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纳米透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研究页岩有机孔三维结构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羽 汪丽华 +3 位作者 王建强 姜政 金婵 王彦飞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3-573,共11页
页岩纳米级孔隙的三维结构特征直接决定页岩气微观渗流机理,是完善页岩储层流动模型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样品(直径约7μm)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同步辐射纳米CT和实验室纳米CT重建有机孔三维空间结构,针对两个... 页岩纳米级孔隙的三维结构特征直接决定页岩气微观渗流机理,是完善页岩储层流动模型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样品(直径约7μm)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同步辐射纳米CT和实验室纳米CT重建有机孔三维空间结构,针对两个装置获得的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样品呈蜂窝状,孔隙度约60%,连通性较好;孔径分布呈双峰模式,集中于60~150nm和500~1400 nm;孔径大于500 nm的孔隙对样品的总孔隙度贡献较大。(2)同步辐射纳米CT与实验室纳米CT结果相较,孔隙度和孔隙总数两参数基本一致,喉道总数和喉道半径偏差较大;孔径分布和配位数分布规律虽然类似,但具体数值存在明显差异,值得进一步深入比较分析和研究。(3)纳米CT方法在页岩纳米孔隙三维结构表征方面存在阈值划分难度大与扫描视场过小的问题,可从切片重构算法、三维数据处理、表征单元体三方面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透射x射线显微成像 三维重构 有机质孔隙 龙马溪组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射线显微CT的PBX热冲击损伤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存丰 田勇 +2 位作者 张伟斌 张催 肖盼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59-965,共7页
为研究小尺寸高聚物黏结炸药(polymer bonded explosive,PBX)半球的热冲击损伤特征,针对Φ10 mm TATB基和HNS基PBX半球样品开展了0~100℃水浴温度冲击实验,利用X射线显微层析成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μCT)技术研究了样品损伤... 为研究小尺寸高聚物黏结炸药(polymer bonded explosive,PBX)半球的热冲击损伤特征,针对Φ10 mm TATB基和HNS基PBX半球样品开展了0~100℃水浴温度冲击实验,利用X射线显微层析成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μCT)技术研究了样品损伤的三维形态和分布特征,并采用热弹塑性二维轴对称模型对样品温度冲击过程的热传导和热应力进行了模拟分析。CT结果表明温度冲击后2种样品均由边角起裂,其中TATB基PBX半球沿边部环向扩展,形态曲折,具有撕裂和脆断特征;HNS基PBX半球沿轴向基本贯穿,形态平直,具有脆断特征。数字模拟结果表明温度冲击过程中TATB基PBX半球内部产生较强的拉应力,由边角区域至中心区域拉应力先后超过其拉伸强度,导致主裂纹由半球边角区域萌生并向内扩展。样品损伤形态与温度冲击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特征、黏结剂温度特性吻合。本研究为TATB基和HNS基PBX温度冲击损伤机理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黏结炸药 x射线层析成像 TATB HNS 温度冲击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X射线成像菲涅耳波带片精确光学传递函数的离焦图像恢复
3
作者 李法虎 关勇 +3 位作者 熊瑛 张晓波 刘刚 田扬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18-923,共6页
高分辨率软X射线显微成像已被广泛用于获得样品的三维结构.然而,焦深的受限问题导致样品投影图像离焦模糊,严重影响图像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菲涅尔波带片的光学传递函数离焦图像的恢复方法.利用这种恢复方法,恢复了Siemens star测试板... 高分辨率软X射线显微成像已被广泛用于获得样品的三维结构.然而,焦深的受限问题导致样品投影图像离焦模糊,严重影响图像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菲涅尔波带片的光学传递函数离焦图像的恢复方法.利用这种恢复方法,恢复了Siemens star测试板的离焦图像.结果表明,基于光学传递函数的恢复方法能够去除因离焦而造成模糊现象并且恢复由离焦引起的离焦图像.而且,相关的模拟说明这种方法可以真正用于解决X射线显微成像中焦深受限问题,完成样品的三维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传递函数 x射线显微成像 图像恢复 菲涅耳波带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高宽比、高线密度X射线透射光栅的制作 被引量:7
4
作者 柳龙华 刘刚 +5 位作者 熊瑛 黄新龙 陈洁 李文杰 田金萍 田扬超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7,共6页
利用电子束光刻、X射线光刻和微电镀技术,成功制作了面积为1 mm×1 mm,周期为300 nm,金吸收体厚度为1μm的用于X射线显微成像的透射光栅。首先,利用电子束光刻和微电镀技术在Si3N4薄膜上制作周期为300 nm,厚度为250 nm的高线密度光... 利用电子束光刻、X射线光刻和微电镀技术,成功制作了面积为1 mm×1 mm,周期为300 nm,金吸收体厚度为1μm的用于X射线显微成像的透射光栅。首先,利用电子束光刻和微电镀技术在Si3N4薄膜上制作周期为300 nm,厚度为250 nm的高线密度光栅掩模;然后,利用X射线光刻和微电镀技术复制厚度为1μm,占空比接近1∶1,高宽比为7的X射线透射光栅。整个工艺流程充分利用了电子束光刻技术制作高分辨率图形和X射线光刻技术制作大高宽比结构的优点,实现了大高宽比、纳米尺度、侧壁陡直的X射线透射光栅的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透射光栅 电子束光刻 x射线光刻 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核壳结构微球的同步辐射显微表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俞希跃 刘刚 +3 位作者 常振旗 李文杰 周杰 田扬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6-559,共4页
针对聚合物核壳结构微球的结构特点,引入了同步辐射显微技术对微球的结构和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对微球的内部形貌进行了表征,观测到壳层内壁大多呈光滑的圆弧,也有局部由若干个小圆弧连接组成;利用同步辐... 针对聚合物核壳结构微球的结构特点,引入了同步辐射显微技术对微球的结构和组分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对微球的内部形貌进行了表征,观测到壳层内壁大多呈光滑的圆弧,也有局部由若干个小圆弧连接组成;利用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法对核内物质的组分进行了研究,结合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观察到的微球壳层内壁的高吸收现象,初步验证了微球内铁离子在辐照下被还原的化学反应过程,表明了利用聚合物核壳结构微球来开展化学反应研究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核壳结构 x射线显微成像 同步辐射红外光谱 毛细管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牙体修复材料与Ⅱ类洞龈壁适合性的显微CT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聂杰 王晓燕 高学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7-320,共4页
目的:使用显微CT观察不同牙体修复材料用于Ⅱ类洞充填修复时材料与龈壁的适合性。方法:选择人离体前磨牙18颗,制备邻牙合面Ⅱ类洞,随机分为6组进行分层充填。使用6种材料作为龈壁层材料,包括4种注射式充填材料:Beautifil Flow Plus F00(... 目的:使用显微CT观察不同牙体修复材料用于Ⅱ类洞充填修复时材料与龈壁的适合性。方法:选择人离体前磨牙18颗,制备邻牙合面Ⅱ类洞,随机分为6组进行分层充填。使用6种材料作为龈壁层材料,包括4种注射式充填材料:Beautifil Flow Plus F00(F00)、Beautifil Flow F10(F10)、Filtek Z350 Flowable(Z350F)和FujiⅡLC CAPSULE(Fuji),以及2种膏体状填压式充填材料:BeautifilⅡ(BF)和Filtek Z350(Z350)。将充填修复后离体牙进行显微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龈壁层充填体-牙齿界面孔隙体积和分布。孔隙体积采用Jonckheere-Terpstra非参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龈壁层充填体-牙齿界面孔隙体积(mm3)由小到大依次为:Z350F(0.000 15)、F10(0.000 39)、F00(0.012)、Fuji(0.070)、Z350(0.16)和BF(0.20),Z350F/F10组与Fuji/Z350/B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隙分布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孔隙位于窝洞的点线角。结论:龈壁层充填体-牙齿界面孔隙主要位于窝洞点线角,高流动注射式充填材料可以有效减少界面孔隙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材料 牙修复体 牙洞 龈壁层 x射线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图像序列的围压TATB基PBX冲击损伤特性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本德 陈华 +2 位作者 张伟斌 张才鑫 刘晨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6-201,I0003,共7页
为研究高聚物黏结炸药(PBX)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损伤特性,以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TATB基PBX进行了动态冲击实验,利用X射线显微层析成像(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X?μCT)进行了损伤观测表征,基于CT图像序列并结合数字图像处... 为研究高聚物黏结炸药(PBX)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损伤特性,以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对TATB基PBX进行了动态冲击实验,利用X射线显微层析成像(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X?μCT)进行了损伤观测表征,基于CT图像序列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对损伤裂纹进行了提取与三维重构,并提出一种基于CT图像序列的缺陷体积占比的损伤变量评价方法,对不同子弹冲击速度作用下的损伤变量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损伤裂纹沿着与端面约为60°方向由两端向中间延展,裂纹整体呈"沙漏"分布特征,且随着子弹冲击速度增加,裂纹延伸方向基本保持不变,由于炸药初始损伤的存在,损伤变量值并不一直增大,而是先减小再增大,后呈急剧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聚物粘结炸药(PBx) 冲击损伤 x射线层析成像(x-μCT)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镜在脑干耳蜗核神经元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8
作者 周佳蕾 盛海斌 +4 位作者 王皓煜 鲁岩 王方方 吴皓 华云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149,共8页
目的·探索利用新型三维电子显微成像的方法对小鼠耳蜗核组织开展跨尺度神经解剖学和连接组学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成年CBA/Ca小鼠(2月龄)脑组织经固定、解剖后,获取其中完整耳蜗核组织,并对该组织行重金属块染(还原性锇酸扩增... 目的·探索利用新型三维电子显微成像的方法对小鼠耳蜗核组织开展跨尺度神经解剖学和连接组学研究的可行性。方法·成年CBA/Ca小鼠(2月龄)脑组织经固定、解剖后,获取其中完整耳蜗核组织,并对该组织行重金属块染(还原性锇酸扩增法)、梯度乙醇和无水丙酮脱水、低黏度树脂包埋。通过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对耳蜗核组织进行断层扫描成像及三维重构,并对其染色效果进行评估,再根据听神经特异性分布对其目标区域进行定位。采用扫描电镜快速获得该组织的低分辨预扫图像,并与X射线显微成像进行比对,确定目标层面后使用连续切片扫描电镜采集目标区域的图像进行三维重构,并对该目标区域丛细胞及其表面的突触等超微结构进行追踪标记和重构分析。结果·成功制备了CBA/Ca小鼠完整耳蜗核的三维电镜样品。X射线显微成像采集并重构了具有细胞分辨率的耳蜗核立体结构,实现了耳蜗核各亚区的解剖定位。连续切片扫描电镜成功采集耳蜗核目标区域丛细胞的三维电镜数据,完成了丛细胞胞体上根蕾状突触和其他非听神经来源突触的追踪、标记和重构。三维电镜的数据分析显示,投射至目标丛细胞表面的听神经根蕾状突触有5个,共形成了348个突触活跃区,而非听神经来源的突触有97个。结论·利用锇酸块染、树脂包埋等方法对成年小鼠完整耳蜗核进行三维电镜样品的制备具有可行性。X射线显微成像可用于耳蜗核组织各亚区以及目标区域的快速和精确定位,且所采集的三维电镜数据可用于耳蜗核神经元的形态学以及突触连接方式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核 丛细胞 根蕾状突触 连续切片扫描电镜 x射线显微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纤维束横向压缩变形机理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慧 孙绯 +3 位作者 高岩 张一帆 李磊 陈利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95-399,共5页
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断层成像技术,采集纤维束内部图像,经过计算机后续处理得到纤维束截面二维图像,分析了纤维束横向压缩变形机理,研究5种不同压缩应力下纤维束体积分数、分布状态、接触点数目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纤维体积分数... 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断层成像技术,采集纤维束内部图像,经过计算机后续处理得到纤维束截面二维图像,分析了纤维束横向压缩变形机理,研究5种不同压缩应力下纤维束体积分数、分布状态、接触点数目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纤维体积分数与压头-压槽耦合后的面积几乎呈线性关系;纤维分布随应力增加趋于均匀;通过对纤维束内部接触点数目的统计,得出了纤维体积分数-接触点数目的拟合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成像 纤维束 横向压缩 纤维体积分数 纤维分布 接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罐地基材料在熔盐泄露后的导热系数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曌文 周昊 +2 位作者 罗佳伟 伍其威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7-143,共7页
为了对太阳能发电厂储罐结构设计和储热系统进行建模,基于XCT技术,在真实三维体重建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研究3种不同粒径配比的储罐基础内的堆积陶粒在熔盐泄露后的热物性,分析微观结构并估算导热系数.探究熔盐泄露后对熔盐... 为了对太阳能发电厂储罐结构设计和储热系统进行建模,基于XCT技术,在真实三维体重建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研究3种不同粒径配比的储罐基础内的堆积陶粒在熔盐泄露后的热物性,分析微观结构并估算导热系数.探究熔盐泄露后对熔盐罐地基内堆积陶粒热物性的影响. 3种工况下熔盐泄露后的堆积陶粒的孔隙体积分数分别为30.1%、30.7%和29.9%,导热系数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分别为0.505、0.476和0.478 W/(m·K).熔盐泄露后,孔隙体积分数降低了50%以上,导热系数提高了4.0~5.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系数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熔盐罐基础 三相阈值分割 熔盐泄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acture evolution i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 subjected to liquid nitrogen thermal shocking 被引量:3
11
作者 YAN Hong TIAN Li-peng +3 位作者 FENG Rui-min Hani MITRI CHEN Jun-zhi ZHANG B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846-1860,共15页
Thermal shocking effect occurs when the coalbed methane(CBM)reservoirs meet liquid nitrogen(LN2)of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In this study,3D via X-ray microcomputer tomography(μCT)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 Thermal shocking effect occurs when the coalbed methane(CBM)reservoirs meet liquid nitrogen(LN2)of extremely low temperature.In this study,3D via X-ray microcomputer tomography(μCT)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are employed to visualize and quantif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s in coal after LN2 thermal shocking treatments.LN2 thermal shocking leads to a denser fracture network than its original state with coal porosity growth rate increasing up to 183.3%.The surface porosity of theμCT scanned layers inside the coal specimen is influenced by LN2 thermal shocking which rises from 18.76%to 215.11%,illustrating the deformation heterogeneity of coal after LN2 thermal shocking.The cracking effect of LN2 thermal shocking on the surface of low porosity is general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at of high surface porosity,indic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LN2 thermal shocking on low-permeability CBM reservoir stimul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M scanned coal matrix in the coal powder and the coal block after the LN2 thermal shocking presented a large amount of deep and shallow progressive scratch layers,fracture variation diversity(i.e.extension,propagation,connectivity,irregularity)on the surface of the coal block and these were the main reasons 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the coal speci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id nitrogen thermal shocking coalbed methane micro fracture 3D via 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