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尿素配施对小麦花后氮代谢和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凤晓岗 马飞 +5 位作者 王浩 卓大龙 杨兵 宋贺 王德好 车钊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2-661,共10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控释尿素运筹对小麦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以释放期60 d控释尿素(SCU)、释放期150 d控释尿素(LCU)和普通尿素(U)为氮肥,设置不施氮肥(N_(0))、常规施用U(基肥∶分蘖肥∶拔节肥=4∶3∶3,CK)、40%U基肥+30%SCU基肥+30%U拔节肥... 为探究不同类型控释尿素运筹对小麦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以释放期60 d控释尿素(SCU)、释放期150 d控释尿素(LCU)和普通尿素(U)为氮肥,设置不施氮肥(N_(0))、常规施用U(基肥∶分蘖肥∶拔节肥=4∶3∶3,CK)、40%U基肥+30%SCU基肥+30%U拔节肥(F_(1))、40%U基肥+40%SCU基肥+20%U拔节肥(F_(2))、40%U+30%SCU+30%LCU均基施(Y_(1))、40%U+40%SCU+20%LCU均基施(Y_(2))共6个处理,除N_(0)外,其他处理总施氮量一致,研究不同类型尿素运筹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小麦旗叶和籽粒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小麦氮素积累量、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灌浆期F_(2)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0.67%和4.69%;旗叶和籽粒NR、GS、GOT、GPT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增幅3.46%~16.55%;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9.95%~25.03%。F_(2)处理产量较CK显著提高,增幅4.81%。Y_(1)、Y_(2)处理较CK显著减产,产量降幅分别为7.59%和4.79%。从产量构成来看,控释肥施用处理显著降低有效穗数;F_(2)处理通过增加千粒重提高了产量;F_(1)和F_(2)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其中F_(2)处理氮肥利用率较CK提高了10.23个百分点。综合考虑小麦氮代谢水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40%普通尿素和40%释放期60 d控释尿素基施+拔节期追施20%的普通尿素可作为江淮地区稻茬小麦增产增效的最佳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尿素 稻茬小麦 氮代谢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麦新型肥料减量施用丰产高效技术研究
2
作者 吴先锋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7期84-86,91,共4页
[目的]探索稻茬麦新型肥料减量施用模式,为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扬麦23为供试品种,设置7个处理,包含不同用量的45%博泓雨复合肥(N∶P_(2)O_(5)∶K_(2)O=26∶10∶9)及施肥方式,以45%六国复合肥(N∶P_(2)O_(5)∶K_(2)O... [目的]探索稻茬麦新型肥料减量施用模式,为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扬麦23为供试品种,设置7个处理,包含不同用量的45%博泓雨复合肥(N∶P_(2)O_(5)∶K_(2)O=26∶10∶9)及施肥方式,以45%六国复合肥(N∶P_(2)O_(5)∶K_(2)O=15∶15∶15)常规施肥为对照,于稻茬田开展田间试验。[结果]基施45%博泓雨复合肥75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50 kg/hm^(2)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5636.10 kg/hm^(2),较对照增产14.30%;基施45%博泓雨复合肥60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50 kg/hm^(2)、基施45%博泓雨复合肥600 kg/hm^(2)处理小麦产量分别为5281.65、5075.70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7.11%、5.66%。这3个处理在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等综合性状上表现良好。[结论]基施45%博泓雨复合肥75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50 kg/hm^(2)、基施45%博泓雨复合肥60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50 kg/hm^(2)、基施45%博泓雨复合肥600 kg/hm^(2)3种施肥方式可显著提升稻茬麦产量,建议在长江中下游稻茬麦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减量施肥 新型复合肥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产量、氮素利用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冬冬 李必忠 +4 位作者 张军 刘忠红 张永进 方书亮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4-221,共8页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_(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_(1))、SRF一次基施(M_(2))、6... 为探究不同缓释掺混肥配比对稻茬小麦生产的影响,在沿淮下游地区,以淮麦52和淮麦920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试验,以缓释掺混肥(SRF,N∶P2O5∶K_(2)O=26∶12∶12)和丰卉尿素(U,46%N)为供试肥料,设置U四次分施(M_(1))、SRF一次基施(M_(2))、60%SRF基施+40%U拔节期追施(M_(3))、60%SRF基施+40%SRF返青期追施(M_(4))、M_(3)模式减氮15%(M_(5))和M_(4)模式减氮15%(M_(6))6种施肥模式,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产量、氮素积累及利用、干物质转运和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缓释掺混肥一次基施(M_(2))和减氮15%条件下两次分施(M_(5)和M_(6))较常规肥料处理(M_(1))均能实现稳产。缓释掺混肥两次分施(M_(4))可有效促进稻茬小麦花后光合物质生产和氮素向籽粒运转,增加籽粒氮素积累量,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分别较M_(1)处理增加16.49%、11.09%、4.86%和4.72%,较M_(2)处理增加21.31%、15.19%、5.32%和18.60%;M_(4)处理较M_(1)处理增产9.01%和6.78%,较M_(2)处理增产11.43%和12.10%,实现产量提升的同时显著改善小麦籽粒蛋白品质。综上,60%缓释掺混肥基施和40%缓释掺混肥返青期追施有助于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适宜在沿淮下游稻茬麦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掺混肥 稻茬小麦 产量 氮素利用 干物质转运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稻茬麦群体库容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刘童 王德好 +6 位作者 杨兵 卢茂昂 彭小爱 张玲 曹磊 何贤芳 朱玉磊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03-211,共9页
为了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稻茬麦小麦叶片生理、源库调节籽粒库容以及产量的影响。以白湖麦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180,210,240 kg/hm^(2)的3个施氮量;5∶1∶4,7∶1∶2,5∶4∶1的3个基追比),通... 为了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稻茬麦小麦叶片生理、源库调节籽粒库容以及产量的影响。以白湖麦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180,210,240 kg/hm^(2)的3个施氮量;5∶1∶4,7∶1∶2,5∶4∶1的3个基追比),通过测定不同源库指标,以期明确适宜的长江中下游稻茬麦氮肥运筹模式。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0~240 kg/hm^(2)),小麦叶面积指数(LAI)、花后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以及源器官生物分配量呈上升趋势,成熟期籽粒生物分配量和花后源生产能力转化率呈现先高再低的趋势,以210 kg/hm^(2)的施氮量为最高;相同施氮水平,基追比7∶1∶2(基肥∶分蘖肥∶拔节肥)条件下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基追比5∶1∶4下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成熟期籽粒生物分配量和经济系数以7∶1∶2基追比为最高。在相同基追比处理下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小麦穗粒数和有效穗数,而小麦千粒质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施氮量为210 kg/hm^(2)和基追比7∶1∶2时小麦群体潜在库容大、粒叶比高、籽粒充实指数适宜,小麦籽粒产量达到最大值。综合高产、高效的选择条件,施氮量210 kg/hm^(2)和基追比7∶1∶2是安徽省长江中下游稻茬小麦白湖麦1号最适宜的氮肥运筹,在此条件下白湖麦1号可以实现最大的潜在库容以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氮肥运筹 源库关系 粒叶比 群体库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皖西南地区麦茬稻品种比较试验
5
作者 赵光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1期6-9,共4页
为筛选适合皖西南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质、丰产麦茬水稻品种,本研究选择隆两优8612、隆两优1377和隆两优5438等12个引进水稻品种与1个对照品种(丰两优四号)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方面进行比较... 为筛选适合皖西南地区推广种植的优质、丰产麦茬水稻品种,本研究选择隆两优8612、隆两优1377和隆两优5438等12个引进水稻品种与1个对照品种(丰两优四号)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在试验田当年气候条件下,生育期适中、抗倒伏能力强、产量较高且产量构成因子协调的4个品种,分别为荃优1606(产量:9758.3 kg/hm^(2))、荃优822(产量:9586.2 kg/hm^(2))、徽两优898(产量:9568.9 kg/hm^(2))和银两优606(产量:9368.9 kg/hm^(2)),可作为麦茬稻品种在研究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茬稻 品种比较 生育期 农艺性状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
6
作者 徐建庭 方忠坤 徐乐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11-15,共5页
为鉴定单季晚粳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进一步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麦茬粳稻品种,满足种植需求,本研究选取10个水稻新品种,以嘉优5号作为对照,开展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试验。每个品种重... 为鉴定单季晚粳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进一步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麦茬粳稻品种,满足种植需求,本研究选取10个水稻新品种,以嘉优5号作为对照,开展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试验。每个品种重复种植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3.3 m^(2),田间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对10个品种及对照的产量、米质、抗病性及其他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宜在研究区及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粳稻新品种有5个,分别是W214176、W217682、W097、W227962和W098;抗性品种3个,分别是申优531、W220096和W220130;优质稻品种1个(W2225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晚粳 麦茬 粳稻高产 抗病性 粳稻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秆高留茬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稻田杂草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付佑胜 刘伟中 +2 位作者 张凯 曹凯歌 赵桂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13-2318,共6页
【目的】研究秸秆高留茬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稻田杂草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秸秆覆盖量。【方法】在小麦收割前1~2 d采用人工播撒苏秀867稻种12.5 kg,用Kubota G688机器在小麦秸秆高留茬(16~20 cm)条件下,将小麦秸秆粉粹成长度... 【目的】研究秸秆高留茬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稻田杂草及水稻产量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秸秆覆盖量。【方法】在小麦收割前1~2 d采用人工播撒苏秀867稻种12.5 kg,用Kubota G688机器在小麦秸秆高留茬(16~20 cm)条件下,将小麦秸秆粉粹成长度8~10 cm,采用人工分别将秸秆按照1.00、0.75、0.50、0.25、0 kg/m^2覆盖稻田,3 d后上水。【结果】不同时间调查发现,秸秆覆盖量≤0.25 kg/m^2的处理水稻7~45 d成苗率均无变化;当秸秆覆盖量≥0.50 kg/m^2,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15 d内水稻成苗率下降,15~45 d水稻成苗率不再变化;对杂草控制情况看,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田间杂草防控效果明显增加,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0.75 kg/m^2的2个处理30 d对杂草的防效均为100%,45 d对稗草的株防效≥89.25%,对阔叶杂草的防效均为100%;秸秆覆盖量为0.50 kg/m^2的处理45 d对稗草防效为84.95%,对阔叶草的防效为100%。对产量的影响来看,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0.25 kg/m^2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增加,产量明显增加;秸秆覆盖量为>0.25 kg/m^2,≤1.00 kg/m^2条件下,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显著下降。【结论】综合水稻出苗率、杂草防控效果以及水稻产量3个因素,高留茬条件下秸秆覆盖量在0.25~0.50 kg/m^2最佳,结合本地区秸秆可收集综合利用率,小麦理论产量在221~443 kg/667m^2最佳,适合在本地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高留茬 不同秸秆量 水稻 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建成的影响 被引量:57
8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1 位作者 吴春 黄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36-43,共8页
目前稻茬麦机播面积不断扩大,为研究播种方式转变对小麦播种出苗、生长发育与产量建成的影响,2009-2012年,在成都平原稻茬麦区开展撒播(免耕+人工撒种+人工覆盖稻草)与机播(免耕+稻草粉碎覆盖+2BMFDC-6型播种机播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目前稻茬麦机播面积不断扩大,为研究播种方式转变对小麦播种出苗、生长发育与产量建成的影响,2009-2012年,在成都平原稻茬麦区开展撒播(免耕+人工撒种+人工覆盖稻草)与机播(免耕+稻草粉碎覆盖+2BMFDC-6型播种机播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播处理的播种效率、出苗率、麦苗均匀度,以及中前期的个体与群体质量均显著高于撒播处理。但到了生育后期,机播小麦的个体与群体质量反而不及撒播小麦,进而影响穗部性状。机播小麦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的年均值较撒播小麦低1.8%、8.9%,成熟期单穗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较撒播处理低4.2%、3.5%,但千粒质量较撒播高4.9%,籽粒产量则基本相当。机播小麦开花期耕层土壤的速效氮含量较撒播处理低7.8%,植株全氮含量低19.4%。增施氮肥后,机播小麦个体和群体质量得到改善,增产趋势明显。表明,2BMFDC-6型机播有利于提高稻茬小麦播种效率和质量,但需要适当提高施氮水平以提高中后期个体与群体质量,进而实现高产。研究结果可为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熟化完善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农业机械 稻茬小麦 人工撒播 2BMFDC-6型机播 产量建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麦两熟区超高产小麦株型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杜永 王艳 +3 位作者 王学红 刘辉 杨成 杨建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75-1079,共5页
为明确稻茬超高产小麦的株型特征,对黄淮麦区24个稻茬小麦品种进行了株型和产量性状的观察分析。通过产量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超高产、高产、中产、低产4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占20.8%,低产类型占12.5%,高产和中产类型占66.7... 为明确稻茬超高产小麦的株型特征,对黄淮麦区24个稻茬小麦品种进行了株型和产量性状的观察分析。通过产量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成超高产、高产、中产、低产4种类型。超高产类型占20.8%,低产类型占12.5%,高产和中产类型占66.7%。高产和超高产小麦品种穗短,穗数多,植株较高,基部节间短,穗下节间长,旗叶小且挺,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和较高的收获指数。提出了黄淮麦区高产和超高产(〉9.0t/ha)小麦品种的株型和产量构成指标:全生育期235d左右,株高75cm左右,穗下节间长28cm以上,株高构成指数(IL)〉0.61;穗长7.5~8.0cm,每穗结实小穗数14~15个;旗叶长15~17cm,宽1.3cm左右,高效叶面积55~60cm^2,旗叶基角〈25°;有效穗数〉620×10^4/ha,每穗实粒教〉33粒,千粒重〉42g,收获指数〉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茬 超高产 株型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稻茬小麦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佟汉文 彭敏 +6 位作者 朱展望 刘易科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余辉 高春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35.12%~54.50%),分蘖1产量贡献率稳定在23.25%~25.50%,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4.59%~23.22%和5.42%~16.77%;(4)主茎的穗粒数(35.94~44.13粒)和穗粒重(1.44~1.93 g)显著高于其分蘖,茎高、茎蘖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只在川麦104中、高种植密度下的分蘖3与其他茎蘖差异显著;穗长、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有随蘖位和种植密度升高而变劣的趋势。聚类分析得出:湖北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主茎成穗为主体,低种植密度下增加分蘖1和分蘖2,争取分蘖3成穗为辅;中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分蘖2成穗为辅;而高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成穗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稻茬小麦 成穗茎蘖 产量贡献率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晚播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顾大路 杜小凤 +7 位作者 杨文飞 文廷刚 贾艳艳 钱新民 孙爱侠 施洪泉 高怀中 王伟中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16-22,共7页
为了研究在阴雨天气影响下,稻茬晚播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罗麦10号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稻茬小麦晚播情况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零共生小麦在播种期提前19 d情况下,全生育期增加17~19 d,... 为了研究在阴雨天气影响下,稻茬晚播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罗麦10号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稻茬小麦晚播情况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零共生小麦在播种期提前19 d情况下,全生育期增加17~19 d,成熟期提前1~2 d,有效穗数增加2.1%~4.6%,穗实粒数增加1.8~7.2粒,千粒重增加1.4~1.9 g,产量增加7.2~27.1 kg/667 m 2,同时对稻茬晚播小麦的茎秆性状也有显著的影响。在水稻迟收又遇到连阴雨天气的情况下,选择零共生套播种方式可以使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得到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式 稻茬小麦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稻茬小麦高产潜力探讨 Ⅰ不同耕播方式稻茬小麦的生态环境及生育生理特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臧秀旺 周阳 +1 位作者 王汉芳 金先春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35,共6页
1993~1996年,对河南省黄河沿岸稻茬小麦生产上现有的稻田撒播、免耕犁耧播、旋耕条播和翻耕条播4种耕播方式小麦的生态环境、生育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各耕播方式小麦高产的限制因素及高产潜力。
关键词 小麦 稻茬小麦 高产 耕播 生态环境 生育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剂对稻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静 万水霞 +4 位作者 李帆 吴萍萍 王允青 鲍先巡 程益涵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65-1173,共9页
生化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与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生化抑制剂对沿淮稻茬小麦的效应,以淮麦38为供试品种,在安徽怀远县稻茬麦田设不施氮肥(CK)、尿素(U)、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UN)、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UD)、尿素+... 生化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与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生化抑制剂对沿淮稻茬小麦的效应,以淮麦38为供试品种,在安徽怀远县稻茬麦田设不施氮肥(CK)、尿素(U)、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UN)、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UD)、尿素+硝化抑制剂NBPT+脲酶抑制剂DMPP(UND)共5个处理,研究了脲酶抑制剂NBPT(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及其两者组合对稻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U处理相比,UD和UND处理显著提高稻茬小麦产量、植株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UD和UND处理分别增产8.9%和10.7%,穗数和穗粒数同步提高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UN处理产量增加不显著;UD和UND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收获指数无显著变化;UD和UND处理降低了小麦收获后耕层土壤无机氮的残留量,显著提高了微生物量氮的含量。综上,在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种植中,尿素配施DMPP或者配施DMPP+NBPT可以有效增加小麦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抑制剂 稻茬麦 产量 氮素利用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麦茬复播水稻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魏玉波 梁乃亭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60-261,共2页
新疆阿克苏地区以南年≥10℃有效积温4000℃左右,适合种植麦茬水稻,并可以实行稻麦两熟制。介绍新疆麦茬水稻的生育特点,提出了培育壮秧、抢收抢栽、合理密植、早促分蘖、平衡肥力、管好水层、适时适度烤田、适期收割等技术措施。
关键词 麦茬 水稻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稻茬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被引量:9
15
作者 邹娟 高春保 +5 位作者 许贤超 朱展望 刘易科 佟汉文 陈泠 张宇庆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4期6188-6190,共3页
稻茬麦播种质量不高是制约湖北省小麦单产提高的主要技术问题。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湖北省稻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以指导湖北省稻茬小麦生产,进一步提高湖北省稻茬小麦的生产技术水平。
关键词 湖北省 稻茬麦 规范化播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稻茬麦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及磷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石祖梁 顾东祥 +4 位作者 顾克军 张传辉 杨四军 于建光 张斯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5-50,共6页
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研究施氮量(0、75、150、225、300kg·hm^-2)对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变化、植株磷素吸收、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植株磷素吸收均以拔节至开花期为积累高峰期,且随施氮量增加,磷素吸收呈先增... 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研究施氮量(0、75、150、225、300kg·hm^-2)对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变化、植株磷素吸收、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植株磷素吸收均以拔节至开花期为积累高峰期,且随施氮量增加,磷素吸收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225处理最高。磷肥施用显著提高0-40cm土层速效磷质量分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土壤-小麦系统磷素平衡呈明显的阶段性,播种至拔节期磷素出现大量的盈余,拔节至成熟期磷素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观亏缺。在全生育期,2品种磷素表观盈余量均以N225处理最低,N0处理最高。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磷素平衡特征,宁麦9号和豫麦34在105kg·hm^-2的施磷量基础上可分别再降低P2O5用量7kg·hm^-2和10kg·hm^-2,配施225kg·hm^-2施氮量,能够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并减少磷素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稻茬麦 土壤速效磷 磷吸收 磷素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良玉 李毅 +6 位作者 韩庆新 龚财雄 刘银忠 蔡良俊 李兰 杨新梅 彭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期356-357,359,共3页
通过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探索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分析关于成熟期延迟、化学除草效果较差、田间杂株较多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注意水稻品种的选择、除草剂的选择与应用、前1年水稻收获时秸秆的及时处... 通过成都市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探索该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分析关于成熟期延迟、化学除草效果较差、田间杂株较多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注意水稻品种的选择、除草剂的选择与应用、前1年水稻收获时秸秆的及时处理等相对应的技术措施,最后阐明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茬 麦套稻 秸秆全量还田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及玉米茬口对强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化岑 刘万代 李巧玲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42-44,共3页
以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种植在河南省5个地点水稻茬和玉米茬的豫麦34主要品质,同时测定了两种茬口下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与玉米茬相比,水稻茬种植的豫茬34号品质差,表现为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下降,稳定时间缩短,... 以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号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种植在河南省5个地点水稻茬和玉米茬的豫麦34主要品质,同时测定了两种茬口下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与玉米茬相比,水稻茬种植的豫茬34号品质差,表现为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下降,稳定时间缩短,评价值减小,以强筋麦适宜种植区的新乡点水稻茬小麦品质下降最多;土壤含水量高是水稻茬小麦品质变差的原因之一;提出了水稻茬不适宜种植强筋优质小麦的观点,即使在强筋麦适宜生态区内也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茬 玉米茬 强筋小麦 品质性状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高效氮肥对麦茬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林海涛 吴小宾 +3 位作者 王江涛 沈玉文 刘苹 宋效宗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36-40,共5页
稻麦轮作是我国黄淮稻区最重要的农业种植模式之一。缓释氮肥作为高效氮肥类型在单双季稻上均具有良好的增产增效作用,但在麦茬稻的肥效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研究不同类型高效氮肥的肥效并筛选出合适的种类,对实现麦茬稻减肥增效具有重... 稻麦轮作是我国黄淮稻区最重要的农业种植模式之一。缓释氮肥作为高效氮肥类型在单双季稻上均具有良好的增产增效作用,但在麦茬稻的肥效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研究不同类型高效氮肥的肥效并筛选出合适的种类,对实现麦茬稻减肥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大田小区试验,以不施氮和农民习惯施氮(普通尿素分次施肥)为对照,在氮肥用量减少20%及一次性施肥条件下研究三种高效氮肥(水性树脂包膜尿素、水性树脂+改性腐植酸包膜尿素、稳定性尿素)对麦茬稻生长中期叶绿素含量、植株氮含量、氮肥利用率、产量构成因子、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氮相比,三种高效氮肥提高了水稻生长中期的叶绿素含量;植株氮含量却未有明显变化,较好地实现了氮素供需在水稻生长时期的匹配,促进水稻的生殖生长,提高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大幅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三种高效氮肥中,水性树脂+改性腐植酸包膜尿素表现最为突出,是实现水稻减肥增效的最佳选择,比农民习惯施氮氮肥利用率提高62.0%,产量增加4.6%,相对收益增加2310.5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氮肥 麦茬稻 氮肥利用率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稻茬小麦产量差异性与生产限制因子构成解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何贤芳 赵莉 +1 位作者 刘泽 汪建来 《北方农业学报》 2020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不同地区稻茬小麦产量水平差异与生产限制因子。【方法】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调研安徽省沿淮、江淮、沿江3个稻茬麦区小麦产量现状和限制因素构成。【结果】安徽省稻茬麦区当前从事小麦生产的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1... 【目的】了解安徽省不同地区稻茬小麦产量水平差异与生产限制因子。【方法】利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调研安徽省沿淮、江淮、沿江3个稻茬麦区小麦产量现状和限制因素构成。【结果】安徽省稻茬麦区当前从事小麦生产的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占总人数的79.52%;稻茬麦产量从北往南递减,变幅为3048.60~5685.60 kg/hm^2,平均产量为4978.5 kg/hm^2,总体平均产量呈现沿淮地区>江淮地区>沿江地区,降水、病害和光照时长是导致南北区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全省尺度稻茬小麦平均产量差异达2637.00 kg/hm^2,区域内产量极差分别为2778.00、2502.00、1575.00 kg/hm^2,品种选择、耕作方式和田间管理水平的不同是区域内产量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稻茬小麦生产的非人为可控限制因素主要有赤霉病和穗发芽;人为可控限制因素主要有品种选择不合理,播种质量差、出苗质量低和农机农艺不配套;社会限制因素主要有投入大、成本高、市场粮价低、效益差和化肥农资价格高且不稳定;生态限制因素主要有土壤质地差、土壤耕层浅和土壤不够肥沃以及干旱、涝渍、光照不足和有效积温不足。【结论】提升中、低产田块的产量潜力是缩小区域内稻茬麦产量差异的有效途径;适宜的小麦品种与布局,建设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体系,完善农机与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机手的科技培训是缩小稻茬麦区产量差异的技术核心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稻茬麦 产量差 限制因素 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