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X-ray CT图像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过程空隙分布评估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宇 王伟成 +3 位作者 方珑 刘晋周 肖传语 于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8-522,共15页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结构和与空隙有关的病害。基于X-ray CT和图像处理技术,从细观结构层面探讨了车辙变形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空隙...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结构和与空隙有关的病害。基于X-ray CT和图像处理技术,从细观结构层面探讨了车辙变形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结构特征。提出了体积等效球棍模型来表征空隙连通性的变化,用改进的环扇分割变异系数、位置偏心率和球度分别描述了空隙的分布和形状特征。结果表明,车辙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的影响机制因混合料类型而异。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13)相比,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中的空隙更加不均匀和离散,尤其是那些体积小于0.01 mm^(3)的空隙。此外,SMA-13中的空隙连通性和分布更容易受到外部荷载的影响,其粗集料在变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定向移动进而改变初始位置。尽管车辙变形同时增加了2种混合料中空隙的水平不均匀性,但AC-13的竖向不均匀性减少,而SMA-13的竖向不均匀性增加。加载使AC-13混合料的空隙几何形状变得复杂和分散,而SMA-13则相反,预示着与AC混合料相比,SMA混合料在加载1 h后仍保持抵抗车辙破坏的潜力。总体而言,沥青混合料中空隙的拓扑特征及其在车辙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响应主要取决于混合料的级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空隙 三维分布 连通性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车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CH PET/CT在原发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费子航 王政杰 +1 位作者 勾亚婷 庞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3,共7页
目的:对比^(18)F-FCH PET/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18F-FCH PET/CT影像参数在两者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搜集行^(18)F-FCH PET/CT显像的甲状旁腺亢进症患者50例(PHPT 28例,S... 目的:对比^(18)F-FCH PET/CT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18F-FCH PET/CT影像参数在两者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搜集行^(18)F-FCH PET/CT显像的甲状旁腺亢进症患者50例(PHPT 28例,SHPT 22例)。通过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其临床生化指标、^(18)F-FCH PET/CT显像参数及其诊断效能等方面的差异,比较^(18)F-FCH PET/CT相关参数在PHPT与SHPT间的差异,同时探讨临床生化指标与PET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MTV总和、TLFM总和在PHPT与SHPT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UV_(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18)F-FCH PET/CT检测PHPT更具优势,其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6.8%和74.6%)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8%和89.8%)均高于SHPT。血磷水平、SUV_(mean)总和鉴别诊断PHPT与SPHT的效能优于其他指标,其截断值分别为1.175(AUC=0.918)、3.4(AUC=0.8417)。PTH与SUV_(max)、MTV总和、TLFM总和等PET参数存在正相关性,其余临床指标与PET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部分^(18)F-FCH PET/CT影像参数及临床生化指标在PHPT与SHPT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ET/CT影像参数对PHPT的检测效能明显高于SHPT。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中,甲状旁腺激素与SUV_(max)、MTV总和、TLFM总和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18)F-FCH PET/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噪-重建联合算法BM3D-GAMP在欠采样LDCT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成明峰 孙希子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402,共8页
目的:针对少视角的低剂量CT图像重建问题,提出一种BM3D-GAMP稀疏重建算法,并探究其在低剂量肺癌筛查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98例发现结节的常规剂量CT平扫病例的DICOM资料和投影数据,选取各例最大结节最大横径对应层面的投... 目的:针对少视角的低剂量CT图像重建问题,提出一种BM3D-GAMP稀疏重建算法,并探究其在低剂量肺癌筛查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98例发现结节的常规剂量CT平扫病例的DICOM资料和投影数据,选取各例最大结节最大横径对应层面的投影数据。以0.1的压缩比例均匀选取投影角度以模拟稀疏均匀采样策略对压缩的投影数据进行重建,并使用Matlab实现算法。通过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提出的压缩重建算法与另两种算法的重建性能,并将重建图像与原始图像质量进行对比。3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3种不同算法重建出的最大结节层面的图像进行评分。结果:客观指标和3名医生得到的统一临床评价均表明提出的联合算法在模拟肺癌筛查LDCT欠采样图像的去噪重建中性能最优(P<0.001)。亚组分析表明这种图像重建质量的优越性仅在对实性结节的重建中不再显著(BM3D-IT vs.BM3D-GAMP,P=0.808),且这种差异在小结节(5~<15 mm)上更显著。结论:去噪-重建联合算法在少角度采样的肺癌筛查LDCT图像重建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去噪 压缩重建 低剂量ct 肺肿瘤 肺癌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ay CT原位三轴剪切试验的砂土颗粒材料微观动力学 被引量:3
4
作者 苗泽锴 张大任 +4 位作者 马刚 邹宇雄 陈远 周伟 肖宇轩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97-1606,共10页
将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与原位三轴剪切试验相结合,分析渥太华砂在剪切过程中的微观动力学演化规律.在试验过程中共完成15次X射线扫描,使用图像分割算法进行颗粒分割并使用球谐函数重构颗粒的表面形貌,根据颗粒的多尺度形态指标序列实... 将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与原位三轴剪切试验相结合,分析渥太华砂在剪切过程中的微观动力学演化规律.在试验过程中共完成15次X射线扫描,使用图像分割算法进行颗粒分割并使用球谐函数重构颗粒的表面形貌,根据颗粒的多尺度形态指标序列实现整个加载过程中颗粒的准确匹配与追踪,并分析颗粒位移、转动、局部非仿射运动和局部孔隙率等微观动力学和微观结构指标的演化规律.在剪切过程中颗粒体系的竖向位移分布呈现2个锥形区域,颗粒的转动分布出现明显的X型剪切带.用于度量局部塑性变形程度的局部非仿射运动和局部体积分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颗粒微观动力学与其微观结构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局部自由体积较大的地方更易发生塑性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材料 x射线断层扫描(ct) 三轴试验 微观动力学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CT的C60高性能混凝土高温细观结构损伤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杜红秀 樊亚男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0-215,共6页
采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技术,对20~600℃下C60高性能混凝土(HPC)和掺0.2%聚丙烯纤维C60高性能混凝土(PPHPC)的细观结构进行试验研究,旨在分析高温及聚丙烯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内部细观结构损伤及劣化衍化的影响,揭示高性能混凝土... 采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技术,对20~600℃下C60高性能混凝土(HPC)和掺0.2%聚丙烯纤维C60高性能混凝土(PPHPC)的细观结构进行试验研究,旨在分析高温及聚丙烯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内部细观结构损伤及劣化衍化的影响,揭示高性能混凝土高温爆裂及聚丙烯纤维改善其高温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凝土的孔隙率、平均孔径不断增加,裂缝长度、宽度、面积及周长均有所发展,内部细观结构不断劣化,抗压强度随之降低;400℃高温作用后,PPHPC内部孔隙数量较HPC有所增加;X-CT图像直观表明PPHPC劣化滞后于HPC,PPHPC孔隙增长率及抗压强度损失率均较HPC低;受火温度与缺陷率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掺聚丙烯纤维可以改善HPC的高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混凝土 细观结构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 高温损伤 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6
作者 张奇 郭翀 +3 位作者 范光亮 赵斌 钟晓飞 李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颈内动脉剥脱术的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斑块分为稳定性... 目的:探讨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颈内动脉剥脱术的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组(62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4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行头颈部CTA检查,记录点状钙化、低衰减斑块、餐巾环征、正性重构、钙化斑块体积、脂质斑块体积、纤维斑块体积及最大斑块长度;并进行超声检查,对峰值收缩期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率(S/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管腔狭窄程度、回声强弱进行记录。结果:与不稳定斑块组相比,稳定斑块组的低衰减斑块出现比例显著降低,钙化斑块体积、PSV、EDV显著升高,脂质斑块体积、RI显著降低,管腔狭窄程度较轻、斑块回声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D和P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衰减斑块、较大的脂质斑块体积、较低的PSV和EDV、较严重的管腔狭窄程度、较低的斑块回声,是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评估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910(95%CI:0.851~0.97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83.9%。结论:CTA联合超声血流参数对于不稳定CAS斑块的无创性诊断具有较高的效能,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CT的泡沫混凝土孔隙结构与导热性能 被引量:21
7
作者 高志涵 陈波 +1 位作者 陈家林 袁志颖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23-730,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密度泡沫混凝土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导热性能差异,使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X-CT)对4种密度的泡沫混凝土试样进行扫描,实现了泡沫混凝土孔隙结构的三维重建.基于试样的孔隙特征及分布,利用Matlab软件随机生成代码建立了... 为了研究不同密度泡沫混凝土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导热性能差异,使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X-CT)对4种密度的泡沫混凝土试样进行扫描,实现了泡沫混凝土孔隙结构的三维重建.基于试样的孔隙特征及分布,利用Matlab软件随机生成代码建立了4种密度的泡沫混凝土模型,并在Comsol有限元软件中对其稳态传热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内部的孔径分布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随着密度的增大,试样的孔隙率和孔径随之减小,孔隙形状逐渐趋于球状;泡沫混凝土内部传热主要在水泥基体中进行,少部分热流会穿过小尺寸孔隙,而大尺寸孔隙增大了热流的传导路径,对泡沫混凝土的导热性能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混凝土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x-ct) 孔隙特征 Comsol有限元软件 稳态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新虚拟单能量成像技术在头颈部动脉支架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8
作者 凡子榕 孙喜霞 +3 位作者 刘庆爽 王照谦 杨志强 贾崇富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9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的新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技术应用于头颈部动脉支架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对21例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双能量CT头颈部血管成像,经后处理获得M_0.6融合图像(M_0.6图像)和40~150 keV... 目的:探讨基于双能量CT的新虚拟单能量成像(VMI+)技术应用于头颈部动脉支架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最佳单能级水平。方法:对21例头颈部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行双能量CT头颈部血管成像,经后处理获得M_0.6融合图像(M_0.6图像)和40~150 keV(10 keV间隔)VMI+图像。计算正常血管管腔及支架内管腔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支架直径,计算支架内、外管腔的CT值差值△CT(内-外)以及支架直径低估率。结果:21例患者共植入23枚支架。80 keV VMI+图像支架血管段的SNR、CNR与M_0.6图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 keV时VMI+图像的支架直径测量值增大趋势开始减缓。与其他单能级图像相比,80 keV和90 keV图像的△CT_((内-外))绝对值较小。与M_0.6图像相比,80 keV图像的主观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93±0.23和4.61±0.37,P<0.05)。结论:80 keV VMI+可以提高头颈部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减少支架产生的射线束硬化伪影,推荐其作为头颈部动脉支架成像的最佳单能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虚拟单能量 支架 头颈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评估Ⅱ~Ⅲ期肺癌患者化疗后骨密度变化
9
作者 戚昕 苏路路 +7 位作者 李中林 杜亚玮 周阳 邹智 刘红明 朱嘉栋 仓顺东 李永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7-652,共6页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肿瘤患者化疗后综合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连续行3次以上规律化疗的106例Ⅱ~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基线期和化... 目的:采用定量CT(QCT)技术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BMD)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肿瘤患者化疗后综合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连续行3次以上规律化疗的106例Ⅱ~Ⅲ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研究对象基线期和化疗1年后一般资料及影像资料,应用QCT技术测量患者BMD。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研究对象化疗前后BMD的变化情况。比较化疗后NSCLC组与健康对照组骨量差异,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对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分析,将NSCLC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匹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匹配后两组BMD差异并计算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NSCLC患者化疗后骨密度降低(P<0.05);经倾向性评分分析,两组共106对数据成功匹配,匹配后两组性别、年龄及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BMD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后发生OP与未发生OP的NSCLC患者在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有无手术、基线期BMD及BMI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BMD、BMI及年龄是NSCLC患者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NSCLC患者化疗后可出现骨密度下降,基线BMD、BMI与年龄是NSCLC患者化疗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ct 骨密度 化学治疗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CT特征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牡兰 斯琴格日勒 +1 位作者 白力嘎 其木格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4-922,共9页
目的:分析不同预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征和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特点,联合二者探讨其对儿童支原体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 目的:分析不同预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征和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特点,联合二者探讨其对儿童支原体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重症37例,普通7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对MPP患者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25)和预后良好组(n=83),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验证模型对MPP患儿转归良好的预测效能和净效益。结果:相较于普通MPP组,重症MPP组发热热程更长、多数出现IgG、PLT、NLR水平显著升高,疾病转归多出现预后不良(P<0.05),观察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征发现,普通MPP患儿两肺纹理清晰,未见异常密度灶、两肺纹理增多,重症MPP患儿右下肺见片状高密度影,边缘不清、两肺纹理增多,左下肺见斑片状高密度影,支气管肺炎伴部分病灶实变。比较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间的临床特征显示,发热程度、IgM、IgG、IgA、PLT、支气管充气征和肺实变影类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NLR、CRP、PCT、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充气征和肺实变影类型是MPP患儿疾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子。基于上述影响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显示AUC=0.827,具有较高预测效能,且校正曲线贴近理想曲线,DCA曲线验证预测概率高达79.3%,表示该列线图具有较高的预测净效益。结论:PLT、NLR、CRP、PCT、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充气征和肺实变影类型是MPP患儿疾病转归的独立预测因子,HRCT影像学特征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儿童MPP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医生早期识别MPP患儿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高分辨率ct 肺炎 支原体 疾病转归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血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预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
11
作者 张联庆 王超 +1 位作者 周起嘉 刘振兴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血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AR)比值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搜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就诊并首次接受治疗的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血纤维蛋白原/白蛋白(FAR)比值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搜集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就诊并首次接受治疗的84例LEASO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进行足部CT灌注成像及下肢CT血管成像(CTA)检查,记录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达峰时间(TTP);检测患者足背动脉的血管内径及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对患者采用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术后1年内定期随访并评估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84例LEASO患者中,1年内再狭窄者39例,畅通者45例。与畅通组患者相比,再狭窄组患者的BF、BV、足背动脉血管内径显著降低,Tmax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LEASO患者的术前血FAR为1.21±0.21,显著高于畅通组患者(1.03±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3,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F、BV、足背动脉血管内径、Tmax、FAR联合预测LE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的AUC为0.920(0.852~0.98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和91.1%。结论: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血FAR比值与LEASO患者支架植入术后1年内支架内再狭窄有关,联合应用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支架内再狭窄 ct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动力学参数 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定量CT分析身体组分对根治性切除术胰腺导管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12
作者 鹿佩瑶 翟建 +3 位作者 李云成 李培 武彤 魏逸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术前身体组分参数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PDAC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年龄、性别、术前CA19-9、糖尿病史、腰背痛、术后有无化疗、肿瘤最... 目的:探讨定量CT(QCT)术前身体组分参数对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42例PDAC患者的病例资料,搜集年龄、性别、术前CA19-9、糖尿病史、腰背痛、术后有无化疗、肿瘤最大径、TNM分期、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等信息,QCT测量身体组分参数包括L3水平的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并计算VFA/SFA比值(VSR),以及门静脉右支层面的肝脏脂肪分数(Fat%-QCT)。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VFA、SFA、VSR、Fat%-QCT的临界值,分别进行高、低水平分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身体组分参数组间预后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总生存期(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VSR、Fat%-QCT高、低水平组的O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SR、Fat%-QCT、肿瘤长径≥3 cm、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是OS的风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SR、Fat%-QCT、神经侵犯、TNM分期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6、1.51、2.91、1.68,P=0.006、0.039、0.008、0.012)。结论:术前VSR及肝脏脂肪含量可作为根治性切除术PDAC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分析术前QCT身体组分参数对根治性切除术PDAC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胰腺肿瘤 预后 定量ct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身体组分 根治性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图像重建算法对改善胃癌患者能谱CT图像质量的价值
13
作者 贝天霞 姚晓强 +3 位作者 陈学军 曲金荣 吴越 李靖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49-1054,共6页
目的:通过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技术对比,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提高胃癌患者双能量CT(DECT)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23年2月-2023年7月在本院共经手术病理确诊69例胃癌患者的DECT图像,基于50 keV增强... 目的:通过与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V)技术对比,探讨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在提高胃癌患者双能量CT(DECT)图像质量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23年2月-2023年7月在本院共经手术病理确诊69例胃癌患者的DECT图像,基于50 keV增强动脉期及70keV静脉期和延迟期的虚拟单能量图像(VMI)和碘图,分别采用50%-ASiR-V和低、中、高水平DLIR(DLIR-L/M/H)算法进行图像重建。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胃癌病灶的CT值和同层面腹壁皮下脂肪CT值的SD(作为图像噪声)、胃癌病灶的信噪比(SNR病灶)、对比噪声比(CNR病灶)和标准化碘浓度(NIC病灶)、肌肉的信噪比(SNR肌肉)。图像主观评价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基于李克特5级量表法(Likert Scale)对图像噪声和图像锐利度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重建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4种重建算法间VMI图像上胃癌病灶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50%-ASiR-V图像相比,DLIR-M和DLIR-H图像的噪声显著降低,SNR病灶和SNR肌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LIR-H图像上CNR病灶显著高于50%-ASiR-V及DLIR-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碘图上胃癌病灶的NI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分结果显示,DLIR-H组的图像噪声评分最高,图像锐利度评分也显著高于50%-ASIR-V组(P均<0.05)。结论:与50%-ASiR-V重建算法相比,DLIR算法在不改变双能量CT图像上胃癌病灶的CT值和NIC的同时,能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其中以DLIR-H算法的降噪及改善图像锐利度的效果最佳,具有最优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深度学习 图像重建 碘浓度 胃肿瘤 图像质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X-CT和数字图像相关法对遗址反复干湿导致的劣化机制进行基础研究
14
作者 庄旺璋 胁谷草一郎 +3 位作者 麓隆行 安福胜 柳田明进 高妻洋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126,共6页
此研究是以石材和土壤所构成的考古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确定石材和土壤的渗透性下,通过数字体积相关法(DVC)和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对干湿劣化的环境条件进行定量的评估,并提出控制这种劣化发生的环境调整方法。为了收集基本数据,通过... 此研究是以石材和土壤所构成的考古遗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确定石材和土壤的渗透性下,通过数字体积相关法(DVC)和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对干湿劣化的环境条件进行定量的评估,并提出控制这种劣化发生的环境调整方法。为了收集基本数据,通过DIC及X射线成像技术分析从湿润到干燥的过程中丰浦硅砂的位移量实验,并在实验中,使用DIC计算样品在收缩应力下的变形分布。此外,本次实验以铁粉作为示踪剂添加至样品中,并以铁粉作为参考点计算丰浦硅砂特定范围的移动量,借此评估铁粉作为示踪剂的适用性及精确性。结果表明,通过拍摄干燥前后样品的X射线图像,并用DIC进行分析可以计算出干燥前后的变形分布。在样品中添加示踪剂也被发现有助于分析样品局部区域的移动方向及移动量。因此通过此基本数据的检验,相信将来通过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及数字体积相关法(DVC)的应用,可以用来阐明反复干湿风化的劣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多孔材料 干湿风化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 数字图像相关法(D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医用X射线CT的应用频率及其分布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彬 郑钧正 +3 位作者 高林峰 卓维海 姚杰 钱爱君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5-73,119,共10页
X射线CT(X-CT)的日益广泛普及,已经成为医疗照射防护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热点。因此,在上海市开展的"十一五"期间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课题中,重点调查研究了全市医用诊断X-CT机装备及其使用的基本状况、应用频率以及所致剂量水... X射线CT(X-CT)的日益广泛普及,已经成为医疗照射防护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热点。因此,在上海市开展的"十一五"期间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课题中,重点调查研究了全市医用诊断X-CT机装备及其使用的基本状况、应用频率以及所致剂量水平等。本文侧重分析全市X-CT的基本状况和应用频率及其分布的研究结果,并与世界各国现状进行了比较。截至2009年底,上海市共有112家的各级医院,使用着152台X-CT。以全市常住人口计,每百万人口X-CT拥有量逾7.9台;而全市中心区百万人均拥有量达16.9台。上海市2009年医用X-CT检查的应用频率已增至137.84人次/千人口,在医用X射线诊断的总频率中占17.7%;达到1996年的近4.2倍。进一步分析X-CT应用频率的各种分布可见,X-CT的扫描检查类型主要集中在头部、胸部和腹部;男性受检者多于女性;且以年龄大于40岁者居多等。最后针对有关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和相应大力加强X射线CT检查的医疗照射防护问题展开了具体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ct 医疗照射 应用频率 分布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鉴别孤立性肺结节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邓智勇 李高峰 +4 位作者 向旭东 贾莉 刘超 陈婷 刘长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2-42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效率,为中小城市医疗机构寻找一种较为廉价的鉴别SPN诊断方法。方法对39例SPN患者行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46例SPN患... 目的对比分析99Tcm-MIBI 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效率,为中小城市医疗机构寻找一种较为廉价的鉴别SPN诊断方法。方法对39例SPN患者行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46例SPN患者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两种显像结果进行定性及半定量分析。并根据最终诊断结果,对比分析两种显像方法对SPN的鉴别诊断效率。结果 39例SPN患者行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13例为恶性SPN,26例良性SPN。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定性分析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92.31%(12/13)、特异性88.46%(23/26)、准确性89.74%(35/39)、阳性预测值80%(12/15)、阴性预测值95.83%(23/24)。46例SPN患者行18F-FDG-PET/CT融合显像,29例为恶性SPN,17例良性SPN。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96.55%(28/29)、特异性76.47%(13/17)、准确性89.13%(41/46)、阳性预测值87.50%(28/32)、阴性预测值92.86%(13/14)。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鉴别SPN的灵敏度(χ2=0.356,P=0.55)、特异性(χ2=1.084,P=0.298)、准确性(χ2=0.008,P=0.927)、阳性预测值(χ2=0.453,P=0.501)和阴性预测值(χ2=0.157,P=0.692)均无统计学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以99Tcm-MIBI早期摄取比值(EUR)≥1.474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100%,特异性76.90%;以99Tcm-MIBI延迟摄取比值(DUR)≥1.38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100%,特异性76.90%;以18F-FDG最大标准摄取比值(SUVmax)≥2.40为鉴别SPN良恶性界值,灵敏度96.60%,特异性76.50%。EUR、DUR与SUVmax的ROC界值诊断灵敏度(Fisher精确检验P值分别为1.0和1.0)、特异性(Fisher精确检验P值分别为1.0和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和18F-FDG-PET/CT融合显像对SPN的鉴别诊断效率相似,99Tcm-MIBI-SPECT与定位CT融合显像可作为中小城市中低收入SPN患者较为实用的早期鉴别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MIBI SPEct 18F-FDG PET/ct x-ct 孤立性肺结节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X射线CT主要检查类型所致成年受检者剂量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高林峰 郑钧正 +4 位作者 卓维海 王彬 曲良勇 姚杰 钱爱君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4-81,共8页
研究与掌握广泛普及的医用X射线CT(X-CT)所致受检者的剂量水平,是加强医疗照射防护的一个关键课题。在上海市"十一五"期间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中,根据全市拥有X-CT机各种品牌及其在各级医院实际应用比例情况,抽取全市约占30%... 研究与掌握广泛普及的医用X射线CT(X-CT)所致受检者的剂量水平,是加强医疗照射防护的一个关键课题。在上海市"十一五"期间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中,根据全市拥有X-CT机各种品牌及其在各级医院实际应用比例情况,抽取全市约占30%的X-CT机计45台进行现场调研。累计针对8种常见主要检查类型的500例成年受检者,调查他们进行X-CT检查时所用的扫描参数及其相关剂量学信息,借助剂量转换系数等估算其所致典型有效剂量。研究结果表明,头颅、胸部和腹部的X-CT扫描中,各自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的均值分别为55.4 mGy、12.5 mGy和18.4 mGy,而相应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均值分别为603 mGy.cm、294 mGy.cm和415 mGy.cm。由此估算出头颅、胸部和腹部X-CT扫描所致成年受检者有效剂量的典型值分别为1.4 mSv、5.3 mSv和7.5 mSv。头颅扫描检查的CTDIw值通常高于耳道、眼部或鼻窦的诊断检查。显然,必须进一步加强X-CT扫描检查的影像质量及其所致剂量的优化匹配研究,尤其必须注意恰当选取各类X-CT检查所用的扫描参数,并不断完善相应的X-CT检查医疗照射指导(参考)水平,推动X-CT检查的医疗照射防护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ct ct剂量指数 剂量长度乘积 有效剂量 诊断参考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PET/CT中CT征象与^18F-FDG最大SUV值提高诊断肺癌水平之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欣 陈萍 +11 位作者 陈仰纯 蔡欣 田嘉禾 杨小丰 于丽娟 辛军 马黎明 冯惠茹 赵周社 李宏利 王爽 吴文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讨结合PET/CT中低剂量CT得到的CT征象和18F-FDG最大SUV值提高对肺癌诊断准确度。材料和方法:多中心临床实验中16例病理证实的肺癌病人和39例非肺癌肺占位病人,对其7项CT征象及病灶SUV值进行判定,并对得到的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结合PET/CT中低剂量CT得到的CT征象和18F-FDG最大SUV值提高对肺癌诊断准确度。材料和方法:多中心临床实验中16例病理证实的肺癌病人和39例非肺癌肺占位病人,对其7项CT征象及病灶SUV值进行判定,并对得到的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PET/CT中低剂量CT的扫描条件下,病灶的分叶征、长毛刺征、周围病灶、淋巴结肿大及18F-FDG摄取被引入回归模型,其中分叶征、长毛刺征和18F-FDG摄取对病变判断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得到的回归模型诊断效能为灵敏性68.8%、特异性94.9%、准确性87.3%。结论;CT征象对最大SUV值法诊断肺癌具有修正作用,其中长毛刺征和周围病灶的观察能明显降低最大SUV值法的假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PET/ct ct ^18F-FD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线管电压对生物组织CT值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彭文献 彭天舟 +4 位作者 夏顺仁 王晓阳 贾庆 付益谋 木国住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11期1102-1104,共3页
目的:探讨X线管电压对兔器官组织CT值的影响。方法:在同一台CT机上采用4组X线管电压80、100、120和140kV(头部模式只有前3组管电压,体部模式4组管电压)扫描12只实验兔,在切换管电压时保持其它扫描参数不变。用头颅序列扫描实验兔的头部... 目的:探讨X线管电压对兔器官组织CT值的影响。方法:在同一台CT机上采用4组X线管电压80、100、120和140kV(头部模式只有前3组管电压,体部模式4组管电压)扫描12只实验兔,在切换管电压时保持其它扫描参数不变。用头颅序列扫描实验兔的头部,用体部序列扫描实验兔的胸部和腹部,测量实验兔的皮质骨、脑组织、肌肉、肝脏、肾脏、脂肪、肺组织的CT值。结果:X线管电压的改变对兔器官组织的CT值影响不一致。脂肪、肝脏、肾脏和皮质骨不同管电压下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肺组织、脑组织和肌肉不同管电压下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兔部分器官组织的CT值与X线管电压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中可根据组织器官的扫描参数来设定参考CT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型PBX截面密度分布CT测试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雪海 张伟斌 +1 位作者 杨仍才 王依全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9-613,共5页
高聚物粘结炸药(PBX)的密度均匀性对其力学性能和安全性能影响较大。用双标准同步CT扫描实验模型,测试复杂构型PBX的截面密度分布。采用与PBX相同构型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标准密度件,以扇束扫描方式研究了PB... 高聚物粘结炸药(PBX)的密度均匀性对其力学性能和安全性能影响较大。用双标准同步CT扫描实验模型,测试复杂构型PBX的截面密度分布。采用与PBX相同构型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标准密度件,以扇束扫描方式研究了PBX和标准密度件的截面CT值分布规律及线性关系,用MATLAB软件,通过灰度阈值和灰度值提取,得到不同截面的CT值。通过标准件体密度获得PBX的截面密度,利用排水法测得的PBX体密度计算修正系数k,对计算获得的PBX截面密度进行线性修正,获得复杂构型PBX不同高度的截面密度分布。结果表明,PBX截面密度与体密度的最大相对偏差为0.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粘结炸药(PBx) 密度分布 复杂构型 x射线ct(x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