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肥分离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1
作者 孙刚刚 郭飞 +7 位作者 聂凌帆 田文强 王泓懿 史永清 吴利 艾红玉 张金汕 石书兵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3-599,共7页
【目的】研究种肥分离对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分配及产量的形成,揭示冬小麦对种肥分离间距的响应机制,为新疆塔额盆地冬小麦节肥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种肥分离间距共设... 【目的】研究种肥分离对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分配及产量的形成,揭示冬小麦对种肥分离间距的响应机制,为新疆塔额盆地冬小麦节肥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种肥分离间距共设4个处理:B1(0 cm)、B2(4 cm)、B3(6 cm)和B4(8 cm),以当地大田生产为CK,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出苗率、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量、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一定范围内增大种肥间距,冬小麦出苗率、叶面积指数、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呈增大趋势,B4(8 cm)达到最大水平,与CK相比,种肥分离出苗率显著提高4.45%,穗数显著提高4.32%、穗粒数显著提高16.73%、产量提高5.46%;产量表现为B4>B3>B2>CK>B1,B4与B1、B2、B3差异均显著性水平,显著提高9.35%、3.14%和2.25%。【结论】一定范围内调整冬小麦种肥分离的距离可以提高肥料的作用效果,提高出苗率、叶面积指数,影响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B4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肥 出苗率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和传统微塑料对冬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杨梦雅 相西宇 +3 位作者 赵慧莹 陈佳慧 张海洋 田晓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3-962,共10页
农田土壤微塑料(MPs)污染是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潜在环境问题。生物基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为探讨生物基微塑料(BMPs)和传统微塑料(CMPs)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低密度聚乙烯(L... 农田土壤微塑料(MPs)污染是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潜在环境问题。生物基塑料作为传统塑料的替代品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为探讨生物基微塑料(BMPs)和传统微塑料(CMPs)对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淀粉基聚乳酸(PLA)和纤维素基聚氨酯(BPU)3种不同类型MPs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添加量(1%、2%)条件下MPs对冬小麦种子萌发、幼苗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不添加MPs)处理相比,各添加MPs处理冬小麦发芽率降低4.2%~49.3%,发芽势降低11.6%~65.2%。相同浓度的不同类型MPs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程度高低表现为PLA>BPU>LDPE,且高浓度MPs对种子萌发的毒害效果更强。1%LDPE处理提高了冬小麦地下部长度和地上部高度,但BMPs(PLA和BPU)处理地下部长度显著降低40.6%~68.7%,地上部高度显著降低22.9%~72.0%。MPs处理降低了冬小麦幼苗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并且PLA和BPU处理降低程度更高。2%添加量的PLA和BPU处理降低了冬小麦根系总数、根尖数量、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但2%添加量的LDPE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系的生长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毒害作用。因此,BMPs对冬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高于CMPs,且短期内高添加量BMPs对冬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毒害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乙烯 淀粉基聚乳酸 纤维素基聚氨酯 冬小麦 种子萌发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量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郑琪 孔丽婷 +5 位作者 张旭辉 马强强 李雅洁 刘愈之 刘众 王亚翠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51-158,共8页
以陇东旱地大面积推广的中麦175(矮秆小穗小粒型)、西平1号(高秆中间粒型)和普冰151(矮秆大穗大粒型)3个冬小麦品种为对象,研究播量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生育期、最高总茎数、有效穗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株高、旗叶面积等农艺性... 以陇东旱地大面积推广的中麦175(矮秆小穗小粒型)、西平1号(高秆中间粒型)和普冰151(矮秆大穗大粒型)3个冬小麦品种为对象,研究播量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生育期、最高总茎数、有效穗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株高、旗叶面积等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的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影响不明显,每个品种播量在405万粒/hm^(2)以上时,抽穗期晚1~2 d;基本苗、最高分蘖、有效穗和株高在不同基因型和播量处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旗叶面积在不同基因型之间达到显著水平。中麦175和西平1号旗叶面积随着播量的增加呈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普冰151与之相反;但3个品种的株高均随播量的增加呈增高趋势,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播量对穗长和穗粒数影响比较明显,随着播量的增加,穗长变短,穗粒数减少,差异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不同基因型品种之间产量差异较大,达到极显著水平;同一品种不同播量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陇东旱地西平1号和中麦175的适宜播量为285万粒/hm^(2),产量分别可达到5 083.80、4 890.15 kg/hm^(2);普冰151适宜播量为225万粒/hm^(2),产量可达到5 426.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量 农艺性状 旗叶面积 穗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临农435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伟 史晓芳 +3 位作者 逯腊虎 张婷 袁凯 雷梦林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20-28,共9页
以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为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裂区设计,2021—202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燕村试验田研究小麦生育进程、小麦群体构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的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以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为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裂区设计,2021—202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燕村试验田研究小麦生育进程、小麦群体构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的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临农4357各生育时期均相应延后,且全生育期时间有所缩短;而播量的增减对小麦的生育期则无显著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时期的茎、穗数逐渐减少,且差异显著;随着播量的增加,各生育时期的茎、穗数则显著增加。播期的推迟导致成穗率上升,而播量的增大则使成穗率下降。在植株形态方面,播期的推迟使得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减少;而播量的增大则导致株高增加,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也减少。不同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对于产量构成因素而言,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播期>播期×播量>播量。临农4357的最佳播期为10月7—13日,相对应的适宜播量为195~240 kg/hm^(2)。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千粒质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473),成穗数与籽粒产量之间则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9)。此外,播量是引起成穗数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播期则是影响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临农4357 播期 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小麦育种现状与建议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德华 张珊 +10 位作者 曹新有 吴佳洁 王文良 马欣 武军 郭晓东 宫明永 王召锋 安丙俭 程冰 陈建省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9-604,共6页
山东省作为我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其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促进小麦产业发展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山东省近年来小麦育种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推进山东省小麦育... 山东省作为我国小麦主产省份之一,其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促进小麦产业发展的基础。本文回顾了山东省近年来小麦育种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推进山东省小麦育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实现山东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山东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小麦育种 高质量发展 种业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林业 王壮壮 +2 位作者 谷丰序 段剑钊 王永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6,共9页
引进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制的冬小麦双宽双压带状播种机,设置常规等行距机械条播(CS)、宽幅机械条播(WS)、双宽双压带状播种(DDS)3种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旨在明确适宜于... 引进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制的冬小麦双宽双压带状播种机,设置常规等行距机械条播(CS)、宽幅机械条播(WS)、双宽双压带状播种(DDS)3种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特性、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旨在明确适宜于豫东南黏壤潮土麦田的播种方式,为该区冬小麦播种质量提升和农机农艺融合的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CS处理相比,WS和DDS处理均提高了孕穗期后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并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尤其是DDS处理,2个处理2个年度分别平均增产6.94%和12.68%。综上,WS和DDS处理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群体光合性能,促进氮素积累转运,实现增产,以DDS处理最优,可作为豫东南黏壤潮土区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方式 群体光合特性 氮素积累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方式对孕穗期受渍冬小麦穗部结实特性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7
作者 武文明 李金才 +2 位作者 陈洪俭 魏凤珍 王世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888-1896,共9页
以小麦品种皖麦54为试验材料,连续两个生长季进行了氮肥运筹方式对孕穗期渍水冬小麦不同小穗位、粒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影响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穗部结实特性,主茎穗结实特性优于分蘖穗。全部基施的氮肥运筹方式... 以小麦品种皖麦54为试验材料,连续两个生长季进行了氮肥运筹方式对孕穗期渍水冬小麦不同小穗位、粒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影响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显著影响穗部结实特性,主茎穗结实特性优于分蘖穗。全部基施的氮肥运筹方式较基肥50%+拔节肥50%和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的运筹方式显著增加了不孕小穗数,降低结实小穗数和结实粒数,2008—2010两年度全部基肥运筹方式较基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氮肥运筹方式处理不孕小穗数分别增加25.5%和29.8%,结实小穗数均降低5.7%。孕穗期渍水逆境对分蘖穗结实特性影响大于主茎穗,渍水逆境显著增加不孕小穗数,较对照处理,2008—2010两年度,不孕小穗数分别增加10.6%和4.6%;结实小穗数分别降低2.8%和1.4%。孕穗期渍水降低主茎穗结实4粒的小穗数比例和分蘖穗结实3、4粒小穗数的比例及第3、第4粒位籽粒粒重和第3、第4粒位粒重对单穗粒重的贡献率。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显著提高孕穗期受渍小麦主茎、分蘖穗结实小穗数和粒重,增加主茎和分蘖穗结实3、4粒小穗的比例和结实小穗第3、4粒位的粒重,提高第3、4粒位粒重对单穗粒重的贡献率,减少不孕小穗数,进而较氮肥前移处理显著提高经济产量。氮肥后移运筹方式有利于减轻孕穗期渍害对小麦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渍害 氮肥运筹方式 冬小麦 结实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汉芳 季书琴 +4 位作者 李向东 张德奇 马西云 钱圆 时艳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99-804,共6页
为了解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用药量,采用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郑麦366为试验品种,以600g.L-1吡虫啉和12.5%烯唑醇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1∶50、1∶60、1∶70... 为了解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纹枯病、蚜虫的防治效果及最佳用药量,采用室内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郑麦366为试验品种,以600g.L-1吡虫啉和12.5%烯唑醇为对照药剂,设置3种不同药种质量比(1∶50、1∶60、1∶70)处理,研究不同剂量的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包衣对小麦发芽、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用药剂量越大,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越好。在防治蚜虫方面,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和1∶60时防效分别为85.61%~97.71%和80.15%~93.38%,与对照药剂600g.L-1吡虫啉FS1∶300包衣效果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在蚜虫发生前期和中后期防效分别为91.32%~94.91%和74.88%~83.27%,其中中后期防效显著低于药种比1∶50、1∶60和对照药剂处理。在防治纹枯病和枯白穗方面,该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50时防效分别为76.91%~86.64%和78.29%,与对照药剂12.5%烯唑醇WP 1∶1500拌种处理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60时的防效分别为69.14%~80.87%和72.68%,显著低于药种比1∶50包衣处理,与对照药剂差异不显著;药种比为1∶70时防效分别为60.75%~78.35%和64.43%,显著低于药种比1∶50、1∶60和对照药剂。以上结果说明,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蚜虫和纹枯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剂量为药种比1∶50~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10.4%吡虫啉·烯唑醇悬浮种衣剂 小麦纹枯病 蚜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变化对鲁西北冬小麦最佳适播期的影响 被引量:33
9
作者 荣云鹏 朱保美 +5 位作者 韩贵香 高克华 郭春荣 刘延涛 王家仁 乔秀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0-113,共4页
近十几年来,地处鲁西北地区的桓台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半年气温上升较明显,冬小麦的生长受其影响,冬前旺长和绿体越冬时常出现,冬小麦抗低温能力受到影响,容易成灾。降低冬小麦冬前旺长几率,可以通过选取适应气温变化的播种时间... 近十几年来,地处鲁西北地区的桓台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半年气温上升较明显,冬小麦的生长受其影响,冬前旺长和绿体越冬时常出现,冬小麦抗低温能力受到影响,容易成灾。降低冬小麦冬前旺长几率,可以通过选取适应气温变化的播种时间来增强冬小麦抗低温能力。将冬小麦播种出苗所需要的日平均气温、播种至停止生长期积温、播种到收获所需总积温等3个农业气象指标,与近10年气温变化统计比较,发现在气温升高趋势下,冬小麦适宜播种的最佳时段比传统的播种时间明显后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冬小麦 适宜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色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色素含量动态变化 被引量:20
10
作者 宋伟 孙兰珍 +2 位作者 类承斌 赵爱红 刘青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3-105,共3页
为了加强有色小麦的色素研究,以通过外源DNA导入普通小麦获得的3个紫粒(紫色从深到浅分别为紫红、深红、咖啡)及1个黑粒不同粒色小麦(共4个)的T3代变异后代为材料,对其籽粒发育过程中的色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粒色变异... 为了加强有色小麦的色素研究,以通过外源DNA导入普通小麦获得的3个紫粒(紫色从深到浅分别为紫红、深红、咖啡)及1个黑粒不同粒色小麦(共4个)的T3代变异后代为材料,对其籽粒发育过程中的色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不同粒色变异后代的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发育天数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3个紫色变异后代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籽粒颜色有关,颜色越深,含量越低。花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紫粒小麦和黑粒小麦籽粒中花青素的含量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单峰曲线,后者呈双峰曲线。研究还表明,不同颜色的籽粒在不同发育时期花青素的具体组成成分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小麦 籽粒发育 籽粒色素 含量 动态变化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旱地冬小麦地膜覆盖沟穴播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田晓峰 高成芳 +2 位作者 张二喜 宋建荣 王守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1-35,共5页
为了提高旱地冬小麦降水利用效率,进而达到增产,试验采用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地膜覆盖沟穴播栽培方法。结果表明,覆膜沟穴播较覆膜穴播增产24.23%,较露地条播增产46.11%,显示了其保水抗旱增产的作用。
关键词 冬小麦 沟穴播 地膜覆盖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孙鹏 张金汕 +5 位作者 贾永红 刘冲 李鹏 蒋文 李春艳 石书兵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44-850,共7页
为明确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选用冬小麦品种新冬46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副区设375万、300万、225万和150万株·hm^-24种种植密度,测定分析了不同处理下... 为明确立体匀播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选用冬小麦品种新冬46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副区设375万、300万、225万和150万株·hm^-24种种植密度,测定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冬小麦分蘖数、茎粗、叶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在条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小麦穗数呈先降后增的趋势,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穗长、分蘖穗小穗数、叶片SPAD值和Pn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产量在225万株·hm^-2条件下最高,分蘖数、主茎粗、分蘖茎粗、主茎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立体匀播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冬小麦穗数呈增加的趋势,千粒重、分蘖数、主茎粗、叶片SPAD值和Pn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穗粒数、产量、主茎叶数、分蘖茎叶数、分蘖茎粗和分蘖穗小穗数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主茎穗长、分蘖穗长和主茎穗小穗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其中产量在150万株·hm^-2条件下最高。立体匀播的小麦平均产量、穗数、分蘖数、叶片SPAD值和Pn较条播分别增加9.84%、17.68%、21.40%、7.52%和13.14%。综合来看,立体匀播较条播更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从而实现高产,与之配套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立体匀播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特性的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海萍 常成 +6 位作者 游光霞 张秀英 闫长生 肖世和 司红起 卢杰 马传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49-1656,共8页
为探索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的遗传基础,利用已报道的4个3AS上的SSR标记(Xbarc57、Xbarc294、Xbarc310和Xbarc321)和1个3BL上的Viviparous-1基因标记Vp1-b2对107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31份地方品种进行籽粒休眠的分子... 为探索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的遗传基础,利用已报道的4个3AS上的SSR标记(Xbarc57、Xbarc294、Xbarc310和Xbarc321)和1个3BL上的Viviparous-1基因标记Vp1-b2对107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31份地方品种进行籽粒休眠的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5个分子标记在试验材料中表现出丰富的等位变异,具有5~6种等位类型,与籽粒萌芽指数(GI)密切相关。根据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各位点的等位变异显著影响籽粒休眠,其中Vp1-b2和Xbarc294对籽粒休眠作用较其他标记大,可分别解释65.8%和61.2%的表型变异;其次是Xbarc310(56.3%)和Xbarc57(55.8%),最小的是Xbarc321(53.3%)。而5个标记联合可解释95.9%的性状变异,其次是Vp1-b2和Xbarc294的组合(89.1%),解释变异最小的标记组合是Vp1-b2和Xbarc321(79.4%)。5个分子标记即可解释籽粒休眠的绝大部分表型变异,说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特性受3AS和3BL上的2个主效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休眠 分子标记 微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效抗旱驱鼠剂对田间小麦促长增产效果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明春 韩崇选 +4 位作者 杨学军 胡忠朗 杨林 师建银 吴凤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678-683,共6页
通过多效抗旱驱鼠剂浸种与拌种的田间试验 ,对小麦 1 2个生长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多元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RPA浓度是决定促长与增产效果的关键 ,药剂 A的 70 0倍水溶液浸种或 30~ 50倍液拌种对苗期促长作用最好 ;与对照相比 ,... 通过多效抗旱驱鼠剂浸种与拌种的田间试验 ,对小麦 1 2个生长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测定与多元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RPA浓度是决定促长与增产效果的关键 ,药剂 A的 70 0倍水溶液浸种或 30~ 50倍液拌种对苗期促长作用最好 ;与对照相比 ,除 B的 70 0倍水溶液浸种处理小麦种子 ,小麦产量比对照降低 2 .79% ,其它处理均有增产作用 ,增产率为 4.79%~98.67%。其中以药剂 A的 70倍水溶液拌种和 C的 60 0倍液浸种 ,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增产幅度达 98.49%~ 98.67% ;对 1 1个影响产量因子的通径分析表明 ,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是决定产量增长率的首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多效抗旱驱鼠剂 浸种 拌种 促长作用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在种子发育、休眠与萌发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魏俊 陆秀君 +2 位作者 张晓林 梅梅 黄晓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1,共8页
植物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种子发育、休眠与萌发是植物生命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内,种子受各种环境因子及内源激素调控,并且不同植物种子具有不同发育及休眠特性。随着... 植物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种子发育、休眠与萌发是植物生命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内,种子受各种环境因子及内源激素调控,并且不同植物种子具有不同发育及休眠特性。随着人们对种子发育、休眠及萌发机理的探究,越来越多miRNA被鉴定,它们能够基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抗氧化作用、关键转录因子调控等途径参与种子形态建成、物质代谢及各种胁迫响应。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植物miRNA的形成及调控机理,以及在种子发育、休眠及萌发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发育 休眠 萌发 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种、种子大小和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6
作者 吉春容 李世清 李生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498-2506,共9页
试验设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粒重、播种方式和施肥等4个因子,品种选用白芒麦(20世纪60年代)、咸农39(20世纪70-80年代)、小偃6号(20世纪90年代后期)、远丰998(近期)等不同年代的4个冬小麦品种,粒重分为2种截然不同重量的大粒... 试验设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粒重、播种方式和施肥等4个因子,品种选用白芒麦(20世纪60年代)、咸农39(20世纪70-80年代)、小偃6号(20世纪90年代后期)、远丰998(近期)等不同年代的4个冬小麦品种,粒重分为2种截然不同重量的大粒和小粒,播种方式设小粒单播、大粒单播以及大小粒等比例混播等3种播种方式,施肥设不施肥(CK)、施氮(N)、施磷(P)和同时施氮磷(NP)等4种方式,共48个处理。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样,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品种、种子大小和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大小粒播种间、不同施肥间植株株高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这些因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品种间,苗期和越冬前以近期品种远丰998植株最高,灌浆期以早期品种白芒麦植株最高。株高稳定后以早期品种高,反映了育种的演变趋势。大小粒播种间,苗期和越冬前大粒株高均显著高于小粒株高,但灌浆期大小粒播种间株高差异基本消失,说明大粒种子植株在苗期生长具有一定优势。不同施肥处理间株高差异在苗期与越冬前表现一致,单施P和NP配施植株较高;灌浆期以NP配施植株株高明显高于其它施肥处理。不同品种、大小粒播种方式和施肥显著影响冬小麦分蘖和单株叶面积。白芒麦、咸农39和小偃6号的分蘖数基本一致,变化在4.37个/株-4.74个/株之间,远丰998最少,仅为2.95个/株;NP配施和施P能够显著增加分蘖数,其分蘖数几乎是不施肥(CK)和单施N的2倍;各品种大粒种子植株分蘖数均多于小粒种子植株。远丰998绿叶面积最大(45.72cm^2/单茎),白芒麦最低(仅为26.97cm^2/单茎);NP配施单株绿叶面积明显大于其它施肥处理。除远丰998大粒种子植株绿叶面积(50.42cm^2/单茎)显著大于小粒种子(41.01cm^2/单茎)外,其余品种大、小粒种子植株绿叶面积相当。就施肥处理而言,施肥对近期品种小粒种子株高、分蘖数和叶面积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而对远期品种小粒种子植株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子大小 品种 施肥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调控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张凯 任健 +2 位作者 仝胜利 陈利军 董丽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2-125,共4页
为了给小麦节水高产栽培中土壤水分管理提供依据,采用池栽遮雨的方法,用Logistic曲线拟合不同水分调控条件下籽粒的灌浆过程,研究灌浆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水分调控对籽粒灌浆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灌浆持续时间看,Tmax、T1较稳定,T... 为了给小麦节水高产栽培中土壤水分管理提供依据,采用池栽遮雨的方法,用Logistic曲线拟合不同水分调控条件下籽粒的灌浆过程,研究灌浆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水分调控对籽粒灌浆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灌浆持续时间看,Tmax、T1较稳定,T2变异系数大、T3最不稳定;从灌浆速率看,R较稳定,Rmax、R1、R2变异系数大,R3最不稳定。相比而言,拔节期灌水1次和拔节期+孕穗期灌水2次对阶段灌浆参数影响较大。强势粒与弱势粒之间灌浆参数差异不明显,表现为强弱势籽粒灌浆趋于同步,强势粒灌浆速率略快于弱势粒。因此在河南高产栽培条件下,提高缓增期灌浆速率(R3),相对延长缓增期持续天数(T3),促进落黄,对提高粒重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调控 籽粒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休眠生理生态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震 王艳梅 蒋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59-964,共6页
为了探讨亚热带树木休眠理论以及休眠与树木分布的相互关系 ,研究了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休眠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 :白花泡桐种子适宜发芽温度范围在 2 0~ 30℃ ,经过低温处理后 ,适宜发芽温度范围扩大到 15~ 30℃ ,具有浅低... 为了探讨亚热带树木休眠理论以及休眠与树木分布的相互关系 ,研究了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休眠生理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 :白花泡桐种子适宜发芽温度范围在 2 0~ 30℃ ,经过低温处理后 ,适宜发芽温度范围扩大到 15~ 30℃ ,具有浅低温休眠特性 ;5℃的低温处理不仅提高了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 ,而且加快了发芽速度 ,尤其在 15℃发芽温度条件下的促进效果更加明显 ;4 0 d的 5℃低温处理效果最好 ,2 0 d、6 0 d的低温处理效果相对较差 ;没有用低温处理的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 ,除了在 2 5℃发芽温度下的发芽势差异不显著外 ,在不同发芽温度条件下的发芽率与发芽势都存在着显著差异 ,但在2 0℃、2 5℃发芽温度下的平均发芽时间差异不显著。在 15℃发芽温度条件下 ,除了桂林种源以外 ,没有用低温处理的白花泡桐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都随着种源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在 2 0~ 30℃的适宜发芽温度范围内随种源纬度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不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对低温处理反应差异明显。低温处理后的中亚热带以南的低纬度种源白花泡桐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都较北亚热带的高纬度种源高。低温处理后的中亚热带株州种源和北亚热带南部的宜昌种源白花泡桐种子的平均发芽时间最长 ,而随着纬度的降低或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泡桐 种源 种子 冬休眠 生理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种植小麦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赵秉强 余松烈 +1 位作者 李凤超 于振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8-284,共7页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 ,选用中穗型冬小麦品种泰 876161,在留有 70 cm间套行条件下 ,研究了带状种植小麦的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主要结果是 :( 1)带状小麦同常规方式 ,在精量播种下获得高产。大播量、大群体栽培减产。 ( 2 )带状...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 ,选用中穗型冬小麦品种泰 876161,在留有 70 cm间套行条件下 ,研究了带状种植小麦的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主要结果是 :( 1)带状小麦同常规方式 ,在精量播种下获得高产。大播量、大群体栽培减产。 ( 2 )带状小麦实播面积下降 ,最优群体产量较常规方式最优产量减产。带型愈窄 ,实播面积愈少 ,减产幅度愈大。但带状小麦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益。 ( 3)带状小麦随带型 ( x)由窄变宽 ,产量呈 y=ax+b的形式提高。 ( 4 )带状小麦边行产量因带型、群体变化的变异较小。但内行产量随带型 ( x)加宽 ,行产量 ( y)下降 ,下降趋势可拟合为 y=ax+b形式。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穗数减少。内行小麦大群体下产量显著下降。 ( 5)带状小麦不仅边行可以一定程度地弥补因留间套行少种所造成的产量负效应 ,而且内行小麦也有群体增产补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密度 播种方式 带型 产量 群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种方式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翟云龙 魏燕华 +1 位作者 张海林 陈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174-1182,共9页
为探讨华北地区耕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2011-2013年通过大田定位试验,分析了免耕条播、深松条播、旋耕条播、机械撒播方式下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特点。结果表明,免耕条播冬小麦分蘖不... 为探讨华北地区耕种方式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2011-2013年通过大田定位试验,分析了免耕条播、深松条播、旋耕条播、机械撒播方式下冬小麦生育进程、群体大小、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特点。结果表明,免耕条播冬小麦分蘖不足,群体数量小,干物质积累少,叶面积指数偏低,穗粒数、千粒重较低,产量低于其他耕种方式;深松条播冬小麦成熟略晚,群体较大,茎蘖成穗率高,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成穗数和产量均高于旋耕条播,穗粒数、千粒重与之差异不明显;机械撒播冬小麦虽然存在种子有效覆盖度小、种子深浅不一、出苗率低等缺点,但分蘖优势明显,干物质积累最多,叶面积指数最大且最大值出现早,千粒重、穗粒数略有降低,成穗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旋耕条播和深松条播分别增产15%和11%以上。综合来看,机械撒播有利于优化小麦群体质量,提高整体产量水平,是目前华北地区冬小麦较理想的耕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种方式 冬小麦 群体质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