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春秋》义法看明代宋史研究的书写风格
1
作者 吴漫 张梦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3,F0002,共9页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 《春秋》义法奠定了传统史学书写特色与治史旨趣,后世依此探讨“义”“法”的统一,表达儒家伦理和政治立场,通过属辞编次与历史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出一种独特的书写体系。明人受其影响探讨、重修宋代历史及元修《宋史》。以正统论张大一统观念,重建政治旨趣以突出褒贬劝惩,照录诏令奏疏及新体佳作以传承实录垂鉴之原则,又突破微文刺讥的旧范式发展史论新体。整体上突出了强调大一统意识、义理之正及重视实录等历史关怀,彰显出《春秋》义法书写体系持久生命力。明代宋史研究的风格与成就丰富了传统史学书写文化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义法 明代 宋史研究 书写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辞策略中的“作者”——西汉“孔子作《春秋》”说的话语实践 被引量:4
2
作者 郭西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6,共8页
"孔子作《春秋》"说在中国经学历史上兹事体大且历经纷争。在比较诗学的研究视域下,福柯"作者功能"理论为重新讨论西汉时期的相关言述提供了新进路。孔子实际上是以"作者功能"的形式被征用和整合进不同... "孔子作《春秋》"说在中国经学历史上兹事体大且历经纷争。在比较诗学的研究视域下,福柯"作者功能"理论为重新讨论西汉时期的相关言述提供了新进路。孔子实际上是以"作者功能"的形式被征用和整合进不同的话语实践之中,为不同的话语意图服务,而这一点可以通过观察具体的修辞策略来加以论析。孟子、董仲舒、司马迁三者有关这一命题的叙述具有不同的修辞特征,体现了不同的话语策动机制。通过对孔子这一至上权威的占用,儒家学者们掌握了《春秋》的解释权,也获取了对君王权力的制衡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作《春秋》” 经学 作者 话语 修辞 福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春秋笔法及其历史书写中的客观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骆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8-104,共7页
传统的观点认为春秋笔法是孔子设立褒贬的标准,是一种历史书写主观意识的体现。然而《春秋》的书写中本就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反映客观历史的,即曾经发生过的史事;二是反映主观意识的,即书写者的主观判断。历史文本是主体(书写者)与所... 传统的观点认为春秋笔法是孔子设立褒贬的标准,是一种历史书写主观意识的体现。然而《春秋》的书写中本就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反映客观历史的,即曾经发生过的史事;二是反映主观意识的,即书写者的主观判断。历史文本是主体(书写者)与所记录客观对象(史事)结合的产物,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春秋》对史事的记录是经过判断的结果。而史官(孔子)的判断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史实的认定,即客观史事首先要经过史官主观的分析与决断,是书写者所认定的客观真实,但其认定的事实受礼法传统的影响,要理解他们对客观真实的认识不应超越那个时代的意义体系;二是史官的书写规则,即把经过分析认定的事实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这也在长期的历史传统中客体化为春秋笔法,是那个时代历史观念的一种客观体现,在史官传统及主体间的相互认同中不断得以固化和加强,是历史真实赖以存在的条件。在《春秋》的书写中,史官并非不注重历史记录的客观真实性,但他们试图通过凸显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更好地展示心中的历史之真。这种主观意识来源并受限于客观存在的历史传统,其背后体现了时代的客观合理性。所以,春秋笔法是一种书写客观历史之真的特殊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春秋笔法 历史书写 客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周金文记时语词及大事系“年”的史学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2-132,共11页
以《孟子·离娄下》"《诗》亡然后《春秋》作"及今天所见所有出土文字资料情况来看,在春秋之前还未产生由史官记载下来的《春秋》类编年体史书,但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即年月日时间与国家大事记在西周时期金文中已经出... 以《孟子·离娄下》"《诗》亡然后《春秋》作"及今天所见所有出土文字资料情况来看,在春秋之前还未产生由史官记载下来的《春秋》类编年体史书,但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即年月日时间与国家大事记在西周时期金文中已经出现了。西周金文资料中所记述事件的开头往往有年、月、月相、干支日,用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也常常记载相当于后世"起居注"形式的时王活动以及国家大事;还常有大事系"年"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已具有选择一件大事作为某年标志的历史意识。这一现象的出现,标志着西周时的人们要在漫长历史岁月中记住那些发生了历史大事及其相应年岁的历史观念,而这种历史大事和相应的年岁正是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由此可见《春秋》编年体史书的两大要素在西周时已经基本酝酿成熟了,但西周还未出现有体系的史书。我国重视历史事件时间要素的现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西周金文 编年体史书 大事系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言”为“隐”,“大义”而“喻”——论“春秋笔法”的隐喻品格 被引量:1
5
作者 刁生虎 胡乃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96-102,共7页
作为儒家诗性言说的方式之一,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孔子修《春秋》时所遵循的曲折委婉的写作原则。其中,"微言"本身即寓有隐晦而幽深的内涵,而"大义"经过经学家... 作为儒家诗性言说的方式之一,讲求"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是孔子修《春秋》时所遵循的曲折委婉的写作原则。其中,"微言"本身即寓有隐晦而幽深的内涵,而"大义"经过经学家的不断阐发,将其文本内蕴的"正名"思想加以宣扬,这一过程正是《春秋》之隐喻的阐释过程。此外,"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惩恶而劝善"四大义例的运用以及《春秋》"史蕴诗心"的特质,也使得"春秋笔法"呈现出约言示义、暗寓褒贬的隐喻品格,从而成为中国古人所崇尚与遵循的典范。这一问题的探究不仅是建构中国本土隐喻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更对于整合中华文化特色、重构中华文化话语,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隐喻 微言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会盟文化与盟书的文体结构 被引量:4
6
作者 董芬芬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2-87,共6页
随着会盟的频繁,盟书的创作和应用在春秋时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以会盟日期、与盟成员、会盟缘起、盟首及诅辞五大要素为基础的文体结构。春秋盟书是记录春秋会盟制度的活化石,流传下来的那些片言只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春秋盟书奠... 随着会盟的频繁,盟书的创作和应用在春秋时代达到顶峰,形成了以会盟日期、与盟成员、会盟缘起、盟首及诅辞五大要素为基础的文体结构。春秋盟书是记录春秋会盟制度的活化石,流传下来的那些片言只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春秋盟书奠定了供后世袭用的文体结构,也产生了一些套语,成为盟辞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盟书 文体 会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笔法与讽语耦合之修辞滥觞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庆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4,共9页
自虞舜而至西周,古诗作为讽语的载体存续千余年。春秋时期,周王权衰落而至礼崩乐坏,孔子笔削鲁国旧史作《春秋》,创建春秋笔法寓存微言大义而成为教化新文本,将弦歌讽喻之声的古诗讽语功能,演化为"属辞比事"之文章修辞。"... 自虞舜而至西周,古诗作为讽语的载体存续千余年。春秋时期,周王权衰落而至礼崩乐坏,孔子笔削鲁国旧史作《春秋》,创建春秋笔法寓存微言大义而成为教化新文本,将弦歌讽喻之声的古诗讽语功能,演化为"属辞比事"之文章修辞。"属辞"强调以辞意统领事件记述的视角、情节与详略的取舍;"比事"重在事件类情之比,以及连类生情之比。在聘问歌咏衰亡之后,春秋笔法成为讽语的载体,开启文章修辞学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讽语 属辞比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笔法:句义成分关联与限定成分增添示褒贬 被引量:1
8
作者 池昌海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7,共9页
《春秋》经文均以标题式单句行文,作者充分利用句子层面的潜在能力在组句表意的同时,蕴含了丰富复杂的言外之意。本文集中描写了其中的"句义成分与称谓变化关联"和"限定成分增添"两种手段,以数据统计和比对的方式... 《春秋》经文均以标题式单句行文,作者充分利用句子层面的潜在能力在组句表意的同时,蕴含了丰富复杂的言外之意。本文集中描写了其中的"句义成分与称谓变化关联"和"限定成分增添"两种手段,以数据统计和比对的方式系统地展现了"《春秋》笔法"典型的规则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笔法 句义 成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预“三体五例”说及其文论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金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30-134,共5页
杜预藉《左传》总结的"三体五例"说包括"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非例"三体和"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 杜预藉《左传》总结的"三体五例"说包括"发凡正例"、"新意变例"、"归趣非例"三体和"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五例。其中"三体"是《春秋》的书写体制,"五例"是《春秋》的书写法则,书写体制制约、规范书写法则,书写法则遵循、表现书写体制,其特定的话语言说方式和话语解读方式对中国文论的表现形态、"引经据典"之风、文论家的双重身份、儒家经典文论的形成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预 《春秋》三体 《春秋》五例 文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笔法的框架语义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晓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69,共5页
"春秋五例"表达了框架语义思想,与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有相通之处,它隐含了"一字褒贬"的丰富内涵,解释了框架解读的主观性,加深了对《文心雕龙》隐秀观的理解。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春秋笔法 框架语义 认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笔法与“史蕴诗心”——以刘知几、章学诚为例
11
作者 张金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81-86,共6页
作为中国史家治史的一种文化话语,春秋笔法使得中国史学具有丰富浓厚的诗学意蕴。刘知几的"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章学诚的"作史贵知其意",史笔与诗笔互为融通,将钱钟书先生所谓"史蕴诗心"发挥得淋漓... 作为中国史家治史的一种文化话语,春秋笔法使得中国史学具有丰富浓厚的诗学意蕴。刘知几的"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章学诚的"作史贵知其意",史笔与诗笔互为融通,将钱钟书先生所谓"史蕴诗心"发挥得淋漓尽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五例 史蕴诗心 叙事 史法 史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维桢与元代后期诗学的新变 被引量:2
12
作者 丁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72,共11页
文学史家通常将元代诗歌史分为三期,元初摹仿晚唐与季宋,元中期以"四大诗人"为代表的主流诗人推尊盛唐,杨维桢为后期之代表,其诗论的核心,是反对晚唐晚宋,提倡六朝与唐代二李(李白、李贺),同时又推崇陶、韦、柳之诗风,间及杜... 文学史家通常将元代诗歌史分为三期,元初摹仿晚唐与季宋,元中期以"四大诗人"为代表的主流诗人推尊盛唐,杨维桢为后期之代表,其诗论的核心,是反对晚唐晚宋,提倡六朝与唐代二李(李白、李贺),同时又推崇陶、韦、柳之诗风,间及杜甫、李商隐与韩偓。如果说,以"元诗四大家"为代表的元中期诗人活跃于朝廷,诗风主要是盛唐之音,是舂容大雅之音;那么,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雅)体"诗人,则主要活动在元后期,地域则在东南地区,主要是一批在野诗人,诗风则接近中唐,是"变风""变雅"。在诗体上,杨维桢倡导古乐府,轻视律诗;在写作方法上,他提倡《春秋》笔法,主张诗歌有言外之意,反对简单的历史记录体("诗史")。杨维桢的同道与诸门弟子,论诗均与维桢较为接近,又有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维桢 铁崖体 变风变雅 古乐府 《春秋》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