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 Dye)的致病力变异和菌系鉴别 被引量:11
1
作者 夏怡厚 林维英 陈藕英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278-282,共5页
1988-1991年,从福建省内外收集和分离了161个菌株,用针刺接种法,先后在25个水稻品种上进行了病菌致病力的测定.根据从中选择的17个水稻品种对选择的16个菌株所做的试验结果表明,稻条斑病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数... 1988-1991年,从福建省内外收集和分离了161个菌株,用针刺接种法,先后在25个水稻品种上进行了病菌致病力的测定.根据从中选择的17个水稻品种对选择的16个菌株所做的试验结果表明,稻条斑病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数量性的.1991年,根据125个菌株对选择的4个鉴别品种的侵染反应,将这些菌株划分为致病力强弱不同的4个菌群.0群菌致病力退化;Ⅰ群菌致病力弱;Ⅱ群菌致病力中等;Ⅲ群菌致病力最强.其中Ⅱ和Ⅲ群菌占优势,在福建省34个县市已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 条斑病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水稻条斑病菌小种分化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郭亚辉 许志刚 +3 位作者 胡白石 沈秀萍 陈志谊 刘永峰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5,共3页
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 ,在水稻孕穗期的剑叶上接种测定了国内南方稻区细菌性条斑病菌 6 2个菌株的致病力。根据病菌与鉴别品种互作反应和亲和性的差异 ,将供试条斑病菌株区分为 6个小种。大多数条斑病菌株与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表现为弱互... 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 ,在水稻孕穗期的剑叶上接种测定了国内南方稻区细菌性条斑病菌 6 2个菌株的致病力。根据病菌与鉴别品种互作反应和亲和性的差异 ,将供试条斑病菌株区分为 6个小种。大多数条斑病菌株与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表现为弱互作模式 ,部分菌株与品种间存在强互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种 水稻条斑病菌 分化 致病力 鉴别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资源筛选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34
3
作者 黄大辉 岑贞陆 +19 位作者 黄大辉 刘驰 贺文爱 贺文爱 陈英之 陈英之 马增凤 马增凤 杨朗 杨朗 韦绍丽 韦绍丽 刘亚利 刘亚利 黄思良 黄思良 杨新庆 李容柏 李容柏 李容柏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1-14,共4页
对1655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1份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ex Watt)进行了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简称细条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普通野生稻中有57份抗病材料,其中3级抗性有31份,占总... 对1655份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和31份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 Wall.ex Watt)进行了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简称细条病)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普通野生稻中有57份抗病材料,其中3级抗性有31份,占总数的1.87%;5级中抗有26份,占总数1.57%。在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有15份抗病材料,占总数的48.4%。选取了8份普通野生稻抗性资源(分别命名为DP1、DP3、DP5、DP9、DP15、DP16、DP17和DP20)与9311杂交,再自交或与9311回交后,分别获得BC1、F1和F2后代。在接种鉴定中发现这些抗性资源的BC1或F1所有植株均对细条病表现感病,说明这8份材料的抗性属于隐性遗传。在DP3与9311杂交的F2群体中,抗感植株的分离比符合1∶15的比例,说明DP3的抗性由2对隐性重叠作用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野生稻中可以获得一批具有较大利用价值的细条病抗性资源,其中药用野生稻资源中抗性材料所占的比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细菌性条斑病 抗性资源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4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型的比较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友勋 成国英 +3 位作者 涂立超 孙新城 胡明亮 李耀洪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4-506,共3页
以金刚 30、窄叶青、XM 5、XM 6、M4 1等 5个品种为鉴别品种 ,将来自 4省的 75个细条病菌菌株的毒力划分为 0、Ⅰ、Ⅱ、Ⅲ、Ⅳ、Ⅴ、Ⅵ等 7个致病型 ,0、Ⅰ、Ⅱ、Ⅲ、Ⅳ型毒力差异主要呈由弱到强的数量变化 ,占测试株的 89.3% ,其中较... 以金刚 30、窄叶青、XM 5、XM 6、M4 1等 5个品种为鉴别品种 ,将来自 4省的 75个细条病菌菌株的毒力划分为 0、Ⅰ、Ⅱ、Ⅲ、Ⅳ、Ⅴ、Ⅵ等 7个致病型 ,0、Ⅰ、Ⅱ、Ⅲ、Ⅳ型毒力差异主要呈由弱到强的数量变化 ,占测试株的 89.3% ,其中较强毒力的Ⅲ、Ⅳ型菌占参试菌的 5 4 .7% ;Ⅴ和Ⅵ型间呈交叉反应式的强互作关系 ,占参试菌的 10 .7%。 4省菌株毒力的比较表明 ,福建省以Ⅲ、Ⅳ型菌为主 ;江西省以Ⅲ、Ⅵ型菌为主 ;湖北省以Ⅱ、Ⅲ型菌为主 ;湖南省没表现突出的优势群 ,但较强毒力的Ⅱ、Ⅲ、Ⅳ型菌所占比例为 5 5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毒力 致病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个籼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红生 陆志强 朱立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93-196,共4页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高抗的Dular、IR26、IR36和IR1545-339等4个籼稻品种与感病品种金刚30杂交并分别与双亲回交,获得F1、F2、BC1和BC2。在隔离网室用细菌性条斑病菌株RS-68接种不同世代...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高抗的Dular、IR26、IR36和IR1545-339等4个籼稻品种与感病品种金刚30杂交并分别与双亲回交,获得F1、F2、BC1和BC2。在隔离网室用细菌性条斑病菌株RS-68接种不同世代群体,根据其抗感反应推断:IR36的抗病性是由一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的,Dular、IR26和IR1545-339三个品种的抗病性分别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Dular和IR1545-339的抗病基因呈非等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病 细菌性条斑病 抗病性 遗传 籼稻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条斑病细菌中新发现的avrBs3/PthA家族新成员avr/pth13基因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功友 邹丽芳 +2 位作者 武晓敏 李玉蓉 王金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1-296,共6页
用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无毒基因avrXa3对应的核定位信号(Nuclearlocali-zationsignal,NLS)和酸性转录活化域(Acidictranscriptionalactivationdomain,AD)的DNA片段构建探针,筛选水稻条斑病细菌(X.o.pv.oryzi... 用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无毒基因avrXa3对应的核定位信号(Nuclearlocali-zationsignal,NLS)和酸性转录活化域(Acidictranscriptionalactivationdomain,AD)的DNA片段构建探针,筛选水稻条斑病细菌(X.o.pv.oryzicola,Xooc)基因文库,获得avrBs3/PthA家族基因阳性克隆p13。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avr/pth13基因长度为2268bp,编码755氨基酸,与avrBs3/PthA家族其他成员一样,具有几乎一样的5’端和3’端、1个亮氨酸拉链(Leucinezipper,LZ)、3个NLS和1个AD区域,不同的是102bp重复单元的重复数为5.5。蛋白质水平上同列比较发现,Avr/Pth13中第3、4和5个34氨基酸重复单元的第12和第13位氨基酸均为HD(组氨酸和天冬氨酸),蛋白质的C-端没有SGSVGGTI残基。目前avr/pth13基因是该家族的最小成员。将avr/pth13基因导入Xoo菌株PXO99A中,在水稻近等基因系上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avr/pth13基因增强了Xoo的致病能力。以上结果证实,水稻条斑病细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一样,都存在avrBs3/PthA家族基因,决定着Xooc的毒性或/和无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细菌 基因 毒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并噻二唑诱发水稻对白叶枯病的系统获得抗性 被引量:27
7
作者 宋凤鸣 葛秀春 +1 位作者 郑重 谢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3-326,共4页
用苯并噻二唑 (benzothiadiazole,BTH) (0 .5 mmol/ L )、水杨酸 (1mmol/ L )、硝酸镍 (0 .5 mmol/ L )、多效唑 (30 0mg/ L)和烯效唑 (40 mg/ L)处理 4叶 1心期稻苗后接种白叶枯病菌 ,病斑长度明显降低。BTH对白叶枯病病菌生长无明显... 用苯并噻二唑 (benzothiadiazole,BTH) (0 .5 mmol/ L )、水杨酸 (1mmol/ L )、硝酸镍 (0 .5 mmol/ L )、多效唑 (30 0mg/ L)和烯效唑 (40 mg/ L)处理 4叶 1心期稻苗后接种白叶枯病菌 ,病斑长度明显降低。BTH对白叶枯病病菌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BTH诱发稻苗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最佳浓度为 0 .5~ 1mmol/ L;在诱发处理和接种之间至少需要 2 d才能诱导抗性 ,间隔 7d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 ,诱导抗性的持久期至少 15 d。BTH处理稻苗第 2叶 ,可使未处理的第 3和第 4叶上也表现出诱导抗性 ,但处理后至少需要 2 4~ 36 h上部叶片才表现出诱导抗性。结果表明 ,BTH诱导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是一种系统获得抗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 系统获得抗性 苯并噻二唑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周明华 许志刚 +2 位作者 粟寒 游泳 周毓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7-29,共3页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高抗的两个籼稻品种IR36 和BJ1 与感病品种南农籼2 号、金刚30 和明恢63 等杂交并分别与双亲回交, 获得F1、F2、BC1、BC2 等世代。用条斑病菌株Rs105 接种不同世代群体, 根据其抗感反应推断: BJ1 对细菌性条斑病... 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表现高抗的两个籼稻品种IR36 和BJ1 与感病品种南农籼2 号、金刚30 和明恢63 等杂交并分别与双亲回交, 获得F1、F2、BC1、BC2 等世代。用条斑病菌株Rs105 接种不同世代群体, 根据其抗感反应推断: BJ1 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IR36 的抗性则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抗病性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抗白叶枯病基因抗谱鉴定及在杂种F_1代的表达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红生 翟虎渠 +2 位作者 陆志强 朱立宏 韩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16,共5页
测定了12个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对中国白叶枯病菌7个致病型的10个菌株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Xa-4、xa-5、Xa-7、xa-13和Xa-21等5个抗病基因在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对病菌侵染均表现为广谱抗病反应。进一步... 测定了12个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对中国白叶枯病菌7个致病型的10个菌株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Xa-4、xa-5、Xa-7、xa-13和Xa-21等5个抗病基因在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对病菌侵染均表现为广谱抗病反应。进一步将3个带显性广谱抗病基因的材料IRBB4(Xa-4)、IRBB7(Xa-7)和IRBB21(Xa-21)与6个常规感病品种和5个常用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配组,对其F1代杂种用病菌致病型Ⅱ和Ⅳ的KS-66和ZJ-173菌株进行接种,发现抗病基因Xa-7和Xa-21在杂种F1中对病菌表现抗病反应,而抗病基因Xa-4在杂种F1中仅表现中抗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抗病性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基因枪将蚕抗菌肽基因导入水稻获抗白叶枯病株系 被引量:33
10
作者 简玉瑜 吴新荣 +3 位作者 莫豪葵 陈凤珍 董春 黄自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7,共7页
将天蚕抗菌肽B基因应用基因枪法导入水稻发芽种胚,获得转基因植株。经Basta抗性鉴定,应用PCR技术和Southern印迹分折表明,抗菌肽B基因已整合到水稻的基因组。T3抗白叶枯病株系Northern印迹分折证明抗菌... 将天蚕抗菌肽B基因应用基因枪法导入水稻发芽种胚,获得转基因植株。经Basta抗性鉴定,应用PCR技术和Southern印迹分折表明,抗菌肽B基因已整合到水稻的基因组。T3抗白叶枯病株系Northern印迹分折证明抗菌肽B基因在RNA水平有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B基因 基因枪 水稻 白叶枯病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拮抗细菌的筛选、评价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张荣胜 刘永锋 陈志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0-514,共5页
从江苏省南京、泰州、扬州和宿迁等地区水稻田采集水稻病叶、健叶、根围土等样品90份,分离纯化得到1173个细菌分离物,对其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皿内抑制试验,共获得12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其中4株拮... 从江苏省南京、泰州、扬州和宿迁等地区水稻田采集水稻病叶、健叶、根围土等样品90份,分离纯化得到1173个细菌分离物,对其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皿内抑制试验,共获得12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其中4株拮抗细菌抑菌圈直径大于27mm。盆栽试验结果表明,12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中有4株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防效大于50%,其中菌株Lx-11盆栽防效达62.5%。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菌株Lx-11田间防效达60.2%,显著高于化学药剂20%叶枯唑的防效(51.2%和45.8%)。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分子鉴定分析确定菌株Lx-11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细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防效 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阳 张丽辉 +3 位作者 王永吉 林琳 周丽洪 姬广海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5-320,共6页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我国水稻上的检疫性病害之一。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对Xoc2071F/Xoc2071R(Xoc2071),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29 bp,利用SYBR GreenI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表明,引物对Xoc2071能特...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我国水稻上的检疫性病害之一。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对Xoc2071F/Xoc2071R(Xoc2071),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29 bp,利用SYBR GreenI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水稻细菌性条斑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表明,引物对Xoc2071能特异性检测到目标病原菌产生荧光信号而其他菌种不产生荧光信号。检测的灵敏度是2.25 fg/μL质粒DNA和1.0×102cfu/mL的菌悬液,相当于1个细菌的基因,比常规PCR电泳检测的灵敏度高约100倍。此实时荧光PCR可以检测到仅需10 g的带菌种子上目标菌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检测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育成水稻品种(材料)抗病虫性与米质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光杰 孙国昌 +10 位作者 闵捷 吕仲贤 朱小源 肖放华 袁筱萍 沈君辉 毛雪琴 王汉荣 赵新华 杨祁云 陈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0,共6页
1997~ 2 0 0 0年间 ,鉴定了 332份我国新育成的水稻品种 (材料 )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抗性 ,并分析其米质。筛选出中抗上述一种水稻病虫害的品种 (材料 )共计 397份·次 ,双抗和三抗的品种 (材料 ... 1997~ 2 0 0 0年间 ,鉴定了 332份我国新育成的水稻品种 (材料 )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抗性 ,并分析其米质。筛选出中抗上述一种水稻病虫害的品种 (材料 )共计 397份·次 ,双抗和三抗的品种 (材料 )分别为 76、19个 ,四抗品种有K89-B5 ,五丰占 2号 ,中组 74 ,中组 75 ,中组 84和中鉴 96 -3共 6个 ;4项主要优质米指标均达到了农业部部标准优质二级米以上有 33个。优质一级米的品种 (材料 )有巨丰占 ,CR99,92 -34,94 -30 8,辽 94 7,吉 98-2 80 6和龙粳 8号 7个。改进或完善了水稻育种新品种 (材料 )的抗病虫性鉴定方法 ,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标 ,还讨论了改良水稻品种的抗病虫性与提高稻米品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抗病虫性 米质 评价 抗病虫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原菌遗传和致病型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姬广海 何月秋 +1 位作者 张世光 钱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30,共5页
采用Rep PCR分子指纹技术对国内已知致病型和云南省各水稻产区采集的5 6个白叶枯病代表菌株进行分析.用ERIC、J3等引物对其DNA进行Rep PCR特异性扩增,扩增结果经综合聚类分析,在70 %的相似水平上,可将测试菌株划分为10个组群,其中4、5、... 采用Rep PCR分子指纹技术对国内已知致病型和云南省各水稻产区采集的5 6个白叶枯病代表菌株进行分析.用ERIC、J3等引物对其DNA进行Rep PCR特异性扩增,扩增结果经综合聚类分析,在70 %的相似水平上,可将测试菌株划分为10个组群,其中4、5、8、9、10为主要组群;来自云南省的菌株分属于6个组群中,遗传分群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密切.根据菌株在已知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反应,菌株可分为18个致病型,云南省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致病型复杂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遗传多样性 致病型 REP-PCR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致病型鉴别品种的筛选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友勋 成国英 +3 位作者 涂立超 孙新城 胡明亮 李耀洪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3-405,共3页
以针刺接种法研究了 2 0个水稻品种与 4 0株稻细条病菌的互作关系 ,并通过对品种抗感性和生育性的比较 ,选出金刚 30、窄叶青、XM5、XM 6、M 4 1作为鉴别品种 ,将 4 0株稻细条病菌划分成 0、Ⅰ、Ⅱ、Ⅲ、Ⅳ、Ⅴ、Ⅵ等 7个型 ,各型的反... 以针刺接种法研究了 2 0个水稻品种与 4 0株稻细条病菌的互作关系 ,并通过对品种抗感性和生育性的比较 ,选出金刚 30、窄叶青、XM5、XM 6、M 4 1作为鉴别品种 ,将 4 0株稻细条病菌划分成 0、Ⅰ、Ⅱ、Ⅲ、Ⅳ、Ⅴ、Ⅵ等 7个型 ,各型的反应模式依次为 :RRRRR、SRRRR、SSRRR、SSSRR、SSSSR、SSRSR、SRSRRR ;在湖北种植条件下 ,此套鉴别品种可以鉴别出病菌毒力呈强弱性反应的数量变化和呈互作交叉性反应的质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菌 致病型 鉴别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初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姬广海 张世光 钱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21,共3页
从云南省 5个地州 14个县市的水稻白叶枯病标本中分离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 ,选择具有区域代表性的菌株 5 1株 ,利用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 ,在孕穗期应用剪叶法接种明确其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 ,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复杂多样 ... 从云南省 5个地州 14个县市的水稻白叶枯病标本中分离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 ,选择具有区域代表性的菌株 5 1株 ,利用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 ,在孕穗期应用剪叶法接种明确其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 ,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小种复杂多样 ,共有 14种类型 ,暂定为YN1~YN14 ,优势生理小种为YN3、YN8、YN11,其中YN3分布在红河、德宏等 4个县市 ;YN8小种分布在大理等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水稻 白叶枯病菌 生理小种 植物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机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蒋细良 朱昌雄 +3 位作者 姬军红 孙东园 魏刚 田云龙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9-72,共4页
对不同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用200μg/ml中生菌素55℃温汤药液浸种,自然降温,秧田3~4叶期和移栽前5d各用30μg/ml中生菌素处理后,于成株期剪叶接种白叶枯病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前期处理,于成株期接种白叶枯病菌时,高抗、中等抗性和感... 对不同白叶枯病抗性水稻品种用200μg/ml中生菌素55℃温汤药液浸种,自然降温,秧田3~4叶期和移栽前5d各用30μg/ml中生菌素处理后,于成株期剪叶接种白叶枯病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前期处理,于成株期接种白叶枯病菌时,高抗、中等抗性和感病品种中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3种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以中等抗性品种酶活提高最多,接种24和48h,3种酶活性较清水对照分别增加26 92%、26 74%、24 06%和7 09%、1 31%、1 60%。盆栽试验表明,中生菌素对中抗品种的防治效果最好,达58 4%。说明中生菌素对水稻防御酶活性的诱激作用是其防治白叶枯病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菌素 水稻 白叶枯病 防治机制 过氧化物酶 苯丙氨酸解氨酶 多酚氧化酶 酶活性 防御酶 诱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作对水稻白叶枯病菌JXOⅢ和JXOⅤ超氧阴离子释放的调控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欣 李红玉 +2 位作者 庞新跃 冯汉青 王金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192-4197,共6页
水稻白叶枯病菌能够引起水稻的白叶枯病等一系列水稻病害。水稻白叶枯病菌JXOⅢ和JXOⅤ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释放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并进一步显示在两者亚细胞组分的超氧阴离子释放水平上。这种差异暗示致病性不同的病原菌中,O2-可能具... 水稻白叶枯病菌能够引起水稻的白叶枯病等一系列水稻病害。水稻白叶枯病菌JXOⅢ和JXOⅤ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释放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并进一步显示在两者亚细胞组分的超氧阴离子释放水平上。这种差异暗示致病性不同的病原菌中,O2-可能具有信号传导及毒性因子的不同作用。亲和性不同的植物-病原菌互作过程对病原菌JXOⅢ和JXOⅤ的超氧阴离子释放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对自身O2-水平很低的JXOⅢ来说,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过程都可诱导JXOⅢ中O2-的释放;然而在自身O2-水平较高的JXOⅤ中,则随亲和性不同而表现出诱导或抑制的不同调控作用。无论是在JXOⅢ还是在JXOⅤ中,互作后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仍然能够显示出互作对其O2-释放的显著影响,这种调控作用很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虽然机制还不清楚,但是推测这种调控可能和互作的走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菌 致病性 超氧阴离子 电子自旋共振(ESR) 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DUF500基因沉默提高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娟 常闪闪 +1 位作者 刘凤权 邵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6-480,共5页
以编码HarpinXoo的hrf1转基因水稻NJH12的cDNA为模板,克隆到了DUF500的保守功能区。序列分析表明,OsDUF500是DUF500家族成员,功能未知。构建OsDUF500的沉默载体,用土壤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粳稻R109,用Hpt抗生素做抗性筛选,获得9个... 以编码HarpinXoo的hrf1转基因水稻NJH12的cDNA为模板,克隆到了DUF500的保守功能区。序列分析表明,OsDUF500是DUF500家族成员,功能未知。构建OsDUF500的沉默载体,用土壤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粳稻R109,用Hpt抗生素做抗性筛选,获得9个再生株系。经分子鉴定,8个为沉默株系(ABD-2~9)。与野生型相比,ABD株系株高变矮,叶片变短,出现白色空秕谷。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OsDUF500沉默株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病斑长度比野生型明显缩短,病斑面积均在30%以下,株系ABD-3和ABD-5病斑面积分别为12.3%和15.7%,显示出较好的抗性。推测在稻瘟病抗性中上调表达基因OsDUF500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起负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DUF500 转基因水稻 白叶枯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菌内源过氧化氢的产生及定位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欣 于慧春 +2 位作者 庞新跃 李红玉 王金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0-163,共4页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法定量检测病原菌细胞内源过氧化氢的产生,并通过组织化学法观察细胞中过氧化氢积累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法及组织化学染色法均检测到水稻白叶枯病菌内源过氧化氢的产生。透射电子显微镜...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法定量检测病原菌细胞内源过氧化氢的产生,并通过组织化学法观察细胞中过氧化氢积累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法及组织化学染色法均检测到水稻白叶枯病菌内源过氧化氢的产生。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和辣根过氧化物酶-酚红法定量检测结果均显示,过氧化氢在水稻白叶枯病菌细胞中普遍存在,不同病原菌内源过氧化氢的水平有极显著差异。病原菌细胞中过氧化氢的积累主要定位在细胞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菌 过氧化氢 组织化学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