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固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铁矿烧结传热传质过程模拟
1
作者 赵改革 吴迪 +4 位作者 杨淞云 刘柳 喻维纲 汤乐云 伍东玲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针对现有铁矿石烧结数值计算中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较多,而相对计算精度不明导致的模型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烧结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常用的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增... 针对现有铁矿石烧结数值计算中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较多,而相对计算精度不明导致的模型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烧结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常用的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增大能够有效提高点火期间固相的温度,降低后续烧结速率以及料层蓄热能力,导致出口烟气成分中O_(2)质量分数更大而CO_(2)质量分数更低。三个模型中,具有最大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模型得到的O_(2)质量分数与烧结杯试验更接近,而处于中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得到的CO_(2)质量分数和烧结速率与试验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计算 气固换热系数 烧结杯试验 烟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PE固液混合发动机燃烧效率数值计算
2
作者 胡峰 王印 +2 位作者 王栋 刘雪莉 王新强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9-286,I0006,共9页
基于燃气与固体燃料的耦合传热,建立了固液混合发动机燃烧室内流场数值计算模型,以聚乙烯(PE)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研究了氧气旋流强度、氧气流强和燃烧室压强对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气直流喷注时,火焰距离燃面较远且后燃烧室中... 基于燃气与固体燃料的耦合传热,建立了固液混合发动机燃烧室内流场数值计算模型,以聚乙烯(PE)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研究了氧气旋流强度、氧气流强和燃烧室压强对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气直流喷注时,火焰距离燃面较远且后燃烧室中气相反应集中在氧含量较高的轴线附近,使后燃烧室凹腔存在较多燃料残留,导致发动机燃烧效率较低;喷注器旋流数大于0.2后,旋流喷注可显著强化气相掺混,当旋流数由0.167增大到0.444时,燃烧效率可提高5.25%;氧气入口流强每增加25kg/(m^(2)·s),燃烧效率以约1.1%的幅度提升;燃烧室压强对发动机燃烧效率和燃面退移速率的影响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固液混合发动机 燃烧效率 数值计算 旋流强度 氧气流强 对流传热 扩散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造数值建模过程界面换热系数反算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正烨 董安平 +3 位作者 隋大山 陈忠奉 桂大兴 孙宝德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0-551,共12页
铸造过程数值建模已经成为预测铸造缺陷、优化铸造工艺的一种关键有效工具。界面换热系数是铸造数值建模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难以通过直接测量获取,常通过反算技术确定。反算技术具有非线性、计算量大和解不适定等特性,增加了反算求解... 铸造过程数值建模已经成为预测铸造缺陷、优化铸造工艺的一种关键有效工具。界面换热系数是铸造数值建模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难以通过直接测量获取,常通过反算技术确定。反算技术具有非线性、计算量大和解不适定等特性,增加了反算求解的难度。综述了铸造数值建模过程中界面换热系数反算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归纳了界面换热系数的主要反算求解方法,并详细论述了基于反算法的界面换热系数对于铸造过程数值建模精度的影响。探讨了现有反算技术的不足和局限性,并提出了界面换热系数反算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 数值建模 边界条件 界面换热系数 反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储层渗流对中深井地埋管系统换热性能及地层温度恢复的影响
4
作者 谷伟 丛培德 +1 位作者 李博 马玖辰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3,共9页
为研究地热水渗流过程对于中深井地埋管的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井孔内外的非稳态传热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对井内外不同区域的瞬态温度进行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无地热水... 为研究地热水渗流过程对于中深井地埋管的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井孔内外的非稳态传热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对井内外不同区域的瞬态温度进行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无地热水渗流工况相比,当热储层厚度为400 m,渗流速度为10×10^(-7) m/s,地埋管的进、出水温差ΔT及平均能效系数E分别提高了5.5℃和16.22%;当渗流速度为10×10^(-7) m/s,热储层厚度由50 m增加至600 m时,供热期平均单位埋深换热量q上升81.92%;热储层厚度为600 m时,间歇期地层温度恢复率达到99.43%;地热水渗流速度和热储层厚度的增加显著提升了中深井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和地层温度恢复率。研究结果对中深井地埋管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系统高效运行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井地埋管 富水型热储层 传热 数值计算 渗流过程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隔热结构传热系数的数值模拟
5
作者 郭磊 林睿 王树信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4,共6页
以船舶隔热结构传热系数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实验对比验证,随后对船舶隔热结构传热系数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标准中船舶隔热结构传热系数取值过于保守;船舶隔热结构空气层厚度和温差对船舶隔热结... 以船舶隔热结构传热系数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实验对比验证,随后对船舶隔热结构传热系数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标准中船舶隔热结构传热系数取值过于保守;船舶隔热结构空气层厚度和温差对船舶隔热结构传热系数影响较小,其值随空气层厚度增大而减小;当高、低温壁面一定时,其值随壁面温差的增大而增大,相同组成的船舶隔热结构用于舱壁时的传热系数略大于用于甲板时,以往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方法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值。在实际设计中,可对船舶隔热结构进行数值模拟以得到更精确的传热系数和负荷计算结果,本文结果对船舶隔热结构传热系数的取值和数值模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 隔热结构 负荷计算 传热系数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式反应堆运输工况传热模拟研究
6
作者 陈章隆 闫锋哲 +2 位作者 罗心越 刘佳玲 张复彤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0-305,共6页
目的为满足GB11806—2019《放射性物品安全运输规程》的要求,对移动式反应堆运输前停堆冷却过程中的传热特性和反应堆外侧金属集装箱表面的最高温度进行研究。方法通过Fluent分析软件对现有设计条件下额定热功率为15 MW的移动式反应堆... 目的为满足GB11806—2019《放射性物品安全运输规程》的要求,对移动式反应堆运输前停堆冷却过程中的传热特性和反应堆外侧金属集装箱表面的最高温度进行研究。方法通过Fluent分析软件对现有设计条件下额定热功率为15 MW的移动式反应堆运输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并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反应堆剩余衰变热功率对箱体表面温度的影响。结果通过建模计算得出,在现有设计条件下,移动式反应堆在运输过程中金属集装箱表面的最高温度为69℃,当反应堆剩余衰变热功率为0.1 MW时,其箱体表面的最高温度为83.5℃,接近GB 11806—2019对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易接近表面的温度不高于85℃的要求。结论进一步结合高温气冷堆停堆冷却时间与反应堆剩余热功率的对应关系,当反应堆额定热功率为13.9 MW时,只需停堆冷却1 d即可满足GB 11806—2019的要求;当反应堆额定热功率为24MW时,需冷却10d;当反应堆的额定热功率超过24MW时,为了实现灵活部署的设计目标,需在现有基础上采取额外冷却方式对反应堆进行冷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式反应堆 高温气冷堆 数值模拟 传热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极片耦合的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
7
作者 王佳骏 曾月 +2 位作者 麻宏强 谢越 王圣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7,共11页
为解决对流干燥过程中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数值计算复杂的问题,综合考虑热风和基材铝板对湿涂层热-质传递特性的共同影响,基于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采用无网格并行方法建立三维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提出湿涂层热-质... 为解决对流干燥过程中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数值计算复杂的问题,综合考虑热风和基材铝板对湿涂层热-质传递特性的共同影响,基于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采用无网格并行方法建立三维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提出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的差分计算方法。由于数理模型对计算精度要求较高,模拟计算时间长,为提高计算效率,基于相似理论提出缩尺模拟方法,并通过对比不同缩尺比例湿涂层的温、湿度变化规律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缩尺比例下湿涂层湿度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9;原尺模型的模拟时间为5 h,缩尺倍数为800的缩尺模型的模拟计算时间为2.77 h,相比原尺模型减少了44.6%,有效提高了数值计算效率。最后,基于缩尺模拟方法对数理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温、湿度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误差均在±15%以内,仅个别数据点偏大,说明该模型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传质 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 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 差分计算方法 缩尺模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端壁涡轮导叶红外测温的误差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翟颖妮 梁智杰 +1 位作者 孟宪龙 刘存良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3,共13页
由于涡轮叶片所处的工作环境复杂,受到壁面及燃气辐射干扰,导致测温十分困难。为进一步分析涡轮叶片表面在端壁影响下的温度分布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结合自定义编程的方式进行了含端壁涡轮导叶的温度误差验证计算。利用自定义编程对经典... 由于涡轮叶片所处的工作环境复杂,受到壁面及燃气辐射干扰,导致测温十分困难。为进一步分析涡轮叶片表面在端壁影响下的温度分布情况,采用数值模拟结合自定义编程的方式进行了含端壁涡轮导叶的温度误差验证计算。利用自定义编程对经典同心球模型进行了角系数,有效辐射等可靠性验证计算,验证方法可靠。基于该方法进行了端壁与涡轮导叶各网格单元的角系数,叶片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计算,输出涡轮导叶的表面辐射特性分布,运用玻耳兹曼定律反推导出该工况涡轮导叶所受到的辐射能流分布情况;计算分析了不同误差影响机理下,含端壁的涡轮导叶温度误差分布情况,探明了热辐射环境下对叶片表面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口黑体辐射温度在1 400~1 800 K之间,进口辐射强度是对叶片换热影响最大的因素;利用有效辐射和所计算的误差分布可知,进口辐射温度影响区域主要是叶片前缘区域,最大计算误差不超过2.82%;通过有效辐射及误差分布可见,出口黑体辐射温度的变化对于涡轮导叶的影响较小,受温度影响区域也主要为叶片前缘区域,最大计算误差不超过2.35%;叶片表面发射率与温度成正相关,当叶片表面发射率增大时,叶片表面温度随之均匀升高,在真实工况下,叶片材料物性的改变较小,在发动机设计中可以近似忽略由于叶片温度变化导致物性参数改变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数值模拟 辐射换热计算 辐射特性 反射辐射 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绝缘子无溢流覆冰增长数值模拟及自然覆冰试验验证 被引量:5
9
作者 迟明辰 胡玉耀 +3 位作者 蒋兴良 刘宗源 咸日常 刘晓阳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94-1703,共10页
绝缘子覆冰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主要从试验角度定性解释伞裙结构对绝缘子覆冰形态、覆冰量的影响,少有基于覆冰增长机理的冰形数值模拟研究。因此以FXBW-35/70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原理,计算分析... 绝缘子覆冰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主要从试验角度定性解释伞裙结构对绝缘子覆冰形态、覆冰量的影响,少有基于覆冰增长机理的冰形数值模拟研究。因此以FXBW-35/70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原理,计算分析了绝缘子表面冻结系数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绝缘子无溢流覆冰增长三维数值模型,并进行了自然覆冰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冻结系数随着温度、水滴直径和液态水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对流换热系数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绝缘子无溢流覆冰增长方向与位置有关,杆径覆冰主要沿径向增长,而伞裙边缘覆冰沿径向和轴向2个方向增长。模型计算得到的绝缘子覆冰特征参数与试验的误差均在15%以内,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溢流湿增长覆冰 数值计算 对流换热系数 冻结系数 绝缘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管内高质量流速超临界CO_(2)换热特性
10
作者 朱兵国 巩楷刚 彭斌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7-947,共11页
利用已有的流动传热实验数据,对不同湍流模型预测超临界CO_(2)(S-CO_(2))传热能力进行了评价及选取,确定了SST k-ω湍流模型为最优模型。分析了入口温度、热流密度、质量流速、浮升力和流动加速效应对内径为10mm的垂直加热管内S-CO_(2)... 利用已有的流动传热实验数据,对不同湍流模型预测超临界CO_(2)(S-CO_(2))传热能力进行了评价及选取,确定了SST k-ω湍流模型为最优模型。分析了入口温度、热流密度、质量流速、浮升力和流动加速效应对内径为10mm的垂直加热管内S-CO_(2)的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些工况条件下Bu<10^(-5)、Bu^(*)<5.6×10^(-7)和K_(v)<3×10^(-6)并不满足,表明浮升力和流动加速度效应并不能解释高质量流速下的数值模拟结果。基于超临界类沸腾理论,建立了垂直加热管内S-CO_(2)类沸腾传热模型,并阐述了S-CO_(2)传热恶化现象,径向方向上S-CO_(2)热物性和湍流的详细分布表明超临界传热受类气膜的厚度、类气膜的热性质和近壁区湍流动能的影响很大,成功解释了SCO_(2)在高质量流速下的传热机理。最后引入超临界沸腾数SBO,提出了适用高质量流速的传热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高质量流速 传热 关联式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盐液滴运动传热传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唐宇豪 柴得林 +3 位作者 马乙楗 刘宇 易贤 桂业伟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4,I0001,共11页
船舶在极地等气候寒冷恶劣的海上环境航行时,海水飞沫易导致其上层结构结冰,严重时对船舶航行及室外环境作业安全造成威胁。准确预测海水飞沫结冰,对确保极地区域安全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海水飞沫结冰和纯水飞溅结冰的主要区别在于盐度... 船舶在极地等气候寒冷恶劣的海上环境航行时,海水飞沫易导致其上层结构结冰,严重时对船舶航行及室外环境作业安全造成威胁。准确预测海水飞沫结冰,对确保极地区域安全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海水飞沫结冰和纯水飞溅结冰的主要区别在于盐度对结冰的影响,对于结冰问题,通常将海水飞沫简化为含盐的液态水滴(即含盐液滴,简称液滴)。数值模拟是研究含盐液滴结冰的重要手段,含盐液滴运动-传热传质过程是其结冰数值模拟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液滴撞击特性及与结冰相关的撞击液滴的物理量。本文在SHIPICE传热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含盐液滴在运动过程中考虑质量损失及盐度变化的传热传质耦合模型;基于NNW-ICE平台,发展了拉格朗日框架下含盐液滴运动-传热传质耦合数值计算方法并开发了相应计算程序,实现了含盐液滴运动-传热传质过程的模拟;探究了含盐液滴运动-传热传质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了不同来流速度、温度、相对湿度和液滴粒径条件下的传热传质效应,为进一步发展含盐液滴结冰数值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飞沫 传热传质 盐度变化 结冰计算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磁场作用下板坯结晶器内钢液流动、传热与凝固的数值模拟
12
作者 韦忍 苏志坚 +1 位作者 杜以达 王燕斌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4-522,共9页
为利用板坯连铸过程中电磁搅拌技术和电磁制动技术各自的优点克服自身缺点,本文应用了结合电磁搅拌和电磁制动的分体式复合磁场并提出电磁制动的结构为单条型电磁制动,对板坯连铸结晶器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控制.建立了该磁场下结晶器内钢... 为利用板坯连铸过程中电磁搅拌技术和电磁制动技术各自的优点克服自身缺点,本文应用了结合电磁搅拌和电磁制动的分体式复合磁场并提出电磁制动的结构为单条型电磁制动,对板坯连铸结晶器流场和温度场进行控制.建立了该磁场下结晶器内钢液流动、传热、凝固耦合的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对复合磁场给予结晶器内钢液流动及传热与凝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施加复合磁场后,结晶器内上、下返流流速明显减小,钢液主流股对窄面的冲击深度变小,上返流整体下移,弯月面钢液形成顺时针循环流;结晶器内整体温度分布更均匀,弯月面处温度较无磁场时基本不变;结晶器出口处凝固坯壳更为均匀,其厚度较无磁场下有所增加,钢液射流对窄面附近初生坯壳冲刷程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坯连铸结晶器 电磁搅拌 电磁制动 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下航空煤油圆管流动和传热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勋锋 仲峰泉 +2 位作者 范学军 淮秀兰 蔡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7-472,共6页
对超临界压力下大庆RP-3航空煤油在小管道内的流动、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湍流模拟采用了RNG k-ε两方程模型和Wolfstein一方程模型结合的两层模型;同时,采用煤油的10组分替代模型以及NIST Super-trapp程序库对大庆3号航空煤油的热... 对超临界压力下大庆RP-3航空煤油在小管道内的流动、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湍流模拟采用了RNG k-ε两方程模型和Wolfstein一方程模型结合的两层模型;同时,采用煤油的10组分替代模型以及NIST Super-trapp程序库对大庆3号航空煤油的热物理和输运特性进行了确定。圆管传热的计算条件为:入口压力4 MPa,入口温度300 K,质量流量范围:0.06~0.12 kg/s,壁面热流密度范围:300~700 kW/m2。计算结果显示,煤油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比水、二氧化碳等简单化合物复杂得多。在超临界压力下,煤油的吸热升温导致其热物理特性以及流动特性均发生剧烈变化,其中,雷诺数沿管道方向上升了至少一个量级,而普朗特数下降了一个量级。在加热开始段,煤油的对流传热系数迅速上升;当壁面温度超过其拟临界温度后,对流传热系数略有所回落;随着煤油温度的进一步上升,传热系数又得到明显增强。计算表明,煤油对流换热特性的变化与煤油复杂的高温热物理特性以及湍流流动在近壁区的增强和抑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态+ 煤油 传热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同步发电机定子多元流场与表面散热系数数值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43
14
作者 李伟力 靳慧勇 +1 位作者 丁树业 熊斌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138-143,共6页
文中根据流体力学理论,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出定子通风沟内多元流场流速的分布,进而确定出表面散热系数,并把所得出的各表面的散热系数代入温度场进行计算。通过对考虑流场具体分布时的温度场计算结果与传统的计算结果、解析法计算的结... 文中根据流体力学理论,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出定子通风沟内多元流场流速的分布,进而确定出表面散热系数,并把所得出的各表面的散热系数代入温度场进行计算。通过对考虑流场具体分布时的温度场计算结果与传统的计算结果、解析法计算的结果和实测值的比较,说明了本方法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将不同入口风速和不同入射角的径向通风沟内流场和散热系数的分布分别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同步发电机 径向通风沟 流场 散热系数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横向槽改善气膜冷却效率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蒋永健 何立明 +1 位作者 于锦禄 段斌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6-289,305,共5页
为了获得横向槽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横向槽出口有无斜坡两种冷却结构形式在不同吹风比条件下的流动过程和冷却效率分布情况,并与常规气膜孔冷却结构形式进行了对比,以揭示横向槽对改善气膜冷却效率的... 为了获得横向槽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横向槽出口有无斜坡两种冷却结构形式在不同吹风比条件下的流动过程和冷却效率分布情况,并与常规气膜孔冷却结构形式进行了对比,以揭示横向槽对改善气膜冷却效率的机理。研究表明:在横向槽的作用下,射流向主流的垂直扩散受到抑制,二次流在流出横向槽后能更好的贴覆绝热壁面,提高了气膜冷却效率,并且横向槽出口有斜坡的气膜冷却结构在气膜孔中心线上的冷却效率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簿膜冷却 横向槽^+ 流动传热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式冷却塔的计算模拟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郑伟业 朱冬生 +2 位作者 宋进 曾力丁 周洪剑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6-221,共6页
分析了闭式冷却塔的传热传质机理,建立了其数学计算模型,求解沿塔高度方向的温度分布,采用一维和二维模型对比分析,一维模型每排管为一个单元,二维模型每排管分别划分4个、10个单元,利用Matlab编写圆管型闭式冷却塔程序,与Hasan的结果对... 分析了闭式冷却塔的传热传质机理,建立了其数学计算模型,求解沿塔高度方向的温度分布,采用一维和二维模型对比分析,一维模型每排管为一个单元,二维模型每排管分别划分4个、10个单元,利用Matlab编写圆管型闭式冷却塔程序,与Hasan的结果对比,管内冷却水沿塔高度的温度分布采用二维模型每排管划分4个单元和10个单元相比相差较小,二维模型比一维模型的管内冷却水温度分布更接近Hasan的结果;按二维模型每排管划分10个单元,采用Matlab编写圆管模拟程序,采用分段计算的方法预测冷却水出口水温,与实验结果相比,一致性较好。该模型可用来预测不同流速和不同室外空气状态下闭式冷却塔的出口水温和喷淋水水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式冷却塔 模拟预测 传热传质 分段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下乳化煤油传热性能数值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侯凌云 王慧 +1 位作者 钟北京 国晓慧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8-491,共4页
为了减少煤油在冷却时的结焦析碳,研究乳化煤油在超临界压力工况下传热特性随热负荷变化的规律以及析碳的影响。在对比煤油工质的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改进并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得到各相、各参数的全场分布及壁温随热负荷变化规律;... 为了减少煤油在冷却时的结焦析碳,研究乳化煤油在超临界压力工况下传热特性随热负荷变化的规律以及析碳的影响。在对比煤油工质的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改进并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得到各相、各参数的全场分布及壁温随热负荷变化规律;在相同工况和热负荷下,乳化油比煤油更能起到降低壁温、减少析碳的作用;含水量越大乳化煤油降低壁温效果越好,但不能进一步减少析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 乳化燃料 煤油 传热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湿多孔生物材料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阳春 陈光明 +1 位作者 王剑锋 高广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2-85,共4页
建立了用以描述含湿多孔生物材料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特性的数学模型 ,并以马铃薯片为实验材料 ,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干燥工况下的温度和湿度分布数值模拟计算。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确性。
关键词 含湿多孔生物材料 干燥过程 传热传质分析 数学模型 有限差分法 数值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垂直进气转静系旋转盘流动与换热计算 被引量:11
19
作者 徐国强 詹国治 +2 位作者 丁水汀 陶智 罗翔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3,共4页
采用混合长度模型 ,用共轭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高位垂直进气转静系旋转盘、腔内的流动与换热 ,得到了盘、腔内的流场、温度场、转盘表面的平均努赛尔特数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显示 :扩展的混合长度模型对高位垂直进气转... 采用混合长度模型 ,用共轭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高位垂直进气转静系旋转盘、腔内的流动与换热 ,得到了盘、腔内的流场、温度场、转盘表面的平均努赛尔特数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显示 :扩展的混合长度模型对高位垂直进气转静系旋转盘流动与换热的计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涡轮盘 流动理论 换热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工况下平翅片传热传质实验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20
作者 任能 谷波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626-1631,共6页
研究了湿工况下2排错列平翅片管换热器,迎面风速在0.77~3.06m.s范围内的传热特性:潜热换热量先是随迎面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迎面风速增加到一定值后,潜热换热量受迎面风速的影响很小;与干工况相比,湿工况下空气侧的对流换热系数有所增... 研究了湿工况下2排错列平翅片管换热器,迎面风速在0.77~3.06m.s范围内的传热特性:潜热换热量先是随迎面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迎面风速增加到一定值后,潜热换热量受迎面风速的影响很小;与干工况相比,湿工况下空气侧的对流换热系数有所增加。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为降低数值求解的难度,引入了“壁面反应”来模拟水蒸气在冷壁面的相变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湿工况平翅片管换热器空气侧三维传热、传质的简化模型。得到了湿空气的温度分布及水蒸气组分分布,并用场协同理论就迎面风速对传热、传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将数值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工况 平翅片 传热 传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