瓷材料,研究了MgAl_(2)O_(4)的含量和烧结温度对其致密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经1 400℃烧结保温2 h后的样品的致密性和力学性能较好,烧结温度升高至1 450℃时,样品的致密性和力学性能降低。经1 400℃烧结得到的样品中,当MgAl_(2)O_(4)与Al_(2)O_(3)+MgAl_(2)O_(4)的质量比达到35∶100时,样品的性能最佳:显气孔率最小,为0.64%,抗折强度最大,为132.1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镁铝尖晶石 离子扩散 力学性能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焙烧-浸出工艺从LiNi_(0.6)Co_(0.2)Mn_(0.2)O_(2)回收金属的研究
3
作者 王大辉 彭小平 +2 位作者 陈怀敬 李彦强 宋晓龙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63-971,共9页
富镍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比容量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退役后的正极材料中锂、镍、钴、锰元素的高效回收利用备受关注。本文提出将LiNi_(0.6)Co_(0.2)Mn_(0.2)O_(2)与添加剂NaHSO_(4)·H_(2)O以不同比例... 富镍三元锂离子电池因其比容量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退役后的正极材料中锂、镍、钴、锰元素的高效回收利用备受关注。本文提出将LiNi_(0.6)Co_(0.2)Mn_(0.2)O_(2)与添加剂NaHSO_(4)·H_(2)O以不同比例混合后在600℃焙烧0.5 h,焙烧产物再经过水浸出,提取金属的新工艺,并对LiNi_(0.6)Co_(0.2)Mn_(0.2)O_(2)-NaHSO_(4)·H_(2)O体系焙烧过程的化学行为及影响金属回收率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Ni_(0.6)Co_(0.2)Mn_(0.2)O_(2)中添加NaHSO_(4)·H_(2)O在600℃焙烧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失重与吸热现象,焙烧产物中Li以LiNaSO_(4)的形式存在,Ni、Co、Mn元素以氧化物和金属硫酸盐的形式存在,随NaHSO_(4)·H2O含量的增加,Ni、Co、Mn元素化合态趋向于+2价,焙烧产物的形貌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LiNi_(0.6)Co_(0.2)Mn_(0.2)O_(2)与NaHSO_(4)·H_(2)O混合物质量比为1∶4.49时,焙烧后在60℃水浸0.5 h,Li、Ni、Co、Mn元素的浸出率均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废锂离子动力电池 LiNi_(0.6)Co_(0.2)Mn_(0.2)O_(2) 焙烧 金属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负载下Al_(2)O_(3)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性能
4
作者 于姗 汪福深 +4 位作者 黄靖元 段元刚 付梦瑶 贺桢 周莹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H_(2)S直接裂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前景的H_(2)S处理技术,但现阶段的研究方法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找到一种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转化率高的方法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为此,探索了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的方法,将不同金属Ni、M... H_(2)S直接裂解制氢是一种极具前景的H_(2)S处理技术,但现阶段的研究方法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找到一种反应条件温和、能耗低、转化率高的方法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为此,探索了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的方法,将不同金属Ni、Mo、Co负载到Al_(2)O_(3)上进行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实验,并对比了不同金属负载下Al_(2)O_(3)的活性差异,再通过红外成像测温、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分析方法与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系统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Ni、Mo、Co的负载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其中Mo/Al_(2)O_(3)催化剂表现出相对较好的活性,相同光照(2.85 W/cm^(2))下其H_(2)S转化率高达13.8%,H_(2)产率高达208.5±6.5μmol/(g·h);②Mo的引入提升了催化剂的光热效应,使其在相同光强下表面温度最高,同时Mo减少了表面SO_(4)^(2-)的积累,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使得钼硫化物在裂解反应中表现出显著的制氢优势。结论认为:①较之于传统的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方法,光热催化H_(2)S裂解制氢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②同等条件下,Mo负载下Al_(2)O_(3)的H_(2)S转化率提高了1.6倍,H_(2)产率提高了2.1倍,认识为H_(2)S裂解制氢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硫化氢 氢气 裂解制氢 氧化铝 钼硫化物 光热催化 硫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掺杂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5
作者 闫共芹 谢相飞 +3 位作者 蓝春波 赵卓凡 王晨 武桐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1-1959,共9页
以FeSO_(4)·7H_(2)O、MnSO_(4)·H_(2)O、NH_(4)H_(2)PO_(4)、CH_(3)COONa、一水合柠檬酸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2+)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包覆的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M... 以FeSO_(4)·7H_(2)O、MnSO_(4)·H_(2)O、NH_(4)H_(2)PO_(4)、CH_(3)COONa、一水合柠檬酸和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n^(2+)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包覆的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x)Mn_(x)(PO_(4))_(2)(P_(2)O_(7))/rGO(Mn_(x)-NFPP/rGO,x为Mn掺杂量,即Mn取代Fe的物质的量)。采用SEM、XRD、EDS、XPS对Mn_(x)-NFPP/rGO的微观形貌和结构成分进行了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测试,考察了Mn^(2+)掺杂量对Mn_(x)-NFPP/rGO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Mn_(x)-NFPP/rGO的能带和态密度。结果表明,Mn^(2+)掺杂扩大了Na^(+)扩散通道,提高了Na^(+)扩散速率,但对材料的三维结构和形貌没有影响;Mn_(0.30)-NFPP/rGO表现出最优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0.05 C倍率下具有131.2 mA·h/g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在2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91.9 mA·h/g;Mn^(2+)掺杂和rGO包覆有效提高了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在1 C倍率下循环100圈后的比容量保持率为94%。Mn^(2+)的掺杂降低了材料价带与导带之间的带隙(3.128 eV),使价带中的电子更容易跃迁到导带,从而有利于提高Na^(+)的扩散动力学和本征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2+)掺杂 Na_(4)Fe_(3)(PO_(4))_(2)P_(2)O_(7)/rGO 钠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储能机理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Ar流量比对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魏永强 张华森 +5 位作者 张晓晓 顾艳阳 刘畅 吕怿东 韦春贝 钟素娟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92-104,共13页
目的 通过改变N2/Ar流量比,研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电弧离子镀(Arc Ion Plating,AIP)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gh Power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Hi PIMS)复合方法,通过调节N_(2)/Ar流量比,... 目的 通过改变N2/Ar流量比,研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电弧离子镀(Arc Ion Plating,AIP)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gh Power Pulsed Magnetron Sputtering,Hi PIMS)复合方法,通过调节N_(2)/Ar流量比,分别在M2高速钢和单晶硅片(100)上制备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研究N2/Ar流量比对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形貌结构、元素成分、相结构、纳米硬度、膜基结合力、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在N2/Ar流量比为35/65时,薄膜表面粗糙度最低达到0.298μm;在N2/Ar流量比为40/60时,薄膜总厚度最高达574 nm;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均以(111)晶面为择优取向,硬度在22.95~27.15 GPa。在N2/Ar流量比为25/75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离子轰击作用最强,Zr/(Ti+Zr)的值较大(0.088),硬度和弹性模量最高分别达到27.15 GPa和271.14 GPa。在N_(2)/Ar流量比为25/75和30/70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的膜基结合力最好,达到HF1等级。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稳定摩擦系数均在0.8左右,磨损率先增大后减小。N_(2)/Ar流量比为25/75时,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的自腐蚀电位和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0.546 V和1.167μA/cm^(2),薄膜对M2高速钢基体的保护率最高达到87.9%。结论采用电弧离子镀和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复合方法,大幅改善了薄膜表面质量;N_(2)/Ar流量比可改变离子轰击强度的强弱,随着N_(2)/Ar流量比的增加,沉积离子轰击强度逐渐减弱,薄膜硬度和耐腐蚀性能逐渐下降;在N_(2)/Ar流量比为25/75时,薄膜综合性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 电弧离子镀 TiZrN/TiN纳米多层薄膜 N_(2)/Ar流量比 纳米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W-Nb_(2)O_(5)/C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亚婷 李黎兵 +3 位作者 李欣欣 苗永霞 陈俊利 杨新丽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70,共8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Nb_(2)O_(5)/C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技术对该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证明,5%W-Nb_(2)O_(...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W-Nb_(2)O_(5)/C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技术对该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最后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证明,5%W-Nb_(2)O_(5)/C-9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在0.01~3 V的电压区间、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100周循环以后放电比容量仍有191.0 mA·h/g,容量保持率为70.2%;在500 m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周后放电比容量仍有130.7 mA·h/g。W6+掺杂可以提升电极材料的比容量,碳复合可以增强Nb_(2)O_(5)纳米片材料的电子电导率,使得该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_(2)O_(5) 钨掺杂碳复合材料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efficient strateg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IL-53(Al)-NH_(2)membranes with high ion selectivity and desalination performance
8
作者 Wenmin Li Zheng Liu +4 位作者 Xingya Li Rongqiang Fu Zhaoming Liu Tingting Xu Tongwen Xu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47,I0010,共8页
The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sodium(Na^(+))and lithium(Li^(+))from seawater and salt lakes is increasingly demanding due to their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in chemical industries.However,coexisting cations such as divale... The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sodium(Na^(+))and lithium(Li^(+))from seawater and salt lakes is increasingly demanding due to their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in chemical industries.However,coexisting cations such as divalent calcium(Ca^(2+))and magnesium(Mg^(2+))ions are at the subnanometer scale in diameter,similar to target monovalent ions,making ion separation a great challenge.Here,we propose a simple and fast secondary growth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IL-53(Al)-NH_(2)membranes on the surface of anodic aluminum oxide.Such membranes contain angstrom-scale(~7Å)channels for the entrance of small monovalent ions and water molecules,endowing the selectivities for monovalent cations over divalent cations and water over salt molecules.The resulting high-connectivity MIL-53(Al)-NH_(2)membranes exhibit excellent ion separation performance(a selectivity of 121.42 for Na^(+)/Ca^(2+)and 93.81 for Li^(+)/Mg^(2+))and desalination performance(a water/salt selectivity of up to 5196).This work highlights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mbranes as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realizing ion separation and desalination in liqui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IL-53(Al)-NH_(2) MEMBRANE ion selectivity DESAL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钠体系中Ca^(2+)和Mg^(2+)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9
作者 张永志 唐云 +2 位作者 邓政斌 杨勇 杨叶艳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0-368,共9页
为了探究Ca^(2+)和Mg^(2+)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采用单矿物试验、浮选溶液化学计算、接触角、SEM、FTIR和XPS分析等方法,考察了油酸钠体系中Ca^(2+)和Mg^(2+)对黄铁矿浮选的影响规律及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油酸钠体系中,C... 为了探究Ca^(2+)和Mg^(2+)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采用单矿物试验、浮选溶液化学计算、接触角、SEM、FTIR和XPS分析等方法,考察了油酸钠体系中Ca^(2+)和Mg^(2+)对黄铁矿浮选的影响规律及机理。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油酸钠体系中,Ca^(2+)和Mg^(2+)的存在对黄铁矿的浮选行为产生活化,改善其浮选效果,但是随着pH值的增大,离子对黄铁矿的活化效果不断减弱;pH值较低时,钙和镁主要以Ca^(2+)和Mg^(2+)的形式吸附在黄铁矿表面,增加了黄铁矿表面对溶液中油酸钠的吸附量,且Ca^(2+)和Mg^(2+)会与油酸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油酸钙和油酸镁吸附在黄铁矿表面,使黄铁矿表面接触角增大从而改变了其表面疏水性;随着pH值的不断增大,黄铁矿表面的Fe-S键会断裂生成Fe(OH)_(3),阻碍离子吸附,且Ca^(2+)和Mg^(2+)的形态随着pH值的增大发生变化,起活化作用的Ca^(2+)和Mg^(2+)浓度不断降低,离子活化效果减弱。研究结果对使用油酸钠反浮选分离卡林型金矿中的黄铁矿和碳酸盐矿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黄铁矿 CA^(2+) Mg^(2+) 油酸钠 离子活化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镨、钆离子掺杂改性纳米TiO_(2)的制备及光催化研究
10
作者 何雪薇 周晟戎 +5 位作者 李光照 贺攀 况文 任建 田德斌 韩锐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5142,5166,共9页
采用Pr(NO_(3))3·6H_(2)O、Gd(NO_(3))_(3)·6H_(2)O对纳米TiO_(2)进行稀土离子掺杂改性,制得Pr/TiO_(2)和Gd/TiO_(2)光催化剂,利用MB溶液模拟印染废水光催化降解实验,探讨了稀土掺杂改性纳米TiO_(2)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与最佳... 采用Pr(NO_(3))3·6H_(2)O、Gd(NO_(3))_(3)·6H_(2)O对纳米TiO_(2)进行稀土离子掺杂改性,制得Pr/TiO_(2)和Gd/TiO_(2)光催化剂,利用MB溶液模拟印染废水光催化降解实验,探讨了稀土掺杂改性纳米TiO_(2)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与最佳掺杂量。结果表明,掺杂Pr、Gd后,Pr/TiO_(2)和Gd/TiO_(2)的光吸收边带均出现红移现象,其能带宽度(E _(g))均接近3.0 eV,比未改性TiO_(2)的E_(g)降低了约7%,有效提高了光催化活性。在光催化降解实验中,当Pr和Gd掺杂量分别为1.0%和1.5%时,印染废水的降解效果最佳。Pr/TiO_(2)和Gd/TiO_(2)光催化剂在紫外光环境中的平衡降解率分别是未改性纳米TiO_(2)的1.45倍和1.64倍,在可见光环境中的平衡降解率分别是未改性纳米TiO_(2)的1.67倍和1.73倍,证明经稀土Pr、Gd离子掺杂改性纳米TiO_(2)的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离子掺杂 改性 纳米二氧化钛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真空环境下TC4钛合金和ZrO_(2)陶瓷的出气性能研究
11
作者 焦纪强 蒙峻 +5 位作者 谢文君 刘建龙 魏宁斐 罗成 郭方准 王润成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1-285,共5页
内衬超薄壁真空腔体是离子加速器真空系统的核心元件,为了获得超高真空环境,对内衬材料的出气性能有较高要求。基于新型双通道出气率实验装置,完成了TC4钛合金和ZrO_(2)陶瓷在常温抽气、不同烘烤温度及烘烤结束后不同温度下的出气率实验... 内衬超薄壁真空腔体是离子加速器真空系统的核心元件,为了获得超高真空环境,对内衬材料的出气性能有较高要求。基于新型双通道出气率实验装置,完成了TC4钛合金和ZrO_(2)陶瓷在常温抽气、不同烘烤温度及烘烤结束后不同温度下的出气率实验;通过数值拟合方法获得了材料在不同加热温度下的出气率表达式;搭建了钛合金内衬超薄壁真空腔体压力实验装置,通过实验和仿真对比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压力分布。结果表明,烘烤温度越高,最终出气率越低,250℃烘烤时出气率较150℃时降低了约21%。经过高温烘烤后,当材料温度从50℃升高至210℃时,两种材料的出气率呈指数增加趋势,但钛合金的出气率低于陶瓷的出气率。常温抽气和烘烤过程中真空腔体压力梯度较小,对其进行升温时中间位置压力变化幅度较大,当温度为100℃,中间位置压力从初始值1.41×10^(-9)Pa升高至4.51×10^(-9)Pa;压力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平均相对偏差为6.86%。以上结果填补了钛合金和陶瓷出气率数据库,能够预测及评估真空腔体不同工况下的极限压力,为超高、极高真空获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加速器 超高真空 TC4钛合金 ZrO_(2)陶瓷 出气率 压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辅助固相法制备Na_(2)FeP_(2)O_(7)正极材料及电化学性能
12
作者 封娜 冯福山 +3 位作者 庞峰 王亚宁 刘丽霞 安胜利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0-1216,共7页
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EM)及电化学性能测试技术等手段,研究了柠檬酸添加量对Na_(2)FeP_(2)O_(7)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柠檬酸添加量下,都... 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EM)及电化学性能测试技术等手段,研究了柠檬酸添加量对Na_(2)FeP_(2)O_(7)正极材料晶体结构、微观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柠檬酸添加量下,都可以合成出结晶程度高、无杂相的Na_(2)FeP_(2)O_(7)正极材料。随着柠檬酸添加量增加,Na_(2)FeP_(2)O_(7)材料粒径减小,能够明显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当柠檬酸添加量在10%(质量分数)时,Na_(2)FeP_(2)O_(7)材料初始放电比容量达到83.51 mAh/g,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到97.47%。而未经碳包覆改性情况下,该材料的初始比容量仅为62.65 mAh/g,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仅为6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柠檬酸 Na_(2)FeP_(2)O_(7) 固相法 碳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Bi_(2)O_(3)涂层的制备及其在锌金属负极保护中的应用
13
作者 哈斯呼 邢艺博 +2 位作者 柳勇 张万红 熊毅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4,共9页
水系锌离子电池在电池循环过程中负极所发生的枝晶生长以及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电池表现出较低的库仑效率以及较短的循环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刮刀法在锌箔上涂覆Bi/Bi_(2)O_(3)材料,制备了一种高循环稳定性、低成本的Bi/Bi_(2... 水系锌离子电池在电池循环过程中负极所发生的枝晶生长以及副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电池表现出较低的库仑效率以及较短的循环寿命。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刮刀法在锌箔上涂覆Bi/Bi_(2)O_(3)材料,制备了一种高循环稳定性、低成本的Bi/Bi_(2)O_(3)@Zn锌金属负极。在半电池测试中,Bi/Bi_(2)O_(3)@Zn负极在0.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能够稳定循环340圈,平均库仑效率可达98.28%。组装的对称电池在电流密度为1 mA·cm^(-2)、沉积量为1 mAh·cm^(-2)的测试条件下可稳定循环740 h。此外,以钒酸铵为正极组装的全电池也表现出比纯锌负极更优异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电池 Bi/Bi_(2)O_(3)涂层 负极保护 锌枝晶 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Te_(2)/MXene超结构钾离子电池负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臻 吴邦军 +3 位作者 王重权 许冠南 刘争 张业龙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5,122,共5页
针对较大尺寸的钾离子在钾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导致负极扩散动力学缓慢并伴随着剧烈的体积变化问题,制备了NbTe_(2)纳米针垂直生长在MXene纳米片上的三维超结构NbTe_(2)/MXene。结果表明,该三维超结构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针对较大尺寸的钾离子在钾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导致负极扩散动力学缓慢并伴随着剧烈的体积变化问题,制备了NbTe_(2)纳米针垂直生长在MXene纳米片上的三维超结构NbTe_(2)/MXene。结果表明,该三维超结构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在0.2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50圈后,可逆比容量仍达到306.8 mAh/g,容量保持率为68.4%,平均每圈容量损耗率仅为0.21%。即使在20 A/g的大电流密度下仍展现出139.8 mAh/g的可逆容量。该超结构具有比表面积大、良好的电子导电性和多活性位点等诸多优势,能够提高钾离子电池的性能,为高性能负极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MXene NbTe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高性能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富1T-MoS_(2)纳米薄片的制备及性能
15
作者 樊鹏阳 樊姗 +5 位作者 戴勤进 郑晓英 董伟 王梦雪 黄小潇 张永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5-682,共8页
通过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1T相的MoS_(2)(1T'-MoS_(2))。表征结果与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表明,1T'-MoS_(2)的电导率明显高于2H-MoS_(2),并且含有丰富的硫缺陷。这有助于大幅提升离子扩散... 通过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一种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1T相的MoS_(2)(1T'-MoS_(2))。表征结果与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表明,1T'-MoS_(2)的电导率明显高于2H-MoS_(2),并且含有丰富的硫缺陷。这有助于大幅提升离子扩散速率和电荷转移速率,优化材料的电化学和动力学性能。因此,采用1T'-MoS_(2)组装的电池在0.1 A·g^(-1)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高达202 mAh·g^(-1)。此外,在大电流密度下(1 A·g^(-1)),其经过500次恒电流充放电循环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92%,显示出较高的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锌离子电池 1T-MoS_(2) 硫缺陷 正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钛渣制备Ca-LTA沸石及其CO_(2)吸附性能
16
作者 皇甫林 贺政卿 +5 位作者 赵世民 周新涛 罗中秋 祖运 尚波 李方园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9-148,共10页
LTA沸石因其优异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CO_(2)吸附选择性,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CO_(2)捕获材料。该文提出了一种以工业固废含钛渣为原料的绿色可持续合成策略,先制备Na-LTA沸石母体,再通过常规液相离子交换法(LPIE)调控钙负载量,制备出x Ca-... LTA沸石因其优异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CO_(2)吸附选择性,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CO_(2)捕获材料。该文提出了一种以工业固废含钛渣为原料的绿色可持续合成策略,先制备Na-LTA沸石母体,再通过常规液相离子交换法(LPIE)调控钙负载量,制备出x Ca-LTA沸石系列,以提升其CO_(2)吸附性能;然后通过动态吸附法对样品的吸附性能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x Ca-LTA沸石不仅显著提高了CO_(2)的捕集能力,还在CO_(2)/N_(2)和CO_(2)/CH_(4)分离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尤其是0.05Ca-LTA样品的吸附性能最为突出;在25℃、10~5 Pa条件下,0.05Ca-LTA的CO_(2)吸附速率为Na-LTA的4.95倍,最大吸附容量达到4.02 mmol/g。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0.05Ca-LTA对CO_(2)的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由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协同主导,这种协同作用不仅加快了吸附速率,还提高了吸附效率;经过5次吸附/脱附循环后,0.05Ca-LTA仍保持高效稳定的吸附性能,展现了优异的循环再生能力。该研究遵循“以废治废”的环保理念,不仅为固废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也为CO_(2)捕集与环境污染治理的协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钛渣 LTA沸石 钙离子交换 CO_(2)捕集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RET机制检测S^(2-)的荧光探针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17
作者 马帅 马思悦 +3 位作者 能逸飞 马养民 韩帅 李晓敏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准确区分S^(2-)与HS^(-)对于环境监测、病理调节和生物医药研究至关重要.以氧杂蒽衍生物与香豆素衍生物构建FRET型荧光团,再分别选用链状酰氯(己酰氯)与环状酰氯(环己酰氯)作为识别基团,合成了两例FRET型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光谱技术对其... 准确区分S^(2-)与HS^(-)对于环境监测、病理调节和生物医药研究至关重要.以氧杂蒽衍生物与香豆素衍生物构建FRET型荧光团,再分别选用链状酰氯(己酰氯)与环状酰氯(环己酰氯)作为识别基团,合成了两例FRET型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光谱技术对其检测性能进行了探索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探针对S^(2-)有特异性识别,随着S^(2-)浓度的增大,460 nm处的荧光减弱,540 nm处的荧光增强;当S^(2-)浓度分别达到1 760μmol/L和800μmol/L时两个探针的荧光强度达到饱和,且在该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73μmol/L和0.71μmol/L.这种探针为特异性识别S^(2-)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在水质、生理检测S^(2-)方向的应用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硫离子(S^(2-)) 快速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4+)掺杂对正极材料LiNi_(0.75)Mn_(0.25)O_(2)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孟德轩 李振京 +2 位作者 范广新 蔡海洋 刘超帅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以TiO_(2)为添加剂,利用高温固相法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75)Mn_(0.25)O_(2)进行掺杂,通过XRD、SEM、XPS和电化学测试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4+)可成功掺入LiNi_(0.75)Mn_(0.25)O_(2)中,在掺杂的Li[Ni_(0.75)Mn_(0.25)]... 以TiO_(2)为添加剂,利用高温固相法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75)Mn_(0.25)O_(2)进行掺杂,通过XRD、SEM、XPS和电化学测试等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4+)可成功掺入LiNi_(0.75)Mn_(0.25)O_(2)中,在掺杂的Li[Ni_(0.75)Mn_(0.25)]_(1-x)Ti_(x)O_(2)(0≤x≤0.02)中,Ti^(4+)不改变材料的物相和形貌,但对电化学性能有较大影响。在最佳掺Ti^(4+)摩尔分数为1.5%时,经50周循环后材料的容量保持率由87.87%提高到95.42%,4 C放电比容量由66.47 mAh/g提升为104.00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 LiNi_(0.75)Mn_(0.25)O_(2) Ti^(4+)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S_(2)@PANI正极材料构筑及其在铝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
19
作者 雷海萍 魏天威 +2 位作者 罗乙娲 涂继国 焦树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44,共11页
本文以聚苯胺(PANI)复合硫化钴(CoS_(2))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正极材料CoS_(2)@PANI,并对其在铝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oS_(2)和CoS_(2)@PANI正极材料具有非均... 本文以聚苯胺(PANI)复合硫化钴(CoS_(2))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正极材料CoS_(2)@PANI,并对其在铝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材料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oS_(2)和CoS_(2)@PANI正极材料具有非均匀的微米颗粒结构。通过循环伏安测试和恒流充放电测试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发现CoS_(2)@PANI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Al-CoS_(2)电池的首圈放电比容量约为100 mA·h/g,而Al-CoS_(2)@PANI电池的首圈放电比容量约为230 mA·h/g,循环100圈后,比容量还保持在196 mA·h/g。以上结果均表明,CoS_(2)@PANI正极材料能够有效提高铝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展示PANI材料在材料改性方面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CoS_(2)@PANI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空心立方体ZnMn_(2)O_(4)/rGO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
20
作者 张琳 蔡强浩 +2 位作者 代汉文 汪燕鸣 王飞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8-1077,共10页
ZnMn_(2)O_(4)是一种潜在的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仍需提高其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本文通过简便的室温微乳液法和后续煅烧制备了边长约200 nm的ZnMn_(2)O_(4)空心立方体,由粒径30~50 nm的纳米颗粒相互紧密连接形成。为... ZnMn_(2)O_(4)是一种潜在的高比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但仍需提高其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本文通过简便的室温微乳液法和后续煅烧制备了边长约200 nm的ZnMn_(2)O_(4)空心立方体,由粒径30~50 nm的纳米颗粒相互紧密连接形成。为了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将ZnMn_(2)O_(4)与氧化石墨烯(GO)混合并热处理后得到ZnMn_(2)O_(4)/rGO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结构、储锂性能和机理。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ZnMn_(2)O_(4)/rGO在0.1和4 A·g^(−1)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1193和620 mAh·g^(−1),在1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700次放电比容量保持806 mAh·g^(−1)。其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源于ZnMn_(2)O_(4)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协同作用,较小的二次立方体/一次纳米颗粒尺寸利于Li^(+)的短距离扩散,空心结构提供了材料锂化时体积膨胀的空间而使立方体保持结构完整;rGO不仅构建了材料的三维电子传输网络加快电子传输速度,而且也能缓冲嵌/脱锂时的体积变化而维持材料结构稳定。本研究为高性能金属氧化物类负极材料的制备提供了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ZnMn_(2)O_(4) 还原氧化石墨烯 微乳液法 储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