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nsorⅢ型微乳液提升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
1
作者 吕伟 薛芳芳 +3 位作者 何思娴 张荣 王怡文 陈海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77,共8页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为测试实验,构建出具有耐温耐盐性能的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可视化岩心驱替实验探究了其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并从润湿性改变和增溶乳化两方面分析其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醇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ST 982-B在质量分数为0.3%~0.5%时可构建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②该微乳液体系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7.8%~9.7%;③该微乳液体系可有效改善岩石的润湿性,且体系增溶乳化后对油膜的“剥蚀”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低渗透油藏 winsor型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润湿性 增溶乳化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组分有机混合物在Winsor Ⅲ型微乳液中的增溶行为
2
作者 刘会娥 吴章辉 +3 位作者 穆国庆 丁传芹 陈爽 徐愈春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4-168,共5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NaCl为无机盐助剂,正己烷、环己烷、甲苯和正辛烷中的两组分为有机物,配制Winsor Ⅲ型微乳液。用气相色谱分析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过剩油相中的分配情况;考察表面活性剂质量...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NaCl为无机盐助剂,正己烷、环己烷、甲苯和正辛烷中的两组分为有机物,配制Winsor Ⅲ型微乳液。用气相色谱分析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过剩油相中的分配情况;考察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NaCl质量分数和有机混合物组成及种类对有机物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盐度(质量分数)条件下,以正己烷、环己烷、正辛烷和甲苯中的两组分作为有机物配制的WinsorⅢ型微乳液,在不同的有机物配比时过剩油相的组成和增溶前油相的组成均存在差异,增溶出现了选择性;微乳液更倾向于增溶弱极性的小分子及摩尔增溶比大的分子;对甲苯-正辛烷微乳体系,盐度的增加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降低均可提高微乳液对甲苯增溶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溶 选择性 winsor 型微乳液 有机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sor相图法研究盐和醇对十二烷基甜菜碱体系驱油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殷代印 杨孔航 黄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9-124,130,共7页
为获得驱油性能良好的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体系,通过Winsor相图法研究了NaCl和正丁醇加量对十二烷基甜菜碱/正丁醇/正己烷/NaCl微乳液体系相态变化的影响,及相体积变化对微乳液增溶能力及界面张力的影响,评价了按最佳配方制备的BS-12... 为获得驱油性能良好的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体系,通过Winsor相图法研究了NaCl和正丁醇加量对十二烷基甜菜碱/正丁醇/正己烷/NaCl微乳液体系相态变化的影响,及相体积变化对微乳液增溶能力及界面张力的影响,评价了按最佳配方制备的BS-12微乳液体系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NaCl和正丁醇对微乳液相态的影响较大。随NaCl和正丁醇加量增大,微乳液相态经历WinsorⅠ型到WinsorⅢ型再到WinsorⅡ型的转变。4%BS-12、9.3%正丁醇、3.8%NaCl形成的WinsorⅢ型(中相)微乳液(油水比1∶1)增溶能力最强、界面张力最低、驱油潜力最大。室内岩心驱替结果表明,该中相微乳液增油降水效果较好,可在水驱基础上降低含水率9.4%、提高采收率8.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相微乳液 winsor相图法 十二烷基甜菜碱 增溶参数 界面张力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介质-3-甲氧基-甲亚胺H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金(Ⅲ) 被引量:2
4
作者 祝春水 马卫兴 +1 位作者 许兴友 徐国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78-780,共3页
对3-甲氧基-甲亚胺H与金(Ⅲ)的显色反应作了试验。结果表明:在pH 4.5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正丁醇、正庚烷和水配制的微乳液存在下,金(Ⅲ)与试剂形成1∶1∶3的黄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在450 n... 对3-甲氧基-甲亚胺H与金(Ⅲ)的显色反应作了试验。结果表明:在pH 4.5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中,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正丁醇、正庚烷和水配制的微乳液存在下,金(Ⅲ)与试剂形成1∶1∶3的黄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在450 nm波长处,表观摩尔吸光率为2.6×105L.mol-1.cm-1。金(Ⅲ)质量浓度在0.55 mg.L-1范围以内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用于金矿石中痕量金(Ⅲ)的测定,所得结果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结果相符。测得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0%,测定结果的平均相对标准偏差(n=6)为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3-甲氧基-甲亚胺H 微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DBS微乳体系用于油砂洗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徐东梅 陈馥 徐国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8-380,共3页
对微乳液洗提油砂油的方法进行了室内探索研究.实验油砂为辽河油田地表油砂,用微乳液多次洗提法测得含油量在15.7%~19.1%,平均17.3%.以煤油为油相,以含3.76%(质量分数,下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DBS)、正丁醇、氯化钠的水溶液为水相,在2... 对微乳液洗提油砂油的方法进行了室内探索研究.实验油砂为辽河油田地表油砂,用微乳液多次洗提法测得含油量在15.7%~19.1%,平均17.3%.以煤油为油相,以含3.76%(质量分数,下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DBS)、正丁醇、氯化钠的水溶液为水相,在25℃按油水体积比1∶1混合,当醇加量(1.94%~2.50%)和盐度(1.34%~2.50%NaCl)分别增大时,形成的微乳液相态由Winsor Ⅰ型(上相)变为Winsor Ⅲ型(中相)再变为Winsor Ⅱ型(下相),当醇加量为2.4%时,在1.54%~2.20%宽盐度范围形成Winsor Ⅲ型微乳液,在25℃、固液比5∶25(g∶mL)条件下其洗油效率(以平均含油量为基准)在75.6%~88.9%之间变动,盐度为1.94%时相体积分数最大(0.65),洗油效率最高(88.9%).图1表2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油砂油提取 萃取法 微乳液 组成 winsor 相(中相微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介质中镓的荧光光度光谱行为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晓东 于海琴 +3 位作者 魏琴 陈华军 杜斌 赵新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99-1101,共3页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微乳液介质中,镓与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的荧光光谱行为,在pH4.95的缓冲溶液中,镓含量在0~0.045μg·mL^-1范围内与荧光强度的变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ng·mL^-1。采用乙酸... 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微乳液介质中,镓与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的荧光光谱行为,在pH4.95的缓冲溶液中,镓含量在0~0.045μg·mL^-1范围内与荧光强度的变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2ng·mL^-1。采用乙酸丁酯进行萃取分离,消除共存离子的干扰,能显著提高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该方法已成功用于矿石样品中痕量镓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三甲氧基苯基荧光酮 光谱行为 荧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链长烷基芳基磺酸盐形成微乳液的性质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志伟 丁伟 +5 位作者 李钟 董志龙 于涛 曲广淼 王会敏 罗石琼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5-399,共5页
以Winsor相态图法和拟三元相图法研究了自制的3种不同链长烷基芳基磺酸盐在多组分体系中形成的微乳液的性质,并考察了分子结构、无机盐和短链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盐浓度的增加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辛烷/NaCl/水形成的微乳液体... 以Winsor相态图法和拟三元相图法研究了自制的3种不同链长烷基芳基磺酸盐在多组分体系中形成的微乳液的性质,并考察了分子结构、无机盐和短链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盐浓度的增加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辛烷/NaCl/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由WinsorⅠ→WinsorⅢ→WinsorⅡ型转变;随着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的长烷基链碳原子数的增加,耐盐能力减弱,增溶能力提高;随着醇碳链的增大,微乳区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当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结构固定时,最大微乳液区域醇的选择依据符合Bansal理论.醇的链长一定时,随着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的长烷基链碳原子数的增加,微乳液的区域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芳基磺酸盐 微乳液 winsor相态图 拟三元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ton X-100微乳液体系中铁的萃取与分离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霞石 张晓红 +1 位作者 范国康 郭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9-151,共3页
The extraction behavior of Fe(Ⅲ), Cu(Ⅱ), Co(Ⅱ), Mn(Ⅱ), Pb(Ⅱ), Ni(Ⅱ) and Hg(Ⅱ) by microemulsion Triton X-100 (α-(4-(1,1,3,3-tetramethy(butyl)phenyl)-ω-hydroxy)poly(oxy-1,2-ethanediyl) in ... The extraction behavior of Fe(Ⅲ), Cu(Ⅱ), Co(Ⅱ), Mn(Ⅱ), Pb(Ⅱ), Ni(Ⅱ) and Hg(Ⅱ) by microemulsion Triton X-100 (α-(4-(1,1,3,3-tetramethy(butyl)phenyl)-ω-hydroxy)poly(oxy-1,2-ethanediyl) in the presence of (NH4)2SO4 and complexing agen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lexes of Fe(Ⅲ) with aluminon were almost completely extracted in HAc-NaAc buffered microemulsion while Cu(Ⅱ), Co(Ⅱ), Cd(Ⅱ), Mn(Ⅱ) and Hg(Ⅱ) were not. Quantitative separation of Fe(Ⅲ), Co(Ⅱ) and Mn(Ⅱ) were realized. The extraction mechanism by O/W microemulsion has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 分离 微乳液 络合剂 TRITONX-100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构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于涛 罗石琼 +4 位作者 丁伟 王会敏 袁丹丹 曲广淼 李钟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60-1064,共5页
用Winsor相图法研究了自制的6种不同结构的烷基芳基磺酸盐/不同醇/正癸烷/NaCl/水体系在不同温度下所形成的微乳液。探讨了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构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温度和醇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烷基芳基磺... 用Winsor相图法研究了自制的6种不同结构的烷基芳基磺酸盐/不同醇/正癸烷/NaCl/水体系在不同温度下所形成的微乳液。探讨了烷基芳基磺酸盐结构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温度和醇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烷基芳基磺酸盐长烷基链的增长,中相形成盐度S1、中相消失盐度S2、中相盐宽ΔS和最佳盐浓度S*值均减小,最佳中相体积V*M和最佳增容量σ*值均增大;随着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的芳环向长烷基链中间位置移动,S1、S2、ΔS、S*值均减小,V*M和σ*值均增大;随着温度升高,V*M和σ*值均减小,S1、S2、ΔS、S*值均增大,在25℃时,体系无中相微乳液形成;随着正构醇碳原子数的增加,V*M和σ*值均增大,S1、S2、ΔS、S*值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基芳基磺酸盐 微乳液 相行为 winsor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与CTAB微乳液协同增敏荧光法测定微量铋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霞石 孙静 +1 位作者 包莉 郭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327,共5页
研究了β-环糊精(β-CO)-CTAB微乳液(CTAB—M)混合体系对Bi(Ⅲ)-8-羟基喹啉(HQ)荧光体系协同增敏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β-CD对Bi(Ⅲ)-HQ水体系的荧光强度无增敏作用,但β-CD-CTAB-M对Bi(Ⅲ)-HQ系具有较好的协同荧光增... 研究了β-环糊精(β-CO)-CTAB微乳液(CTAB—M)混合体系对Bi(Ⅲ)-8-羟基喹啉(HQ)荧光体系协同增敏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β-CD对Bi(Ⅲ)-HQ水体系的荧光强度无增敏作用,但β-CD-CTAB-M对Bi(Ⅲ)-HQ系具有较好的协同荧光增敏作用。在优化条件下,铋含量在0.2—1.4mg/L内符合Lambert-Beer定律,检出限(3σ)为13.8μg/L。测定标样及实际样品中铋的含量,结果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 Β-环糊精 微乳液 增敏 荧光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液增敏动力学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的铁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莹琪 李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2-63,共2页
在n-C7H16/n-C4H9OH/CPC/H2O微乳液介质中,以邻菲啰啉(Phen)为活化剂时,Fe(Ⅲ)对H2O2氧化亚甲基蓝褪色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据此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Fe(Ⅲ)的新方法。该方法的最佳实验条件为0.6mL亚甲基蓝溶液(1.0×10-3mol/L),0.2m... 在n-C7H16/n-C4H9OH/CPC/H2O微乳液介质中,以邻菲啰啉(Phen)为活化剂时,Fe(Ⅲ)对H2O2氧化亚甲基蓝褪色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据此建立了动力学光度法测定Fe(Ⅲ)的新方法。该方法的最佳实验条件为0.6mL亚甲基蓝溶液(1.0×10-3mol/L),0.2mLH2O2(20%),1.4mLPhen(1.0×10-3mol/L),1.8mL微乳液,2.0mLHAc-NaAc缓冲溶液(pH=4)。对Fe(Ⅲ)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0~40μg/L,检出限为8.4×10-7g/L。100℃时的反应速率常数为0.0280min-1,表观活化能为36.22kJ/mol,可用于环境水样中Fe(Ⅲ)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邻菲哕啉 铁() 动力学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酸钠微乳液体系中镧的萃取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维 杨延钊 +2 位作者 路文娟 刘菲 商凯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18-1220,共3页
研究了油酸钠、正戊醇、正庚烷和氯化钠水溶液组成的微乳液对镧的萃取行为及机理,分别考察了萃取时间、水乳比、油酸钠浓度、戊醇浓度、水相pH值及无机盐浓度对萃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得到油酸钠微乳液体系非常稳定,在不加萃取剂的条... 研究了油酸钠、正戊醇、正庚烷和氯化钠水溶液组成的微乳液对镧的萃取行为及机理,分别考察了萃取时间、水乳比、油酸钠浓度、戊醇浓度、水相pH值及无机盐浓度对萃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得到油酸钠微乳液体系非常稳定,在不加萃取剂的条件下对La3+有非常好的萃取效果,当油酸钠和正戊醇质量分数分别为6%和32%,水乳比R=7,pH值在3.5~7范围内,萃取率均高于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 油酸钠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