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岭小洋薯组培快繁技术
1
作者 李嘉俊 丛建民 +3 位作者 尹欣幸 刘金平 黄威剑 熊圣娇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5期50-54,共5页
马铃薯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其高效繁殖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块茎繁殖存在周期长、效率低、易传播病虫害等问题,而离体快繁技术通过组织培养手段,可实现脱毒种苗的快速增殖与规模化生产。为保持温... 马铃薯作为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其高效繁殖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块茎繁殖存在周期长、效率低、易传播病虫害等问题,而离体快繁技术通过组织培养手段,可实现脱毒种苗的快速增殖与规模化生产。为保持温岭小洋薯马铃薯的品质,该研究以温岭小洋薯为试验材料,对其消毒方式、分化培养基配方、继代培养基配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75%酒精30 s为对照,结合0.1%升汞7 min消毒,外植体的染菌率最低为1.67%。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优化条件为MS+6.5 g·L^(-1)琼脂+30 g·L^(-1)蔗糖+0.3 mg·L^(-1)NAA+1.5 mg·L^(-1)6-BA。诱导率最高为91.67%;继代培养条件为MS+6.5 g·L^(-1)琼脂+30 g·L^(-1)蔗糖+0.1 mg·L^(-1)NAA+0.1 mg·L^(-1)6-BA的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组培 快繁 种质资源保护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野生葛枣猕猴桃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2
作者 仲伟敏 唐冬梅 +1 位作者 周嘉 齐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85-91,共7页
【目的】探明贵州野生葛枣猕猴桃组培快繁体系,为优异猕猴桃野生资源繁殖推广和保存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葛枣猕猴桃单芽茎段为外植体,对比分析不同激素浓度组合下葛枣猕猴桃单芽茎段离体后诱导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植株移栽... 【目的】探明贵州野生葛枣猕猴桃组培快繁体系,为优异猕猴桃野生资源繁殖推广和保存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葛枣猕猴桃单芽茎段为外植体,对比分析不同激素浓度组合下葛枣猕猴桃单芽茎段离体后诱导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植株移栽情况,建立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葛枣猕猴桃单芽茎段诱导和增殖培养均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激素组合后腋芽生长情况不同,诱导率、增殖率和增殖系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或下降趋势;生根培养以1/2 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随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不同其生根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在相同浓度(0.25 mg/L)不同种类植物生长素的生根培养基上,猕猴桃单芽茎段在添加IBA的培养基上生根情况最好。野生葛枣猕猴桃最佳单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IBA,诱导率达87.3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NAA,增殖系数达4.37;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25 mg/L IBA,生根率可达74.00%,主根数8.57条/株,根长3.93 cm;将生根≥3且带有3~5片叶的组培苗进行移栽,移栽成活率达88.60%。【结论】以贵州野生葛枣猕猴桃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成功构建葛枣猕猴桃茎段组培快繁体系:诱导培养(MS+1.0 mg/L 6-BA+0.2mg/L IBA)、增殖培养(MS+6-BA 1.0 mg/L+NAA 0.2 mg/L)、生根培养(1/2 MS+0.25 mg/L IBA)和移栽培养(生根≥3且带有3~5片叶的组培苗进行移栽),为葛枣猕猴桃组培苗工厂化快速繁育种苗、苗圃资源保存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枣猕猴桃 组织培养 组培苗 移栽 野生资源 快繁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紫苏研究进展概述 被引量:156
3
作者 谭美莲 严明芳 +2 位作者 汪磊 王力军 严兴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5-231,共7页
本文概述了紫苏在开发利用、种质资源收集评价、栽培与生理、活性物质提取、组织培养、转基因及基因克隆表达分析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为紫苏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有效促进紫苏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紫苏 种质资源 栽培生理 活性物质提取 组织培养 基因克隆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黄属植物(Garcinia)资源与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邹明宏 杜丽清 +3 位作者 曾辉 张汉周 罗炼芳 陆超忠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07年第4期122-127,共6页
从分类地位与分布概况、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组织培养与繁殖技术、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利用等方面综述了藤黄属植物国内外研究进展。由于藤黄属植物在经济上和医学上的重要价值,必须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开展种质评价... 从分类地位与分布概况、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组织培养与繁殖技术、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利用等方面综述了藤黄属植物国内外研究进展。由于藤黄属植物在经济上和医学上的重要价值,必须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开展种质评价与创新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黄属 种质资源 组织培养 繁殖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种质资源室内保存技术研究──茶树茎切段试管苗保存技术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立 杨素娟 +1 位作者 王玉书 成浩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7-42,共6页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保存茶树种质资源,是当今人们正在探索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新途径。茶树茎切段试管苗保存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诱导茎切段培养基以MS或改良ER基本培养基附加BA0.04mg/L-4.00mg/L+NAA0.0...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保存茶树种质资源,是当今人们正在探索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新途径。茶树茎切段试管苗保存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诱导茎切段培养基以MS或改良ER基本培养基附加BA0.04mg/L-4.00mg/L+NAA0.04mg/L-0.50mg/L为宜。茎切段的芽诱导率在品种间或同一品种不同季节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茎外植体采样以春梢为好。弱光照、较低温和适当添加化学抑制剂(如甘露醇、PP_333、ABA等)有利于延缓培养物生长、增加培养物保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组织培养 茎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6
作者 张志勇 齐泽民 黄作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5-610,共6页
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近年来,因为需求量的增加和自然繁殖困难等原因,野生资源日趋濒危。除原生地保护之外,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和种质改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铁皮石斛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 铁皮石斛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近年来,因为需求量的增加和自然繁殖困难等原因,野生资源日趋濒危。除原生地保护之外,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和种质改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铁皮石斛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重点对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遗传多样性和鉴定、组织培养、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对铁皮石斛今后的开发利用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种质资源 生物技术 组织培养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兰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罗远华 黄敏玲 吴建设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5-20,共6页
综述了文心兰在种质资源、组织培养、引种驯化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文心兰育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文心兰育种的方向。
关键词 文心兰 种质资源 组织培养 育种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特异种质资源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 被引量:6
8
作者 李镇刚 冉瑞法 +3 位作者 刘淑娟 刘永光 储一宁 黄平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6-202,共7页
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属于桑树特异种质资源,是研究桑属植物进化的重要桑种。解决滇桑嫁接不亲和性而不易繁殖的技术难题,对促进滇桑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屏边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滇桑冬芽及枝条... 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属于桑树特异种质资源,是研究桑属植物进化的重要桑种。解决滇桑嫁接不亲和性而不易繁殖的技术难题,对促进滇桑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屏边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滇桑冬芽及枝条为材料,利用扦插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滇桑的冬芽能够在添加3.0 mg/L 6-BA和0.5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萌发,其萌发的小芽在添加1.0 mg/L 6-BA和0.2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并木质化,继续在添加0.5 mg/L IBA的1/2 MS培养基中培养生根后能够移栽成活,其萌发率、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分别达到95%、55%、90%;扦插能够诱导含冬芽的滇桑枝条生根获得完整植株并移栽成活,但其扦插生根率较低,仅30%左右。试验结果提示,进一步优化组织培养和扦插条件,有望建立滇桑的无性繁殖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种质资源 滇桑 繁殖 扦插 组织培养 冬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4种特殊桑种质资源无菌幼苗茎段继代和生根培养的培养基筛选 被引量:7
9
作者 魏佳 朱燕 +3 位作者 林天宝 刘岩 计东风 吕志强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7-422,共6页
筛选适合川桑(Morus notabilis)、滇桑(Morus yunnanensis)、药桑(Morus nigra)、印度桑K2(Morus indica cv.K2)无菌幼苗茎段继代和生根培养的培养基配方,建立4种特殊桑树种质资源的离体组织培养方法。以供试桑种质资源无菌幼... 筛选适合川桑(Morus notabilis)、滇桑(Morus yunnanensis)、药桑(Morus nigra)、印度桑K2(Morus indica cv.K2)无菌幼苗茎段继代和生根培养的培养基配方,建立4种特殊桑树种质资源的离体组织培养方法。以供试桑种质资源无菌幼苗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通过对培养基添加激素浓度的优化,筛选出药桑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1 mg/L 6-BA+0.1 mg/L NAA,滇桑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0.1 mg/L TDZ,川桑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1 mg/L 6-BA+0.2 mg/L NAA,印度桑K2的增殖芽继代培养基为MS+0.05 mg/L TDZ。4份桑种质资源的无菌幼苗茎段继代培养45 d后,产生的增殖芽数目达1.6~6.8个,再生幼苗株高可达4 cm以上,分别转移至筛选的生根培养基MS+0.5 mg/L IBA或MS+1 mg/L IBA中培养。除川桑再生幼苗的生根率(41.7%~45.8%)和移栽成活率(40%~50%)较低外,其他3份桑种质资源再生幼苗的生根率均可达90%以上,移栽成活率为100%。试验结果证实不同桑种质资源最适合的组织培养体系存在差异,并且培养基中激素浓度小幅变化都会对其繁殖系数造成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特殊种质资源 组织培养 茎段 培养基配方 再生芽 生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荣欢 刘迪秋 +3 位作者 陈朝银 葛锋 方松刚 王光勇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24,共6页
核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列为世界四大干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基础研究价值。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核桃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从分子水平综述了核桃过敏原和其引发过敏症的机理、再生长期糖运输和叶片水分... 核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列为世界四大干果,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基础研究价值。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核桃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从分子水平综述了核桃过敏原和其引发过敏症的机理、再生长期糖运输和叶片水分运输的调控、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利用转基因技术来培育核桃新材料的现状、核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分析研究进展,并对核桃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过敏原 生长发育 组织培养 转基因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蕊万寿竹野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天仪 石大兴 王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13549-13549,13595,共2页
[目的]为长蕊万寿竹的大规模生产和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以长蕊万寿竹茎段为外植体,灭菌后将带芽茎段剪成1-2 cm的小段,接种于培养基中。研究外源激素的种类与配比对诱导生根和丛生芽的影响。[结果]启动培养时,外... [目的]为长蕊万寿竹的大规模生产和进一步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以长蕊万寿竹茎段为外植体,灭菌后将带芽茎段剪成1-2 cm的小段,接种于培养基中。研究外源激素的种类与配比对诱导生根和丛生芽的影响。[结果]启动培养时,外源激素为6-BA 1.0 mg/L+2,4-D 0.01 mg/L+NAA 0.1 mg/L+IBA 1.0 mg/L的培养基的效果最好,启动率达到85.20%。1/2 MS添加外源激素NAA 1.0 mg/L+AC 5 g/L的培养基的生根效果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处理,生根率达到96.13%。适合丛生芽诱导的培养基是6-BA 0.5mg/L+KT 1.5 mg/L+NAA 0.2 mg/L+蔗糖30 g/L,丛芽增殖系数达到6.1。[结论]建立了以长蕊万寿竹茎段为外植体的组织培养技术体系,可有效地启动培养,诱导生根和丛生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蕊万寿竹 野生资源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桑树材料冬芽组织培养试验 被引量:10
12
作者 徐立 余茂德 +2 位作者 杨金富 夏玉玲 敬成俊 《蚕学通讯》 2002年第1期10-13,共4页
采用相同激素浓度组成的培养基 ,在培养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对本研究室保存的种质资源中七个材料的冬芽进行了比较培养试验 ,从中筛选出生长、增殖、生根效果好且不易感染的材料贵毛十九 ,这为以后桑树快繁。
关键词 桑树 种质资源 冬芽 组织培养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钟兰 刘玉平 彭静 《长江蔬菜》 2009年第08X期4-7,共4页
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新品种选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有待继续研究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植物种质资源 保存 组织培养 超低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重瓣棣棠花的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波 吴建文 +1 位作者 蒋天仪 宋碧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56-2357,共2页
以野生重瓣棣棠花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结果表明,启动培养时,外源激素为6-BA1.0mg/L+NAA0.1mg/L的效果最好,启动率达到93.33%;适合继代增殖的培养基是6-BA1.5mg/L+NAA0.1mg/L,增殖系数达到7.8;而1/2MS+6-BA1.0mg/L... 以野生重瓣棣棠花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结果表明,启动培养时,外源激素为6-BA1.0mg/L+NAA0.1mg/L的效果最好,启动率达到93.33%;适合继代增殖的培养基是6-BA1.5mg/L+NAA0.1mg/L,增殖系数达到7.8;而1/2MS+6-BA1.0mg/L+NAA0.1mg/L+AC5g/L的培养基生根效果高于其他处理,生根率达到78.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瓣棣棠花 野生资源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药生物技术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2
15
作者 蔡月琴 陆銮眉 +3 位作者 林莹 陈宗杨 王艳平 陈悦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165-169,共5页
为促进山药的快繁,对近年来国内外山药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重点对山药的种质资源离体保存、遗传多样性和鉴定、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同时对今后山药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提出建议。
关键词 山药 生物技术 种质资源 基因工程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斛属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勇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16-2718,共3页
以铁皮石斛、金钗石斛、流苏石斛等具有代表性的石斛属植物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探索石斛属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途径。结果表明,在培养基1/2MS+马铃薯汁50 g/L+蔗糖25 g/L中种子无菌萌发情况良好;在继代培养基1/2MS+BA0.5 mg/L+NAA0.1 m... 以铁皮石斛、金钗石斛、流苏石斛等具有代表性的石斛属植物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探索石斛属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途径。结果表明,在培养基1/2MS+马铃薯汁50 g/L+蔗糖25 g/L中种子无菌萌发情况良好;在继代培养基1/2MS+BA0.5 mg/L+NAA0.1 mg/L+马铃薯汁50 g/L+香蕉汁50 g/L+活性炭5 g/L+蔗糖25 g/L中幼苗增殖效果显著,生长状况良好;炼苗移栽后存活率高。该研究不但实现了石斛属植物离体快速繁殖,而且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属植物 种质资源 离体快繁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亚麻无性扩繁及保存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姬妍茹 刘伟伟 《中国麻业科学》 2008年第6期301-304,共4页
野生亚麻(Linum stelleroides Planch)是二年生植物,要通过有性繁殖留取种子的方式进行保存颇有难度。本项研究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野生亚麻的茎段进行无性扩繁获得成功,一年内从2株无菌苗入手培养最终获得再生植株600多株,繁殖倍数达... 野生亚麻(Linum stelleroides Planch)是二年生植物,要通过有性繁殖留取种子的方式进行保存颇有难度。本项研究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野生亚麻的茎段进行无性扩繁获得成功,一年内从2株无菌苗入手培养最终获得再生植株600多株,繁殖倍数达300倍,而且移栽成活的再生植株已开花结实。同时进行了低温保存不定芽的研究,结果显示,4℃条件下保存3个月对野生亚麻茎段分化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初步确定MS(附加6-BA0.5mg/l,NAA0.05mg/l)培养基为茎段分化的适宜培养基,1/2MS(附加一定量的激素)培养基为不定芽保存培养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亚麻 组织培养 低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种质资源及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饶宝蓉 陈泳和 刘忠辉 《福建农业科技》 2016年第5期79-82,共4页
对铁皮石斛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育种现状、扦插育苗技术、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种苗移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铁皮石斛繁育技术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铁皮石斛 繁殖 种质资源 组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长江中上游草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欧阳美 张晓宇 +1 位作者 张富铁 刘焕章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74,共10页
为了较全面了解长江中上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种质情况,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特征,比较分析了长江中上游大范围内草鱼3个野生群体和19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677个样本共检测到35个单倍型,17个... 为了较全面了解长江中上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种质情况,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特征,比较分析了长江中上游大范围内草鱼3个野生群体和19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677个样本共检测到35个单倍型,1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42个多态位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769;P_(i):0.00143),原种场群体次之(H_(d):0.766;P_(i):0.00113),苗种场群体最低(H_(d):0.649;P_(i):0.00084)。野生群体中,万州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857;P_(i):0.00205),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万州群体曾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遗传结构分析表明草鱼野生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广泛;对比历史数据,草鱼野生群体多样性水平近10年来未出现下降。苗种场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791;P_(i):0.00147)和最低(H_(d):0.247;P_(i):0.00024)的分别是阳新和蔡甸1群体,部分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养殖群体间存在大范围的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缺乏交流。综上,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明显,在进行草鱼苗种繁育时要注意近交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yt b基因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历史动态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鲤野生和人工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芹 宋威 +1 位作者 侯志鹏 冯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6期91-93,共3页
采用微卫星技术对黄河鲤选育群体和河南省境内2个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2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检测出48个等位基因,3个群体在12个位点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4,表明群体分化造成的变异占4%,而96%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部。结... 采用微卫星技术对黄河鲤选育群体和河南省境内2个野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12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检测出48个等位基因,3个群体在12个位点的平均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4,表明群体分化造成的变异占4%,而96%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部。结果显示,3个群体间差异不明显,一方面说明养殖群体在科学的人工选育条件下能够保留一定水平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对野生黄河鲤群体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鲤 微卫星 种质资源 野生群体 人工养殖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