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utosomal recessive hereditary auditory neuropathy
1
作者 王秋菊 顾瑞 +12 位作者 曹菊阳 Yu Liming GUO WEIWEI YU Ning ZHOU Na Han Dongyi YANG Weiyan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8-13,18,共7页
Objectives: Auditory neuropathy (AN) is a sensorineural hearing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bsent or abnorm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ABRs) and normal cochlear outer hair cell function as measured by otoacoustic ... Objectives: Auditory neuropathy (AN) is a sensorineural hearing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bsent or abnorm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ABRs) and normal cochlear outer hair cell function as measured by otoacoustic emissions (OAEs). Many risk factors are thought to be involved in its et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Three Chinese pedigrees with familial AN are presented herein to demonstrate involvement of genetic factors in AN etiology. Methods: Probands of the above - mentioned pedigrees, who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AN, were evaluated and followed up in the 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China PLA General Hospital.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studied and the pedigree diagrams were established. History of illness, physical examination,pure tone audiometry, acoustic reflex, ABRs and transient evoked and 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 (TEOAEs and DPOAEs) were obtained from members of these families. DPOAE chang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tralateral sound stimuli were observed by presenting a set of continuous white noise to the non - recording ear to exam the function of auditory efferent system. Some subjects received vestibular caloric test, computed tomography (CT)scan of the temporal bone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ECG) to exclude other possible neuropathy disorders. Results: In most affected subjects, hearing loss of various degrees and speech discrimination difficulties started at 10 to16 years of age. Their audiological evaluation showed absence of acoustic reflex and ABRs. As expected in AN, these subjects exhibited near normal cochlear outer hair cell function as shown in TEOAE & DPOAE recordings. Pure- tone audiometry revealed hearing loss ranging from mild to severe in these patients. 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 patterns were observed in the three families. In Pedigree Ⅰ and Ⅱ, two affected brothers were found respectively, while in pedigree Ⅲ, 2 sisters were affec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otherwise normal without evidence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at the time of this writing.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patients with feature of non- syndromic hereditary auditory neuropathy were identified in three Chinese families.Pedigree analysis indicates 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s in the pedigrees. The observed inheritance and clinical audiologic finding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previously described for non-syndromic low-frequency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This information should facilitate future molecular candidate genes screening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ditory neuropathy inheritance pattern autosomal recessive AUDIOLOGY candidate genes screening OT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1例及DSG4基因突变分析
2
作者 储开宇 王键旋 +2 位作者 钟敏华 毛荣军 罗文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51-654,共4页
目的: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1例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桥粒芯糖蛋白(DSG)4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提取患儿、患儿父母的DNA样本,采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儿的突变基因,对发现的突变位点应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验证。结果:... 目的: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1例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桥粒芯糖蛋白(DSG)4基因突变分析。方法:提取患儿、患儿父母的DNA样本,采用二代皮肤靶向测序包检测患儿的突变基因,对发现的突变位点应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验证。结果:基因测序显示患儿DSG4基因存在2~16号外显子杂合缺失,并且DSG4基因内含子15存在1个杂合变异c.2355+1G>A;患儿父亲DSG4基因2~16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突变;患儿母亲携带DSG4基因c.2355+1G>A杂合突变;100例健康人对照DSG4基因均未发现上述位点突变。结合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最终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结论: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的临床特征和DSG4基因变异,丰富了该病的遗传和临床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念珠状发 桥粒芯糖蛋白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斯坦奶牛脊柱畸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帅 王栋 +3 位作者 杜卫华 郝海生 朱化彬 王宗礼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49-1054,共6页
荷斯坦奶牛脊柱畸形综合征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对纯合子胎儿是致死性的。当荷斯坦牛的育种核心群中携带者达到一定比例,脊柱畸形综合征就会对奶业造成巨大损失。文章综述了脊柱畸形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和影响、致病... 荷斯坦奶牛脊柱畸形综合征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对纯合子胎儿是致死性的。当荷斯坦牛的育种核心群中携带者达到一定比例,脊柱畸形综合征就会对奶业造成巨大损失。文章综述了脊柱畸形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和影响、致病基因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我国潜在的荷斯坦奶牛脊柱畸形综合征携带者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斯坦奶牛 脊柱畸形综合征 隐性遗传病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设计中基于风格特征的产品设计DNA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卢兆麟 薛澄岐 +1 位作者 汤文成 张悦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4,共8页
基于工业设计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将产品设计DNA的表示结构定义为产品的显性风格特征与隐性风格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映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品设计DNA遗传与变异的模型并提出遗传力的概念,阐释了产品设计DNA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出运... 基于工业设计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将产品设计DNA的表示结构定义为产品的显性风格特征与隐性风格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映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产品设计DNA遗传与变异的模型并提出遗传力的概念,阐释了产品设计DNA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提出运用设计形态分析法和语意差异法分别提取产品的显性风格特征与隐性风格特征,最后以摩托罗拉手机为研究样本,通过试验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设计DNA 显性风格特征 隐性风格特征 遗传 变异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隐性核不育基因的遗传与应用研究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宋启建 吴天侠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本文对大豆隐性雄性核不育研究中雌性育性度、控制不育基因数、等位性测验、异交、自交及无融合生殖的检测,杂交种生产研究中的有关问题从设计角度作了介绍与探讨,以期指导大豆雄性不育遗传与利用研究。
关键词 大豆 隐性 雄性核不育 遗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基因诊断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静 白银 +5 位作者 尤少华 籍灵超 贾婧杰 邱昕 徐丛 王洪田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应用基因筛查技术进行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基因诊断。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8例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病史、绘制家系图... 目的应用基因筛查技术进行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基因诊断。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8例kartagener综合征合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病史、绘制家系图,进行纯音测听、声导纳检查;应用sanger测序进行热点基因筛查,并对1例患者及其父母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基因筛查,应用Pomol软件对候选基因编码蛋白进行3D-蛋白结构模拟。结果 8例患者均伴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应用sanger测序进行热点基因筛查的患者,均未发现所筛查位点基因突变;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的1例患者发现c.8030G>A(p.R2677Q)突变,位于基因DNAH5。结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应考虑kartagener综合征的可能性,以免漏诊误诊,基因筛查为该病提供了分子遗传学诊断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TAGENER综合征 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基因筛查 全外显子组测序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申香粳4号香味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军 顾德法 李林峰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78-81,共4页
以质量浓度为17g·L(-1)的KOH溶液浸泡籽粒或叶片,进行申香粳4号香味的遗传分析.采用的品种除香粳品种申香粳4号外,无香味的品种有沪选19和老来青.香稻和非香稻各杂交组合的F1植株均无香味.在F2代,各组合... 以质量浓度为17g·L(-1)的KOH溶液浸泡籽粒或叶片,进行申香粳4号香味的遗传分析.采用的品种除香粳品种申香粳4号外,无香味的品种有沪选19和老来青.香稻和非香稻各杂交组合的F1植株均无香味.在F2代,各组合无香味与有香味的分离比例符合3:1,正反交没有差别,表明水稻香味是细胞核隐性单基因遗传,无细胞质的影响.测交结果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香粳4号 单基因遗传 隐性性状 香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2龄不眠蚕突变体的发现及遗传特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巧玲 吴凡 +2 位作者 夏定国 裘智勇 沈兴家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3-430,共8页
在家蚕品种C603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不眠蚕突变体。该突变体幼虫在2龄将眠初期体表有光泽,但进食量减少,蚕体基本不发育,且持续6~8 d仍然不能入眠和蜕皮,不能正常发育至3龄期,并终因体能耗尽陆续死亡。将该突变体命名为2龄不眠蚕(non-molt... 在家蚕品种C603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不眠蚕突变体。该突变体幼虫在2龄将眠初期体表有光泽,但进食量减少,蚕体基本不发育,且持续6~8 d仍然不能入眠和蜕皮,不能正常发育至3龄期,并终因体能耗尽陆续死亡。将该突变体命名为2龄不眠蚕(non-molting at the 2nd instar,nm2)。遗传分析显示,正常情况下发生突变体的蛾区中正常型个体与突变个体的比例约3∶1,有纯合致死现象,因此认为该突变体受1个隐性单基因控制。但是,不同季节饲养该突变系统出现的性状分离比不太稳定;与正常型品种杂交的F2、BC1F和BC1M世代其突变性状分离比率远低于25%。2龄第2天添食蜕皮激素能拯救2龄不眠蚕向正常发育转变,但不能改变不眠蚕的遗传特性。在nm2突变体检测到蜕皮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307a2的表达,而在与该突变体表型相似的nm-g突变体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的表达,因此判断nm2是一个新的突变体,并初步推测蚕体内蜕皮激素水平低是nm2突变体产生的重要生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2龄不眠蚕 突变体 隐性遗传 蜕皮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区域捕获技术鉴定-RP家系USH2A基因的新复合杂合突变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瑛 黄辉 +5 位作者 樊宁 吴静 周晓敏 殷燕 王云 刘旭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4-247,共4页
背景RP为遗传性致盲眼病,其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呈高度异质性,对患者的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诊断对于进一步的基因治疗研究有重要意义。目的利用目标区域捕获技术确定中国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方式。方法收... 背景RP为遗传性致盲眼病,其遗传方式和临床表型呈高度异质性,对患者的突变基因进行筛查和诊断对于进一步的基因治疗研究有重要意义。目的利用目标区域捕获技术确定中国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家系成员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方式。方法收集2013年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1个汉族RP家系,对该RP家系的4个成员进行眼科检查,抽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后,利用华大基因眼科芯片目标区域捕获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利用PCR以及Sanger测序法对RP家系中正常表型的成员进行基因突变点验证。结果该家系共3代5名成员,I1、I2、Ⅱ2和Ⅲ1均为表型正常者,Ⅱ1为先证者,自18岁出现夜盲及视力下降,呈管状视野缺损。先证者眼底检查发现视盘呈蜡黄色和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积,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片状遮蔽荧光和周边视网膜透见荧光。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芯片分析发现先证者USH2A基因存在由C.9958G〉T(P.Gly3320Cys)错义突变和C.11156G〉A(P.Arg3719His)错义突变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而其表型正常的父亲(I1)为C.9958G〉T(P.Gly3320Cys)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母亲(I2)为c.11156G〉A(P.Arg3719His)杂合突变,表型正常的女儿(Ⅲ1)为c.9958G〉T(P.Gly3320Cys)杂合突变。结论该RP家系可能由USH2A基因的C.9958G〉T和C.11156G〉A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眼科芯片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筛查RP常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基因 眼科芯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3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珊宇 王大刚 +5 位作者 郑桂杰 马莹 杨中路 曹栋栋 黄玉韬 智海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9-145,共7页
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an mosaic virus)病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的大豆主要病害之一。SMV株系SC13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广泛分布的株系之一。为拓宽大豆对SMV的抗病种质,研究了中国大豆核心种质材料野生大豆ZYD03715对大豆花叶病... 大豆花叶病毒(SMV,soybean mosaic virus)病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豆产区的大豆主要病害之一。SMV株系SC13是我国北方大豆产区广泛分布的株系之一。为拓宽大豆对SMV的抗病种质,研究了中国大豆核心种质材料野生大豆ZYD03715对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13的抗性遗传方式,确定与栽培大豆抗源对同一株系的抗性位点间的等位性关系,并对抗性基因进行了标记定位。结果表明:野生大豆抗源ZYD03715对SMV株系SC13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广谱抗源科丰1号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且两个抗源携带的抗性基因是不等位的。采用分离群体组群分析发现,野生大豆ZYD03715对SC13的抗性位点(r^ySC13)位于大豆14号染色体(B2连锁群)上,处于2个SSR标记Satt416和Satt083一侧,与其距离分别为4.1 cM和0.9 cM。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将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性基因(R^k SC13)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D1b连锁群)上的Satt558和Sat_254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7 cM和16.1 cM。以往发现大豆对SMV不同株系的抗性都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本研究在野生大豆中鉴定出隐性抗病基因,并标记定位了该隐性抗病基因,它将为大豆抗病性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抗性 隐性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02428h”的eui基因选育长穗颈不育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才林 赵凌 +1 位作者 朱镇 张亚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6-571,共6页
为研究隐性长穗颈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 为研究隐性长穗颈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加35.6cm,主要是穗颈节和倒2节间长度增加所致。eui基因的导入不仅可使培矮64S的穗包颈得到彻底改善,而且对培矮64S及其杂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改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隐性长穗颈 EUI基因 遗传 回交转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24家系调查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幼勤 薛晓红 +2 位作者 徐素琴 高白云 杨崇玲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78-80,共3页
文中对24个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家系进行了调查.24个家族共有聋人156人,对其中50人作了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测试,对10名幼儿作了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表现为连续3代以上相传,子代两性均有发病,听力测试为双耳感音神经... 文中对24个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家系进行了调查.24个家族共有聋人156人,对其中50人作了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测试,对10名幼儿作了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表现为连续3代以上相传,子代两性均有发病,听力测试为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应劝阻有遗传性聋者间通婚.对迟发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族中年幼者应注意听力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听觉障碍.早期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 隐性遗传 感音神经性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隐性高秆基因的矮秆迟熟突变体“02428ha”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才林 赵凌 周寿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193-197,共5页
 "02428ha"是从隐性高秆水稻"02428h"中发现的1个矮秆迟熟突变体。其抽穗期比02428h迟32d左右,株高降低60cm左右。遗传分析表明,02428ha矮秆性状的遗传涉及2对基因,而迟熟感光性则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
关键词 隐性高秆基因 矮秆迟熟突变体 “02428ha” 遗传分析 水稻 迟熟感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早熟大麦5199的特早穗性遗传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东发 李剑波 李长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18-424,共7页
5199是一抽穗期比一般早熟大麦品种早20d左右的特早熟六棱皮大麦,对4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F1、F2、B1、B2、P1、P2)的抽穗期挂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的出苗至抽穗天数及有效积温至少受3对效应大小不同、且存... 5199是一抽穗期比一般早熟大麦品种早20d左右的特早熟六棱皮大麦,对4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F1、F2、B1、B2、P1、P2)的抽穗期挂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的出苗至抽穗天数及有效积温至少受3对效应大小不同、且存在互作效应的主效基因控制,迟穗性对早穗性呈部分显性,基因累加效应起主导作用。5199的特早穗性受3对存在隐性上位性效应的隐性基因控制(e1e1为隐性上位性基因),与其它主要目标性状无明显的负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特早穗性 遗传 隐性上位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隐性早熟突变体ref早熟性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士磊 丁正权 黄海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1-724,共4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水稻早熟性的遗传机制,对隐性早熟突变体ref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突变体ref对光周期不敏感,与6个晚熟品种(系)杂交F1代均为晚熟。ref×嘉禾218 F2分离群体抽穗期呈现连续双峰分布,早抽穗和晚抽穗之比符合1∶3... 为了更好地理解水稻早熟性的遗传机制,对隐性早熟突变体ref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突变体ref对光周期不敏感,与6个晚熟品种(系)杂交F1代均为晚熟。ref×嘉禾218 F2分离群体抽穗期呈现连续双峰分布,早抽穗和晚抽穗之比符合1∶3的分离比,表明ref早熟性主要受1对隐性早熟基因控制。F2群体中1 005株早熟和晚熟单株组成定位群体,混合基因池分析发现5号染色体上SSR标记RM7302和RM3853与突变体ref早熟基因连锁。构建5号染色体的连锁图谱,进行表型和标记基因型的连锁分析,进一步确认突变体ref早熟基因定位在标记RM7302和RM3853之间18.32 c M的遗传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隐性早熟突变体 抽穗期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一家系致病基因的连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布娟 董佳梅 +5 位作者 沈勤 杜伟 李静 庞红蕾 林淑芳 王乐今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05-707,共3页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人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tal fibrosis of extraocularmuscles,CFEOM)家系的临床表型,并通过基因连锁分析的方法对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研究。方法收集一个CFEOM家系,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确定...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人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tal fibrosis of extraocularmuscles,CFEOM)家系的临床表型,并通过基因连锁分析的方法对该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定位研究。方法收集一个CFEOM家系,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确定其临床表型及遗传方式后,在位于11号染色体的已知CFEOM基因附近选取微卫星标记物进行连锁分析。运用MILINK软件计算最大优势对数LOD值。结果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中的5例患者均表现为典型的眼外肌纤维化特征。与该家系连锁的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物为D11S4151和D11S1320,其最大的LOD值为1.21。结论此家系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CFEOM2型,其致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的D11S4151和D11S1320之间,位于该区间内的已知基因PHOX2A/ARIX的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致病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连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甘小伟 王洪梅 +3 位作者 陈宏权 李秋玲 高运东 仲跻峰 《家畜生态学报》 2007年第6期178-180,共3页
EPP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陷病。由亚铁螯合酶基因缺陷导致编码酶的活性降低引起,该酶活性不足时使动物体内血红素含量降低和卟啉及其前体过度增加。文章就牛、人EPP的主要症状、检测方法、亚铁螯合酶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 EPP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陷病。由亚铁螯合酶基因缺陷导致编码酶的活性降低引起,该酶活性不足时使动物体内血红素含量降低和卟啉及其前体过度增加。文章就牛、人EPP的主要症状、检测方法、亚铁螯合酶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症 亚铁螯合酶隐性遗传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eui基因在育种上的利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才林 赵凌 +1 位作者 朱镇 张亚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0-614,共5页
为研究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 为研究隐性高秆水稻“02428h”的长穗颈基因eui在减轻不育系包颈度中的利用价值,以02428h为父本,培矮64S为母本和轮回亲本,经过连续3次回交将02428h的eui基因导入培矮64S,转育成了具有长穗颈基因的“P8hS”。与培矮64S相比,P8hS的株高增加35.6 cm,主要是穗颈节和倒2节间长度增加所致。eui基因的导入不仅可使培矮64S的穗包颈得到彻底改善,而且对培矮64S及其杂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隐性高秆突变体 长穗颈基因 遗传 回交转育 育种 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新种质陇矮1号矮秆性状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文雄 介晓磊 张怀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13,共3页
为了深入了解春小麦新创种质陇矮1号的矮秆性遗传规律,2000~2001年对"陇矮1号"的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陇矮1号"分别与三个高秆亲本"老芒麦"、"和尚头"和"高原602"... 为了深入了解春小麦新创种质陇矮1号的矮秆性遗传规律,2000~2001年对"陇矮1号"的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陇矮1号"分别与三个高秆亲本"老芒麦"、"和尚头"和"高原602"的杂种F1代株高表现可知,其F1代株高介于高亲值与中亲值之间,且D为负值,说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隐性矮秆基因控制。"陇矮1号"与"老芒麦"、"和尚头"和"高原602"的F2代株高分离表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2对或2对以上隐性基因控制。此外,超亲分离表明"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还受到一些微效基因的影响。对各组合回交世代BC1和BC2株高分离结果进行χ2测验,BC1的矮秆株数与半矮秆株数之比为3∶1,而BC2的半矮秆株数与高秆株数之比为1∶3。因此,推断"陇矮1号"的矮秆特性受2对主效隐性矮秆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种质资源 陇矮l号 矮秆性状 遗传规律 主效隐性矮秆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型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
20
作者 刘芙蓉 王兴 +5 位作者 李燕婷 马子涵 马盼盼 惠玲 郝胜菊 张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65-668,共4页
对GALC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引起早发型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1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4月龄,因“无明显诱因出现拒奶,精神差,嗜睡,抽搐,发热”入院。头颅MRI显示双侧小脑半球、双侧内囊后肢及双侧侧脑室旁对称性异常信... 对GALC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引起早发型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1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4月龄,因“无明显诱因出现拒奶,精神差,嗜睡,抽搐,发热”入院。头颅MRI显示双侧小脑半球、双侧内囊后肢及双侧侧脑室旁对称性异常信号,胼胝体菲薄,髓鞘化形成进程落后于同龄儿水平。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患儿GALC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NM_000153.4):c.[908+1G>A];[194G>A],分别来源于患儿父亲和母亲,c.908+1G>A已见报道,c.194G>A为首次报告。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高效、精准的确诊Krabbe病,协助临床对该病进行鉴别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Krabbe病 半乳糖脑苷酯酶 影像学 GALC 基因 常染色体隐性遗 复合杂合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