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十四届国际X射线光学及显微分析会议纪要
1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72-273,共2页
第十四届国际X射线光学及显微分析会议纪要第14届国际X射线光学及显微分析会议(XIVICXOM)于1995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广州举行。XIVICXOM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南南合作基金资助,由广... 第十四届国际X射线光学及显微分析会议纪要第14届国际X射线光学及显微分析会议(XIVICXOM)于1995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广州举行。XIVICXOM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南南合作基金资助,由广东省政府、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光学 电子探针分析 x射线 束分析 蛋白质电子晶体学 中国科学院 二次离子 扫描电镜 分析电子 电子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尺度重金属土壤化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2
作者 杨建军 王艺皓 +1 位作者 Wang Jian Hu Yongfeng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0-539,共10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有效管控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有必要弄清重金属与土壤固相组分的作用机制。土壤组成多样、结构复杂、空间异质,加之土壤团聚体粒径大小不一,形成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各异的土壤微域,控制着...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有效管控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有必要弄清重金属与土壤固相组分的作用机制。土壤组成多样、结构复杂、空间异质,加之土壤团聚体粒径大小不一,形成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各异的土壤微域,控制着重金属的形态转化及生物有效性。因此,深入认识微尺度的重金属土壤化学对于预测和管控土壤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至关重要。同步辐射X射线微探针(Microprobe)、X射线扫描透射显微术(STXM)及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Nano SIMS)等技术具有微纳米级空间分辨率,为在环境意义尺度上探究微尺度重金属土壤化学提供了独特的支撑平台。本文从环境土壤化学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瓶颈、现代微尺度分析技术及其在微尺度重金属土壤化学中的应用进展等方面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尺度土壤化学 同步辐射x射线探针 x射线扫描透射(stxm) 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NanoS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C_(60)-硫醚衍生物分子在金表面上的自组装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栋 张生 +2 位作者 朱涛 甘良兵 刘忠范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978-981,共4页
报导了一种新型C60硫醚分子在金表面上自组装膜的形成并通过接触角、扫描隧道显微术(ST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化学和光电化学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高分辩STM形貌图证明在Au111基底上C60基团存在并直观显示出特殊的单层膜结构.XPS... 报导了一种新型C60硫醚分子在金表面上自组装膜的形成并通过接触角、扫描隧道显微术(ST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化学和光电化学手段对其进行表征.高分辩STM形貌图证明在Au111基底上C60基团存在并直观显示出特殊的单层膜结构.XPS分析表明,这一新型C60硫醚分子是通过金硫键固定在金表面上的并且在组装过程中存在分子内碳硫键断裂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60衍生物 碳60 硫醚 金(111) 表面自组装 自组装膜 扫描隧道 结构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富勒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有机矿物复合体吸附Cu(Ⅱ)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田雨 杨建军 Sajjad Hussain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2-731,共10页
采用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XRD)、同步辐射扫描透射显微术(STXM)等手段,表征湖南祁阳红壤中颗粒态有机质(Particle organic matter,POM)和有机矿物复合体(Organo-mineral complexes,OMC)的元素组成、矿物组成,以及Cu(Ⅱ)在土体土壤(B... 采用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XRD)、同步辐射扫描透射显微术(STXM)等手段,表征湖南祁阳红壤中颗粒态有机质(Particle organic matter,POM)和有机矿物复合体(Organo-mineral complexes,OMC)的元素组成、矿物组成,以及Cu(Ⅱ)在土体土壤(Bulksoil,BS)和OMC表面的吸附行为、元素微区分布和分子固定机制,以明确实际土壤系统有机矿物复合体对铜吸附的能力及其固定机制。元素分析、XRD结果表明,土体土壤主要由OMC组成,富含黏土矿物,且所含有机质矿化度较BS和POM组分高。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BS和OMC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BS及OMC对Cu(Ⅱ)吸附等温线类似,且理论最大吸附量相当,说明供试土壤对Cu(Ⅱ)的吸附主要由OMC决定。STXM在亚微米尺度上表征了BS和OMC吸附样品中Cu与C、Fe、Al、Si的微区分布特征,发现Cu在红壤中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Cu主要与羧基碳与铁氧化物形成的有机矿物复合体相结合,控制着红壤中Cu(Ⅱ)的形态分布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密度分离 土壤团聚体 红壤 有机矿物复合体 同步辐射扫描透射(stx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湿气环流的二氧化碳腐蚀
5
作者 何娜(摘)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61-461,共1页
在高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在90℃、0.45MPa二氧化碳(CO2)气压的环流条件下测试了10cm直径光面碳钢水平管的湿气腐蚀速率。腐蚀介质由软化水和除水80%的低粘度烃相组成。在0.05m/s的表观液体速度(Vsl)情况下,采用了15m/s和20m... 在高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在90℃、0.45MPa二氧化碳(CO2)气压的环流条件下测试了10cm直径光面碳钢水平管的湿气腐蚀速率。腐蚀介质由软化水和除水80%的低粘度烃相组成。在0.05m/s的表观液体速度(Vsl)情况下,采用了15m/s和20m/s的表观气体速度(Vsg)环流吹扫100h。用电阻(ER)技术测定的腐蚀速率分三个阶段发展,表明指数衰减符合碳酸亚铁(FeCO3)生成水垢的过程。平均腐蚀速率的试样失重测定证实了用电阻(ER)测定的腐蚀速率较低。研究采用的流动和腐蚀状态发现无流动引发的局部腐蚀(FILC)。表面分析技术如电子扫描显微术(SEM)和X射线光电子光谱(XPS)表明,FeCO3薄膜形成的过程与流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腐蚀 环流条件 湿气 x射线光电子光谱 腐蚀速率 高温 测定 表面分析技 扫描 腐蚀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