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的提取及高效液相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1
作者 王雪 王甜 +4 位作者 胡建勇 李林 李晓东 王丽 高攀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3,共5页
试验旨在通过建立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的提取和检测方法,探索鱼产品饲料中红花籽粕的适宜添加量。采用80%乙醇超声提取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结果表... 试验旨在通过建立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的提取和检测方法,探索鱼产品饲料中红花籽粕的适宜添加量。采用80%乙醇超声提取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羟基牛蒡子苷标准液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0.06885x+0.59591,在2.5~5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99;在0.5 mg/L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94.86%~104.69%,检测限为0.03 mg/L,定量限为0.10 mg/L。罗汉松树脂苷标准液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5.79781x-17.84546,在2.5~2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51;在0.5 mg/L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99.31%~105.16%,检测限为0.12 mg/L,定量限为0.40 mg/L。研究表明,试验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应用于红花籽粕中2-羟基牛蒡子苷和罗汉松树脂苷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粕 2-羟基牛蒡子苷 罗汉松树脂苷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条件下yybP核糖开关结合Mn^(2+)的构象分析
2
作者 于莹莹 冯姗姗 +3 位作者 肖雯雯 陈婷 张云龙 陆昌瑞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4,共6页
yybP-ykoY家族是细菌中常见的核糖开关类型,对Mn^(2+)浓度具有高度敏感的监测能力。在大肠杆菌alx基因5′-UTR区含有一个包含yybP核糖开关保守序列的pH响应元件。根据结构预测,其与已知在乳酸乳球菌中位于yoaB基因上游的核糖开关结构类... yybP-ykoY家族是细菌中常见的核糖开关类型,对Mn^(2+)浓度具有高度敏感的监测能力。在大肠杆菌alx基因5′-UTR区含有一个包含yybP核糖开关保守序列的pH响应元件。根据结构预测,其与已知在乳酸乳球菌中位于yoaB基因上游的核糖开关结构类似,推测Mn^(2+)结合位点可能也位于L1、L3环。然而,目前大肠杆菌yybP核糖开关适体域的研究集中在静态解析上,对其在不同pH条件下结合Mn^(2+)产生的构象变化尚不明确。通过运用SHAPE化学探测法对yybP核糖开关适体域在不同pH(pH 6.0、7.0和8.0)条件下与Mn^(2+)结合前后的构象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证实了Mn^(2+)结合位点位于L1和L3环处,并且在改变pH后,yybP核糖开关与Mn^(2+)仍能结合;此外,在pH 8.0条件下,yybP核糖开关的P1、P2整体核酸骨架折叠成紧凑的双螺旋结构。综上结果表明,yybP核糖开关在碱性条件下与Mn^(2+)结合后使其结构更加稳定,推测其有利于yybP核糖开关下游alx基因的调节,为后续研究该核糖开关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ybP核糖开关 适体域 SHAPE化学探测法 Mn^(2+)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TiO_(2)富集-XRF法快速检测饮用水中的多种元素
3
作者 郭雅晴 周陶鸿 +3 位作者 胡家勇 黄徽 冀威昊 彭青枝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26-132,共7页
以氢氧化钠颗粒和六水合硝酸铈晶体为材料合成CeO_(2),再与钛酸四丁酯反应,煅烧制备CeO_(2)@TiO_(2)复合材料;对饮用水中Pb、As、Cd、Cr、Fe、Cu、Zn、Sr元素进行富集、洗脱、XRF快速检测。结果表明,CeO_(2)@TiO_(2)复合材料可同时富集... 以氢氧化钠颗粒和六水合硝酸铈晶体为材料合成CeO_(2),再与钛酸四丁酯反应,煅烧制备CeO_(2)@TiO_(2)复合材料;对饮用水中Pb、As、Cd、Cr、Fe、Cu、Zn、Sr元素进行富集、洗脱、XRF快速检测。结果表明,CeO_(2)@TiO_(2)复合材料可同时富集饮用水中的Pb、As、Cd、Cr、Fe、Cu、Zn、Sr元素,最佳吸附pH为6~8,最佳吸附时间为5 min;以2%硝酸或1%氢氧化钠为洗脱液,各元素在洗脱10 min时洗脱率均达到最大值;在最优吸附条件下,当各元素添加量为20μg时,CeO_(2)@TiO_(2)复合材料对各元素的吸附率较高,均超过90%。CeO_(2)@TiO_(2)复合材料具备一定的可再生性能,至少可循环使用6次;当富集倍数为10倍时,Pb、As、Cd、Cr、Fe、Cu、Zn、Sr元素的检出限分别为6.0、5.6、2.7、30.9、15.4、14.7、15.2、4.8μg/L。Pb、As、Cd、Cr、Fe、Cu、Zn、Sr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2%~5.46%。该方法可用于饮用水中Pb、As、Cd、Cr、Fe、Cu、Zn、Sr元素的同时快速现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F法 快速检测 富集 CeO_(2)@TiO_(2)复合材料 饮用水 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制备荧光开启传感器检测BRCA2
4
作者 任林娇 魏铭航 +5 位作者 陈青华 张培 闫艳霞 薛梦晓 秦自瑞 姜利英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6-1531,共6页
筛查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发病检测、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有乳腺癌基因传感检测方法大多需要复杂的处理过程,成本较高且对单碱基突变识别能力较弱。为简化基因传感器制备过程,... 筛查乳腺癌易感基因2(BRCA2)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发病检测、早期诊断及基因治疗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有乳腺癌基因传感检测方法大多需要复杂的处理过程,成本较高且对单碱基突变识别能力较弱。为简化基因传感器制备过程,提高其应用可能性,文章通过DNA分子发夹结构设计,一步实现了BRCA2的检测。其中分子发夹茎部含BRCA2互补序列,茎与环连接处标记四甲基罗丹明荧光基团(TAMRA),环部5个G碱基通过光诱导电子转移猝灭部分荧光信号,降低背景荧光信号;待测BRCA2序列与发夹茎部序列竞争结合,发夹结构被打开,荧光信号上升,测量上升的荧光信号强度即可实现一步法定量检测靶基因。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分子发夹浓度不同时,传感器检测范围不同。当分子发夹浓度为150 nmol·L^(-1)时,对BRCA2的线性检测区间为1~50 nmol·L^(-1);浓度为300和600 nmol·L^(-1)时,线性检测区间分别为1~100和1~200 nmol·L^(-1)。三种浓度传感器检出限分别为0.54、0.72和1.81 nmol·L^(-1)。此外,传感器对BRCA2的特异性检测较为突出,尤其对单碱基突变的识别能力较强。该方法制备与检测过程简单且特异性突出,不仅可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还可拓展应用于其他种类的基因检测,为基因传感器的推广应用提供一种制备简单、操作便捷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易感基因2 一步法 荧光开启传感器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制品中同时检测维生素K_(1)和K_(2)的方法研究
5
作者 李慧娟 《中国乳业》 2024年第9期68-72,79,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维生素K_(1)和K_(2)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脂肪酶酶解,皂化后用正己烷萃取,锌粉还原柱柱后衍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维生素K_(1)和K_... [目的]建立一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维生素K_(1)和K_(2)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脂肪酶酶解,皂化后用正己烷萃取,锌粉还原柱柱后衍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维生素K_(1)和K_(2)在15 min内分离出峰。在0.01~1.60μg/mL浓度内线性范围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0.99。称取样品量5.0 g、定容体积5.0 mL时,维生素K_(1)和K_(2)检出限为2.0μg/100 g、定量限为6.0μg/100 g。添加量5~50μg/100 g时,维生素K_(1)回收率61.0%~108.5%、精密度(RSD)1.1%~9.3%,维生素K_(2)回收率75.6%~104.0%、RSD 2.0%~6.6%,RSD与回收率符合要求。[结论]试验建立方法回收率好、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检测乳制品中维生素K_(1)和K_(2)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制品 维生素K_(1) 维生素K_(2)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量量化方法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宁 张紫禾 +4 位作者 张景奇 康磊 张海滨 陈颖 贾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89-1496,共8页
为探究排放因子法与监测法两类量化方法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采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1部分:发电企业》(下称《核算报告要求》)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下称《IPCC... 为探究排放因子法与监测法两类量化方法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采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第1部分:发电企业》(下称《核算报告要求》)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下称《IPCC指南》)两种排放因子法,以及一种基于红外吸收光谱原理的排放源监测法,对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进行4次量化,分别得出监测法、《核算报告要求》以及《IPCC指南》下限值、缺省值和上限值5组量化值.结果表明:(1)采用监测法得出的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值明显小于两种指南排放因子法量化结果;(2)采用《核算报告要求》得出的CO_2排放源排放量量化值介于《IPCC指南》缺省值和下限值的量化值之间;(3)《核算报告要求》和《IPCC指南》中的天然气排放因子值分别超出此次监测法量化值折算出的天然气排放因子值的22%、19%、23%和28%,证明存在因高估排放因子导致高估CO_2排放量的可能;(4)装置运行负荷率越高,采用排放因子法得出的量化值越趋近于监测法量化值.研究显示,在监测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宜采用监测法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O_2排放源排放量进行量化,可避免燃料燃烧特性值和装置负荷率对排放因子法量化准确性的干扰,能更好地支撑企业和管理部门的统计量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排放 监测法 排放因子法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抗体检测 被引量:14
7
作者 高原 陈川 王晶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3-517,共5页
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入侵人体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传播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新冠病毒的检测对疫病诊断尤为重要。免疫分析技术作为核酸检测的辅助手段,... 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入侵人体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传播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新冠病毒的检测对疫病诊断尤为重要。免疫分析技术作为核酸检测的辅助手段,主要用于对疑似病例和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人员的筛查。免疫诊断技术包括抗体和抗原检测,通过检测感染部位或者血液样本中是否含有病毒本身的蛋白或是由病毒引起免疫反应而产生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携带病毒。对目前用于新冠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的免疫分析方法着重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量学 新型冠状病毒 2019冠状病毒病 抗原 抗体 免疫分析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2型SYBR-Green 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8
作者 贾艳艳 李明凤 +5 位作者 王东方 崔保安 陈红英 魏战勇 吕晓丽 郭显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2-86,94,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SYBR-Green 1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根据已报道的PCV2ORF2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通过常规PCR扩增PCV2ORF2基因,将鉴定正确的ORF2基因片段克隆入pTG19-T载体... 【目的】建立一种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SYBR-Green 1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根据已报道的PCV2ORF2基因组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引物。通过常规PCR扩增PCV2ORF2基因,将鉴定正确的ORF2基因片段克隆入pTG19-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经PCR及测序鉴定后得到阳性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模板建立SYBR-Green 1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并做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PCV2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循环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溶解曲线特异,相关系数为0.9988,最低检测的拷贝数为1拷贝/25μL,特异性和重复性较好。【结论】建立了检测PCV2的SYBR-Green 1荧光定量PCR方法,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定量分析PCV2感染程度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SYBR Greenl 实时定量PCR PCR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焦博 胡晖 +3 位作者 刘红芝 刘丽 石爱民 王强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0-146,共7页
3-氯-1,2-丙二醇酯是形成于食用油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在对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氯丙醇类物质的结构类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污染水平现状及限量标准;近期... 3-氯-1,2-丙二醇酯是形成于食用油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物质。在对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述了食用油中3-氯-1,2-丙二醇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氯丙醇类物质的结构类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污染水平现状及限量标准;近期建立的检测方法;氯化物和脂类前体物质以及形成原理;精炼前、精炼中和精炼油到成品油3个阶段的控制措施。同时指出了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完善有效控制油脂加工过程中3-氯-1,2-丙二醇酯的产生、保障油脂安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氯-1 2-丙二醇酯 污染水平及限量 检测方法 形成原理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强肠球菌SQ-3-2基于Lux S群体感应系统信号分子AI-2的检测及方法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腾 贺银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8-173,共6页
通过生物学方法检测坚强肠球菌SQ-3-2是否产生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并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将坚强肠球菌SQ-3-2培养上清液加入到由哈维氏弧菌BB170构成的特异性报告系统中,使用多功能酶标仪化学发光模式检测荧光强度,通过与AB培养基空... 通过生物学方法检测坚强肠球菌SQ-3-2是否产生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并对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将坚强肠球菌SQ-3-2培养上清液加入到由哈维氏弧菌BB170构成的特异性报告系统中,使用多功能酶标仪化学发光模式检测荧光强度,通过与AB培养基空白对照进行荧光强度的比较得出坚强肠球菌SQ-3-2是否产生具有活性的AI-2信号分子,同时依据荧光强度的大小对加样比和酸碱度两个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坚强肠球菌SQ-3-2培养上清液中含有AI-2信号分子,随着菌体密度的增加信号分子AI-2的浓度也随之增大,在对数期末期达到最大值。方法优化实验证明最佳检测条件为待测样品pH=7,加样比例为1∶100。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坚强肠球菌SQ-3-2的Lux S系统打下基础。同时,方法优化实验为检测各类乳酸菌是否分泌AI-2信号分子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强肠球菌SQ-3-2 信号分子AI-2 检测 方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2型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玲玲 李文刚 +1 位作者 唐桂芬 程亚楼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8-131,共4页
选取猪链球菌2型的cps2J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PCR扩增Cy3标记的DNA片段与固定于芯片上的探针进行杂交,并将杂交完毕的芯片进行信号扫描分析,根据荧光信号的强度来确定是否存在猪链球菌2型。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5μmol/L的探针与PCR... 选取猪链球菌2型的cps2J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PCR扩增Cy3标记的DNA片段与固定于芯片上的探针进行杂交,并将杂交完毕的芯片进行信号扫描分析,根据荧光信号的强度来确定是否存在猪链球菌2型。结果表明,采用浓度为5μmol/L的探针与PCR产物杂交30min即可得到清晰的荧光信号,表明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是一种灵敏度高、特异好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建立可以快速有效地对猪链球菌2型做出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 基因芯片 杂交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植物油脂中3-氯-1,2-丙二醇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娇娇 宫智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339-341,共3页
随着对氯丙醇的深入研究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越来越多的食品中检测出高含量的氯丙醇。目前,有许多关于在动植物油脂中检测出3-氯-1,2-丙二醇(3-MCPD)酯的报道,并得出油脂精炼过程是产生3-MCPD酯的主要途径,精炼工艺中的脱臭工序是3-... 随着对氯丙醇的深入研究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越来越多的食品中检测出高含量的氯丙醇。目前,有许多关于在动植物油脂中检测出3-氯-1,2-丙二醇(3-MCPD)酯的报道,并得出油脂精炼过程是产生3-MCPD酯的主要途径,精炼工艺中的脱臭工序是3-MCPD酯形成的关键工序。假设3-MCPD酯的含量按照100%转化,则转化生成的3-MCPD将远远超过每日最大耐受量(TDI)2μg/kg。因此,本文对3-MCPD酯的来源及影响因素、检测方法和其在动植物油脂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植物油脂 3-氯-1 2-丙二醇酯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和偏苯三酸三辛酯在临床不同药液中溶出量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虹 杨凤敏 +2 位作者 沈刚 杨月阳 唐亚林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2-529,共8页
聚氯乙烯( PVC)材质的医疗器械产品中需要加入增塑剂以改善柔韧性,目前最常用的增塑剂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和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本文考察了 PVC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产品在脂溶性药液(紫杉醇注射液)、肠外营养... 聚氯乙烯( PVC)材质的医疗器械产品中需要加入增塑剂以改善柔韧性,目前最常用的增塑剂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和偏苯三酸三辛酯(TOTM)。本文考察了 PVC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产品在脂溶性药液(紫杉醇注射液)、肠外营养液(脂肪乳)、酸性药液(左氧氟沙星,pH 3.0~5.0)和碱性药液(呋塞米,pH 8.0~9.0)中的DEHP和 TOTM溶出量,并进行对比分析。先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 HPLC-UV)方法测定增塑剂的溶出量,并利用该方法对增塑剂的溶出量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增塑剂在不同药液中均有一定的溶出情况,其中紫杉醇注射液对增塑剂的溶出量要高于脂肪乳,并远高于左氧氟沙星和呋塞米注射液。通过对比 DEHP 和TOTM的溶出量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浸提条件下,TOTM 的溶出量远低于 DEHP 的溶出量。利用紫杉醇注射液浸提24 h,PVC输液器产品 DEHP 的溶出量为21.14 mg,而 TOTM 的溶出量仅为0.078 mg。DEHP 的溶出量为TOTM溶出量的270倍。因此,TOTM具有的较好耐迁移性,是一种潜在的 DEHP替代增塑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偏苯三酸三辛酯 聚氯乙烯 溶出行为 药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未修饰纳米金及无标记单链DNA的Pb^(2+)比色测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瑞英 陈龙聪 +5 位作者 陈萍 张婷婷 胡呈呈 崔海霞 陈镇 熊兴良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根据纳米金对ss DNA和G-四联体结构的DNA的不同吸附能力,设计了一种简单的Pb2+比色传感器。富含G的无标记ss DNA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吸附于Au NPs表面,保护Au NPs在高盐浓度溶液中仍呈分散态;当Pb2+存在时,DNA与Pb2+结合形成Pb2+-G-四联体... 根据纳米金对ss DNA和G-四联体结构的DNA的不同吸附能力,设计了一种简单的Pb2+比色传感器。富含G的无标记ss DNA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吸附于Au NPs表面,保护Au NPs在高盐浓度溶液中仍呈分散态;当Pb2+存在时,DNA与Pb2+结合形成Pb2+-G-四联体结构,使得Au NPs失去DNA的保护而发生聚集,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蓝色,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通过优化条件,得到溶液吸光度比值(A630/A520)与Pb2+浓度在0.1~1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50 nmol/L。其他金属离子对Pb2+的检测几乎无干扰。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且无需复杂的Au NPs表面修饰过程及DNA标记,制备和操作简便、成本低、响应快(<1 min),非常适合于现场实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 比色法 富含G的单链DNA Pb^2+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阶累加生成相关性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 被引量:13
15
作者 魏向向 温渤婴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74-1682,共9页
根据电感电流与电容电流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2阶累加生成相关性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首先,奇异值分解两周期内的原始暂态零序电流,得到一系列特征分量,并计算各特征分量与原始暂态零序电流的相关系数;然后,... 根据电感电流与电容电流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2阶累加生成相关性的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方法。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首先,奇异值分解两周期内的原始暂态零序电流,得到一系列特征分量,并计算各特征分量与原始暂态零序电流的相关系数;然后,小波阈值算法处理相关系数大于阈值的特征分量,并重构以得到纯净的暂态零序电流;其次,为凸显数据形态和表征信号的内在发展趋势,2阶累加生成(2-AGO)方法处理各线路暂态零序电流信号获得本征趋势分量,并对其进行自然对数变换。最后,计算各线路综合相关系数,并选取最小综合相关系数对应的线路为故障线路。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均证明了所提选线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强抗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选线 奇异值分解 相关系数 小波阈值消噪 2阶累加生成 本征趋势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米中2-乙酰基-1-吡咯啉检测技术及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洪斌 段晓亮 +1 位作者 李颖 赵璐瑶 《粮油食品科技》 CAS 2022年第5期227-233,共7页
2-乙酰基-1-吡咯啉是大米中的特征香气成分,其含量高低直接影响大米品质和价格。因此,开展大米中2-乙酰基-1-吡咯啉精准检测方法研究,对于明确呈香机理、提升大米品质及促进进出口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当前主要的前处理技术和基... 2-乙酰基-1-吡咯啉是大米中的特征香气成分,其含量高低直接影响大米品质和价格。因此,开展大米中2-乙酰基-1-吡咯啉精准检测方法研究,对于明确呈香机理、提升大米品质及促进进出口贸易都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当前主要的前处理技术和基于GC、GC-MS、GC-O-MS、GC-TOF-MS、GC×GC-TOF-MS、HPLC-MS/MS等仪器检测2-乙酰基-1-吡咯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2-乙酰基-1-吡咯啉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实现大米中2-乙酰基-1-吡咯啉的精准检测及大米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2-乙酰基-1-吡咯啉 检测技术 机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碳点的合成及其对CrO4^2-的检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凤灵 冯慧慧 +1 位作者 蔡林 刘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57,共7页
以天然酸浆草为原料,使用一锅水热法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2.3 nm的绿色荧光碳点.经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表征之后发现其在277 nm处出现明显的紫外吸收,最佳激发波长为390 nm,最佳发射波长为492 nm,用硫酸奎宁作标准物测得其量子产率为9.7%.... 以天然酸浆草为原料,使用一锅水热法制备了平均粒径约为2.3 nm的绿色荧光碳点.经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表征之后发现其在277 nm处出现明显的紫外吸收,最佳激发波长为390 nm,最佳发射波长为492 nm,用硫酸奎宁作标准物测得其量子产率为9.7%.合成的绿色荧光碳点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常见金属阳离子以及大多数阴离子存在情况下,荧光性能都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CrO4^2-存在的条件下,该绿色荧光碳点的荧光强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猝灭,并且荧光强度与CrO4^2-质量浓度在10~80μmol/L时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该绿色荧光碳点可以在此范围内检测CrO4^2-,检测限为3.60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水热法 荧光 CrO4^2-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2型病的研究现状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玲 艾地云 +1 位作者 杨峻 王红琳 《河北农业科学》 2008年第7期70-73,共4页
猪链球菌2型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对猪链球菌2型的流行病学、毒力因子、检测方法和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猪链球菌2 毒力因子 检测方法 疾病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驱采出液缓蚀剂质量浓度检测方法——以咪唑啉类缓蚀剂ZY-273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重莲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115,共6页
针对大庆油田CO_(2)驱试验区腐蚀问题,咪唑啉类缓蚀剂是解决该问题常用缓蚀剂,但现场该缓蚀剂是否能加注到井底是一直以来存在的疑问,因此采出液中缓蚀剂的质量浓度对缓蚀剂加注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利用DV5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咪... 针对大庆油田CO_(2)驱试验区腐蚀问题,咪唑啉类缓蚀剂是解决该问题常用缓蚀剂,但现场该缓蚀剂是否能加注到井底是一直以来存在的疑问,因此采出液中缓蚀剂的质量浓度对缓蚀剂加注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利用DV50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咪唑啉类缓蚀剂ZY-273的特征吸收峰波长、不同质量浓度ZY-273吸光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缓蚀剂ZY-273在波长235.5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建立了地层模拟水ZY-273的吸光度标准曲线,其在0~100 mg/L的质量浓度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CO_(2)驱现场采出液缓蚀剂质量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图版,利用该图版对现场缓蚀剂加注参数进行了调整,使现场缓蚀剂质量浓度始终保持稳定。因此该方法可用于现场CO_(2)驱采出液缓蚀剂质量浓度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防腐措施 缓蚀剂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检测禽副粘病毒2(型PMV-2)抗体方法的建立及其与HI方法的比较
20
作者 张国中 陈亮 +1 位作者 李春富 赵继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7,共4页
建立了检测血清中禽副粘病毒2型(PMV-2)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方法,并将三种方法同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IFA、间接ELISA和Dot-ELISA... 建立了检测血清中禽副粘病毒2型(PMV-2)抗体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方法,并将三种方法同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IFA、间接ELISA和Dot-ELISA等三种抗体检测方法其敏感性、特异性均很好,与HI方法相比,敏感性也大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副粘病毒2 抗体 检测方法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