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在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中应用分析
1
作者 刘道永 关峰 +2 位作者 牛延涛 牟文斌 温洋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6期489-491,共3页
目的分析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在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R)中的图像质量,监测相应辐射剂量,比较两种X线机在CR摄影中的适用性。方法使用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摄取2~3岁小儿胸片共28例,分析图像质量,监测辐射剂量;并对两种X线机高压输出及I... 目的分析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在胸部计算机X线摄影(CR)中的图像质量,监测相应辐射剂量,比较两种X线机在CR摄影中的适用性。方法使用工频X线机和中频X线机摄取2~3岁小儿胸片共28例,分析图像质量,监测辐射剂量;并对两种X线机高压输出及IP对X线吸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同工频X线机相比,中频X线机更易获得优质图像,且降低了辐射剂量。结论在CR应用中,中频X线机比工频X线机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x线摄影 工频x线机 中频x线机 x射线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指再植术后并发骨髓炎的X线摄影和CT检查临床分析
2
作者 于晋辉 张士伟 +1 位作者 马天宇 王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70-171,175,共3页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并发骨髓炎的X线摄影和CT检查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证实确诊的断指再植术后并发骨髓炎40例,均行X线摄影和CT检查,分析其特征表现。结果X线摄影、CT检查显示骨膜反应分别为15例、12例;骨皮质增厚分别为14例... 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并发骨髓炎的X线摄影和CT检查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证实确诊的断指再植术后并发骨髓炎40例,均行X线摄影和CT检查,分析其特征表现。结果X线摄影、CT检查显示骨膜反应分别为15例、12例;骨皮质增厚分别为14例、11例;脓肿样囊腔分别为2例、2例;窦道分别为1例、2例。同时在死骨方面,X线摄影、CT检查分别显示4例、10例;软组织肿胀CT显示28例(Ⅰ度12例、Ⅱ度10例、Ⅲ度6例)。结论断指再植术患者,在术后发生骨髓炎方面,X线检查只能作为基本检查,而CT检查能够为其提供更好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指再植术后 骨髓炎 x线摄影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姜蕾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3期116-117,共2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CT技术的应用增长迅速,但放射剂量大、体积大等限制了其在口腔医学中的准入及应用。1997年,日本大学Arai等发明了另外一种CT系统,即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并命名为Ortho-CT,其可获得高质量图像,且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CT技术的应用增长迅速,但放射剂量大、体积大等限制了其在口腔医学中的准入及应用。1997年,日本大学Arai等发明了另外一种CT系统,即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并命名为Ortho-CT,其可获得高质量图像,且辐射剂量小。现将CBCT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锥束 口腔正畸学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生部发布乳腺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CR)质控检测规范
4
作者 曹厚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1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计算机x线摄影 乳腺x线摄影 质控检测 卫生部 质量控制检测 乳腺x射线摄影 影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中耳炎颅中窝脑板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影像术测量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南奔宇 陈波蓓 +3 位作者 黄赛瑜 高金健 张初琴 项海杰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6年第11期647-649,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颅中窝脑板HRCT测量与慢性中耳炎术中脑膜裸露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141例慢性中耳炎患者的HRCT,测量冠状位上水平半规管壶腹平面与外侧脑板最低点的垂直距离ΔT,上半规管弓中点平面与外侧脑板最低点的垂直... 目的探讨术前颅中窝脑板HRCT测量与慢性中耳炎术中脑膜裸露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141例慢性中耳炎患者的HRCT,测量冠状位上水平半规管壶腹平面与外侧脑板最低点的垂直距离ΔT,上半规管弓中点平面与外侧脑板最低点的垂直距离ΔH_1,上鼓室顶壁平面与外侧脑板最低点的垂直距离ΔH2。根据术中是否造成硬脑膜裸露将141例中耳炎患者分为裸露组和非裸露组,比较两组ΔH_1、ΔH_2、ΔT。结果 141例患者均在全麻下实施乳突根治术治疗,术中出现硬脑膜裸露12例患耳,其中1例予以骨蜡封闭+骨粉填塞,其余电凝止血后骨粉填塞,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141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不同冠状位上脑板由外至内总体呈外低内高。慢性中耳炎术中脑膜裸露组与非裸露组ΔT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ΔH_1、ΔH_2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中窝脑板厚度是慢性中耳炎术中硬脑膜裸露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炎 化脓性 颞骨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颅中窝 脑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及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对颅内结核诊断价值的比较
6
作者 赵博 韩悦 +2 位作者 杨连海 张业荣 高海涛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7期1492-1494,共3页
目的探讨MRI、CT检查对颅内结核诊断的优势与限度。方法36例经临床确诊的颅内结核患者,CT平扫36例,强化扫描33例,MRI平扫26例,强化扫描22例。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颅内结核各种病变的检出效果及各自优势。结果CT及MRI检查对颅内病... 目的探讨MRI、CT检查对颅内结核诊断的优势与限度。方法36例经临床确诊的颅内结核患者,CT平扫36例,强化扫描33例,MRI平扫26例,强化扫描22例。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颅内结核各种病变的检出效果及各自优势。结果CT及MRI检查对颅内病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RI强化扫描对于脑底池病变、脑梗死及异常脑膜强化的检出率均比CT强化扫描高(P<0.05)。而CT则可发现颅内异常钙化。结论MRI可以提高对于脑底池病变、脑梗死及异常脑膜强化的检出效果。CT检查则对钙化显示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测量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7
作者 王重阳 张林波 +1 位作者 郭爽 丁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TA图像分析,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颈动脉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比较颈动脉斑块PFD与对侧正常颈动脉PFD及同侧... 目的探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TA图像分析,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利用计算机软件自动识别并测量颈动脉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比较颈动脉斑块PFD与对侧正常颈动脉PFD及同侧正常颈动脉PFD,比较双侧正常颈动脉PFD。分析PFD与斑块厚度、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颈动脉斑块PFD高于对侧及同侧正常颈动脉PFD(-58.61±11.52)HU、(-66.05±11.81)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8.82±12.75)HU、(-66.70±13.84)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侧正常颈动脉PFD与同侧正常颈动脉PF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91HU±11.69)HU、(-66.37±16.06)HU,(P=0.806)。颈动脉斑块厚度与PF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组间斑块是否含有钙化、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571、P=0.749)。根据PFD诊断斑块存在的AUC为0.64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5.80%、78.00%。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识别并测量颈动脉PFD,数据显示颈动脉斑块PFD明显增加,推测其与血管局部炎性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对比剂 血管周围脂肪密度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孤立性肺结节CT诊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极峰 夏旭东 +4 位作者 李萍 张一 刘斌 刘扬 刘白鹭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9期1386-1390,共5页
目的尝试设计一款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软件,测试与评价其在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0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其中包括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结核和炎性假瘤。对其4个临床参数... 目的尝试设计一款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软件,测试与评价其在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00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其中包括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结核和炎性假瘤。对其4个临床参数和11个CT扫描评价指标(CT征象、继发改变和其他异常)进行影像学分析与评价,积累肺内孤立性结节的数据以及对数据属性信息进行描述、量化,形成数据集。随机抽选60例用作训练集,40例用作测试集,统计10次结果。分别测试决策树C4.5,贝叶斯网以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对肺结节良恶性的预测效果。对结节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ROC曲线分析评价logistic模型。结果决策树C4.5,贝叶斯网,SVM算法的敏感度分别为74.4%、76.1%、80.9%,假阳性率分别为30%、21%、15.7%,正确率分别为72.5%、77.5%、82.5%。C4.5,贝叶斯网,SVM算法ROC曲线下面积S分别为0.750、0.775、0.825,标准误分别为0.080、0.077、0.070。咳血,边缘轮廓,毛刺情况,与血管关系,与胸膜关系对癌症分类均有统计学意义。建立logistic诊断模型为:logit(P)=4.5582-(0.8748×咳血)-(0.6913×边缘轮廓)-(0.6045×毛刺)-(1.1710×与血管关系)。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2,特异度为0.78,灵敏度为0.93。结论 SVM算法在预测肺孤立性结节良恶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及较低的假阳性。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咳血,边缘轮廓,毛刺情况,与血管关系,与胸膜关系对癌症分类均有统计学意义。本软件可以辅助临床医生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进行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 孤立性肺结节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良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沛霖 王文胜 +3 位作者 李喜朋 王建民 胡岩芳 刘科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18期1565-1567,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1周内血管超声、TCD、CTA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对照,系统评价其敏感度。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评价,血管超声对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68.4%;TCD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76.3%;CTA对椎基底动脉颅外和颅内段异常判断的敏感度为88.9%。结论血管超声、TCD、CTA可以作为椎基底动脉异常的初步筛查工具,而DSA仍然是金标准,并且DSA能准确判断脑血管的代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脑缺血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肺结节在HDCT的计算机辅助诊断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泽文 张才擎 +1 位作者 王广丽 张成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6期993-997,共5页
目的本文尝试设计一款基于高清晰度CT(HDCT)图像的孤立性肺结节(SPN)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S),以提高恶性SPN的检出率,使诊断更加客观、科学。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120例,包括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结核和炎性假瘤,随... 目的本文尝试设计一款基于高清晰度CT(HDCT)图像的孤立性肺结节(SPN)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S),以提高恶性SPN的检出率,使诊断更加客观、科学。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肺结节120例,包括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结核和炎性假瘤,随机抽取60例作为实验集,60例作为验证集。实验集HDCT图像经图像预处理、感兴趣区域(ROI)基于标记的分水岭算法分割和ROI纹理特征参数提取,对获得的5项纹理特征参数做统计学处理,将统计结果应用于系统以对SPN做良恶性分析并给出提示信息。验证集HDCT图像输入系统后,对比系统预测结果与主任医师和住院医师预测结果来评价系统的可靠性。结果对比度、相关性、熵、平稳度和二阶矩t检验P值分别为0.000、0.002、0.914、0.295、0.002。对比度、相关性和二阶矩良性区间分别为(903,2003)、(2.76,3.48)、(0.01,1.54),恶性区间分别为(502,898)、(3.49,3.71)、(1.79,29.86)。系统、主任医师和住院医师的敏感度分别为83.3%、93.3%、76.7%,假阳性率分别为13.3%、16.7%、26.7%,正确率分别为85%、88.3%、75%。结论基于标记的分水岭算法对与胸壁或纵隔粘连的结节及磨玻璃病变等均可以较好地将其分割提取出来。对比度、相关性和二阶矩有统计学意义。系统在预测SPN良恶性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及最低的假阳性。CAD在SPN良恶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本系统可以辅助临床医师诊断SPN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 孤立性肺结节 基于标记的分水岭算法 纹理特征提取 体层摄影 x 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在颧骨复合体缺损个性化三维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褚涵文 史芳萍 陈关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在颧骨复合体缺损的个性化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颧骨复合体肿瘤及外伤后缺损的患者以三维CT及快速原型技术预成实体模型...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在颧骨复合体缺损的个性化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颧骨复合体肿瘤及外伤后缺损的患者以三维CT及快速原型技术预成实体模型,通过CAD/CAM将健侧颧骨复合体复制到患侧缺损处,在模型上塑形精确钛网,结合自体骨移植和带蒂颊脂垫瓣内衬,重建颧骨复合体形态和功能。结果:在实体模型病变区域测量数据和术中所见病变范围基本一致,预制的个性化重建钛网与术中颧骨复合体外形匹配,术后患者面型基本对称,三维CT显示重建颧骨复合体两侧基本对称,术后外形满意。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在颅颌面缺损修复体的个体化重建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面部畸形整复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设计 模型 理论 颧骨 复合体 颊/外科学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骨移植 修复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CT引导经皮肺结节穿刺活检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乔晓春 沈龙山 《淮海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297-299,共3页
目的评价CT引导下肺结节病变经皮穿刺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78例CT诊断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为1~3 cm,平均(1.9±0.7)cm。采用计算机辅助多平面重组精确三维定位后,行经皮肺穿刺术,所取组织同时作细胞学和组织学检... 目的评价CT引导下肺结节病变经皮穿刺术的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78例CT诊断肺结节患者,病灶直径为1~3 cm,平均(1.9±0.7)cm。采用计算机辅助多平面重组精确三维定位后,行经皮肺穿刺术,所取组织同时作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经临床随访而明确结果。结果 78例中恶性49例,良性病变29例,总穿刺敏感性94.2%,特异性100%,符合率96.1%,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9.6%。9例并发气胸,11例肺内少量渗血,1例咯血,1例胸腔大量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8.21%(22/78),经处理后均治愈。结论计算机辅助CT引导肺结节病变经皮穿刺术活检对肺结节的定性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经皮肺穿刺 活组织检查 针吸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与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异机三维融合影像分析
13
作者 彭鳒侨 丘红英 +3 位作者 董伟强 刘襄平 晏颖 卢伟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86-791,793,共7页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 目的尝试一种基于特征定位的三维图像配准方法,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异机三维(3D)图像的精确融合。资料与方法输入PET/CT的DICOM数据后,经过三维重建和虚拟"切割",寻找人体"内部特征点",结合预选的"外部特征点"以供下一步的混合"对焦",遵循"特征提取"、"图像对位"的步骤,实施"循点择面、循面分割"。这一"9点3面"立体定位配准方案的设计首先在几何学上被证明理论可行,并在实时工作站Mimics通过信息交互自动融合模式和讯号叠加技术使图像融合最终实现。结果以肿瘤患者为例试验[PET+CT]3D图像的异机融合,生成了同时呈现代谢状况和解剖结构的互补3D影像,获得54%的检出率,虽在定量分析方面低于2D同机[PET+CT]的检出率,但在定性分析角度具备同机[PET+CT]所没有的视觉功用。结论在[PET+CT]联机设备尚未普及尤其是[PET+CT]立体融合仍未实现的状况下,[PET+CT]异机3D融合是同机[PET+CT]2D融合功能的必要的技术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算法影响计算机辅助检测评价低剂量CT肺气肿定量和支气管成像 被引量:5
14
作者 贾永军 于楠 +3 位作者 贺太平 段海峰 杨创勃 于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04-507,512,共5页
目的比较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对计算机辅助检测(CAD)低剂量CT(LDCT)条件下肺气肿定量和气道成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接受胸部LDCT受检者36例,分别采用FBP、ASIR和MBIR重建。应用CA... 目的比较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MBIR)、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对计算机辅助检测(CAD)低剂量CT(LDCT)条件下肺气肿定量和气道成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收集接受胸部LDCT受检者36例,分别采用FBP、ASIR和MBIR重建。应用CAD进行肺气肿定量和提取分析右肺上叶支气管长度。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以ASIR重建为标准,对FBP、MBIR自动提取的支气管树结构在图像伪影、气管壁连续性、气管软骨环清晰度进行盲法5分半定量评分。结果FBP、MBIR和ASIR重建图像经CAD检测的全肺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P和ASIR重建图像经CAD检测得到的低衰减区百分比多于MBIR,对于全肺低衰减区百分比,与FBP重建相比,ASIR重建减少约0.36%,MBIR重建减少约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IR算法图像自动提取的右肺中叶支气管长度为(18.82±2.90)cm,明显长于ASIR的(13.99±3.17)cm和FBP算法的(13.23±3.1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D自动提取FBP重建图像的支气管树成像主观评分低于ASIR,MBIR主观评分高于ASIR(P<0.05)。结论重建算法影响LDCT评价肺气肿定量和支气管分析,在采用CAD随访和预测COPD严重程度时需确定重建算法;MBIR在支气管分析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气肿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技术 算法 计算机辅助检测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在病毒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文轩 邵伟光 +2 位作者 赵兴圣 王宗英 王锡臻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2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在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确诊为病毒性肺炎的患者10例,共计37例次的胸部CT数据,随访同一患者前后两... 目的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在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确诊为病毒性肺炎的患者10例,共计37例次的胸部CT数据,随访同一患者前后两次胸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的扫描结果;将所得CT图像按照1组(CAD系统)、2组(低年资影像科医师)、3组(低年资影像科医师结合CAD系统)3种诊断方式对肺炎病灶的检出数、漏诊率、误诊率及平均诊断时间差异进行分析;利用CAD系统病变体积测量数值的变化对疾病转归进行评价。结果1组误诊率高于2、3两组;2组漏诊率高于1、3两组,1、3两组的诊断时间较2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AD系统测量病灶体积变化与对照组判断病灶转归情况具有一致性。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CAD系统协助影像科医师阅片可降低肺炎病灶漏诊率、缩短诊断时间、辅助病情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肺炎 人工智能 计算机辅助诊断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3D半自动测量法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睿 王新文 +2 位作者 郭雅君 郝丽娇 田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0-404,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2021年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腰椎正位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全腰椎CT的207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年龄(50~59岁、60~69岁、70~80岁)分为...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诊断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2021年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腰椎正位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全腰椎CT的207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年龄(50~59岁、60~69岁、70~80岁)分为3组。通过无体模定量CT的3D半自动测量法和2D自定义测量法分别对3组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3组间骨密度的差异,分析两种方法对各年龄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效能差异,分析两种方法对各年龄组的骨密度测值与DXA测值的相关性。结果50~59岁、60~69岁、70~80岁组使用3D半自动测量法[(150.29±24.23)mg/cm^(3)、(113.63±14.64)mg/cm^(3)、(108.18±37.19)mg/cm^(3)]、2D自定义测量法[(121.32±21.83)mg/cm^(3)、(102.50±11.41)mg/cm^(3)、(92.41±17.37)mg/cm^(3)]测得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84、178.65,P均<0.05)。50~59岁组和60~69岁组使用3D半自动测量法与2D自定义测量法的诊断效能相同(AUC50~59-3D=0.90,AUC50~59-2D=0.93;AUC60~69-3D=0.89,AUC60~69-2D=0.89,P均>0.05);70~80岁组使用3D半自动测量法的诊断效能优于2D自定义测量法(AUC70~80-3D=0.93,AUC70~80-2D=0.89,P<0.05)。3D半自动测量法和2D自定义测量法在不同年龄组的骨密度测量结果均与DXA测值呈正相关(r50~59-3D=0.89、r60~69-3D=0.86、r70~80-3D=0.85,r50~59-2D=0.87、r60~69-2D=0.85、r70~80-2D=0.84,P均<0.05)。结论定量CT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效能与人工相似,甚至优于人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诊断 计算机辅助 骨密度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计算机辅助检测在低剂量胸部CT中肺结节检出能力评估 被引量:6
17
作者 孟晓燕 顾慧 +2 位作者 王锡明 朱海峰 张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2042-2046,共5页
目的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在低剂量胸部CT中肺结节检出能力。方法95例低剂量胸部CT纳入观察CAD,1名低年资医师(5年工作经验)、1名高年资医师(10年以上)分别独立阅片,对比CAD与医师检出总灵敏度、以及不同密... 目的评估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在低剂量胸部CT中肺结节检出能力。方法95例低剂量胸部CT纳入观察CAD,1名低年资医师(5年工作经验)、1名高年资医师(10年以上)分别独立阅片,对比CAD与医师检出总灵敏度、以及不同密度、大小及位置分组中灵敏度差异,计算CAD假阳性率。结果三者共检出结节149个,总灵敏度及实性结节组灵敏度,CAD与低、高年资医师无统计学差异(69%&66%、60%,P=0.389;64%&71%、65%,P=0.620);亚实性结节组及纯磨玻璃密度结节组,CAD灵敏度分别为83%、83%,显著高于低年资医师(55%,P=0.005;55%,P=0.010),与高年资医师差异不显著(60%,P=0.021;58%,P=0.018)。直径<4mm组,CAD灵敏度31%,显著低于低年资医师(80%,P<0.001)及高年资医师(41%,P=0.001);直径≥4mm及≥6mm组,CAD灵敏度分别为89%、98%,明显高于低年资医师(59%,P<0.001;71%,P=0.009)及高年资医师(70%,P=0.003;71%,P=0.009);直径>8mm组,三者灵敏度无明显差异(P=0.222)。肺外周部及中央部结节,三者检出灵敏度无统计学差异(外周部P=0.599、中央部P=0.087)。CAD假阳性0.65个/例。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CAD系统在低剂量胸部CT肺结节检出总灵敏度与医师相当,4mm及以上结节CAD检出灵敏度明显高于放射医师,且伴随较低假阳性;对亚实性结节CAD检出优于放射医师,尤其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检出灵敏度较以往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肺结节 计算机辅助检测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诊断在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旭东(综述) 张极峰(综述 李萍(审校)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9期1386-1388,共3页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是肺内较常见的病变,及时的检测与诊断SPN的良恶性有利于早期肺癌的发现。CT有良好的密度分辨率,可以很好地显示肺结节特征。本文叙述了计算机辅助诊断在CT诊断肺内孤立结节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诊断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肺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摄影诊断肠梗阻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章学文 张江 +2 位作者 王红星 李兴奎 胡综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摄影对肠梗阻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肠梗阻患者155例,均行X线摄影和CT扫描,并以手术结果为最终标准,评估其检出率、梗阻程度、梗阻部位和梗阻原因检出情况。结果CT扫描肠梗阻检出率为97.42%,高于X线摄影的7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摄影对肠梗阻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肠梗阻患者155例,均行X线摄影和CT扫描,并以手术结果为最终标准,评估其检出率、梗阻程度、梗阻部位和梗阻原因检出情况。结果CT扫描肠梗阻检出率为97.42%,高于X线摄影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不完全梗阻和完全梗阻检出率分别为98.53%和97.70%,均高于X线摄影的77.94%和7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高位、低位小肠和结肠梗阻检出率分别为100%、98.84%和98.11%,均高于X线摄影的62.50%、77.91%和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扫描肠粘连、肿瘤、肠套叠、结肠梗阻检出率分别为95.35%、100%、97.37%、96.30%,均高于X线摄影的70.09%、74.47%、76.32%和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扫描对肠梗阻患者进行诊断,能判断梗阻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x线摄影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体积计算机辅助判读代谢评估在淋巴瘤疗效随访中的价值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梓延 冯成涛 +3 位作者 张海波 邓赟 郑皓 朱高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评价标准PET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PERCIST)1.0在淋巴瘤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且化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扫描的淋巴瘤患者93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霍奇金淋巴瘤25例,采用Ka...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评价标准PET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PERCIST)1.0在淋巴瘤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且化疗前后均行18F-FDG PET/CT扫描的淋巴瘤患者93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68例、霍奇金淋巴瘤25例,采用Kappa检验比较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RECIST)1.1和PERCIST 1.0标准评估淋巴瘤治疗疗效的一致性,比较两者的治疗有效率(RR)。结果PERCIST 1.0与RECIST 1.1标准评估93例淋巴瘤治疗效果的一致性欠佳(Kappa=0.272,P<0.05);对6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5例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评估的一致性欠佳(Kappa=0.253、0.316,P<0.05)。93例淋巴瘤患者,RECIST 1.1标准的RR低于PERCIST 1.0标准(RR=46%、64%,P=0.003)。在6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25例霍奇金淋巴瘤中,RECIST 1.1标准的RR均低于PERCIST 1.0标准(非霍奇金淋巴瘤:RR=50%、66%;霍奇金淋巴瘤:RR=32%、56%,P=0.043、0.031)。结论18F-FDG PET/CT评价标准PERCIST 1.0评价淋巴瘤治疗效果的有效率高于传统使用的基于解剖变化评估的RECIST 1.1标准,PERCIST 1.0标准对淋巴瘤治疗效果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治疗结果 参考标准 实体瘤疗效价标准(RECI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