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8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drought and chilling resistance in wheat and maize
1
作者 崔四平 黄国存 +6 位作者 张敬贤 信占国 李俊明 魏建昆 戴俊英 沈秀瑛 李光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2期19-27,共9页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 protoplast quality corresponds to high stress tolerance. The damage of cell membran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stress. The protective enzyme system(superoxide dismutase.perox...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 protoplast quality corresponds to high stress tolerance. The damage of cell membran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stress. The protective enzyme system(superoxide dismutase.peroxidase and catala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ess tolerance. In the research of hormone it is suggested that ABA can induce chilling torlerance, and the mechanism may correlate with the special gene ex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maize. PROTOPLAST protective enzyme. DROUGHT resistance. chilling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建好 赵建华 +5 位作者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郑浩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8-1145,共8页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 间作可提升作物产量及产量稳定性,但对于施氮影响玉米||大豆间作产量稳定性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于2018—2021年在甘肃张掖开展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量(0和300 kg·hm^(-2),分别记作N0和N300)和3种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M||S)、单作大豆(MS)和单作玉米(MM)]。通过测定单作及间作条件下作物产量,对比两个施氮量下单作及间作体系生产力、土地当量比(LER)、偏土地当量比(pLER)、间作作物超产率、单作及间作体系及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单作及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的差异,明确施氮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就4年平均水平来看,相比单作,N0和N300处理下LER值分别为1.26和1.17,均大于1,表明M||S体系具有间作产量优势,且施氮降低了间作产量优势;N0和N300处理下,玉米偏土地当量比(pLERm)值分别为0.68和0.82,大豆偏土地当量比(pLERs)分别为0.57和0.35;N0和N300处理下,间作玉米超产率分别为36.88%和64.82%,间作大豆超产率分别为14.77%和-30.46%;施氮可以提高体系产量稳定性,N300处理产量稳定性较N0显著提高112.7%(P<0.05),单作体系产量稳定性较间作体系显著提高40.1%(P<0.05);间作种植中,N300处理间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78.6%(P<0.05),施氮对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单作种植中,N300处理单作玉米产量稳定性较N0处理显著提高127.7%(P<0.05),施氮对单作大豆产量稳定性无显著影响;间作体系氮肥农学利用效率较单作体系显著提高76.7%(P<0.05)。综上,在甘肃张掖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产量优势的主要贡献者是玉米,施氮提升了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稳定性,降低了间作大豆产量,不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超产率 产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热耦合的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响应与变化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任贺靖 路凯超 +1 位作者 蔡甲冰 侯立柱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3,484,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粮食产量影响巨大。水分和温度是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其产量。利用华北平原保定灌溉试验站2006—2015年冬小麦-夏玉米灌溉试验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校核,依据Blank型、Stew... 全球气候变化对未来粮食产量影响巨大。水分和温度是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其产量。利用华北平原保定灌溉试验站2006—2015年冬小麦-夏玉米灌溉试验数据对AquaCrop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与校核,依据Blank型、Stewart型、Jensen型、Minhas型4种经典的水分生产函数,构建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内各阶段积温、耗水量和产量之间的水热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利用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海-气耦合全球气候MIROC6模式数据来考虑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低强迫排放情景(SSP1-RCP2.6和SSP4-RCP3.4)、中等强迫排放情景(SSP2-RCP4.5)、中等至高强迫排放情景(SSP3-RCP7.0)和高强迫排放情景(SSP5-RCP8.5)等5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逐日降雨量与气温数据进行降尺度分析,并结合构建的水热生产函数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经多年灌溉试验数据校核后的AquaCrop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该地区冬小麦-夏玉米生长过程,夏玉米产量模拟值与实测值间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和一致性系数(d)分别为0.91、0.58 t/hm^(2)、0.06、0.97,冬小麦分别为0.80、0.42 t/hm^(2)、0.10、0.94。通过AquaCrop模型模拟的多年数据构建了4种水热生产函数,其中Jensen型生产函数效果最好;冬小麦在抽穗-灌浆期对水分最敏感,返青-拔节期积温对产量影响效应最明显,而夏玉米在拔节-抽穗期对水分最敏感,本阶段积温对产量的影响效应也最明显。在未来气候变化的5种排放情景下,冬小麦潜在产量呈波动趋势,但均高于当前时期的多年平均潜在产量,在SSP3-RCP7.0情景更适合生长发育;夏玉米潜在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SSP1-RCP2.6情景更适合生长发育。在未来5种气候情景下,仅考虑水热条件补充灌溉对冬小麦潜在产量的贡献率为70%左右;生育期降雨量对夏玉米潜在产量的贡献率为94%左右。研究结果可评估未来气候变化下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情况,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积温 产量 AquaCrop模型 水热耦合 CMI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间作畦沟分灌作物根系生长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苗庆丰 温雅琴 +2 位作者 倪东宁 史海滨 李瑞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0,50,共5页
为探究小麦玉米间作与畦沟分灌灌水模式下作物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试验以间作常规畦灌模式为对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沟灌玉米前期不灌溉,经历了水分亏缺的锻炼,在水势梯度作用下,刺激了根系的生长发育,下扎深度明... 为探究小麦玉米间作与畦沟分灌灌水模式下作物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试验以间作常规畦灌模式为对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沟灌玉米前期不灌溉,经历了水分亏缺的锻炼,在水势梯度作用下,刺激了根系的生长发育,下扎深度明显大于畦灌玉米;常规畦灌小麦表层0~60 cm垂向根干质量密度要显著大于畦沟分灌,根系更为发达。同时期沟灌玉米根系量要显著大于畦灌玉米,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0~25 cm处平均值大22.76%和16.13%;常规畦灌小麦水平方向根干质量明显高于畦沟分灌小麦,且沟灌玉米灌水后随生育期延长,差异性减弱。受沟灌边行玉米的根系生长影响,常规畦灌小麦产量较畦沟分灌高9.92%;受根系生长补偿效应的刺激作用影响,沟灌玉米产量较常规畦灌高13.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畦沟分灌 根系生长特征 产量 小麦 玉米 灌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控药剂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艺性状及产量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月明 辛海滨 +1 位作者 胡秋倩 刘萍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6-91,共6页
以徐豆18和江玉877为试验材料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研究不同化控药剂对其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抗倒伏性、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和玉黄金喷施对提高带状复合种植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 以徐豆18和江玉877为试验材料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研究不同化控药剂对其产量、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抗倒伏性、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和玉黄金喷施对提高带状复合种植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土地当量比和经济效益较佳;喷施玉黄金处理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喷施烯效唑处理下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喷施健壮素处理下玉米和大豆的氮素积累量较多;喷施健壮素对玉米抗倒伏特性综合指标影响较好,喷施金得乐对于大豆抗倒伏特性综合指标影响较好;喷施玉黄金化控药剂下玉米、大豆的相对叶绿素含量较高,喷施烯效唑玉米的叶面积指数最高,喷施胺鲜脂大豆的叶面积指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化控药剂 带状复合种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姜黑土麦玉轮作不同施氮量下土壤矿质氮运移规律及分布特征
6
作者 吕金岭 高燕哺 +2 位作者 骆晓声 郭战玲 李太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0-999,共10页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地区的一类典型农田土壤,由于存在明显的砂姜层以及易产生多发性裂隙,砂姜黑土的氮素迁移分布存在不确定性。鉴于此,本研究设置CK(无氮磷钾肥)、TR(传统高氮)、OPT(优化施氮)和ZOPT(再优化施氮)4个处理,采用剖面取样和...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地区的一类典型农田土壤,由于存在明显的砂姜层以及易产生多发性裂隙,砂姜黑土的氮素迁移分布存在不确定性。鉴于此,本研究设置CK(无氮磷钾肥)、TR(传统高氮)、OPT(优化施氮)和ZOPT(再优化施氮)4个处理,采用剖面取样和同位素示踪方法,探究砂姜黑土麦玉轮作氮素运移规律及作物吸收利用率。结果显示,长期施肥条件下,砂姜黑土NO_(3)^(-)-N残留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其次为50~60 cm土层,120 cm以下NO_(3)^(-)-N残留量低且变化不显著;从3季取样来看,不同施氮处理NO_(3)^(-)-N残留量主要在0~20 cm和40~60 cm层,20~40 cm层最低。其中第1季(玉米季)不同处理当季^(15)N残留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其余土层较低;第2季(小麦季)0~20 cm土层^(15)N残留量增加显著,其余土层增幅较小;第3季(玉米季)由于极端降雨的影响,0~20 cm土层^(15)N占比下降,^(15)N残留量占比由第2季的71.0%~83.0%降低至52.3%~56.5%,20~60 cm土层^(15)N残留量增幅明显,80~100 cm土层有小幅上升。各处理三季作物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15)N利用效率表现为ZOPT>OPT>TR,说明190 kg·hm^(-2)施氮量可满足砂姜黑土当季麦玉轮作氮素需求。除此之外,不同处理3季平均氮素损失在31.8%~36.4%之间,其中TR处理最高,ZOPT处理最低。研究表明,砂姜黑土常规气象条件下化肥氮主要以作物吸收和土壤残留为主,而极端降雨条件下,化肥氮主要以环境损失为主,淋溶不是当季化肥氮的主要损失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氮素运移 极端降雨 ^(15)N标记 麦玉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际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张盼盼 胡静一 +6 位作者 王佳芯 魏骞 王小林 陈芳飞 李志军 王乐凡 张雄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7-807,共11页
于2022-2023年以膜际栽培技术为基础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玉米单作(CJCJ)、大豆单作(对照,SJSJ)及4种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2行玉米2行大豆(2C2S)、2行玉米4行大豆(2C4S)、4行玉米2行大豆(4C2S)和4行玉米4行大豆(4C4S),探究膜际玉米大豆间... 于2022-2023年以膜际栽培技术为基础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玉米单作(CJCJ)、大豆单作(对照,SJSJ)及4种不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2行玉米2行大豆(2C2S)、2行玉米4行大豆(2C4S)、4行玉米2行大豆(4C2S)和4行玉米4行大豆(4C4S),探究膜际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大豆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a间,与SJSJ处理相比较,2C4S处理下大豆开花期和结荚期株高、各时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均有所提高;大豆开花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提高3.75%~13.58%、5.88%~37.93%、0.84%~9.98%、8.89%~14.48%;大豆结荚期地上部干质量有所提高。2022年、2023年不同间作模式中2C4S处理群体产量最高,比SJSJ处理分别增加3.93倍、5.04倍;且2C4S处理土地当量比最大,是最有利于发挥间作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间作模式。综上所述,玉米大豆各间作模式中,2C4S处理有利于提高开花期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土地生产力和种植系统中作物的总产量,适宜在陕北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生理特性 产量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氏乳杆菌对大豆与青贮玉米混合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有氧稳定性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8
作者 丁婉 郝爱静 +1 位作者 冯钰 邢宝龙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810-4822,共13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布氏乳杆菌对大豆(Glycine max)与青贮玉米(Zea mays)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有氧稳定性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混合青贮中大豆与青贮玉米的比例分别为10∶0(S10)、7∶3(SM73)、5∶5(SM55)、3∶7(SM37)、0∶10(M10)... 本试验旨在探讨布氏乳杆菌对大豆(Glycine max)与青贮玉米(Zea mays)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有氧稳定性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混合青贮中大豆与青贮玉米的比例分别为10∶0(S10)、7∶3(SM73)、5∶5(SM55)、3∶7(SM37)、0∶10(M10),在各混合比例下设置无添加剂(CK)和添加布氏乳杆菌(LB)2个处理,各处理均设3个重复,青贮45 d后取样。结果显示:1)同一混合比例下,与CK处理相比,LB处理的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以及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降低,而干物质(DM)和粗蛋白质(CP)含量增加。随着青贮玉米比例的上升,DM和WSC含量呈上升趋势,CP、NDF和ADF含量呈下降趋势。2)各处理之间pH无显著差异(P>0.05);除大豆单贮处理(S10/CK、S10/LB处理)外,其他处理pH均低于4.0。同一混合比例下,与CK处理相比,添加布氏乳杆菌可以降低氨态氮(NH3-N)、乙酸(AA)和丙酸(PA)含量,提高乳酸(LA)含量。随着青贮玉米比例的上升,LA含量增加,AA、PA和NH3-N含量减少;在混合青贮处理中,以SM37/LB处理的发酵效果最好,其pH最低,LA含量最高,AA和NH3-N含量最低。3)在有氧暴露过程中,无论是添加还是不添加布氏乳杆菌,SM37处理的乳酸菌数量均高于SM73和SM55处理,而pH以及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均低于SM73和SM55处理,且添加布氏乳杆菌可以进一步降低pH,增加乳酸菌数量,减少酵母菌和霉菌数量。各处理的有氧稳定性表现均较好,以SM37/LB处理的表现最突出,有氧稳定时间达到192 h,比SM37/CK处理提高了48%。4)同一混合比例下,LB处理中24和48 h的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ADFD)均高于CK处理。随着青贮玉米比例的上升,DMD、NDFD、ADFD不断提升。从发酵品质、微生物数量、有氧稳定性及瘤胃降解率综合来看,大豆与青贮玉米以3∶7的比例混合并添加布氏乳杆菌时青贮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乳杆菌 大豆 青贮玉米 发酵品质 微生物数量 瘤胃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东平原麦玉轮作区水资源供需变化及对产量影响
9
作者 宁晓菊 张天宁 +2 位作者 闫杰琨 汤茜 李小建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21-130,共10页
评估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的匹配性,有助于科学调整灌溉制度,增强农业发展韧性。为探讨麦玉轮作区水资源供需变化及对产量影响,该研究选择典型麦玉轮作区——河南省豫东平原,基于1990—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粮食产量统计数据,通... 评估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的匹配性,有助于科学调整灌溉制度,增强农业发展韧性。为探讨麦玉轮作区水资源供需变化及对产量影响,该研究选择典型麦玉轮作区——河南省豫东平原,基于1990—2022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粮食产量统计数据,通过小麦和玉米生育期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和灌溉需水量探索不同降水年型下麦玉轮作时水资源供需匹配的演化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东平原小麦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分别呈西高东低和北高南低分布,玉米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分别呈现中间低、南北高和西北低、东南高分布。2)33 a来,豫东多数地区小麦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均呈现增加趋势,玉米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小麦需水量的增幅小于有效降水量增幅,玉米需水量的降幅低于有效降水量降幅,加剧麦玉轮作时水资源供需的不匹配。3)丰水年小麦灌溉需水量为60 mm,平水年和枯水年灌溉需水量分别增加到176和263 mm;小麦生长中期和后期分别以中旱和轻旱为主,中期中旱和后期轻旱下灌溉需水量分别为125和20 mm,中期大量的人工灌溉活动缓解了小麦干旱,促进了小麦稳产。4)枯水年玉米会偶发干旱,平水年和丰水年不需灌溉。相比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极端降水与连阴雨复合的概率增加,可能造成玉米产量大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灌溉 水资源 供需匹配 需水量 产量 麦玉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间作体系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10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6 位作者 李伟绮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何旭刚 杨谋 郑浩飞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54-659,共6页
明确不同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多样性效应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玉米‖大豆合理种间配置提供参考。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间作体系,即玉米‖长农15(M‖CN15)、玉米‖陇中黄601(M‖LZH601)、玉米‖陇豆78-1(M‖LD... 明确不同大豆品种或品种混合与玉米间作对多样性效应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玉米‖大豆合理种间配置提供参考。于2021—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间作体系,即玉米‖长农15(M‖CN15)、玉米‖陇中黄601(M‖LZH601)、玉米‖陇豆78-1(M‖LD78-1)、玉米‖Williams82(M‖Williams82)、玉米‖(陇豆78-1+Williams82,M‖2SM)和玉米‖(长农15+陇中黄601+陇豆78-1+Williams82,M‖4SM),研究不同间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净效应、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M‖LZH601、M‖LD78-1体系大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间作体系;M‖LZH601体系玉米产量与M‖CN15体系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余间作体系中玉米产量。间作大豆和间作玉米对间作混合产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33%、92.67%。各间作体系2 a平均净效应值均大于0,其中M‖LZH601体系净效应最高,为3 768.0 kg/hm^(2)。M/Williams82、M‖2SM、M‖4SM体系的互补效应值均小于0,对多样性效应的贡献率均为0;M‖CN15、M‖LD78-1、M‖LZH601体系的互补效应值均大于0,选择效应对多样性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66.9%、65.3%、71.1%。综上,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玉米产量贡献,生物多样性效应以选择效应为主,M‖LZH601体系可保证大豆和玉米产量稳定,大豆品种混合后与玉米间作不利于间作产量优势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 品种混合 净效应 互补效应 选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 v8的玉米大豆间套复种作物行导航线提取方法
11
作者 朱惠斌 李仕 +3 位作者 白丽珍 王明鹏 贾宇轩 兰冀贤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5-217,共13页
针对玉米大豆间套复种场景下导航线提取算法在复杂农田环境中精度低和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 v8的作物行间导航线提取方法,以提升自主移动底盘在田间作业中的导航精度。针对玉米大豆作物行间专项分割任务,以YOLO v8为基... 针对玉米大豆间套复种场景下导航线提取算法在复杂农田环境中精度低和适应性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 v8的作物行间导航线提取方法,以提升自主移动底盘在田间作业中的导航精度。针对玉米大豆作物行间专项分割任务,以YOLO v8为基础融合StarNet网络,并优化检测头构建了StarNet-YOLO主干网络。通过自主设计的ASPPFE模块、深度可分离卷积和CSE结构等策略优化,同时利用LAMP剪枝算法对其轻量化。此外,引入Douglas-Peucker算法获取逼近作物行间轮廓,并提出评分机制确定轮廓的起始线段和终点线段中点,进而实现作物行导航线的精确拟合。消融试验结果表明,ASPPFE的mAP50seg(交并比为0.5时实例分割的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9.5%,其mAP50-95seg(交并比为0.5~0.95时实例分割的平均精度均值)比SPPELAN、SPPF和ASPPF分别提升1.0、1.0、0.4个百分点。经剪枝率25%优化后的StarNet-YOLO网络,mAP50-95seg仅降低0.02个百分点,而推理速度从390 f/s提升至563 f/s,浮点运算量从7.2×10^(9)降至4.7×10^(9)。在同一数据集下对YOLO v5、YOLO v7、YOLO v8和改进YOLO v8进行对比发现,StarNet-YOLO网络mAP50-95seg比其他3种算法分别提升5.5、4.8、2.8个百分点。作物行间导航线拟合验证结果表明,平均角度误差和距离误差分别为2.01°和23.17像素。在复杂农田环境下本文导航线提取算法表现出优异性能,实现检测速度与精度平衡,为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田间作业自主机器人视觉导航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套复种 作物行间检测 导航线提取 改进YOLO v8 多尺度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豆模式下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的潜在危害分析
12
作者 孙华 安晓玲 +4 位作者 常佳迎 郭宁 石洁 张海剑 刘树森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明确玉豆模式下3种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是否具有潜在危害性,以冀豆30为供试品种,将PDA培养基上培养的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打取菌饼接种到离体叶片上,将PDA培养基或含有小麦秸秆的水琼脂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制成2&#... 为明确玉豆模式下3种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是否具有潜在危害性,以冀豆30为供试品种,将PDA培养基上培养的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打取菌饼接种到离体叶片上,将PDA培养基或含有小麦秸秆的水琼脂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制成2×10^(5)个·mL^(-1)孢子悬浮液,采用喷雾法人工接种到苗期大豆上,随后对大豆叶片上是否可以产生病斑以及病斑颜色、形状等进行调查,然后将发病叶片的病健交界处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从而明确玉米叶斑病菌对大豆的潜在危害。结果表明,3种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均能侵染大豆离体叶片,并在菌饼处形成从内到外依次为黑褐色、褐色、黄色的病斑;3种玉米叶斑病病原菌均能侵染苗期大豆,玉米生平脐蠕孢侵染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黑褐色病斑,新月弯孢则形成中间灰白色,周围褐色的圆形或连片病斑,玉蜀黍平脐蠕孢形成中间灰白色,周围黑褐色病斑;玉米生平脐蠕孢和玉蜀黍平脐蠕孢还能够侵染大豆茎秆,分别形成黑褐色和褐色病斑;进一步对叶片和茎秆上的病斑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分离到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为同一病原菌。由此可见,引起玉米叶斑病的3种病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玉米生平脐蠕孢和新月弯孢)均有引起大豆叶斑病的潜在风险,在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下,需对其进行密切关注,做到早发现早预防,防止新病害的发生和大面积流行,降低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人工接种 叶斑病 玉蜀黍平脐蠕孢 玉米生平脐蠕孢 新月弯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分析——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例
13
作者 周淑梅 卢娜 李晶晶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7-284,共8页
为提升河北省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其地下水超采问题,以冬小麦—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C—D生产函数计算河北省农业灌溉用水产出弹性,进一步求解各地市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并探析河北省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的时空变异特征及驱动... 为提升河北省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其地下水超采问题,以冬小麦—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C—D生产函数计算河北省农业灌溉用水产出弹性,进一步求解各地市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并探析河北省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的时空变异特征及驱动力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冬小麦和夏玉米灌溉用水产出弹性均大于0,表明灌溉水资源对农业生产起积极作用;研究期间,各市冬小麦灌溉水资源价值时间上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呈“中部>南部>北部”特征;夏玉米灌溉水资源价值时间上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再逐渐上升”态势,空间特征表现为“南部>北部>中部”,夏玉米灌溉水资源价值整体高于冬小麦。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推广节水技术等措施可提高河北省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促进河北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农业灌溉用水 水资源价值 冬小麦—夏玉米 C—D生产函数 时空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雷天翔 毕显杰 +4 位作者 宋敏 张新国 施维新 张万旭 杨李德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4,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株行距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混合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新疆灌区的优质混合青贮种植方式。试验在南北疆分区进行,以单作玉米为对照,根据不同株行距设置M1、M2、M3、M4四种玉米大豆间作模式,M1和M2模...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株行距栽培模式对玉米与大豆间作混合青贮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合新疆灌区的优质混合青贮种植方式。试验在南北疆分区进行,以单作玉米为对照,根据不同株行距设置M1、M2、M3、M4四种玉米大豆间作模式,M1和M2模式玉米和大豆行比为2∶4,M3和M4模式玉米和大豆行比为4∶4,研究不同模式下混合青贮产量和品质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适当压缩玉米和大豆株距,玉米株高高于对照,产量和品质也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中M4模式(玉米、大豆行比为4∶4,玉米密度9.2万株/hm^(2),大豆密度11.1万株/hm^(2))产量相比对照增加了9.8%,粗蛋白增加了1.42%。说明M4模式是适合新疆灌区的优质饲草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青贮大豆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混合青贮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氨挥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江晗 王磊 +3 位作者 卢艳丽 白由路 王洛斌 徐鹏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25,共13页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秸秆还田在培肥土壤的同时,向土壤中投入了大量的有机碳,激发了有机氮的矿化。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长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氮素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长期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处理包括只施用常规化肥(NPK)和常规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t)。于作物生长期测定氨挥发,收获期调查测定作物产量、植株氮素含量以及0—10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分析土壤氨挥发、氮素转化过程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2018—2023年,NPKSt处理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较NPK处理分别增加6.20%~19.29%、11.01%~21.42%,籽粒总吸氮量分别增加19.85%、15.4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6.96%、12.41%,且玉米季效果优于小麦季。土壤氨挥发主要集中在施肥后7天内,NPKSt处理平均土壤氨挥发速率低于NPK处理。NPKSt处理轮作周年氨挥发总累积量较NPK处理显著降低3.69 kg/hm^(2),氨总损失率显著降低1.02个百分点。与NPK处理相比,NPKSt处理冬小麦和夏玉米季0—2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提高14.84%~25.35%。两季NPKSt处理下表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提高,NPKSt处理0—2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显著提高10.90%~27.73%。0—100 cm土层内,NPKSt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较NPK处理提高18.35%~307.85%。【结论】长期秸秆还田不仅显著减少铵态氮的挥发损失,还可改善土壤通气性,提高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提高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尤其有利于夏玉米植株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因此,在华北平原北部典型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下,秸秆还田可在保证作物高产的基础上减少土壤氨挥发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小麦玉米轮作 产量 氮素吸收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对喀斯特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碳代谢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钱玉平 宿兵兵 +3 位作者 高吉星 阮粉花 李亚伟 茅林春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4,共12页
为探明喀斯特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I)、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M) 3种模式,采用Biolog-ECO微孔培养法,旨在揭示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为探明喀斯特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I)、玉米单作(MM)和大豆单作(SM) 3种模式,采用Biolog-ECO微孔培养法,旨在揭示玉米大豆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多样性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MM及SM相比, MSI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指数(McIntoshindex)分别显著提高了11.90%和58.40%,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wellcolordevelopment, AWCD)分别显著增加了24.50%和80.10%,羧酸类、氨基酸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平均相对吸光度分别显著提高了34.50%、63.70%和61.80%;碳源代谢指纹图谱表明,MSI模式中土壤微生物通过提高衣康酸的代谢活性进而增加了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通过提高L-苯丙氨酸、L-苏氨酸和甘氨酰-L-谷氨酸的代谢活性从而增加了氨基酸类碳源利用,通过提高吐温40、吐温80和肝糖的代谢活性从而增加了对多聚类碳源的利用;同时, MSI处理土壤SOC分别较MM和SM显著提高8.50%和72.84%, NH_4~+-N和TN含量分别较SM处理显著增加46.70%和33.30%;主成分分析表明,提取的2个主成分解释了碳源利用总变异的79.69%,种植模式对碳源代谢的综合利用能力表现为MSI>MM>SM,其中MSI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羧酸类、氨基酸类和多聚类代谢利用能力最强;冗余分析则表明,显著影响碳源代谢利用的2个环境因子分别是TN (53.50%)和SOC (30.90%),其中TN促进了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代谢利用, SOC加强了胺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综上可见,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的偏好性主要由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引起,同时又受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调控,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互作可能是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增产增效的一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土壤微生物 碳源代谢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Biolog-E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季耕作方式和玉米季氮肥用量对旱地麦-玉两熟区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彦珉 赵凯男 +9 位作者 李爽 张军 王荣荣 肖慧淑 姜沛沛 王贺正 付国占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6,共14页
【目的】在旱地麦-玉两熟区,关于麦季耕作方式与玉米季氮肥用量如何共同影响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处理方案间的差异,为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 【目的】在旱地麦-玉两熟区,关于麦季耕作方式与玉米季氮肥用量如何共同影响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运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各处理方案间的差异,为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0—2022年,在典型旱地麦-玉两熟区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镇开展二因素裂区田间定位试验,以麦季旋耕(RT)、翻耕(PT)和深松(SS)3种耕作方式为主区,以玉米季基施氮0 kg/hm^(2)(N0)、150 kg/hm^(2)(N150)、210 kg/hm^(2)(N210)和270 kg/hm^(2)(N270)4个氮肥用量为副区,研究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使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建模选优。【结果】麦季耕作方式和玉米季氮肥用量及二者互作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与RT和PT处理相比,SS处理玉米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0.4%和7.8%,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2.4%和6.7%,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贡献率分别提高14.4%和10.3%、77.5%和50.9%、52.7%和34.5%。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稳定,而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逐渐降低。与N270处理相比,N210处理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内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在3年中均无显著差异,但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9.2%、30.1%和33.0%。从互作效应看,3年中SSN210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虽与SSN270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10.1%~70.4%、7.0%~59.2%和6.1%~65.3%;氮肥农学效率除2021年低于SSN150处理外,其余年份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4.8%~237.9%;3年平均氮肥内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也均高于其他处理。运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后发现,在同一施氮量下3年中综合评价值均表现为SS>PT>RT,在同一耕作方式下均以N210处理显著高于其他氮肥用量处理,互作条件下均以SSN210处理最高。【结论】麦季深松配合玉米季施氮210 kg/hm^(2),是实现旱地麦-玉两熟区玉米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麦前深松 氮肥用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合比例和乳酸菌添加对全株玉米和大豆混合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匡宗洋 穆麟 +6 位作者 魏岚 郭阳 胥贵 陈瑶 石雪云 魏仲珊 张志飞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238,共12页
本试验基于南方玉米和大豆带状间作栽培模式,旨在探究不同混合比例和乳酸菌添加对玉米和大豆混合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将全株玉米和大豆分别刈割,粉碎后按比例进行添加剂混合青贮,设计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因素A为玉米与大豆质... 本试验基于南方玉米和大豆带状间作栽培模式,旨在探究不同混合比例和乳酸菌添加对玉米和大豆混合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将全株玉米和大豆分别刈割,粉碎后按比例进行添加剂混合青贮,设计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因素A为玉米与大豆质量混合比例,分别为1∶0(A_(1))、2∶1(A_(2))、1∶1(A_(3))、1∶2(A_(4))和0∶1(A_(5));因素B为乳酸菌添加类型,分别为:布氏乳杆菌(LB)、植物乳杆菌(LP)、不添加乳酸菌(L0)。发酵60 d后分析营养品质、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混合比例和乳酸菌添加对玉米-大豆混合青贮的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粗脂肪(EE)、粗灰分(Ash)含量、pH值、乳酸(LA)、乙酸(AA)、丙酸(PA)含量、氨态氮/总氮(NH_(3)-N/TN)及有氧稳定时长均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A_(2)和A_(3)混合处理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ADF)及乳酸含量显著优于其他3个混合处理组(P<0.05)。与L0组相比,LP组中除A_(4)混合处理组外,其他混合处理组的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除A_(5)混合处理组外,其他混合处理组的pH值显著降低(P<0.05);LB组中所有混合处理组的酸性洗涤木质素显著降低(P<0.05),A_(1)、A_(2)和A_(3)混合处理组的乙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有氧稳定时长增加。将各混合青贮处理组的11项核心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所有处理组中加权关联度排名前三的为:A_(2)LP、A_(3)LB和A_(1)LP,青贮效果好。综上,建议南方地区全株玉米-大豆混合青贮中,全株大豆质量占比应小于等于全株玉米质量占比,并添加植物乳杆菌(LP)提高青贮发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青贮 全株玉米 全株大豆 混合比例 乳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禾豆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付浩川 李成 +7 位作者 李贺男 张浩磊 温家宣 方妍欣 李想 李锦朝 董勤各 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0-209,共10页
于2023年4—10月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高粱大豆间作(BS)、玉米单作(M)、高粱单作(B)、大豆单作(S)共5个处理,测定玉米、高粱、大豆的产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作物产量变化、土地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 于2023年4—10月设置玉米大豆间作(MS)、高粱大豆间作(BS)、玉米单作(M)、高粱单作(B)、大豆单作(S)共5个处理,测定玉米、高粱、大豆的产量、植株氮积累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分析作物产量变化、土地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探究不同禾豆间作模式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同等面积上MS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M处理显著降低21.53%,BS处理的高粱籽粒产量较B处理降低7.17%;与S处理相比,MS、BS处理的大豆籽粒产量分别显著降低53.65%、57.39%,间作高粱在产量上更具优势。(2)BS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和水分当量比(WER)比MS处理分别提高9.42%和7.75%;间作高粱更具土地和水分利用优势。间作体系的养分优势主要表现为氮积累量增加,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的氮积累量比玉米单作提高15.41%,高粱大豆间作体系的氮积累量比高粱单作提高14.32%;对于氮素吸收效率、籽粒氮利用效率、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相比各项指标降低2.31%~21.52%,间作高粱与单作高粱相比各项指标降低3.00%~7.19%;高粱大豆间作更具氮素利用优势。(3)BS处理中高粱相对于大豆的种间竞争力(A_(p)=0.62)小于MS处理中玉米相对于大豆的种间竞争力(A_(p)=1.27);BS处理中相对拥挤系数(K_(p)=1.30)小于MS处理的相对拥挤系数(K_(p)=1.77);BS处理种间竞争相对和谐。综上可知,两种间作模式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作物氮素养分积累量,高粱大豆间作体系具有更高的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优势,并且种间竞争相对和谐,更适合在陕北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粱 大豆 间作 产量 水氮利用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春燕 张倩 +2 位作者 贠一鸣 李岚涛 王宜伦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90,共12页
【目的】探明适宜砂质潮土地区作物增产及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机肥方案,以期为该地区作物增产、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河南省新乡县砂质潮土开展冬小麦-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常规化肥(N0)、有机肥替代... 【目的】探明适宜砂质潮土地区作物增产及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机肥方案,以期为该地区作物增产、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河南省新乡县砂质潮土开展冬小麦-夏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常规化肥(N0)、有机肥替代质量分数20%氮肥(N_(2)0)和有机肥替代质量分数40%氮肥(N40)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性状、产量、养分积累量、土壤理化性状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常规化肥相比,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27.7%~36.3%,N_(2)0能提高2021—2022年、2022—2023年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净收益分别为19.7%、10.5%。N_(2)0对冬小麦增产效果较好,可降低土壤容积质量,提高>0.250 mm粒径团聚体比例,增加冬小麦季土壤有机碳含量0.86~2.77 g⋅kg^(-1),增加全氮含量0.07~0.21 g⋅kg^(-1),提高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α-葡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等酶活性,实现地上部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与产量提升。N40提高后季夏玉米大喇叭口期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分别为13.6%和8.7%,降低夏玉米冠层平均温度0.91~1.49℃,提高土壤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含量及地上部氮素、磷素、钾素积累量,夏玉米增产32.1%、19.0%。【结论】N_(2)0、N40均能提高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磷钾素积累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N_(2)0还能提高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净收益,因此有机肥替代质量分数20%氮肥可作为豫北砂质潮土兼顾作物产量、地力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施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 砂质潮土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土壤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