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在宫颈癌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金志兴 朱芝玲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2-184,共3页
近年来宫颈癌在全球妇女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全球妇女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在治疗前明确分期以及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已逐渐成为一种评估宫颈癌的... 近年来宫颈癌在全球妇女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成为全球妇女的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对于宫颈癌在治疗前明确分期以及合理评估患者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ET/CT)检测已逐渐成为一种评估宫颈癌的重要成像方法。PET/CT检测对宫颈癌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一系列变化的诊断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有助于明确宫颈癌的分期。对指导宫颈癌患者的治疗、评估患者的预后及复发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且有助于结合患者实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宫颈癌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盐对大鼠听觉中枢代谢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易彬 鲍伟奇 +4 位作者 石润杰 左传涛 吴聪 黄治物 吴皓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耳鸣模型大鼠听觉中枢听皮层和下丘的大脑活动功能,探讨中枢可塑性在耳鸣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4只大鼠按照给药方式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4天)、急性注射组(水杨酸钠400mg/kg单次注射)、慢性注射组(水杨酸钠200m... 目的通过检测耳鸣模型大鼠听觉中枢听皮层和下丘的大脑活动功能,探讨中枢可塑性在耳鸣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4只大鼠按照给药方式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4天)、急性注射组(水杨酸钠400mg/kg单次注射)、慢性注射组(水杨酸钠200mg/kg连续注射14天,每天2次)和慢性恢复组(水杨酸钠200mg/kg连续注射14天,每天2次,然后恢复14天)四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在相应处理完毕后以听觉惊跳反射前抑制试验(gas-prepulse inhibition of austic startle reflex,GPIAS)检测耳鸣样行为,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microPET/CT)检测听皮层和下丘的18F-FDG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SUV),同时以小脑脑区作为对照,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GPIAS显示仅慢性注射组大鼠出现耳鸣样行为,GPIAS值在12和16kHz明显下降;microPET/C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注射组下丘和听皮层的SUV值相对性升高(P<0.01),急性注射组仅听皮层出现相对性升高(P<0.01),小脑脑区均未出现显著的相对性升高(P>0.05),说明慢性注射组下丘和听皮层神经活跃度升高,急性注射组听皮层神经活跃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注射组全脑区SUV值显著升高(P<0.01),说明其呈现全脑活跃状态,而慢性注射组全脑区SUV值仅轻微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慢性恢复组间各项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注射水杨酸钠所诱导的耳鸣大鼠模型下丘和听皮层脑区活跃度上升,这可能是听觉中枢在中枢可塑性的引导下发生的功能性变化,最终导致持续性耳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水杨酸盐 听觉中枢 微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中枢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US-TBNA与PET/CT在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3
作者 杨震 田庆 +3 位作者 王慧霜 安杨 刘星辰 陈良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3-496,共4页
目的比较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和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用于不明原... 目的比较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和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用于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的价值,并探讨EBUS-TBNA和PET/CT联合应用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采用EBUS-TBNA诊断前已采用PET/CT检查的45例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进行EBUS-TBNA检查前接受普通白光支气管镜检查,均未发现支气管内病变。对于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行外科手术切除,并经至少6个月以上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EBUS-TBNA诊断恶性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为81.48%(22/27)、特异性100%(18/18)、阳性预测值100%(22/22)、阴性预测值78.26%(18/23)、准确性88.89%(40/45);PET/CT诊断恶性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为92.59%(25/27)、特异性55.56%(10/18)、阳性预测值75.76%(25/33)、阴性预测值83.33%(10/12)、准确性77.78%(34/45),EBUS-TBNA在诊断的特异性(P=0.003)和阳性预测值(P=0.016)方面优于PET/CT。结论 EBUS-TBNA在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价值;与PET/CT联合应用,可使EBUS-TBNA诊断恶性纵隔淋巴结出现假阴性结果的状况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疾病 淋巴结病 经支气管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转移癌的^(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及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罗家伦 徐慧琴 +4 位作者 汪会 何延辉 赵学峰 薛杨央 余文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53-758,共6页
目的探讨肌肉转移癌(MMs)的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原发肿瘤来源及转移频率、不同肿瘤的常见肌肉转移部位。方法对行^(18)F-FDG PET/CT检查并最终诊断为MMs的103例肿瘤患... 目的探讨肌肉转移癌(MMs)的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原发肿瘤来源及转移频率、不同肿瘤的常见肌肉转移部位。方法对行^(18)F-FDG PET/CT检查并最终诊断为MMs的103例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肌肉转移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分析MMs的原发肿瘤来源及常见累及部位。统计同期检查的与MMs原发肿瘤同类型的肿瘤患者总人数,分析各原发肿瘤肌肉转移的发生频率及常见转移部位。结果 5 195例肿瘤患者中有103例患者伴有肌肉转移,^(18)F-FDG PET/CT共检出MMs病灶206处,平均SUV_(max)为8.0±4.7(2.2~24.4),不同原发肿瘤及不同部位的MMs病灶SUV_(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0),同机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仅检出肌肉转移灶62处(30.1%)。103例MMs患者中95例(92.2%)同时伴肌肉外其他组织及脏器转移,有8例(7.8%)患者仅发生肌肉转移。MMs的原发肿瘤以肺癌(37.9%)、结直肠癌(9.7%)、宫颈癌(7.8%)和乳腺癌(7.8%)最为常见,而肾癌(6.12%)、宫颈癌(5.67%)和胰腺癌(5.56%)发生肌肉转移的频率最高。MMs最常累及的部位是椎旁肌肉(31.1%)、四肢肌肉(20.9%)、臀部肌肉(13.6%)和胸壁肌肉(10.7%),单个肌肉中以竖脊肌(14.1%)和腰大肌(13.1%)累及频率最高。不同肿瘤常见的肌肉转移部位不同,其中肺癌最常肌肉转移部位是四肢肌肉(33.3%),结直肠癌(40%)和宫颈癌(54.5%)最常肌肉转移部位是腰大肌,乳腺癌最常肌肉转移部位是胸大小肌(90%)。结论 MMs病灶在PET/CT检查中均表现为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摄取。MMs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癌,最常见转移部位是椎旁肌肉群,特别是竖脊肌;不同原发肿瘤表现出不同的MMs发生频率和转移部位,肌肉转移频率最高的是肾癌。少数病例可发生单纯的肌肉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转移 肌肉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氟-18-脱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实性结节半自动体积测量提高观察者间Lung-RADS评分一致性
5
作者 刘会佳 张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4-547,共4页
目的:研究3D-Slicer软件实性肺结节体积测量对不同观察者在肺部影像报告数据系统(lung CT screen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Lung-RADS)分类一致性中的影响。方法:纳入76例患者中的76个实性结节。由3位放射科医师分别采用手动和3D-S... 目的:研究3D-Slicer软件实性肺结节体积测量对不同观察者在肺部影像报告数据系统(lung CT screen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Lung-RADS)分类一致性中的影响。方法:纳入76例患者中的76个实性结节。由3位放射科医师分别采用手动和3D-Slicer软件半自动体积测量方法获得结节的直径与体积,并转化为相应的Lung-RADS评分,其中2分为阴性,3分及以上为阳性。采用同类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及Bland-Altman指数来评价观察者间直径与体积测量的一致性,Kappa分析评价观察者间Lung-RADS评分及阳性/阴性组间的一致性。结果:ICC分析结果显示手动直径测量的一致性(0.994~0.996)明显低于半自动体积测量的一致性(0.997~0.998),同时Bland-Altman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手动直径测量的偏倚高于半自动体积测量。采用半自动体积测量,能够比手动直径测量明显提高观察者间Lung-RADS评分及阳性/阴性之间的一致性(0.963~0.975及0.957~0.977 vs.0.833~0.866及0.863~0.892)。结论:3D-Slicer半自动体积测量能够提高实性肺结节观察者间大小测量的一致性,相应的Lung-RADS分类一致性也随之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肺结节 癌症筛查 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引导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中的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周毅 蒋忠仆 +5 位作者 王海亭 张燕军 蒋强 王军 任丽君 谢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探讨PET-CT引导靶区定位技术,在经皮穿刺种植放射性125Ⅰ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术前胸部X线检查可疑为中心型肺癌导致阻塞性肺不张,但不能分辨肺不张和肿瘤边界的患者,行胸部CT检查仍无法... 目的探讨PET-CT引导靶区定位技术,在经皮穿刺种植放射性125Ⅰ粒子治疗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术前胸部X线检查可疑为中心型肺癌导致阻塞性肺不张,但不能分辨肺不张和肿瘤边界的患者,行胸部CT检查仍无法区别者,行PET-CT检查。确定肿瘤靶区后,在行PET-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Ⅰ粒子。结果 21例经PET-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肿块与肺不张的界限,肿瘤靶区体积平均约为26cm3,行粒子植入。而CT检查的靶区体积平均约为37cm3。粒子植入后6个月复查胸CT显示有效率为93.0%(28/30)。1年生存率100%。粒子植入并发气胸9例(30%),少量咯血13例(43.3%),发热2例。无粒子移位、游走。结论 PET-CT对于确定中心型肺癌并发阻塞性肺不张的肿瘤靶区方面的价值明显优于CT检查,有利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靶区 肺癌 阻塞性肺不张 125I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